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话说福建红茶

找到约3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如何推动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些大咖有话说

5月21日,在第四届中国茶叶国际高峰论坛暨2021年“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期间,来自国内茶叶主产省(区、市)农业农村部门的负责人、茶产业方面的专家学者、大型茶叶经销企业负责人、驻华使馆和国际机构的代表出席,商讨茶产业共享共赢的发展之策,感受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贡献,宣传、推广中国茶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今天,小编就将论坛中的精彩发言摘编发出,为各地茶产业发展启发思路、提供参考。

以茶博会为平台促进茶叶强省建设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通林

茶产业一直是浙江重要特色农业产业之一。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近年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按照“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的要求,大力推进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生产机械化、产业品牌化,对茶产业进行深度开发,初步构建起茶产业、茶生态、茶经济、茶旅游和茶文化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

浙江茶产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三国时期,浙江就已经开始栽植茶叶。到唐宋,浙江的茶区遍及全省。目前,浙江省内拥有国家级绿茶非遗制作技艺4项、省级12项、县级4项,省级红茶非遗制作技艺1项,全省茶叶非遗传承人超过100人;有各类茶文化组织80多个,茶文化宣传、研究、推广活动蔚然成风。

二是结构质量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以绿茶为主导,红、黑、青、白、黄五大茶类和花茶为补充的茶类格局。持续推进茶树良种化,2020年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5.4万公顷,无性系良种率75.33%;特异性茶树品种选育和应用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产业产销两旺。“十三五”期间,浙江茶产业发展总体保持持续增长势态,规模和产值均实现5连增。2020年,浙江茶园面积、茶叶产量、产值分别达20.5万公顷、19.1万吨、238.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全省茶叶总交易量、交易额分别达15.6万吨、235.5亿元。茶叶年出口量达到14.6万吨,出口额4.47亿美元,均居全国第一,尤其是绿茶,出口量和出口额占到全国总量的半壁江山。

四是品牌效应凸显。有茶叶区域公用品牌40多个,涌现出了西湖龙井、安吉白茶、大佛龙井等一批区域优势品牌。在品牌带动下,茶叶的种植效益逐年提升,全省茶园平均亩产值达8359元。

五是全产业链蓬勃发展。茶精深加工持续壮大,2020年,全省茶精深加工企业增至111家,利用茶叶20.6万吨,产值43.7亿元。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及茶体验等延伸功能不断拓展,培育了西湖龙坞茶镇、松阳茶香小镇、磐安古茶场文化小镇等一批茶业特色小镇,2020年全省涉茶第三产业产值达91.1亿元。茶叶电商快速发展,2020年线上茶产品销售额超7亿元。

站在历史新征程上,浙江茶产业将以绿色生态高效为主攻方向,以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为重要平台,充分发挥浙江涉茶资源丰富、技术领先、人才集聚、市场聚焦、文化活跃等优势,持续强品牌、兴产业、扬文化、拓功能,不断健全做强茶叶产业链,大力推进茶产业、茶文化、茶生态和茶旅游融合发展,促进浙江从茶叶大省走向茶叶强省。

一是科技支撑。将进一步健全茶产业技术支撑平台,强化茶产业技术团队建设、三农六方合作,实施茶品种选育科技专项,推进茶叶全程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生产,提升茶加工水平,全面实现茶叶生产条件改善、茶叶品质提升、茶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品牌引领。将重点做强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一批企业品牌,提升一批产品品牌,形成“浙茶”品牌矩阵。

三是数字赋能。全面推广茶叶生产数字技术应用,建设一批茶叶数字化生产基地,一体化推进智慧茶园、智慧茶厂和智慧茶市建设,打造智慧茶业全产业链。

四是平台升级。继续高水平办好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同时依托农产品加工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业强镇等,做大做强茶叶产地市场和服务平台。

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黄华康

茶叶是福建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福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一,坚持守正创新,大力弘扬茶文化。

福建是世界乌龙茶、红茶、白茶及茉莉花茶的发源地,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我们将致力增强茶文化软实力,积极培育茶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

着力打造闽茶文化品牌,充分发挥闽茶名茶众多的优势,持续深化安溪铁观音文化节、武夷山“喊山祭茶”、福鼎白茶开茶节等特色茶文化活动,不断挖掘茶文化内涵。

着力提升闽茶文化品位,不断完善福鼎白茶、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积极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快培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叶制作技艺传承人、制茶大师,提高福建名茶、名品、名师知名度。

着力扩大闽茶文化影响,持续开展“闽茶海丝行”活动,大力宣传“茶和世界共品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在13个国家(地区)设立的“闽茶文化推广中心”作用,搭建更多茶文化展示窗口、经贸合作平台和文化交流桥梁,讲好闽茶故事。

第二,坚持全链条发展,做强做优茶产业。

2020年,福建茶叶单产、总产、茶树良种覆盖率、毛茶产值、全产业链产值、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中国驰名商标数量等七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300亿元。我们将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全价值链提升,大力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

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优势品种向适宜区域集聚,加快建设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武夷岩茶、福建红茶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茶业强镇强村,形成闽茶产业点线面协同发展新格局。

不断强化龙头带动,培育壮大168家省级以上涉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保障茶农稳定增收,让茶农尽享产业发展红利。

不断深化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一批茶庄园,打造一批茶叶特色小镇,提升武夷山“印象大红袍”等茶旅项目,推广茶园生态游、茶乡体验游、茶事研学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省茶叶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

第三,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提升茶科技。

更加注重品种创新,加强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快选育推广特色明显、抗性显著、适制性广的茶树新品种,示范推广金牡丹、瑞香等优良品种,不断优化茶树品种结构。

更加注重数字赋能,拓展福建“农业云131”信息平台功能,实施智慧茶园工程,建立茶园物联网应用基地,推广5G、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综合茶叶交易、茶叶大数据、茶产业服务和茶文化推广四大功能,整合优质资源,建设“福茶网”,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提升现代茶产业核心竞争力。

更加注重技术服务,持续开展百万茶农培训行动,每年培训高素质茶农10万人,远程培训30万人次以上,持续强化现代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大力推动茶叶科技成果普及推广。

依托科技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

中国是茶业大国,拥有全世界60%以上的茶园面积和50%左右的茶叶产量,全世界每两杯茶中就有一杯茶来自中国。尽管我国茶业的综合体量第一大,但存在一些隐忧和发展瓶颈,例如茶叶产销失衡矛盾正在凸显,茶叶生产的劳动力成本攀升,茶叶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茶叶出口规模增长速度缓慢,夏秋茶资源利用率偏低等。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来突破瓶颈?

第一,依托科技创新,提升茶叶品质。要通过选育高香气、高品质成分、高功能成分、高抗逆性的优异茶树品种,来提高茶叶品质。要注重茶树与茶园土壤营养水平精准调控,解决茶园面积快速增长带来的养分失衡、养分缺失问题。要加强茶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不断加大生物、物理、生态的防控技术创新和推广。要全面提升名优茶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加工水平,推进茶叶加工现代技术创新。要加强茶叶品质定向调控加工技术创新研究,利用现代科技精准定向加工我们所需要的色、香、味、形品质。

第二,创新出口茶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茶叶国际市场拓展的战略路径,可以概括为五个方向、五个途径。五个方向:要从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拓展,从绿茶绝对主导向多茶类拓展,从低档茶向中高档茶拓展,从散装茶向小包装茶拓展,从传统茶向精深加工茶叶拓展。五条途径:突破质量安全瓶颈,突破成本竞争压力,创新符合国外消费需求的新产品,以科技创新、文化传播影响消费国生活方式和饮茶方式,加快包括跨境电商的营销模式创新。

在出口茶产品的创新方面,要开发中高档绿茶产品,保持绿茶出口优势;发展优质高香红茶,形成竞争特色;通过技术创新,推进花茶出口数量金额双跨越;不断创新袋泡茶的花色品种;加强开发形形色色的花草茶;逐步拓展中高档名优茶、特种茶的国际市场。

第三,依托茶叶深加工,高效利用茶资源。茶叶深加工分两个阶段:第一,利用现代技术提取分离纯化主要茶叶功能成分或有效组分;第二,进一步把茶叶有效成分或有效组分,借助茶与健康研究成果,延伸应用到天然药物、健康食品、功能食品、功能饮料、日化用品、环保用品、动物营养品中,研发茶饮料、茶食品、保健产品、美容护肤品等深加工终端产品,助推茶叶向大健康领域跨界升级。我国茶叶深加工的发展,催生了千亿级产业规模。目前,我国速溶茶消费不断增长,茶浓缩汁直接进入终端消费,茶的健康产品日益流行,茶的美容护肤品为国内外现代女性所钟爱。这是传统茶业依托现代高科技向大健康产业延伸的高倍增值过程,也是中国茶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第四,研究茶的健康功能,驱动茶叶健康消费。现在,茶不单单是一种生津止渴的饮品,更是一种安全的健康产品。所以,茶的健康属性是驱动国际国内茶叶消费的核心动力,要把茶与健康研究的成果融入我们的生活。

茶的核心健康属性主要包括:延缓衰老(包括容颜衰老、记忆力智力衰退、代谢机能下降等)、调节代谢(包括糖代谢、脂质代谢、蛋白质代谢等)、调节免疫力。期盼人们爱上茶,我们倡导24小时的茶生活方式。只有让茶走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分钟,茶的空间才会越来越大,茶的价值才会越来越高,茶的规模才会越来越大。

“杭州指数”为产业运行提供数据支撑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杨亚军

为全面掌握和反映我国茶产业运行情况,探寻与揭示产业运行规律,满足政府、企业、茶农、科研机构等主体对产业发展基础数据的需求,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组委会的指导下,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市发改委通力合作,共同承担了“中国茶产业杭州指数”(简称“杭州指数”)的编制工作。

2021年报告的数据来源,茶青数据来自116个主产县的416个初制加工厂,干茶批发数据来自18个产地批发市场的92个经营户,报告期是2021年2月6号到4月20号。主要结论如下:

今年茶青价格总体呈震荡上升走势。

近年来,由于春季气温回升较快,茶青上市比往年期早。2月6号广西观测点就开始上市,整个报告期固定观测点累计交易量是1608万公斤,交易额9.6亿元,交易均价59.6元每公斤。

同比价格指数方面,今年茶青同比价格指数是138.7%,同比增长了38.7%。从走势来看,总体呈震荡上升趋势,后期的涨幅要高于前期,前期是在110%—146%之间震荡,而后期是在144%—165%之间震荡。

从分省看,有14个省茶青同比指数高于去年,有2个省略有下降。

从交易量来看,交易量指数是91.4%,同比略有下降,主要可能是初期跟后期的降幅比较大。

从分省来看,10个省茶青交易量高于去年,1个省持平,5个省低于去年。从占比来看,湖北、四川、贵州、福建、浙江5省排前五位,而这5个省交易量占了总交易量的70%。

第二,产地干毛茶批发交易额涨幅较大。

报告期内固定观测点累计交易量是175.3万公斤,交易额为4.9亿元,交易均价为279.5元每公斤。其中绿茶占了交易量的84.9%,交易额的93.9%。

从同比价格指数看,同比指数是108.1%,比去年同比上涨8.1%。总体来看,前期都是比较高的,后期略有下降。

从茶类看,绿茶同比价格指数是109.8%,红茶基本持平,99.1%,黑茶100.8%,略有上涨。

从交易量来看,同比交易量指数是135.5%,同比上涨35.5%,特别是初期涨幅很大,主要是因为去年受疫情影响,前期很多批发市场没有正常营业,所以增幅比较大。

从茶类来看,绿茶同比交易量指数为145.6%,红茶是97.6%,黑茶是209.1%,黑茶有比较大的增长,去年受到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交易量有较大萎缩,所以今年涨幅比较大,但对比历史数据,当前仍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

此外,浙江省代表性名茶茶青交易价格指数均高于去年。

今年安吉白茶是3月19号开始上市交易,从观测点来看,茶青同比价格指数是116.7%,从走势来看是前期增高,到中后期略有下降。交易量指数是145.8%,高于去年。

今年西湖龙井是3月13号开始上市交易,从观测点数据来看,茶青同比价格指数为137.6%,比去年高了37.6%。从报告期走势来看,全部是高于去年的,交易量比去年有所下降,是93%。

茶企要在守正创新中谋求产业升级  

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殷建豪

当前,茶产业总体规模虽然庞大,但商业化创新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茶产品呈现浓厚的农产品特征,消费品属性弱,距离成熟的消费品行业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中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三多三少”。

第一,名茶多、品牌少。地方名茶很多,消费者还是把它们作为区域性土特产品在购买,很少有跨区域、跨品类的知名品牌,造成行业发展分散,区域化、品类化明显,品牌化不足,茶企很难全国性发展。

第二,传统多、创新少。喜欢围绕“叶子”讲故事,喜欢挖掘山头、年份。对于消费者品饮的便捷性、口感、功能的关注很少,阻碍了茶叶向更年轻、更大众消费者的传播。

第三,作坊多、龙头少。全国100多万家茶叶企业,很多都是作坊式的运营,产品良莠混杂,标准化发展不够。真正能够引领行业的龙头企业不足,无法有效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发挥技术储备优势、发挥现代商业运作的成熟体系,带领茶行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商业化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茶产业必然要从散乱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要从区域品类化向企业品牌化发展转变,要从产品感性认知向标准化理性认知转变,要从前店后厂向靠消费者需求增长转变。

对茶企来说,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立足中国茶的传统文化属性,创新就是要通过产业化、科技化的方式,建立基于市场和消费导向的产业逻辑。未来茶企需要围绕“四个化”谋求升级:

第一,规模化。规模化的核心是产业化,是要发挥龙头企业的汇聚带动作用,加强对茶产业全链条的整合。茶企需要更多地用市场和消费者思维,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运用大数据,把全产业链、全要素整合在一起,让茶产业深度融入到消费升级中来。

第二,标准化。“标准”是根基,各环节标准的制订和执行是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应建立一整套从茶园到茶杯的管理体系,让消费者可以信赖的产品品质标准。企业要积极参与到行业标准的制定,从全行业、全产业链的角度推动行业标准化进程,从企业标准参与定义行业标准。

第三,精细化。对不同的消费人群进行细分,对不同的渠道进行细分。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创新,通过改变产品形态、增加产品功能、重塑商业模式,去挖掘年轻群体的需求,让茶叶行业更年轻、更时尚。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传统茶叶市场的挖掘与升级,做深做细和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

第四,国际化。随着中国文化不断传播,中国茶产业需要转变思维,面向世界,加大中国品牌茶的国际化。中国茶文化代表了中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生活理念,这在不同族群间是相通的,是中国茶国际化的文化基础。

中国茶产业正处在创新发展的关键时刻。作为传统的朝阳行业,茶产业必将实现全面的升级,迎来更大的发展。

以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中共湖北省恩施州委副书记、州委秘书长夏锡璠

恩施州是我国重要的茶树原产地,多年来,我们立足“生态、富硒”优势,全力推进全域绿色化生产和清洁化加工,打造精品名牌,培育茶文化,聚力市场营销,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强茶兴茶之路。全州现有茶园面积180万亩,2020年干毛茶产量12.2万吨,综合产值170亿元,“一片叶子”带动80万茶农脱贫致富,茶产业成长为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站在新的起点上,茶产业如何适应新发展阶段,破解整个行业面临的供求失衡、质量不稳定、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是实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加速振兴的关键所在。

一是加快实施品种改良。农产品的地域适应性是其最重要的属性。要大力选育和推广各区域、各茶类最适宜的优良品种,加强无性系良种繁育,加快压茬开展老茶园改造,以优良的品种和高标准建园,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全面推行绿色化发展。要通过严管茶叶生产化学投入品,保证质量安全和鲜叶高品质;要通过对加工环节能源、设施等的绿色化改造,实现清洁优质加工;要大力推动包装物简易化生态化,纠正过度包装,引导推行低碳节约环保包装;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杜绝天价产品和不切实际的炒作,树立茶行业公信力。

三是着力打造知名品牌。品牌小、多、杂、散是整个行业的通病,品牌整合是我们要做的必答题和大文章。在不同的市场空间中,品牌的意义和作用也各不相同。公用品牌到底是在某一层级的行政区划中去谋划,还是在相邻茶区或者相近茶类中去构思,有待深入探索。打造茶界的巨型航母,依靠公用品牌举旗,市场和行政同向发力,会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四是合力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在国内市场上,着眼于新生代的新需求,创造更多具有独特魅力和流行张力的新茶饮供给。同时,也要通过文化影响引导更多的新生代加入到传统茶消费的行列中来。通过科技创新,开发更多能进入生产力环节的、以茶叶为主要原材料的新型日用、保健、美容等用品。在国际市场上,需要有较高层面的机构统筹,巩固和拓展传统产品市场,开拓名优绿茶消费新区域,使茶叶外贸实现量质并增的目标。

五是深化茶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茶的业态应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多元。要用全新的思维开创以茶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形态的融合发展新路。通过茶园景观化改造,增强吸引力;发展体验、研学、创作、演艺、民宿、网红等多种业态,实现产业增值;打造高知名度经典茶旅景区和线路,形成龙头带动效应。

来源:农民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福建茶业需要多一点这样的“形式感”

就在超级台风“山竹”在广东省一带风骚走位的昨天,2018年9月16号,我们大胡建的茶圈子也有一件大事——第十五届“闽茶杯”、第二届“收藏杯”老茶王争霸赛颁奖典礼,暨福鼎白茶高峰论坛。


 

这几年Y老师行走茶江湖,参加的各种斗茶赛和各色茶叶论坛也不老少,蛋似,能以“闽”字头冠名的茶类赛事本身就说明其规模和影响力,而最能体现闽字号规格的还在于一长串在茶圈响当当的评委名号:


第二届老茶赛评审工作:


工作原则

审评以专家评委为主,评委和资深茶人协助备样和记录等工作。


专家评委

陈金水    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原站长

龚正礼    西南大学茶学教授

耿宗钦    全国茶标委白茶工作组成员

陈   銮    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原站长

               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

周   野    福建省收藏家协会会长

林阳顺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第一批(乌龙茶类)制茶大师

高达洲    福建省安溪县茶叶公司国家一级评茶师




不仅专家多,闽茶杯都的种类也是最全的,春茶赛上就涵盖了白茶、绿茶、红茶、白芽奇兰和漳平水仙这几大类。而收藏杯的老茶斗茶赛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比赛,他是有茶业圈和收藏圈共同举办的一个斗茶赛。


今年是第二届,在我看来,收藏杯在做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事情,什么事呢?就是建立福建老茶的评判标准,而这个标准由于有了收藏圈的介入,在一开始就有把审美融入审评的趋势,和闽茶杯类似的,这个比赛的评委规格极高。



而在我看来规格还是其次,通常在福建的斗茶赛,大家都把关注点放在茶叶本身上,而这次活动的主办方在活动形式上是用了新的,颁奖仪式在福建广电中心的3号演播厅举行。


Y老师以前混娱乐圈的时候这地方也没少来,大多数时候在这个演播厅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明星,而这次的活动让一线的茶农推到了聚光灯底下,让这些获奖的状元们踏踏实实的感受了一把“明星”的感觉。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点像做秀,或者过于形式主义了,但是在Y老师看来,福建茶业恰恰是需要这样的形式感的,福建作为产茶大省,在茶业领域内的品牌影响力,产业话语权都自己的茶业历史和茶业地位远远不相匹配,而要提升这些,就要靠这些秀和所谓的形式。


 

这次的闽茶杯是春茶赛,岩茶还没来得及供上今年的新茶,斗茶赛的主角是新晋的“网红”白茶,而收藏杯斗的是老茶,主角自然而然也是“越陈越醇”的白茶,这也反应了现在白茶的市场热度。


本次的福鼎白茶高峰论坛,也算是福建茶业少有的产业论坛形式,在本次论坛上,以福鼎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兴华和福建农大教授,茶业标准专家,孙威江为代表的茶学专家、学者,白茶企业代表为白茶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


论坛有一个“三观很正”的主题词——正。


正,代表正确、正宗、正名。为此论坛划为三个议题“正本清源”、“正道直行”、“守正出奇”,从三个方面为福鼎白茶正名、把脉白茶动向,并为白茶行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按陈兴华的话说,很多的茶类是属于一见钟情型,而白茶属于日久生情型,虽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一直不温不火,但是一旦火起来了,就有信心一直火下去。专家都这么有信心。



最后把闽茶杯的状元名单和收藏杯金奖名单附在后面,供大家按图索骥


在颁奖现场Y老师也看到有很多很年轻的茶人拿了大奖,其中还有不少是Y老师的老朋友,所以接下来,你们就等着抱大腿吧,有很多的好茶等着你们。


白茶组

   

绿茶组

   

红茶组

   

白芽奇兰

   

漳平水仙

   

 

老寿眉状元

 品福堂   陈汉林


白毫银针状元

福鼎市磻溪金香茶叶专业合作社   李求行


白牡丹状元

福建花宏香茶业有限公司   高花玉


岩茶的状元

武夷山市奇桂岩茶厂   徐智慧









好茶推荐|你要的祁门红茶来啦,这家建厂67年的茶企绝不会让你失望!

大家是不是都知道祁门红茶呢?

不知道也没关系

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

位居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的祁门红茶吧

 

祁门红茶又被称为祁门工夫红茶,祁门工夫创制于1875—1876年。

什么是祁红?

按祁红国家标准的定义是

具有祁门香的工夫红茶

有人说祁红就是祁门县的红茶,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哦。

1产区 

包括安徽的祁门县、东至县、石台县、贵池县、黔县等,历史上还包括江西省浮梁县。

在祁门县境内,海拔600米左右的山地占九成以上,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早晚温差大,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2制作工序

祁门红茶的制作工艺,分为初制和精制两大过程。

初制

初制包括萎凋、揉捻、发酵、烘干四道工序。

初制前的鲜叶要进行分级和贮藏,根据鲜叶嫩度、新鲜度和均匀程度的不同,通常要分成特级和一至五级。如遇叶子受伤红变,或遭受严重病虫害以及采摘粗放,老嫩混杂等现象,则单独存放,降级处理。

萎凋是初制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关键工序。奠定祁红条索细紧美观、香高味醇的基础。

揉捻是初制的第二道工序,是形成祁红紧结细长的外形,增进内质的重要环节。祁红条索紧细美观,汤色红艳,滋味浓醇甘甜,与揉捻操作,关系十分密切。

发酵是初制的第三道工序,是形成色香味的主要阶段,为决定祁红品质的关键。

烘干是初制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定型定质的最后关口。

精制

历史上,祁红精制全靠手工,新中国成立后除高档茶仍沿用手工外,中档低档茶基本由机器制作。机器精制,工序相对复杂,总的来说有毛筛、切断、抖筛、分筛、撩筛、风选、紧门、套筛、拣剔、拼和、补火、装箱等十二道工序。

 

 

祁红创制历史三说

(一)胡氏说

据大清第119号奏折:“安徽改制红茶,权兴于祁、建,而祁、建有红茶,实肇始于胡元龙。胡元龙为祁门南乡贵溪人,于咸丰年间即在贵溪开辟荒山五千余亩,兴植茶树。光绪元二年,因绿茶销路不畅,特考察制造祁红之法,首先筹资六万元,建设口顺茶厂,改制红茶,亲往各乡教导园户,至今四十余年,孜孜不倦。”同时1916年《农商公报》也有类似报道。

(二)余氏说

据1937年出版的《祁红复兴计划》载:“1876年(光绪二年),有自至德茶商余某来祁设分庄于历口,以高价诱园户制造红茶,翌年复设红茶庄于闪里。时复有同春荣茶栈来祁放汇,红茶风气因此渐开。"文中的余某,名叫余干臣,黟县人。新编《黟县志》载:余干臣,名冒恺,立川村人。祁红创始人之一,原在福建为官。清光绪元年(1875年)在至德(今东至)县尧渡街设茶座,仿福建闽红的方法试制红茶,次年到祁门县历口设茶庄。

(三)陈氏说

据《杂记》载:“有邑人胡元龙、陈烈清相继在祁门西南乡创设茶厂,招工授以制茶方法,祁红才开始萌芽。”因《杂记》一书至今无考,故当今持陈氏说者少。

3品质特征

“清花果香”是祁红的韵味

祁门香”是祁红风韵的称呼

 

外形条索紧细苗秀,显金毫,色泽乌润

香气:清香持久,祁门香显

滋味:鲜醇甘爽

汤色:橙红透亮

叶底:细嫩红亮匀齐

润思祁红

安徽国润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品牌运营和国际贸易为一体的茶叶集团企业。公司创立于1951年,是祁门红茶国家标准化示范基地、中国最大的祁门红茶生产商。公司旗下“润思”商 标2005年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评为“安徽名牌产品”。历经67年悠久历史,有示范茶园面积2500公顷,示范农户1.6万,创中国红茶第一品牌,获中国驰名商标,外销出口到英、德、美、俄、日等30个国家和地区,内销市场覆盖东北、华东、华南、西南及华北。

2010年润思祁红入选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专用茶成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2017年12月2日,安徽国润茶业祁门红茶老厂房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从贵池茶厂到国润祁红,历程变迁比较深刻的反应了晚清到现在的中国茶工业演变历史,从1875年的初建时的手工作坊,到1950年代建厂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相结合的“活态遗产”传承典型。

小编还有话说

祁红自1875年问世,在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得特等奖和金牌;1987年荣获布鲁塞尔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质奖。

现强烈推荐几款祁门红茶

1

镶着金边的女王

长按识别二维码在线购买

 

2

尚品之尊

 

长按识别二维码在线购买

3

祁门红茶金奖

长按识别二维在线购买

 

4 更多产品

 

点击链接链接跟多产品  http://www.chawo.com/?act=search&keyword=%E6%B6%A6%E6%80%9D%E7%A5%81%E7%BA%A2

 

找到约39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