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工夫茶泡法

找到约284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茶的“干泡法”和“湿泡法”有何区别



时下,有些人习惯茶的“湿泡法”,也有一种更为简洁方便、艺术雅致的泡茶方法——“干泡法”在悄然流行,茶的“干泡法”和“湿泡法”,有何区别,你真的弄懂了么?有人说:湿泡法,那就是把茶叶泡湿,干泡法就是不用水泡,果真如此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喝茶的人来说,茶喝到一定程度后,每次泡茶都是生活中一个享受的动作。以往有段时间,在一些专业茶人的桌面上,茶水横流,水汽淋淋,大而笨重的湿泡茶盘立在显眼处,而如今,想要冲泡出想要的那口茶香,可以安静、简约地进行,因为清心雅致的干泡法正当时,现已成为主流。

那么,什么是茶的“干泡法、湿泡法”,他们之间有何区别呢?


湿泡法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那种泡法,平日看到在大茶台上随意洗茶具茶叶,水直接倾倒茶台的做法称为湿泡。湿泡法最直观的判断方法是茶桌上有没有茶盘,或者说水能不能直接倒在桌面上。


茶盘的作用就是可以将洗具、洗茶的水或泡茶时多余的茶水直接倒入,正因这样,你的整个茶桌看上去是湿湿的,所以就叫湿泡法。


现在的湿泡茶盘,源于潮汕工夫茶。由于淋壶等的需要,湿泡茶盘渐渐从一个小茶盘,发展成了现在更加方便的湿泡茶盘、茶台,各种材质,各种形状,近几十年来,大行其势。占领了大江南北,几乎所有的泡茶空间。


干泡法相较于湿泡法而言,一般不使用茶盘,废弃茶水直接倾倒在垃圾桶而不是茶盘,这样能保持桌面干净且易收拾,还可以随心更换竹席和茶巾的款式,既不乏泡乌龙茶古香古色的风格,又增添了布置茶席的乐趣。


一些媒体认为是台湾,一些认为是日本,甚至有认为是闽南的。其实,干泡法源于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泡茶的方式,是否真正符合工夫茶的核心价值。



1、茶盘(湿泡必备,除非你用的是茶台)

2、随手泡

3、茶巾(茶巾开口方向朝向自己)

4、茶刮

5、茶夹

6、水盂(放品茗杯使用)

7、茶荷(给客人赏茶使用,茶荷内要提前准备好给客人喝的茶)

8、紫砂壶或盖碗(使用盖碗一般要配备过滤网)

9、公道杯(公道杯的杯口与紫砂壶的壶嘴相对,都朝内,不可以杯口和壶嘴向外或斜放)

10、品茗杯(如果只有三个客人,那么要注意三个品茗杯不能放成一条直线,客人会以为你拜佛祖)



干泡法是简洁方便、更为艺术雅致的泡茶方法。讲究的是随时随地,追求的是意境和心情,因此,做表演或者学习时,必须要注意力集中,身心要自然舒适,如果不集中或者不自然很容易把水滴得到处都是。


前期:铺好茶巾,准备好茶具。

1、先用开水把茶坏,茶壶都清洗一次,把水倒到垃圾桶里或者水孟里;

2、把茶叶放进茶壶,加水,洗茶,把洗茶的水倒进垃圾桶里;

3、正常泡茶,分茶,大家饮用;

4、使用干泡法来泡滇红或者绿茶。



两种泡法的区别:湿泡法用茶盘,泡茶时可以打湿茶盘。干泡法用的一般都是壶承,小而简单便于携带,桌面要求保持干爽,收拾方便!


一般做表演均有用干泡法,泡茶席不囿于地点,室内户外,溪畔山间,皆可成席。茶兴浓时,席地而居,随手把茗。茶与器皆出于自然,又复归于自然——美茶、美器、美境、美心,天人合一,方为茶之道。


泡茶,不管采取“干泡法“还是”湿泡法”,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客人到来之前应将这一切茶具准备就位,等客人到来之后进行洗具、赏茶、泡茶等后续工作。


2.要注意哦,洁具只是个形式而已,茶具应该在准备时就已经清洗干净,而不是当着客人的面把脏兮兮的茶具洗一遍。


有关茶的“湿泡法”和干泡法”,就先给大家介绍那这么多了。以后聊到“干湿泡法”,别再闹笑话说“湿泡是用水泡,干泡就是不用水泡”的了!




来源: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工夫茶是什么茶?

工夫茶,源于福建,盛行于闽南、广东潮汕和台湾乃至东南亚一带,并由此形成闽式、潮式和台式三大“流派”。它的沏泡与品饮,绝不仅限于解渴提神等生理需求层面的满足,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并蕴含着为人处世之道,简单而深刻。

“工夫”,更多在茶外。

不论在不在福建,

千千万万茶人也都喝“工夫茶”!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是“工夫茶”,

还是“功夫茶”?

“工夫”、“功夫”傻傻分不清楚。

《三联生活周刊》曾在《你所不知的潮汕工夫茶:一脉相承的事实茶道》一文里,深究过这个问题:

什么叫工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空闲时间。

不得不提的是“工夫”和“功夫”之别。在潮州话中发音都不同,一个念“工(gang)夫”,一个是“功(gong)夫”,完全不一样。

而宋明理学家将“工夫”作为哲学范畴来使用。朱熹尚有“穷理工夫”、“涵养工夫”说。王阳明《答友人问》云:“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着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黄绾《明道篇·卷一》云:“以致知示工夫,以格物示功效。”“工”、“功”联用差别显著。

可见“工夫”范畴是对主体整个现实活动的哲学概括,显示理学家积功累行,涵蓄存养心性之修养工夫。此类工夫,绝不能代之以“功夫”。

专指品饮的“工夫茶”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结论是:从词义和文字记载考证,潮汕地区应写作“工夫茶”。

但如果用“潮汕工夫茶”推演“闽南工夫茶”,逻辑上有所牵强。我们要尊重不同地区的方言和使用习惯。

在福建地区来说,提到冲泡手法和饮茶习俗时,写作“功夫茶”。

闽粤“工夫茶”,

有啥不一样?

从起源来看,按照庄任在《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描述的来看,是一脉相承的,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

庄任在《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根据清康熙五十六 (1717)年王草堂的《茶说》、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

工夫茶艺传到潮州后,与当地的精致习性结合,从原先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并与崇商的习性结合,变成商业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纽带。

从泡法来看,是共通共融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按照《潮州工夫茶艺冲泡技术规程》的规范,工夫茶泡法21道程序如下:

备器(备具添置器)→生火(榄炭烹清泉)→净手(茶师洁玉指)→候火(扇风催炭白)→倾茶(佳茗倾素纸)→炙茶(凤凰重修炼)→温壶(孟臣淋身暖)→洗杯(热盏巧滚杯)→纳茶(朱壶纳乌龙)→高注(提铫速高注)→润茶(甘泉润茶至)→刮沫(移盖拂面沫)→冲注(高位注龙泉)→滚杯(烫盏杯轮转)→洒茶(关公巡城池)→点茶(韩信点兵准)→请茶(恭敬请香茗)→闻香(先闻寻其香)→啜味(再啜觅其味)→审韵(三嗅审其韵)→谢宾(复恭谢嘉宾)。

再看福建功夫茶,以十八道茶艺为例:

焚香静气,活煮甘泉→孔雀开屏,叶嘉酬宾→孟臣沐淋,乌龙入宫→高山流水,春风拂面→乌龙入海,重洗仙颜→玉液回壶,再注甘露→祥龙行雨,凤凰点头→珠联璧合,鲤鱼翻身→捧杯敬茶,众手传盅→喜闻幽香,鉴赏佳茗→三龙护鼎,初品奇茗→再斟流霞,二探兰芷→二品云腴,喉底留甘→三斟石乳,荡气回肠→含英咀华,领悟岩韵→君子之交,水清味美→名茶探趣,游龙戏水→宾主起立,尽杯谢茶。

茶为国饮:礼之用,“和”为贵。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因而“工夫茶”常作为宴请招待各国政要的茶品出现在各种重要场合。

万丈红尘一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一杯“工夫茶”的“和”意,客人品得出,世界也体味得到。

著名作家林语堂说:

“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

“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明末清初,宜兴等地的紫砂壶成批被带入闽南地区,紫砂壶与武夷山运回的乌龙茶一见钟情,加上江西景德镇精制的小茶杯,于是功夫茶应运而生。

闽南功夫茶,是功夫茶活着的历史样本。它植根于民间,有许多人家,五代、四代、三代传承泡饮功夫茶,呈现群体传承的显著特征。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1000多年的茶文化历史,茶叶是最能代表福建特色的“茗片”之一。他在闽东工作期间,亲自设立地区茶业管理局,并恢复九县市茶业局,担任福建省长时期,规划了七大千亿产业集群,茶产业名列榜首。

闽茶发展也不负众望。2018年,福建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00亿元,2019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200亿元。2020年的目标是达1300亿元。

工夫茶,源于武夷

追根溯源,“工夫茶”原指武夷茶,因制法讲究见工夫而得名。

明末僧人释超全《武夷茶歌》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武夷茶品质之优正是得益于它精细的制作工夫。

在往后清人的著述中,“工夫茶”就非常具体地指向武夷岩茶。譬如,陆廷灿《续茶经》引《随见录》:“岩茶,北山者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茶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可见,是品质,是制茶工夫成就了武夷茶的“工夫茶”之名。

直到今天,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福建乌龙茶,其独树一帜的“岩韵”,除了天赐的产地环境外,与精湛考究的制作技艺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烘焙这道工序,十分考验工夫,故梁章钜盛赞道:“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工夫茶,闽中最盛

“工夫茶,闽中最盛。”工夫茶这一雅俗共赏的品饮方式,因深植于寻常百姓生活而得以深远流传,且历久弥新。工夫茶在福建省境内极其盛行,在社会各阶层中蔚然成风,是闽人最大众化也最偏爱的品茗方式。

所谓工夫茶,其主要特点为小壶小杯,几乎添满茶叶慢慢品尝茶香。

闽南人把喝茶称为“呷茶”,不论是待客迎宾,还是谈事谈生意,都会请你坐下先“呷”一杯茶。“呷”的字面意思是“小口喝,吸饮”,闽南语里的意思则是“吃”。望文生义,“呷茶”充满了闲情逸致,这样慢泡细品的饮茶方式似乎是当今快节奏生活的逆行。于是,当茶在盖瓯里泡开、斟出香馥的茶汤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气氛也渐渐融洽起来,大有“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的情怀。

拿铁观音来说,就有泡茶八步骤:

一曰白鹤沐浴,讲的是洗杯;二曰乌龙入宫,讲的是落茶;三曰悬壶高提,讲的是冲茶;四曰春风拂面,讲的是用杯盖刮沫;五曰关公巡城,讲的是倒茶;六曰韩信点兵,讲的是点茶;七曰赏色嗅香,讲的是看茶汤闻茶香;八曰品啜甘露,讲的是喝茶。

其他茶类如大红袍、正山小种、白茶、坦洋工夫等,基本也是在慢工夫中享受茶的美味和愉悦。

福建境内饮茶风习相传,人们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品茗经验,养成了功夫茶的民俗,与“功夫”同音的还有“工夫”,在全省范围内拥有了与工夫有关的茶名。

如坦洋工夫,坦洋工夫茶曾在1915年荣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唯一茶类金奖,其发源地福安市坦洋村,青山绿水,风景秀丽,虽为多省人聚集之地,但大家和睦相处,极为温馨,在品尝工夫茶中享受着人间的乐趣。

还有政和工夫茶,此茶以政和大白茶为主体,此茶条索肥重,味美而润喉,防病治病功效十分了得,政和村民风朴实,当地人无比憨厚踏实,热情好客,勤劳而智慧,“政和”顾名思义就是政通人和。另有白琳工夫茶,原产、集散于福鼎白琳。

工夫茶,潮汕很“潮”

闽北武夷山产的岩茶及其制法、泡饮法,率先在闽南流传开,再一路南下,蔓延至同漳州接壤的潮汕地区,而作为泡饮方式的“工夫茶”在清代的文字中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经典者如俞蛟《潮嘉风月记》、寄泉《蝶阶外史》、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等等。

闽南潮汕虽分属闽粤两省,但地缘相近,且有很大一部分潮汕人的祖籍在福建,因而两地在语言、风俗、民间信仰、饮食习惯上都非常相似,甚至完全相同,与福建工夫茶一脉相承的潮州工夫茶便是最好的证明。

潮汕地区自古也产茶,如时下备受爱茶人亲睐的凤凰单丛(乌龙茶),但在过去至少清中期以前,这一带所产之茶不足以供本地人饮用,故地方文献中多见“潮俗不甚贵茶,所给多闽产”之语。

工夫茶在潮汕风靡的同时,也日益融入了当地文化元素,演化成为别具一格的本土文化,这充分体现在器具及泡饮程式上。

据潮州著名茶文化学者陈香白归纳,正宗的潮州工夫茶,仅茶具就有茶壶(孟臣罐)、盖瓯、茶杯(若深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水钵、龙缸、红泥火炉、砂铫、羽扇、铜筷、锡罐、茶巾、竹筷、茶几、茶担等18种且缺一不可,烹法则更细致讲究了。

潮州茶文化学者林宇南在《潮州工夫茶艺冲泡技术规程》的基础上总体归纳成中华工夫茶八段21式行茶法。

工夫烹法八段:1、治器 2、纳茶;3、候汤;4、冲茶;5、刮沫;6、淋罐;7、烫杯;8、洒茶;

共有21道程式:备具添置器、榄炭烹清泉、茶师洁玉指、扇风催炭白、佳茗倾素纸、凤凰重修炼、孟臣淋身暖、热盏巧滚杯、朱壶纳乌龙、提铫速高注、甘泉润茶至、移盖拂面沫、高位注龙泉、烫盏杯轮转、关公巡城池、韩信点兵准、恭敬请香茗、先闻寻其香、再啜觅其味、三嗅审其韵、复恭谢嘉宾。

工夫茶“四宝”

饮用工夫茶的组合茶具,亦称“烹茶四宝”,由罐、壶、杯、炉四件组成。质地或陶,或瓷,古朴雅致,其形各异。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评价道 :“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

工夫茶初时茶具众多,《清代述异》曰:“工夫茶器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经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可受半升许。盘杯则花磁居多,内外写出山水人物,极工致……杯小盘大如月,此外尚有瓦镭、棕垫、纸扇、竹夹,制者朴雅。”

在饮茶进程中,功夫茶具由十余件简化到实用的四件,即孟臣壶、若琛杯、玉书茶碨、汕头风炉。因茶具精美贵重,故云“四宝”。

01.

孟臣壶

又称“孟公壶”、“孟臣罐”。紫砂饮具,用于冲泡乌龙茶。

宜兴惠孟臣制,多为赭石色,壶小如香橼,容水50毫升,器底刻有“孟臣”钤记。

清代施明保《闽杂记》:“漳泉各属,俗尚工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其标准是“小、浅、齐、老”。

“小”指的是容量少;“浅”指的是壶小水浅能酿味,能翻香,不蓄水,会翻泡;齐指的是壶嘴、口、把三点都平成一线,制作精细;“老”指的是器物古者为贵,使用时间越长越好,“锈”厚时香重。

02.

若琛杯

又称“若琛瓯”。白瓷质饮具,盛放工夫茶茶汤用。

相传为清代江西景德镇烧瓷名匠若琛所作。为白色翻口小杯,杯沿常有花纹,杯身有山水字画,杯底书“若琛珍藏”。

清代张心泰《粤游小识》:“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约三四器,匀斟之。”1832年的《厦门志》记载:“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孟臣壶,杯必若琛杯。”茶谚云:“茶三酒四玩二。”品饮以三人为宜,三杯如“品”字。

因清代景德镇仍有仿定窑制作,故若琛杯有“纯白定瓯”之称。现时多用景德镇和广东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

03.

玉书茶碨

又称“玉书碨”。煮水器具,赤色,扁形,薄瓷质,容水200毫升。

闽南、粤东和台湾省人称瓷质水壶为“碨”,产于广东潮安者最著名,能耐冷热急变,保温,便于观察煮水的变化过程。

“玉书”的解释有二:一说水壶设计制造者的名字;二说壶出水时宛如玉液输出,故称“玉输”,因“输”字不吉利,取其谐音为“玉书”。

使用时,置于潮汕风炉上急火烧之,水开时,碨盖一开阖,卜卜有声,此时即可冲泡茶叶。

04.

汕头风炉

又称“潮汕烘炉”。煮茶燃具,黏土烧制的红泥小火炉,高温下遇水炉体不裂。

外形如鼎,通红古朴,长形,高约20厘米,置炭的炉心既深又小,有盖有门,通风性好。

汕头风炉是玉书茶碨的配套器具,由风炉改进而来,其炉口大小与碨底相称,燃料用白炭,更考究者用橄榄核炭,富香,可形成急火。

“烹茶四宝”演变至今,使得茶艺泡茶多彩纷呈,茶具的使用也增加了许多技法,泡茶成为了一项外行人觉得有趣、内行人觉得能提高修养的茶艺生活。

一壶好茶一弧月,爱物寓情,恋茶及物,一炉一炭也能消磨浮生,欢喜自知。

来源:泽青茶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务实派茶道:闽南工夫茶

  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大致可分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务实派,以及“琴棋书画诗歌茶”的务虚派。务实和务虚,在这里是中性词,没有特别的褒义,也没有特别的贬义。但反映的是目前中国茶文化的两个走向。

  2020年10月初,一句“我在福建时,我主要喝工夫茶”。将工夫茶再次推到热点上。大家在讨论工夫茶的起源、形式时,都忘了工夫茶的精神内涵是什么。队长以土生土长的闽南人和多年的茶业经历看,中国茶道内核,不仅是务虚层面的精神享受、自我探索,更是务实层面的——以茶为媒,茶和天下。

  说起工夫茶,大家会想起的是闽南工夫茶、潮汕工夫茶。根据历史资料,潮汕人多数是从闽南迁徙过去的,可以说是闽南人的根,所以在探讨共工夫茶精神内涵时,我们不妨再去闽南地区走走。

  闽南工夫茶的范畴,与现在的行政范畴有点不一样,它以福建省的泉州、厦门、漳州为主,也包括莆田、三明的部分区域。工夫茶,历史上也是一些武夷山红茶、乌龙茶的商品名。这里主要指的是一种有讲究的的泡茶方式。

  工夫茶为什么在闽南盛行?

  队长认为,这与18世界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有关。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知名的海外华人研究和东南亚研究专家庄国土介绍:

  在18世纪以后茶叶成为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时闽南商人是国内生产和营销出口茶叶的主要组织者。清代闽南海商不仅活跃沿海和远东水域,赴闽北经营茶叶贸易的还是闽南商人。清代中期闽北崇安茶市中“负贩之辈江西、汀州及兴泉人为多”闽南商人将茶销往苏州、粤东、厦门等处。

  茶叶出口贸易的兴盛,使得产业分工更加细化、专业,当时从事茶叶贸易的有负责对接产地的农户、有负责对接外国买家,还有赚取介绍费的中间商,以及办理金融贷款、担保等一系列环节和工种。

  东京大学博士、台湾淡江大学副教授陈慈玉在《生津解渴:中国茶叶的全球化》里提到两个细节,一个是福州商人在采购时采用惯例预付款模式,先只交一部分货款,而厦门的商人则预先支付茶款(全款)与武夷山的茶户,一个是买办者需要迎合购买者的口味选茶甚至是合作生产。

  第一个细节说明闽南人为什么可以成为茶叶生产和营销出口的主要组织者,第二个细节则说明茶叶出口贸易与现在的销售形式基本一致,需要试喝。前面说了,清朝的袁枚原本不喜欢喝武夷岩茶的,觉得浓苦似药,后来尝试过僧人用工夫茶泡的岩茶后就“黑转粉”,爱上了武夷岩茶。这种工夫茶泡法简直就是为当时的茶商量身打造的,不但有助于提高销量,还方便多人共饮,闲时又能借茶解闷。

  不妨大胆联想,18世纪中期的某个洋人来到泉州,想要采购一批乌龙茶,但是面对中国人都分不太清楚的茶类,他觉得还是直接喝喝看再说吧。此时闽南人已经习得工夫茶泡法,一番骚操作后,洋人怀揣着对茶叶的无比敬意,小心翼翼地捏着精致的茶杯,啜一口后,连连夸赞好喝。忙碌了一天后,这位闽南茶商瘫在椅子上,一手夹着烟斗,一手抓起紫砂壶给自己也泡了杯茶。周边的同行陆续汇集过来,边喝茶边分享今天的生意心得。就这样,这种画面像是基因复制一般,一代代传了下去。

  中国茶道的务实典范

  工夫茶作为一种形式、一种媒介(工具),本质是追求和气、合作。

  在现代,工夫茶泡法也主要用在商业场合里。队长小的时候,家里并没有工夫茶具,甚至不少朋友家里也没有。真正户户有茶具的,是做生意的人或者事茶者。这也是队长认为,闽南工夫茶的兴起与盛行是以经济层面的需求为主的原因。这种需求并不是务虚的文人风雅,而是务实的做生意兼顾休闲。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知名的海外华人研究和东南亚研究专家庄国土认为,闽南人文精神特点包括:重商、务实。

  闽南地瘠民稠。戴云山之东南至海多为丘陵山地除漳州平原外多为赤土黄沙。严酷的自然环境,移民的生存意识,孕育了闽南文化的务实精神……在中国帆船与荷人之间从事茶叶交易的多是当地闽南籍华商。乾隆24年清朝实行广州一口贸易制度,茶叶需从广州出口,行商独享茶叶出口业务。当时著名的广东13行中,闽南籍占半数以上,包括两个最著名的行商伍浩官(Howque)与潘启官(Punkgeque)。清代闽南商人组成了内陆茶商、行商、海商、海外华商的贸易网络,在19世纪中期以前控制了中国茶叶输出。

  只有先活下来,才能谈别的。闽南工夫茶正是秉持着这种务实的生存理念,从18世纪的茶商手上一代代传下来,并形成一种精神特征。

  直到今天,闽南人开店,即使不是茶叶店,也会设置一张泡茶桌,繁或简、奢或陋因人而异,但一定会有。不论是街边店铺还是5A写字楼,几乎每个店铺(公司)里都能看到工夫茶具。即使是曾经不爱喝茶的年轻人,一旦自己做生意了,慢慢就会接触茶并爱上茶。当你问为什么的时候,十有八九会回答:“客人来了才能泡茶啊。”从这里你就能看出,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工夫茶都是闽南人做生意的必备道具。那为什么要用工夫茶?因为工夫茶作为一种媒介、工具,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一系列有序的动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平整情绪,从而得到放松。初次见面,或者不太熟悉的人,彼此坐下来先喝喝茶,拉近了心理距离。再聊聊天,聪明的商家从聊天内容就能捕捉到顾客的喜好、诉求,有了这些铺垫,再谈生意就更容易成功。即使生意没做成也没关系,“买卖不成仁义在”,你出门时店家还会热情地送到门口说:“有空来泡茶。”

  这就是闽南人追求和气、合作的精神折射在茶道上的具体表现。

(在闽南地区,很多商铺都摆设有工夫茶具)

  中新社曾发文:茶是中国文明的象征,“茶”字解开就是人在草木间,处在草木间的人,难免会有磕碰有摩擦。但只要存异尚和,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就可以找到最大公约数。因此茶之道也象征着中国人崇尚的与世界相处之道,“以茶为媒、以茶会友”,恰是交流合作、互利共赢诚意的一种表达。

  这种文化的诚意表达恰恰与闽南工夫茶的务实、合作精神不谋而合。

  链接:

  关于工夫茶泡法的起源资料

  1766年,永安知县彭光斗,在其《闽琐记》中记载:余罢后赴省,道过龙溪(今漳州),邂逅竹圃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茗相待,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多矣。

  1786年,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茶·武夷茶》提到了武夷山僧人冲饮茶叶的情景,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工夫茶”但其特点与工夫茶基本一致——泡饮、小杯、乌龙茶。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漫亭峰天游钥者处,僧道争以献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明确提到“工夫茶”的是嘉庆年初(约1801年)俞蛟所写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夕!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志,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唯杯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档、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档,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非拇战轰饮者得领其风味……

  施鸿保的《闽杂记》(写于1845-1858年)写道: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深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

  注:内容来源企鹅号-队长yue茶,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81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