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古代茶种类

找到约349条结果 (用时 0.021 秒)

一盏香茶洗俗尘——谈当代茶道美学

当代中华茶道是甚么?

我认为“茶道”有三个特征:一是糅合传统文化艺术与哲理的、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修身活动;二是以茶为媒介而进行的一种行为艺术;三是借助茶事通向彻悟人生的一种途径。无论我国或日本、韩国的都离不开这三个内容。凡出自我国,具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特征的精致行茶方式的就应叫中华茶道。所谓“精致行茶方式”,是包括已精进了的泡茶技艺与具逻辑、富美感的动作设计。茶道应以“茶”为中心、“无心”为要求、“敬”为宗旨,通过色、声、香、味、触、法达致眼、耳、鼻、舌、身、意的最佳感受,从物质享受达致精神享受的提升乃至顿悟。中华茶道是融合了儒(人格至善)、释(指禅宗的觉悟与无我)、道(天人合一)为一体的生活艺术。

“当代茶道”并非日本茶道的翻版!日本茶道则是因为崇拜唐、宋文化而引进的其中一种汉文化。简单地说,日本茶道是“尚古”,而中华当代茶道是“崇新”。日本茶道通常在象征隔绝世俗的茶庵内进行,而中华茶道却喜欢融入大自然。参与日本茶道的人其一举一动都要求格式化,按照一定的规则紧张地进行活动。而中华茶道则是多样化、个性化的,主张和悦舒畅、脱俗清神。日本茶道是从寺院开始的,与宗教密不可分,而中华当代茶道却是跨越宗教的信仰。日本茶道的主要内容是“点茶”或“煎茶”,而我国的是茶品丰富、茶法多样。重要的是,日本茶道没有“茶席设计”的内容。

当代茶道也不是古代茶技或历史片断的重现,当代茶道是中华民族经过40年茶艺复兴,国民人文素质提高之后而产生追求更美满生活的其中一种文化现象。

茶道艺术跟其他艺术一样,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意念,传达美感,使人觉得和悦舒畅。茶道是包罗了视觉艺术、行为艺术甚至音乐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茶道包含思想性和艺术性,但主要是通过艺术去表达思想,利用茶道这生活艺术去享受艺术的生活。通过艺术创作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的秩序和法则,必先充分了解,准确掌握。

茶道的视觉艺术

为了全面品出茶叶的色、香、味,于是就出现了能配合其茶品的泡饮方法以及相应的茶具。也正是因为要方便泡出一杯好茶,所以所有茶具的设置都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所谓“合理定位”,是要因应所泡茶品及品茗人数而设定茶具的种类、质材、容量、数量以及应在位置等等,将必须的茶具合理地设置在一个便于操作的平台上,这个特定的茶具组合形式就叫做“茶席”。

当你热爱茶艺,就必然会收集各式各样的茶具,更会刻意去组合一些精美的茶具以个性化的形象作为品茗会友之用这就是茶席设计的动机。将茶席艺术化以传情达意,那便是茶席设计了。

要进行茶道就需要有一个茶席,而茶席主要是由茶具组成的。利用茶具去表达意念、传递讯息的艺术手段就叫做“茶席设计”。我们可以将每件茶具看作为一个“点”,若干茶具可连结成“线”,也可以组成“面”。利用茶具本身的质材与色彩再辅以其他的素材去为茶席进行“形”与“色”的设计,通过对视觉的刺激去影响观众的心理,这就是茶道的视觉艺术。

茶席设计

茶席设计是以方便泡饮为原则,在色彩、造型、空间等渗入美学元素,使之升华为充满美感的艺术作品。在学习茶席设计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主次分明,也即艺术的层次感。譬如说,泡茶器具是行茶中最重要的用具,应该放在最注目的中央位置,其他茶具就不能占用。茶花只起点缀或点题作用,不应占太多面积,也不可过分夺目。目前不少的茶席设计只侧重于“悦目”的关节上,茶具的布局不合理,有的甚至无法泡茶,违背了茶席设计以茶事为中心的原旨。严格来说,这不是茶席设计。

当刻意选择具个性化的茶具,创作一个茶席以寄托思想、传达意趣并与受众产生共鸣的时候,以茶为主角的当代茶道艺术就诞生了。“茶席设计”的流行,象征当代茶文化步进了“艺术”的阶段。

茶道的造型艺术

茶具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茶花设计是造型艺术,茶道装置也是造型艺术。

茶道的行为艺术

茶是中国的国饮,不论民族基本上人人饮茶,本来就如吃饭一样是无需向人表演的。但出于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宣示中国的茶文化,于是出现了可表演的茶文化艺术了。

行为艺术不一定是前卫的、惊骇的、哗众的。茶道的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的地点、时间,借助茶事以肢体语言与观众互动交流,传达普世的价值观与高尚的人生观。茶道是一种艺术创作,但不是表演艺术的一种,它没有故事情节,也不是要反映一种现象,更不是要表演一些高难度动作。茶道的行为艺术是以优雅、自然、简练的行茶动作,引领观众进入中国传统文人思想境界之中。

行茶前,具列中的茶具应如何放置才合理、才富美感?茶具展开时其先后次序应如何?如何使行茶过程动作不重复而又便利、优雅?泡饮时,如何传递司茶者的意念?整理时,如何能以引人入胜?其手、眼、身、步、气、意如何配合?——这些都是过去遗缺的茶道行为艺术。

茶道中只有茶才是主角,其他一切都只是为茶而设。司茶者要排除一切杂念进入忘我境界,超脱自然的享受泡茶之乐。当你完全享受时,观众就如你一样舒畅无比了这就是茶道的魅力所在。

初习茶道者,最好尝试在宁静的户外进行。多留意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的美态,使对万物生情。当你感到无忧无虑、全情投入的一刻,就是茶道最美的时候了!“茶艺”是学来的,而“茶道”是要“悟”出来的。

茶道美学

谈艺术,先要谈美学;谈美学,先要了解“美”是甚么?

“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美学之父”鲍姆嘉登 1714-1762 德国)

“美”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海德格尔 1889-1976 德国)

“美”是用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打动人的感情。(伕名)

“美”并非抽象得模稜两可、高深莫测,是可以用简明的文字或语言清楚表达的。茶道美学是研究茶道过程中的美,即研究茶道艺术的科学。

人的耳朵和眼睛是主要的审美感官,因而产生了文学(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电影,称为八大艺术。茶道艺术则包罗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心灵感觉,是圆满的艺术。茶道是要借助茶去展现人性的真(知识的真)、善(伦理的善)、美(诗意的美),使授受者都得到心灵的满足,和谐圆满。故此,和谐的“美”是审度茶道艺术优劣的主要标准,而另一标准是具有完整而简练的行茶过程。完整的行茶过程是包括展开、泡饮、整理三部份。概括而言,美学原理可分为统一、调和、平衡、律动四方面。

统一,是美学的最终要求。茶道中的茶具超过20件,大小各异、质材相别、形状不同,都不统一。我们茶道过程中不统一的因子,透过美学理论使其达到风格统一、结构统一、动向统一。统一,达致和谐。统一绝非是单纯的,统一必须服从主题,主次分明是茶道要理。我们可以通过构图、空间、强调、聚焦、导引五种技巧使之统一。

当遇上不统一的因子,采用“调和”手段使之和谐。调和的技巧有:分离、分隔、加置、调色四种。但是,绝对或接近绝对的调和以及多次的重复都会使人觉得沉闷,此时应采取“破调”手法将两种造型、色块、行为的差距拉阔去冲击人的视觉,影响其心理,造成意外的结果。

视觉上的平衡会达致心理上的平衡,使人觉得和悦舒畅。平衡是包括量、质、形、色、方向、高矮等,虚与实、动与静的并存也是平衡。平衡的方式有两种:对称平衡和不对称平衡。对称平衡使人有稳定的感觉,但嫌呆板。不对称平衡有轻快活泼之感,茶道多取此法。美学中的“比率”是人类在实践中获得视觉平衡的一种宝贵经验。1:0.618的“黄金比”最符合视觉心理。我就是运用人体工学的原理制定茶道用席巾的大小的。这样大小的席巾不但易于操作,而且使人看得十分舒服,这就是因为视觉心理的作用。

又如茶匙,其长度为手背中指指尖到第三关节距离的两倍则最为美。手执茶匙时,尾端外露部份是前端的两倍,过多或不足都不好看。

线条、形态、造型、对应的色块以及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的变化都会产生跳动的感觉,使没有声音的艺术也具节奏感。茶道过程中的律动,是要根据行茶时的动作配合恰当的停顿,就如诗歌、音乐一样,表现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色彩是艺术的魔术师,懂得基础的色彩学是学习茶道的重要条件。当代茶道如能配合适当的音乐一起进行,其感染力是相当可观的。

随着茶艺的复兴,茶的物质已不能满足人们心灵上的需要。在精进了泡茶技艺以后,开始探索茶道美学以及茶道精神。当解决了“如何活下去”之后,人类就会思考“如何活得更好”——这就是生活哲学。现今世界除了以金钱与权力来衡量社会地位之外,更多的是以洒脱、闲逸、精致与怡乐来比较生活品味的层次,以及能否在生活中享受到更多美感的满足。

“美应该是一种生命的从容,美应该是生命中的一种悠闲,美应该是生命的一种豁达。”——艺术家蒋勋先生视“美”为生活的赞歌。能够感受美、欣赏美、享受美是莫大的福气,“当代茶道”要培养的正是“尚美人格”。

当你对美好生活有所追求,就会讲求穿出个人风格一点、吃得精致健康一点、住得舒服雅致一点、环境清新优美一点、出行悠闲舒适一点。——这就是“当代茶道”贡献社会的“尚美人格”功能。

生活美学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虽然选择的内容和展现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都是一种与财富、权力无关的价值观。而美学的形式在于秩序,在于和谐,在于规律,在于张力。生活美学是一种生活享受,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享受生活,如活得很没趣,活得没质量,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了。“当代茶道”是在寻找生活品味的潮流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品茗方式,是通过严格的行茶过程去达至高雅涵养的修身活动,是通过茶席的物象转为意象再化为心象的过程。“当代茶道”藉着个性的茶席,创造一个能给自已静下来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

“生活美学也许就是未来的主流美学。实际上,艺术回到生活母体本身,反而是向更广阔的生活世界的回归,以此可以来为中西文化和美学架设桥梁。”茶文化,因为注入了时尚的内容而不断活化。“当代茶道”,包涵了儒雅的中华文化修养与独有个性的现代美,崇尚道德而不说教、时尚却不媚俗、精致但不奢侈,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茶道。(本文略有删减)

【摘自2018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罗庆江(澳门),系澳门中华茶道会会长、《吃茶去》杂志顾问】

茶文化在古代的传播简史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世界茶源,在茶业的发展上对人类的有着非常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且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的一种灿烂辉煌的茶文化,以及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图片描述  

那么,茶在中国古代的是如何传播的呢?这中间经历了哪些曲折故事?本期昆仑说茶我们就来聊一聊…

清代的儒学家顾炎武曾说过:“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可见当时就是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的说法,这也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


这一说法,现在也已经被绝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巴蜀产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的时间,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将茶列为贡品。

关于巴蜀茶业的发展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一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这两句所见证。

前一句反映在当时的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则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形成商品化,出现了像“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在西汉时,成都不但形成了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且由后来的文献记载来看,很可能也形成了历史上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依然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到了秦汉时,中国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变化而发展。首先是向东部、南部地区传播,比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茶陵是西汉时设置的一个县,因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与江西、广东边界相临近,这就说明了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到了三国、西晋阶段,随着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逐渐发展,且也由于着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比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者是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便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占据了东南半壁江山,在这一地区,也是我们国家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长江的中游茶业的发展的情况,可以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证明。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这说明了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从前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南渡西晋之后,北方的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了我国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到了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的崇茶之风非常的盛行,这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的推进。

这一时期,我国东南区域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这也,如《桐君录》中所记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

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图片描述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


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

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

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茶业的重心。

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一带早春气温较低,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

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

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茶业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演变。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贡茶的种类也从福建的建安茶转变到了云南的普洱茶,很受朝廷赞赏,便极大的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和传播。

清代,因为贡茶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清政府对六大茶山的管理及发展茶叶生产措施的加强,以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该地在清代中期已年产干茶8万担,达历史最高水平。

在西双版纳广袤的沃土上,几乎家家种茶、制茶、卖茶,茶马古道驼铃终年回荡,商旅塞途,生意十分兴隆。


成书于嘉靖四年的《滇海虞衡志》中写道:“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


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这是见诸史料对六大茶山及普洱采摘和贸易时的盛况的记载。

从道光年间到光绪初年(公元1821~1875),普洱茶的产销更是盛极一时,商贾云集普洱,市场繁荣,国内每年都有上千名藏族商队到此买茶。


印度、缅甸、锡兰、暹罗、柬埔寨、安南等东南亚、南亚的商人也前来普洱做茶叶生意。每年有5万多匹骡马牛帮商队穿梭于千山万水之间,马铃牛帮之声,终年不绝于耳,远销号称十万担以上。

重磅官宣! 2020华巨臣东莞茶博会将于元旦举办!

       前记: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不仅是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也是蕴含中国古代儒释道文化的有机载体。藏茶,寄予的不仅是越陈越香的口味愉悦,更是融合着的财富增值的健康事业。

  盛世兴收藏。近十年的发展,东莞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优势,完善的藏茶交易链条以及精准的产业定位,“东莞茶仓”声名鹊起。随着越来越多的茶企对“东莞仓”存茶质量的认可,随着早期藏茶的陆续开仓,东莞逐渐成为“存茶量全国第一、老茶保有量全国第一、老茶交易量全国第一”的“藏茶之都”,同时也是国内重要茶叶贸易集散地。与此同时,东莞的藏茶种类也从普洱的一枝独秀,发展到六大茶类的百花齐放。据不完全统计东莞民间藏茶保守估计至少45万吨,茶馆7000多家,是茶企开拓市场的必争之地。

  为重塑东莞茶博会品牌,提升“藏茶之都”的美誉度,东莞市政府正式引进专业办展机构——华巨臣集团,将由政府牵头、行业协会助力、华巨臣市场化运营,齐心协力将东莞茶博会打造成政府重点培育项目,推动东莞成为全球中老期茶的仓储中心、定价中心、交易中心、权威发布!

  华巨臣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将在藏茶之都——东莞添上华巨臣茶博会的印记。2020年12月31日-2021年1月3日,2020中国(东莞)国际茶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东莞茶博会“)将在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东莞·厚街)隆重举办。展会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东莞市委员会担任指导单位,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深圳市华巨臣实业有限公司主办,由中国国际商会东莞商会、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茶馆行业办公室(东莞)协办。

  今日下午,东莞茶博会展会推介会在东莞康帝国际酒店召开。东莞市商务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东莞市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东莞商会、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 、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 、广东现代会展管理有限公司、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茶馆行业办公室东莞秘书处、东莞市万江茶叶行业协会 、双陈普洱、今大福、大少普洱等单位、企业出席了本次推介会。会上,“好茶仓杯”陈年普洱茶王争霸赛发布会同时举办。

  东莞市商务局二级调研员方绍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东莞市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东莞商会副会长张军民,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会长蔡金华,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梁海潜,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卢树勋,双陈普洱董事长陈永堂,深圳市华巨臣实业集团总裁杨文标,深圳市好茶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木甦等领导、嘉宾上台致辞。

  东莞茶博会是华巨臣于粤港澳大湾区布局的又一重点展会,将积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联动深圳茶博会及全国茶行业大数据库资源,充分发挥“中国藏茶之都”、“中国爱茶之都”的优势,因地制宜重塑提升东莞茶博会品牌,打通“莞仓茶”营销通道,推动“莞仓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营造“弘扬爱茶文化,倡导健康生活”的良好社会氛围。

  藏茶之都·世界共享

  本届东莞茶博会以“藏茶之都·世界共享”为主题,展会面积达25000㎡,设置国际标准展位1200个,展品囊括:普洱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绿茶、红茶、黄茶、紫砂、陶瓷、茶包装、茶器具、工艺品、茶服、茶家具、茶食品等茶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了有各大茶类知名品牌、茶叶原产地展团联袂登场外,组委会还将深度拓展东莞,覆盖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华巨臣大联展布局辐射全国茶行业,进行高端买家重点邀约,同时积极建立及巩固与各地行业机构、商会的合作关系,组织买家团前往展会现场参观、采购、洽谈,构建一个从“藏茶之都”到销区无缝对接的渠道网络。

  文化盛宴,茗聚莞城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打造“藏茶之都”东莞形象、推广陈茶文化,华巨臣将结合东莞藏茶文化特色,围绕茶艺、老茶、茶仓储、茶馆等,精心策划一系列品牌活动,打造一场别开生面的茶文化盛宴,把文化血脉注入会展经济, 全民参与,擦亮东莞“藏茶之都”文化名片。

  (一)中国茶仓储发展论坛

  活动将借助东莞市“藏茶之都”的优势及仓储的质量标准,邀请全国仓储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及营销专家、品牌企业代表,立足中国茶仓储发展状况,解析科学仓储技术及标准体系,探讨茶仓储创新发展之路,打造“藏茶之都”及“藏茶交易市场“新名片。

  (二)“好茶仓杯”陈年普洱茶王争霸赛

  赛事以“行业专家评审+媒体品鉴+资深玩家品鉴+线上投票”的形式综合评定,以汤感/滋味/香型等审评因子专业甄选陈年普洱茶茶王。通过健全的标准体系、科学的品质检测、专业的赛事规则以及名人专家的背书,为赛事保驾护航,建立行业标杆,提升东莞仓美誉度与影响力。

  (三)“致非遗·敬茶王”工夫茶冲泡大赛

  工夫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千年的文化历史,堪称为中国茶道。本次大赛立足于大湾区核心区域,将邀请广州、东莞、深圳、中山、潮汕等城市工夫茶冲泡能手齐聚东莞,现场冲泡陈年普洱老茶茶王系列产品,以中国茶道艺术形式,茶品汤感的综合表现力,评选出大赛金泡手。

  (四)2020茗星茶馆全国评选大赛暨茗星茶馆交流会

  茶馆是茶经济产业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茶产业链条的延伸,更是弘扬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自信建立的重要基地。茗星茶馆全国评选大赛以“一赛一论坛一展”的形式,评选出东莞最佳茶馆,并邀请全国茶馆行业领袖、空间设计大师、文化美学专家及品牌营销嘉宾,共同探讨茶馆发展之路。

  (五)中国茶香文化论坛

  “瑶池佳气东莞香”,莞香古为贡品,千年传承,久负盛名。“点茶、焚香、挂画、插花”合称四雅,以茶静心,用香养德,怡心养性。论坛将立足于东莞沉香俱佳及藏茶之都的地域优势,特邀香界、茶界权威专家、学者,分享茶、香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共同探讨茶、香之道共赢模式,打造莞香、莞茶文化名片。

  (六)华茶盛宴·时光雅集

  岁月时光,华茶盛宴。老茶的魅力随着历史的沉淀,镌刻着时光的味蕾,汤柔水美,醇厚生香。雅集将邀请珠江三角中心及粤港澳大湾区老茶行业代表齐聚东莞,共享老茶,感受时光流转的魅力。

  (七)竹林喫茶·曲水流觞

  几方茶席,几许清幽。竹林方外,创意的文化空间,雅致的美学艺术,竹林喫茶·曲水流觞将为您带来高端的莞藏老茶品鉴会、唐宋汉服雅集及花道、香道、古琴等多场专业茶事活动,以东方生活美学的理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相信品牌的力量,华巨臣在出发

  华巨臣集团是一家以会展、产业园区、产业互联网、茶业金融、文化传媒等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深耕茶产业17年,每年在国内外20多个城市举办近30场茶博会,是农业农村部认证唯一4A级专业茶展,获得UFI国际展会认证,是中国农业农村部主办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指定承办单位。

  深耕茶行业十数载,华巨臣茶博会已实现展会规模、品质、市场占有率、贸易效果、国际化程度同步全国第一,搭建了国内最全面的专业茶产业大数据库,汇聚全国458万茶叶消费者,430余家茶行业协会和机构、10万+高端跨界买家,每年茶叶交易近10万吨,交易额超过450亿,是专业茶业代理、经销、加盟、投资、礼品茶定制一站式交易平台。华巨臣集团以会展经济助推产业发展,获得了合作企业的高度认可,在展览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美誉,是中国茶博会的先行者和领军者。

  2020华巨臣东莞茶博会即将震撼登场,12月31日-1月3日,与您相约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厚街),品茗赏器,共襄盛会!

找到约33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