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第一产业第二茶叶

找到约93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聚焦】茶博会:“乡村振兴,茶叶扶贫”县域论坛成功召开

 

 

201898日下午,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帝芙特茶城承办,上海市茶叶行业协会、上海市茶叶学会、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协办的乡村振兴,茶叶扶贫县域论坛以2018上海国际茶业展主要活动的形式在上海展览中心成功举行。

 

 

 

与其说这是为专业会展设置的一场专业论坛,还不如说是精心设计的专门针对乡村振兴,茶叶扶贫的现场经验交流会和主题报告会。

 

众所周知,全国有19个省市(区)盛产茶叶,有近1000个产茶县(市区),茶叶作为很多县(市区)的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撑起了农民增收、农村富裕、乡村振兴的一方天地。有人说茶产业是绿色环保的生态工程,是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民生工程和富民工程、社会工程,有官方数据说全国有8000万茶农,那么以茶为生计的涉茶人口至少上亿了。全国喝茶的人数在4.5亿以上,茶叶因此构成了小茶业,大民生、大社会的特殊地位,占据了全国人口1/14的人的生计与茶产业有关,茶,谁又能说不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呢?全国上下、系统内外、各级政府无不将茶产业作为区域内的重要的经济支柱,来培育来扶持。茶业兴,乡村兴;茶业旺,乡村富,美丽乡村,以茶入画。一些地方通过茶与旅游,茶与文化科技的融合,呈现了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工厂变景观、农家变民宿的崭新景象,以茶为产业实践,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我们庆幸地看到,以茶为主要抓手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涌现了一大批值得全国学习的典型,如以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安吉白茶产业,美丽乡村,幸福茶农的湄潭核桃坝茶村,茶+N融合发展式的名山牛碾坪万亩观光茶园……除此之外,全国还有很多很多的典型,值得我们去总结去推广去学习!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朱仲海主持论坛,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梅宇出席论坛

 

目前,在全国十四个连片贫困区中,有一半以上是适合种植茶叶的地区,很多宜茶贫困地区响应中央精准扶贫战略,落实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因类型施策的工作方法,结合当地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助推当地脱贫致富。习总书记曾经勉励广大茶人:先富帮后富,带动更多人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这样一场主题鲜明的乡村振兴,茶叶扶贫的经验交流会真是恰逢其时,来自产业前沿的以茶产业为实践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不仅是对茶行业,更是对全社会探索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都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刊摘编各论坛嘉宾的精彩发言,这也是他们以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茶产业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也!

 

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政协副主席黄宁燕

 

横县茉莉花产业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已成为在全国具有独特资源的产业,茉莉花成为横县人民的致富花、幸福花。横县现共有10.5万亩茉莉,33万名花农,年产8万吨茉莉鲜花,产值超过17亿元。种植茉莉花的经济效益比较可观,能有效地提高贫困户的经济收入。据统计,2017年横县有2000多户贫困户获得茉莉花茶产业扶持补助。2018年推进茉莉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出台和横县茉莉花产业(2018-2020)发展规划落地,实施1.8万亩茉莉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对新种茉莉花进行补贴。近年来,横县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打造中华茉莉园,建设茉莉花(茶)标准化加工基地,先后引进了北京张一元、浙江华茗园、台湾隆泰3家国内知名企业,成为世界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和茉莉花茶加工基地。横县共有130多家花茶企业,年产6万吨茉莉花茶,产值超过53亿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横县的茉莉花产业快速发展,茉莉企业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积极回馈社会,通过捐钱捐物的形式积极帮助贫困村建设;积极利用扶贫产业发展基金做强做大企业的同时每年给予贫困户分红;进入贫困村承办山林开辟茶山,发动村民种植茶叶。横县在2000-2018年期间成功举办十届全国茉莉花茶交易博览会和九届中国(横县)茉莉花文化节,极大地提高横县茉莉花、茉莉花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茉莉花产业所带来的旅游和商贸物流年产值超过20亿元,茉莉花(茶)产业综合年产值达到90亿元。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李平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武陵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的东大门,全县2372平方公里,20.83万人,平均海拔1200公尺。云上五峰,茶香天下。在举国上下全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时刻,五峰把传统和优势的茶产业作为第一产业、第一支柱、第一品牌来打造,在茶产业发展的同时有力带动精准脱贫。

 

五峰茶就是扶贫茶。五峰现有21.5万亩茶园,人平拥有一亩茶;全县85%的农民涉茶、60%的农民靠茶,农民从茶叶中获取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重点茶区几乎是全部的收入来源。五峰没有茶叶的发展,就不可能取得精准脱贫的胜利。近年来,五峰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加工合作帮扶、基地建设增收等多种形式,在确保已经脱贫人口不返贫的基础上又带动了5075户、14917人脱贫。

 

扶贫茶需要全社会关注,变成有情怀的茶。五峰是重点贫困县、深度贫困县,现在仍然有9个重点贫困村没有脱贫,有9675户26653人没有脱贫。目前,五峰全县上下正全力动员、奋力攻坚,确保所有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令人感动的是很多五峰以外的人士带着情怀支持五峰茶、关心五峰茶。比如,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今年4月组织了一百多名茶商到五峰帮助推介五峰茶,一次活动就销售了1300多吨近5000万元的茶,这次又把五峰推到了上海。这次参展的六家企业,总共带来了来自366个贫困茶农1000亩茶园的茶。又比如,地处上海的东方证券有限公司选择贫困的采花台村,建立东方证券宜红茶扶贫基地,2018年已经购买了该村200个贫困户的3000斤红茶,每个农户增收1.5万元。

 

我们坚信,五峰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全县茶农的共同努力、全社会的倾力支持,一定能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向美丽富强、文明和谐的目标迈进。

 

云南省临沧市茶叶产业办公室主任李文雄

 

我国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17日设立为扶贫日。为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拓宽扶贫开发资金筹集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精准扶贫,临沧市依托茶叶产业,采取茶产品+市场+公益+合作社+茶农+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方式,于201724日正式启动了“10·17牵手号扶贫临沧茶制作推广工作,力争每年筹集扶贫慈善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

 

自2017年下半年启动实施“10·17牵手号”扶贫临沧茶制作推广工作一年多来,共收购贫困户茶叶原料近2000吨,市场销售额近5000万元,筹集扶贫慈善基金近500万元。

 

所谓“10·17牵手号”扶贫临沧茶就是利用1017日全国扶贫日,引起全社会包括广大消费者对扶贫的关注和重视。牵手就是要以茶为媒,以企业为载体,牵手社会力量,牵手茶农,牵手消费者,牵手贫困户。既解决贫困户卖茶难的问题,又鼓励消费者在日常茶叶购买、茶叶消费中奉献爱心消费每一饼茶都按10%提取慈善销售资金助推扶贫。

 

“10·17牵手号”运作模式。

一、高位推动,分工协作。临沧市县两级分别成立领导机构,办公室在市扶贫办,下设制茶协调组,督查检查组,推广营销组和宣传工作组,分别负责产品制作,资金管理,使用及监督检查,产品销售,产品宣传工作。

、叫响扶贫临沧茶做到“八个统一”。即:统一名称:“10·17牵手号”扶贫临沧茶;统一规格:400克每饼;统一编号;统一品牌;统一证书;统一价格:售价价格分别为66元、166元266元366元466元/每饼,特殊品类另行定价;统一提取使用扶贫慈善资金;统一使用二维码扫描链接: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查询,获取产品信息数据。

三,精选企业,规范生产。一是设立门槛,重点选择基础条件好,综合实力强,品牌知名度高,具备SC认证资质,市场覆盖面广等优势的企业进行加工生产。

优选原料,确保品质。为确保“10·17牵手号”临沧茶产品的品质,在原料选择上,选取能代表各县区整体质量水平,品质优良稳定,且通过质量检测的茶叶。在原料收购上,采取“公司﹢合作社﹢建档立卡茶农”的方式推进,合作社按企业要求组织建档立卡户的茶农标准生产茶叶,企业向合作社统一收购。

五、结合市场合理定位。

六、完善信息,建立数据库。“10·17牵手号”扶贫临沧茶建立了“10·17牵手号”扶贫临沧茶数据库及产品二维码,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链接查询相关信息。

七、多种方式积极推广

 

贵州省遵义市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唐林

 

遵义市茶产业在2000年以前虽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但其规模不大,仅有茶园10万余亩。遵义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率先于2005年在全省出台了打造百万亩茶海工程,夯实产业基础,为2007年全省出台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7】6号)奠定良好基础。至2017年,遵义茶园面积已突破200万亩,产量12.5万吨,产值100.5亿元,综合产值214亿元,出口5100万美元。今年上半年全市茶叶总产量8.8万吨,产值85.3亿,同比分别增长22.35%、9.78%。综合产值162亿元。带动贫困户17800户5万人脱贫,茶农人均收入7000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700元,遵义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2家,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27家,综合规模在全国产茶市(州)位居首位,湄潭县在全国1000多产茶县中位居第二位,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先后授予“中国高品质绿茶产区”、“中国茶叶出口最具竞争力产区”、“圣地茶都”、“中国茶工业博物馆”等称号,湄潭、凤冈等主产县更是收获诸多荣誉。

 

1999年,湄潭率先在全省召开了名茶两会2001年又召开茶文化节,开始了遵义茶产业与外界的大融合。2008年和2012年,省委、省政府第一、二次茶产业大会在湄潭召开。2009年全省首次茶产业博览会在遵义召开,贵州十大名茶诞生,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等四个品牌入选,遵义红被授予特别奖,2010年,全省第二届茶产业博览会再次在遵义举办,同时产生了贵州五大名茶及三大名茶,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均入选,同时还承办了中国第六届茶叶经济年会。2014年,第十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遵义湄潭举行,获得了与会领导和嘉宾的好评,时任贵州省省长陈敏尔同志指示今后全省的文茶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就定点在湄潭举行,至今年已连续举办四届。同时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落户湄潭,湄潭保留了目前国内最完整的计划经济时代茶叶加工设施,建成了获吉尼斯纪录的天下第一壶,及汇集唐代以来和各少数民族茶文化的中华茶道馆,有连片近5万亩的“中国茶海,核桃坝茶村。凤冈建成了陆羽广场,举办茶与瑜伽活动,湄凤余三县在茶区建成了上百公里茶区占道及数十家茶庄,完善茶区基础设施,全力打造翠芽27℃景区,田坝茶旅景区,二龙骑游小镇,关子山茶旅景区等,将茶区变成了景区。建有位于湄潭的中国茶城,占地345亩,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其中茶叶交易区21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目前入驻商家500余家,年销售金额近20亿元。

 

2020年,稳定茶园面积200万亩以上,茶叶总产量15万吨以上,产值130亿元以上,综合产值300亿元以上,打造1-2个国内知名品牌,建设中国茶叶城市。在遵义的很多地方,如湄潭、凤冈,这一片叶子已经成为产业树、致富树、幸福树;核桃坝茶村的产业模式亦为业界高度认同。

 

湖北省十堰市农业副局长刘军

 

十堰市总面积2.3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0万,有5个国家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近40%。茶业是十堰市极具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全市一直将其作为脱贫致富的第一产业来抓。一是抓基地,全市有80万亩茶园基地,重点抓好标准化基地的新建、老基地的改造提升;二是抓龙头企业,全市现有大小的茶叶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家;三是抓品牌,在全省市州一级中率先整合品牌,合力打造武当道茶,品牌整合九年来,先后荣获中国第一文化名茶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等称号,品牌价值达到25.03亿元;四是抓产品开发,全市以绿茶为主,兼顾开发红茶、黑茶、茶工艺品、茶提取物等,通过加速推进茶叶精深加工,提高茶产业附加值,带动全市老百姓脱贫。目前,茶叶的农业产值达到20多亿元,茶叶的综合产值达到72亿元。茶叶收入占据农民收入的近三分之一,茶叶主产区的收入占比达到60%以上。全市未来的目标是茶叶面积达到100万亩,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茶叶的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

 

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祁红产业发展局局长范典苍

 

祁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44户5254人,其中未脱贫平困人口76户177人。全县茶园面积18万余亩,人均一亩茶园。2017年全县产茶6500吨,产值10亿元左右,茶农茶产业收入5720元。自从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自2015年以来,已脱贫4923户12150人,来自,茶产业的收入增长20%。

 

一、抓龙头,强企业,带动贫困户致富。一是以省市龙头企业为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茶园经营权流转,对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茶园进行流转,然后以日工资100到130元的工资重新返聘农户。二是以初制加工小企业为主体,成立祁门红茶扶贫互助协会,解决资金短缺困难。三是发挥茶叶加工企业解决农民就近务工能力,助力贫困户增收脱贫。全县目前拥有茶叶加工企业350家,年吸纳贫困户家庭务工人员600余人,支付报酬一百余万元。其中2017年祁门县八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就通过茶园流转、雇佣用工、产品收购等方式带动贫困户58户,总计年户均帮扶收入约为14万元。

 

二是政策强投入,帮扶贫困户脱贫。一是围绕省特色产业脱贫攻坚总体方案,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贫困村及贫困户进行奖励补助。二是即及时兑现奖励政策。截止目前,新增茶园项目资金180万,低产茶园改造项目33万元,帮扶贫困村新建村级茶叶初制厂22个,投入扶持资金660万元。

 

种培训,抓人才,扶贫先是扶志和扶智。近几年来,祁门县委县政府通过人社部门的岗前培训、再就业培训以及评茶员培训等,共计1200余人,变输血为造血,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2022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

导语

6月13日,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院长胡晓云在2022绍兴“云上茶博”上,发布了2022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前20强。

近日,《2022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在《中国茶叶》2022年第6期上刊发,特转发报告全文内容,与诸位分享价值评估结果,了解当前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发展情况。

摘要: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研发的“中国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ARD模型2)为理论工具,延续2011年开始的“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研究”专项课题,通过多方调研,结合数字化信息技术,对2019-2021年3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调研、甄别、赋值、评估,得出2022年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结论。同时,以本次专项评估数据为基础,结合近年来我国茶产业相关数据和信息,研究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未来建议。

关键词: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品牌价值;价值评估

前言

为了持续观察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建设现状,发现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发展趋势,提供有关茶叶品牌建设的有效分析和建议,2021年12月底,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牵头,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杂志、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业品牌建设专委会、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等,与“202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活动相匹配,开展了“2022年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专项评估”课题。至此,该专项评估课题进入了第十二个年度的研究。

1数据分析

参与本次评估的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评估对象不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总数为213个。评估依据浙江大学胡晓云团队“中国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ARD模型2),采用科学、系统、量化的方法,经过对品牌持有单位调查、消费者评价调查、专家意见征询、海量数据分析,最后形成相关评估结果。经过对参评品牌相关数据的多方审核,课题组最终完成了对205个品牌的有效评估。相较2021年,本次获得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数量增加了30个。其中,有122个品牌连续参与了2020-2022年3个年度的品牌价值评估。

根据205个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所在地分布,福建省以29个品牌位居各省份第一,浙江省以25个位居第二,安徽省以20个位居第三。这3个省份的有效评估品牌数量占整体有效评估数量的35.9%。本次所有参评省份中,有10个省获得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较去年有所增加,其中陕西、安徽和云南增加最多,分别为8个、7个和6个(图1)。

图1 2022年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所在地分布

本次有效评估的品牌中,有36个品牌来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17.56%;107个品牌来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52.20%;另有34个品牌来自地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16.59%;14个品牌来自县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6.83%。可见,各级龙头企业总占比为93.18%。

据“CARD模型2”,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品牌收益×品牌忠诚度因子×品牌强度乘数。本节将依据模型中的各项各级指标展开相关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展示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发展现状。

1.1品牌价值:增长率整体稳中有升,半数多品牌仍在低价值区间徘徊

本次评估数据显示,205个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总价值为550.55亿元,平均品牌价值为2.69亿元。共计69个品牌的品牌价值高于平均值,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33.66%。

由图2可见,此次有效评估的品牌价值最高达16.95亿元,中位值为1.68亿元,中位值低于平均值1.01亿元,说明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品牌价值差距较大,价值优势趋向头部品牌。但数据同时显示,只有33.66%的品牌的品牌价值高于平均值,大部分品牌的品牌价值低于平均值,处于低位徘徊状态。

图2 2022年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比较

进一步看品牌价值大小区间分布可见,本次评估中,品牌价值高于10亿元的品牌共10个。其中,“吴裕泰”品牌连续3年稳居品牌价值榜首;品牌价值位于5亿~10亿之间的品牌共21个;品牌价值位于1亿~5亿的品牌数量最多,达97个,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47.31%;另有77个品牌的品牌价值尚不足1亿元,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37.56%。

数据显示,2022年,共有122个品牌已经连续3年获得有效评估,创12年评估中连续获评量最高的新记录。2020年,该122个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为2.94亿元;2021年增长至3.13亿元,较2020年增长6.58%;2022年继续提升至3.36亿元,比上年增长7.26%。可见,122个连续3年获评的品牌,其平均品牌价值在持续增长,且增幅在加大。

连续3年获得有效评估的122个品牌中,有22个来自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70个来自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7个来自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7个来自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6个来自非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非龙头企业在2021-2022年度的平均品牌价值增长率超过了其在2020-2021年的平均品牌价值增长率(图3),分别增加0.92、2.69和17.69个百分点。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品牌价值较上年基本持平,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品牌价值较上年下降7.19个百分点。数据显示,不同类别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品牌价值增长情况不一,值得注意的是,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品牌价值不仅下降,且降幅较大。

图3近3年连续有效评估的各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年度增长率

1.2品牌收益:整体持续提升,但不同品牌的品牌收益差距悬殊

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收益,是以品牌近3年的平均销售额为基础,剔除各项投入成本、相关税费、资本收益等非品牌因素,最终得出因品牌而获得的实际收益。

图4 2022年有效评估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收益

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为1630.94万元,较上年提升了138.06万元;品牌收益的中位值为1007.15万元,较平均品牌收益相差623.79万元;品牌收益最高值已突破1亿元(11167.42万元),较上年增加了1288.75万元(图4)。有71个品牌(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34.63%)的品牌收益高于平均品牌收益,其中,13个品牌的品牌收益达到5000万元以上。数据同时显示,本次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中,有13个品牌的品牌收益不足百万元,反映出我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收益差距显著。

表1 2022有效评估茶叶企业产品的品牌收益前20位

表1为本次有效评估品牌中品牌收益排名前20位的品牌。“吴裕泰”是唯一一个品牌收益达到上亿元的品牌,较品牌收益排在第二位的“宁红”高出了2401.75万元。

从近3年连续参与有效评估的122个品牌的品牌收益(图5)可见,平均品牌收益获得了持续提升,从2020年的1761.55万元持续上升至2022年的2035.74万元,年增长率也从2020-2021年的5.70%上升至2021-2022年的9.34%。同时,该122个品牌的品牌收益中位值从2020年的1235.35万元上升至2022年的1377.95万元,年增长率从2020-2021年的0.73%提升至2021-2022年的10.73%。可见,这122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整体的品牌溢价能力不断提升,增幅也在加大。

图5近3年连续获得有效评估品牌的品牌收益年度比较

对比以上122个有效评估品牌中各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品牌收益(图6),除了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其它类别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2021-2022年的平均品牌收益增长率均超过了上年的增长率。其中,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提升最明显,达4.56个百分点;其次是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分别提升3.41和2.67个百分点。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品牌收益较上年下降3.75个百分点。

图6近3年连续有效评估的各级龙头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年度增长率

进一步对比图6和图3可见,县市级龙头企业的平均品牌收益年度增长率和平均品牌价值年度增长率虽较上年有所下降,但其平均品牌收益下降幅度比平均品牌价值下降幅度小。

综上多组数据可见,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整体在持续升高,上升速度稳中有进,且以非龙头企业的上升速度最为明显。与此同时,122个连续3年持续获评品牌中,不同类别的龙头企业的品牌收益表现不同,不同品牌的品牌收益差距显著,且依然有较多品牌的品牌收益处于低位徘徊。

1.3品牌忠诚度因子:市场价格略有波动,品牌价值位于前列的品牌价格较稳定

品牌忠诚度因子的测算,侧重于一个品牌能否在相对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价格,市场价格表现越平稳,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相对越高。根据模型,品牌忠诚度因子=(过去3年平均售价-销售价格标准差)/过去3年平均售价,因此品牌忠诚度因子的大小与近3年各品牌的市场零售价的稳定性有关。

表2近3年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区间分布变化比较

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为0.907,较上一年下降了0.66%。由表2可见,品牌忠诚度因子大于0.90的品牌有134个,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总数的65.37%,略低于2021年0.34个百分点,较2020年低了8.46个百分点。此外,品牌忠诚度因子低于0.80的品牌有22个(其中2个品牌的忠诚度因子低于0.60),较2021年增加了10个。该22个品牌有5个来自广西,说明来自广西的获评品牌过去3年对产品价格调整最频繁、调整幅度最大。所有获评的205个品牌中,市场价格在2020-2021年度变化幅度达20%以上的品牌有19个,比上一年减少7个;较上年价格上涨的品牌占61.27%,平均涨幅9.95%;较上年价格下跌的品牌占38.24%,平均跌幅7.76%。数据显示,价格上涨的品牌占比比价格下跌的品牌占比高,且涨幅大。有个别的品牌,因涨幅过大,导致品牌忠诚度因子出现了明显下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短时间里爆发式上涨还是下跌,都会导致忠诚度因子下降,会影响到消费忠诚。

比较近3年连续获得有效评估的122个品牌(图7),其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出现持续下降,从2020年的0.925下降至2021年的0.919,再降至2022年的0.910。品牌忠诚度因子的中位值则经历2020年(0.950)到2021年(0.930)的下降后,于2022年(0.938)略有回升。2022年的评估数据可见,连续3年获得有效评估的122个品牌中,有78个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高于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

以5年数据、3年评估为前提的数据可见,这122个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经历了下降到回稳的过程。比较这122个品牌过去5年市场销售价格的波动情况可见,2020年有42.6%的品牌出现了价格下跌,平均跌幅7.35%;53.3%的品牌出现价格上涨,平均涨幅11.05%;2021年的情况则有所改观,价格下跌的品牌范围缩小至35.2%,平均跌幅降至6.51%,价格提升的品牌则增加到了63.9%,平均涨幅7.15%,价格提升的品牌比下降的品牌比例高,无论下跌还是上涨,幅度均趋小。

图7近3年连续获得有效评估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年度比较

图8不同品牌价值区间的122个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变化

按照本次评估的品牌价值大小排序,对连续3年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进行比较,如图8所示,品牌价值位于前10位的品牌,其3年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为0.938,前50位的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为0.928,前100位品牌的平均值为0.919,整体平均值则是0.918,基本呈向下阶梯状分布。这说明,相对稳定的市场价格体系、稳中有升的价格,是品牌价值提升的重要前提之一。

数据同时显示,品牌价值越高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其2020-2022年间的3年评估显示的品牌忠诚度因子的变化也更稳定。具体表现为,品牌价值位于前10的品牌,其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在3年内的波动幅度不超过0.009;品牌价值位于前50的品牌,其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的波动幅度为0.017;品牌价值位于前100品牌的波动范围则超过了0.017;整体品牌的波动幅度为0.015。可见,品牌价值位于头部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其品牌忠诚度相对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品牌市场价格波动较小。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市场销售价格整体略有波动,并且个体差异较大。品牌价值越高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其品牌市场价格体系稳定性更强,品牌忠诚度因子也相应更高。

1.4品牌强度:品牌经营力优势明显,品牌传播力差异显著

品牌强度及其乘数,由品牌领导力、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等5个能够表现品牌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品牌强度五力”加权计算得出,是体现品牌未来持续收益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大小的指标,是对品牌强度高低的量化呈现。“品牌强度五力”及其3级指标均根据当年度有效评估品牌的横向比较得出。

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为78.98,较2021年平均值提升0.17;平均品牌强度乘数为17.59,较上一年提升0.03,数据说明,品牌强度提升幅度小。本次评估中,东裕茗茶位于“品牌资源力”和“品牌经营力”的首位,新坦洋位于“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的首位,崟露位于“品牌领导力”首位(表3)。

表3 2022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强度五力”前10位

横向比较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五力”(图9)可见,平均品牌经营力最高,为84.09,其次是品牌领导力78.31,其后依次为品牌资源力(78.16)、品牌发展力(76.93)、品牌传播力(76.50)。对比2021年度评估的平均“品牌强度五力”分值可见,品牌传播力分值下降,且由上一年的第四位下跌至末位,其它四力均较上一年评估有所提升。可见,我国茶叶企业对品牌标准化建设、质量检测体系、产品认证体系和组织经营管理等层面较为重视且表现突出,但在品牌资源的利用和拓展、品牌保护、尤其是在品牌传播力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9 2022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五力”年度比较

品牌传播力由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和品牌好感度等3个指标构成。本次有效评估品牌整体表现最好的是平均品牌知名度(77.56),其次是平均品牌好感度(77.00),平均品牌认知度得分最低(74.60),但3个指标均未达到80。其中,平均品牌知名度和平均品牌认知度略高于上一年有的75.48和74.22,但好感度较上一年(83.64)显著下降。表4是本次评估品牌好感度排在前10位的品牌,由表可见,品牌好感度在90以上的品牌有且仅有1个,即焕古茶业(91.89),艺福堂、吴裕泰分别以88.91和88.70位列第二和前三。

表4 2022有效评估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好感度前10位

根据《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有效评估的126个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为80.55。这说明,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体的品牌传播力比茶叶企业产品品牌高。结合本次有效评估品牌过去3年在品牌宣传与推广上的经费投入来看,2019、2020、2021年3年的平均品牌传播投入逐年上升,分别为836.91万元、979.32万元和1102.41万元。这说明,我国茶叶企业越来越重视并加大了品牌传播投入,但获得的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的正向反应并不显著。

品牌知名度是影响力的保障,品牌认知度是消费者和品牌深层次关系的基石,品牌好感度是产生品牌忠诚度的前提。本次评估显示3个指标整体平均均未达到80,可见品牌传播效果存在问题。3个指标中,品牌认知度最低。这说明,未来应当着力加深消费认知提升。进一步分析来自不同类别农业龙头企业的产品品牌的品牌传播力及过去3年的平均品牌传播经费(表5),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整体上超过或接近本次有效评估品牌整体的平均值。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非龙头企业在这3个指标上的平均表现则低于整体平均水平。相应地,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过去3年在品牌宣传与推广上的平均经费投入都超过了本次有效评估品牌整体的平均投入(972.88万元),分别为1421.11万元和1170.00万元;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经费投入为539.34万元;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非龙头企业则分别仅为167.73万元和214.33万元。

深入比较各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传播经费与其实际销售总额的比例可见,过去3年,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传播经费占实际销售总额比为6.97%,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为5.08%,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40%,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55%,非龙头企业则是6.63%。以上数据可见,一方面,传播经费绝对值投入的多少和传播力大小有较密切的关系,类别越高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在品牌传播的预算保障方面表现越好;另一方面,非龙头企业也相当重视品牌的营销传播活动,但其品牌传播经费额度受限于企业整体的营业收入,传播效果未能有较大的呈现。

表5不同类别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与平均品牌传播经费

从表5可见,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品牌传播经费投入、实际销售总额占比均是最低的,从总体平均值来看,该类别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3个品牌传播指标平均值也最低。

本次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中,55.61%的品牌有有效品牌官网,32.68%的品牌有有效微博账号,80.49%的品牌有有效微信账号,58.05%的品牌有有效短视频(抖音、快手等)账号。“有效”,指品牌相关网站或社交媒体账号真实存在并能正常浏览。数据可见,微信是绝大部分茶叶企业青睐的品牌传播新媒体阵地,其次是短视频。图10可见,各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对以上不同类型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对各类自媒体的使用率最高,其中75.00%的品牌建立了有效官方网站,63.89%的品牌开设了有效微博账号,97.22%的品牌开设了有效微信公众号,83.33%的品牌开设有效短视频账号。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在有效官网(59.05%)和有效微信公众号(82.86%)的使用率上略高于整体平均水平;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在有效官网(55.88%)和有效短视频(58.82%)的使用率上略高于整体平均水平;而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非龙头企业对新媒体平台的有效使用率较低。

图10各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的新媒体使用情况对比

此外,就以上4种类型自媒体平台的使用范围来看,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平均建有2.44种自媒体,省级和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平均使用1.64种和1.65种,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非龙头企业分别平均使用1.07种和1.14种。可见,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品牌传播意识最强,善于利用不同传播媒体,重视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短视频成为绝大多数茶叶企业除微信之外进行品牌传播的首选,说明短视频平台已成为我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传播新的流量高地和营销热土。

比较近3年连续获得有效评估的的122个品牌的“品牌强度五力”年度变化(图11),2020-2022年间,该122个品牌的平均品牌经营力稳步上升,平均品牌领导力、平均品牌资源力和平均品牌发展力等3个指标的数值变化不大,平均品牌传播力则出现较大波动。2020年,该122个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为76.93;2021年上升至79.19并超过平均品牌发展力,在五力中排名第四;2022年,平均品牌传播力又下跌至77.29。

图11近3年连续获得有效评估品牌的“品牌强度五力”年度比较

进一步分析以上122个品牌的品牌传播经费,2019年,该122个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经费为1199.21万元,占当年平均销售总额的5.28%;2020年较上一年增加9.28%,达1310.43万元,占当年平均销售总额的5.43%;2021年继续提升11.54%,达1461.66万元,占比5.34%。虽然传播经费比重相对较稳定,但传播经费额度大幅度提升。

理论上,经费投入提升会对品牌传播力有积极的影响。实际深入分析品牌传播力各项指标发现,该122个品牌除了平均品牌知名度由2020年的75.38持续提升至2022年的78.27,平均品牌认知度和平均品牌好感度在过去3年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波动。其中,平均品牌认知度的波动较小,上下波动范围为0.71;平均品牌好感度波动较大,波动范围达7.48。

有关平均好感度近3年数据显示,2020年平均值为80.59,2021年平均值为85.09,而2022年的平均值仅为77.61。深入观察该122个品牌可见,仅有3个品牌的品牌好感度较上一年有所提升。上升幅度最高的为焕古茶业(6.98),品牌好感度增长率第一,第二位是蓝天茗茶(0.75),第三位鼎白茶业(0.30)。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部分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好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电子商务零售平台的消费者体验评价不高。电商零售平台不仅是一个销售渠道,同时也是传播平台。品牌好感度的普遍下降,需要引起企业的重视,严格把控电商零售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消费者体验评价,从而有效维护品牌好感度。

综合以上数据表明,品牌传播力的增强,除了要保障传播经费的投入外,更有赖于品牌传播效果的有效性,有赖于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三者的平衡、和谐、稳定地发展。因此,品牌传播策略需要具备科学、系统的长期规划,注重对品牌传播效果的精准把控,提高对品牌风险的管理和执行能力。

2现象与问题

2.1文旅文创赋能,品牌创新发展

茶叶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不仅是这个传统产业的根基所在,也是支撑茶产业不断创新、年轻化发展的新引擎。“文创”和“文旅”作为近些年备受市场欢迎的新模式,也成为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积极实践摸索的发展方向之一。不少传统老字号通过这两种模式使得品牌焕发年轻活力,拓展了新的消费群体;也有不少新进的茶叶企业通过这些形式,在市场中快速站稳脚跟。

在“文创”方面,本次评估新增“茶文创”、“茶器具”两个指标,用于了解各品牌在非茶叶类产品上的占比,从产品角度探究茶叶产业同文创产业的融合情况。在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中,有35个企业产品品牌进行了茶文创品类的拓展,占比17.07%;有65个企业产品品牌进行了茶器具的品类拓展,占比31.71%。文创产品作为文创产业的一环,正成为近些年品牌多元化展现自身形象、进行品牌传播、触达消费者的途径之一。吴裕泰从包装设计入手,打造四季茶礼盒,并联合著名漫画家李滨声老先生创作“四季饮茶图”;艺福堂联合动漫IP艺术家南孔徐明团队推出了“茶小艺”和“茶小福”两个IP形象,并在微信端同步上架了同款表情包。对于茶叶品牌来说,文创产品植根于文化,从表达方式上进行创新,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具有更强的体验感,是实现品牌年轻化的有效途径。

除了文创产业外,“茶旅融合”也成为近些年企业大力拓展的方向。不少企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品牌资源和地理文化资源,开展具有特色的茶文旅活动。浙江益龙芳打造以“开化龙顶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园,开发精品茶旅民宿;江西宁红打造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区——宁红茶文化园,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谢裕大茶叶博物馆通过不同品类的馆藏,展现了中国徽文化和徽州茶文化悠久的历史。通过茶旅赋能,茶叶企业拉近品牌与消费者间的距离,实现具有创意的茶文化展示和深度体验,从而促进茶叶消费,提升茶的影响力。

2.2突破产业限制,衍生品成新潮

长久以来,茶叶的低附加值都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从茶叶种植到采摘、加工,始终无法摆脱第一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导致茶叶价值难以提升。然而近些年,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市场模式的改变、健康意识的提升、数字科技的进步,茶食品饮料、茶日用护肤品等产品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公众对茶叶的固有认知,更颠覆了茶产业处在第一产业的传统。

在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中,有42个企业产品品牌对茶健康衍生品进行了布局,其中,不乏有百年老品牌和新锐品牌,如吴裕泰、华国茗人,艺福堂、东裕茗茶等。其中,新安源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致力于茶叶种植、选品、拼配、植物萃取等技术创新领域,已研发出新安源有机冬茶、新安源有机冬茶营养含片、冬茶啤酒等专利衍生品。吴裕泰的茶冰激凌和茶含片,华和的桑叶绿茶挂面和面膜,八百秀才的红茶麻花和红茶锅巴,东裕茗茶的茶多酚、儿茶素等产品,均已成为企业注册在列的售卖商品。

茶叶精深加工是挖掘茶叶消费潜力、提升茶叶附加值的重要突破口。当前,在需求增长缓慢、行业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品牌通过布局茶衍生品,也能够缓解茶叶产能过剩的问题,并实现茶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品牌效益的逐步提升。由于茶叶本身具有的营养价值和功效作用,通过茶叶精加工、茶叶深加工、茶产品功能拓展,茶衍生品将为我国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带去广阔的提升空间。

2.3重视研发投入,落实科技兴茶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带动茶产业欣欣向荣发展。在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科技手段的支撑下,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产业兴农”、“科技兴茶”思想的引领下,我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秉承着这一科学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茶产业,对品种、技术研发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不断提高,经营理念发生明显转变。

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其2019年的茶叶品种、技术研发等投入平均为498.64万元,占当年茶叶销售总额的2.39%;2020年,该项投入为543.3万元,占当年茶叶销售总额的比重提升至2.48%;2021年,该项投入达到628.41万元,占当年茶叶销售总额的比重继续提升至2.60%。

考虑到头部企业产品品牌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可能明显高于整体水平,使得平均数不能客观反映整体情况,本次评估对中位值也进行了对应分析:品牌对茶叶品种、技术研发等投入连续3年增加,中位值由2019年的160万元提升至2021年的235万元,占当年企业年度所有茶叶销售总额的比重也从1.65%逐年上升至2.24%。数据表明,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无论是投入总额还是占销售比重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配备自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量高达64.39%。

在“三茶”统筹发展、科技兴茶的时代背景下,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积极提高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以创新作为企业提高品牌竞争力的抓手,改变茶企以往普遍存在的重生产轻研发的状况。通过联合专业研发团队,围绕科技创新,用科技手段赋能茶产业的未来发展。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对茶叶品种、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我国茶叶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提升指日可待。

2.4出口溢价提升,外贸稳中提质

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一直承担着对外交往和文化沟通的角色。随着茶产业蓬勃发展,也越来越多地肩负起“茶叙外交”“茶文化外交”的重任。近些年,中国茶在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峰会等重大国际场合不断亮相,积极地塑造、传播中国茶品牌的形象。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下,中国茶快速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市场上兼具实力和内涵的中国元素。

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中,有73个品牌的产品出口海外,出口的海外国家及地区涵盖全球七大洲68个国家和地区。数据显示,出口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高于非出口品牌,分别为2340.44万元和1286.47万元。

比较本次有效评估的出口品牌,2019年茶叶出口销售总额和销售总量分别为24.82亿元和6.71万t,2020年的出口销售总额和销售总量分别为21.03亿元和5.80万t,2021年分别为22.52亿元和5.68万t。数据表明,有效评估品牌的茶叶出口销售总量连续3年逐年下降。另一方面,茶叶出口销售总额在经历了2020年的低谷后,在2021年有所回升,但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但从茶叶出口销售单价来看,2021年的平均茶叶出口销售单价为40.87万元/t,不仅较2020年实现了正增长,且超过了2019年40.12万元/t的水平。综合比较总额和单价可见,有效评估品牌近3年的出口价格上升,品牌效应较之前获得明显提高。

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我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出口总量和出口总额受到了一定影响,但中国茶的形象已经在全世界范围获得了更广的传播和更大的认可。依靠品牌力量的推动,出口茶叶的附加值和盈利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虽然疫情等外部因素使得茶叶生产难度加大、出口成本提高,但中国茶叶品牌已然在挑战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努力保持贸易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做好“中国茶品牌”的工作,将“优质茶”“品牌茶”作为更高发展战略,构建茶叶贸易新格局。

2.5发挥地缘优势,地理标志背书

在《2015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课题组曾就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是否基于地缘优势提出地缘品牌和非地缘品牌的“中国茶产业品牌新生态结构”。地缘品牌主要基于区域环境资源、生态地理自然资源、茶品种特色显著等地缘优势,打造一系列的品种独特、品质独特、工艺独特、文化独特的产地区域公用品牌,同时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与区域内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联盟与集聚,从而形成品牌整合力。

在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中,共计181个企业产品品牌已获得区域公用品牌的使用授权,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的比例高达88.28%。本次企业产品品牌获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的情况可以分为“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情况。“一对一”,指1个品牌获得1个区域公用品牌的使用授权,包括宁红(修水宁红茶)、新坦洋(坦洋工夫)在内的152个品牌;“一对多”,指1个品牌获得2个及以上的区域公用品牌的使用授权,包括凤(凤庆滇红茶和普洱茶)、谢裕大(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在内的29个品牌。通过比较非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和平均品牌收益可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品牌具有明显的优势。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和平均品牌收益分别达到2.77亿元和1672.37万元,均高于非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2.06亿元和平均品牌收益1318.47万元。

结合202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的结果,“普洱茶”品牌价值为78.06亿元,位列有效评估品牌的第二位。以“普洱茶”为母品牌的“凤”“下关沱茶”“六大茶山”和“陈升号”产品品牌的品牌价值均为本次有效评估品牌中的前40位。而“安吉白茶”与主产安吉白茶的企业产品品牌“宋茗”,在本次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和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榜中,则分别位列前10和前30位。

获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的企业产品品牌比例高,说明这些企业产品品牌属于地缘优势品牌,并因其品质程度达到了区域公用品牌的相关要求,也体现了企业对区域环境资源、生态地理自然资源、茶品种特色显著、区域公用品牌集聚影响力等地缘优势的重视程度。获得区域公用品牌背书,为企业产品品牌的声誉打造和品质形象营造了良好的基础。当母子品牌相互协同时,能够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带来双品牌综合实力的共同提升。

2.6茶叶电子商务,助力产品销售

在新冠疫情爆发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电子商务为茶叶的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数字化浪潮影响了现有的行业格局,企业产品品牌的形象塑造、品牌传播、未来发展,都因电子商务的兴起而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不少新老品牌通过直播获得成效可观的助力转化,拉新价值和沉淀潜客能力尤为突出。而电商平台也加速了茶叶市场规模的扩大,推动了茶叶品饮的普及化。

在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中,有173个品牌在天猫、淘宝或京东3个主流电商平台布局,有不同数量和种类的产品在售。历年评估数据可见,2019年,有效评估品牌的茶叶电商销售总额和销售总量分别为37.44亿元和1.72万t;2020年分别为47.61亿元和2.08万t;2021年分别为54.51亿元和2.55万t。数据表明,近3年获得有效评估品牌的茶叶电商销售总额和销售总量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

进一步比较电商销售总额和销售总量的平均值和中位值的变化趋势(图12),2019年,电商销售量的平均值和中位值分别为83.8t和12t;2020年,其平均值和中位值分别提高至101.6t和15t,涨幅分别达21.24%和25.00%;2021年,其平均值和中位值继续提高至124.4t和21.6t,涨幅分别达22.44%和44.00%。反观电商销售总额的平均值和中位值,2019年两者分别为1826.5万元和547万元;2020年两者分别为2322.4万元和650万元,涨幅分别达27.15%和18.83%;2021年两者分别为2659.2万元和800万元,涨幅分别为14.50%和23.08%。可见,销售额的涨幅整体上较销售量的涨幅低。

图12 2022有效评估品牌近3年的电商销售总量和销售总额的平均值和中位值比较

电商平台是疫情以及数字化背景下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数据反映,我国茶叶线上市场规模一直呈稳步增长的态势,对茶产业销售的增长贡献较大。同时,通过比较中位值和平均值可以发现,头部企业的增效比中尾部企业更为明显,中国茶叶电商呈现向头部集中的趋势。电商平台作为如今品牌连接消费者的重要触点,更应用心维护和经营,借助电商平台进行良好的品牌形象传播,增强电商平台对品牌的溢价能力。

2.7借数字化东风,茶企转型升级

本次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经营力优势明显,这与近年来全国多地的茶叶企业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很大关系。数字化已经运用到茶业的种植、采摘、加工等生产环节以及传播、流通等销售环节,在提升茶叶质量、生产效率、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数据显示,本次品牌经营力排名前10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其2022年平均品牌收益(3391.71万元)是获评的所有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1630.94万元)的2倍多。

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数字化茶厂内,从鲜叶摊青、杀青到自动烘干,生产线完成了从靠人工控制向自动控制转变,茶叶加工全程实现智能化、连续化、标准化、规模化和清洁化。作为浙江省首个“5G+智慧茶园”,在大量精准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下,茶叶品质的稳定性、制茶效率和茶叶产量都得到大幅提升;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在狮峰山顶的3.3hm2茶叶种植示范基地,应用最新的5G+AI+IoT技术,在茶园中安装了360度探查的高清云台摄像机、气象站等物联网设备,可以实现对茶叶长势的实时管理,并收集天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酸碱度等信息,为茶园管理提供数据支撑。通过这些数据,企业成功实现对茶叶有针对性的施肥和灌溉。同时,通通过分析茶芽生长过程中的各项指标,精准把握采摘时机。

此外,在极端天气频发、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数字化技术也能为茶叶产销提供科学依据和牢固保障。目前,全国多地茶产区已在茶园茶山上推行、建设气象观测站点,监测茶园周边的温度、湿度、光照、有效辐射、降雨量等数据,为茶农提供更加准确的气象参考。浙江气象部门建立了茶叶气象信息数据库,通过对气象观测数据的专业建模分析,提前7-15d对倒春寒、霜冻等采摘期高影响、灾害性天气作出预报预警;在福鼎市气象局牵头建立的11座智慧茶园立体气象站内,裕荣香等企业根据气象局的预报,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安排工人及时采摘。在数字化背景下,企业品牌正通过专业的气象服务,实现对茶园的科学化管理。

3建议

3.1坚持品牌发展战略,立足资源禀赋,培育差异化的茶企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增进和消费者之间沟通的纽带,是塑造品牌形象、表达品牌内涵的重要载体。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的时代背景下,强化茶叶品牌意识、加强茶叶品牌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品牌化”,不仅能帮助企业提高经营能力,更能扩大产品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茶叶行业逐渐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推动、社会共建的茶业品牌发展态势。通过品牌建设,形成了以中茶、湘茶、浙茶、大益、竹叶青、品品香、八马、华祥苑等知名企业品牌为核心的产品、产业集聚。同时本次评估发现,具有区域公用品牌作为背书的企业产品品牌相比非背书品牌,普遍具有更高的品牌价值。未来,茶叶企业可以积极协同各地区资源禀赋,融入“品牌集群”模式,即以“中国茶”为中国茶产业的国家形象,并以产地为基础的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通过培育茶叶集群品牌,可以形成具有不同资源融合、不同市场针对性的品牌生态结构与品牌方阵。此外,区域公用品牌的背书和企业品牌的实力也是相互的。一方面,区域公用品牌丰富的各类资源滋养了企业产品品牌;另一方面,企业应提高自身标准,获得合法、正式的授权。

以“品牌”为抓手,基于集群生态结构进行自身的品牌定位,打造具有特色产品、特色文化内涵的明星茶品,能够提升茶叶企业品牌的附加值和盈利水平,进而带动整个中国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本次有效评估品牌中,有191个品牌拥有品牌口号,但大多的口号均存在同质化问题。未来,茶叶企业要从品种研发、品质控制、品牌传播各个环节,创造品牌的差异化。在越来越同质化的产业体系中脱颖而出,才能赢得更多的关注、获得更大的品牌影响力,产生更多的品牌溢价可能性。

3.2构建有效传播路径,实现知名度、认知度、好感度齐增

在设计创意好品牌故事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传播品牌故事,也成为企业提升价值的关键。中国茶企是农产品企业中最具有品牌意识的企业,中国茶的品牌文化基础、品牌设计传播能力都是农产品品牌中的佼佼者。然而本次评估发现,相比于其他产业的产品,大部分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仍然缺乏系统、规范、有效的品牌运维与传播策略。

在传播经费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好感度却未获得明显提升。针对这一情况,中国茶叶企业应对症下药,针对“品牌传播力”3个不同的指标分别采取措施,构建有效传播路径。在知名度方面,需要在品牌的暴露平台下功夫,通过提升品牌暴露的高度和广度来提高品牌知名度。例如,构建以品牌官网、微博、微信、抖音等为核心的品牌新媒体传播矩阵,同时加大在权威户外媒体和大众媒体上的内容投放。如人民网、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以及高铁等具备独特属性的媒介,都适合为品牌背书。在认知度方面,增加品牌暴露频次以达到消费者对品牌的深入认知。本次评估中,各级茶叶龙头企业对新媒体的使用频度呈现显著差异。企业应充分利用各大平台,做到持续、定期的原创性内容输出。企业向消费者高效率传输企业优质信息的过程中,能稳定形成和消费者间的情感纽带和价值观共鸣。在好感度方面,注重消费者体验诉求,营造产品互动性。在品牌价值和态度主张被消费者充分感知的情况下,通过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高互动和强体验,可以吸引和留存消费者。从消费者角度,拓展其和品牌接触的场景,共同打造深度的体验。

有效传播路径的构建需要有科学、系统的传播策略引导。企业在持续加大传播投入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投入产出比,告别粗放式投放。将投放目标细化为覆盖率、到达率、转化率等指标,实现投入资源的高效利用,真正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

3.3从产业数字化到品牌数字化,实现企业效能的全面提升

长期以来,中国茶叶生产、加工、营销均以手工作业为特征,因此,出现了生产效率低、产能低、标准化程度低、经营管理效能低等问题。如今,茶叶企业可以在传承传统技艺、保持其独特品种、品质、工艺价值的同时,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现代化程度,提高品质标准、实现精细化生产与营销。

以益龙芳为例,该品牌不仅追根溯源,发扬非遗龙顶茶制作技艺,也致力于延伸现代化茶产业链,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打造透明茶园标准化体系建设。“益龙芳”透明茶园,是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通过视频监控、智慧管理系统、防伪溯源系统等方式对茶园进行智能化管控,从而实现全程监管、溯源和智慧展示等功能。“益龙芳”透明茶园已经成为智慧茶生活的试验区、体验区和示范区,树立起了行业新标杆。这里不仅是茶园、茶叶基地,也是了解传统茶文化、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更是开化传统茶产业与现代热点产业的绝佳结合。

在产业数字化的背景下,茶叶企业实现品牌数字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品牌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只有将自身品牌特质与数字化技术紧密结合,使企业品牌呈现智能化品质和数字化形象,才能延续生命力。从产业数字化到品牌数字化,企业可以在产品、内容、渠道等方面发力。如在产品方面,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使用价值。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精准洞察市场变化,进行及时的产品规划设计、更新迭代,以贴合消费者需求;在内容方面,内容为品牌与消费者搭建了有效的沟通与传播桥梁。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全面地洞察消费者情感、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诉求,从消费者角度打造精品深度内容;在渠道方面,随着消费者在线上的触点增多,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全渠道布局,为消费者提供线下线上一致的服务体验,和消费者进行全时段、多场景的互动,实现品牌价值转化。

3.4借助企业组织化创新,加强各要素和主体间的协同作用

中国茶叶产业是一个有着众多主体参与的庞大体系,而文化、科技、标准化等要素又始终贯穿其中发挥着作用。茶叶企业作为整个茶叶产业的核心,通过组织化创新,能帮助打通各要素和主体间的卡点堵点,加强协同作用,形成产业内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和协同共生的机制。

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组织化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外部组织创新,即与区域公用品牌、产业协会协同。依托平台背书能提升品牌价值。因此,企业一方面可以继续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对其品牌的授权,另一方面也应积极获得茶产业协会的政策支持。同时,整合品牌资源形成集群效应,获得更持久的品牌效应。

其二,是企业组织创新,即形成内部品牌生态结构及其品牌运营体系。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通过自身经营力,建构一个较为完备、扎实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商业体系,对于营造一个有秩序、有活力、有品牌、有未来发展的茶产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三,是产业链创新,包括三产融合、茶旅融合、产品衍生等。本次评估发现,不同企业对产业链创新都有所涉及。未来,企业可以充分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从不同角度继续探索创新,拓展产业范围、增加产业功能、提升产业层次,实现茶叶产业链的多向延伸。

其四,是与社区协同,建立区域政府、茶农之间的创新组织,如创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茶村+茶农的模式等。未来,企业品牌应更多培育相关模式,实现专业化分工,最大化发挥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健全交易市场体系,实现良性即时互动,合力推动茶产业振兴。

其五,是与社会组织的组织化协同创新,包括同科研单位、高校、媒体部门等主体相互协同。企业可与专业团队协作,获取外部可得资源,实现共创双赢。如,对于目前尚无能力开展自主研发的茶叶企业,可委托科研院校,以共建产学研用试点基地等多种形式,开展有关合作。

3.5以“三茶”统筹为基础,推动品牌发展,走好乡村振兴路

“三茶”统筹发展,为茶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具体路径。茶叶企业首先要注重“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的融合、统筹发展。茶产业具有超越其它品类的文化属性,因此,加大科技含量、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要融合统筹茶文化,提高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文化价值,提升品牌的无形价值。如此,才能获得品牌的价值提升,充分溢价。通过强调“统筹”的发展思路,融合文化、产业、科技三者的力量,对茶产业及茶企业的“品牌化、数字化、组织化”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未来,以“三茶统筹”为基础,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在“三化”方面仍大有发展空间。本次有效评估的品牌中,不乏艺福堂等以“品牌力”优势见长的品牌,也不乏更香有机茶等以“数字力”见长的品牌。对于茶叶企业来说,应审视自身优劣势,在充分发挥长处时,也要注意各要素间的融合,发挥联动协作的最优效益。例如,围绕科技创新和科技提升,针对加工工艺开展研究,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使其更具品牌基础。

此外,未来,茶叶企业对“品牌化”的战略模式、策略选择、工具利用,在“数字化”的技术参与、展现方式,在“组织化”的创新模式、生态结构等方面,都应当开展更多的探索和研究。之前的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只是数字化平台应用的初步探索,随着数字化的持续深入,数字新动能将加快形成,茶叶企业应当加速品牌化与数字化的结合,以达到互动发展。目前,中国茶叶企业的数字化能力仍然较弱,可以充分学习国内其他行业的头部公司和国际著名茶叶企业品牌,在构建个性化品牌的同时,利用好数字化技术,与消费者达到更高效顺畅、准确精细的沟通。这是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在未来的品牌经营、产品销售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数量大、普遍规模小,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品牌以其文化价值见长,形成了消费忠诚,但需要解决品牌年轻化、品牌数字化问题;新近产生的品牌,以其资本及其新锐形象、产品包装、网络营销等吸引人,但产品的革命性变化尚待科技的深入参与;大部分品牌,规模小、影响力较弱、手工作业带来的小众化特征显著,如何找到适度规模、精准消费者、增加投入产出比等是关键,因此,作为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有其共性竞争背景、共性产业趋势,但每一个品牌都有其属于自身独有的优势需要去凸显、传播,有其独有的短板需要去弥补、变通、提升。品牌价值的提升、品牌收益的获得,基于一个品牌的强度。希望未来,每一个中国茶叶产品品牌都能够加大品牌强度建设,获得更有效的品牌忠诚,以强势、独特的品牌存世,实现跨越式发展。

原文发表于《中国茶叶》2022年第6期

执笔人:胡晓云、黄桑若、刘晓宇

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

课题顾问:鲁成银、黄祖辉、钱文荣

专家组成员:江用文、鲁成银、王岳飞、屠幼英、陈永昊、胡晓云、孙状云

课题负责人:胡晓云

课题组成员:魏春丽、翁蔚、黄桑若、刘晓宇、方诗琪、陈韬略、李闯、施金敏、金成沄、朱振昱、徐凯、李姝燕、李乔玉

附:2022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前100位

声明:本研究中所估算之品牌价值,均基于本次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持有单位提供的数据及其他公开可得的信息,并以“CARD模型2”为理论工具与计算方法,协同数字化技术应用,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的结果。本评估所涉及的品牌只包括在中国内地注册、登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发展茶叶庄园经济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及对策

摘要:借鉴欧洲葡萄酒庄园生产经营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特色和安溪茶乡特色建设茶叶庄园。历经十年打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庄园经济。发展茶叶庄园经济对促进未来安溪县乃至全国茶叶产业转型升级与农民增收致富、乡村绿色振兴具有很好的积极作用和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茶业;安溪;茶叶庄园;模式;成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20(2019)03—012506

作者简介

蔡建明  教授级高级农艺师,杰出中华茶人,全国茶标委观察员,中国茶叶学会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福建省茶叶学会高级顾问。

吴静旋  福建省国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福建省国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

2019年9月11日发布了我国第一个茶庄园建设地方标准——福建省地方标准《茶庄园建设指南》,其中关于茶庄园的定义是:以茶产业为主导,集茶叶生产、加工、经营、休闲、观光、文化等为一体的生态环境优美、风光秀丽、交通便捷,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茶产业新业态[1]。

实际上,茶庄园是借鉴欧洲葡萄酒庄园发展起来的,随着茶庄园建设在全国各地的兴起,不仅给茶产业发展增进了新的模式,新的卖点,新的活力,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旅游、体验茶业、增长茶知,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好去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著名的乌龙茶(名茶)之乡——福建省安溪县在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为全国广大茶区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很好的做法和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安溪县在实施茶叶“庄园化”方面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近年来,安溪县在发展茶产业的策略上所推广的“四化”(庄园化、去冰箱化、地标化、标准化),把茶产业的“庄园化”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很显然,做大做强茶业庄园经济,促进茶园生产-生态-生活功能的优化发挥,实现茶园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综合聚集,探索山区茶乡庄园经济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无疑是重要的产业理论及生产实践命题。

01

安溪茶业发展概况及其主要成效

安溪茶业起源于唐末,发展于明清,兴盛于当代。明末清初,安溪茶农发明了乌龙茶制作技艺,发现了世界名茶铁观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明了茶树短穗扦插繁育技术(此技术曾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使安溪茶业名闻遐迩,驰名中外。250多年前安溪人就已经在东南亚建起了初具规模的茶叶销售网络。改革开放以来,安溪茶业更是创造了一个个业界的奇迹。目前,安溪县茶园总面积60万亩,年产茶叶6.5万吨,2018年涉茶总产值175亿元[2],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6%来自于茶业,受益人口达80多万人,已经连续10年位居中国产茶县第一位,2019年安溪铁观音以1425.43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4年蝉联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一[3](以仅次于贵州茅台酒名列中国区域品牌价值第二)。茶业对安溪而言,是支柱,是民生,是特色,是引擎。

改革开放四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在安溪茶业的发展史上却是至关重要的四十年。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安溪一跃成为全国的第一产茶大县,这除了一靠社会稳定,二靠经济繁荣,三靠利好政策,四靠科技进步,五靠资金投入外,还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主要的就是“五个一”,即一把手工程,一系列措施,一条龙机构,一支好队伍,上下一条心。

一把手工程:历届安溪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茶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始终把茶业作为民生工程、支柱产业来抓。建立健全领导机制、责任机制,及时调整茶业工作的发展思路:从“一手抓改造,一手抓增量”到“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从“优质、精品、名牌”到“三步走”(第一步“创名牌,拓市场”,第二步“保名牌,抓质量”,第三步“建市场,组集团”);从“建基地、提品质、拓市场” 到“安溪铁观音 和谐健康新生活”(主要是实施“五大工程”,构建“五大体系”,即以生态工程为载体,构建平衡协调的生态体系;以健康工程为载体,构建保健养生的品质体系;以文化工程为载体,构建平和平静的茶文化体系;以品牌工程为载体,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体系;以素质工程为载体,构建永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安溪茶业业态与世界民生潮流融合)。以及积极倡导“四心”(不忘初心、坚定信心、秉承匠心、上下同心),大力推广“四化”(庄园化、去冰箱化、地标化、标准化),加快转型突围,实现“二次腾飞”。

一系列措施:围绕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思路,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扶持茶业发展的措施。主要有:扶持发展铁观音,改造低产茶园,发展茶业专业合作社,茶叶“三品认证”,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茶叶初制厂房建设,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生态茶园建设,茶业万人培训,茶叶庄园建设等等。

一条龙机构。为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安溪县首先从茶业的管理机构改革入手,1978年到现在,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革,从茶叶科、茶叶局、经济作物局、茶叶公司、安溪茶厂、中国土畜产进出口公司福建省茶叶分公司安溪支公司、茶业委员会、茶果局、农业与茶果局都是这样产生的。目前,安溪县从茶业大产业发展出发,先后组建、成立的涉茶机构主要有:茶业管理委员会、农业农村局、茶叶技术推广站、茶叶科学研究所、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国家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福建)、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工程研究中心、茶叶学会、茶业发展促进会、安溪铁观音研究院、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安溪茶叶学校、安溪茶叶艺术学校、安溪县茶文化艺术团、安溪乌龙茶研究会等等。

一支好队伍。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县茶业管理委员会组织协调涉茶各部门、各机构、各团体的人员,围绕县委县政府发展茶业的部署安排,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促进安溪茶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上下一条心。从县、乡镇到村,都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抓茶业工作,形成上下联动,良性互动。

02

安溪茶叶庄园建设模式及其内容

2009年茶季开始,安溪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学习和借鉴欧洲葡萄酒庄园生产经营模式,建设茶叶庄园的举措。2009年至2010年,安溪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学习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生产经营模式提升安溪茶业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学习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生产经营模式试点工作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庄园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从而开启了成规模建设茶叶庄园的工作,并且找到了一条独特的茶庄园经济的发展之路。

2.1

安溪茶叶庄园建设模式

2010年6月,以县委书记为团长的“安溪县欧洲葡萄酒庄园生产经营模式学习考察团”远赴意大利、法国葡萄酒主要产区,学习借鉴欧洲葡萄酒庄园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行业自律、质量分级管理、流通管制和品牌锻造等方面的成功做法,结合中国特色和安溪特色开始建造自己的茶庄园[4]。此后,安溪县先后评选出16家魅力茶园(茶庄园建设的初始形态,2012年10月),举办茶庄园节推出庄园茶(2016年5月),组织评选“安溪铁观音十大金牌茶庄园”(2016年10月),倡导并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制定福建省地方标准《茶庄园建设指南》(2017~2019年)。

截至目前,安溪县已建成云岭、国心绿谷、华祥苑、高建发、八马、绿色黄金、中闽魏氏、添寿福地、冠和、德峰、三和等10多家上规模上档次的茶庄园;还有部分茶庄园正在建设之中。全县茶园庄园化管控面积达到28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47%[2]。茶庄园经济正逐步成为茶业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新引擎,成为茶文旅结合、茶三产融合的新模式,成为安溪主打的文化品牌和主推的茶业经济业态[5]。

在茶庄园的规划建设上,安溪县注重既和谐统一又和而不同。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基础设施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让每个茶庄园拥有各自的发展特色。10年的打造,归纳起来大致有3个类型的茶庄园模式:

2.1.1 休闲度假型茶庄园

借助茶庄园的生态优势,以融入自然、制茶体验、休闲度假等吸引游客。如:华祥苑茶庄园、绿色黄金茶庄园、冠和茶庄园、中闽魏氏茶庄园、三和茶庄园等。


华祥苑茶庄园位于安溪县龙涓乡珠塔,是集茶叶生产、茶文化体验、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型茶庄园,是安溪县第一家导入欧洲葡萄酒庄园管理运作模式建立起来的茶庄园。茶庄园内有有机茶园、有机茶初制加工厂、评茶室、茶文化馆、观光休闲木屋等。茶庄园不仅可以提供吃、住、玩,还能体验茶文化、采茶、生产、加工等流程。在茶庄园里,游客可以与茶亲密接触,得到心灵的洗礼。茶庄园不仅仅是一个种茶基地,还是一个休闲度假山庄,更是一个茶叶体验中心,让消费者到茶庄园内得以充分休闲体验。

2.1.2 科技引领型茶庄园

借助茶庄园拥有的先进生产设施和技术优势,开展茶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如:云岭茶庄园、国心绿谷茶庄园、添寿福地茶庄园等。


云岭茶庄园前身为国营芦田茶场,是安溪县最早的国营茶场之一和早期外贸定点乌龙茶出口厂家之一。如今的云岭茶庄园是安溪首座国有茶庄园、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点,以“生态为底色、茶叶为主题、文化为灵魂、旅游为纽带”的原则,全力打造以茶为主题的集茶科技引领,体验、休闲、度假、避暑等多功能为一体化的度假区,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立体式的茶叶制作工艺、茶文化体验,感受“看得见的健康、看得到的文化”。为实现现代茶业多元经营,云岭茶庄园采用“记忆中的材料”,以自然朴实的风格对周边景观进行改造,充分保留历史痕迹,还原安溪茶人的记忆与乡愁,让茶庄园更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目前,已经初步实现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旅游、会务接待、住宿、餐饮为一体的多功能茶庄园。

2.1.3 组织带动型茶庄园

依托产地产品优势,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把周边分散的茶农户组织起来,开展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培育自己的品牌,进而带动周边的农民一起增收致富。如:八马茶庄园、高建发茶庄园、德峰茶庄园等。


八马茶庄园地处安溪龙桥开发区,与厦门、同安毗邻,交通便捷,以“高标准生态茶园+观光工厂+茶文化休闲驿站”的模式,致力打造一个集旅游观光、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茶庄园。八马茶庄园分为标准化茶园种植区、古今铁观音制作区、华茶文化博览园区、仿古商业区、酒店会议中心区、研发中心区六个功能区,依山而建,生态优越,民族风格鲜明,是一个集标准化茶园种植、加工、茶文化、茶科研为一体;生产、示范、培训、旅游一条龙的多功能综合性大型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具有东方风格的综合性国际化茶庄园。同时,八马茶业与多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通过打造茶庄园发展茶叶庄园经济带动周边的茶农共同致富。

2.2

安溪茶叶庄园建设内容

安溪茶叶庄园建设遵循“政府引导支持、部门业务指导、企业主动建设”的原则,根据茶叶企业各自特点,把握各自发展取向,挖掘现代茶业多元产业功能,促进建设一批集基地生产、茶叶加工、文化传播、旅游观光、品牌营销、形象展示为一体、个性特征鲜明的茶叶庄园,推动茶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拓展[2]。重点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2.2.1 打造绿色茶业基地

坚持绿色增长,深入推进绿色、有机茶叶基地建设;优化茶园生态环境,保持茶园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精心组织实施滴灌工程、茶产品多样化、功能化研发、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技术的示范、推广。

2.2.2 打造文化传播平台

建设茶叶初制车间、茶叶品评室、茶文化展示馆、茶艺表演厅等茶文化设施,加强茶文化教育,开展茶文化培训,开发茶文化产品,提升文化涵养产业的功能。

2.2.3打造旅游观光亮点

依托茶叶庄园自然风貌、茶叶生产工艺、茶文化特色,突出生态游乐、茶事体验、休闲观光、知识培训,按照“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要求,打造茶旅游观光亮点。

2.2.4打造品牌展示窗口

坚持生产与营销的有机结合,依托茶叶庄园塑造个性化品牌形象,开展多元化品牌体验,推进差异化品牌营销,促进品牌文化内化于质、外化于形,把茶叶庄园建设成为展示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窗口。

03

安溪茶叶庄园建设成效及其对策

3.1

建设成效及其启示

3.1.1 茶叶品质提升效果明显

华祥苑庄园茶被选为国宾茶,三和庄园茶作为中法建交50周年法国外交部定制专用茶(莫逆之交)、中意建交45周年意大利总统府定制专用茶(丝路知音),高建发庄园茶作为北京小罐茶业有限公司指定的铁观音产品首选原料。近年来,在我国开展的多场外交活动如2017年9月厦门金砖会议、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会见美国、俄罗斯、英国、印度等国领导人的茶叙外交中,华祥苑茶业、八马茶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受到了我国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3.1.2 茶文旅融合带来新的收益

茶文旅融合已经初见成效。2016年,华祥苑茶庄园生态之旅被评为全国茶旅游精品路线。2019年,安溪云岭茶庄园被福建省气象局、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等机构联合评定为全省十三个“避暑清凉福地”之一,2017年,国心绿谷茶庄园被泉州市政府评定为休闲农业示范点。

3.1.3 安溪铁观音消费者正在回归

宜人的生态环境,传统的制茶工艺,优良的茶叶品质,来源可以追溯的庄园茶投放市场后,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安溪铁观音的消费者正在逐步回归。

安溪县在实施茶业庄园化的进程中,也取得了诸多相关的荣誉: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于2014年5月被列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并于2019年8月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单位;安溪县茶叶质量安全管控经验,于2014年11月15日和2019年6月12日先后两次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焦点访谈》栏目进行介绍。2019年9月,安溪铁观音纳入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范围;2019年10月9日,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机茶工作组落户安溪;2019年10月30日,安溪铁观音成为首个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的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2019年11月2日,安溪县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

3.1

发展愿景及其对策

3.2.1 发展愿景

茶庄园产地清晰,庄园茶安全可追溯,让消费者购买放心,饮用放心;茶叶庄园建设,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环境优美的茶庄园更有利于乡村绿色振兴战略的实施;发展茶叶庄园经济对促进未来安溪县乃至全国茶叶产业转型升级与农民增收致富、乡村绿色振兴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据了解,下一步安溪县将深入实施茶业庄园化战略,将加大在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入资本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扶持。若干年以后,安溪县将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金牌茶庄园”,庄园化、集约化管理的茶园将占到全县茶园面积的80%以上[6]。力争实现从第一产业到第二、第三产业的全面跨越。

3.2.2 发展对策

茶叶庄园经济是发展茶产业的一种新的业态,是茶业转型升级的一种新的尝试,从目前已经建成的茶庄园现状出发,根据《茶庄园建设指南》的基本要求,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3.2.2.1 做好规划布局

茶庄园建设规划工作必须先行,已建或在建的要对照茶庄园建设的基本要求进行合理分区,调整优化;未建的更应该做好规划工作,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茶庄园的定位,力求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

3.2.2.2 营造良好生态

良好的茶园生态对茶庄园的打造至关重要,要根据茶庄园的立地条件和生态现状,努力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2.2.3 完善茶园建设

茶叶的种植方式,茶叶的长势,茶园的布局以及园容园貌,茶园内部的道路建设,给排水系统以及观光配套设施的建设也是庄园建设必不可少的,必须加以完善提升。

3.2.2.4 配齐服务功能

要做好游客到茶庄园“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让游客在茶庄园里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茶庄园的魅力所在。

3.2.2.5 增强体验参与

让游客参与茶的制作,了解体验茶的制作过程,制成的产品让游客带走,可以增强游客参与感和成就感。

3.2.2.6展示茶的文化

茶文化丰富多彩,茶庄园建设离不开文化内涵。要设立独立的展示空间,展示与茶相关的历史、文化、技艺以及茶庄园的特色等,丰富游客的休闲度假品位。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DB35/T1857—2019茶庄园建设指南[S].福州:2019.

[2] 中新网.唱茶歌祭茶山“中国第一产茶县”喊山开茶[EB/OL].(2019-04-20)[2019-06-11].http://www.chinanews.com/cj/2019/04-20/8814894.shtml

[3] 铁观音100茶叶网.安溪连续10年位居全国产茶县首位,安溪铁观音1425.43亿元品牌价值[EB/OL].(2019-07-29)[2019-08-11].http://www.tieguanyin100.com/cha/17897.html

[4] 林甜甜,苏少民.安溪:打造特色茶庄园品牌  推动产业“二次腾飞”[J].中国品牌,2016(11):88-91.

[5] 吴清远.小树叶撬动大产业[N].福建日报,2018-05-26

[6] 梁晶璇 郑琼娥;安溪茶庄园发展路径探索——以法国酒庄为借鉴[J].中国茶叶加工2019(3):9-13

注:内容转自说茶ShowCha,作者蔡建明、吴静旋,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2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