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芳村茶城老板

找到约29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芳村茶城7200万的天价金融茶,都被谁喝了?

芳村,茶叶华尔街!有一批人专门从事金融茶炒作!如今,价格最高的2000年的班章橡筋大白菜,2003年的六星孔雀,价格都高达7200万一件。

这是什么概念?六星神鸟400克/片,一件84片,33.6千克,相当于214.3万元/公斤。这个价格,完全吊打黄金:4月5日,黄金价格为36.45万元/千克。茶叶价格,是黄金的5.9倍。从古到今,最保值的黄金,在金融茶面前,竟毫无还手之力。金融茶,不能喝,也无法理财。本质是以茶为媒介,一场豪赌。赌赢了,日赚百万,三更贫穷五更富;赌输了,血本无归,甚至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01-芳村,魔幻的金融茶

中国茶城千千万,为金融茶出现在芳村。最主要的原因在于:60多年的茶叶市场积累,造就了无法撼动的江湖地位。1956年,我国两个香料厂,一个落户云南,一个落地芳村(百花香料厂)。当时,全国香料消费有限。芳村把用不完的香料跟本地绿茶结合在一起,芳村茉莉花茶就这样出现了。几年之后,芳村的香料带火了茉莉花茶。茉莉花茶也经过芳村,销往北方。当时,全国几乎没有规范的茶叶市场。芳村,凭着茉莉花茶,实现了茶叶市场的初步规范化。

80年代,东南沿海经济开始发力,广东茶楼快速增长。外地茶老板,会带上自己的茶,往芳村推销茶叶。芳村,经过多年的积累,有茶叶市场的第一手信息。全国茶叶大哥大的江湖地位,基本成型。

90年代,台湾人到大陆办厂,把台湾人的喝茶习惯也带了过来。台湾人先炒火了铁观音,随后又炒火了普洱茶。2003-2007年,正是以芳村为中心,普洱茶从默默无名的边销茶种,到全国知名的名茶。2007年,也正是芳村,7542率先暴跌,短短几天,从2.2万元/件的巅峰,跌落到8000元。大牌暴跌,芳村普洱茶人人抛货。随后,牵连全国各地普洱茶。普洱茶市场全线崩盘。

把普洱茶捧上神坛之后,芳村茶市的江湖地位,再也无法撼动。茶圈更是有“茶企要做大,只要芳村接受了你,你就成功了一半”的说法。在各地茶城起早贪黑卖茶的时候,芳村又领先一步,玩起了茶叶金融。

十年金融,狂欢与痛哭芳村金融茶炒作,10年前就有了。经过十年的积累,芳村已经有人专门从事茶叶炒作,不分白天黑夜地狂欢。如今,虽然直接开金融茶的茶行不多,但是,芳村100家茶行,就有99家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炒作金融茶。芳村,有人四处搜寻庄家信息,发在一个个群里,带动金融茶价格起起伏伏。有人二十余万买进两提茶叶,7天后出手,就赚了10万。有人玩的大,一夜之间,就实现人生逆袭。也有人把所有的财富压在一款茶上,本想大赚一笔。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庄家没有看上他。所有财富,一夜之间,血本无归,永远翻不了身。

2013下半年,茶商王某投了几十万,以单价1.3万元的价格,押宝刚涨起来的13017742.王某本想着价格再长点就出手。然而,王某做梦都没想到。2014年上半年,普洱茶市场还是一片欣欣向荣,茶山价格一浪高过一浪。下半年,大炒家突然撤资。普洱茶市场一片萧条,王某心心念念的13017742,价格突然拦腰截断。

王某心有不甘,恨不能把脑袋往7742上砸300个回合,说:我主要还是赌错了。当时要是花几十万买101,2012年才8000一件,现在涨到了20多万。然而,没有如果。今天,跌宕起伏的13017742又回到2013年的1.3万,涨涨跌跌,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王某炒茶暴富的梦想,永远破灭了。遭受打击的王某,再不敢豪赌,如今,又在芳村本本分分做起了卖茶生意。

然而,一群人退出来,更多的人被潮水冲了进去。今天,金融茶已经被当成期货爆炒。大品牌发售一款茶,从发售信息出来,到市场到货期间,大约有5天到一个月的时间。很多人,就在这段时间里,买进卖出。2019年,大牌新品发布,炒家一片沸腾。芳村茶市,一度疯狂到一个新品空箱子,都能卖到6000元高价。

上游炒家,把空箱子发到群里,让下家以为自己手中有茶。一个传一个,一大批炒茶党,就被一个空箱子上了套。而且,看到“货”后,必须马上交钱。上家就带着下面炒家的钱,跟着更上面的炒家炒茶去了。是赚还是赔,交货的时候,只有两个结局:赌成功了,肯定大赚一笔。赌失败了,连本带利,血本无归。如果有人玩得太大,要么一夜暴富,要么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在朋友圈发了要喝农药去了,便关了手机,连夜跑路,从此杳无音信。

跑路!一点都不夸张。比如,2万多一件的新品被炒到4万多元/件,做100个空单,就能赚200万;反之,如果2万多的价格跌到8000,做100个单,就亏200万。在芳村炒家身上,金融茶亏赚几百万都是常事。炒家以后还要在芳村茶圈混,哪怕亏本,通常都会尽力兑单。但有些炒家玩得大,几千万上亿地做。一旦超过自己的兑单极限,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只能连夜跑路。所以,交货的时候,下家为担心上家跑路,堵上家商铺的事,时有发生。只是,大多时候,也是于事无补。

去年4月,东莞炒茶党爆雷。林女士带着亲戚朋友,交了520多万,跟着上家叶某炒茶。除了林女士,跟着叶某炒茶的人,一共交了7000多万。然而,到了兑单的时候,叶某钱没有,茶也没有,只能跑路。叶某的上家欠了叶某一亿。本想着玩把大的,一进一出,大赚3000万。然而,叶某上家跑路,叶某资不抵债,只能跟着跑路。而跟着叶某炒茶的林女士,只能把自己的茶,抵押给跟着自己炒茶的亲朋好友。

在芳村,有8000买进,20万卖出的欣喜若狂。也有20万买进,然后一路暴跌,再没上涨的惨痛。在芳村,巨亏巨赚都是常态。有人靠运气,日赚百万,有人卖掉车房,卖掉茶铺,一把豪赌,倾家荡产。

-02-被爆炒的金融茶,迷失的郁金香

金融茶本身没有价值,投资、品饮、理财,都沾不上边。然而,凭着合同买进卖出,却被炒得比黄金还贵。金融茶,简直就是荷兰郁金香的低配版。

17世纪初,荷兰垄断海洋贸易,成为海上马车夫,首都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贸易和经融中心。法国人炒起了郁金香之后,荷兰人看到郁金香有利可图,买进卖出,就能赚高价。投机者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并支持舆论,大肆鼓吹郁金香的价值。1634年,在舆论的洗脑下,荷兰人对郁金香,几乎病态的痴狂。

刚进门做郁金香的人,马上就赚到普通人一辈子都不敢奢求的财富。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这么简单的操作,普通人也想大赚一笔。在郁金香买卖面前,谁还愿意去辛辛苦苦做实业。到1634年,贩毒走卒,船工马夫,都跑进郁金香的狂欢中,梦想分一杯羹。没多久,有人干脆在荷兰首都开设了郁金香证券交易所。凭着合同买卖,就能大赚。

100荷兰盾的郁金香,一个月之后,就会涨到2000荷兰盾。1636年,郁金香最狂热的时候,一株永远的奥古斯都郁金香,被炒到6700荷兰盾。这个价格,相当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繁华地带的一幢房子。普通荷兰人辛辛苦苦几辈子,还买不来一株郁金香。

1637年2月,倒卖郁金香的人发现:就算郁金香真的开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这些花又有什么价值呢?马上,众人追捧的郁金香成了烫手山芋。第一个人抛售郁金香合同,所有的人都会跟着恐慌。都害怕这些郁金香最后砸在自己手里,变得一文不值。第一个泡沫被刺破,所有的人跟着抛售。郁金香价格疯狂暴跌,当初价值一幢房子的郁金香,马上就变成了路边的野草。郁金香泡沫破灭后,热衷玩金融的荷兰,船已经烂在了港口,荷兰,再也不是声名显赫的海上马车夫。

金融茶,本质跟郁金香一样,不能创造价值,不能和实业一样创造财富。你赢的钱,是他输掉的。他输掉的钱,是从另一个人那里赢来的。金融茶,就这样,在一个又一个人的手中,玩财富转移。

有茶商透露:金融茶涨价的秘诀是:要有庄家买单,要有庄家拉价。这分明是,有人做了一个局,让你抱着真金白银往里面跳。表面上输赢的机会,各占一半。实质上,赚钱的愿望是多么美好,血本无归的时候,才知道暴富不过是美梦一场。金融茶,并不能创造价值,只能玩财富转移。炒家做局,自然要赚钱。上游炒家,也要赚钱,能赚钱的人,终究只是少数。

这就注定:虽然金融茶有上千款,但能赚钱的茶,只有少数。押对了这少数茶叶的人,自然是赚了。押了别的茶叶的大多数人,只能是血本无归。赢一个,输十个,才是金融茶炒作的常态。只是,入场的人,没有人相信自己会输。

人生,经得起多少豪赌?

一朝炒茶,赚了一笔。尝到赚大钱的快感,自然不会,再去体验,日常辛苦的上班。接着,赌赢的欲望,终究胜过了理性。想来一把更大的,再赌一场,再赚一笔。一朝不慎,赔了个精光。卖房卖车,下次一定能赢回来。然而,九输一赢才是赌徒常态。再输一次,再难翻本,最终把自己逼上绝路。芳村茶市,有人卖掉商铺买茶,有人连夜堵了上家的商铺,有人在朋友圈说,自己再难翻身,想喝农药。

自古只见新人笑,何时听闻旧人哭!有人日赚百万,有人倾家荡产,更有人恨,上车太晚。然而,金融茶,7200万一件也好,一天涨价700万也罢。人为制造稀缺性的背后,能涨价的茶,只是少数。如果侥幸赚了一笔,记得见好就收。普通群众,面对金融茶,吃一场瓜就好,看看就好,千万别碰!不要用你发财的爱好,去挑战芳村茶商的专业!

文章来源于: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广州人不喝绿茶是真的吗?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我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在我印象中,广州一般都不喜欢喝绿茶,但是在网上居然找不到相关的问题。于是我就只好自己正儿八经地胡说一通,如果有说错的,欢迎大家给予指正。(本文3400字,阅读全文约需5分钟)

(一)在很小的时候,我就跟父亲经常到茶楼,八十年代广州的茶楼很简朴,茶水案上放有可供自取的茶叶和开水、茶壶,茶叶一般有乌龙、普洱、寿眉这三种。父亲说过,普洱比较脏,寿眉比较淡、乌龙口味正相宜,而我小孩子就喝寿眉好了。乃至问及普洱怎么脏,父亲说,普洱是用脚踩,然后堆在一起发酵,弄不好就发霉。有次他喝普洱,给我闻一下,果然有一股三月天打开衣柜的味道。这个味道就深深印入我脑中,一直都认为普洱(熟)茶是不卫生的。

到十岁左右,武侠小说风行,金庸梁羽生小说中涉猎广泛,经常提到各地名茶的,大师们的精彩描写惹得心里痒痒的,就问老爸“碧螺春”、“龙井”、“马骝搣”(猴魁)的事情。父亲说,那些是绿茶,寒凉,广州人容易胃寒,不是很喜欢喝绿茶。心里甚是觉得遗憾,总想着有机会要见识一下。但是广州人容易胃寒不喝绿茶的说法又被父亲深深种草了。我家就是芳村的,稍大一点,喜欢骑着单车到处跑。石围塘以前是给广钢囤煤的地方,高架桥下面就是黑黑的煤场,80年代末,开始有人在附近的路边店铺卖茶叶,逐渐多了起来,十来家、几十家、上百家迅速发展,短短几年间形成一个具有规模的集散市场。当时大家都没什么包装、品牌概念,基本就是初级农产品状态,偶尔有人把在工业部得奖的茶用毛笔写在大纸上挂出来,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到九十年代开始,石围塘附近已经成为全果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并慢慢开始细化品类,红茶、寿眉、乌龙、普洱是最为常见的,后来又有了铁观音、西湖龙井、英德绿茶等。西湖龙井是比较名贵的,家里曾经有一个扁扁的小铁盒,上面写着西湖龙井,只有50克。是当年在名刹任要职的大姑母给我父亲的,不知道价值几何,但在当时肯定不是随便可以买到的。

(二)年轻人总是放荡不羁,念书的日子离开了家,就不去关注茶的事情了。后来结交了全国各地的朋友,经常有朋友来广州公干,我和广州几个朋友都是以酒相待,有一位青岛女士提前声明了不喝酒,我们倒是愁起来,跑到茶叶市场买了些茶叶来招呼,结果这位朋友给我们一人一份包装精致的绿茶,并告诉我们要用玻璃杯冲泡。这茶冲泡后,细长的叶片随水舒展起舞,非常好看。许多年后我才知道这就是小时候曾经很向往的名品“马骝搣(猴魁)”。

虽然猴魁好看,但我总觉得味道太清淡了,可能是习惯了烈酒穿喉的辛辣,已经失去了细品清鲜的细腻味觉。

在这次之后,我觉得身在茶城而不识茶,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于是便经常到茶城去交朋识友,偷学茶知识。

进入两千年之后,芳村茶城各种茶轮番热卖,我都算是比较清楚的,由福建铁观音到台湾高山茶、冻顶乌龙、凤凰单枞、桐木关金骏眉、冰岛、老班章、大红袍、英红九号、下关沱、牛蒡、金花茯、柑普茶、小青柑、福鼎白茶、新会陈皮……好不夸张的说,在这里引导全国热卖的茶估计比你喝过的还多。

但是,有个现象很奇怪,在芳村茶城轮番登场的茶里面,还真没有绿茶的影子,甚至在茶城成千上万的商家里,经营绿茶的店铺都是很少的,就是有,都是为了表现得货品齐全而只有少量货的。

这个现象就说明了广东人,至少广州人是不怎么喜欢绿茶的。店家都是恨不得把广告送到你面前的,只有接受了老广对绿茶不感兴趣的现实,你才会几乎看不到绿茶的踪影。

(三)

还是因为找来找去找不到广州人不喝绿茶的说法,所以我只好自己想几个说法出来,看看能不能说服大家,或者让大家来说服我。

首先是历史习惯说,广州号称千年商都,自汉朝时期已经对外贸易,茶叶和丝绸、陶瓷一起,在宋代成为富国强兵的重要战略和贸易物资,向北方换取战马,中亚、南亚从海路到广州中转,用中亚的乳香、龙涎香、琥珀,东南亚的胡椒、丁香、豆蔻等,与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互为交易。在古代航海贸易是非常依赖洋流和季候风的,一般来说每年来到广州的船舶都是5-7月乘南风而来,在广州停泊三个月左右筹办货物,9-11月乘北风离开。

丝绸、陶瓷都是可以放的,茶叶在古代不好存放,北宋王安石变法其中一条《通商法》,就是针对茶叶的,原因是王安石在浙江任小吏时,发现国家专控茶叶获利的同时,需要承担因为贮存、中转造成大量腐烂的损失。王安石的变法只是将这个损失转嫁到商人头上,希望以商人高效率的运转减少损失的发生,但在北宋茶叶为大团,干燥度不足、工艺没有进步,效果是不大的。真正改变茶叶命运的是蔡襄,他研发出小团茶,因为体积小,容易干燥,使得可贮存时间延长。

南宋时期,广州作为当时三大对外贸易输出口之一(杭州、泉州、广州),虽然不是主要的茶叶口岸,但交易量也是非常大的。大量的茶叶由广州输出,新鲜的“蒸青”想都不用想,只能是可以耐存放的团茶,也就是类似于我们现代人看到茶饼、茶砖。这个习惯延续下来,到现在有上千年历史了。

第二是口感说,我说广州人不喝绿茶,是指广义性的,不是指所有人,因为新广州人现在数量上已经远超老广了,我小时候广州400万人口,现在1800万。所以如果我认知上出现跟不上的,还请谅解。老广这些年基本是接受口感比较浓的茶,一个是受潮汕人影响、一个是受朋友圈子影响。潮汕人功夫茶天下闻名,最早在茶叶市场经营的人里面,十有八九是潮汕人,然后才是福建人,珠三角广府人。潮汕人以凤凰单枞独步天下、福建人带来的品种很多:铁观音、乌龙、大红袍、白茶、金骏眉、台湾茶,除了近几年复兴的白茶之外,口感都不能以清淡为卖点。香港人在九十年代搞起了普洱茶,为香港人打理的自然是珠三角的广府人,天价普洱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但在里面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老广自己。

此外,广东广府地区本地也还有英德红茶等,虽然影响力有限,但在本土还是有一定市场的。这么多口感稍重的茶占据市场空间,口感清淡的绿茶所占份额小,也是正常现象。您在广州的所有茶叶店铺,老板都会热情招呼你,为您泡上一道茶,买不买没关系,进门就是朋友,这是广东基本的为商待客之道。但你应该发觉,几乎所有老板给您泡的茶,都不会清淡。一则,在广东如果泡茶清淡,会被嗤笑待客不周,广州有俗语“淡过猫尿”,就是形容茶水过于清淡的,所以茶老板们宁可多放几克茶叶,也不愿意客人有这份感觉。那么长期下来,大家的口味就越求越重了。大家在这世上都是俗人,实在很难去品味绿茶那份清纯了。

第三是胃寒说,广州人包括几乎所有广府人,整天挂在嘴边的就是“湿热”、“湿滞”、“热气”;广州人有全国著名的“凉茶”,凉茶是干什么用的?清热和祛湿用的。自古以来岭南为湿热瘴气之地,寒字不太挨边,所以我一直认为广州人胃寒不喝绿茶是不靠谱的。菊花在广州流行了几十年,要说寒,绿茶还比不上,但是有一点不能忽略:喝菊花的诉求是明确的,就是为了降火清热;而绿茶的寒,没人当它是药,既然不是药,那么一听寒的肯定不是好东西,这是心理暗示起到了一定作用。

(四)

在全国的各大地区茶行当中,绿茶以各产区中心大城市批发市场为主,除了品牌产品之外,基本上产品覆盖范围大部分依旧是产区城市,小部分是“兄弟产区”互换,销售上有一个“有效半径”,长江流域沿途的省份,都有绿茶产区,贵州、两广、福建也有产区,“有效半径”模式也同样通用。各产区之间的品质其实没有天囊之别的差距,各地按照顶尖标准挑选的名茶都是片区品牌的标杆,退而求其次的也都差不多。同样品质的产品,在产区本地供销平衡的情况下,没必要向外低价输出。很多时候向外输出会比本地销售更低价,这在茶叶、海鲜行当时很常见的。

在广州的绿茶不多,呈两个极端状态,高端的品牌很贵,低端的散茶很便宜。高端的好理解,上面应该说明白了,春茶茶青贵、各环节需要利润,附加值肯定是需要高端需求人士买单的。那么很便宜的散茶怎么来呢?大家别忘了前面说的,夏茶茶青可以低到3元,甚至更低,那么按照公式计算,这些产品的市场终端价,是在60块左右。这个量有多大?很大。这些产品怎么办,留在产区销售势必造成恶性循环,那就拿到其他产区去搞乱别人的市场。对,就是这么干的。

广州市场是一个吞吐量很大的市场,而且成立最早、品种最多、经验丰富,在绿茶需求量并不大的情况下,这种销售期短、风险系数大、中档品质货源没保障的产品,基本没有商家会力出击。

老豆教落吾岩饮(没有历史感)、性价比不对头、存放不了、不对口味,这些所有作用叠加起来,也许就成为了广州人不喝绿茶的梗。

来源:宝福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从当年损失惨重的北方投资客说开,聊聊北方市场的过去与未来

2007年的思茅,大到城市地标,小到街头巷尾,到处都贴满了一个荒谬的标语:“存钱不如存普洱”,甚至整个城市都因一饼普洱茶,改名为普洱市。

从“早上一背箩,下午开摩托”的普洱茶农,到带着一麻袋钱到市场成件买普洱茶的大小老板,再到存了满屋子茶的单位领导,没经过的很难想象那时疯狂。

这股炒茶大军中,不仅有对普洱茶较熟悉的云南人和广东人,还有大量一无所知,只知道“这个能赚钱”的北方投资客,同时损失最惨重的也是这些大哥。

当年的那次疯狂,至今仍留有哪些影响?对未来的北方普洱茶市场又会有哪些影响?这篇文章,我们就来坦诚聊聊这个问题。


头脑发热的投资客

前些年陆离在北方考察时,结识的一位普洱茶商(以下简称老张)的经历,就很能说明问题,他之前主要经营福建茶叶,2006年才随大众做起了普洱茶的买卖。

当年老张租下的那间门面,不过百余平米,还要为家人留出起居的空间,2006年勤勤恳恳地做了一年生意,过年时简单算了下开支,余下了十多万的利润。

听起来还不错对吧?但当时大家都觉得挺正常,老张还说了个真事,当年他对面那家普洱茶二线品牌经销商,光那一年就拿下了近千万的销售额。

就这人家还觉得很惭愧,年终回云南开会时,都是灰溜溜地坐在角落,毕竟比起前面那个年销过亿,胸带“最佳经销商”的广东大经销商相比,还差的很远。

说到这里,老张还感叹道:“那年来店里的客人络绎不绝,我和老婆每天从早忙到晚才勉强招架,而对门那家比我还辛苦,光桶装水每天就要用十几桶。”

然而,随着市场崩盘,好日子很快就到头了,老张心有余悸地说,07年初很多人都将身价性命砸进了普洱茶,幸亏他当时把钱拿去买房了,否则也会跳进去。


而老张对面那家店的老板就没这么幸运了,大益7542行情涨至17600左右时,那位老板用毕生积蓄吃进一批货,几天后尾盘就涨到了250000元一件。

但还没等他高兴,普洱茶市场就迅速崩盘,这款茶直接暴跌到8000元每件,大笔资金几乎在一瞬间就被深度套牢,而这正是当年大量头脑发热的投资客缩影。

吸取教训的经营者

普洱之殇后,大批损失惨重的投资客和茶商都黯然退出了普洱茶市场,而留下的这些人则充分吸取经验教训,以名山古树为依托,稳健地进行普洱茶经营。

经过了数年发展,河南茶城经营的品类中,除了早些年成功平飞北方的铁观音,以及当地茶叶霸主信阳毛尖外,普洱茶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呈三足鼎立之势。

而到了行业更加健全的今天,河南的十八个地市中,除了信阳这一茶叶主产地外,其他各座城市,普洱茶都占据了不小的市场比重,而且还在稳定增加。

信阳的茶叶实力也不容小觑,茶叶种植面积216万亩,总产量8万吨,总产值150亿元,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71.08亿元,位列全国第三,茶叶消费市场庞大。

而更具有代表性的,则是河南人调侃的“集一省之力发展一个城市”的省会郑州,目前常驻人口1260万,人口密度仅次于北上广深,茶行业进展飞速。


日新月异的新茶城

2003年左右,在芳村茶城已成气候之时,整个河南地区,只在郑州分布有一家规模不大的普洱茶经销商,而且选址还是在华中食品城,在当地影响非常小。

到了2004年初,河南首家茶叶批发市场“郑州茶叶城”开门迎客时,整个市场220家商户,只有3家经营普洱茶,而且专营店只有一家,剩下两家还只是兼买。

而接下来的发展就按下了快进,随着那一百多匹满载普洱茶的老马在北京街头招摇过市,全国各地都吹起了普洱茶热潮,普洱茶市场进入了疯狂炒作模式。

仅仅是两年后的2006年,郑州茶叶城内基本所有商户都在经营普洱茶,同年新开的郑州北茶城,门面供不应求,里面近9成的茶商都在炒作倒买普洱茶。

然而,热潮来的快去的也快。2007年,随着普洱之殇的降临,全国普洱茶市场都降到了冰点,各地茶城萧条一片,炒作普洱茶的茶商也早已不知影踪。

好在之后不久,随着古树茶概念的强势崛起,普洱茶界迅速恢复了元气,而郑州普洱茶行业也重新振作,经历了之前的疯狂,很多商家都追求稳扎稳打。

2010年,郑州茶城数量新增数家;2015年初,河南茶城数量新增到20家以上,而且不断有新茶城在筹划开业,折射出的是当地旺盛的消费需求。

其他北方省份的普洱茶市场也都前景良好,如西北地区的代表城市西安,常住人口过千万,茶叶门店过万,茶馆茶楼逾千,茶叶吞吐量占西北市场近三成。

而更西边的宁夏,甘肃,新疆等省份,自古以来就是边销茶的主力消耗地区,哪怕近些年来茶叶品类大大丰富,很多人人不忘记忆里的那份砖茶香。

尤其是清真大省新疆地区,饮食偏向重口味,油腻和多脂,需要茶叶来消食解腻,这里的冬季漫长又寒冷,与普洱熟茶温和养胃的特性也十分符合。

目前新疆地区共有一千三百余家茶叶经销商,“炉院街茶叶一条街”则为当地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整个新疆能占到西北市场四成多。(数据来源:新疆茶叶协会)

此外,茶企北上时,还需重视茶叶在北方的送礼属性,500元的消耗茶叶在当地已经是较高的消费,但逢年过节时买几千元的礼品茶送礼的却大有人在。


国家方面的政策也是值得考虑的因素,尤其是国家已经稳定推行多年的一带一路政策,将带动西北经济的发展。此外,政府国企单位的采购也不容小觑。

2013年时三公消费被控制,很多人预测礼品茶将失去生存空间,实际上只是减少了过度包装与华而不实的现象,品牌茶,老茶,古树茶依然是目前的送礼热门。

以上就是北方市场的发展浅析,一路分析下来,我们会发现在2020年之前,普洱茶在北方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奈何之后的疫情影响实在太大了。

茶客去不了市场,茶企卖不动新茶,情况最严峻的还要数千千万万的茶叶店,房租,人力,进货,疫情下已是入不敷出,经营上更是困境重重。

经济下行,远离资讯中心的北方茶店该如何自救?“南茶北上路迢迢”专题的最后一篇,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处境艰难的茶叶店。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