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喝茶几手指

找到约256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喝茶审评看叶底,好比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我吃到一条鱼,觉得鱼肉味道很鲜美,吃完后翻了一下鱼骨作了记录:整条鱼骨外形完整、鱼刺排列整齐,泛瓷白色,手感坚硬,手指被鱼刺扎到有刺痛感.......

你肯定会说:你没病吧?吃饱了撑的吧!

哎,你说对了,我们现在的茶叶审评就是这么干的。

你去看,但凡学过茶叶审评带证的,在茶叶审评报告的最后都会写上类似这样的内容:叶底鲜活有光泽、肥壮匀称,色黄绿,手感柔软有弹性......

茶都喝好了,还写这样无关痛痒的废话干嘛呢!

有人说,从叶底可以看出很多信息?

能看出什么信息?

信息都在茶汤的香气和滋味里了好吧!

你都已经榨干了它的灵魂,难道还有必要作个“尸检报告”吗?

龙井茶有炒豆香、板栗香,说明采制天气晴好、杀青火候到位;有青臭气、寡淡无味说明是雨水茶。

安吉白茶泛青竹香、滋味鲜爽是高山茶;有鱼腥味、口感淡薄是大田里化肥施的过多或雨天茶。

红茶泛薯香是入门级,有花果香是好茶;有青味是发酵不到位、有沤味是发酵过头、反酸是茶叶返潮。

好的生普有苦有涩但能迅速化作回甘,杯盏泛花蜜香;差的生普有怪味,苦涩不化、难以下咽。

好的武夷肉桂有花果香、有山场气息、有坑涧韵味且耐泡;差的肉桂只有火香,且味苦涩不耐泡。

好的水仙香气悠长、口感细腻、木质味浓郁且耐泡,差的水仙香气浅薄、滋味寡淡索然无味。

安化黑茶里能喝出浅沤味、松烟香是对的,这是加工时经过热揉渥堆和七星灶烘烤留下的痕迹,反之则不是地道安化茶.......

但凡天下茶,好喝就继续喝,不好喝就倒掉,你还看什么叶底?

明前茶、还是雨前茶;春茶、还是秋茶;高山茶、还是低海拔茶;正岩茶、还是洲茶;古树茶、还是台地茶。茶中所含的一切信息都可以在品饮的过程中都体现出来,你看叶底有何用?

有人说,茶叶审评技能是给茶厂、茶企业的工作人员用的,这点我相信,茶企的茶叶需要拼配、匀兑,尽力做到口感接近、品质统一。

好吧,茶厂、茶企业审评人员怎么评我们不知道,我只看到现在满大街的各级评茶师们,在喝茶时都在用填鸭式的茶叶审评方式和专用术语对茶叶进行评头论足。

不管是初级评茶员,还是高级评茶技师为某款茶写评鉴报告时都是一样的内容,比如:色泽翠绿、较翠绿、尚翠绿;外形匀称、较匀称、尚匀称;香气馥郁、较馥郁、尚馥郁;滋味鲜爽、较鲜爽、尚鲜爽;茶汤明亮、较明亮、尚明亮等模棱两可的形容词。

这是许许多多各种等级的评茶师们日常品茗时的机械填鸭式表格

这是日常喝茶啊,又不要你拼配、匀兑,我真不知道他们证书的等级高低是靠什么来区分的?那些动不动在自己头衔上写上国家一级评茶师等字样的人,其实只是学会了做几道填空题而已。

三教九流的评茶水平,你属哪一型?请对号入座——点击浏览

我不喜欢填鸭,更愿意用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来描述,用大家都能听得懂、看得懂的方法来写茶评,简单、实用、贴近最真的感受。

比如喝到一款荒野黄茶,我会这样写品鉴报告:

干茶紧瘦盘曲,乌褐间白毫,泛烟丝、小车麻油、成熟的玉米香,极其诱人。

取干茶5克,投120ml盖碗,沸水细水打圈冲泡,第一泡30秒出汤,汤色淡黄清亮,茶汤甘甜醇厚、柔顺至极,汤含青甘蔗皮的甜香,杯底泛蜜香。

第二泡10秒出汤,汤色金亮,碗盖泛丁香花、杉木叶、玉米汁、木槿花的混合香,甚是开胃。茶汤柔顺,甘中带辛,微苦中泛甜,生津如泉涌,那内功让人不得不贪杯。

第三泡12秒出汤,汤色浅黄透亮,茶汤入口肥美鲜爽甘甜,荒野茶特有的辛香与滋味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般舒畅让人欲罢不能。

第四泡15秒出汤,汤色金黄透亮,茶汤入口仿佛是浅浅的蜜糖水般浓稠醇厚,加上那微微的苦与涩,将口腔对茶汤的欲望控制的死死的。杯底泛浅蜜香和盛开的木槿花香。

第五泡25秒出汤,碗盖带汤闻泛淡雅的米兰、小叶女贞、杉木叶、木槿花的混合香。茶汤甘甜醇厚,生津极快,舌尖微泛涩,如同练了10年的太极推手,绵里藏针,功力非凡。

第六泡30秒出汤,滋味依旧甘甜,涩感蔓延到舌头中部,水味不易觉察,随着一声饱嗝上来,总算有了歇息一下的满足感。

用保温杯减少投茶量闷泡口感也能让你喜出望外,一杯可以保证你半天的续命。

茶是饮品,我们所追求和享受的无非就是它的香气和滋味而已。我一直认定盲人评茶最中立、最精确,他们不受花花世界的干扰,细心静品一款茶的各种香气、滋味与真谛。

而我们正常人却常常被所看到的外表所迷惑,被教条主义所禁锢。

很多时候,形状不好的未必不是好茶,高山茶比起大田里的茶要难看很多,但却好喝;

色泽绿的茶未必是好茶,翠绿鲜活非常漂亮的竹叶青肯定没做干,极其难喝;

茶芽叶细嫩的未必是好茶,绝大多数茶叶的香气和甜度是要靠叶片和叶茎所积累的。

但你看当下绿茶流通市场里,无论茶企、茶商、还是消费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外貌协会”,茶叶只要形状好看、颜色好看,只有好看才能卖上好价钱,这变成他们制作、销售时的硬道理。至于好不好喝不重要,因为消费者也是“看脸”(外相)漂不漂亮,内在的东西又有多少人懂。

这就造成了一个奇葩又无奈的怪象:中看不中喝的茶叶大家趋之若鹜,好喝不好看的茶叶却无人问津。

能体现茶叶本质的排列应该是:香、味、色、形。

而现在已经本末倒置了。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喝茶这件事:味道才是王道,其他都是狗屁。

——作者:书卷弯刀,独立茶人,不止于茶。

为什么喝茶要敲桌子?敲几下才算正确?

  广东的餐桌上有这样的习惯,当别人给你倒茶或酒时,他们总是喜欢弯腰敲桌子,有时是一两次,有时是两次。"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我觉得它很奇怪,甚至很粗鲁,但事实上,这两个人都隐藏着一种茶礼节! 

  作为一个广东人,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自然就学会了这一套,甚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是这样过来的,现在仍然是一种理解的状态。今天,我将给大家一个深刻的演讲,为什么喝茶要敲桌子?敲几下才算正确?
  一、叩手礼或谢手礼的由来
  别人给你倒茶的时候,为了表示对他的感激和尊敬,他们会敲桌子或几次。这种茶习俗叫鞠躬或谢你。这种方法已经在江湖中使用过,不只是在广东。也许广东人喝早茶的形象深深地影响到了人们的心中,所以桌子敲得更频繁,事实上,其他地方也是如此。那么,这种鞠躬或谢谢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呢?

  据传说,乾隆年间,皇帝外出旅游时,经过茶馆喝茶。为了隐藏他的眼睛和耳朵,不透露他的身份,他跟随官员,当然,形成一块茶,并坐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侍者开始从桌子上倒几步茶,还有功夫,茶就像一条白龙进了杯子,不偏不倚,很好看。
  乾隆发现侍者的倒茶技术令人惊叹,于是他心甘情愿地给旁边的官员倒茶。当这位官员看到他的心知道是不是不好的时候,他就不能揭穿皇帝而跪下。然后他跪下来,而不是弯着手指跪下,敲了敲桌子。后来乾隆商量了一下,才明白了这个意思,于是茶几上的敲打仪式就传下来了。
  二、叩手礼对不同场合、不同手势的讲究
  1.长辈给晚辈倒茶:这时,晚辈应将右手握拳,拳背朝上,用五指轻敲桌面。一般敲三下即可,意思是五体投地,为倒茶之人行叩拜之礼。

  2.平辈给平辈倒茶:只需要食指和中指并拢,轻敲桌面三下即可,表示给予对方应有的尊重。
  3.晚辈给长辈倒茶:长辈可以用一只手指在茶杯边缘轻敲一下,表示尊重。或者,如果长辈遇到比较欣赏的晚辈,可以用中指在茶杯边缘轻敲三下,表达你的欣赏。
  中国是礼仪之邦,叩手礼是茶桌礼仪的一个代表性动作。在茶桌上,主动行叩指礼,感谢泡茶人,让泡茶人感受到客人的好意和尊重,双方关系无形中变得更加融洽。学习茶礼仪,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喝茶其实讲究的是修心养性,复杂的礼节点到即可,也不要太在意,意思表达到位即可。一般是用手指轻敲桌面回应便可,也不用太在意多少根手指或敲多少下。在现代社会中,复杂的礼仪可以删繁就简,但基本的茶道礼仪我们还是要谨记在心,并且继续发扬和延用。


刀叉用得溜,喝茶礼仪怎能一窍不通?

吃西餐,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除了在街头巷尾逐渐增多的西餐厅,还有大量的影视剧时常穿插着男女主角约会吃牛排、海鲜的场景。


 

就餐时穿什么衣服合适?刀叉的用法如何?牛排几成熟最鲜嫩?每道菜搭配哪种酒来提味?……

 

一连串的问句,即便没有专门培训,我们也能在潜移默化中说出个大概

 

 

相比之下,喝茶的场景却并不多见。



除了在少数地区,诸如潮汕,喝茶已经成为日常必需配置以外,大部分地区的茶,仍局限在茶馆、茶室内,尚未走入大众的生活中去


即便是在大众传媒的作品中,也很少见到。



喝茶时的基本知识、礼仪等,自然也随着场景的褪色而逐渐淡去,甚至被许多人以为是微不足道。


不必如此讲究,关注茶本身就好”。

 

可是,当我们好奇地学习新事物的同时,传统的习惯能就此省略吗?

 

 

喝茶时的诸多礼仪,换到日常场景中,早已精简了许多。

 

目前保留的“讲究”,早已不仅是行为上的至简,而是那些藏在礼数背后,不可再跳过的文化内涵



叩 指 礼


以简单的一个小动作——扣指礼为例。



日常喝茶中,经常见到主人在敬茶时,客人在茶桌上对着茶杯扣几下手指,以示感谢。

 

“叩指礼”多流行于广州、潮汕等地区,现在也渐渐在全国各地沿用开来。


| 关于“叩指礼”的由来,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时,来到淞江。他带领两位太监到一家茶馆内喝茶,茶馆老板拎着一只长嘴茶吊来冲茶,端起茶杯,茶壶一脸三洒,茶杯内正好浅浅一杯,茶杯外连一滴水都没有溅出。



乾隆皇帝看着新奇,就问老板这动作的来历,得知名为“凤凰三点头”。皇帝颇有兴致,于是学着拿起老板的水吊,向茶杯内斟茶。



一旁陪同的太监着了急。皇帝给自己倒茶,本是惊恐地跪下谢恩,但此行微服私访,如果做出这样的动作,必然暴露皇帝身份。而在这鱼龙混杂的茶馆里,等于陷皇帝于险境。

 

于是他急中生智,用手指叩桌子,以“叩手”代替“叩首”。从此,“以手代叩”的动作就被延续至今,以表对敬茶者的尊敬与感谢。

 

| 目前应用在日常茶桌上的“叩指礼”,主要有三种形式



当长辈为晚辈倒茶时,晚辈应五指并拢成拳,拳心向下,五个手指同时敲击桌面三下,相当于五体投地跪拜礼。

 


当平辈之间倒茶时,客人应将食指和中指并拢,敲击桌面三下,相当于双手抱拳作揖。

 


当晚辈为长辈倒茶时,长辈用食指或中指敲击桌面三下,相当于点头致意、表示欣赏。



“叩指礼”,只需动用手指轻击,确实是一个极细微、容易被忽略的小动作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与礼,却全然蕴含其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礼数就像烙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印记,成为了我们行为处事的隐形标杆





在茶席中,主人用备好的茶叶,悉心冲泡、慷慨相待,是对客人的真切欢迎。

 

客人扣指表谢,是对主人待之以礼的回应,亦为礼尚往来。




倘若丢了这一“小事”,礼数的传递也在此环断开,它们背后蕴含的故事、精神,都将随之消失。

 

 

就好比,现在不少年轻人离开家乡,成为另一个城市的新住民。他们的孩子,自幼起便讲普通话居多,但论方言,却大多只是能听懂、不会说,应付长辈勉强够。

 

似乎在新环境中,只要充分融入其中、掌握新的生存指南即可,而原生方言看起来就全无必要了。

 

但别忘了,方言,又叫“家乡话”。它的背后,承载的是整个家乡。



当我们听到、说着一口限于地域的方言,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仍能感到暖暖的亲切。

 

这与喝茶时,我们所讲求的礼数,如出一辙。



茶席上,敬茶扣指间,细微的传统习惯,是人们可以抛开身份回归传统时相视一笑的默契

 

这是归属,是根源,也是我们随处可栖的立身之本

找到约24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