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乾隆的茶诗

找到约382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宁州刘大绅 和他的茶诗茶文

刘大绅,云南宁州(今华宁县)人,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在山东,出任新城、曹县、文登、福山等地的知县,清正廉洁,关心民间疾苦,重视教育,提倡理学,培育本地学子无数,被称为“海右名宦”,也就是山东著名的官员。后为武定同知。在他母亲80岁那年,按照清朝的规矩,以母亲老迈,辞官回乡。

回云南后,他在华宁老家过了一段悠闲的日子,时常携茶带酒,去周边的野寺、温泉、胜景游览,游览时常煮茶为乐。比如他在游览县城边的龙泉时,先介绍游览的过程和龙泉的景色,随后他在游记中写道:“时儿子家贤与其侪亦至,汲潭水,煮普洱茶,人啜三四碗乃止。”也就是说,游览时,刘大绅儿子刘家贤和他的同伴也来到龙泉,他们取龙泉水,煮普洱茶,每人可以喝到三四碗,可见这煮茶的量和耐泡度都是蛮高的。

华宁是云南最大的建筑琉璃瓦和釉面陶产地,刘大绅认为它“彝鼎尊盘同述作”既上得了厅堂,也可入寺庙厨房。

1810年,他去城西的高寨办事。事毕,他约了两个老乡绅带着一众学生,骑马上山,去草庵一游。穿山林,过瀑布,他们来到了一个小庙,庙里的和尚给他们煮了茶,刘大绅觉得味道太差,尝了一口没有喝。随后,他们继续上山,走过瀑布的源头,来到云峰寺。寺旁有一个环境优美的水潭,附近的道士为他们取潭水煮茶,“空阶上视,青天咫尺,云气行其上”,似乎伸手可及,煮茶的松烟袅袅,向上飘去,又似乎与天上的云气融在了一起。茶汤非常好喝,只是人多汤少,似乎没有喝够。刘大绅做了首诗打趣寺里的道士:“道人少汲潭头水,留作寒崖瀑布泉。”随后下山,他们又在草庵煮茶休息后才回到高寨几年后,刘大绅被当时的云南最高学府五华书院请去担任山长。那时的书院主要培养的是有文化的做官的人才,因此,五华书院的山长一定是当时云南最有学问和口碑绝佳之人。五华书院的山长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云大校长兼云南省党校校长的位置吧。刘大绅在五华书院培养了众多的优秀学子,最著名的有“五华五子”,他为他们出了一个诗集《五华五子诗钞》,他们经常在书院,煮茶论诗,刘大绅自己也写了大量的诗词,生前刻印的就有二千五百多首。

下面,我们挑两首刘大绅的茶诗,和大家一起欣赏。

过商山寺啜荈至湖心亭饮酒

数瓯茶味足,视日可中时。

花落鸟飞漫,香消僧定迟。

人闲原有兴,境寂转无诗。

湖上狂歌处,归赊酒一巵。

先说标题。旧时昆明城很小,东到青年路附近,西到小西门,南到东风路,现在的柏联百盛、百大帆船楼、北京路等等过去都在城外。而这里说的商山寺,在城外西北,也就是今天云南民族大学的校园内,以商山晚樵最为著名。清初,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败李自成,逼死永历帝。这一怒为红颜的红颜,就是他的宠妃陈圆圆,据说,陈圆圆死后就葬在商山寺。刘大绅的时代,离清初不远,刘大绅到商山寺喝茶,难说就有追忆陈圆圆的成分。

第一句“数瓯茶味足,视日可中时”,这说明刘大绅一早就到商山寺喝茶,喝了好几碗,已近中午。第二句“花落鸟飞漫,香消僧定迟”,喝茶时,有鸟雀飞舞,有茶香、花香,还有无声的花落。本该去念经的僧人陪着说禅,说史,说到茶淡。第三句“人闲原有兴,境寂转无诗”,几个在寺庙喝茶的人,有什么所思、可感,要用诗来表达呢?前朝的兴废?民间的疾苦?还是本朝的花边?这些吻合此情此景的事写来似乎有些危险,故而,境寂无诗。当然,这只是我从局外的理解,也许,诗人此时只是沉浸在大自然的万籁之中,不想表达而已。

最后两句“湖上狂歌处,归赊酒一巵”,诗人转场翠湖,与三五好友,狂歌猛饮,散场时仍未尽兴,赊壶酒回家继续喝。家国故事,美人传说。诗人的一天从大明大清的大叙事,到小茶小酒的小情怀。只是不知诗人喝茶、喝酒的碗、盏、酒杯,携酒的酒壶是不是他家乡华宁的出品呢?

我们再看另一首:

短歌酬思茅赵生友和惠茶根杖

壶公不与龙作杖,旷野无由适莽苍。

眼前百鬼相欺凌,猥云衰朽是吾党。

此身虽老志未摧,尚有天际真人想。

挥斥八极营九宵,寻常笻枝且携往。

赵生园圃余茗柯,蛟蛇岁逐风雨长。

勃郁离奇人不知,赠遗一枝慨以慷。

当其长镵劚取时,木石怪泣䕫蝄蜽。

路经溪壑多幽深,朝辟生犀暮辟象。

昨宵城北酣醉归,乍见意气已遒上。

张灯睇视灯失光,星月晶莹费磢。

节节鸟兽虫鱼形,自本及末惬心赏。

平生口耳空传闻,欲买黄金掷千两。

赤藤桃竹参为三,右手扶持左抵掌。

得此五岳诸名山,少年浪游技又痒。

纵教生龙不易擒,尺寸变化亿万丈。

沧溟飞入骊珠宫,倾倒海水竭沆漭。

短歌告尔尔有神,愿起韩杜互标榜。

更烦生风茶一瓯,为谢山川久爱养。

——刘大绅为官山东时所作

悼念《尚书》保护者伏生的文章

这是一首酬谢诗,说的是刘大绅好友思茅的赵友和送给他一根用茶树树根做成的拐杖,这根茶杖应该是虬枝筇节,手感出众。刘大绅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有此杖之助,又可以登山涉海,漫游天下了。

诗的第一句,“壶公不与龙作杖,旷野无由适莽苍”,用了一个比较偏的典,说的是东汉时有个壶公,他常常在集市上挂一个壶为幌子,为人诊病,集市散时,他就跳入壶中,一般人见不到他。后代称颂医生“悬壶济世”就来自此典。有个叫费长房的人发现此事,知道他是神仙,就想拜他为师。壶公送了一个竹杖给费长房,费长房骑着它,瞬间就到家了。他把竹杖放到竹子堆里,一转眼,发现竹杖变成一条龙跑走了,原来这个竹杖是龙变的。

制陶的匣钵常常被华宁人垒成墙,砌作井。

刘大绅在这里以壶公比喻赵友和,说他送了一个神器给自己。这个神器原先生长在赵家的茶园里,深处地下,与蛟蛇共居,长得奇形怪状,旁人不知。赵友和慷慨地砍下一支,在挖掘的时候,动了这些神怪的居所,园中的鬼怪都哭了。这个赵友和又通过凶险的古道,把这个茶杖送到昆明,要躲开犀牛、野象,要跨过峡谷、溪流。刘大绅昨天喝完酒回家,灯下看到这个茶杖,它太耀眼了,太出众了,每一节似乎都有鸟兽虫鱼的形状,这么精彩的拐杖,过去曾听说过,据说千金难买呀。得了这支茶拐杖,就像有壶公的龙杖,三山五岳似乎又可以畅游了。

最后一句尤其精彩,“更烦生风茶一瓯,为谢山川久爱养”,我们还是用一碗可以腋下习习清风生的普洱茶,感谢自然的孕育,山川的滋养,带给我们这么好的茶,这么奇特的茶杖,以及由此而生的友情和如涌的诗情。

全诗用典妥恰,意象神奇,境界开阔,是酬谢诗中难得的佳作。

刘大绅为官山东时所作悼念《尚书》保护者伏生的文章。

清末特科状元袁嘉谷曾称赞刘大绅:“先生道德政事文章,第一流。”其实,他的诗作也不差。

五华五子中的戴淳和刘大绅的侄子刘家逵也写有很多非常精彩的茶诗,这里抄录两首短诗,就不解读了。

杨丹亭送普洱茶

[清]戴淳

好友经年遇,灵芽倒箧分。

春山曾听雨,秋水也烹云。

从此添诗思,因之涤垢氛。

松声檐际落,鸾鹤即同群。

游宝洪寺

[清]刘家逵

幽绝宝洪寺,楼台深壑藏。

殿崇千佛古,茶熟一山香。

林茂多青蔼,峰高易夕阳。

僧龛清梦醒,钟磬满云堂。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1年4月刊

作者:杨凯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乾隆皇帝的茶事

诸位茶虫可知道,乾隆皇帝作为这么一位喜欢在古代书画真迹留白上满满盖戳的鉴赏家,这么一位对瓷器品味独特以至于被现代的网友欢乐追捧的花式审美者,在喝茶品茗这件事儿上,却是出奇地云淡风轻。


他所创制的茶事格调超群,即使放在整个茶文化史上也不遑多让。



乾隆皇帝曾经自创了一款茶,名叫:三清茶,是用松子、梅花和佛手泡的茶。乾隆十一年(1746)秋巡五台山,回程时路过定兴,遇到一个雪天,乾隆皇帝雅兴很高,搜集雪水,在毡帐中烹煮这款他人生的最爱。


还作了一首《三清茶》诗:“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如此高古的品味,实在令人称奇,比《红楼梦》里那位用梅花上的雪水烹茶的妙玉也不逊色。


乾隆四十六年(1781),在《咏嘉靖雕漆茶盘》的诗注后,他这样写道:“尝以雪水烹茶,沃梅花、佛手、松实啜之,名曰三清茶。


纪之以诗,并命两江陶工作茶瓯,环系御制诗于瓯外,即以贮茶,致为精雅,不让宣德、成化旧瓷也。”


嗯,诸位茶虫们理解得没错,茶的故事又回到了乾隆皇帝对花式瓷器的热情中了。他下令让工匠制作了一些喝茶的瓷杯,杯子的外围环绕着自己的诗句。


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这杯子很精雅,比起宣德、成化的瓷器来一点也不输。看图说话:


定制了这么多瓷杯的乾隆皇帝要怎么使用这些杯子呢?他又有新发明:三清茶宴。


这不同于一般昭示皇恩浩荡的酒宴,而是邀请皇帝心中认定的最有文化品位的侍臣一起来品茶、作诗。

茶宴举办的日期在每年正月上旬,由皇帝亲自择吉日以定。与宴名单的确认也有既定流程,一般先由奏事处首领太监事先晋呈名单,由皇帝裁夺圈定,确认之后太监再奉旨将名单交给奏事官,宣召有关臣工按时入宫。


茶宴举行的当天,奉旨进宫的大臣提前两个时辰到达,由宫殿太监引入。席间所用果品虽然为了配合茶宴特地清淡,但是也会提前甄选准备,同时,也会为与宴者准备好笔墨纸砚。


宴时,诸臣朝服衣装,鱼贯而入,叩首皇帝,按序入座,清乐响起,三清茶方始奉上,之后便是乾隆皇帝品茶、赋诗,臣工传阅,依韵恭和。


如果皇帝心情特别好的话,就会把三清茶诗瓷杯赏赐给侍臣。比方说参加过三清茶宴的著名才子纪晓岚就曾经获赠过这样的杯子,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涕零之情,他连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这么写的:


红沁丹沙白腻脂,越窑风露满花瓷。

凡茶不敢轻煎注,上有君王自制词。


——

《侍宴重华宫联句赋·蒙赐三清茶盏恭记二首》其二


看官没看错,纪晓岚对这个赏赐的杯子有点诚惶诚恐:花瓷上满满的自制词,在这样的神物面前,怎么能轻易使用普通茶叶呢?


这样的高端定制,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无从安置,除了“蒙赐”、“恭纪”之外,只能永远地供奉起来了。


其实茶宴这件事,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涵而言,在中国传统的饮茶文化中规格一直是很高的。茶宴源于魏晋,正式记载则见于中唐。

《茶事拾遗》记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与友人一起举办茶宴,当时很多诗人的诗作中也明确出现了“茶宴”之说。宋代“以茶会友”逐渐成为文人之间相互酬唱的风雅之行。帝王家办茶宴,唐太宗、宋徽宗都很知名。论及席间风雅,清代康熙朝也已有召集文臣学士与宴赋诗之事。


然而,乾隆皇帝的三清茶宴自有超越前代的独到之处。他钦点文臣中能诗者十八人与宴,暗喻“十八学士登瀛洲”之意,后来增至二十八人,喻合二十八星宿。


茶宴中,更采用他个人创制的三清茶款待侍臣,只布果盒为席,不及其他肴馔,席间饮茶品茗,有清雅之意,亦寓清廉之意。可以说,正像赏鉴书画、督造花瓷那样,乾隆皇帝用自己的独特审美和文化情怀,又将传统文化中的茶事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事实上,乾隆朝的茶宴韵味独特,也的确蕴含着诸多传统文化的元素:“三清茶”既有文人逸士“雅”的一面,“三清茶宴”也有以帝王之尊亲贤礼人的一面。


十全的乾隆就是这么有个性有创意,一生作了四万首诗可不是盖的,他永远文思如喷泉。


文思从哪里来呢?一杯醇香普洱茶就有了!



《烹雪用前韻》

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来足夸雀舌。

点成一椀金筌露,品泉陆羽应惭拙。


这是乾隆皇帝对普洱茶的高度赞誉,他还创造了以普洱茶为中心的新茶道。此外,酷爱炫耀天朝大国风范的乾隆,给外国使臣的礼品也是普洱茶。


乾隆创造以普洱茶为中心的新茶道


这么说,大红大绿接地气的乾隆帝,品鉴能力也是很可以的嘛,至少在品茶鉴茶能力上,值得一个大大的点赞。


乾隆喜欢普洱茶的历史人尽皆知,但乾隆也是一位带货达人,这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


这个故事发生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当时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为了加强与中国的贸易,便派遣外交使节马嘎尔尼率领一支庞大的使臣团前往清帝国拜会乾隆皇帝,这也成为中英外交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


马戛尔尼带领天文数学家、艺术家、医生以及士兵组成的使团,携带最能代表英国文明的天文、地理仪器、车辆、船式等“贡品”出使中国。1793年7月1日,马戛尔尼一行在舟山登陆,短暂停留后,从外海入天津,然后进京。马嘎尔尼带来的西洋礼物,让乾隆皇帝龙颜大悦。


为了彰显清帝国的威严,乾隆也准备非常丰厚的礼品,在这些礼品当中,普洱茶(金瓜贡茶)赫然在列。不知是出于对普洱茶的偏爱,还是因为普洱茶的贵重,乾隆分批、多次加以赏赐英国使臣团。在这几份礼单中,多次出现了团茶、茶砖、女儿茶、茶膏、大普洱茶团(可能是饼茶)等与普洱茶相关物品,可谓是一次全方位的推广。


如今这段记载已经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今日旧事重提,就是希望大家能够记得,两百多年前,有一位叫做爱新觉罗弘历的帝王亲自带货普洱茶。

 

文章最后,附上当时的礼单,供以大家参考:


  附录:

 

  赐该国王百花蟒缎二,袍缎、线缎各四,紫檀彩漆铜掐丝珐琅龙舟仙台一,玉器八,玛瑙盂盘一,瓷器二百有二十,漆器三十七,葫芦器十四,文竹挂格、棕竹漆心炕格各二,花卉册页二,画绢二十,洒金五色字绢笺纸、白露纸、高丽纸各二十,墨六匣,各样扇四十,普洱茶团八,六安茶八瓶,武彝茶四瓶,茶膏、柿霜四盒,哈密瓜乾、香瓜乾各四盒,藕粉、莲子各二盒,藏糖三盒。

 

  随敕书赐国王龙缎三,蟒缎二,妆缎七,百花妆缎六,倭缎三,片金缎二,闪缎、袍缎、蓝缎、彩缎、青花缎、衣素缎、线缎、帽缎各四,绫、纺丝各二十二,罗十三,杭绸七,画绢、白露纸各百,洒金五色绢五十,五角笺纸、高丽纸各二百,宫扇十三,十锦扇百,连三香袋四盒,十锦香袋八盒,锦香袋四盒,香饼四盒,普洱茶团四十,茶膏、柿霜各五盒,哈密瓜干、香瓜干二盒,武彝茶、六安茶各十瓶,藕粉、莲子各三盒,文竹炕桌二,雕漆炕桌二,挂灯十二,墨二十匣;


图片



  正使龙缎、帽缎各一,妆缎、倭缎各二,蓝缎、青花缎、彩缎、杭绸各三,绫、纺丝各六,茶叶二瓶,茶膏二盒,砖茶二块,大普洱茶团二,刮膘吉庆一架,青玉全枝葵花洗一,玛瑙葵花碗一,玛瑙葵花碟一,藏糖二匣;副使龙缎、帽缎各一,妆缎、蓝缎、倭缎、青花缎、彩缎、绉绸各二,绫、纺丝各四,茶叶四瓶,茶膏一盒,砖茶二块,女儿茶十,白玉全枝蔡花洗一,花玛瑙菊花瓣碗一,葫芦器藏糖二匣;

 

  副使之子龙缎、妆缎、倭缎、青缎、蓝缎、锦、漳绒、帽绒各一,绫、纺丝各三,绉绸二,茶叶二瓶,砖茶二块,茶膏一盒,女儿茶八,藏糖一匣;

 

  总兵官、副总兵官二员,每员龙缎、妆缎、倭缎、蓝缎、青缎、帽缎、锦各一,绫、纺丝各三,绉绸二,茶叶三瓶,砖茶二块,茶膏一盒,女儿茶八,藏糖一匣;


图片



  通事、管兵等官四员,每员龙缎、妆缎、漳绒、锦、蓝缎、彩缎各一,绫、纺丝各二,茶叶二瓶,砖茶二块;

 

  代笔、医生等官九员,每员龙缎、妆缎、锦、漳绒、蓝缎、彭缎、绫、纺丝各一,茶叶二瓶,砖茶二块;

 

  贡使从人七名,每名绫、绸各二,布四,银十两;


  吹乐、匠作、兵役等六十七名,每名绫、绸各二,布四,银十两;内地护送官二员,大缎各二;

 

  贡船留存管船官五名,每名回子布、高丽布、波罗麻、兼丝葛各二;

 

  留存贡船兵役水手共六百十五名,各高丽布、回子布、小增城葛、波罗麻各一。

茶诗中的“贡茶”史


古时候,中国的文人们都喜欢将自己心中的不忿或是现实的生活写入诗歌之中,因此中国的诗歌丰富多彩,既能抒发情感,又能表现现实。


而茶诗也是在这样的文化之中应运而生。茶诗大多由文人雅士在品茶之中创作而出,或写出茶之滋味、或写出饮茶情绪等等。




今天我们就从历史上的那些著名茶诗,来寻找一下关于贡茶的历史吧


⻄晋左思的《娇⼥》诗也许是中国最早的茶诗了“⼼为茶荈剧。吹嘘对鼎”。


写的左思的两位娇⼥,因急着要品⾹茗,就⽤嘴对着烧⽔的“鼎”吹⽓。与左思此诗差不多年代的还有两⾸咏茶诗:⼀⾸是张载的《登成都楼》,⽤“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赞成都的茶;


⼀⾸是孙楚的《孙楚歌》,⽤“姜、桂、茶出巴蜀,椒、橘、⽊兰出⾼⼭”的诗句,点明了茶的产地。到唐宋以后,茶的诗词骤然增多,这些茶诗茶词既反映了诗⼈们对茶的宝爱,也反映出茶叶在⼈们⽂化⽣活中的地位。


自唐以后,历代的名茶绝大部分被列为贡品,每年最早采制的新茶首先派专人送入皇宫,供皇帝享用,往往是为了表示特別的恩宠,皇帝才舍得用茶赏赐亲信的大臣。


唐代柳宗元在《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一文中写出了得到皇帝赐予的一斤新茶后的诚惶诚恐、欣喜无限的心情:


“臣某言,中使窦某至,奉宣旨赐臣新茶一斤者,天睠忽临,时珍俯及,捧载惊忭,以喜以惶。……衔恩敢同以尝酒,涤虑方切于饮水,抚事循涯,陨越无地,臣不任感戴欣忭之至。



纵观古今诗词,它们都有一大共性,那便是社会职能。透过诗词,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绪表达,思想内涵,更能从中观察出当时的社会民情,风气习俗等。


宋代茶饮风俗形式,在其历史时间与空间具有时代的特征、社会的特色。在宋代,全国范围内出产茶叶200多个品种。其中,皇家的贡茶最具有代表性。


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设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们最终选定福建建州凤凰山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旷世奇茗也由此诞生,掀开了中国茶叶史上新的篇章。据记载,皇家贡茶“龙团凤饼”为宋真宗时期宰相丁谓所创,小“龙团凤饼”是宋四大书法家、福建转运史蔡襄所造。


宋徽宗年间,郑可简改制的“龙团胜雪”成为中国制茶史上的一个神话,至今无法超越。


宋代贡茶之美、茶叶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为之倾倒。饮茶不仅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进入上层社会的精神生活,成为文学艺术的主题之一。


在“两宋”时期,先后有180多位诗人、词人用文章赞颂宋代贡茶,诗词达400篇。宋代的贡茶记录着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迹,记录着宋茶创造茶史的辉煌。建茶入诗,比比皆是。


北宋文学家苏轼把佳茗和佳人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佳句,为人们所传诵。


陆游写了300多首茶诗,成为历代诗人中写茶最多的一位。陆游对建茶更是情有独钟,他入闽做茶官,就生活在建茶之地建州。“建溪官茶天下绝” 的名句,出自于他的《建安雪》。


欧阳修在病中喜得建茶,品尝之余,遂作《和梅公仪尝建茶》。“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这是梅尧臣的诗句,是说北苑“龙凤团茶”可以比得上“仙人掌茶”,也可与“阳羡紫笋茶” 媲美。



宋人欧阳修《龙茶录后序》中说,“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当小龙团被列为贡品以后,更是难以得到。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也非常珍惜,就是辅佐他左右的大臣也不易得到赏赐。


只有在“南郊大礼,致斋之夕”四位高级臣僚才共同分得一饼,分割成四份各自带回家中宝藏,仅是在贵客到来时,才拿出来传观展玩。



珍贵如此,无以复加。宋代文人王禹偁在《恩赐龙凤茶》一诗中说:“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此外,黄庭坚的《谢送碾赐壑源拣芽》,杨万里的《谢木媪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诗中都专门吟咏了赐茶之事,这些可以说是最上层的赠茶习俗。


到了元代,贡茶一直是传统的团饼茶,也还在沿用宋代的龙团茶制法,龙凤团、密云龙的名称仍在。元代皇帝也经常赐给大臣贡茶,“讲筵分赐密云龙”。


龙团茶仍要经过碾末,然后烹点。大臣虞集写过这样的诗句:“摩挲旧赐碾龙团,紫磨无声玉井寒。”宰相耶律楚材写道:“黄金小碾飞琼屑,碧玉深瓯点雪芽。”品饮贡茶的这种情趣与宋代别无二致。



但是在民间及士大夫私下的品茶生活上,元代渐渐发生着转变。元代诗人汪炎昶在《咀丛间新茶二绝》中,写他摘取新茶直接咀嚼,感觉极有韵味,不经过复杂的制作,尝到了茶叶的本真滋味,诗中写道:


湿带烟霏绿乍芒,不经烟火韵尤长。铜瓶雪滚伤真味,石皑尘飞泄嫩香。


       从诗中可以看出,文人们在追求茶的真味,有一种强烈的减少制作程序以保存茶叶真味的要求。宋代已经产生了散茶,元代除了宫廷,民间饮用散茶已经非常普遍。

非常有意思的是,为皇宫修贡的武夷地区,也在大量生产散茶,而且散茶居于主流。元诗人蔡廷秀在《茶灶石》诗中写道:“仙人应爱武夷茶,旋汲新泉煮嫩芽。”


这个茶灶石,就是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在武夷讲学时经常品茶的地方。朱熹当年所饮之茶,应是散茶无疑。当时朱熹带领学生亲自种茶采茶,品饮的就是制作简单而不失真味的芽叶散茶。


        明朝开国之始,贡茶主要由武夷地区的建宁府贡进,还是依照宋代以来的方式,研造成团茶,有大龙团、小龙团。

这滞后于茶事发展的状况,是一种恪守陈规的作法,从概念上人们仍以加工繁琐的龙团为精品。


但洪武二十四年九月(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发了一道诏令:“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正式宣布皇室不再需要团饼茶了,这道诏令成了炒青散茶取代蒸青团茶的转折点。


明太祖的这一诏令,的确起到了分水岭的作用,从此,散茶成为绝对主流,由此炒青也成为主流制茶方法而延续至今。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特意下发这么一道诏令?


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中说:“国初四方贡茶,以建宁、阳羡茶品为上。时犹仍宋制,所进者俱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





诗人张岱曾在诗文《曲中妓王月生》中写道:“白瓯沸雪发兰香,色若梨花透窗纸。”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茶叶的香气以及颜色作出自己的评价,并且描绘出了茶水清澈透亮的感觉。


这证明明朝的诗人更加赞赏茶香清幽似兰,茶色清淡透亮的茶品,不再只关注于口感,更加注重茶的品质。


图片

清代茶诗数量庞大,也有许多著名诗篇。如高鹗的《茶》诗:"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漱齿浓消酒,浇胸清入诗。樵青与孤鹤,风味尔偏宜。"


边寿民的《好事近·茶壶茶瓶》词:"石鼎煮名泉,一缕回廊烟细。绝爱漱香轻碧,是头纲风味。素瓷浅蓝紫泥壶,亦复当人意,聊淬辩锋词锷,濯诗魂书气。"两首诗词都在淡雅之中,透出无限韵味。


当然,我们不得不说的是,清代最善写茶诗的可能还是乾隆皇帝。茶在这位"康乾盛世"主宰者之一的生活中,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相传,当他85岁要退位时,一位大臣谄媚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乾隆皇帝则回答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啊。"就是这位皇帝,撰写过几百首茶诗。其中有一首专门写普洱茶的:


《烹雪用前韵》清·乾隆皇帝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点成一椀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寒香沃心俗虑蠲,蜀笺端砚几间设。兴来走笔一哦诗,韵叶冰霜倍清绝。

这是一首乾隆皇帝赞美普洱茶的茶诗妙句,乾隆尤爱普洱,曾作御制诗赞普洱多首,诗中多为极尽赞颂之语,写出了诗人饮罢普洱之后的愉快心情及对普洱的喜爱之情。


纵观我国的茶文化,以茶作诗为载体起起伏伏发展。尽管茶文化有过落寞的时候,但茶诗却依然在诗歌发展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找到约370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