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看叶底

找到约4,787条结果 (用时 0.129 秒)

鉴别老茶要学会看叶底

常常看到朋友圈里面有茶友发喝老茶。一看照片上老茶的叶底,多数都是人为做旧的。有几次发照片的是很熟的朋友,就建议他把照片删了。因为让懂的人一看是假老茶,那会多么的尴尬。

看叶底是鉴别老茶的最重要方法,无论是原料、工艺、仓储、人为做旧,叶底一定会有表现。在鉴别老茶时,嗅气味、品滋味有一定的作用,但最重要还是看叶底。例如曾经流行一时的湿仓茶,在一定的时间内,仓味明显,靠嗅和喝也大体可以鉴别。但是当湿仓茶退仓时间足够(例如10年)仓味会消失,只能主要靠看叶底来鉴别。

在讲看叶底方法之前,首先有一个关于老茶的情况要先知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私营茶庄的结束,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大陆基本是没有存普洱茶的。偶尔会有一些茶厂或供销社有没卖掉的普洱茶存下来,数量也极少。在普洱茶原产地的普洱、西双版纳、临沧市,2000年之前是以喝绿茶最多,也喝红茶和晒青,基本都是喝新茶。知道普洱茶可以存放,老茶可以喝的人,几乎是万中无一。因此市场上超过30年的老茶99%以上是近年来的做旧茶。

正常老茶叶底颜色为浅栗色至深栗色,摸之揉之有韧性不软烂,叶底中不参有黑或绿的叶或梗。


30多年老茶叶底

人为做假老茶主要有几种:

1、直接用渥堆熟茶做,利用熟茶的红汤,无苦涩当老茶。那些所谓的百年罐装、筐装老茶多属这类。因为渥堆熟茶经过了较重度的发酵,叶底基本没有完整的条索、叶片,用手揉之基本是软烂的。

2、人为轻发酵,根据轻发酵方式的不同,叶底会有几种表现:a、叶底基本黑色或灰黑色,手揉之或坚硬或软烂;b、叶底中多数叶梗是正常老茶的颜色和柔韧度,但会夹杂部分黑色的叶或梗,这些黑色的叶或梗用手揉之是硬的;c、叶底叶片完整,颜色栗色,不夹杂其它颜色的叶梗,看上去与正常老茶一样,但用手揉之,叶梗是软的,一揉就烂。

a种轻发酵假老茶叶底

b种轻发酵假老茶叶底

c种轻发酵假老茶叶底

另外,品鉴老茶还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被包装的材料(瓷罐、牛皮、木箱、布袋等)和文字所误导;第二,不要被故事所诱导。要知道,故事越完美,听着越真实,假的可能性越大。

喝茶审评看叶底,好比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我吃到一条鱼,觉得鱼肉味道很鲜美,吃完后翻了一下鱼骨作了记录:整条鱼骨外形完整、鱼刺排列整齐,泛瓷白色,手感坚硬,手指被鱼刺扎到有刺痛感.......

你肯定会说:你没病吧?吃饱了撑的吧!

哎,你说对了,我们现在的茶叶审评就是这么干的。

你去看,但凡学过茶叶审评带证的,在茶叶审评报告的最后都会写上类似这样的内容:叶底鲜活有光泽、肥壮匀称,色黄绿,手感柔软有弹性......

茶都喝好了,还写这样无关痛痒的废话干嘛呢!

有人说,从叶底可以看出很多信息?

能看出什么信息?

信息都在茶汤的香气和滋味里了好吧!

你都已经榨干了它的灵魂,难道还有必要作个“尸检报告”吗?

龙井茶有炒豆香、板栗香,说明采制天气晴好、杀青火候到位;有青臭气、寡淡无味说明是雨水茶。

安吉白茶泛青竹香、滋味鲜爽是高山茶;有鱼腥味、口感淡薄是大田里化肥施的过多或雨天茶。

红茶泛薯香是入门级,有花果香是好茶;有青味是发酵不到位、有沤味是发酵过头、反酸是茶叶返潮。

好的生普有苦有涩但能迅速化作回甘,杯盏泛花蜜香;差的生普有怪味,苦涩不化、难以下咽。

好的武夷肉桂有花果香、有山场气息、有坑涧韵味且耐泡;差的肉桂只有火香,且味苦涩不耐泡。

好的水仙香气悠长、口感细腻、木质味浓郁且耐泡,差的水仙香气浅薄、滋味寡淡索然无味。

安化黑茶里能喝出浅沤味、松烟香是对的,这是加工时经过热揉渥堆和七星灶烘烤留下的痕迹,反之则不是地道安化茶.......

但凡天下茶,好喝就继续喝,不好喝就倒掉,你还看什么叶底?

明前茶、还是雨前茶;春茶、还是秋茶;高山茶、还是低海拔茶;正岩茶、还是洲茶;古树茶、还是台地茶。茶中所含的一切信息都可以在品饮的过程中都体现出来,你看叶底有何用?

有人说,茶叶审评技能是给茶厂、茶企业的工作人员用的,这点我相信,茶企的茶叶需要拼配、匀兑,尽力做到口感接近、品质统一。

好吧,茶厂、茶企业审评人员怎么评我们不知道,我只看到现在满大街的各级评茶师们,在喝茶时都在用填鸭式的茶叶审评方式和专用术语对茶叶进行评头论足。

不管是初级评茶员,还是高级评茶技师为某款茶写评鉴报告时都是一样的内容,比如:色泽翠绿、较翠绿、尚翠绿;外形匀称、较匀称、尚匀称;香气馥郁、较馥郁、尚馥郁;滋味鲜爽、较鲜爽、尚鲜爽;茶汤明亮、较明亮、尚明亮等模棱两可的形容词。

这是许许多多各种等级的评茶师们日常品茗时的机械填鸭式表格

这是日常喝茶啊,又不要你拼配、匀兑,我真不知道他们证书的等级高低是靠什么来区分的?那些动不动在自己头衔上写上国家一级评茶师等字样的人,其实只是学会了做几道填空题而已。

三教九流的评茶水平,你属哪一型?请对号入座——点击浏览

我不喜欢填鸭,更愿意用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来描述,用大家都能听得懂、看得懂的方法来写茶评,简单、实用、贴近最真的感受。

比如喝到一款荒野黄茶,我会这样写品鉴报告:

干茶紧瘦盘曲,乌褐间白毫,泛烟丝、小车麻油、成熟的玉米香,极其诱人。

取干茶5克,投120ml盖碗,沸水细水打圈冲泡,第一泡30秒出汤,汤色淡黄清亮,茶汤甘甜醇厚、柔顺至极,汤含青甘蔗皮的甜香,杯底泛蜜香。

第二泡10秒出汤,汤色金亮,碗盖泛丁香花、杉木叶、玉米汁、木槿花的混合香,甚是开胃。茶汤柔顺,甘中带辛,微苦中泛甜,生津如泉涌,那内功让人不得不贪杯。

第三泡12秒出汤,汤色浅黄透亮,茶汤入口肥美鲜爽甘甜,荒野茶特有的辛香与滋味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般舒畅让人欲罢不能。

第四泡15秒出汤,汤色金黄透亮,茶汤入口仿佛是浅浅的蜜糖水般浓稠醇厚,加上那微微的苦与涩,将口腔对茶汤的欲望控制的死死的。杯底泛浅蜜香和盛开的木槿花香。

第五泡25秒出汤,碗盖带汤闻泛淡雅的米兰、小叶女贞、杉木叶、木槿花的混合香。茶汤甘甜醇厚,生津极快,舌尖微泛涩,如同练了10年的太极推手,绵里藏针,功力非凡。

第六泡30秒出汤,滋味依旧甘甜,涩感蔓延到舌头中部,水味不易觉察,随着一声饱嗝上来,总算有了歇息一下的满足感。

用保温杯减少投茶量闷泡口感也能让你喜出望外,一杯可以保证你半天的续命。

茶是饮品,我们所追求和享受的无非就是它的香气和滋味而已。我一直认定盲人评茶最中立、最精确,他们不受花花世界的干扰,细心静品一款茶的各种香气、滋味与真谛。

而我们正常人却常常被所看到的外表所迷惑,被教条主义所禁锢。

很多时候,形状不好的未必不是好茶,高山茶比起大田里的茶要难看很多,但却好喝;

色泽绿的茶未必是好茶,翠绿鲜活非常漂亮的竹叶青肯定没做干,极其难喝;

茶芽叶细嫩的未必是好茶,绝大多数茶叶的香气和甜度是要靠叶片和叶茎所积累的。

但你看当下绿茶流通市场里,无论茶企、茶商、还是消费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外貌协会”,茶叶只要形状好看、颜色好看,只有好看才能卖上好价钱,这变成他们制作、销售时的硬道理。至于好不好喝不重要,因为消费者也是“看脸”(外相)漂不漂亮,内在的东西又有多少人懂。

这就造成了一个奇葩又无奈的怪象:中看不中喝的茶叶大家趋之若鹜,好喝不好看的茶叶却无人问津。

能体现茶叶本质的排列应该是:香、味、色、形。

而现在已经本末倒置了。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喝茶这件事:味道才是王道,其他都是狗屁。

——作者:书卷弯刀,独立茶人,不止于茶。

说茶|岩茶如何看“叶底”

今天先说说岩茶,以大红袍为例,这茶是自己喝过~亲身感受过叶底与茶汤的关联,如有不详细,请补充。

先说观叶底前你要做的,将冲泡过的大红袍茶叶倒入专用的叶底盘里,在家里,可以用简单的杯盖。倒后注意拌匀、铺开、揿平,这才能算是全面客观的做好了准备工作。如果用一般的盘子看叶底,则可加清水,让叶张漂在水中,更容易观察。

开始认真评鉴。

那我们看叶底究竟在看什么?

总的来说这几个方面:

一. 叶面展开度

冲泡后茶叶逐次开展最后能完全舒展开,这样的茶叶就是制作工艺良好,通常很耐泡。冲泡后很快开展的茶叶,大都是粗老之茶菁,条索不紧结,一般不耐泡。叶面不开展或冲泡多次仍只有小程度开展的茶叶,则是制造过程失败或陈期时间环境不好的。或者被高温焙火,叶面茸毛会掉落,甚至入口后会感觉喉头有点燥。

这个展开度就非常好

二. 叶形整碎度

凡色泽匀正,嫩度高,条索紧实,粗细一致,碎末茶少的,是上乘茶叶;如果茶叶条索松散,叶脉突出,叶表粗老,色泽不一,身骨轻飘,片、末、老叶多;色泽花杂,都算不得好茶。。但!也有紧压过度的情况是算例外,如茶饼类茶品,则须视茶面而定,经冲泡后之叶底形状在整碎度这个指标上也只能做小参考。

 

这个叶底已经无法展开,都是碎叶渣渣,自然不是好的茶叶了,这种茶一般卖的很便宜,上图就是某宝上的试用

杂质过多,烟焦味产生条件之一,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压过的茶饼叶底就是另一码事了,上图为正常叶底

三. 茶身弹性

都晓得有弹性是个什么感觉吧!用手指捏叶底,柔软有弹性,表面顺滑,表示茶菁幼嫩、制造得宜,储存良好,发酵完整自然。叶脉突显,触感生硬,无弹性感,也统统是次级品。

一看就非常柔软有弹性哟

四.叶底颜色

大红袍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色泽绿润带宝光,故又俗称“砂绿润”。冲泡后叶底软亮,色泽绿褐鲜润,叶缘朱红,叶中央淡绿带黄,呈“绿叶红镶边”之态。焙火越高,其叶片越显黑褐色;焙火越轻,则叶片褐红带绿。

 

嗅香气

这个不用多说,你闻叶底始终会有淡淡茶香,凡香气高、气味正的必然的优质茶;凡香气低、气味不正的就是粗老茶,或者是劣质茶。

茶叶冲泡后,立即倾出茶汤,将茶杯连叶底一起,送入鼻端进行嗅香。岩茶其香气馥郁,具幽兰之雅,具有特殊的“岩韵”,俗称“豆浆韵”,入口有微苦而余味足,重韵味和回甘,但绝不可以是入口就非常的香甜。久泡亦无苦涩味,且可以多次冲泡有十泡有余韵之说。这就可算得上为好茶。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找到约4,665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2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