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喝生普黄片茶有什么作用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由云茶协会八点建议引发对古树茶行业的思考

文/黄小元


2017年6月15日,云南省茶业协会向省有关部门,就云南茶叶产业发展提出了书面八点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书)。此建议书一出,引起了茶界激烈讨论,业界有关人士解读观点也层出不穷,给云茶从业人员及广大消费者带来了不少困惑。云茶协会的前身是学会,成立较早,邹老先生是茶界老前辈。客观地说,协会及邹老为云茶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工作。该建议书大部分内容正视了云茶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揭露了产业振兴中的严重问题,也大胆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建议。但由于没有深入剖析,也引来了业界质疑,甚至批判。


质疑与批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建议书中第四条:正确认识生茶,修改相关标准,让消费者知晓生茶的本质——晒青绿茶,妥善解决生茶在流通领域“打转转”的现象。


这一建议让大部分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通俗解读为:新生茶不是普洱茶。笔者认为:云茶协会此条建议牵涉两个领域,前段讲的是学术研究,后段讲的是产业经济。而解读者又把两个问题混而为一。换句话说,建议者把“晒青绿茶”当作生茶的“本质”,从学术研究上讲,缺乏严谨。生茶“打转转”的现象是经济问题,应由市场来调节。作为解读者,又把学术讨论与商业经济纠缠在一起,自然理顺不清。


二是建议书中第二条:「宣传导向从“老茶”、“山头”、“古树”中跳出来,各级政府不为“老茶”、“山头”、“古树”站台,实实在在做好基本产业。」


这一条不仅含摄学术、经济,还涉及政治。多少年的茶算“老茶”?多少年的树算“古树”?多大面积内算同一“山头”?这是学术问题。从“老茶”、“山头”、“古树”中跳出来,这是经济问题。各级政府不为“老茶”、“山头”、“古树”站台这又是政治问题。问题的最棘手在于,这一句话既否定了整个产业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又抹杀了现如今产业发展中有目共睹的事实。严重地说,这一建议,伤害了几代人,又打击了一大片。


此建议书事关云南古茶树及古树茶,笔者作为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以下简称古普会)创会会长,有责任、有义务发表个人见解,供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首先申明,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未经古普会常务理事会讨论审核,不代表古普会协会组织意见;其二,本人一向尊重所有为云茶产业奉献过的茶人,特别是老一辈专家、学者,文中观点只对事不对人;其三,茶门深似海,学无止境,文中观点为本人习茶仅十五年来,所学所悟,加上行文仓促,当中难免会有漏洞或不足,欢迎有识之士批评指正,如今后通过讨论或实证,证明文中观点错误,我一定修正并答谢。


结合云茶协会八点建议书,以下,我将以制茶工程师的身份来探讨学术,以古普会创会会长的身份谈及产业发展,以茶气修炼者、中道行者的身份来表达主张。为了行文需要,三者身份会重复穿插,敬请读者区别理解。笔者将从讨论云茶前需要认识哪些问题入手,来提出云南茶叶最合道,云南古树普洱茶最显德的观点。

 


讨论云茶前,需要认识哪些问题


一、云茶有大美大爱,也有小痛小痒。


在植物学上被划分为“茶科”的茶树,有400多种,其中超过一半的都生长在云南。从野生到过渡,再到人工栽培,云南悠久的茶叶历史和丰富的茶叶资源,书写了一部伟大的茶叶发展史。


云茶,既是中国茶历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云南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令世界茶人为之惊叹。可以说,云茶,是上天给予云南的馈赠,也是云南给予天下的馈赠。它既是云南的茶,也是中国的茶,更是世界的茶。从哀牢山原始密林中的一颗种子,生根发芽,现如今一片片灵性嫩叶惠及五湖四海;从26个少数民族的勤劳智慧,他们自给自足,到千万级的从业人员深入深山老林,与茶农同吃同住,守护茶园,改进工艺,梳理历史,挖掘文化,穿梭于大街小巷悉心推广,才得以走进平常百姓家;从马匹一步步穿越天险,为藏区同胞送来解毒之良药,再到漂洋过海,为大马华人和港台同胞忆昔祖国情结,品饮家乡味道。这一路,我们走得很长,也走了很久,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汗水。我们欣然看到,云南茶农的生活改善了,云南茶产业的名牌打响了,全国的茶叶从业者成长了,全世界的茶叶消费者也受益了。可以概括,云茶发展史是一部云南少数民族与全世界人民智慧结晶、共融互进的成长史。对云茶之大爱大美,我曾经从自然、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总结了三句话:云南普洱茶是上天给予云南独特的神奇馈赠,是中国茶边缘化的主力军,是中国茶走向世界最有力的桥梁和纽带。特别是近十年来的云茶发展,我们可以通俗地认为:解决了茶农生计,丰富了茶人情感,点燃了国茶希望。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发展的过程中,某些地方生态破坏了,某些文化变味了,某些历史歪曲了,某些商业过头了。这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但是,历史的车轮,始终在往前走。发展中的问题,解决只是时间,发展中的代价,不是不还,而是在若干年后,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代偿,包括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亦或身口业障。


所以,当我们今天,不论是从历史、科学,还是经济、文化,亦或还夹杂政治,来审视、反观、描绘云茶,当你小处有疼痛时,多想想云茶的大爱与大美。即使你可能因云茶而受了伤,但也要擦干眼泪,再端起茶杯,毕竟,伤你心的其实不是茶,而是人。


二、提问者是谁?他的初心是什么?


任何问题都呼唤一个答案。然而,解答往往取决于问题本身:谁在提出?为什么会提出?发问者期望回答者从哪些方面,以什么方式来回答?问题背后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它关系到背景和动机,而真正的问题一定是有结构的。


省茶协此次严正提出“修改标准”,其实质是再次发问“什么是普洱茶”?显然,他们不是从云南茶叶史的角度来提问,而是以茶叶科学的名义来提问。在中国茶叶史上,我们不难发现,茶叶理论的更替并不是由理论与观察之间的逻辑关系决定,而是由茶叶科学家共同体决定的,而且往往是一种非理性的历史裁决。更有趣的是,一些新的茶叶科学并不是通过臣服某些专家,而是待它的反对者最终离去,待慢慢熟悉后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在茶叶史上,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从来就是模糊不清,这种界限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普洱茶名称的由来,标准的多次修改都是如此。“科学”“标准”本来就来自西方,要真正理解“科学”,讨论“标准”,我们需要进入西方的语境,但它又会挑战我们的传统思维和文化,在西方科学的概念里,所有的“标准”都是被人为定义出来的。


回到问题本身,省茶协提出修改标准,其实可以洞见,他们希望将09年国标中新定义的云南普洱茶改回到03年由省茶协牵头制定的云南省普洱茶地方标准,其两者之间的核心差别就在于:明确后发酵。按照03地方标准,普洱茶定义应包括人工发酵与自然后发酵,也就是说未经自然后发酵的只能是“晒青绿茶”。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指标才是明确后发酵的临界点?如果是时间,会是多久?通常支持此理论的会把04年农业部颁布的标准拿出来,该标准明确规定人工贮存10年。可是,在后期陈化实践中,相同时间下不同地方,又有显著差别。如果是理化指标(有学者指出采用茶多酚含量来区分),可是,云南茶叶四大主产区,其自然地理环境“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各产区间的茶树品种也是丰富繁杂,化学物质在先天就已有差别,再加上后期存放于不同地点,其差距更加明显,定量似乎很难。由此看来,也不尽科学。当然,有人会站出来说,截止到目前,有关普洱茶的药理作用,无一不是在熟茶上实验得出的,这只能说明也恰恰说明了普洱熟茶的健康功效,但并不能因此否认生茶的饮用价值,笔者至今更没有查阅到生茶存在健康风险的相关论文。


什么是提问者的初心?就是你提问为了什么?为了谁?纵观云茶产业发展过程中,所提问题之多、争论之久,概括起来有三:一是为了企业发展的差异化定位。如拼配与纯料之争、生茶与熟茶之辩、台地与古树、山头之王、后、将军等属地之争,他们是为了塑造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为了个人在茶行业的地位影响。在他们看来,没有了话语,也就没有了影响,没有了粉丝,曾经那些学茶路上当作宝贝捡来的垃圾不好处理,故而失去了个人效益。他们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口袋,而不管别人的死活。三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中心,基于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和自然的无比敬畏,从产业着手,深入基层,撸起袖子,在实干中总结经验,探索创新,对历史提出疑点并一点点论证,对工艺勇于创新并一步步实践,对文化加以践行并一字字修正,他们在思辨中,理越辩越明,行越走越精进。他们为自己,也为产业,更为百姓的健康。


那么,云茶协会八点建议,属于以上三者哪一点?或是各有掺杂?我想表达的是,这三者完全可以对立统一,只要行业大势好了,企业小家才会好,这叫顺势而为,只要企业小家好了,个人才会好,这叫有家才会有我。如果,一味追求个人影响力,无视组织,不尊重云茶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强行站在云南千万茶农和数以亿计的消费者对立面,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初心是不受待见的。


三、多元化的市场,个性化的需求,这是趋势。


我们已经告别了计划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一定是复杂的、多元的。它的效率与活力是建立在自由、公平与文明上。这种吸纳和兼容,正意味着多样性与丰富性将永远成为趋势,并不断更新换代。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古茶园自然的形态、自然的生态和自然的传衍中等到启示。因此,当我们从经济角度来讨论云茶的现状与未来时,一定要相信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明确经济主体的责权,充分认识经济运行的基础就是竞争,八点建议中的政府“站台”,已经模糊了政府在经济中保护秩序、实现调控的职能。


需要指出的是,从产业经济角度上讲,云茶现在还处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发展过渡的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伴随茶叶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多元化特征将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新时代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其价值观、审美观也已出现分化。各行业都将面临以满足个体特性需求和服务的新一轮角逐。


因此,当我们要讨论云茶产业的方向,甚至有人谈到引导时,是不能置市场特性与个性趋势于不顾,而满足自我狭隘意识的自喜分别。只有充分尊重其存在合理性的基础上,构建好诚信体系,市场自然会优胜劣汰。由此可见,“山头”“老茶”“古树”,都有其市场合理性,它满足了不同茶人在不同阶段中的需求,如果要有问题,那只是诚信的问题,抨击者不能因为自己做熟茶就说生茶不好,不能因为经营古树,而就否认台地茶。


四、学术研究要耐得住寂寞


八点建议中第四条:「正确认识生茶,修改相关标准,让消费者知晓生茶的本质——晒青绿茶。


这属于学术范畴。这句话我理解有三层意思:一、绝大部分消费者并不知晓生茶,这是讲现状,也可谓缘起;二、云茶协会通过研究掌握了生茶的“本质”,即晒青绿茶,这是学术结论;三、建议修改相关标准。业界多名知名茶人依此论点直接解读了“生茶不是普洱茶”,并含沙射影地指出“生茶伤身体”。


学术一词,作为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在学术界,也常常被“实践”所冲击,导致学院派与实用派在许多知识领域产生紧张,茶协会此番论点,在茶界足以掀起一波风浪。


学术如何探索,有省茶协会的自由,文章如何表达,也有邹老先生的自由,问题是,邹老先生和省茶协的认识与主张,在茶叶科学或道统文化里能够找到支持的依据吗?


我们首先来解读“本质”。该词出自晋刘智《论天》“凡光之所照,光体小于蔽,则大于本质”。从字面上理解,本质,是蕴藏于事物内部,相对稳定,不易变化的,是事物的根本特征。也可以解读为本来的形体、状貌或本来的事实。那么,“晒青”是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的茶叶制作实践中,不断实验、改进、总结出来的,怎么会是生茶的本质呢?绿茶是陈椽教授为了区分中国茶类,按照加工工艺而作的分类,也就是说,云南的茶叶鲜叶,依据适制性,可以制成红茶、绿茶,也可以制成普洱茶,那么绿茶又怎么可能是生茶的本质呢?所以说,晒青与绿茶只是一个现象而已,只能称之为生茶本质的表象特征,它是相,而不是性。


生茶的本质是什么呢?是茶,是一片叶子。这片叶子你用蒸青、晒青、烘青等不同工艺,做成红、黄、绿、白不同色泽的,有针、螺、平、扁不同形状的,或散、或砖、或饼等不同型制的,它们统统只是相。你用它煮着、泡着喝可以,摆着看也可以,闻着香还是可以,它只是用,但它的本质还是茶,还是一片叶子。至于有人喝到风花雪月、青山入座,甚至顿然开悟,也有人只感觉到好解渴,那只是个人福报,因缘和合不同罢了。那么茶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茶的本质在不同的层面上,可以有不同的解释。道家可以理解为茶与万物相通,佛家讲禅茶一味,茶亦真空妙有,儒家可以解释茶是人与茶树互动创造并融入审美的过程。医家则可认为茶同属阴阳,气与味是茶的一体两面。在科学上,茶的本质就是由水分和干物质组成的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由此不难看出,省茶协把生茶的“本质”理解错了,而多位茶界名人解读“生茶伤身体”更是缺乏严谨。我们要问:有调查数据吗?有分析报告吗?伤不伤身体,不是“生茶”的问题,是“用”的问题!砒霜能治病,人参也可害命。茶叶的“体”没弄清楚,“用”肯定出问题。好比如金属可以制成刀,刀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杀人,你总不能拿刀来兴师问罪,更不能把金属打入冷宫吧。从中医养生来看,生茶伤不伤身体,需要运用整体思维,辩证施治。你是什么体质?你一天喝了多少?在什么时间喝?农残有没有超标?加工是否清洁卫生?仓储有没有引发霉变?


笔者不是从事茶叶科学研究,但作为制茶工程师,常年在云南大山深处,与古树相依为伴,对茶园养护、生熟茶制作工艺、后期陈化等,都曾有过长期的实证,在实践中也总结了一些心得。今也借此机会,表明学术研究要耐住寂寞的观点。《云南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评分标准》与《云南收藏级古树普洱茶(生茶)标准》是2017年1月作为古普会协会标准颁布并在会员内部实施的,这两份标准,我起草于2009-2014年,几年间,不断否定修正,2015年才基本成型,但还是担心会误导同行,给组织带来负面影响,所以2015年以个人名义发布,以征求有识之士的批评和建议。经古普会第一届理事会讨论并通过,把它作为协会标准在今年初颁布后,也引起多位专家学者的质疑,甚至嘲笑。由于笔者研究的方向是茶叶生命能量,借了“茶气”这个假名,在他们看来,当中诸多观点与主流之科学意见相悖,在个别知名专家眼里,更是歪理邪说,致使云南茶叶相关刊物都不敢公开发表。我提出的“品茶八卦”学说及撰写的《归真茶修铭》都是从2005年起,历时十多年,每字都反复修改、实证,才得以成文。当中酸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以我自己的亲身体会说事,并不是标榜什么,只想在学术研究上表达三点:


1.学术研究要以利益大众为出发点;

2.学术上要敢于承认错误,勇于纠正偏差;

3.学术研究如果只追求“术”,远离“道”,它是不可能回家的。


五、别被“名相”迷惑,云茶发展的根本在于合“道”。


茶叶科学同其它学科一样,如果要在西方语境中,执着文字的“名相”,希望科学家们给出一个权威的标准答案,似乎并不太可能。每一个答案都可能受到同行们无穷无尽的诟病,让人莫衷一是。对于这一点,支持修改标准的人士自然深知,于是他们会换一种策略,从07年普洱茶产业危机着手,让多位大家甚至包括院士、教授纷纷发言,将云茶经济衰退现象的罪魁祸首直指标准。这明显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云茶,尤其是古树普洱茶的发展的根本就在于:合不合道。


道是万物的源头,是生命能的本源,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我们今天所享用的每一片茶叶都是“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道生一切,一切亦含道,故云茶亦是如此,只是我们的人心把它扭曲了。我曾经在日记中写下这么一段话来形容古树普洱茶的现状:“许多人一辈子都可能碰不到古树茶,有幸喝到了又不一定喝得懂,喝懂的也许懂错了,懂对的人又不一定幸福。”之所以有如此感慨,是因为我们凡夫俗子,在面对古树茶时,被名山名寨、树龄、春秋茶、单株、大小树、向阳背阴、阴干、手工石磨等等“名相”绑架了,我们住在这些“名相”上,身心是不可能真正做到通透。心不开,则身也就不开,身不开,气则不通,气不通则无法与天地一体。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对同一款茶的感受只代表其当下与这杯茶因缘和合的结果,任何人的感受都没有对错,正如佛家所讲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当今茶叶科学对茶叶这个“物”的解析看似很充分,在已探知茶叶里十多种大类物质中发现了200多种化学成分,但实际上我们是否又看到了科学它也有无限的无知一面?这种无止境地细分下去,最终科学家们又看到了什么呢?商人习惯将某单一化学成分的功效来告诫世人,可知单一元素并不是一个生命体?笔者曾多次向从事茶叶科学研究的学者表达自己的担忧,茶叶科学基础研究如果不回到“道”的层面,其应用可能将中国茶叶引到万劫不复的地步,而那时,留存的古茶树,其最深远的价值才可能真正被世人认知。


其实,古茶树给了我们人类太多的启示。我们看,古茶树的主杆、分枝、叶花果都是呈现出来的相,但我们问,它们从哪里来?是天地孕育而生,四时之法成。再问茶叶健康的根本在哪里?在土壤里、在空气中、在四季的转换下。几百上千年的古茶树一路风雨走来,我们凡夫俗子习惯了“眼见为实”,孰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比如,茶自媒体多位作者通常喜欢把消费者引导到枝端末叶上混稀泥,以科学普及的名义,自作分别,文辞很优美,内容很空洞,尽在外围转转,而不得根本。


几百年来,古茶树每年如期绽放生命,向人类奉献甘露,它需要我们人类“为”了多少?我们人类又能为它“为”多少呢?云茶的发展大计难道不能从中吸取点什么?!

  

笔者曾经在一个非正式会议上与有关政府官员交流,当中在被问及云茶发展中政府该如何作为时,斗胆提出“百片茶园三晒”的想法。一晒茶园全年空气质量监测及茶园土壤养分、安全性应用评价结果;二晒史上最严、世界上最高标准的农残检测结果;三晒茶园全年产量及供销明细。此举即为晒云南的天,晒云南的地,晒云南的人,让全世界的消费者在云南的阳光行动中真切感受云茶魄力,由此,诚信系统才有可能开始重建,这足以让那些假产品、伪文化、偏人心无处可逃。官员听罢,哈哈一笑,连说喝茶喝茶。


当然,我们要了解道,体悟道,特别是要接通道,就必须经历一个安立名言的过程。没有“名相”的分别,我们对物的解析是不可能深入细致的。但是,如果你把它当作唯一的、最终的追求,执迷而不悟,则最多在“术”“器”上有所收获,这样只能隐于小成,不可能融会贯通,那将错失云茶的发展大道。

 

笔者归纳的以上五个问题是希望同仁们在讨论云茶问题之前,在云茶的事实判断上能够有一个共识,基于这些共识,才有可能彰显多元化的价值判断。在这种健康的、足够大的文化生态圈里,百家争鸣才体现意义。


今天,笔者借此机会提出一个学术观点:在世界茶叶产区中,云南茶叶最合道。在六大茶类中,云南古树普洱茶最显德。下面就此展开论述。



在世界茶叶产区中,云南茶叶最合道

 

一、云茶生态的整体性出类拔萃,象征道的全。


“道是全”,代表着整体。意思是不可分割,也是朴、素的状态,否则,就不合道。首先我们看云南茶区的地理,从北纬21-26度,东经97-105度,海拔从100多米至3000多米,这是指空间。再看时间,从一千多年的野生古茶群落至8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古茶树,还有大量明清时期种植留下来的古茶园,再到80年代人工开荒大面积种植的台地茶园。在如此大的跨度下,它们彼此整体相联,比如人为引种、自然飘移、精制中的拼配等等,除了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有人类的智慧结晶。中华五十六个民族里,云南就有26个少数民族,其中20个民族以茶为生。云茶就是一个大家族,可以人文一点说,也许你正在沏泡的那杯茶里,800年前的祖宗和十几岁的孙子正在对话,300斤的壮汉与腰围一尺八的青春美少女正在共舞。在这场超越时空的艺术盛宴中,可能还有一丝布朗族少妇采茶时不经意流下的幸福泪花,轻轻飘来烘托气氛。而此时,你耳边或许又回响千年前荡漾在世界屋脊天险上的马匹铃声。试问,以云茶之整体性,这种波澜壮阔的如史诗般的多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其它茶如何能比?


二、云茶的丰富多样性独具一格,象征着道的遍在。


天地万物为道所生,道也在万物之中,万物自成一体,彼此互含互摄。按植物学科划分,全世界茶组植物迄今有47个种,3个变种,而在云南就有37个种,2个变种。如此庞大的基因库就分布在云南方圆39万平方公里。大家都知道,云南有一个美誉——“天下植物王国”,在已发现的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拥有1.7万种,品种涵盖热带、亚热带、温带甚至寒带,与这些植物共生的还有1737种脊椎动物,一万多种昆虫。千百年来,在云南这片多民族共融的热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百姓守护茶园青山,茶叶滋润千家万户。在喧嚣的城市一角,你端起的这杯茶可能是:百岁的采茶人在万亩古茶园将千年古茶树的新芽采摘制作,经几十年风雨多次易地而陈的甘露,你是否会感叹云茶的这片叶子怎们会有如此的丰富多彩,如此的浑厚天成,难道世界产茶区中,还有哪里比云茶更象征道的遍在?


三、云茶工艺朴拙、道法自然,象征着道玄同阴阳二象。


道由有物混成,至后复归于无物,正表示着道具有二象性,正所谓常有常无,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这里,我先要阐述近十年来,本人对茶气研究与修炼的一些体会,否则不好理解。“气”与“味”,是茶叶的一体两面,气属性,味属质。两者同属阴阳,不可偏离。尤其是气更不可少,阴中有阳,才能使味不致停滞在体内,性尚未补,反损元阳。气的有无,代表茶的生死,活茶才能养生,死茶只会耗气。气与质,好比无与有,真空妙有不二,不二才是中道。


我们举例来加以说明云茶工艺中的玄同阴阳。云南的古茶园大多分布在原始次森林中,茶树不同程度吸收了阳光,这里产生了阴阳。采摘从芽头、一芽一叶、二叶、三叶甚至黄片,这里面又有不同的阴阳。通过人工铁锅杀青,受情绪、技艺等诸因素影响,又产生了阴阳。


特别值得提出的“晒青”工艺,云南素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同一工艺下,毛茶同具阴阳二象。在熟茶发酵过程中,受水份、空气、堆子的长宽高度、翻堆的次数、发酵的周期等诸多因素影响,其阴阳相互对应,又相互转化,云茶“越陈越真”(这是本人2014年提出的另一个主张),使得云茶的拼配工艺里,师傅们可以跨产区、跨季节、跨年份、跨树龄等诸多技法,让其茶之阴阳互为根用。有人说,普洱茶是六大茶类加工工艺最简单的,但是,正是这种简单,蕴含了“辅万物于自然而不敢为”的深刻道理!类似于黄片、茶梗、老茶头等等云茶特有的产品,不是没有用,是你还没有掌握它的用处而已。类似于不同产区表现出来的强苦、奇香,不同时期陈化表现出来的“酸”味,它们在用法上各有不同功效。如果你不用专家的眼光来审美,而从受用的角度来辩证分析,你会发现,云茶的工艺正是“大道”。

 

那些以复杂工艺为由,试图抨击云茶加工的人们,似乎对茶气未曾深入了解。茶叶自采摘下来的那一刻起,就像我们人类从出生的那一天,就已经在耗气了。从茶叶生命能量角度来讲,茶叶在没有完全裂解前,能量是最充足的。工艺越复杂,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其气必有损。本人总结的茶气至高境界:“上下贯通归中脉,循环不已达四肢”,中国茶达此境界者,绝大多数来自云南的古树普洱茶。从中医四味五气来看,云茶的独特地理、生物多样性造就了上佳原料,而工艺大道至简,返朴归真,顺其自然,再加上岁月的沉淀,让茶叶体内的秩序恢复井然,使得云南普洱茶,特别是云南古树普洱茶,其归经之多,运行之广(茶气向上、向下、向内、向外、循环、整体),在六大茶类里,首屈一指。这为茶友的“妙用”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当然,也正因为云茶之阴阳的复杂性,制茶者的功夫便有了高低。大多数制茶人只知利用阴阳,而不懂玄同。本人提出茶气五要义“清、顺、足、神、化”,其出神入化,即茶之阴阳玄同至不可测,茶气直贯中脉,周遍全身,无所住又无所不在,其中奥义,实在妙不可言。

 

综上所述,依据道的内涵,站在茶叶生命能量的高度,综合原产地、工艺及陈化因素,可以得出结论:云茶,在世界茶产区中,是最合道的。

 


云南古树普洱茶在六大茶类中最显德


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据,回到道的功夫便是德。德,则是成全的功夫。道是遍在,但如果隐而不显,就不知中庸的大用。因此,从成全的功夫上来讨论,云南古树普洱茶在六大茶类中最显德。


一、云南古树普洱茶是世界茶叶的茶母,其生诸茶,与德之成万物异曲同工。


但凡是物,就有质碍,就有物的有限性,其行曲,是物性的使然。如果该物能自觉回到所具的道,并依道而行,虽然有限,却可以活在无限中,回到道的具足且恒常中,正所谓曲成万物。


现在,无论你身处何方,品饮何茶,如果从基因遗传学来说,将这片叶子溯源,将有80%的概率要回到云南的大山中。云南现有几十万亩的野生古树茶群落就是活生生的标本。我曾经总结了一句话:云南古树普洱茶是普洱茶的根,中国茶的魂,世界茶的魄。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千年野生高杆茶,正走向衰老甚至死亡,但它们的生命真的结束了吗?现在这片延续它生命的绿叶,你是否可以感应它原来走过的路?


二、云南古树普洱茶随自然而生,依道而行,正是不争之德。


德依道而行,成全万物而不居功,并功成身退。云南古树普洱茶,根深叶茂,与其所处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其本身具足,无需外力替代,便可年年常青,焕发勃勃生机。在这种生态圈里,落叶是肥,自身免疫力便是药。没有阳光就向上长,水分不够就向下伸。与害虫嬉戏,与天敌同乐,无知的人们砍我头,折我臂,我依然坚强生长,吐露芬芳。贪婪的世人驱赶我的邻居朋友,我又在孤独中歌唱。


古树茶的这些优秀品格,均是自然而非他然的。正所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其充分展示了道隐无名。请问,在六大茶类中,有哪一个品种能像云南古树普洱茶一样,上善若水,内具深慧,却又对外无求?


三、云南古树普洱茶和光同尘,其无形之气正如德之大智若愚。


太阳不下山,月亮就无法发光,生命的耀光大而化之,和其光,便回归于道。回到道中,万物皆通于道,自己逍遥又不碍他物自然,与万物同生,此乃上德。和光同尘后,便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正如德之“虽智大迷”。


云南古树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无形之气”。正如中医能治病的真正秘密在中药之“气”。《黄帝内经》通篇所论述正是“以一气以贯之”。然而,古树茶这种出神入化,甚精甚微的“气”,都是深藏而不露,人们日用而不知,所展现出来的大智若愚,真空妙有,让进入茶修的茶人回光返照,修炼身心,激发世人探索深层次生命的精彩与奥秘。


灵性是茶叶活性表现的最高境界。茶叶的“活性”来源于茶之“气”。它随自然而动,遇气尽则止。本人撰写的“归真茶修铭”第二段“茶之灵性,乃其汇雨露之气,蕴山川之灵,化天地之精,承匠人之神,兼调百代之和”,此感悟正是得益于对云南古树茶茶之气的常年体验。六大茶类中,各类茶之气不尽相同,如果从“天时、地利、人和”来分析,并结合“气”与“味”的玄同妙用,特别历经岁月洗礼,茶气形态越来越逼真后,云南古树普洱茶茶之气是当之无愧的众妙之门。


行文至此,忽有一丝悔意。每个人习茶所走的路都不一样,所站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更何况,但凡文字都是指月手,其表达本身都会有缺有漏。希望当中观点不要引起误读。但愿能给热爱云南茶叶、深爱云南古树普洱茶的人们打开另一扇小窗户,从中领略云茶的另一番美景。


当然,你们也不要相信我,那叫迷信,你要相信自己,相信因果,在古茶树和古树茶上的每一滴用心,它都会回馈与你,只是时间和方式不同罢了,仅此而已。

 

归真合十

 

作者系古普会创会会长、制茶工程师、归真居士






茶叶,送礼.年货两相宜;古树茶,意更深.情更浓!

送礼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形式,透过物质交换进行分配,维系社会关系。这个过程有着「分享」的意味,也是良好人际互动的展现。由于送礼是种仪式,因此会有所谓的「守则」。中国向来是礼仪往来之邦,千百年来,自有一套送礼文化,礼品选的好,关系更进一步,礼品选的不对,那么可能会弄巧成拙,花费大精力和金钱说预备的礼品,却帮了倒忙。

说到这里,从古至今,茶叶绝对是送礼绝对不会出错的品项,不论是对方是否喝茶(茶叶,老少皆宜),茶叶自身自带高雅属性,况且又没有那么的以金钱价值来衡量,不仅有高级感,还送了健康,试问还有什么比送健康更合适的呢?况且还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不可或缺的家庭物资之一,年节和尾牙即将到来,你还在烦恼预备什么礼品合适吗?!

三个因素,让你拒绝不了「以茶为礼」,这个新年再合适不过:

①.过年必定免不了大鱼大肉,天寒地冻的寒冷冬季让运动量势必断崖式下跌;

中医认为,冬季属干燥、阴凉。这个时候空气湿度相对降低,人们易出现皮肤、⿐腔、咽喉干燥不适;出汗少,内回圈不畅;易流失阳气;摄取大量高热量食物,易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冬季经常喝热茶可以有效补充人体所需⽔分,尤其是普洱茶,有效调节人体内回圈,增强消化系统⽣理功效,可清肠、通便、助消化、祛除肠道多余油脂、降低高血脂、高血糖、缓解高血压。

②.现代人无论是繁忙的生活节奏还是无论不在的电子产品,致使我们处于亚健康状态;

现代人饮食不正常.杂食.垃圾食品吃得太多,生活工作均离不开电子产品,各种电器的辐射.久坐.熬夜,还有各种污染情况,全民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杯热茶除了可以舒展一下身心.避免过劳的现象,也有多重的益处,对于自身的健康,健康是送給平日辛苦工作的好朋友最好的礼物!同样来一杯热茶可以说是这个凛冽的季节不可或缺的小确幸;

③.又赶上疫情复弹苗头正盛,有研究表明茶叶中的EGGG对于对抗新冠病毒有帮助;

如今,第二波疫情大有复来的迹象,这几天网络上流传着某医师“信誓旦旦”地宣布喝茶对于对抗新冠病毒有着很好的效果,不管是茶商为了营销掐头去尾故意混淆视听,还是研究初步验证,都要抱持小心审慎的态度,不过茶叶对于对抗病毒一直以来的研究已经证实确实有临床效果,所以疫情宅在家吃喝睡,喝喝茶,是极好的一件事情,减肥排毒还能颐养精神。

注:送茶文化,从古至今不仅在民间文人雅士.高官贵胄之间盛行,就连外交场合也不例外,古有乾隆皇帝多次以茶作为国礼赠送外邦使臣,今有共和国多次以茶为礼送给外国友人,现有以茶回赠蒙古国的3万头羊……

但每个人喝茶的习惯以及口味不同,到底要怎么挑选适合的茶叶,以及怎么搭配才可以让对方喜爱呢?

年轻人和年老者如何挑选?

1)年纪大

知道「茶寿」吗?

有三个意思“1.是茶的历史2.是茶树的寿命3.是茶的健康

汉字茶的笔画:草字头古时的写法「十十」是10+10=20的意思,底部纵写「八十八」是88的意思

「十十」的20+底部的88=108,故「茶寿」又称为祝贺108岁的意思。

所以赠送茶品包含着祈求长寿等意思,是赠送给年长者的人气礼品。茶叶所含的丰富有益物质,不仅可以对抗心血管疾病.降血脂和抑制血压上升.降血糖.预防龉齿.有助强化骨质等这些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最主要的还是可以防失智~

年长者,赠送礼品,若选茶叶的话,应该选择茶性温和的为佳,红茶和熟普是最佳的搭配,更别说熟普有「老人茶」之称了,红茶和熟普都有暖胃散寒作用,生津止渴,促进肠胃消化,有助保持血管畅通,降血脂和血糖。

推荐:

小茶控·昔归熟普 2020年

小茶控的昔归古树茶,甄选临沧茶区昔归忙麓山古茶园中树龄在100-200年的古树早春茶箐,古茶树混于森林之中,自然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理条件,高纬度低海拔(临沧邦东是整个云南普洱茶区唯一的高纬度低海拔茶)造就了昔归独特的茶叶品质。

注:普洱茶根据工艺和属性的不同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大类,生茶色泽黄绿,滋味清爽,祛油脂效果更佳;熟茶色泽红褐、口感香醇,温润,暖肠胃,补足冬季流失的阳气。因此冬季经常饮用沸水冲泡的普洱茶非常有益健康。

小茶控·晒红龙珠 2020年

普洱茶和红茶的综合体

小茶控晒红龙珠,甄选昔归忙麓山古树春茶,经传统生晒工艺,手工揉捻而成。

小茶控·黄金砖生茶 2015年

古茶树上的老叶子,陈化后的“黄金叶

老黄片是指茶叶在筛选工序中按照生产标准挑拣出来的,条索疏松.粗大,不成条的这部分茶菁,基本都是第三叶,其品质和所选原料茶菁的品质是一致的,只是因外形不佳而被拣出。

古树老黄片选自百年以上古树茶,由于叶片组织厚实,相比嫩叶嫩芽,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较少,多糖类含量较为丰富,老黄片对胃的刺激更小,非常温和,以甘醇浓厚的滋味和持久耐泡见长。

2)年轻人

久坐.熬夜.辐射,几乎已经成为了现代年轻人的标配关键词,身体健康提前透支,一杯热茶,不仅可以舒缓因繁忙的工作而紧张的神经,还有抗辐射.紫外线等作用哦,喝茶并不是“初老”的迹象,也不是老人的专属,养生.保健是各个年龄段都该进行的。

年轻人口感比较喜欢丰富有层次感的,能给自己带来精神振奋,这样也符合年轻人的特征。

推荐:

小茶控·白莺山生茶饼 2015年

佛茶,普洱胜地,临沧古树茶王冠的明珠

小茶控的白莺山古树茶,甄选白莺山古茶园中千年古树2015年的早春茶菁,佛茶胜地白莺山(普洱走四方、根源在临沧;万世自在佛、千年白莺山),高山云雾缭绕,清新的空气,古树类型多,规模大,栽培时间长,是茶树起源的历史见证,千年古树比比皆是。

小茶控·猫耳朵生散茶 2020年

普洱新贵.传奇,茶界的小可爱

猫耳朵是临沧茶区的小叶种,芽叶相对其他古树小,又形似猫的耳朵,故名叫猫耳朵。量小,难采,难加工,品质好,(树叶细小,采摘难度系数增加,“熟练采茶工一天大约能采1-2两”,所以数量极其稀少)是为茶中精品!

小茶控·昔归生散茶 2020年

甜似冰岛.茶气比班章.低海拔古茶树之王

小茶控的昔归古树茶,甄选临沧茶区昔归忙麓山古茶园中树龄在100-200年的古树早春茶箐,古茶树混于森林之中,自然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理条件,高纬度低海拔(临沧邦东是整个云南普洱茶区唯一的高纬度低海拔茶)造就了昔归独特的茶叶品质。

这三种人群如何选?

不常喝茶:

送礼对象不常喝茶,就觉得「以茶为礼」很不适宜?其实若遇这种情况,更得送茶了,为啥?茶叶是天然的保健品以及最健康的饮品,要引导对方做有益的事情,若对方吸烟喝酒,那么正正好对症状!这时候选茶品,可以从口味清淡.清香型的入手,这类茶品比较不激烈.涩味较弱,较易让新手接受。

推荐:

小茶控·白莺山生茶饼 2015年

这款茶,选自临沧茶区的百年古树,是五年陈茶饼,好茶的五年的陈化足以很好,茶滋味细腻清香.茶汤清亮柔顺.回甘强烈持久.饮完口腔满是冰糖甜久久不散,甜韵入喉两颊生津。

小茶控·昔归生散茶 2020年

这款茶,选自临沧茶区的百年古树,是2020年的新茶,扑面而来的是微弱的植物新鲜青味儿,回甘很好,强烈的野韵,茶香丰富多变且厚实,果香让人齿颊驻留,内质非常丰富,虽然是新茶,耐泡度很够。

偶尔喝茶:

这个人群,挑选茶品较为不易,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冷落,可以选择回甘比较强烈的茶品,这样才能抓住他们的心,才会继续喝下去,不至于送的茶礼得不到应有的价值。

推荐:

小茶控·猫耳朵生散茶 2020年

这款茶,是小叶种猫耳朵,都说倚邦猫耳朵出名,但是你知道昔归也有猫耳朵吗?是2020年的春茶,浓郁且幽长的花香.强烈的回甘和久久回味的生津,澄亮.细腻新鲜的茶汤,让人流连忘返。

经常喝茶:

经常喝茶的人,更偏向老茶,注重养生保健,对于这样的茶客,真的非常好挑选茶品,因为他们接触的茶非常丰富,茶品只要不是特别劣质,一般中上等为佳,那么就会获得他们的喜爱。

推荐:

小茶控·黄金砖生茶 2015年

这款茶,来自临沧茶区的春茶,陈化5年的茶砖,都说老黄片是难登大雅之堂,其实是不正确的,虽然基本都是第三叶,但是正是如此,则造就了老黄片的内质异常的丰富,非常温和,非常耐泡。

小茶控·晒红龙珠 2020年

这款茶,采自临沧茶区的2020年的春茶,是经过日晒的红茶,工序是红茶的工序,白茶的日茶,以及云南大叶种。晒红茶香气刚柔并重,口感.香气和甜味更丰富和自然,韵味更悠长,且变化多端。综合了红茶和普洱的长处,拥有隔年陈的特点(日光干燥,有效保留了茶叶里的活性酶,让其有了后期酶促发酵转化的魅力),越放越好喝!

小茶控·昔归熟普 2020年

这款茶,来自临沧茶区的2020春茶, 水质黏稠、汤色红亮、汤感温润滑甜、水路细腻、味道纯、滋味厚重、茶香如兰,非常温和的一款即饮普洱熟茶,冬季的不可或缺的保健养生佳品。

不论是喜欢浓郁茶香的新晋茶友,还是爱品尝细致香气.回甘生津强烈的老茶客,都能在「小茶控」觅得最香.最甜.最对味的古树茶,小茶控古树茶坚持绝对不混茶,让您喝到的每一口茶都只有纯粹茶香,我们是原叶茶的践行者。不管是送礼还是自用,都是非常合适的!不管是谁送领导.送属下还是送父母.同事.邻居.亲戚,亦或是挚友~

刘德乾:从寻茶人到泉海茶石的智造之路

普洱茶界向有“生茶原料派”“熟茶技术派”之争。

在2008年古树纯料兴起之前,做生茶的往往对做熟茶的技术前辈含有尊敬之心,常谦虚地说,我们做生茶,也就是选好原料,简单压个饼而已,没什么技术含量,普洱茶只有熟茶才有技术。

但2008年以后,生茶靠古纯走上神坛,而熟茶被贬低为上不了台面的低端茶:用料差,粗制滥造,不卫生,喝了不健康。总之,没有品位才喝熟茶。2008到2014年,很大程度上是自然主义统治普洱茶的6年。

普洱茶界的原料派与技术派”之争

许多采造古纯的深山“狂魔”与只喝古树生茶的重度发烧友,认为普洱茶的最大魅力在于原料的天然性,没有多少人工的技术性。其认为,古树鲜叶用简单的初制工艺,做成毛茶,再简单压个饼,能最大程度保留茶叶的天然性,而少人工技术的“毒害”。而熟茶在他们看来,工序与工艺复杂,深度改变了茶叶的本来面貌,破坏了茶叶的本性与本味,好原料用来加工熟茶无疑是暴敛天物,只有不好的东西才需要做过多的技术修饰,以掩盖先天的不足。于是,在古纯派看来,古树料用来发熟茶,无疑是脑“烧”了,要用鄙视链底层的台地茶来发,才是正道!

2015年起,古纯市场盛极而衰,高端熟茶、小青柑、茶化石、中期茶等新物种乘势而起。这些新物种,都空前强调技术,而且其产品在市面上远比曲高和寡的古纯生茶受欢迎。于是,普洱茶告别了自然主义的绝对统治,走向了自然与人为干预的平衡。而且,“生茶原料派、熟茶技术派”的提法也受到质疑。大家不再剑走偏锋,而是强调阴阳平衡。熟茶虽然重技术,但原料也至关重要。做古纯生茶,可以只重原料,但要做代表未来市场主流的高端拼配生茶,必须注重山头与等级拼配技术,进而仓储技术也得到空前强调。也就是,无论生茶还是熟茶,也界已经达成共识:原料是基础,工艺是关键,仓储是升华!普洱茶也由激进主义迈入了中庸之道……

这其中最大的变数就是,由吃大自然馈赠的资源饭,到吃技术创造饭。也意味着,普洱茶企的发展,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进化到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

勐海泉海茶业的掌门人刘德乾,早在2000年就做茶,从给勐海茶厂等大厂供原料做起,在2006年发酵做熟茶代工,2015年创建自己的品牌——泉海茶石,专做茶化石,可谓见证了普洱茶行业20年风雨。其走出了一条艰辛的“贸工技”发展之路,是许多勐海草根茶商创业的真实写照:从倒卖毛茶(贸易)赚了第一桶金,然后建厂代工,建立了普洱茶供应链,最后做自己的品牌,走自主技术开发之路。而刘德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成为了普洱茶市场新宠——茶化石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普洱茶企的下一个十年:由“寻茶人”到“造茶人”

其的企业发展历程,也跟同时代的普洱茶厂商一样,由“寻茶人”进化为“造茶人”。在原料为大的年代,他们是深山的寻茶人,为天下茶友寻好茶,制好茶。在原创技术得到空前强调的近几年,他们纷纷转型为“造茶人”,在寻到好原料的基础上,不再是简单的制造一下,而是在自然馈赠的基础上,加大技术与产品研发投入,创造价值。

刘德乾现在被称为“智茶人”,其打算将熟茶与茶化石的制程,由泉海制造升级为泉海智造!

普洱茶的上个十年,是深入山头寻好茶,开启了云南茶山的地理大发现与古树茶热。不辞辛劳,发扬神农氏精神,尝遍百山千味,用胃痛换来古茶芬芳。寻茶人太像劳模了,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如果说,古纯神话时代,寻茶人就是深山的苦行僧,都市里的布道者,最终用他们的身体献祭给古纯十年,可谓“太初有道,道成肉身”……

普洱茶的下一个十年,不是寻,而是造,也就是创造价值的十年。寻找,不如创造。要打造百年品牌,如果寻寻觅觅百年之久,可能最终凄凄惨惨戚戚。有定性的人,只会寻一时,不会寻一世。许多企业,寻了十年的茶,将会走上建立革命根据的道路,实现武装割据,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创造未来。由寻茶人到造茶人,就是普洱茶产业逻辑的一大重要变迁,专精深的制造引领未来。在某种程度上,“小罐茶,大师作”,就是时代的预言书,因为很会“作”……

为什么是造茶人,而不是制茶人?造茶人,不但善制茶,更会创造。在虚无中创造未来,需要大菩萨的慈悲与普世精神……

正如先锋“戏子”张广天的歌曲《飞翔》,唱到“在创造中飞翔”:

陆地淹没了,你就在海上飞翔

海洋干涸了,你就在天上飞翔

天雷滚动了,你就在火里飞翔

火焰熄灭了,你就在苦难中飞翔

过去倒下了,你就在未来飞翔

未来退却了,你就在现在飞翔

现在迟疑了,你就在心中飞翔

心灵败坏了,你就在创造中飞翔

飞翔,飞翔,永远的飞翔

飞翔,飞翔,不朽的飞翔

一位勐海草根茶商的“贸工技”修炼之路

中国发展工业与品牌经济,向有柳传志的“贸工技”与倪光南的“技工贸”的路线之争。近年来,由于华为的“技工贸”大放异彩,于是国人纷纷批判“贸工技”之短视。其实平心而论,就落后国家的赶超与草根创业而言,“技工贸”陈义太高,只适合极少数人走,芸芸众生干稳妥的“贸工技”更接地气。

勐海之所以成为普洱茶的工业中心与品牌中心,其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想当年,勐海也没有几家像样的茶厂,都是些做茶叶倒卖生意、初级加工的小商与小作坊。其托的是普洱茶2003年在大陆兴起的福,市场的需求一下突然放大,无数港台、马来西亚与广东茶商跑到勐海要茶,造就了勐海当地非常红火的毛茶与成品倒卖生意。许多草根茶商,就是拿几千元,几万元做贸易、粗放加工,抓订单赚差价起家,淘到第一桶金后,纷纷投资茶园与茶厂,由简陋小厂逐渐升级为标准化初制所与高大上的精制厂,其中的优秀分子后来做起了品牌,甚至走技术自主研发之路。

刘德乾作为过来人,向我们讲述了泉海茶业的贸工技修炼之路。

其做倒卖毛茶生意,就跟广东芳村的跑单帮一样,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许多如今开宝马的芳村大佬,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是骑自行车的。

“我2000年开始骑自行车收茶,做成十级、级外茶,卖给勐海茶厂。2002年开手扶拖拉机,去各个寨子收毛茶。2003年,骑买来的摩托车上山收茶,开始深山里的寻茶人之路。2003年到2005年,这三年最辛苦,上门收黄片(绿茶挑出来的黄片,卖给大益做普洱茶),骑摩托车上山,都是土路。刚开始创业,一天能挣两三百元,在那个年头很不错,一个初制所也就挣那么多钱。”

刘德乾,将泉海茶石称为泉海第二代熟茶。这是因为早在2006年,他就发堆子尝试做熟茶。

“泉海第一代熟茶指的是传统熟茶。我做毛茶生意,往往在茶厂里下货,所以每个厂的工艺可以亲眼看到,知道熟茶是怎么做的。当时我们仓库租给别人做熟茶,他们派师傅来渥堆发酵,我也了解一些。2006年试做熟茶,只是做散货。2009年注册泉海,2012年建泉海茶厂。建厂以前租别人的仓库,在别人的场地发,给人加工费。到2015年,发了九年左右的熟茶,泉海第一代熟茶已经非常成熟,2015年开始做泉海茶石,摸索泉海第二代熟茶。”

由此可见,他是有心人,在做毛茶贸易的时候,就在学习熟茶核心技术,并为建厂做准备,可谓6年毛茶贸易(2000年——2006年),6年边做贸易边转型加工(2006年——2012年),准备了12年,才于2012年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规模化工厂,由原料贸易商转向勐海有名气的代工厂,最终于2015年走向泉海茶石的智造与品牌之路。泉海花了15年时间,才由一个骑自行车的草根,走完了“贸工”过程,进入技术原创品牌阶段,成为云南茶界冉冉兴起的茶品牌新星。

死磕茶化石品类的品牌修炼者

刘德乾的工厂注重品质与信誉,加上一直做中端的茶,流通快的茶,所以一向不缺客户与订单。但他2012年开厂后却越来越迷茫,每天忙着处理各种事情,没头绪,累不说,没经验,还经常出错,反复折腾,找不到未来清晰的方向。也许这是其企业家的基因在起作用,做到一定规模,就不愿意停留在生意人阶段,想向做真正的现代企业与有影响力的品牌迈进。

“2015年,听企业管理专家李践“赢利模式”的课程,有启发,发现自己做得太复杂,什么都没做好,开始梳理不赚钱的品类,砍掉,并筛选客户,寻找突破点,找到茶化石品类。做一点,一个线,一千米深,才能做透,否则做得太多,什么也做不好。现在茶化石的收入占泉海收入90%,专注聚焦做一千米深。”其将做企业当成对自己的全面修炼提升之路,“接下来几年,我一直上李践老师的各种课程,涉及到财务、销售、营销、股权、管理等企业方方面面,对如何做企业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

2015年开始摸索茶化石生产技术,反复做实验,到了2017年工艺成熟。2018年,泉海将自己探究出来的核心技术与工艺环节形成企业标准,总结提炼出了“泉海精品茶化石80道生产工序”。

针对市场混乱,刘德乾认为要正本清源,用品质来建立市场信心与消费者的信任。而做精品就是品质的一种承诺与保证。做出“精品茶化石”,需要一整套严格的高规格生产标准。生产标准化落实到泉海,其核心就是其首家独创的“茶化石80道工序”。80道工序涵盖高品质茶化石形成的关键技术环节以及精细化生产的细节要求,按照80道完整工序进行质量管控与精细化生产,就能确保出品“精品茶化石”。

“泉海要跟市面上做茶化石通路货的拉开差距,就必须提前做一些工作。我们的初心是要将这个品类延续下去,品质一定要撑得住。泉海的技术、质量管控体系一直在提升。别人学我们做,但我们做在前面,有先发优势,有基础,更懂得如何进一步提升。现在我们每一个环节做得都比一般厂家好得多,形成了品质标准。泉海的品质标准,就是精品茶化石理念与80道工序。”刘德乾说。

泉海希望留给业界与消费者的,是一个深耕茶化石品类,做好精品茶化石,用“新中式熟茶”全新概念与形象引领消费市场的专家形象——专精深的茶化石制造专家:

专:专做茶化石;

精:为精品而生,精细化生产;

深:细分深耕,不断迭代升级茶化石品类。

升级迭代的核心要义是,由现在的“泉海制造”,向未来的“泉海智造”迈进。即深入钻研工艺,提升生产技术,研究消费市场需求,研发产品,在未来由泉海制造升级为泉海智造,推动茶化石数字化智能制造建设。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