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潮汕工夫茶温润泡的方法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紫砂壶泡普洱茶怎么泡?

不同茶有不同的冲泡方法,在器具的选择上也可不一样,喝不同的茶,在紫砂壶的器形大小上有哪些讲究?

1、扁壶型,如仿鼓壶、虚扁壶等,身筒矮,不易储温;口大,与空气的接触面就大也易散热,壶口大揭盖还便于观察绿茶在水中的形态美感。这种造型特别适合泡绿茶,使较嫩的绿茶不易泡老,可较好的展现出绿茶滋味清爽、鲜活的特点。


2、而类似于西施、匏尊、容天,莲子,掇球等等,肚大,口小,不易散香;壶深,易于保温。这种造型适合泡乌龙茶,铁观音,普洱等需要高温发茶的茶叶。它轻易表现出乌龙茶香气浓烈、持久,滋味醇厚、甘甜的特点。泡普洱的亦是口感凸起,陈香不绝;潮汕工夫茶讲究壶的宜小不宜大,宜深不宜浅。由于乌龙茶叶呈卷球状,圆形壶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可以让半球状的茶叶完全伸展,圆形的壶壁可让水在壶里顺流而转,跟能温润地将水与茶叶紧密结合,有利发茶。


以适合泡普洱茶的壶型为例

首先,泡普洱茶的紫砂壶容积一般要比泡乌龙茶的大些。由于云南大叶种茶本身叶片比较大,大一点的壶有利于叶片充分伸展开、内涵物质的开释,而乌龙茶讲究小壶,逼出香气。所以壶不能大。泡普洱一般宜选择180亳升~200毫升左右的茶壶,当然也可选择更大一些的壶,视喝茶人数的多少而定。

其次,谈一下壶型,泡普洱茶宜选择脖大、耳桶丰满的壶型。出水一定要好,流以直流,剑流最好,口盖一般不宜过小,过小不利于壶内温度挥发,尤其是品饮新制作的生茶时,紫砂壶型中苦涩就会增加。口盖过大也不好,象虚扁一类的壶型,饮用过程中口盖过大,热量挥发太快,茶香就不能饮满,常用的壶型推荐象景舟石飘,仿古,水平,巨轮珠等。方型壶因为是方流,出水一般都较慢,不推荐。


再次,紫砂壶的质地,谈一下壶泥料。这里有一个条件就是喝普洱茶的目的是为了试茶仍是为了饮用。有时候我们喝普洱茶就是试一下茶质的好坏来决定是否有继承存放的价值。这时该用目数高的朱泥壶就好,基本上比较能如实地反映茶质的好坏。正常饮用的话选择紫泥的泥料为宜,紫砂可以吸附一部分与普洱茶质中不好的苦、涩、抽烟味,用紫泥壶来泡渥堆味会减少良多,老的入仓茶也可以用紫砂来吸附一定的杂味。

还有就是烧结温度与壶壁厚度的题目。假如是泡干仓老茶,本身茶质就很好,苦涩度也低,水甜,就不必选用烧结温度低的壶,而宜选用烧结温度高、壶壁薄的壶,这样可以更好表现干仓普洱好茶的香、醇、滑、厚来。吸附异味就不是太重要。熟茶来讲,窑温低、粗砂壶壁厚吸附堆味的能力最强,熟茶因为要迅速降低茶的温度来减少清涩味、壶壁厚薄一点,烧结温度低一下为好。

来源:神州茶韵,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重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我们都能够看到国内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这种热情的有增无减也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上。普洱茶,在中国历史中,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自然会持续地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在对不同国家茶道管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日常的饮茶世界之外,确实存在着一个更注重茶的精神内涵的新世界:这里面既包括了复杂的仪式,优美的环境,精致的服饰,讲究的器皿以及多元化的品饮方式……所有种种,构成了极具风雅情趣和韵味的普洱茶世界。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微观史来看,普洱茶是幸运的,因为它复兴并广泛传播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的发展会带来国人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传统文化的复兴成为主流。普洱茶调整了人们的饮食结构,隆重的茶事令人重新感受到仪式感的神圣,器物之美中也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

普洱茶精致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世界,普洱茶在中国茶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甚至重新构建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今天让我们由此出发,穿越茶汤所依附的水、茶器,茶服与各种茶的筵席,一起欣赏人们因普洱茶而改变的生活。

源头活水

水之于普洱茶的意义实在重大,好茶就要好水伺候着。毫无疑问,当那片被精心制作出来的叶子,经过与水的激发,终于诞生出那杯茶汤。对于此,古人是非常讲究的。

相传唐代宗时期,湖州刺史李季卿在扬州偶遇陆羽,当时陆羽“善于煮茶”早已天下闻名。不愿意错过能够一品陆羽烹茶的机会,李季卿派士兵去取扬子江最好的泉水——南零水。由于士兵取水归途船身摇晃,水晃掉了半瓶,赶紧用岸边的水将瓶灌满送去交差。怎料陆羽只是喝了一口,便分辨出水不是南零水,而是岸边的普通江水。如今看来,这不过是个明显违反物理规律的传说,只因冠着陆羽的名号,在后世被广为流传。

几乎精于论茶的人,都精于论水。陆羽对于全国各地名泉名井的了解并不亚于他对各类茶叶的了解。他所撰写的《水品》早已经失传,现在托名于他的是后人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不足以成为证明陆羽鉴水的凭证,然而关于他饮茶取水的重要精髓还是保留了下来。陆羽认为最佳的品茗泉水首先应当为活水,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山水要以乳泉为上,“要浸漫于石上者”,瀑布的水和淤积的水都不能称之为好水……这些观点通过其他的书籍引用流传了下来,为后世饮茶取水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比于精细的古人,现今我们在泡茶时可就粗糙得多了。现代,随着普洱茶的文化复兴,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水源的重视。很多人最初仅仅只是追求一饼好茶或者老茶,忽略了水质对于茶的影响力。用自来水泡茶的时代距离现在一点都不遥远,那个没有桶装水配送的城市茶生活,记忆里的茶香还带着浓浓的漂白粉气味。

时代发展到如今,城市里的我们失去了很多喝到好水的机会,很多配送的山泉水也并不能完全展示出所泡普洱茶的全部优点。很多人不远千里寻找甘甜清洌的山泉,颇费周折地运回城里,用陶缸来将水“养”起来。于是有了如下的场景:泡茶之前,主人会先给客人一杯清水,让客人先从这平淡之味中感受泉水天然的美好,然后再来泡茶。上好的泉水能够将普洱茶最本真的滋味体现出来,不会放过丝毫因水质导致优点的隐而未现。

很多人干脆将茶会直接举办在山野的泉源边,看蓝天白云,听溪流潺潺,用陶炉烧水,直接喝一杯活水冲泡出来的好茶。这样因茶而来的享受,胜过城市里的任何休闲方式,有什么理由能够阻止我们去追求茶汤的完美呢?

茶中自有天籁

吃茶这件小事本来就简单,只需要一叶一瓢,烧水泡茶,便润得万物苍生。即便后来变得复杂,却也是可上可下:寻常百姓人家用来解渴,摆个茶亭就能够为来往路人消暑,不得志的文人用以消愁解闷,有钱人家则用好茶满足了虚荣心。茶里百态因人不同而开始有了分别,一样的茶汤,折射人间太多不同的境况。当年普洱茶名重京城,引得乾隆爷爱不释手,专门用刻有御诗的紫砂壶作为冲泡普洱的器具。皇家喝茶自然是百般讲究,连法门寺地宫里的鎏金茶器物都精美绝伦,几千年后依旧能够惊艳世人,成为世间最沉默又奢华的茶席。

但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历史上粗枝大叶的普洱茶并没有专用的冲泡器皿出现,也没有形成程序化的冲泡流程。尽管普洱茶也曾作为贡茶走进过红墙黄瓦的深宫大院里,不过其本质还是一个很民间的茶。

在云南百姓中间,普洱茶是在火塘上用来烤着喝的普通饮料,用以盛茶的器具更是上不了台面的粗陶罐子。老百姓烧制方式很随意,这些朴素的茶具形状拙陋,甚至歪歪扭扭摆放不稳,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在微寒的夜晚,一家子围坐在火塘边,将罐子里的普洱茶烧得焦黄,滋滋作响,用滚烫的开水冲出一壶香气四溢的烤茶来暖身与话家常;在藏区及西北一带,普洱茶被打进藏族、蒙古族同胞的酥油茶中,成为食肉民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命营养素。

随着普洱茶文化的普及与发展,充满山野气息的泡茶方式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类精美的茶具,陆续融合了潮汕工夫茶的冲泡方式,吸纳了紫砂壶盖碗冲泡的方法。于是,在文人雅士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中,普洱茶不是被泡在精美白瓷盖碗里,就是泡在温润雅致的紫砂壶中。一饼普洱茶,从拆开封皮到冲泡,充满了对器皿和手法的要求,普洱茶的冲泡方式也由此变得精致复杂而又充满更多乐趣性。

普洱茶兴起生茶、熟茶、新茶、老茶各自有不同的冲泡方法,泡茶、喝茶、赏茶用不同的器皿冲泡会有不一样的汤感。并且,普洱茶依赖风土,一山一味,有着自身独特的庞大体系。加工出来之后,年份、工艺、仓储以及冲泡茶具的选择等综合因素使得口感变化成为一个矩阵,倘若喝茶人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比对,是很难准确进行判断。

然而,一盏好茶总是自带高贵的质地,茶汤给出的茶香和茶气仿佛天籁一般,与你的体感产生共鸣,在身体里,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山水画,也像一束光,照见了人性的不完美,也折射出时间的残缺,却永远柔美地带给人们希望。

有茶必有器

我们国人最早饮茶的器具是同酒具与食器共用的,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茶具”这一专属名词,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那个时代的王褒在《僮约》一文中写道:“烹荼尽具,已而盖藏”。《僮约》原本是一份主仆之间的契约,所以在文内写有仆人在烹茶之前,必须洗净器具的条款。这便是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最早谈及饮茶用器具的史料。但这里的“具”,可以解释为茶具,也可以理解为食具,它是泛指烹茶时所使用的器具,还不能断定是专用茶具。

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饮茶之风极为盛行,更加讲究饮茶情趣,因此,茶具成为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茶具的生产出现系列化与复杂化,单是陆羽《茶经》里记载的茶器就有几十种之多。这些茶器品种的日渐丰富,从实用性的角度上,能够提高茶的色香味,从精神享受的层面上,令人不止喝的是茶香,还能品得到意境。从长安到洛阳,不仅家家户户均以饮茶待客,更重要的是,茶具真正结束同餐具混用,就是在唐朝这一时期完成的。

到了明代,随着散茶冲泡饮法的普及,引起了茶器史上的最大变革,最显明的一点就是唐宋时期常见的盏、碗等,被逐步兴起的茶壶所取代;清代的茶盏、茶壶,多以陶或瓷制作,有“景瓷宜陶”(景德镇的陶瓷,宜兴的紫砂)的美誉。宜兴紫砂壶就是从那时起逐渐成为受到人们追捧的宠儿的。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起使用盖碗,盖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与此同时,做工极为考究的白瓷和青花瓷等美貌茶具也趁着这一股东风大量出现,随着功夫茶的盛行催生出了大量与之配合的成套茶具。

人们对饮茶之风的推崇,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茶器考究化和精美化的追求,加速了茶器的演进和发展。现在随着普洱茶文化的不断传播和市场的不断扩大, 普洱茶在振兴着整个茶器具市场的同时,也推动了茶器的演变和创新。

在普洱茶的拉动下,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喝茶健康的生活方式被人们所接受并推崇,因茶而兴的茶器则不断地因应市场需求做出自我调整,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针对普洱茶客冲泡需求的茶器。从这几年参加的众多茶博会上都能够看到各式各样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茶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宜兴紫砂、景德镇陶瓷、龙泉青瓷、天目盏、柴烧、日式手工银壶铁壶等都在抓住市场良机推陈出新,匠心独具的造型、万般讲究的材质,让每一件茶器看上去如同艺术品一般夺目……随便拿起一样,都能够令人爱不释手。

引茶入境 茶美空间

不知从何时起,国内大型的茶博会已经从产品展销会演变成为极具艺术性的文化展。在这个嬗变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是普洱茶在当今中国茶世界里的重要地位。每次参加广州茶博会,最中心的展馆永远是留给普洱茶的,在所有展览馆中,普洱茶展馆里各大茶企都变着花样地将自家展位打造得美轮美奂,彰显品牌的文化品位,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参加的茶会和茶博会越多,越能欣赏到各种各样风格迥异的茶空间,从中带来的审美愉悦感同喝茶一样并列成为感官最享受的事情。不论是日式、古典还是现代,美是所有空间唯一的共同点。早在10多年前,普洱茶的世界里根本不会有这些赏心悦目的场景。那些年的茶空间是绿茶、乌龙茶的主场,很难想象如今的茶世界,已经没有南北地域之分,任何一个茶空间里,都少不了普洱茶的踪影。

如同前面所说,普洱茶确实非常幸运,除了赶上国家高速发展时期,在兴起的过程中,许多大陆的茶席和茶空间都借鉴了台湾茶文化的很多方面,比如茶席的铺设,茶具的使用,从品饮规范到茶会礼仪等等。如今的中国大陆恰似30年前的台湾,中产阶级的兴起把对精致化生活的追求落实到生活本质,而脱离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行列的茶叶也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美学,开始兴盛起来。

这种茶道美学的相互借鉴与学习说来有趣,像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圆圈,没有绝对的开头和结尾。以禅为核心的日本茶道,是宋代茶道以点茶为主要形式的传承者,很多茶具都完整保留了宋代茶具的形制;而台湾的茶人是在讲究茶叶、茶具和工夫茶茶艺的基础上又借鉴了日本的茶道流派,在茶艺里注入新的精神和美感,从而创造出来的台湾茶道;现今大陆新兴起来的茶空间,吸收了台湾茶文化的内涵,重视茶艺师的素养,在泡工夫茶的基础之上,提升了对品茶器具、环境、时空等等更多更精致的追求。

所以,现在我们大多数看到的大陆茶空间与台湾茶空间非常相似,一脉相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雅致,通常能够发现日式的极简风格,布置得非常舒服,带有禅意却绝不孤寂。

当下茶圈的茶空间美学风潮,目前更多还是由茶商中的精英阶层在带头引领,他们普遍自身文化素养较高,在经营上以打造品牌为宗旨,重视产品的质量、包装,努力为品牌注入文化元素。

这些普洱茶商对茶席、茶空间美感的追求,表明了大家正在追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卖茶、喝茶这种物质层面了,这对于整个普洱茶行业来说是一件值得称颂的好事。

茶宴和茶席密码

“天气澄和,风物闲美”。陶潜的这一行字用来形容今时今日的茶会,是最适合不过的了。良辰美景,应时应季,是茶会中变换而又永恒的主题。此时彼时,不论季节如何的更迭,都有一些风雅之士与茶为约,离开尘世,拥抱茶与大自然的唯美。从西园雅集、惠山茶会到九华甘露,峨眉行愿望,洱海边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山水之乐与茶事之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茶会雅集,延续着一份脉传千年的人文情怀。

每一个季节都是有质感的,适合举办各种不同主题的茶会。

茶会又称茶宴,是以茶代酒作宴,宴请款待宾客之举。茶宴始于南北朝,兴于唐代,盛于宋代。早在三国时期,我国就有“密赐茶以当酒”之说,即以茶待客。这种形式可能就是茶宴或茶会的前身。到了宋代,茶宴风行朝野,上到君王下至百姓,都以饮茶为风尚。茶宴之风盛行,与最高统治者嗜茶是分不开的。宋朝历代皇帝都非常爱好饮茶,尤其是徽宗赵佶对茶颇有讲究,以建州北苑贡茶为背景撰写《大观茶论》,亲手烹茶赐宴群臣。

茶宴符合中华民族俭朴的美德,具有待客交谊之功,又能明志清神,修德养性。久而久之,由茶宴、茶会、茶话演化而成今日的茶话会。茶会饮茶,喝的是茶水,品的是意境,进行的是一项颇具文艺范儿的活动,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现在随着普洱茶文化的不断传播和市场的不断扩大,普洱茶在振兴着整个茶器具市场的同时,也推动了茶席与茶器的演变和创新。

每一场茶会都离不开茶席的布置与茶器的铺设,每一件茶器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时代的茶事,像一个个带有特殊意义的密码,不仅为人们部分重现了茶文化往日的繁荣景象,也传递着人们不同时代制茶、烹茶、饮茶、储茶在方法、习俗等方面的变迁。茶席的布置涉及到不同茶人的美学素养,泡茶经验以及人体工程学的逻辑。

近年,设席吃茶之风开始崇尚干泡法,这种方法以席面简洁,方便实用又可随茶事主题做出种种变化,还有一个优点便是节水,免去淋壶、养茶宠的琐碎。席面清洁,润茶、洁杯的水可倾倒入专用的水盂里,这样的泡茶法逐渐有将原来湿漉漉的茶台取代的势头,一帘竹、一方麻布就是一席茶的天地。由此可见,茶道并无定法,一般都是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又回归大道至简的规律。这也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普遍定律。

茶服:茶人的文化风情

古时候,战场上的较量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如今,泡好一壶茶,茶叶、茶器和水自然必不可少,同时也要将人的因素考虑进去。投茶的量、水温控制和出汤时间都由人在掌控,相同的茶在不同人的手中冲泡,能够喝出不一样的汤感,天人合一的奥妙通过泡茶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这几年来,饮茶之风渐渐复苏,爱茶之人对于茶的讲究,除了茶叶品质、水、器、空间之外,还开始逐渐改变了自身的穿着。

城市越来越现代化,却阻止不了茶馆、茶庄、茶铺出现于各个城市街道转角的优雅安静处。这里是茶客文人们的天堂,与茶为伍的时间,自然不能在穿着上太过随意,运动服等休闲服饰即便能够满足穿着的舒适感,与茶席和茶空间所营造出来的氛围也是非常违和。他们穿着大方,简洁,优雅的中式传统服饰,仔细观察衣料,都是非常有质感的棉麻、苎麻等天然材料,看起来令人舒服,每次他们的出现总能令人如沐春风。这就是茶人服带来的迷之魅力。

早些年,若在一些大的茶会上有人穿着这样装束,定会被异样目光扫描,再暗暗心中讥讽几句。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样的服装已经慢慢成为了茶生活的一部分,借着普洱茶这波热潮,成为茶文化中令人瞩目的元素,被人们开始热烈地追捧,甚至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不管是叫汉服还是茶人服,这个带着浓烈中国文化符号气息的服饰,近两年异常火热。在每一年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茶博会上,茶人服的展位已经成为茶博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众多爱茶人的目光。大多数前来逛展会的人们也许不一定会买茶,却一定会在茶人服前流连一会儿,尤其是女人,实在无法拒绝茶人服的轻盈灵动。

茶人服,借鉴了汉代汉服的式样,在保留汉服传统款式的基础上去繁为简,经过改良与简化,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穿着习惯。穿起茶人服,不论男女,远远看去,焕发着独有的青烟淡墨、超凡脱俗的气质,洋溢着浓浓的复古气息。

这些带着点新意的对襟、盘扣、开衩、滚边、结饰,无不展示着中国传统服饰的优雅风度。在设计上,它简约而不简单,天然又不失独特,在风格上它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它既适于事茶人悠游自在的茶事着装风格,也适于现代人对返璞归真生活的个性追求,更可做日常的便装,降低了人们对传统雅生活的实践门槛,而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了中国人文精神中独有的中和清雅之美。

宽绰雍容的茶人服表现了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和”的审美理念,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儒家风范。调和、内敛、悠远的审美情愫在茶人服的服饰格律上一再得到表现。这是茶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认同与大自信,举手投足间尽是茶文化带来的风情万种。

有时候,很想回到古代。虽然那个时候的人们交通不便,通讯更是不发达,可是他们会因为飞鸽传书,收到一份带有香气的桃花笺,点点笔墨传情就能够令人喜不自胜;也会因为没人提前告知,忽然在家门口遇见千里迢迢远道而至的好友那般惊喜。现在生活的高速运转,我们多久没有亲自书写一封信给好友,也多久没有感受到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够相遇的难得一见,一切的一切因为方便显得理所当然,让我们觉得太过容易反而忘记了珍惜可贵。

好在,还有茶,随时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初心。

一口茶汤缓缓入口,我们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时间的流动,咽下之后感到“如是”的宁静。这一吞一咽的过程生动演绎了哲学所说的“动静一如”。茶香升起,这种香气之于这个世界而言是一种奇特的造物,它完全区别于其他的香味,如此耐人寻味又百闻不厌,当你的身体感官适应了这种香味之后便会在大脑皮层上镌刻下来,成为一种记忆,每日都会想要通过喝茶才能重复的记忆,这也许就是普洱茶生活方式里的最美风景。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17年2月刊

作者|水苍玉

图|叶琳 阿旭 小妖楠

来源:普洱杂志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为什么价值10万的茶,你却只能泡出10元的口感?

导读:茶为国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而云南作为世界茶源的发源地,拥有久负盛名的普洱茶。因其普洱茶的特殊性,在冲泡普洱茶和品饮普洱茶时也有很多的讲究。一不小心,就可能把好茶泡砸了。


一、普洱茶冲泡

(一)干泡台与湿泡台


在普洱茶的冲泡中,冲泡的方式一般又分为干泡法和是湿泡法。



(1)干泡法较为简洁,美观,大方。在实际操作中,不配有茶盘,直接将废弃茶水倒入专用装废水的水盂里,这样可保持桌面干净且方便收拾,还可以随心更换布置茶席,增添了布置泡茶空间的乐趣。相对于湿泡,干泡法省去了一些较为厚重的茶道用具,使茶道变得更简洁、方便、更有适应性。


干泡法使用的茶具一般包括:壶承、随手泡(烧水壶)、茶巾、茶刮、茶夹、水盂、茶荷、紫砂壶或盖碗、公道杯、品茗杯等。“壶承”是干泡法常备,体积小,重量轻,易携带,收拾起来也很方便,所以是经常保持干爽的,不像湿泡中的茶盘,会长时处于潮湿状态。


(2)“湿泡法”,就是平日里我们经常看到的在大茶台上即可随意清洗茶具、洗茶、泡茶,弃水直接倾倒在茶台上的做法。湿泡法最直观的判断方法,就是看茶桌上有没有茶盘,或者说水能不能直接倒在桌面上。茶盘的作用就是可以收纳洗具、洗茶的水或泡茶时多余的茶水,也正因为这样,泡茶时整个茶桌看上去是湿湿的,所以就叫湿泡法。



湿泡法要用到的茶具一般包括:茶盘或茶台(湿泡必备)、随手泡、茶巾、茶刮、茶夹、水盂(用于盛放废水)、茶荷、紫砂壶或盖碗、公道杯、品茗杯等。现在的湿泡茶盘,源于潮汕工夫茶。由于淋壶等的需要,湿泡茶盘渐渐从一个小茶盘,发展成了现在更加方便的湿泡茶盘、茶台,各种形状,各种材质,丰富多样。


(二)茶道“六君子”


茶道六君子(茶艺六用)一般指的是茶筒、茶匙、茶漏、茶则、茶夹、茶针。


茶筒:是用来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茶则:又称“茶拨”,为盛茶入壶之用,衡量茶叶用量,确保投茶适量。既可拨壶中泡过的茶,也可将茶叶由茶荷拨入壶中,故名茶拨。


茶漏:在使用紫砂壶、紫陶壶等壶口小的茶具时,将茶漏放置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茶匙:又称“茶勺”,主要用于从存茶罐中取出冲泡所需的茶样。


茶夹:又称“茶筷”,其功用一,与茶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其二,也常用于挟洗茶杯等,防烫又卫生。


茶针(茶通):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当壶嘴被茶叶堵住时用来疏通,或放入茶叶后把茶叶拨匀,碎茶在底,整茶在上。茶针有时和茶匙一体,即一端为茶针,另一端为渣匙,用竹、木制成。



(三)白瓷盖碗与紫砂壶的使用


当我们在冲泡普洱茶,最常用到的就是白瓷盖碗,其次是用壶冲泡,紫砂壶和紫陶壶是经常用到的。下面就来说说,白瓷盖碗和紫砂壶在普洱茶冲泡中的使用以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白瓷盖碗,又称“三才碗”或“三才杯”,即有:“盖为天,托为地,杯为仁”之意,寓意天地人和。白瓷盖碗是在冲泡普洱茶过程中最常使用的冲泡器具,因为白瓷盖碗,瓷器胎质细密,釉厚,不挂味,更适合冲泡新茶,更有利于新茶香气的散发,滋味的析出,更能够真实展现一款茶的品质高低。


那么,该如何让正确使用盖碗呢?在使用盖碗时,用食指轻轻按住盖纽顶部,拇指和中指分别捏住盖碗边缘,无名指和小指自然放松,用盖碗出汤时,盖子倾斜,与碗身留出一道缝隙,缝隙大小要刚刚好,既保证茶汤能顺利流出,又不会使茶汤蔓延到碗口周边烫手,又要保证能够防止茶叶流出。



紫砂壶,顾名思义就是用紫砂为原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壶具。在普洱茶的冲泡中,也会经常用到紫砂壶之类的壶具。


紫砂壶更适用于有一定年份的普洱老茶和熟普,用紫砂壶冲泡能够吸收一些仓储产生的不愉悦的气味,也可以充分发挥茶中的物质,使茶汤喝起来更加顺滑和温润。


在使用紫砂壶冲泡普洱茶时,将茶投入壶中注水冲泡,盖上壶盖,之后可用热水在壶身浇淋一圈,起到让紫砂壶增温保温的作用,有利于促进茶叶的舒展和茶香气、滋味的挥发。


(四)普洱茶冲泡的基本准备


在冲泡普洱茶时,也是有一定的基本顺序及步骤的,这也是冲泡普洱茶冲泡时的基本要求。那接下来就来说说普洱茶冲泡的基本步骤:


(1)备具。烧水壶、茶壶(紫砂壶、紫陶壶)、盖碗、公道杯、品茗杯、茶针、茶匙、茶滤等泡茶所需用具。


(2)备茶。准备7g普洱生茶或熟茶样品,将备好的茶置于茶荷中放到一旁备用。


(3)温杯洁具。在白瓷盖碗或紫砂壶中注入烧开的清水,荡碗(壶),之后将水倒入公道杯,再由公道杯分别倒入品茗杯中,用“狮子滚绣球”、或逆时针平摇品茗杯、或以手滚动温杯的手法温洗品茗杯,最后一个品茗杯的水直接倒入茶盘中。



(4)赏茶(投茶)。赏茶,从左往右将干茶展示给茶桌前的客人,让品茶者了解茶的品类及外形特征。展示完毕之后将茶投入盖碗或壶中,用温杯的余温促进干茶香气的散发。


(5)冲泡。普洱茶的冲泡与其他茶的冲泡不同,在冲泡时有一道洗茶的工序,洗茶的茶汤可以再用来润洗一遍品茗杯,将润洗好的品茗杯分到客人的右前方。之后再次注水冲泡,正式出汤。随着冲泡次数增加可进行适当的闷泡。


(6)出汤。用盖碗出汤时,将盖碗拿稳,准确出汤到公道杯中,切勿泼洒。


(7)分茶。分茶时,将公道杯中的茶汤均分到客人的杯中,公道杯中有剩余茶汤,就倒入茶盘中。


(8)品茗。品茗时,先看汤色,再闻香气,最后尝滋味。一杯茶汤分三口喝完,从而获得品茶的最佳感受。


二、普洱茶审评方法

(1)五因子审评法


我们通常所使用的茶叶审评方法为“五因子”审评法,即干评外形(包括色泽、条索、整碎、净度)和湿评内质,内质审评包括包括香气、汤色、滋味、叶底。今天就重点给大家讲讲普洱茶的“五因子”审评法,其他茶类的审评方法笔者就不再赘述。



审评步骤:


备具:准备四套审评杯碗(进行两两对比)以及若干品茗杯。


取样:按照1:50的茶水比,称取3g样茶。


审评:(二次冲泡法)将茶样分别倒入审评杯中,加入150ml开水,盖上杯盖,第一次焖泡3min,顺序出汤后,依次看汤色、闻香气、尝滋味、看叶底;第二次焖泡5min,出汤后依次看汤色、闻香气、尝滋味、看叶底,最后对茶样进行综合评价。


(2)“363普洱茶审评法”


“363普洱茶审评法”由周云川先生创制,这个审评方法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三次冲泡出汤,来对普洱茶的品质特点做一个综合的判断。由于第一泡时间为30s,第二泡为60s,第三泡为30s,所以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做“363普洱茶审评法”。


相比较五因子、八因子审评法来说,“363普洱茶审评法”最大特点就是,方法简单,学习容易,不仅适合专业审评,更加适合普通大众使用。


(3)63方程式审评法


63方程式审评法是阮殿蓉根据两年品鉴会的宝贵经验,重新确定了品鉴会的品饮方式,创立并命名了经得起推敲的冲泡模式--“六三方程式”。


学过代数的都会认识方程式,63方程式中的X=6次出水,Y=3次开汤,这套冲泡品鉴方式适用于所有茶类。其中6次出水阶段,需要准备1个盖碗,6个公道杯。干茶投茶量统一标准为8g。


经过10s的醒茶之后,接下来的6次出汤时间均为20s,必须用计时器来准确计时。在3次开汤的过程中,选择的器具则是标准评审杯,投茶量为5g,茶叶闷泡时间分别为5min、3min、3min。此法能够更加公平公正的审评、品鉴普洱茶的内质。


(4)十四鉴茶法


十四鉴茶法,在评审的项目上,不仅包含生产阶段的因子,同时还需要参考茶叶种植地、海拔、天气,冲泡地海拔、温度、湿度等因素对茶叶开汤后茶汤质量的影响。


此法在品鉴茶叶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推荐使用此方法作为一般情况下的茶叶审评。


总体来看,从以上审评法来看,最为简单,易于操作的审评,也是目前各大茶类通用的五因子审评法,也是茶坊间最为普遍的开汤审评法。


在本次普洱茶冲泡与品鉴的微享会中,我们主要探讨的是普洱茶紧压茶的审评,普洱生熟茶我们都采用茶叶审评法常用的“五因子审评法”。


接下来就按照普洱茶审评的“五因子审评”中的条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因子来一一叙述。



普洱茶审评要素

首先,对一款普洱茶来说,最直观的是普洱茶的外形特征,包括色泽、条索、饼形(面)等。条索特征为其中关键点,其中条索紧结、条索匀整、条索肥壮、条索油润、条型优美、条索显芽毫等等,而紧结、匀整、肥壮、油润、(条型)优美、洁净、显毫等词的描述,都是品质好的条索。


干茶条索审评又分为晒青茶的审评。毛茶的条索一般情况下,外形可分为肥嫩紧结、肥壮较紧结、尚紧结、疏松等一些形态特征。一般毛茶的审评也可按照“八因子”审评法进行茶叶的审评,这样同时也为普洱茶的原料进行把关,从而获得更好的普洱茶品饮感受。


普洱茶又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的审评,而熟茶又有散茶和紧压茶之分。


普洱茶生茶紧压茶,通常的品质特征:外形色泽墨绿(根据陈化的时间不同,外形色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形状端正匀称、松紧适度、不起层脱面;洒面茶应包心不外露;内质香气清纯(随着陈化时间的增加,其香气会呈现出兰香、花香、蜜香、菌香、木香的变化),滋味浓厚、汤色明亮(汤色也会由黄绿、绿黄、明黄、金黄、橙黄、栗红而依次递增),叶底肥厚黄绿。


普洱茶熟茶紧压茶,通常的品质特征:外形色泽红褐,形状端正匀称、松紧适度、不起层脱面;洒面茶应包心不外露;内质汤色红浓明亮(根据发酵程度的不同或是仓储陈化的环境和时间不同,汤色会呈现红浓、栗红、酒红等),香气独特陈香(陈香是熟茶中较为平常的香气,品质不同的熟茶也会呈现出如,梅子香、稻香、糯香、樟香等一些独特的香气),滋味醇厚回甘(好熟茶的滋味都有香、醇、甜、厚、滑的特点),叶底红褐油润。



普洱茶中的滋味物质

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作为普洱茶的原料,其内含物质丰富,从而形成了普洱茶独特和丰富的滋味。那么,普洱茶中的苦、涩、甜鲜是由哪些物质决定的呢?


茶叶中具有滋味的物质有数十种,各种茶叶的不同滋味,都是这些滋味物质组成比例发生变化的结果。


其中茶汤中的苦味物质是来自茶叶中的咖啡碱、花青素等物质;而涩味物质是由茶叶中的茶多酚产生的,茶多酚也会在茶叶加工的过程中得到一部分改造,使涩味减弱,茶汤也变得浓醇爽口;茶叶中的甜味物质主要是可溶性糖和部分氨基酸产生,使茶汤变的甜醇;多种氨基酸是决定茶叶的鲜味、鲜爽度的主要成分,大部分氨基酸鲜中带甜,有的鲜中带酸,或以甜味为主,个别的虽甜但回味苦。


品饮普洱茶有哪些感受呢?

因为普洱茶特殊的性质,从而使它具有丰富且独特的滋味,也导致在品饮普洱茶时,茶汤的口感滋味也产生不同的感受,包括嗅觉、味觉以及身体的感受都有一定的区别,茶汤喝进口腔内会产生多种感觉,包含了味道、水性、喉韵、生津等茶的滋味,有的是舌头的感觉,有的是喉咙的感觉,还有的是身体的感觉。我觉得品饮普洱茶有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


那么喝普洱茶时都有哪些丰富而独特的感受,接下来大家就跟随我一起进入品饮普洱茶的神奇世界吧!


喉韵:喉韵是众多普洱茶爱好者的喜爱,也是资深品茗高手所追求的一种感觉。据说茶网产品测评人风浔的说法,喉韵有两种感觉,一是喉韵通透,轻吸一口气,速觉喉咙处有风,并且通风顺畅,吸气来回顺畅、通透;另一种是喉韵悠深,喉部有风,感觉更强烈,在胸腔内有一种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气韵贯穿整个胸腔。


水路细腻:茶汤细嘬一口,使茶汤充满整个口腔,细腻的茶汤从舌尖穿过整个舌面到达喉咙,流入整个胸腔,就像是山间潺潺的溪流。


茶韵:茶韵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感受,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官色彩,故常常是只可描述不可定义。从平时品饮普洱茶的感受总结而来,茶韵也可以用“飘飘欲仙”的感觉来形容,其实这也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说法。


茶气:茶气在普洱茶品茗中具有极重要地位,茶气也是普洱茶最主要的特色之一。茶气也是在喝茶后,先口腔内引起强劲的感受,在身体内能感受到打嗝、排气、热气在体内激荡升腾、毛孔松驰微张、微汗等的身体感觉。品茗者常常也以这样的身体的感受来判断出一款茶茶气的强弱。


清冽:茶汤中的清冽感,清冽感就如同山中的泉水一般清甜、甘冽,一般会在品饮普洱生茶时的5、6、7泡出现这种感受。



因为普洱茶的独特滋味,在品饮时不仅仅限于以上的几种感受,再次笔者就不一一举例了。通常品饮普洱茶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大多也是带有个人主观感受。


结语:要想更好地感受普洱茶的滋味,首先要掌握普洱茶冲泡的技巧,在品饮是要全面调动身体,投入忘我的境界去感知,慢慢体会,如此循序渐进才能提升自我对普洱茶的认知。


授权转载自[说茶网],作者:齐坤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