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靖安白茶是绿茶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怎样分不清白茶、白叶茶、白毛茶

白茶因茶树品种、原料(鲜叶)采摘的标准不同,分为芽茶(如白毫银针)和叶茶(如白牡丹、贡眉、寿眉、新工艺白茶)。

安吉白茶

目前,在茶叶市场上有白茶、政和白茶、福鼎白茶、黄金白茶(台湾)、安吉白茶、景宁白茶、徽州白茶、靖安白茶(江西)、天目湖白茶(江苏)、乐昌白毛茶、凌云白毛茶、汝城白毛茶等名称的茶叶产品,很显然,很多茶友不好区分、弄的晕头转向和混乱。

所以,就有必要了解白茶、白叶茶(黄叶茶)、白毛茶之间的区别。

三者概念

白茶

属于六大茶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中的一类,其鲜叶原料采自芽叶满披茸毛的白茶品种(大白茶或大毫茶),按照白茶的萎凋、干燥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叶产品。如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

福鼎白茶白牡丹

白叶茶(黄叶茶)

又称白叶茶、白化茶或白茶。黄叶茶是鲜叶原料采自芽叶变异导致叶绿素部分缺失呈黄白色的黄化茶树,一般按照绿茶或其它茶类加工工艺制成的茶叶产品。如安吉白茶、景宁白茶、徽州白茶、白鸡冠等。

黄化茶品种或种质是指因遗传因素或外界因素影响,导致体内叶绿素合成受阻而含量较少、芽叶色泽趋向白色的茶树。茶树的有性后代偶尔会分离产生白化苗,由于白化苗完全缺失叶绿素,这类植株在子叶营养消耗殆尽后就无法成活,因此有人认为将可以返绿的黄化茶树称为“黄叶茶”更为适合。

上图安吉白茶

在历史名茶中,采用白毫茶资源(芽叶满披茸毛)加工的名茶有唐代的东阳东白茶(古称婺州东白茶)、宋代的峨眉白芽茶、宋代的龙团胜雪。采用白叶茶(黄叶茶)资源加工的名茶有宋代的白茶、明代的白鸡冠等。

我国早在宋代就有白叶茶(黄叶茶)记载。宋代斗茶以纯白为贵,白茶因而受到珍视。

宋徽宗赵佶在其《大观茶论》中写道:“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能致,正焙之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銙而已。”

宋子安在《东溪试茶录》中将福建建安的茶树分为白叶茶、柑叶茶、早茶、细叶茶、稽茶、晚茶、丛茶等7种类型,并叙述了建安茶树的形态特征、生育特征、制茶品质和栽培特点。

上图黄金芽

明代以后福建武夷山、安徽泾县、霍县等地都有白叶茶(黄叶茶)资源的记载。近几十年内,在浙江安吉、天台、景宁、嵊州、泰顺、桐庐、建德等地也陆续发现白叶茶(黄化茶)资源。宁波市是当前白化茶种质资源收集最集中的区域,现保存数十份白化茶种质资源。至今,实现产业化生产的有安吉白茶(白叶1号)、黄金芽、千年雪等。

王开荣等对浙江宁波白化茶资源及其后代进行研究,分为生态敏感型和生态不敏感型。而生态敏感型又有温度敏感型和光照敏感型。温度敏感型,主要是低温敏感型和高温敏感型。比如安吉白茶、四明雪、千年雪等,都属于低温敏感型。而黄金芽、金光等,都属于光照敏感型,这类茶多季新梢呈黄色白化,持续期长。

黄金芽

白毛茶

是鲜叶原料采自白毛茶变种,一般按照绿茶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叶产品。如乐昌白毛茶、凌云白毛茶、汝城白毛茶等。

上图白毛茶

三者区别

白茶为福建主要特产茶类,主要集中在福鼎、政和、建阳等地。

白化茶(黄叶茶)品种资源分布较广,在我国福建、浙江、安徽及日本等地都有,特别是浙江茶区发现、挖掘出不同类型的白化黄叶茶资源,以白化黄叶茶为原料生产的产品有绿茶、乌龙茶。

白毛茶品种资源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和湖南等地,以白毛茶为原料生产的产品多为绿茶。

福鼎大白毫

白茶资源类,主要有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福安大白茶及福云6号、福建水仙、地方性群体种等茶树品种可以加工制作。制成茶类主要是白茶,产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水仙白、小白贡眉、小白寿眉等。

安吉白茶(白叶1号)

白叶茶(黄叶茶)资源类,主要有古代宋朝白叶黄叶茶;福建黄叶茶白鸡冠及其后代;浙江黄叶茶,如白叶1号安吉白茶、黄金芽、四明雪芽、千年雪、景白1-4号;日本黄叶茶等。制成茶类主要有蒸青团茶、乌龙茶、绿茶;制成成品茶主要有宋代白茶、白鸡冠、安吉白茶、宁波白茶、惠明寺白茶、徽州白茶、日本煎茶等。

上三图白毛茶

白毛茶资源类,主要有乐昌白毛茶、仁化白毛茶、丹霞白毛茶、凌云白毛茶、南山白毛茶、汝城白毛茶等,制成茶类主要是绿茶。

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白茶的传统工艺,更易形成白茶的特有品质

工艺白茶及六类茶工序

目前市场上叫做白茶的茶品有很多种,就我国六大茶类(红茶、白茶、黄茶、绿茶、青茶、黑茶)中所指白茶,包括了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和贡眉,这是从加工工艺上区分的。

以下是六大茶类基本加工工艺,看似简单,制茶不易,且品且珍惜!

黑茶:杀青、揉捻、渥堆、干燥

红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青茶:萎凋、做青(晾青、摇青)、炒青(杀青)、揉捻、干燥

黄茶:杀青、焖黄、干燥

绿茶:杀青、揉捻、干燥

白茶:萎凋、干燥

传统工艺白茶制茶只有萎凋和干燥两个阶段

1、萎凋:

茶青脱水的过程并伴随产生一系列的理化反应。叶片被采摘后,无论是晾、晒都会伴随着脱水和轻微发酵的过程(绿茶制作的摊放过程也是同理,所以严格说绿茶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发酵),在不同茶品的制作过程叫法不同而已。

2、干燥:

通过烘干或晾晒的手段降低茶品含水量,达到一定程度的干燥度使茶品易于保存,同时可以提高香气。

 

  市场上商家统称所谓的白茶,范围更广。

 

  绿茶类的白茶,这类产品市场很多,如浙江安吉白茶,紫笋白茶,贵州正安白茶,江西靖安白茶,重庆涪陵白茶等以白茶为名的茶品,实际上都属绿茶工艺,对鲜叶进行杀青炒制,这点从根本工艺上不同于传统白茶的自然晾晒萎凋。

 

  在绿茶类工艺的白茶中,安吉白茶(白叶一号)名气最大。此茶创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产于浙江安吉。芽叶刚长出来时是白色,这是树种的自然白化变异现象,但它属低温敏感型,随着气温升高会“返绿”。安吉白茶的氨基酸含量为6.19%,而茶多酚含量仅仅为10.7%,只是普通茶的一半,做绿茶是很合适的。

 

  这类茶的共同特点是名字中都有白茶字样,原因则是因为有树种的白化现象,但此白非彼白。

白茶的传统工艺

 

  白茶的传统工艺是以使用日光对采制的白茶茶树芽叶进行生晒为主,人工辅助对晒制时间、温湿度、风力风向等的把握与控制并及时调整工艺进程,从而形成鲜美爽口、甘霖醇和的白茶特有品质。

 

  萎凋是白茶品质形成的重要程序。萎凋过程必须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观察叶温变化,叶温提升到一定程度,需移至室内凉置,否则叶温过热,氧化速度太快,毛茶叶片叶梗芽蒂部分发红,茶汤粗涩偏老;叶温过低,叶体暗淡发黑,茶汤混沌。

通过现代生化技术对白茶传统工艺中茶叶变化的研究,可以发现白茶生产的基本原理:白茶在进入日晒萎凋过程开始,芽头及叶体失水,同时伴随着茶叶内的氧化酶活性开始活跃,通过茶叶内部物质转化并互相推动作用,一般在帘上晒制第12小时和第30小时有明显活跃高峰,在第38小时氧化酶的活力下降,第48小时降至最低点。

  而氧化酶的作用促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氧化和转化,能减少茶叶苦涩度并催化形成游离的香气成分和葡萄糖。

  在日常传统工艺白茶生产中,可以见到,茶叶在萎凋帘上并筛发生在一天半及两天这两个时间点,并筛时,毛茶毫色发白、叶端翘起、叶子不贴筛、叶缘略向叶背垂卷,并筛后茶叶层增厚,温度自然提高,氧化酶活性得以提升,直到活力下降太快,及时停止萎凋,进行干燥。所以我们经常见到的完整白茶传统工艺一般以三天萎凋为标准。

  这种完全依靠对天气情况的把握,利用自然条件制茶的技术,需要丰富的白茶制作经验,就是我们说的:能达到看茶做茶、看天做茶的水平。

  依此做出的好茶,应合了现代科技的研判,它巧妙地运用茶叶氧化酶的活动规律,适时控制或提高氧化酶活力,控制茶叶内含多酚类物质的自然有序的氧化转化,从而形成白茶汤色清雅、鲜美爽口、毫香自然、甘霖醇和的品质特征,这是白茶传统生产独特技艺的奥秘所在!

  在没有现代科技分析的帮助下,完全是我们的先人在长期实践中摸索提炼出来的生活智慧结晶。

福鼎白茶,到底哪年火起来的呢?

前言

同学们,早上好。我是助教粒粒。

上周六,分享了一些同学们近期品饮白茶的【饮茶日志】、【饮茶日记】。

(详细内容请点击这里:白茶怎么喝?他们有话说!)

毫香,粽香,枣香,雅、清冽、甘甜……

这么多称赞的形容词,都用在了对白茶的描述上。

看得出来,白茶,大伙儿是真的喜欢。

那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应该多一些了解咯。

尤其在面对市场上不胜枚举的老白茶时,才能更加理智对待,而非人云亦云跟潮流走。

今天的文章,多杰老师就和咱们聊聊白茶的过往。

看完文章之后,你会发现,白茶也许和你想象中的并不一样。


正文

《茶经》的作者陆羽,可谓十分幸运。

他的茶界地位,早在其在世时就以奠定。

《唐才子传·陆羽》中写道:

“羽嗜茶著《茶经》三卷,言茶之源、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

看起来,在陆羽生前就已经得到了“茶仙”的称号了。

至于他去世后,人气更是不降反升。《新唐书·陆羽传》记载: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

显而易见,在唐代就已经有陆羽的陶制塑像了。这种现象,也可以视为一种偶像崇拜了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走运。

一个人的才华,很可能被埋没。

一款茶的美好,很可能被忽视。

六大茶类中,大器晚成的就要数白茶了。

追溯其白茶的历史,很多人老是抬出唐代陆羽的《茶经》或宋徽宗的《大观茶论》。

这两本书里虽然都有“白茶”两个字,但是从树种到工艺都与今天的福建白茶风马牛不相及。

唐宋白茶,绝非今日之白茶。

六大茶类中的白茶,历史要从19世纪前后开始算起。

屈指算来,福建白茶大约也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了。

但要说白茶为全国人民所熟知,那不过是近十年的事情而已。

诸位莫要不信,我这样说还是留着情面呢。


在《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2011》中,收录有叶乃兴、谢向英、吴守峰撰写的《中国白茶产业研究报告》。

其中在分析2010年白茶发展面临的问题时写道:

“鉴于中国茶区辽阔,茶类丰富。
目前,在茶叶市场上有白茶类的福鼎白茶、政和白茶与绿茶类的安吉白茶景宁白茶、徽州白茶、靖安白茶(江西);
天目湖白茶(江苏)、正安白茶(贵州)等茶叶产品的名称,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混淆。
除了福建生产的白茶类以外,其他‘xx白茶’都是属于绿茶产品,这些产品的鲜叶原料为白叶茶。”

换句话说,即使就在九年之前,全面人民对于福建白茶和安吉白茶还是傻傻分不清呢。

亦或者说,知道安吉白茶的人多,知道福建白茶的人少。

其实即使是在2010年之后的几年间,福建白茶发展仍然十分缓慢。


我们来看一下2
011年至2012年的白茶生产数据:

2011年,白茶产量为13915吨,增产1.8%。

2012年,白茶产量为10244吨,减产28.7%。

(数据来源《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

分析以上数据可知,白茶产量在2011年较之2010年仅有微量的增长。这种产能的涨幅,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而到了2012年,白茶则出现了明显的减产。较之2011年,白茶减产幅度超过了四分之一。
看着这样的数据,2012年的白茶就真的火了呢?
并没有。
2014年,全国白茶产量达到了15708吨,较之2011年增产1793吨。
至于2015年,白茶总产量达到21993吨,较之上一年增产40.01%。
2016年,白茶产量为21695吨,与上一年基本持平。
可到了2017年,白茶总产量达到30052吨,较上一年增长又达到38.5%。

总结来看,2012年之前的白茶并没有真的红火起来,产量也基本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数值上。
到了2015年,白茶产量第一次突破了二万吨大关。而仅仅在两年之后的2017年,白茶产量又突破了三万吨的关口。
应该说,自2014年起至今,白茶才呈现出一种迅猛发展的态势。
之前的白茶,一直处于一种产能有限且多用于外销的状态。
可如今的市场上,很多商家动辄就拿出所谓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老白茶。
我很想问,这些茶都从何而来呢?
也有的商家和消费者说:我卖白茶已经几十年了!
自存自卖的资深白茶卖家,听起来是不是很可信?
其实,更不靠谱。

本世纪初的北京茶叶市场上,流传着“福鼎白茶,白喝白拿”的顺口溜。
话糙理不糙,真是一语道出了当年白茶市场的萧条。
倒退十余年,甭说卖白茶,您就是白送都不一定有人要。
诸位读者,这话绝不是夸大其词。
北京茶业商会副会长梁承钢先生,与我交情莫逆。他本人即是福建籍的茶商,在北京从事茶叶销售数十年。
最近北京市马连道举办“三十年·三十人·三十事”的评选,承钢先生也是榜上有名,可谓实至名归。

有一次喝茶闲聊时,他曾给我讲过一段白茶往事,颇有史料价值。我不妨也写下来,以供爱茶人参考吧。
话说2003年,梁先生的公司与北京市百货大楼有业务上的合作。当时的百货大楼里货物齐全,绿茶、黄茶、乌龙、红茶和黑茶应有尽有。
但是,唯独就没有白茶的销售。梁先生本就是福建人,又在福鼎收购原料制作茉莉花茶多年,所以每年都制作少量的白茶。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由梁先生的公司提供福鼎白茶,在百货大楼的柜台上试销。
因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所以当时梁先生也只送去一小箱的高级白牡丹。在百货大楼里的零售价,也仅仅为每斤300元。

还真别说,白牡丹上架当天就有了销售。
一位客人对新鲜茶类挺感兴趣,出手“大方”的买了50克。但大家都挺高兴,别看只买了一两,总算是开张了嘛。
没想到,第二天这位客人就拿着茶叶来退货了。
理由有二:其一,这茶味道太淡。其二,这茶里面“毛”太多,喝了刮嗓子。
其实现在爱茶人都知道了,清爽甘甜本就是白牡丹的特点。至于所谓的“毛”,其实是白牡丹的茶毫。
不仅不是缺点,反而应该是采摘级别够高的表现。
但是在当时,这款白牡丹显然超出了一般爱茶人的认知范畴。
毕竟,2003年时没有几个人真的了解白茶。

几经交涉,营业员还是给这位客人退了货。同时,百货大楼也通知梁先生:这款白茶接到客人投诉,可能存在质量问题。
按照百货大楼销售人员的意见,干脆就把这款奇怪的“白毛茶”直接下架算了。后来还是梁先生好说歹说,商店勉强同意再摆放一段时间。
一转眼六个月过去了,这批白牡丹一两都没卖出去。
没办法,百货大楼只能把送去的一小箱白牡丹退给了梁先生。
本想着是能将白茶推荐给北京市场,结果吃了一个闭门羹不说,这一批茶叶也算是砸在手里了。

2009年,梁先生在整理仓库时又发现了这批茶叶。因为都是蓬松的散茶,实在是太占地方。于是他找来同行,看看有没有人想要接手。
其实从2003年到2009年,这批茶也算是六年陈的白茶了。但当时连新茶都卖不出去,更何况是库存积压的陈茶呢?
于是梁先生决定一分钱不涨,就按2003年的出售。条件只有一个,必须一次性把这批货都拿走。留在仓库里,看着都闹心。
最后几经协商,梁先生才成功的把这批“老白茶”转让给了自己的一位老乡。
故事听到这里,大家估计心里都暗自着急,觉得这笔生意真的做的太亏了。
但在那一刻,梁先生却甚至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这个故事,仅仅发生在十年前。
那时候的库存白茶,还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既占库房,又压资金,真的没有什么商家愿意去存。
如今市场上动辄八九十年代的老白茶,又都是哪里来的呢?
可信吗?
小调查

今天,我们要做个小调查,看看大家都是什么时候接触到白茶?

 欢迎大家在文底留言。
附上你和白茶的认经历!


编辑:粒粒

校对:齐航

设计:静平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