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复合茶饮料

找到约10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东方树叶、茶里王、让茶激战中国无糖茶饮料市场,是品类陷阱还是品类金矿?

新消费导读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历史悠久,喝茶的历史源远流长,但茶饮料市场却一直不温不火。虽然在多年前东方树叶、茶里王这些茶饮料就一直存在。

在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无糖茶饮料却占据了70%的茶饮料市场份额。

纵观竞争激烈的饮品市场,在2018年之前,无糖即饮茶却一直没有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中国市场的茶饮料大部分依然是含糖调饮茶,无糖纯茶在国内的接受度较低。

但时代正在变化。

虽然在2015年以前,无糖概念并未受到追捧,一些品牌推出的无糖产品因口感、定位、价格等原因也没有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但最近几年,随着农夫山泉“东方树叶”的改良,元气森林的代糖产品“燃茶”及气泡水的热卖,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健康、个性化的追求,代糖、无糖概念,正在被越来越被接受和认可。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数据显示,受中国消费者健康意识增长的驱动,我国无糖茶饮料零售额持续快速增长,2019年零售额为41亿元,2014-201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32.6%。

2020年无糖茶市场加速扩容,正式迈入50亿阵营。弗若斯特沙利文还预计,无糖茶饮料到2024年,不添加代糖的无糖茶市场,份额将上升至12.3%。

据东兴证券发布的《食品饮料行业“无糖”饮料系列报告》显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目前类似于 80 年代-90 年代的日本,正处于无糖茶饮料的爆发初期,随之而来的可能是行业跨越式的发展。

中国的无糖茶饮料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正在面临什么样的市场状况?目前市面上的无糖茶饮料产品都有哪些竞争优势?新品牌可以通过哪些差异化的途径方法进行突围?

本文试图从这几个方面来对中国的无糖茶饮料市场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和解读。

中国无糖茶市场的前世今生

梳理中国无糖茶饮料的发展历程,会发现中国的无糖茶市场,从1997年至今,大致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即市场培育期、企业试错期、市场细分期和爆发时期。

从1997年到2009年,可以被看作无糖茶饮料市场的培育期。在这一时期,品牌基本来自中国大陆市场之外,且均表现一般。

1997年,日本三得利乌龙茶以“超越水的新一代饮料”为口号进入大陆市场,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消费者接受程度较低;2004年,在台湾地区先推出的“茶里王”进入大陆市场,以“回甘”为产品卖点,强调低温萃取技术和产品口感,但以2011年退出市场告终。

在这一阶段,国外及中国台湾品牌们的试水,虽然在短期之内没有带来明显成果,但却在无糖茶品类撒下了种子,并开始缓慢萌芽。

从2010年-2014年,是无糖茶饮料市场的企业试错期。这一时期,企业们多数强调回归“茶之本味”,主打原叶泡制、0糖、无香精等,但均未取得让人满意的成绩。

2010年,可口可乐和雀巢推出“原叶”茶,投入了大量营销,但最终因口感和定价而退出市场。

2011年,天喔茶庄以“解人生烦腻”为诉求推出三款无糖茶:金观音、金普洱、金红袍,但都表现平平,最终退出市场;同年,农夫山泉推出了东方树叶,初期打开市场困难,2013年曾在茶饮料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中,跟可口可乐原叶、三得利一起垫底,甚至在2016年被列为“最难喝的饮料TOP5”。

2012年,康师傅推出本味茶庄无糖茶,目前已经销声匿迹、不见所踪。

从整体来看,探索期的品牌均从各个方向在进行探索和试错,竞争并不算激烈,而且因为品类生存空间有限,这一时期的大部分品牌都成为了市场炮灰,只有少数品牌才能坚持下来。

2015年到2018年,为无糖茶饮料的市场细分期。在这一时期,品牌们多赋予无糖纯茶饮料以功能特性,所面向的目标消费群体有了更多针对性。

2018年,东方树叶在多年的坚持基础上,从年轻化方向突围,并从包装和产品无糖特性上来引导消费者;同一年,维他的“无糖茶”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可口可乐推出无糖茶“淳茶舍”,含玉露绿茶、玉幕红茶、铁观音乌龙茶等系列;2018年8月份,小米有品商城以中粮茶叶为背景上线了“平仄茶”;2018年底,娃哈哈推出“安化黑茶”和“一茶”,包括安化黑茶、茯砖茶、普洱茶。

以2018年为分界线,此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入局无糖茶饮料市场,虽然体量不算太大,但都实现了较高的增速,且产品愈发细分,无糖茶饮料进入了爆发期。

2019年,茶里王选择“改头换面”,重回中国大陆市场;怡宝推出了“佐味茶事”无糖茶;统一推出无糖高端茶饮传沏冷萃单丛茶,价格高达20元/罐;可口可乐也带来了日本进口的绫鹰绿茶,主打“清新自然,就是好茶”。

2020年,银鹭推出无糖茶品牌“山云茶画”,聚焦都市白领人群,定位“手边名茶”;而新兴无糖茶品牌“让茶”成立,主打“高山茶”,打造“新一代健康茶饮料”的形象,希望能够“让茶陪你每一天”,并推出了以高山茶为代表的创新单品,探索在“自然本味”和“更好喝”两大消费需求下的破局之道。

回顾中国无糖茶饮料的十几年发展历程,会发现品牌们从未放弃中国的茶饮料市场,消费者对于无糖茶饮料的接受度也逐渐提高和细分化。

虽然无糖茶坐了多年的“冷板凳”,也被冠上过“难喝”的名号时,但品牌们仍在不断尝试,希望能够提前占位无糖茶市场。

爆发期中的中国无糖茶饮

为什么品牌们持之以恒在尝试中国的无糖茶饮料市场?无糖茶饮料真的到了爆发期吗?

首先,对比日本的无糖茶饮料市场,会发现,作为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国家,中国的无糖茶饮料依然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据东兴证券的报告显示,从19世纪80年代,日本无糖饮料开始兴起,1985年,日本无糖饮料占比仅2%,类似目前我国无糖饮料占比。

到1990年日本无糖饮料占比便达到12%,1995年达到25%,随后渗透增速放缓。1985-1995 年是日本无糖饮料发展的黄金十年,而到了2019 年,日本无糖饮料占比超过了50%。

从日本各饮料品种销售规模变化来看,日本碳酸饮料一直增速缓慢,1985-1995 年规模几乎没有增长,而日本的茶饮料从1985-1990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则为49%,1990-199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4%。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饮料销售额从90年代的个位数增长降低至 2019 年的负增长,但无糖饮料占比却逐渐升高且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

1995 年,日本饮料整体销售额增长4501亿日元,其中115%的增速均由无糖饮料贡献;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间,日本茶饮料和无糖饮料虽然增速均放缓,但日本饮料市场的增速基本也是由无糖饮料贡献。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日本饮料市场规模增速逐渐降低,但无糖饮料一直保持较高增速。2019 年日本的茶饮料中约 70%是不添加代糖的无糖茶饮料,澳洲无糖茶饮料占比也达到 44.4%。而中国的无糖茶占比仅 5.2%,类似于日本无糖饮料兴起的初期。

2019 年,我国茶饮料市场规模787亿元,其中,无糖茶饮料 41 亿元,占比 5.21%。2014-2019 年我国无糖茶饮料销售额5年年复合增长率为32.6%,远高于茶饮料总体增速,预计 2019-2024年依然能维持20%以上增速。

另一方面,从中国无糖茶饮料市场的发展和趋势来看,消费者对于无糖茶饮料的认可度正在越来越高,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趋于良好循环。

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健康观念的不断增强,对茶饮料的诉求不断向“健康”、“天然”、“无糖”等方向转移,减糖成为大势所趋。根据一份茶饮料市调显示:43%的被访者表示会在购买茶饮料时关注含糖量这一要素。

此时被动型消费的力量被放大,无糖茶饮料在用户内心的位置由普通饮料变为减肥饮品,也使得用户对茶饮料变得更容易接受。

在这一过程中,以元气森林为代表的新消费品牌,通过使用代糖产品,使得“0糖0脂0卡”的概念走红,也顺便带火了无糖茶品类,并初步完成了对于“无糖”概念的消费者心智教育,消费者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逐步清晰,接受度也随之大大提升。

而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愈发增强,拒绝代糖、追求本味的产品正在发展成为未来拓展茶饮料市场的主力军:大多数消费者认为无糖的产品更健康,相比于代糖产品,追求茶本身的味道的产品,也正在愈发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另外,消费者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也有利于茶文化的发展。国潮的兴起、民族味道的复兴,消费者开始重新认识茶、了解茶、爱上茶,当茶不再是守旧、古板的象征,年轻的用户不再排斥茶,而更乐于接受、品尝,也为无糖茶提供了一个良好发展的契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企业的相继入局,也推动了整个无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和升级阶段。

而随着消费者群体的年轻化,即饮形式让“茶”更加日常化、平民化,在各种消费场景下都能享用,再加上即饮无糖茶品质提升、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展,更广阔的消费群体正在被吸引到无糖即饮市场中来。

综合种种因素来看,中国无糖茶饮料市场的爆发期,已经以不容置疑的姿态,真的到来了。

什么样的无糖茶能够胜出?

虽然无糖茶饮料的未来可期,但随着入局的企业越来越多,竞争愈发激烈、产品趋于同质化、新品牌难以立足……等种种问题将会随之出现。

品牌如何在市场中清晰定位、突出产品的差异化优势?什么样的无糖茶才有可能胜出?新消费内参试图从市面上流行的几款无糖茶饮料品牌,来进行综合的对比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无糖茶饮料超过40款,其中有深耕行业数十年的品牌,如伊藤园、三得利、东方树叶等;老牌茶饮巨头康师傅、统一、维他等,也纷纷加快了在无糖茶领域的布局速度;以让茶等为代表的新兴品牌,凭借其新颖创意、独特产品、紧跟市场等优势,也正在强势崛起。

作为日本即饮茶巨头伊藤园,至今企业已经有了56年历史,2020年4月,伊藤园的绿茶单品,更是凭借20亿美元的全球总销售额,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全球年间销售额第一的天然健康RTD绿茶饮料。

1981年,伊藤园推出了罐装乌龙茶,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罐装即饮茶,并拉开了无糖即饮茶的序幕。1984年和1990年,伊藤园又先后推出了罐装绿茶和PET瓶绿茶。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是伊藤园创新的最大驱动力。

为了解决变色、变味的两大问题,伊藤园花了10年的时间,在进行了1000项试验之后,开发出了“T-N Blow”工艺。

该工艺就是在绿茶灌装封盖前,用冲射氮气的方法将瓶内的氧气除去,从而解决了绿茶氧化变色的问题;也是技术,让伊藤园找到了其产品“新鲜”的市场定位。

另外,“客户第一”也是伊藤园多年来安身立命的理念。从“货”本身到如何“卖货”,伊藤园都是从消费者出发,在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中,获得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而正是凭借着对茶的足够专业和足够热爱、对消费者的足够尊重,才得以让伊藤园多年来一直在行业内占据优势,并风靡全球。

而1981年推出的三得利乌龙茶,跟伊藤园相比,则是另一个故事。

作为伊藤园的一个“跟随者”,三得利充分利用了定位理论,通过各种方式逐步在日本人心中建立起“福建乌龙茶就是高级好茶 ”的认知,并利用各种元素,加深乌龙茶来自中国的印象;此外,三得利还通过多种产品,树立起了多元的品牌形象,并成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但和伊藤园、三得利相比,统一旗下的茶里王,虽然早在2004年就已经在中国大陆面市,是中国最早的无糖茶饮料品牌,却未能占到先机,在2011年因销量持续低迷,最终选择退出市场。

知乎上有一个回答或许能解释它之所以惨淡收场的一部分原因:茶里王定位是25-35岁的年轻上班族,但从slogan、包装、宣传语都无法吸引到它所定位的用户。

在茶里王黯然退场之后,2011年,东方树叶顶着压力面世。刚上市的几年间,东方树叶遭受“冷遇”。但长久以来,东方树叶团队成员们,都是传统中国茶的深度爱好者,自创始之初就坚守“天然、健康”的理念,想要还原中国茶的本真。

坚持和应变,带来了逆袭。从2019年开始,东方树叶就成为无糖茶饮料市场占有率第一名,销量逐年稳步增长,口碑也逐步提升。在无糖茶饮料赛道上的玩家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东方树叶仍然维持着自己的步调、坚守品质,对待新品的态度相当谨慎。

和这些相对老牌的产品相比,成立于2020年的让茶,则是新品牌中的优秀产品代表。

作为新一代健康茶饮料品牌,“让茶”的愿景是“让茶陪你每一天”。自成立以来,让茶就始终专注快消茶饮市场,并坚守“自然、健康、方便、好喝”的产品理念。

在消费者层面,让茶聚焦年轻人,目标用户为25-35岁的年轻群体:他们是中国最先接受无糖冷茶饮料的一群人,是无糖和健康的追求者、也是无糖茶饮料的忠实拥护者。

2022年1月,让茶发布高山系列新品——高山绿茶。来自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生态茶园+精选茶树品种的高山茶、成份原料及口味更优、健康及品质感更突出。

为了获得好的口感,和市面上的产品进行区隔,让茶与国内知名茶学教授—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刘政权教授联合研发,从10多种绿茶品种层层试喝筛选,最终选定国家级茶树品种”中茶108”:这一品种的茶芽可长久持嫩,氨基酸含量更高、抗病性和免疫力更强,所蕴育的茶叶更天然干净。

而为了选拔出更好喝的风味,让茶团队在研制“高山绿茶”的过程中,经过了多次研发、调整与测试,为了追求更稳定的高品质口感,他们甚至将生产出来的大货成品3次推翻,为高品质和原则而反复搏斗。

更值得一提的是,让茶高山系列瓶身包装设计,承袭传统中国风,由多位行业大师强强联手共同创作,希望能够以中国风视觉元素呈现出正统地道的中国茶文化。

在更专注、更聚焦中国茶的愿景和不懈努力之下,让茶“高山茶”一经推出,便已经在市面上受到了消费者们的热议和欢迎。

2022年2月,让茶又推出了高山系列第二款新品——高山乌龙茶,为消费者选购高品质乌龙茶提供了多元化选择。

在里斯发布的《全球战略定位报告:国家心智资源中的万亿机会》中,曾经如此描述,“中国先天具有茶的国家心智资源”,作为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之国,中国的无糖茶饮料市场,虽然尚在爆发初期,但已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

在未来,中国的无糖茶饮料赛道是否还会发生更为精彩的故事、出现更好的产品?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1年中国茶饮料行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市场分析

茶饮料是指用水浸泡茶叶,经抽提、过滤、澄清等工艺制成的茶汤或在茶汤中加入水、糖液、酸味剂、食用香精、果汁或植物抽提液等调制加工而成的制品。茶饮料是指以茶叶的萃取液、茶粉、浓缩液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饮料,具有茶叶的独特风味,含有天然茶多酚、咖啡碱等茶叶有效成分,兼有营养、保健功效,是清凉解渴的多功能饮料。

一、产业链

茶饮料的产业链中,上游为基础原料,主要成分为水、茶汤、各种食品添加剂等;中游为各类型的茶饮料,主要为果味茶饮料、奶茶饮料和碳酸茶饮料;下游为各个消费渠道,最后到达终端消费者。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上游分析

1.茶叶

茶叶成分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等,有益健康。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发展到现在茶叶也可以制成的不同的茶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数据显示,我国茶叶产量由2016年231.33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297.0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4%。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

2.绿茶

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中国有广袤的茶区,生产多种茶类。新开垦的茶园不断增加,单产提高,产量也不断提升。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绿茶产销分别可达204.0万吨和161.5万吨。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

3.红茶

我国红茶主产区主要包括福建、云南、安徽和四川等地,近年来,国内茶叶市场对红茶的需求量持续增长,促进了各产茶省红茶生产积极性。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红茶产销分别可达28.8万吨和29.3万吨。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

4.重点企业分析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中游分析

1.茶饮料市场规模

我国茶饮料消费经历结构升级,相比日美人均消费增长空间广阔。随着新式茶饮体验的诞生,中国茶饮市场实现快速增长。按零售消费价值计,中国现制茶饮于2020年的市场总规模约为4107亿元,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4789亿元,到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4.5%。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新式茶饮市场规模

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这种生物碱能使人提神和兴奋,此外,新式茶饮中丰富的配料和糖分的存在,会让消费者不知不觉体会到大脑分泌多巴胺后的欣快感,面对压力大、节奏快的现代生活,新式茶饮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不再属于一款饮品,反而是一种情绪的调节剂,体现一种“幸福感”。数据显示,我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442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02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2.1%。预计2021年我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将突破1100亿元。  

数据来源:《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竞争格局

尽管茶饮料市场不乏竞争者和新产品,但事实上市场依然是由几个知名品牌占有。从茶饮料的品牌来看,传统茶饮料的市场龙头企业依然是康师傅和统一,市场占比分别为43.3%和23.5%。近几年随着农夫山泉陆续推出的茶饮料产品不断上市,在传统茶饮料行业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占比7.9%。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品牌力指数

数据显示,从2019年中国茶饮料品牌力指数排行情况来看,尽管康师傅及统一牢牢占据行业前2的位置,但依旧有新品牌涌进榜单。凭借着主打年轻市场的产品茶π,农夫山泉从2016年的榜上无名逐步攀升到2019年的第5名,表明市场仍然给后来者留有机会。因此,在大品牌不能充分满足消费者新诉求的大背景下,茶饮料市场的大门依旧为携有潜在爆品的后来者所打开。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5.重点企业分析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下游分析

1.外卖配送

随着移动互联网及手机支付的普及以及中国餐饮业的持续数字化进程,在所有终端app通过外卖服务的现制茶饮产品的零售消费价值由2015年的7亿元增加至2020年28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7.6%,约占中国截至2020年现制茶饮产品零售消费总值的25.0%。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品牌门店

近年来,我国新式茶饮门店数量和新式茶饮消费者数量大幅上升。2019年新式茶饮门店50万家,受疫情影响,2020年部分门店倒闭,新式茶饮门店将减少至48万家。随着疫情好转,2021年新式茶饮门店将增至55万家。

数据来源:灼识咨询、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消费情况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消费者平均每人每年消费量约44杯,相当于每8天就要购买一次,而人数仅占14%的茶饮重度购买者能够提供高达五成的消费数量,高客户黏性及高复购率也意味着新式茶饮消费习惯逐渐形成,为行业贡献长期增长驱动力。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来源:中商情报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0年中国茶饮料产业全景图谱

  导读:从1993年旭日升创造了第一个全新的“冰茶”概念开始,中国茶饮料市场开始快速发展,目前其已成为软饮料三大品类之一。2014-2019年,我国茶饮料市场规模从653亿元增长至787亿元,其中无糖茶饮料增长迅猛。随着消费者健康观念的不断增强,消费者对茶饮料诉求不断向“健康”、“天然”、“无糖”等方向转移。

  茶饮料,又称即饮茶,主要分为纯茶(茶汤)、调味茶饮料、复(混)合茶饮料以及差浓缩液4中类型。1990年代初,旭日升冰红茶的问世正式拉开了中国内地茶饮料市场的序幕,康师傅、统一等冰红茶的相继推出进一步推动了红茶饮料品类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奠定了整个茶饮料市场的基础。

  产业链解析

  茶饮料行业上游主要是茶叶的种植以及一些食品添加剂(氧化剂、甜味剂、酸度调节剂、护色剂等),茶叶种植参与者主要是茶农以及一些茶叶种植园。茶叶种植生产后流通到中游深加工,经过萃取、调配、充填以及包装,生产出茶叶制品如立顿绿茶包以及茶饮料产品。纯茶加工饮料以乌龙茶为主,是低酸性饮料,一般采用高压杀菌和超高温瞬时杀菌结合热灌装形式,以热灌装PET瓶三片罐为主。调味茶加工饮料则以红茶居多。此类饮料以添加糖、酸并调以不同香型口味为主要目的,故甜酸比极为重要。调味茶是酸性饮料,采用巴氏灭菌法,包装类型多种多样,如二片罐、三片罐、利乐包等均有使用。下游则通过商店、超市零售、批发或电商流通至消费者手上。

  上游茶叶种植——我国是全球茶叶大国 市场总体供过于求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栽培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叶种植源远流长。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种植国,同时也是茶园面积增速最快的国家。但随着茶叶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市场逐渐饱和,目前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状态。

  具体来看,2014-2019年,我国茶叶种植面积及产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19年茶叶种植面积达到4597.87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79.34万吨。同期,中国茶叶国内销量为202.56万吨,出口36.65万吨。总体来看,内销市场依然是拉动中国茶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但同时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不断增大。但以茶饮料行业角度来看,行业上游市场供给较为充足,有利于茶饮料行业稳定运行。

  中游行业——市场规模稳定发展 三大巨头瓜分市场

  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根据尼尔森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茶饮料市场过去三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5.2%,成为增速最快的饮料品类之一。同时,在这三年间,即饮茶市场每年的新品数量都超过100个SKU。目前,茶饮料已成为三大软饮料之一,2019年在软饮料中市场份额为21.1%,排名第二。同时,根据Frost & Sullivan统计,2014-2019年,2019年中国茶饮料市场规模达人民币787亿元(不含凉茶)。

  无糖茶饮增长快速

  从茶饮料的产品类别来看,目前含糖茶饮占据主要地位,2019年市场份额超过90%。无糖茶饮料基数较小,但受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的驱动,无糖茶饮快速增长,比重从2014年的1.53%增加值2019年的5.21%。

  康师傅、统一占领市场 农夫山泉一路追赶

  从茶饮料品牌来看,去除凉茶公司后,传统茶饮料市场由康师傅和统一占据主导地位,2019年市场份额分别高达25.5%和23.3%。农夫山泉近年凭借突然走红的新品茶π,占据市场10.2%的份额,位列第三。

  产品线:康师傅布局较为完善

  目前,市场上的茶饮料产品主要有冰红茶、绿茶、柠檬茶、乌龙茶、茉莉清茶等。从产品布局来看,康师傅和统一的产品线较长,其中康师傅的产品较为完善;农夫山泉则主要有茶π和东方树叶两种产品。

  经营业绩:康师傅稳居“老大”位置

  2017-2019年,3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呈上升趋势,2019年康师傅、统一、农夫山泉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19.78、220.2、240.21亿元,康师傅稳居“老大”位置,农夫山泉则在2019年超过统一。从净利润来看,农夫山泉表现亮眼,持续超过康师傅和统一,2019年达到49.49亿元,而同期康师傅和统一的净利润分别为33.31亿元和13.66亿元。这主要得益于农夫山泉布局的水源地、运输成本下降以及合理的定价机制。2020年上半年,康师傅、统一、农夫山泉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29.34、118.17、115.45亿元。

  聚焦到茶饮料业务,2017-2019年,康师傅、统一茶饮料营业收入上下波动,农夫山泉茶饮料营业收入呈明显增加趋势。2019年,康师傅、统一和农夫山泉茶饮料业务的收入分别为155.79、56.16、31.38亿元,除了农夫山泉与上年相比有小幅上升,康师傅和统一的营收同比均有所下滑。总的来看,康师傅茶饮料销售收入老大位置难以撼动,其次是统一,但近3年统一茶饮料营业收入有所下滑,农夫山泉在营业总收入方面已经超越统一。

  2020年上半年,康师傅、统一、农夫山泉的茶饮料业务收入分别为72.41、29.00、16.0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较大。

  新式茶饮崛起 抢占茶饮市场

  伴随着消费升级,茶饮这个细分领域内催生出一个新的消费风口——新式茶饮。2016-2019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9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包括传统奶茶、传统茶饮、新式茶饮,咖啡现饮,其他鲜榨果汁、鲜奶酸奶等)达到1405亿元。另根据《2019新式茶饮消费白皮书》数据,2020年中国新式茶饮潜在市场规模为500亿元左右。在满足消费者对饮品需求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社交场所也成为线下茶饮店提高自身吸引力的王牌之一。相比之下,过去的瓶装饮品正在脱离年轻人群的消费理念。

  同时,资本也纷纷涌入新式茶饮赛道。2020年3月,喜茶宣布获得Coutue与高瓴资本的战略投资,投后估值超160亿;2020年6月,奈雪完成近亿美元B轮融资,投资方为深创投;2020年7月,乐乐茶获得战略投资。

  诉求向天然、健康转变 无糖茶饮迎来春天

  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糖分的减少已经是整个饮料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益普索的调查显示,茶饮料消费者在认为茶饮料健康的工艺/成分中,无添加剂(如防腐剂、香精等)、纯天然/绿色/无公害的原料、无糖/少糖/低糖/减糖排名前三。

  尽管茶饮市场还处在“冰红茶时期”,即大部分还属于甜茶产品,但越来越多的低糖、无糖、代糖茶饮产品正在变得越来越受欢迎,无糖茶饮料的增长速度整体高于含糖饮料。具体来看,2014-2019年无糖茶饮料市场规模的CAGR(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2.6%,而含糖茶饮料仅为3.0%。虽然无糖茶饮料目前的市场规模并不大,约为41亿元,但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已引起各大厂商的注意。企业也在顺应这个趋势,陆续推出无糖茶饮料产品。如银鹭的无糖茶饮料“山云茶画”,主打大红袍、正山小种、四季春三种口味,统一新出的无糖茶新品茶霸也走了相似路线,推出乌龙茶、茉莉花茶和铁观音三个口味。未来,这种势头将持续,无糖茶饮料的市场份额将持续上升,至2024年预计达到12%。

  预计至2025年市场规模将接近千亿

  中国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使许多人都已经接受了茶饮料,说明中国已经有了很好的茶饮料消费基础。中国茶饮料的发展时间很短,市场开发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小城市和农村市场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预计未来几年我国茶饮料行业市场规模将以年复合增长率为3.5%的速度增长,至2025年,规模将接近千亿元。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2020-2025年中国茶饮料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中国软饮料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来源于:大象IPO

找到约10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