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黄山毛峰紫霞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黄山云雾茶溯源

前言:黄山云雾茶诞生于明代中、晚期,属于烘青类绿茶,因产在“烟云荡漾,雾露滋培”的黄山而得名,[1]是历史遗存下来的一种地方名茶。黄山云雾茶在加工制作技术成熟后,伴随着历代茶僧的传习,以民俗、节庆为交流,以祭祀、待客等茶俗渗入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时又以茶品出众获得了文人墨客的赞赏,以致“精于炒和焙,不损本来真”的黄山云雾茶技艺传至民间后,一直是代代相袭,流传不息。

本文将对黄山云雾茶的诞生、兴盛以及发展的历程进行溯源,以期能够寻求云雾茶的历史真相,分析云雾茶的生长环境,探索云雾茶的经营业态,描述云雾茶的文化魅力以及理清云雾茶与毛峰茶的关系。

(一)

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号称“黄山四绝”。然在松、泉、石、云之外还有一绝,这就是有着“清香冷韵”美誉的黄山云雾茶。据《中国名茶志》引用《徽州府志》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又载:“明朝名茶……黄山云雾,产于徽州黄山。”[2]在历经宋、元时期,至明代“罢废团茶”推崇散茶的历史背景下,黄山茶逐渐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有关“黄山茶”的记载也时有出现。[3]如明代徽州人程信在《游黄山》文中,就叙述了他汲泉烹茶的感受:“黟山深处旧祥符,天下云林让一区。千涧涌青围佛寺,诸峰环翠拱天都。烹茶时汲香泉水,燃烛频吹炼药垆。为问老僧年几许,仙人相见可曾无。”[4]弘治十五年(1502年),《徽州府志》记载:“近岁茶名细有雀舌、莲心、金芽,次者为芽下白、为走林、为罗公,又其次者为开园、为软枝、为大方,名号殊而一。”[5]这种茶叶分级法,与后来出现的黄山茶相当接近。从茶叶之命名来说,由“雀舌”、“莲心”可以感知茶的形状。由“金芽”、“芽下白”可以想象茶的色泽,这些描述与明代中、晚期问世的“形如雀舌,锋毫显露,色显嫩绿”的云雾及毛峰茶,都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可见在明代中叶,黄山茶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徽州文人吴日宣在游览黄山后,将所见所闻作了文字记载:“仙灯洞,洞高五十余仞,前广丈余,中半倍之,后视中复广者尺,深五十余步。一壁下隔为二洞,各广四步,有奇水从石渗出,右洞二池,一泓澄澄,足供酌盥,僧架木为室,块处其间。洞口古茗数柯,前僧所树,今僧抚有之。”这一段文字应该是最早见载于古籍的黄山茶。[6]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明代学者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到:“……郭次甫亟称黄山,黄山亦在歙中,然去松罗远甚。”许次纾说黄山茶与钱塘龙井可以相提并论,因其冲泡后,清澈微黄,雾气结顶,犹若兰惠,清香四溢;尤其是茶凉之后,香味犹存,故有“冷香”之雅名。[7]由此可见,黄山茶在明代时期就已经享有一定的声名了。

在《徽州茶经》等文献中,有许多黄山茶的民间故事,流传甚广的云雾茶故事就是一例。传说明天启(1621~1627)年间,黟县知县从黄山云谷寺和尚那里得到了云雾茶和黄山泉和后,与太平县的知县一起分享,谁料太平县的知县却是官迷心窍,偷偷地将云雾茶献给皇帝邀功请赏,从而引发出一连串引人深思的故事。又云:黄山云谷寺地域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8]据黄山旧志记载:仙灯洞,又名仙僧洞,在仙都峰下。从云谷寺去二道岭,约四里可至。洞周有竹林茶园,旧时由僧人所植。明崇祯八年(1635年),徽州歙县人许楚在《黄山游记》中,记载黄山莲花庵“庵地平旷约二亩许,四楹三室,左右映带,篱茨甚幽丽。就石缝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齗腭不去,所谓黄山云雾茶是也。”[9]“黄山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清香冷韵,远胜匡庐。”[10]至此,黄山云雾茶问世!新编《黄山志》也有关于黄山茶的记载:“莲花庵在桃花峰下桃花洞,明人鲍正元建于汤院旧址,僧印我住持。庵前五峰耸翠,众壑争流,苍松修竹,环境幽雅。黄山多石少土,唯此庵有土地二亩。”[11]古人和今人关于黄山茶的记载虽然相距数百年,但却共同印证了“有(茶)地二亩”,这无疑是铁定的结论。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二亩茶地,远古的黄山茶才有了它生存的基地。

(二)

黄山云雾茶的诞生与明代茶叶制作方法的变革有关,也与徽州松萝茶的炒制技术有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唯令采芽茶以进。[12]皇权的干预,使得散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而以“松萝法”为代表的松萝茶则是大行其道,尤其是代表炒青工艺的“松萝法”传至安徽各地以及赣、鄂、闽、浙诸省茶区时,它在普及和推广炒青工艺的同时,还推动了六大茶类的兴起,亦为中国茶叶的兴盛提供了技术支撑。所以,当时的茶叶加工制作工艺皆以“炒青法”为主,而先进的炒青技法则冠之“松萝”名称且作为技术规范。“松萝法”炒青技艺的方法是:鲜叶先杀青抖炒,散去水气,杀青后摊放以使之散失热水蒸汽,这是“扇”的转变;然后通过揉捻,让香味在冲泡时容易散发;再进行揉捻,继而用炭火炒干或烘干。如是,炒干者为炒青(茶),烘干者为烘青(茶),先炒后烘或先烘后炒的则为半烘炒(茶),而且是种类很多,品类亦很多……也正是在“松萝法”技艺的引导及促进下,黄山茶叶品类得以及日益增多且声名鹊起;黄山云雾茶就是一例。如是,松萝茶得天时地利而蜚声全国各地……因之“松萝法”的引导以及促进,云雾茶以及紫霞茶等茶品,也先后面面世![13]黄山云雾茶的问世,无疑是源自“松萝法”的炒青技艺;然在制作工艺上却是有着传统技艺的承袭,也有着因地制宜的改变,以致它亦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和意义!黄山云雾茶的制作方法为采摘、摊青、杀青、揉捻、子烘、过筛、老烘、拣剔等工序。它在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突破了“松萝法”制作工艺的约束;以“先炒后烘”代替了“边炒边烘”的技法,既“承袭”了“炒”的基础技术,又“变革”了“烘”的关键工艺;在传习、提高和发展的过程中,它还演变出“子烘”、“老烘”以及“复烘”的焙茶技艺;不仅提高了制茶效率,也提升了茶叶品质。与此同时,黄山云雾茶还以独特的制作工艺促进了黄山毛峰茶的诞生……

黄山云雾茶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它以“味醇、色秀、香馨、汤清”而获得市场认可和茶人的喜爱。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人闵麟嗣在《黄山志定本》中载有:“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14]又有《随见录》文中提及:“黄山绝顶,有云雾茶,别有风味,超出松萝之外。”[15] 据此推断,黄山云雾茶应是源自松萝茶的制作技艺。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人陆廷灿《续茶经》一书中,有称赞黄山云雾茶的记载“……黄山绝顶有云雾茶,别有风味,超出松萝之外。”[16]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徽州江人登山在《素壶便录》中记载说:“黄山有云雾茶,产高峰绝顶,烟云荡漾,雾露滋培,其柯(棵)有百年者,气息恬雅,芳香扑鼻,绝无俗称,当为茶品中第一。”[17]

(三)

黄山位于东经118°1'度,北纬30°1',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5平方公里,其中精粹风景区153平方公里。北纬30度线,被地理学家称为“神奇纬度”,也是茶叶生长的“黄金纬度”。黄山地区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质变化,造就了黄山生物种的多样性,以致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植物垂直分带明显,群落完整,森林覆盖率为56%,植被覆盖率达83%。优越的生态环境,为黄山茶叶的自然品质风格的形成创造了极其良好的条件。

黄山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四季分明,年均温15ºС上下;日照较短,云雾偏多,雨量充沛,常年雨量达1700毫米以上;以致有了“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大满山云”的气候条件。黄山终年云雾缭绕,茶树在云蒸霞蔚中生长缓慢,茶芽鲜嫩肥厚且持嫩性强。丰富的漫射光和紫外光,有助于茶叶内含物质的积累并增多。加之山花烂漫,花香遍野,使茶树芽叶受到芬芳的熏陶,从而促进了茶中氨基酸、叶绿素等氮素化合物和芳香物质的合成与积累。使得黄山茶叶生物碱、维生素C含量都高于一般茶叶;形成了黄山茶叶厚,毫多,醇甘耐泡,含单宁,芳香油类和维生素较多等特点。所以,黄山云雾茶不仅浓郁清香,而且可以帮助消化,杀菌解毒,具有防止肠胃感染,增加抗坏血病等功能。

黄山茶园主要分布在800~1000米之间的桃花峰、松谷庵、云谷寺、慈光寺、钓桥庵等处,景区外围分布在海拔400~600米的汤口、岗村、杨村、芳村、三岔等地。黄山茶园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透水性好,土壤类型主要为黄棕壤、黄红壤,黄壤等,土壤酸碱度的PH值为5-6,土壤中腐殖质丰富,有效磷含量也比较高,十分适宜茶树生长。丰富的有机质和磷钾肥,对茶树的自然生长和优良品质的形成极为有利。黄山茶树品种主要是黄山大叶种,树型高大,芽叶壮实,抗寒抗旱能力强,一芽三叶长7.3-9.3厘米,一芽三叶百芽重49.8-65.5克。氨基酸含量高达5.2-5.4%,是制作黄山茶的理想原料。自清以降,“云雾茶”在承袭“松萝法”炒青技艺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进和提高,终以“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的加工制作方法,成为了色、香、味、形俱佳的名茶并走向了市场。

晚清时期,“歙之巨业商盐而外,惟茶北达燕京,南极广粤,获利颇赊。”[18]这表明茶叶经营已成为歙县的重要行业,行贾四方。

徽州大儒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曾提到:“歙县茶大多供销本庄,唯昌溪、大洲源等诸河流附近之地,多制洋庄,故该县茶产,居本庄、洋庄两可之中,本庄滞销,则多制洋庄,洋庄价疲,则改制本庄,因时制宜。”[19]歙县辖治的黄山汤口、冈村、杨村、芳村四处所产为黄山本庄茶中的翘楚,合称黄山四大名家。其时,“歙县茶大多供销本庄,唯昌溪、大洲源等诸河流附近之地,多制洋庄,故该县茶产,居本庄、洋庄两可之中,本庄滞销,则多制洋庄,洋庄价疲,则改制本庄,因时制宜。“而山茶是分散生长在山林之间,茶地面积多零碎小块,不经人工培植,但有天然的树荫遮盖,又有甘冽的山泉供给,加上山间云雾缭绕,所产茶叶虽质薄而味则清香芬郁。”[20]民国时期,黄山云雾茶同其它华茶一样,处于销售的低谷,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并且扩大销路,黄山茶农和本土茶庄采取以云雾茶作为茶坯,用混合窨制的技术改制成云雾花茶,销往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东等地,而且是花色品种繁多。如黄山戴氏家族窨制的云雾珠兰花茶,一经上市场就受到天津“正兴德”茶庄的好评并包销全部茶品![21]另外,北平“庆林春”茶庄也与戴氏家族联手推出以“黄山云雾”、“天都云雾”为牌号的云雾茶;戴氏家族还以“春”字为茶庄牌号,制作并销售云雾珠兰茶。[22]与此同时,黄山地区除云雾茶以外,还出现了新的花色品种,甚至派生出许多奇异的别称,如天都峰云雾顶谷,黄山天都云雾等等。又据民国时期的资料记载:“黄山天都之云雾茶、汤口之毛峰、莲芯、雀石、龙芽、仙品、松萝、毛尖、香片、石耳峰贡茶、仙峰大方茶等,俱为佳品,且黄山为皖省之名山,其所出茶质之精良,亦较他处为。现此珠兰茶,每年之销数,约在百余万左右。”[23]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七月号《国际贸易导报》(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一文介绍:“黄山松萝、天都云雾、汤口毛峰号称仙品,盖黄山高,出云雾,所以产之茶,雨雾润渥,香味芬芳,故为珍品。”[24]

(四)

清代以降,以品质见长黄山云雾茶开始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中,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代文学家袁枚游历徽州,他登上黄山和齐云山,作诗三十多首。如《一路望天都、莲花二峰半为云掩,到院少顷始露全峰》:“山如新妇羞相见,故使云为半面妆。坐待片时才却扇,天公教我捉迷藏。”袁枚还在《坐光明顶上老僧送茶至》诗中写道:“方学渴猊思饮海,忽见老僧来送茗。和云带露一吸干,满腹金茎仙露冷。”[25]袁枚也许是因攀登之累,口渴异常,连茶带水一起饮下,因而来不及细细品尝,只觉得清香可口如饮仙露一般,霎时神清气爽。

19世纪末,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俞樾进黄山游览。他发现桃花峰、松谷庵一地的野生云雾茶最好,而这些地带都是花丛密集处,所以关于黄山茶要生长在万花丛中的说法一直很流行。俞樾的《孙莲叔赠云雾茶赋榭》茶诗,描绘的主题就是黄山云雾茶,读来更是使人一咏三叹,回肠荡气。[26]俞樾《孙莲叔赠云雾茶赋谢》诗,是答谢他在徽州认识并结为异姓兄弟的孙殿龄(字廉叔,一作莲叔),俞樾感谢孙莲叔赠予珍贵的云雾茶而赋诗回赠,同时对自己喜好的云雾茶进行了生动的叙述。黄山是传说中神仙浮丘的旧游之处,在这“非云非雾”的世界里,在这“人间烟火”罕至的环境里,生长着一种云雾茶。俞樾沿着“天梯石栈”,攀上“非云非雾常朦胧”的黄山悬崖峭壁,“茶丁欲采不得路,导以鹤子从猿公。”“茶丁”的脚下是没有路的,他们的向导是“鹤子”或“猿公”行走的山径。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众多的采茶诗中,采茶人大多是女性,而俞樾诗记载的却是“茶丁”,也就是说在黄山,采茶人绝大多数是“茶丁”。因为在黄山,一般是少有女性能够有攀登涯壁的勇气和体力,只有男人能够攀登上那陡峭的石壁,所以是“缘穜缒索仅得上”。然即使是身体健壮的男人,即便是能够攀登陡上石壁,其结果往往也是“十人提篮九则空”。因为零星的茶树生长在山涯石缝中很难采摘,由此可见采茶之艰辛,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云雾茶产量之稀少。而“物以稀为贵”的黄山云雾茶价格,亦是十分昂贵。所以,俞樾写出了“何怪价与黄金同”的夸张,他竟然说黄山云雾茶价等同于黄金的价格,看着友人赠送的茶,心情特别舒畅。品着友人赠送的茶,感觉特别美好。此时此刻的俞樾可谓是:“灵草天然云雾茶,饮之甘美醇香;快哉两腋来清风,欲上蓬莱仙境!”作为文人、诗人,其想象力无比丰富,其情感亦真挚亲切。其《孙莲叔赠云雾茶赋榭》诗,既烘托了黄山云雾茶的珍贵,又折射出黄山云雾茶的美妙,更是称颂黄山云雾茶的一篇佳作!

民国十八年(1929年)出版的《黄山指南》记载:“云雾茶生黄山眉毛峰为最,桃花峰汤池旁次之,吊桥、丞相源与松谷庵、鞭蓉岭相仲伯。”《黄山指南》不仅记述了“云雾茶”的具体产地,而且对黄山茶的质量进行了分类。陈少峰还说:“黄山之茶常有云雾罩之,故名。……味极清香,一经水泡,云雾满布,如有食滞,饮之立见消除。惟眉毛峰崖悬径险草木繁密,鸷兽时出,云雾尤为常蔽,故人罕到。夏初发芽,断之有白绵如杜仲,仅数十株,味更香美不易得也。”《黄山指南》还记载了云雾茶“惟眉毛峰崖悬径险草木繁密,鸷兽时出,云雾尤为常蔽,故人罕到。夏初发芽,长三四寸,断之有白绵如杜仲,仅数十株,味更香美不易得也……”[27]这无疑印证了清代文人俞樾在《孙莲叔赠云雾茶赋谢》诗中“茶丁欲采不得路”,以致“十人提篮九则空”的描述。由此可见,关于云雾茶的产地、采摘、以及数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叙说,俞樾的诗句和陈少峰的文字都可以相互印证,同时也证明了云雾茶从清至民国的发展历程。从《黄山指南》中还可以得知,从远古时代走来的云雾茶,至民国时期亦有了一定的规模或名声。它既不是明代文人笔下那“二亩地”的面积,也不是清时茶人所记载的“月团三百片”的产量。总之,黄山云雾茶经过了一代代茶农的辛勤劳作,也经历了清至民国时期徽商在市场上的全力销售,更有着俞樾、陈少峰这些热心茶人的宣传和推广,终使云雾茶走出了深山,走向了市场!

小结:民国三十年(1941年),中国近代茶学专家傅宏镇在《茶名汇考》中说:云雾茶产于黄山高处,高峰壁立千仞,人自下仰望,常在云雾间,故名黄山云雾茶。《随见录》又云:“黄山绝顶,有云雾茶。别有风味,超出松罗之外。”[28]中国近代茶学专家陈椽在《安徽茶经》之九“蜚声全国的黄山毛峰”一文中称:《黄山志》载:“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龊,谓之黄山云雾茶……历史上著名的黄山云雾,就是现在特级黄山毛峰的前身。”对于云雾与毛峰的孰前孰后,陈椽给出了肯定的结论!陈椽还指出:“过去茶商相互争利,巧立名称,招引顾客。他们所立的名称有:黄山天都峰毛峰,黄山仙人峰毛峰,仙人峰珠兰毛峰,黄山老仙人明前寿眉,黄山天都峰云雾顶谷,玉屏峰珠兰旗枪,莲花峰珠兰白毫,黄山莲心,珠兰雀舌,黄山天都云雾等等。”[29]1988年3月,黄山书社出版的《黄山志》在[植物-特产](156页)“毛峰茶”条:称黄山“云雾茶是毛峰的前身。”《黄山志》主编刘秉升称:黄山云雾茶是黄山毛峰茶的前身之说,是根据当地人流传的习惯说法。其实,持此观点的尚有1991年出版的《中国茶经》一书。[30]

2008年,丁以寿教授编著的《黄山毛峰》一书出版,主要内容包括黄山毛峰茶的历史文化、产地生态、名人评说以及泡饮技艺等,可谓是内容详实、权威、系统而全面。丁以寿教授在《黄山毛峰(历史和发展)第一节》中明确指出:黄山毛峰茶“源于明清云雾茶”且“创制定名于晚清。”[31]至此,黄山云雾茶的历史轮廓基本清晰,它与毛峰茶的关系业已理清。与此同时,也为黄山云雾茶成功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了翔实的理论支撑,可谓是以茶文化赋能茶产业,为黄山云雾茶乃至茶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17]引自(清)江登云,《素壶便录》;嘉庆九年(1804年)培德堂刻本。

[2] 王镇恒、王广智《中国名茶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12月。

[3] [4] 蒋文倩,《梦寄茶情黄白间》:合肥《茶业通讯》2017年12月。

[5] 引自(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弘治十五年(1502年)刻本。

[6] [11]蒋万榜主编《黄山志》(2008版):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2月。

[7] 朱自振编《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

[8] 胡武林著《徽州茶经》: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11月。

[9] 引自(清)许楚著《青巖集、黄山游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刻本。

[10] 刘秉升,《黄山志》: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988年3月版。

[12] 引自(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标点本。

[13] 郑 毅著《徽茶始祖松萝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

[14] 引自(清)闵麟嗣《黄山志定本》;康熙十八年(1679 年) 刻本。

[15] [16]引自(清)陆廷灿《续茶经》(随见录);雍正年间(约1734年)。

[18] 引自许承尧《歙事闲谭》第 18册《歙风俗礼教考》

[19] 引自民国二十四年《安徽歙县茶叶调查》.《工商半月刊》,1935,7(12)。

[20] [23]引自姚晓燕《歙县茶史简述》:杭州《茶叶》,2018年第4期(44)。

[21] 郑 毅《历久弥香云雾茶》:福州《福建第一茶叶》 2019年 5月29日。

[22] 郑 毅《八十年前正兴德茶庄资料》;黄山《黄山日报》2019年1月22日。

[24] 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茶业》;上海《国际贸易导报》1934年6卷7期。

[25] (清)袁 枚《小仓山房诗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月。

[26] (清)俞 樾《茶香室杂钞》: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1995年2月。

[27] 引自陈少峰《黄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出版。

[28] 引自傅宏镇编撰《茶名汇考》;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月。

[29] 陈椽著《安徽茶经》[M].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年。

[30] 刘秉升主编《黄山志》[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988年3月版。

[31] 丁以寿著《黄山毛峰》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来源/《徽茶》2023年4月刊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安徽古代贡茶概述

摘要:贡茶是茶叶发展史上的一种特定现象,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催生下的产物,更是特定历史阶段所具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赋税形式,贡茶是政治上君臣关系确立的表现形式,但是与此同时,贡茶对于扩大植茶面积,推动制茶技术进步,促进茶叶品质提升以及改善茶品包装并增加茶叶知名度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本文将梳理安徽古代贡茶的历史,以借鉴历代贡茶在扩大产量,提升品质以及改善包装方面的可取之处。在继承、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同时,对现代茶产业的文化赋能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安徽;古代;贡茶;概述

1、唐代时期安徽贡茶

安徽贡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本草衍义》中:“东晋元帝时,温峤官于宣城,上表贡茶叶一千斤,贡芽三百斤。”其后,安徽贡茶数量逐渐增加,贡茶品类及贡茶区域也不断扩大,有了宣州鸦山茶、池州九华山茶、舒州开火新茶等为“士大夫贵之”的贡品茶。[1]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时安徽的贡茶区域有淮南道寿州(寿春郡)、庐州(庐江郡)、浙江西道歙州以及舒州、宣州、池州、和州等。

唐元和年间,李肇《国史补》记载,唐代舒州天柱茶,宣州鸦山茶,饶州浮梁茶,寿州黄芽茶均在贡茶品目内。此外尚有歙州“鸠坑”茶。据《太平寰宇记》卷126《淮南道四·庐州》记载:土产“开火新茶”。其时,寿春郡、庐江郡、凤阳郡每年都有固定的贡茶额。

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朝廷用兵淮西,宪宗“诏寿州以兵三千,保其境内茶园。”[2](卷493)《邦计部?山泽》可见淮南寿州境内也有较大的官茶园。与此同时,“茶膏”也沿着民贡的渠道出现,如歙州的新安含膏、先春含膏等。

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因讨伐吴元济,财政困难,曾“出内库茶三十万斤,令户部进代金。”[2]当时,进贡皇室的茶叶较多,除了赐给“功臣”、“父老”之外,还会变卖成现钞以支皇家的用度。

这一时期,安徽茶区不仅出现了许多名茶及贡茶,茶叶种类也在增多。如宣州鸦山茶、池州九华山茶、舒州开火新茶等等,均名贵一时且为“士大夫贵之。”[3](甲卷14《财赋一》,P303)唐武德三年(620年),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均向朝廷进贡茶叶。庐州,唐代时期茶叶皆为土贡。《太平寰宇记》卷126《淮南道四·庐州》记载:土产为“开火新茶”。[4](卷12《官政》)唐时,淮南道有四个州的茶叶被指定为贡品。其中“寿州寿春郡……土贡丝布、茶以及石斛。”另外,宁国、广德以及建平等茶叶产区,几乎都有贡茶且数量较大。

2、五代及宋时安徽贡茶

五代时期,安徽茶区进贡茶叶的文献记载较多。据《旧五代史》卷31《唐庄宗纪》记载:淮南杨溥于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向中原进贡“细茶五百斤。”[5](卷118,P432)同年四月,杨吴向后唐“献鸦山茶、含膏茶。”[6](卷232《僭伪部·称藩》,P2763)另据《周世宗纪》记载:显德三年(956年)三月,南唐李璟贡“乳茶三千斤。”[5](P1569)又载:显德五年(958年),李璟遣宰相冯延巳献犒“茶五十万斤。”[5](P1571)

据《旧五代史·梁书》记载:“五代十国宋辽元贡品”目录中,有“后梁太租乾化元年(911年)十二月,“两浙进大方茶二万斤”。[7]当时的“两浙”是指浙江东道和浙江西道。其时,生产大方茶的产地除了歙州,还有毗邻的临安、昌化两县。新版《歙县志》(1995年)记载:“天福七年(938年)冬十月,吴越国文穆王钱元瓘遣使进贡物品中有大茶、脑源茶二万四千斤。”又载:“开运三年(946年)冬十月,吴越国忠献王钱弘佐,献晋谢恩的物品中,有脑源茶三万四千斤。”应该提及的是,“大茶”是指大的方茶,也是一种条形散茶。“脑源茶”则亦脑子茶,是一种加入植物香料的饼茶。五代时期,舒州天柱山产茶,亦为贡茶。据《太平寰宇记》卷125《舒州》云:舒州土产“开火茶”。[4](P2474)其时,潜山归怀宁管辖,开火茶为潜山所产。

宋《太平寰宇记》“舒州怀宁”条目下亦有:“多智山在县西北三百里……其山有茶及蜡,每年民得采掇为岁贡”。[4]由此可知,多智山产茶且为贡品。北宋仁宗时期,有《赐知舒州洪鼎敕书》文曰:“省所进奉新茶一银盒事具悉。汝辍于学馆,往布郡条。懿彼名区,育兹嘉荈,能采掇而来贡,应气序以惟新。”[2](卷423,第20册,P302)洪鼎知舒州,曾进献舒州茶而受到朝廷嘉奖。宣州鸦山产茶且质优,五代时期亦成为土贡茶。《太平寰宇记》卷103《广德军》记载:广德土产有茶。[4](P2052)《元丰九域志》卷6《广德军》亦载:“广德军土贡茶芽一十斤。”[6](P249)又载“广德军广德、建平:六万九千七百一十斤。”[8](食货二九《茶法-产茶额》,P6636)由此可知,广德军在宋代不仅产茶而且产量颇多。另外,北宋欧阳修《赐知舒州齐廓进新茶并知广德军浦延熙进先春茶敕书》,宋痒《赐知广德军龚会元进先春茶敕书》均为官方文书;从《敕书》内容可知,广德有先春茶且为贡品。池州九华“金地茶”在宋时已是土贡产品。周必大《九华山录》云:“至化城寺……谒金地藏塔……僧祖瑛独居塔院,献土产茶,味敌北苑。”[9](《游山录》卷2,P464-465)诗人将九华金地茶与北苑贡茶相提并论,足见其品质极好。

宋代,朝廷时有减免贡品额度的“恩典”。如“景德四年(1007年)闰五月,诏特减放诸郡六十六处贡物,而所贡七物在其数中,且殇官吏后不得以贡为名妄有配率”。淳熙《新安志》亦有记载,徽州免贡七物是表纸、麦光纸、白滑冰翼纸、乾预药、腊、芽茶、细布。[7]类似免纳贡物的情形,安徽其它茶区亦有。宋治平四年(1067年)朝廷诏令,减免舒州每年土贡“新茶一银合”的贡额。[8](《崇儒七》P2317)另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5“宋仁宗景祐元年十一月”条载;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十一月“除滁州、舒城县赡军茶岁七千三百五十斤。盖沿江南伪主时课民所输,范仲淹使淮南,请除之”。[4](P2707)英宗治平四年(1067)朝廷诏令减免舒州每年土贡“新茶一银合”的贡额。[8](《崇儒》7,P2317)

3、明代时期安徽贡茶

明代开始,朱元璋有感于茶农的不堪重负和团饼贡茶的制作、品饮的繁琐,从而实施了废团茶兴散茶的举措。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朱元璋下昭,诏曰:“洪武二十四年九月,诏建宁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以进,有司勿与。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

皇权的干预,无疑使饼茶衰落,散茶崛起,加之制茶技术的改进,从而使炒青茶逐步取代蒸青茶。

据邱睿《大学衍义补》记载:“《元志》犹有末茶(饼茶)之说,今世惟闽,广用末茶,而叶茶之用,遍于全国,而外夷亦然,世不复知有末茶矣。”散茶、叶茶的流行,不仅改变了饮茶方式,同时也成为了贡茶的主体。茶叶加工技术的变革,使得茶叶品种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取代“龙团凤饼”以后,各地名茶数众,以致贡茶也在增加。然明太祖却是独重六安茶,以致六安茶成为了祭祀皇家祖先的祭品茶。

茶为祭祀品,唐宋有之,清代亦有。继六安茶之后,松萝茶也成为了皇家祭祀的茶品。

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清廷举行大祭时即有“松萝茶叶十三两”;光绪五年(1879年),岁末祭祀祖陵的祭品中也有“松萝茶叶二斤”。六安、松萝茶不仅成为宫廷祭祀物品,更是成为进贡朝廷的必备之物。

明人汪应轸记载说:当时“日进月进御用之茶,酱房内阁所用之茶,俱是六安茶。”[10](卷四十)万历元年(1573年),黄守经为《霍山县志》作“序”并对六安茶赞曰:“其地与六安州界者,各产芽茶。孟夏之朔封贡圣天子,焚香拜表,龙文锦袱,专官驰驿使,竟达长安,而题其黄缄曰:‘霍山县守土臣某谨贡’。”[11](P260,卷之十三,艺文志)由此可知,六安州除向朝庭进奉贡茶以外,还有宁王府之贡,监守太监之贡。不仅要进贡芽茶,还要进奉细茶。据《霍山县志》记载:“明初规定年贡20斤。正德十年(1515年),贡宁王府芽茶1200斤,细茶6000斤。芽茶1斤买银1两,尤恐不得。”有诗可以佐证其真实性:“细篓精采云雾茶,经营唯供帝王家。”明万历时期,宫廷太监刘若愚记载宫中的“饮食好尚”曰:“茶则六安、松萝、天池、绍兴茶、径山茶、虎丘茶也。”[12]这足以见得六安、松萝茶在全国的知名度。

据《大明会典》记录:弘治十三年(1500年),朝廷规定地方府县需要交纳给礼部的芽茶数量为:南直隶(今安徽、江苏两省所属)府县的贡茶总额为五百斤,其中常州府宜兴县一百斤,内二十斤南京礼部纳,限四十六日;庐州府六安州三百斤,限二十五日;广德州七十五斤,建平县二十五斤,限四十六日。[13](卷113,“礼部71”,“岁进”)与此同时,六安州茶叶贡额很高,上贡时限却是最短,而贡茶额却是不断增加且无定数。

万历年间《六安州志》记载:六安茶贡额原为三百斤。弘治七年(1494年),增设霍山县,其地产茶采办人户多出自该县,遂定霍山贡额二百五十三斤,州贡芽茶四十七斤。[14]因此,六安州贡茶额四十七斤,霍山贡茶额是二百五十三斤,合计贡茶额为三百斤。针对贡茶额不断增加且无定数的情形,明臣汪应轸《分豁额外荐新茶芽疏》指出:“六安茶芽,岁额三百斤,正数之外不可加者,此其旧例也。光禄寺则以为供应有常规,如岁用六安茶约余四百七斤。此外多取毫厘,即为因公科敛。虽该部审据解吏,闻报三百袋,袋多四两有余,亦非勘合正数,且无批文查销,以后或轻或重,焉知谁公谁私?”[10](卷四十,“荐新芽茶”,P785)事实上,六安及霍山实际进贡的茶叶额还是超出了这个贡额。对此,汪应轸提出了“焉知谁公谁私”的质疑?!其实,官贡芽茶的贡额外加收耗损竟然高达四分之一多;这不仅是茶区的负担,也是一种额外的剥削。

明时,安徽各地的贡茶有新安松萝(又名徽州松萝),六安茶,小岘春茶,阳坡横纹茶,瑞草魁茶,黄山云雾茶,石埭茶等等。另据《徽州府志(贡品)》记载:歙之物产,无定额,亦无常品。大要惟砚与墨为最,其他则以北源茶、紫霞茶。”[7]这说明当时徽州产北源茶,紫霞山产紫霞茶,亦很有名。直至道光年间,紫霞茶依然被列作贡品。明《南京户部志》记载:“成化三年(1468年)奏准,朝中供库岁用茶。芽茶,坐派徽州府三千斤……。叶茶,徽州府二千斤,滁州二百斤,广德州三百斤……。”“秦淮南京库岁用茶,坐派滁州茶叶二百斤。”

明嘉靖年间,吏部尚书徽州婺源人汪鋐以大畈灵山茶进贡,获金竹峰金匾。户部右侍郎徽州婺源人游应乾以济溪上坦源茶进贡亦获银匾。明代《宁国府志》记载:“旌邑凫山茶(石豀贡茶)与宣城绿雪、太平云雾茶齐名”,均为贡茶。石豀贡茶产于旌德县凫山,亦为贡品。桐城椒园茶系明朝鲁山公(孙晋)植于龙眠山椒园,而后跻身“贡品”之列。太湖亦产茶,太湖南阳河茶亦在明时列入户部项下贡品。《潜山县志》记载有:“芽茶岁派供应库二百九十斤,今折价,谷雨前者,茶叶岁派供应府二百八十五斤。”可知进贡的茶大都是雨前芽茶。

4、清代时期安徽贡茶

清代安徽贡茶的数量以及贡茶品类,在各个时期也是不尽相同的。据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宫中进单》记载:安徽区域的部分贡茶有:珠兰茶、雀舌茶、银针茶、六安茶、雨前茶、松萝茶、黄山云雾、黄梅片茶、六安芽茶、黄山毛峰等等。当然,还有一些贡品茶未能被列入清单。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五月初二日,各省督抚所进土物清单(部分)记载:安徽贡茶品种主要有珠兰茶、六安茶、雀舌茶、银针茶(属六安茶)、雨前茶、松萝茶、黄山毛尖茶(黄山云雾茶)、梅片茶、六安芽茶等。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三月二十六日,安徽巡抚朱圭进贡:珠兰茶、松萝茶、梅片茶、银针茶、雀舌茶、涂尖茶各二箱。道光二年(1822年)安徽巡抚端阳进贡有:“珠兰茶一箱、松萝茶一箱、银针茶一箱、雀舌茶一箱、梅片茶一箱。”[15]清人查慎行在任翰林院编修官时,编撰《人海记》并对各地贡茶列有条目,十多个省的七十多个府县,每年向宫廷所进的贡茶即达一万三千九百多斤。其中有六安瓜片、敬亭绿雪、涌溪火青、霍山黄芽等。[16]清代徐珂《清稗类钞》(朝贡类)记载:安徽贡茶有六安茶、梅片茶、银针茶(属六安茶),雀舌茶、珠兰茶、松萝茶、黄山毛尖茶(黄山云雾茶)等。[17](P6312)清代安徽茶区被列入贡茶的还有六安瓜片、黄山云雾、敬亭绿雪、涌溪火青、霍山黄芽、梅片茶以及绩溪芽茶等。

据光绪《广德县志》载:广德、建平亦有贡茶;“以石溪,阳滩山、乾溪等处者为最”;“广德州芽茶七十五斤,建平(今郎溪县)芽茶二十五斤”。清人谈迁《枣林杂俎》和阿世坦《清会典》均有建平(今郎溪县)贡茶的记录。康熙年间(1683年),宁国张所勉《鸦山辨》一文记载:“宁国产茶不处,高峰、济川、千亩、龙潭诸池皆可入志”;“按一统志,鸦山产茶旧常入贡。”清人陆廷灿《续茶经》(八之出)记载:宣城石豀茶在明至清代的数百年间,一直为御用贡品。光绪十四年(1888年)《宣城县志》亦载:敬亭绿雪,贵真不贵多;“明、清之间,进贡300斤”。

新版《绩溪县志》记载:绩溪上庄“金山时雨”创于清初,原名“金山茗雾”亦入贡。[18]清廷还有将贡茶等物品作为赏赐品,以奖赏或抚慰臣子以联络君臣感情,使受赏者感受莫大的荣耀;如雍正时期,有两臣被派往云南,临行前雍正帝御赐六安茶二瓶抵滇。同时,还赋予了贡品礼仪的性质,如果、六安茶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乾隆十七年(1752)学士陈廷敬、叶方蔼,侍读王士正同入内直。其间皇上数回赐樱桃、苹果及樱桃浆、奶酪茶、六安茶等物,其中的六安茶以黄罗缄封,上有“六安州红印四月复”数字。

另外,皇帝行赏赐予外国使臣的礼品中,也有安徽贡茶。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之际,在诸多赏赐物中就有赏赐给英咭唎国王的六安茶十瓶、赏赐给英咭唎使团的六安茶八瓶。宫廷在临时特供饮食中,也会用到六安茶。

雍正八年(1730年),朝廷定文会试除了食物外,还有鸡和猪肉等副食品;

还供给六安茶20斤、北源茶30斤、松萝茶40斤。安徽六安、松萝以及北源茶作为赏赐物,不仅是承载着皇帝对臣民的厚爱,同时也印证安徽贡茶是一般人难以求到的赐予之物。

当时,在宫廷内能够享受到六安茶的,还有一些是在朝廷相关机构中效力的人。如乾隆三十五年(1770),按照皇帝谕旨,中正殿的画佛喇嘛绘制极乐世界长寿佛四轴,因为当时人手不够,新增添了画佛喇嘛一名。宫内给这位喇嘛的饮食份额中,就有每月用六安茶二两。此外,在景山学艺处效力的人也会得到赏赐的六安茶。[19]

清代贡茶的品类较多,基本涵盖了清代时期安徽茶区的茶叶品种,具有数量大、品类全的特点。同时,这种特点贯穿了清王朝贡茶制度的始终,如六安茶和松萝茶等。这些安徽贡茶在前代也是重要的贡茶品类,以致进贡时间从清初一直延续到清末。也有一些贡茶品类是从某一朝开始进贡并延续到了清末。还有一些茶叶品种,由于战乱或其它客观原因,在某个短时期间内曾经开始进贡或者是停止进贡。如六安茶在太平天国运动时,就曾数年未贡。

此外,一些贡品茶叶由于种种原因,进贡给宫廷的时间比较短,记载文字寥寥。从清廷《宫中进单》来看,一些产量较少的地方名茶,由于进贡数量少,进贡时间短,加之影响力不大,只是在方志中有简略记录。由此可以推断,一些地方名茶进贡的数量相对有限,进贡的次数或时间相对较短,可谓是不一而足。如六安州霍山茶,徽州松萝茶等,每年遇年节诸如万寿节(皇帝生日)、冬至日、元旦(春节)、端午节等节日,均由地方巡抚、总督等有身份的官员将茶进呈宫中。道光二年(1822年),安徽巡抚端阳贡中有:“松萝茶一箱、银针茶一箱、雀舌茶一箱、梅片茶一箱。”比较而言,年节贡茶相对岁进六安芽茶品种丰富,但入宫数量与岁贡相比却是微乎其微。两种形式的贡茶,在宫内的用途则是不尽相同。而各色人等享受贡茶的数量多少亦有不同。如皇贵妃、贵妃、妃嫔每月例用六安茶十四两、天池茶八两,贵人每月六安茶七两、天池茶四两。[20](卷十七)

清时,朝廷对于贡茶的品质也有要求,而且是“载之甚详”;如“旧系茶户各备茶交官起解。而色类错杂,驳换迟误”以及“粗茶不堪内廷应用”的具体要求,因此,地方官不敢掉以轻心。每每茶季,乃是小心翼翼,精心于“雨前极品。”贡茶鲜叶的采摘,亦有时间讲究。如六安茶采制则是在每年清明前后。当时,一些地方官吏为了保证贡茶的品质,还会亲自入山去亲督茶户,以保证采摘的芽茶一枪一旗在精心焙制加工后,能够按照礼部规定的要求装袋、装箱。

康熙三十年(1691年),知州王廷曾以士民之请,改为官征官买,茶户但纳税银。又因霍山茶胜六安之产,故知州将茶课之银,发交霍山并办一色芽茶。每岁茶户采摘雨前极品一枪一旗,依法焙制。官以黄绢为袋,袋盛茶一肋十二两,共四百袋,分储于箱,知州敬谨钤封,恭缮贡本。限谷雨后十日起解,其解官以州、县、巡检递年轮流详委。”[21](卷之十食贷志、茶贡)乾隆十四年(1749年)《霍山县志·茶考》记曰:“本县农户拣雨前极品,新芽一枪一旗,依法择制,以黄绢为袋封贮,共四箱,用龙旗龙袱恭进。”

据清代《词林典故》记载:“十七年闰三月,赐侍讲学士……上频赐樱桃苹果及樱桃浆、乳酪茶、六安茶等物,其茶以黄罗缄封,上有六安州红印。”[22]由此可见,贡茶的包装是十分讲究的。贡茶自谷雨后起运,要求55天内抵京。朝廷在接收的各省岁进芽茶中,对于六安芽茶却是有着特别的安排。清初,六安芽茶送进内库,其余各种芽茶移交珍馐署,给予外藩。贡品茶叶除了包装上有严格规定外,对上贡时间也有要求。对于各地贡茶,朝廷规定是每年自谷雨后的第十天开始起解,对各地送达的日期按路程远近而定。

顺治七年(1650年),礼部照会产茶各省布政司规定:“江南省常州府限四十六日,庐州府限三十五日。”虽然是路途遥远,运输艰难,但朝廷仍然规定“凡解纳,顺治初,定直省起解本折物料。守道、布政使差委廉干官填付堪合,水路拨夫,限程押运到京。”清代运送贡茶大都是由地方官委派专人负责押运,同时雇佣脚夫及交通工具等进行长途运送。

清《皖志辑要》对此有文字记载曰:“六安州并属霍山县解贡芽茶,如乙年芽茶即于甲年十二月内详请委员管解,一面由藩司填具连批,呈抚辕挂号,并移取勘合传牌,填给夫马,以便沿途应付解赴,礼部转交内务府收明,奉掣批回。其茶务须一旗一枪,装潢式样妥为备办,并先期于谷雨前将茶样照式装潢,专差赍省听候查验,饬委起运,以昭慎重。”[23]

另外,各地运送贡茶进京,都需要花费一大笔银两。如六安州霍山“始系户办纳本色交官起解,每茶一课,止徵水脚解费银二钱二三分不等。”按照这样的花费,通算下来,每年运送四百余袋六安茶就需要花费运送银近百两。各地贡茶运到京城以后,“解员事竣,由部给领司,任限照正印解员于引见后填给,经杂解员于发实后填给。”[23]如此严格的程序,对地方官运送贡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各地官员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手段,一定要想方设法地将茶叶在规定的时间内运到京城。安徽各地贡茶的额度,历朝历代各有不同,因为茶品不同以及区域经济等原因,以致各个时期的贡茶数额也是不尽相同,有些茶叶的进贡数量,也因环境或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5、结语

清代,安徽茶业进入了兴盛时期,其特点是形成了以产茶著称的区域和区域化销售市场。同时,商业资本逐步转化为产业资本。其时,安徽各地茶区制茶厂家不下千家,小者有数十人,大者有百余人,以茶为业者日众,业茶人数万之众,茶商茶号亦不计其数,以出口茶为大宗且效益颇丰。

因此,贡茶由民间到宫廷经历了一个对茶叶品质不断求精的过程。所以,贡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不能忽视的:如扩大了茶叶产区,提高了茶叶品质,带动了茶叶包装的改善,促进了茶叶经济发展。以清代为例,贡茶使茶叶培植技术在明代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多个著名的产茶区,这些初具规模的产区对推动清代茶产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拉动作用。

与此同时,发端于汉时的贡茶至清代中叶,由于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中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增长,致使贡茶制度随之消亡。

总之,安徽是众多贡茶的发祥地,安徽贡茶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安徽贡茶所衍生出的徽茶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因此,挖掘整理,保护、研究以及展示历代贡茶并做好传承和发扬,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助推安徽茶产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宗懋、杨亚军.中国茶经(修订版)[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2011.

[2](宋)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汤奇学,施立业.安徽通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4](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宋)王存.元丰九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郑建新,郑毅.徽州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8](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9](宋)周必大.周益公文集[M].宋集珍本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

[10](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

[11](清)光绪霍山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2](明)刘若愚.明宫史[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13](明)万历六安州志[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14](明)李东阳,申时行.大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宫中进单》.[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

[16](清)查慎行著,石继昌点校,人海记[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09.

[17](清)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01.

[18]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8.9.

[19]刘宝健,御碗佳茗中的六安茶,[J]北京:三联生活周刊,2014-12-09.

[20]鲍云飞,傅敏,高大鹏;近三十年六安茶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六安:皖西学院学报,2017-12(33-6).

[21]吴康霖编,安徽历代方志丛书,清同治十一年,六安州志(上、下)[M]合肥:黄山书社,2008.

[22](清)张庭玉.词林典故,[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79.

[23](清)冯煦主修,陈师礼总纂;安徽历代方志丛书.皖政辑要,[M]合肥:黄山书社,2005

来源:《徽茶》2023年6月刊,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安徽的名茶这么多 你喝过多少种

安徽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晋朝就有过记载:

东晋元帝(公元317~322年)时,温峤官于宣城,上表称“贡茶千斤,茗三百斤。”(宋·寇宗奭《本草衍义》)

(文中对茶叶等级进行了划分,“茗”的等级要比“茶”高。)

这是安徽茶最早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一上来就是贡茶,这也侧面反映徽茶品质之佳。

唐朝以后宁国鸦山茶、天柱茶、休宁松萝等名茶不断涌现,到了清朝更是诞生了徽茶的四大金刚——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安徽茶为什么能够在这么多的产茶省份中脱颖而出呢,抛开几个产茶大省共有的适宜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则应当归功于安徽西部与南部的两大山脉了。

高山云雾出好茶。

大别山与黄山山脉孕育了无数名茶。

烘青绿茶:

六安瓜片 舒城小兰花 桐城小花 岳西翠兰 霍山翠芽 天柱剑毫 六安碧毫 皖西早花 (大别山脉)

黄山毛峰 太平猴魁 九华佛茶 黄花云尖 敬亭绿雪 汀溪兰香 东至毛尖 霄坑野茶 紫霞贡茶 爱民特尖 黟县雀舌 白岳黄芽 仙寓香芽 金龙雀舌 高峰云雾 横岩云雾 龙潭翠毫 (黄山山脉)

炒青绿茶:

金龙玉珠 金寨翠眉 天柱云雾 天柱弦月 舒绿(大别山脉)

休宁松萝 涌溪火青 金山时雨 屯绿 芜绿 老竹大方 瑞草魁 苍山春雪 黟县石墨 天竺云芽 龙泉玉剑 丹山翠云 蓬莱仙茗 碧色天香 贵池翠微 香山云尖 (黄山山脉)

安徽产茶历史悠久,名茶辈出,多个茶叶进入贡茶序列。安徽名茶就包含了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松萝茶、霍山黄芽、汀溪兰香、涌溪火青等。其中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和祁门红茶更是中国茶叶大家庭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茶叶品类。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是历史名茶,属烘青类绿茶。1875年,安徽茶商谢正安创制了黄山毛峰茶。当它走向市场后,不仅畅销茶市而且屡获赞赏,并在荣誉的光环下一直前行至今。1984年,黄山毛峰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被定为国家礼品茶。2007年,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将黄山毛峰送给了俄罗斯总统普京。

谢一平

黄山毛峰创始人谢正安第五代传人

安徽省级非遗项目绿茶(黄山毛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创制于1900年前后,当时祖居猴坑的方南山、方先柜等方氏祖先采用传统的植茶方法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在猴坑一带精心挑选又壮又嫩的茶叶制成,平扁挺直,两叶一芽的太平猴魁,其色香味俱佳,因其为尖茶之魁首,取其产地猴坑之“猴”字,遂命名为“太平猴魁”,素有“绿茶王子”的美誉。

太平猴魁原产地黄山区(原太平县)猴坑一带,海拔700余米,坐落于太平湖畔,山岭纵横,峰峦起伏,坑峪幽深,山水相映,“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新明乡猴村、猴岗、颜家三个自然村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是太平猴魁核心产地。

方继凡

太平猴魁研制人之一、方先柜的第四代传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猴魁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祁门红茶

祁门工夫红茶,简称祁红,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被誉为“红茶皇后”。祁红地位之高,在于其独特的“祁门香”,这种香气很奇妙,难以描述,似花似果又似蜜,还有玫瑰或苹果的清香,馥郁持久,主产于安徽省贵池、东至、祁门、石台等区、县。

许多人以为祁红始创于黄山祁门县,其实在这里,小编不得不给你纠正一个错误,祁红始创于今天的池州地区。来历是这样的,1875 年,黟县人余干臣从福建辞官回乡,目睹红茶畅销多利,来池州至德县(今东至县)尧渡街设立尧渡街茶号,仿效“闽红”制法,试制红茶成功。因祁门是最早的红茶集散地,为了便于出口,祁门、池州茶区所产红茶,统称“祁门工夫红茶”,简称“祁红”。

松萝茶

松萝茶,因产自黄山休宁县的松萝山而得名,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创制于明弘治年间。松萝茶分珠茶、雨茶、熙春三类,共10多个花色、品级。该茶的显著特点是“三重”——色重、香重、味重,即有色绿、香高、味浓之特征。古人曾评说:松萝香气盖龙井。

黄山松萝茶的创制迄今已有600年的历史,该茶问世后,声名雀起,徽州各地纷纷仿效,以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几乎成了整个徽州地区绿茶的总称。

王光熙

中华匠心茶人、炒青大王

安徽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绿茶制作技艺(松萝茶)代表性传承人

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是创制于明末清初的历史名茶珍品,其品质优异、风格独特。1979年,邓小平登黄山路过泾县,品尝了涌溪火青后赞道:此茶甚好,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之好,以后就喝此茶。涌溪火青绿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涌溪火青茶形似珠粒,掷杯有声;其色如墨玉,白毫显著;汤色杏黄明亮,滋味香醇甘甜。

石其华

安徽省级非遗项目绿茶(涌溪火青)代表性传承人

汀溪兰香

汀溪兰香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国著名茶叶专家、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陈椽教授到泾县指导研制高档名优茶,经过多次反复试验,以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要求100个鲜叶芽头制成12克—15克的成品茶,其典型特征为绣剪型、兰花香。泡在杯中尤如朵朵兰花绽放,赏心悦目,喝在口中,清香四溢,回味无穷。此样品经陈椽教授鉴评,赞不绝口,欣然题写了“汀溪兰香”四个大字,汀溪兰香由此而得名。

李自红

绿环兰香茶叶制作传承人

黄山贡菊

黄山贡菊又称“贡菊”,是黄山市传统名产,中国四大名菊之一。

虽然4月不是菊花的花期,但学习机会难得。我们依然会带领大家去黄山赏友茶业有限公司,参观公司茶叶展示馆、黄山有机贡菊种植基地等,学习黄山贡菊制作方法及品饮技巧。

来源: 泽青茶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