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黄金砖茶叶

找到约147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陈升号2019年老班章岁黄金砖茶品质如何

  老班章属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在云南大叶种中,与布朗山香型口感类似,然质较重、口感刺激性更强、舌面苦味最重者、香气下沉,舌尖与上颚表现不明显。那么陈升号2019年老班章岁黄金砖茶品质如何?

  老班章岁黄金品质特点

  选用老班章茶区2014年-2015年精选嫩芽为原料,经传统工艺,手工揉捻、捡剔、筛选、传统蒸压、干燥提香、石墨定型等步骤加工制成,具有砖面厚实匀整,条索肥壮紧结,显白毫,汤色清亮透彻,香气呈花蜜香型,兰香感明显,且杯底留香纯正持久。茶汤粘稠而厚,口感饱满,舌面分布均匀,生津快,回甘持久。

  老班章普洱茶的特点主要有:

  1、外观:条索粗壮、显毫,色泽油亮,除芽头显白毫外,芽叶色泽墨绿,油亮。

  2、汤色:不同年份的老班章普洱茶有不同的变化,新茶汤色清亮,存放过程中逐步发生变化,存放三年的老班章茶汤色已呈黄亮、油亮。且茶汤稠而厚。

  3、香气:香气下沉,暗香突出,新茶明香更显,1至4年的香型总体呈花蜜香型,兰香感明显,且杯底留香。

  4、滋味:茶气足,茶汤口感饱满,分布均匀,生津快,回甘长,很有厚度和刚度,入口即能明显感觉到茶汤的劲度和力度。此普洱茶苦涩味很协调,化得快,只停留在口腔上颚,至舌底、喉部一带时,已明显转化为甘味。

  5、叶底:叶片相对细长,柔韧,厚实,颜色比较均一,叶片上毫毛明显。

这,就是青砖茶,今年已1016岁

青砖茶属黑茶,源自湖北,盛行世界,既是全球同享的健康饮品,也是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

从制茶技艺在口传身授中实现代际传承,为多民族实践所共享和珍视,到茶叶作为“使者”,通过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一杯青砖茶,千年香,万里传,为文化多样性和文明创造力写下生动注脚。

图丨湖北的青砖茶是中国黑茶代表之一

中国有六大茶类,要说最朴实、默默无名的,要属黑茶。比起白茶、绿茶的清爽,乌龙茶的香,红茶的甜,黑茶往往只能用粗犷来形容。

近年来,随着黑茶刮油脂,降血脂等功效的推广,逐渐受到现代人的喜爱。同时,今冬在年轻群体中兴起的“围炉烤茶”,也让最适合“煮制”的黑茶,引领起茶消费的新风潮。

黑茶最早是作为边销茶诞生的,可追溯到唐宋时茶马交易。

当时的制作工艺,还只能做出绿茶。由于交通不便,茶叶常常需要数月甚至半年之久,才能送达内蒙、西藏等地区。

一路上经过风吹雨晒,干湿交替,让原本的绿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了发酵,滋味变得更“浓醇”,形成了最早的黑茶雏形。

到了明代时,黑茶制茶工艺基本形成,成为销往中国西北边境的主力茶。

黑茶在边疆地区广受欢迎,有一个重要原因——当地人以牧业为主,牛羊肉易得,蔬菜水果缺乏。肉吃多了,自然油腻,而黑茶,是最好的解腻饮品,不仅刮油脂,还能获取膳食纤维。由此,黑茶也成为边疆人民的“生命之饮”,如同盐、水、粮食一般。

现代茶学研究对此进行了佐证,同时发现,长期饮用黑茶对人体的血脂、血糖、血压、血管硬化均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图丨2014-2021年黑茶产量占全国茶叶比例

黑茶在我国六大茶类中的产量,常年位居第三。

现今黑茶产量比较大的主要有湖北(青砖茶)、湖南(安化黑茶)、四川(四川边茶)、广西(六堡茶)、云南(普洱熟茶)等五大产区,同时陕西、安徽等地也有代表黑茶生产。

01

湖北黑茶,外销历史悠久

要说湖北与蒙古、俄罗斯的联系,过去会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如若以茶为脉,就能发现它们因为湖北的黑茶——青砖茶联系紧密。

2020年,一段中蒙“羊来茶往”的外交佳话,为两国民间津津乐道,广为流传,成为中蒙友好的绝佳例证。这其中的主打“茶”,便是直到现在,仍受到蒙古人民的喜爱,且是制作蒙古奶茶的必备原料——湖北青砖茶。

图丨正在烘制的湖北青砖茶

而一百多年前,全长1.4万公里,经我国北方至蒙古高原再至俄罗斯西伯里亚腹地的驼道,然后延长至全部欧洲的“万里茶道”上,则是由以赤壁青砖茶为代表的黑茶唱主角。

19世纪下半叶,汉口输出的茶叶占国内茶叶出口量的一半以上,其中的黑茶便以湖北青砖茶比例最大。这也使得赤壁羊楼洞成为了欧亚万里茶道的源头之一。

图丨赤壁羊楼洞是欧亚万里茶道源头

其实,翻开湖北青砖茶的外销历史,可以发现它一脉相承,世代相传,从未断代。

据河北省《万全县志》早在宋景德年间(1004年)朝廷就从湖北调拨饼茶与蒙古国进行茶马交易。

到明建文年间(约1400年)湖北制茶业已经相当发达,制成圆柱体冒盒茶,外面用竹篾做外包装,这就是后来百两茶、千两茶的前身。

图丨明代,湖北制茶业相当发达,制成圆柱体冒盒茶,是百两茶、千两茶的前身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经过改进紧压茶生产技术,把外形设计成长方体,具有划时代意义世界第一块砖茶在湖北赤壁羊楼洞诞生。

而后,湖北黑茶进入了它最辉煌的黄金发展时期——“长盛川”“生甡川”“昌生”“赵李桥”等一大批湖北著名商号,相继成为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在沿线开设260余个分号,占据当时茶业贸易的半壁江山,被誉为“万里茶道上的瑰宝”,引领中国茶走出国门,影响世界。

图丨世界第一块砖茶在湖北赤壁羊楼洞诞生,经典延续至今

如今,作为黑茶绝对代表的湖北青砖茶,依旧是北销的主力,主要销往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西藏等地区,其在内蒙古黑茶市场的占有率近9成。

咸宁赤壁、宜昌等地是它的主要产区。

图丨位于宜昌的长盛川高山茶园基地

11月29日,我国政府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涉及全国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湖北有3个项目包含其中,分别是绿茶制作技艺中的恩施玉露制作技艺,黑茶制作技艺中的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

图丨湖北黑茶制艺助力“中国茶”申遗成功

可以想见,以湖北黑茶为代表的荆楚茗品,将搭乘“中国茶”申遗成功的东风,架起对外交流的桥梁,让世界看到湖北茶文化、茶技艺的多彩魅力。

02

现代砖茶鼻祖

赤壁青砖茶

羊楼古巷青石幽,洞庄百年木楼秋。

千载修得茶香绕,观音泉韵洗风流。

这首出自《明朝·洞庄颂》的诗,以寥寥28个字,将赤壁羊楼洞的历史风貌、独特韵味勾勒了出来。

图丨羊楼洞的中国青砖茶博物馆

说到赤壁,人们想到的是战火纷飞的赤壁古战场,却鲜少有人知道这座“茶叶圣地”,这座屹立千年的小镇,起于汉晋,兴于唐宋,盛于清朝,作为砖茶的发祥地,乃中国著名茶产业地之一,也是中国茶业第一古镇。

图丨咸宁赤壁古战场

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南北朝时期,赤壁就有了采茶饮茶的习俗。

三国魏时张揖编撰的《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做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在西汉南北朝时期这种采茶做饼之法其实就是现今饼茶、砖茶的制作雏形,在中国西南的云南、四川、湖北等省沿袭至今。蒲圻(现赤壁)在秦汉间就属荆州南郡,在三国前后分属汉昌、江夏、巴陵等郡。

到了唐代,饮茶之俗风靡全国,茶叶的采摘不仅出于山间野茶,开始出现成片化的茶园。

而蒲圻(现赤壁)的羊楼洞就位于湘鄂赣三省边陲,这给当时的蒲圻茶叶种植与销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五代十国后蜀毛文锡于867年著《茶谱》记载:“鄂州之东山、蒲圻、唐年县,皆产茶,大茶黑色如韭叶,极软,治头疼”。宋朝地理志书《太平寰宇记》记载:“鄂州蒲圻、唐年诸县,其民……唯以种茶为业。”

图丨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集团旗下的万亩茶园

而元明时期,特别是明代,强大的明帝国威服四夷,商品经济相当发达,茶叶的需求极大地增长,茶叶逐渐形成工业化的生产,当时的蒲圻(现赤壁)由于其地理优势,居于汉口与岳州两大城市之间,羊楼洞开始出现较具规模的制茶业。

明中期,羊楼洞茶区出产的茶叶为了降低运费、减少损耗和便于长途运输,于是改变了宋代以来用米浆将茶叶黏合成饼状的办法,开始生产圆锥形状的帽盒茶,它便是青砖茶的雏形。

图丨赤壁青砖茶发酵料

乾隆年间,蒲圻(现赤壁)羊楼洞一带每年已可生产边销“帽盒茶”十万盒(八十万斤),羊楼洞因此也成为鄂湘赣三省交界处的茶叶产销集散中心。后来由于长途运输和储存需要,“帽盒茶”被进一步改进为砖茶。

嘉庆二十年(1815)蒲圻贡生周顺倜在他所作的《莼川竹枝词》中以诗词的方式介绍了羊楼洞制作砖茶的细节:“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

可见至少在嘉庆年间就有成型的砖茶出现。清代中后期随着制茶技术的改进,羊楼洞的砖茶生产日趋成熟。

时间来到近现代。

1843年,俄罗斯商人把淘汰下来的火车头拉到羊楼洞压制砖茶,世界上第一块机制青砖茶在赤壁羊楼洞问世,开启了赤壁青砖茶的科技时代。

19世纪90年代以后,俄商大增华茶进口额,代替英国主宰了汉口的茶叶市场,从1894—1917年,俄商购茶达到高峰,主要购买地在湖北,年需量在90万担左右,主要是砖茶,因而羊楼洞茶在这一时期砖茶生产大涨,形成砖茶生产的高峰。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沙俄在汉口和羊楼洞的茶厂停业,羊楼洞茶事受到暂短的挫伤,之后,茶庄主权归于华商,得以恢复。

图丨汉口的巴公房子,见证赤壁青砖茶近现代的兴衰

20世纪20年代,除恢复原有的茶厂外,汉口的“义兴”“聚兴顺”等茶号大发展,采购湖北、湖南的大量老青茶,仍在羊楼洞开庄制砖茶,使羊楼洞茶业具回升之势。

2021年9月来自中国茶叶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云集赤壁,共同参与“赤壁青砖茶高峰论坛”一致认为:赤壁青砖茶始于公元1006年(北宋景德三年),产自北纬30度线“中国黑茶黄金发酵区——羊楼洞”。

近年来,咸宁市围绕打造百亿茶产业,大做茶“文章”,全市茶园面积达到51.19万亩,年产茶7.81万吨、综合产值130亿。其中,青砖茶产量达6.2万吨,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青砖茶产区,“赤壁青砖茶”获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超过38亿元,在全国黑茶类排名中列居第3位。

03

六百多年、二十代人传承

湖北青砖茶

湖北黑茶制作技艺中的长盛川湖北青砖茶,起源于鄂西南地区,继承发展在宜昌。

图丨长盛川湖北青砖茶高山茶园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何氏祖先何德海始创“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首制帽盒茶。

相传,何氏在运送茶叶过程中,天降大雨,茶叶被偶然发酵,发酵后的茶叶口感醇厚、滑润。于是,何氏家族开始研究茶叶发酵工艺,并逐步稳固工艺流程,长盛川湖北青砖茶制作工艺开始出现。

图丨长盛川得到清廷皇家御赐的“红色双龙票”

明末清初,随着万里茶道的兴起,何氏家族与晋商渠家联手扩大经营,得朝廷御赐“红色双龙票”。长盛川湖北青砖茶经汉水,越黄河,行销西北和欧亚各国,衍生出“长顺川”“玉盛川”等50多个川字系列品牌,一度成为万里茶道上的主要流通商品,备受万里茶道沿线各国及地区追捧。

在有的地方,青砖茶甚至可以当货币流通,卢布和银元,都不及砖茶好用。

抗战时期,鄂南长盛川茶庄毁于战火,宜昌长盛川茶庄店面虽然被毁,但其生产依旧持续。

20世纪80年代,何氏建字辈兄弟开始着手在宜昌恢复青砖茶传统制作工艺。

经过精心准备,2013年在宜昌正式成立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研究所,传承长盛川湖北青砖茶传统制作技艺。

图丨长盛川园区大门

宜昌,土壤肥沃,红黄壤偏酸,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部分土壤含人体必需硒、锌微量元素。特别适合优质茶叶生长。

根据2015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长盛川湖北青砖茶的检验报告显示,水浸出物的含量为30.6%,比国家标准高出9.6个百分点。较高的茶水浸出物和游离的氨基酸造就了长盛川青砖茶汤色红亮,陈香浓郁,回甘明显的品质特点。

图丨长盛川青砖茶汤色红亮

传统长盛川湖北青砖茶从采摘到包装有77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

在600多年发展历程中,其加工工具和工艺虽然经过多次改进,但传统制作技艺一直保留下来,即使今天使用机械化生产,渥堆、干燥、包装等工序仍然保持传统手工艺。

图丨湖北青砖茶的传统制作技艺一直保留下来

如今,长盛川湖北青砖茶已再次走出国门。先后在法国、乌克兰、蒙古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阿联酋等数十个国家开展经贸文化交流,将青砖茶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

04

生命之饮,亦是世界之饮

300多年前,“万里茶道”从湖北赤壁羊楼洞出发,直达欧洲,形成古代一条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

2013年,为复兴这条古道,中、蒙、俄三国联合发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倡议;2019年,“万里茶道”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中蒙俄“万里茶道”运的是什么茶?答案是黑茶为主。

图丨中蒙俄“万里茶道”运的以黑茶为主

中国茶叶14至17世纪就出现在中亚、波斯、印度西北部等地,并通过阿拉伯人逐步传播到欧洲。而此时作为大宗产品出口的茶叶,只可能是已大规模生产的青砖茶等黑茶,欧洲称之为“black tea”。

此后,直到18世纪红茶创制并出口,进而完全取代黑茶,欧洲人还以“black tea”称呼红茶。

图丨黑茶最早“走出去”促成了欧洲饮茶习俗与文化

湖北的青砖茶作为中国大宗茶叶的代表,最早传入欧洲,并促成“下午茶”等生活习性与文化的养成。

先说蒙古。一直以来,面粉、肉、砖茶,是蒙古人不可缺少的三种食品。

北方高寒,多以肉食。“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成为北方草原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生命之茶。

为了消解牛羊肉之腥、均衡营养,蒙族同胞每天将砖茶加入牛羊奶中一起煮,制成奶茶饮用。

图丨蒙族同胞每天将砖茶加入奶中,制成奶茶饮用

当每一个草原蒙古人家把青砖茶放进滚沸蒸腾的炊具中,飘起袅袅清香的时候,生活的满足感定会油然而生。

而这,竟是几千里外湖北长江边的茶农、茶工、茶商们千百年走出的茶马古道,孕育出的一个民族浓厚的奶茶文化。

图丨赤壁羊楼洞古镇

俄国学者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在他的《蒙古及蒙古人》中记述——

呼和浩特的商业中,自古以来最主要的项目就是茶叶,而茶叶之中又以砖茶,尤其是二十四块一箱的砖茶为主。这种茶叶几乎总是专门供给当地的汉族居民和土默特居民用的。

奇怪的是,“在归化城和归化城周围地区,除了这种二十四块一箱的砖茶,可以说从来就不饮用其他的茶叶,再富有的商人和牧民也都不喝白毫茶和花茶,而只喝这种砖茶。由于这种风俗习惯,就在最多不过十年以前,这种砖茶在归化城的销售量竟达四万箱。”

这一记载有力地说明了生活在内蒙古的蒙古族汉族饮食文化的接近性和对青砖茶的依赖性有多么趋同。

图丨青砖茶是蒙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而更北边的俄罗斯,相对于中国来说,饮茶的历史不算太长,但茶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却同样占有重要位置。

有史料记载,最早进入俄罗斯的茶叶是蒙古可汗作为礼品送给俄国沙皇的中国茶叶。俄国沙皇一饮上瘾,从此茶便堂尔皇之地进入了俄罗斯宫廷,随后又扩大到俄罗斯贵族家庭。

到如今,俄罗斯俨然成为是世界主要茶叶消费国和进口国之一。俄罗斯人每年的茶叶消费量是美国人的6倍、中国人的2倍。

图丨茶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历史学家阿列克谢·沃雷涅茨在《俄罗斯星球》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到19世纪中叶,所有社会阶层,从贵族到最穷的农民都在喝茶。”

可以说,饮茶,将俄罗斯各个阶层的人联系在了一起。

从饮茶形式上来看,与中国人的香茗一杯,细品慢饮不同,俄罗斯人喝茶,不是为了解渴,也不是为了待客或消遣,他们喝茶时一定要伴以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等“茶点”,将饮茶作为佐餐的重要部分。

图丨俄罗斯将饮茶作为佐餐的重要部分

在俄罗斯有“无茶炊便不能算饮茶”的说法。茶炊,即喝茶用的热水壶,装有把手、龙头和支脚,是俄罗斯茶文化的代表。

每当主人将茶炊端到桌上,那茶香便飘得满屋生辉。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窗外大雪纷飞,屋里炉火正红,摆上铜茶炊。一会儿便喷出蒸气,吱吱作响,再搭配桌上放着的面包、方糖、果酱及各种甜食,那种感觉真是好不惬意。

只有这样,俄罗斯节日的气氛、人间的亲情才得以尽情喧染。

图丨俄罗斯有“无茶炊便不能算饮茶”的说法

05

湖北“青砖”变“轻砖”

中国黑茶至今仍然保留着旺盛的发展活力。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湖北的青砖茶无疑是黑茶王国的开辟者、先驱,有理由顶戴万千瞩目的皇冠。目前青砖茶持续出口俄罗斯、中亚、欧洲、东南亚、美洲等地,成为中华茶文化影响世界的代表之一。

过去,喝青砖茶需先用茶刀或茶锥从砖茶的边缘撬开,顺着茶叶的纹路慢慢将砖茶一层层地拨开,然后将砖茶放入大容量紫砂壶中煮制。但这也成为青砖茶消费的核心痛点——对于生活节奏求快、求便的年轻人来说太过繁琐,他们大都不愿将时间花在撬砖、煮茶上。

图丨过去喝青砖茶需撬砖、煮制,太过繁琐

青砖茶走过了几百年,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青砖茶的需求也不一样了。怎么让青砖茶“轻起来”,是湖北一直在做的努力。

如今的青砖茶,早已不再是原来的一块“板砖”,它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时髦、越来越受年轻人的喜爱。

围绕“青砖”变“轻砖”,近年来,湖北已开发出青砖茶袋泡茶、巧克力砖茶、速溶茶、凉茶、奶茶、茶雪糕、茶面膜等300余种新型产品和衍生产品。与此同时,湖北茶企们将年轻化的语言文案融入传统青砖茶,也让古老的青砖茶有了新样态。

从创“轻”到创“新”,改变的不仅仅是古老青砖茶的重量、煮茶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引流年轻人认识青砖茶,品尝青砖茶,感受健康味道。

图丨趣味青砖茶,颇受年轻人喜爱

万里茶道远,文化济世长。

湖北的古茶园、古茶号林林总总,老茶厂、老字号起起落落,古茶道、古长亭隐隐约约,无一不述说着青砖茶的故事。

茶砖铺路路万里,没有走不到的地方,砖茶飘香香千年,没有打不开的心扉。

青砖茶是湖北的心、历史的印。

大千世界,只此青砖。

来源:请你喝杯湖北茶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茯砖茶与千两茶的由来

茯砖茶


茯茶,砖块形蒸压黑茶之一。茯茶属于完全发酵茶,是所有茶类中加工工艺最复杂、生产加工周期最长、工艺最独特的黑茶类产品。茯茶经渥堆、发酵及发花工艺产生金黄色的冠突散囊菌(AspergillusCristatus),其外形整齐如砖片,内质金花普茂,俗称“金花”,它在茯砖茶中的含量与茶叶滋味、香气密切相关,能直接影响茯砖茶的品质,人们把“金花”多少视为检查茯砖茶品质好坏的标志,并有“茶好金花开,花多茶质好”之说,且独具菌花香,其汤色红浓,香气纯正,滋味醇和。


茯砖茶约在1860年前问世。当时用安化所产的黑毛茶踩压成90公斤一块的篾篓大包,运往陕西泾阳筑制茯砖。茯砖早期称“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茯茶”,因原料送至泾阳筑制,又称“泾阳砖”。现在茯砖茶集中在湖南安化和临湘两个地方加工压制,年产量约2万吨。80年代初期,湖北蒲圻羊楼洞茶场,引用安化茯砖制法,获得成功,年产量500吨左右。


目前生产的茯砖茶,分特制和普通两个品牌,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原料的拼配不同,特制茯砖全部用三级黑毛茶作原料,而压制普通茯砖的原料中,三级黑毛茶只占到40-45%,四级黑毛茶占5-10%,其他茶占50%。茯砖茶压制要经过原料处理、蒸气沤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成品包装等工序。其压制程序与黑、花两砖基本相同,其不同之点是在砖形的厚度上。因为茯砖特有的“发花”工序,除需要很多条件外,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求砖体松紧适度,便于微生物的繁殖活动。茯砖与黑、花两砖另一个不同之点,是砖从砖模退出后,不直接送进烘房烘干,而是为促使“发花”,先包好商标纸,再送进烘房烘干。烘干的速度不要求快,以求缓慢“发花”。


茯砖茶外形为长方砖茶,规格为35*18.5*5厘米。特制茯砖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汤色红黄明亮,叶底黑褐尚匀。普通茯砖砖面色泽黄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尚浓,汤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粗老。每片砖净重均为2公斤。1986年起,茯砖的规格逐步小型化。茯砖茶在泡饮时,要求汤红不浊,香清为粗,味厚不涩,口劲强,耐冲泡。特别要求砖内金黄色霉菌(俗称“金花”,学名称之为冠突曲霉菌,内含丰富的多种营养素,对人体极为有益,金花越茂盛,则品质越佳)颗粒大,干嗅有黄花清香。新疆维吾尔族人民最爱茯砖茶,他们把“金花”多少视为检查茯砖茶品质好坏的唯一标志。


千两茶


千两茶是安化黑茶独有的。安化千两茶全名安化千两花卷茶,是安化的传统名茶,属于黑茶类。以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一千两而得名(72.5斤,老秤16两/斤)。安化千两茶因其功用独特,古朴大气,香高艺雅,滋味浓醇,被称之为“茶之侠者”、“丝绸之路上神秘的中国茶”。其制作工艺特殊,历史上是安化边江刘姓家庭不向外传的神秘产品。包装全系天然的环保材料竹篾,茶叶品质优异,保健功能显著,且极具收藏价值。现被世人冠予“世界茶王”之美名,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是中华茶文化之瑰宝,也被喻为“中华茶文化的化身”。


安化千两茶为圆柱形,高约147-167公分,直径20公分左右,圆周约56公分-68公分,每支净重1000两(16两老秤,合36.25公斤)左右。因是手工制作,所以每支千两茶的大小规格有些许差别。现在为方便零售与饮用,用钢锯锯成片,再加上外包装。


千两茶原料采用安化高马二溪及六洞茶为代表的安化地道的黑毛茶。高马二溪指文溪乡的高家溪、马家溪二处;六洞系思贤溪之火烧洞、竹林溪之跳鱼洞,大酉溪之漂水洞、檀香洞,黄沙溪之深水洞,竹坪溪之仙缸洞。安化地处湘中,位于雪峰山脉北段,西起东经110.43.87。东止东比111.58.51;南起北纬27.58.54北止北纬28.36.37,是我国茶树种植的黄金地带。县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酸碱适度,自然条件最适植茶,素为我国的著名茶乡。包装材料由楠竹篾篓、棕片、竂片(依次为从外到内)三者组成。


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县内所产黑茶定为官茶。安化黑茶以量多、质好、价廉、适销四大优势顺理成章地主宰西北“引茶”市场,最盛时,从安化输出的“引茶”达4000余吨。引茶分“陕引”、“甘引”两种。“陕引”指茶商向陕西官方纳税认领的引票来安化采购的黑茶。茶色累,叶质较为细嫩,用蒸笼蒸软后,以布袋包好,置于45度的斜形揉床自上而下反复压揉,烘干后即成。“甘引”是茶商向甘肃官方纳税认领的引票来安化采办的色黄较粗黑茶。只须蒸后稍加压揉或不揉干后即成。“陕引”每包160斤(80公斤),“甘引”每包180斤(90公斤),都用篾篓包装。一般到“陕引”占1/4,运晋、陕、察(察哈尔)、绥(绥远)等省销售;“甘引”则运陕西的泾阳压成茯砖,转兰州市场销售。但是引包体积庞大,包内疏松,长途运输,占用车船多,运费开支大、销售成本增多;且篾篓笨重,起卸不便,又易破损受潮,影响茶叶霉变。

找到约14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