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贡茶第一镇

找到约865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郑少烘《易武》专栏——易武,天下普洱第一镇

本篇为《易武》中「茶人的原乡」章节之「天下普洱第一镇」的精彩内容。

易武,一文一武

易平街贯穿东西,人文之风百年不衰

武庆街连接南北,茶马驼铃穿行万里

易武,一柔一刚

柔者初识,温文尔雅,内敛宽容

刚者回味,稳健醇厚,余韵悠长

文武兼备,刚柔并济,是为王者之道

可历经浩瀚时光的淬炼,循着普洱茶的历史,唯有易武,在时间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普洱茶无法逾越的地。

百年前,易武是贡茶之地,众多百年老茶诞生于此。百年后,易武从凋敝到繁华,见证着普洱茶的全面复兴。

无数茶人不远千里朝圣,只为亲身感受易武的茶汤底蕴、风云变幻。矗立在古镇入口的“中国贡茶第一镇”的牌坊,并不足以说明易武之地位,只是它的自谦之词。我认为易武是“天下普洱第一镇”,这既是殊荣,更是实至名归。

▲ 易武“中国贡茶第一镇”牌坊

1

物华天宝的古老茶园

山川有灵气盘郁,不钟于人即于物。易武河川最为钟爱之物,自然是茶。

造物者悉心打造易武的山山水水——择其址于澜沧江北岸,喜马拉雅山脉抵挡住致命的寒流;选其地于北回归线偏南,平均温度与茶树生长温度基本吻合。茶区云海翻腾,峰连叠嶂,茂林参差,一切顺性天成,天生便是产上等好茶之地。

易武占尽天时地利,山高雾重,平均海拔1400米。位于刮风寨的黑水梁子海拔2023米,是西双版纳州第二高峰,而龙户村海拔700米。1300多米的海拔落差,形成了易武茶区极为立体的生态气候环境。

这里温热多雨,易武年均降水量在1700—2200毫米之间,年均气温17.5℃。这里土地肥沃,易武土壤以红壤、赤红壤为主,PH值在4.5—6.5之间。这里矿物质丰富,铁矿、石盐、铜矿等散步在麻黑、高山、勐户、磨者河、同庆河等各个区域,黏土分布在乡境丘陵地带。

巨大的海拔落差和自然资源的多样化,赋予易武独特的风土密码,造就了立体丰富的普洱茶生态环境,一山一味,群星璀璨。

在森林秘境之中,高山阔野之间,古茶树与密林共生,形成高低错落的完美生态圈。易武有古茶园11430亩(1亩≈666.7平方米,全书同),分布在麻黑、曼撒、曼乃、曼腊等地。勐海茶区老班章一枝独秀,易武茶区却是古树葱茏,名山竞立。麻黑、高山、茶王树、落水洞、刮风寨、弯弓、薄荷塘、同庆河、哆依树……一座座山头逐一横空出世,不断惊艳世人眼目。

山山各有风骨,探幽穷賾,其乐无穷也。

2

易武茶的贵族荣光

自古以来,易武便是官方认可的优质产区,及至清代成为贡茶采办地,征服东方帝国的最高品味,闻达于皇室亲贵,声誉日隆。

在成为贡茶之前,易武茶已有数千年的古茶历史。

古六大茶山少数民族中至今流传着三国时期孔明兴茶的故事,世世代代尊诸葛亮为“茶祖”。来自巴蜀大地的茶叶种植文明与云南濮人种茶的传统交汇融合,历经数百年,至唐时已是滇南有名的“利润城”。元代,云南行土司制度,与中原的联系空前紧密。明清,大规模屯田与移民政策乃至鄂尔泰“改土归流”的推行,云南进入大规模汉化阶段,这一时期“普洱茶”的名称正式出现。

清代是普洱茶发展的鼎盛期,易武则是普洱茶贡茶文化的发祥地。

▲ 康熙皇帝像

康熙朝时已在云南采买普洱茶运送往京城,供内廷饮用。雍正初年推行“改土归流”,在云南设置普洱府,优选普洱茶御贡入京,后易武被指定为贡茶采办地,一直持续到清王朝末年,易武茶作为贡茶深受清朝皇室与贵胄的喜爱。

论历时之长,易武作为贡茶近200年;论纳贡之丰,易武年解贡茶66666斤,是普洱贡茶终绝对的中流砥柱,在古六大茶山中占尽风流;论制作之精细,贡茶的采办具有严格的规定与操作流程;而论身份之隆,乾隆、道光等帝对易武普洱赞不绝口,清朝皇室更是嗜此茶而养成“冬饮普洱”的习惯,足见其情之所钟。

易武作为“中国贡茶第一镇”,数百年流芳的“马背上的贡品”,引后世无数茶人竞折腰。

到了现代,易武地位已然居高不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明确提出“古六大茶山易武居首”。

3

独领风骚的风云百年

名烁古今的易武“号级茶”,其实早有因缘。皇室贡茶的身份,一则影响易武茶的加工技术、生产规模、风格审美、二则影响易武的建设、教育与商路通拓。

天下熙攘,皆为利往。清代起汉人奔山而来,易武逐渐繁荣兴盛,成为普洱茶的生产集散地。至清朝晚期,整个易武茶山绵延100多公里,已形成“山山有茶园,处处有村寨”的格局。清末民国,各类商号遍布易武老街、茶马古道沿途。

易武商号的主人多为“奔茶山”而来的石屏后代,他们重文崇儒,诗书传家,在贡茶技艺基础上不断精进,坚持以最好的原料、最好的工艺制作最好的普洱茶,精工细作之余,又以人文加持,逐渐形成易武茶“平衡细腻、刚柔并济”的产区风格。茶商们苦心经营,商道大开,将易武茶的商业版图扩展至香港、东南亚等区域,盛况之下,马无空鞍,茶无存滞。易武茶行销天下,尽显不凡。

▲ 红标宋聘号(图片由台湾五行图书出版社提供)

时至今日,当年铸就的号级茶经典,因其卓越品质与稀缺价值,仍在各大拍卖市场不断突破天价,领衔普洱茶的价值新高。

如果说成为贡茶代表了东方帝国统治阶级的口感偏好,那易武号级茶则是市场经济下的自由选择,是整个市场对于易武茶的厚爱,优胜劣汰,易武茶独领风骚。

易武茶在波谲云诡的市场竞争中一路搏杀,以悍然之姿一骑绝尘,将灿若星辰的号级茶绘成普洱茶历史中耀目的篇章,奠定出普洱茶江湖最初的格局。往前承袭近两百年的贡茶品质,往后开创百年普洱之光华,人皆言之“一座易武山,半部普洱史”。

4

极边之地的人文风华

三千多前,濮人南迁提升茶叶驯化种植水平,云南茶叶种植从蒙昧走向文明。

至汉武帝征服西南夷设立永昌郡,诸葛亮治理南中,中原农耕文化涌入,茶叶种植水平进一步提升;到唐代,濮人、乌蛮成为种茶的两大主体民族。宋元时期,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成为种茶的主体民族。明清以降,汉人成为主体民族之一。

几千年种茶历史,东方文明的曙光不断影响着云南这个化外之邦。各民族相互影响,云南茶叶史鸣奏出波澜壮阔的民族融合乐章。其中,对易武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自乾隆始,大量汉人涌入易武,定居在雨林深处,与当地的少数民族不断交流融合,至今已有三百余年。

三百余年深度开发,易武茶山形成“山山有茶园,处处是村寨”的格局。三百余年间生产水平不断成熟,易武商号林立,经典名品频出。三百余年间商道拓辟,易武成为古道之源,茶运通畅让这个边陲小镇逐渐名动海内,几乎占尽普洱茶的荣光。三百余年人文陶冶,烙印出刚柔并济的易武风骨,在物我和谐、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中,易武茶与众人圆融温雅的传统性格相知相谐。

▲ 来源于曾丽云《易武——古茶第一镇》

仰赖于几千年中原文化润物无声的滋养,更得益于这三百年静水流深的陶染。易武堆叠出悠远深邃的人文历史,流淌出动人的人文底蕴。易武被誉为“状元茶乡”,兼得自然造化之神钟灵毓秀与东方文化之包容优雅,成为雨林秘境中的一道动人风景。

品易武茶,已不止于体会澜沧江畔的东方树叶之味,更是深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品位的重要方式。

5

“天下普洱第一镇” 实至名归

纵观历史,自濮人种茶起,云南茶叶文明的第一丝曙光照进易武;到唐代“利润城”,易武出好茶已是远近闻名;至清代敬献皇室,易武茶征服东方帝国的最高品味。三千年间岁月激荡,三百余年间风起云涌,易武茶卓然傲立,始终以王者之姿一览众山小,成就不可逾越之普洱圣地。

穷究品质,被“天时地利”宠爱的易武茶,出身已是华贵,更难能笃步前行,品质传世。今日仍存世之百年茶品已被时光验证,更何况其茶性、其气韵与传统文化如此契合,自然能引得无数茶人倾心相待。

而我只是这“无数茶人”中渴望为易武略尽绵薄之力的一个。十余年前,我循茶而来,扎根易武,琢之、磨之,茶汝于成;十余年间,我一趟趟走出去,珍而重之,将易武茶推广复兴。与易武茶相伴越久,爱之越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就是易武茶的魅力所在。

天下普洱第一镇,舍此其谁?

撰文 / 郑少烘

图片 / 郑少烘

来源:茶语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航拍武夷山“武夷岩茶第一镇”:星村镇

一镇茶香

走近武夷山市星村镇

多少年来,茶叶,奏响了星村人生命的主旋律,因为茶,小镇人的生活有了更鲜艳的色彩,有了更诗意的内容。

航拍星村镇,摄影:朋朋放飞机

地处武夷山景区中心地带的星村镇,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不受污染的九曲溪水形成的独特小环境气候,铸就了星村武夷岩茶“岩骨花香”的卓越品质。星村因此被誉为“中国武夷岩茶第一镇”,素有“茶不到星村不香”之说。

走近星村,茶香便扑进我的呼吸里,待的时间长了,似乎都渗进我的皮肤里,进入我的血液。在星村,茶香荡漾在小镇的每一个角落,不管是小镇里的机关人员、小街市民、小摊小贩,还是其他过往行人,或闲谈,或言商,都不时喝上一口茶,在悠悠地回味中领略着生活的浓香。茶人们更是喜欢在一起比茶品茶,看谁家的茶叶香气好,滋味浓厚,汤色清亮……
历史悠久的星村茶赛
星村镇茶业历史悠久。一千五百年来,星村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谱写了一篇又一篇光彩夺目的武夷岩茶发展史,赢得了“茶不到星村不香”的美誉。
早在宋朝时期,星村茶业就已兴盛。至明清,星村街茶园所出专茶达全国专茶的四分之一。于明末时,星村镇创出了小种红茶和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风味倍受青睐。当是时,茶竹林立,茶肆遍处,高贾云集星村,码头歌舞升平,也成为武夷岩茶的集散地。一条从星村、武夷赤石过风水关,经江西至蒙古边境,辗转到恰克图城的茶叶国际茶路由此形成,史称茶叶之路。至清朝康熙年间,每日进出星村运转茶叶的竹筏数百条。(当时竹筏只是个运转工具,少部分竹筏文人墨客游玩之用)。桐木关星村一带,制茶厂有256家,以产正山小种红茶、武夷岩茶为主,年产量达一万多担。镇区内拥有茶厂30家,茶社100多个。
“茶不到星村不香”,这句通俗易懂的话显而易见地突出了星村茶的香和它特有的品质。星村镇武夷岩茶出自“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的生态环境,有着“溪边奇名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之美誉,经精工制作,具岩骨花香,香气馥郁,宋、元、明、清四代,星村茶叶均为朝专珍品。星村镇桐木的正山小种红茶,以其独一无二的制作工艺和品味在众茶中独占鳌头,泡水后汤色红浓,香气醇厚浓郁,素称“桂圆香汤”。历史上曾远销英国,成为英国皇家的御前珍饮。
历来星村茶农们就以做出好茶、香茶、上品茶为荣。为提高制茶技艺,星村镇的茶农们通过斗茶、赛茶、评茶等形式来提升水平。
如今的茶王赛源于古代的斗茶,建人谓之茗战,又称点茶或点试,是古代审评茶叶品质优次的一种茶事活动。斗茶最早兴起于唐朝,盛行于宋代贡茶之乡的建州北苑龙焙和武夷山茶区,故当今的茶王赛与宋代斗茶有着深厚的渊源。
宋代茶人、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与章岷从事斗茶歌》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武夷茶区的斗茶活动的热烈场面。“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于是,“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先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宋代斗茶是为了北苑贡茶评选“上品龙茶”的原料,能夺取斗品的桂冠是无上光荣。
元代“武夷御茶园”的创立,武夷石乳茶是通过“斗茶”成为龙凤茶贡品。于是,武夷茶比屋皆饮,处处品茶。清末民初,斗茶逐渐发展为各类名茶的茶王赛,形式多样,规模大小不一。
1999年开始举办的星村茶王赛,如今已是武夷山的一大赛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茶乡杯”茶王赛对于星村而言,就是一块不折不扣的金字招牌,茶王赛在将星村茶叶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也给星村镇的茶农带来财富。
星村斗茶赛由来已久,资料图片

不懈努力提升茶叶品质
当下的星村,全镇现有茶山面积5.9万亩,占武夷山全市的42%,是该市茶叶面积最大的乡镇;大小茶厂1100多家,经过QS认证的茶企有100多家,占武夷山市的三分之一,是该市茶企最多、QS认证茶企最多的乡镇;年产武夷岩茶6万担,产值6亿元,占武夷山市茶产业的1/3;武夷岩茶品种丰富,这个特点在星村镇表现得尤为明显,据初步统计,星村镇目前有400多个岩茶品种。


标准化茶园。摄影:陈美中


星村茶园,摄影:吴心正

星村的茶叶品质好除了天气好这一因素外,更为重要的是星村人的不懈努力。近年来,星村人开始走由扩大茶园面积转向建设生态茶园的转型之路。
在茶叶种植方面,星村人从管理栽培的源头上抓起,在保护九曲溪上游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控制茶园面积提高茶叶品质为出发点,建立起示范性基地,引导茶农建立无公害、有机茶示范推广基地,标准化生产经营。在茶叶栽培方面坚持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杜绝不科学地使用化肥和低残留的农药,现今建成标准茶园面积2500亩。
在茶叶加工方面,政府积极组织茶叶加工培训,邀请省内专家对茶农的生产加工进行培训指导。同时,星村村民乐于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制茶心得,通过在合作社之间的交流、村与村之间的交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茶农与茶农之间的交流,茶农们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茶叶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转变经营模式提高市场竞争方面,星村镇创建了村级茶叶协会,建立5个村级茶叶协会和武夷山桐木正山小种红茶茶业协会,促进了茶产业的自律发展;成立茶叶合作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茶农效益,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嬴;注重品牌效益,扩大市场影响力以培育
龙头企业为突破口,致力打造星村镇岩茶星品牌。

郑少烘董事长受邀出席普洱贡茶主题论坛,代表古六大茶山对话清代宫廷贡茶故事

探·宫廷贡茶之渊源

论·故宫贡茶之历史

寻·易武贡茶之文化



11月8日,值2019北京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开办之际,清代宫廷贡茶对话六大古茶山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会议室隆重举办。岁月知味作为唯一茶企代表,受邀参加本次活动。



一片树叶,从六大古茶山,经茶马古道,跨越山川,进驻宫廷,成为贡茶。自此,宫廷贡茶与六大古茶山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此次,华巨臣茶博会联合中共勐腊县委员会、勐腊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清代宫廷贡茶对话六大古茶山论坛,特邀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一同“围炉观茶”,探讨新时代下六大古茶山的发展新机遇。


大咖云集,共话清代宫廷贡茶文化




杨   军  中共勐腊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

刘宝建  普洱茶与宫廷生活研究员

沈冬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林秋莲  深圳市华巨臣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杨   凯  云南普洱茶研究学者、云南茶马古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胡明方  2005 年首届“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动总策划

郑少烘  岁月知味茶业董事长

安明霞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主编

刘宁波  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优质茶叶分会秘书长

孙永伟  北京茶业企业商会执行副秘书长

姚丽平  北京市茶业协会副秘书长

刘秀荣  北京市茶业协会副秘书长

谢美霞  唐密茶道唯一传人

李青蔓  中国茶艺师联盟创始人

季   烨  惠量创文CEO


嘉宾致辞


中共勐腊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杨军致辞



勐腊种茶、制茶历史悠久,是“七子饼茶”“ 易武贡茶”“ 曼松贡茶”原产地,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是茶马古道的源头,也是历代的边疆重镇,被誉为“贡茶之乡”。今年5月,首届勐腊国际贡茶文化节在勐腊县、象明乡、易武镇三大会场成功举办,借助华巨臣集团强大的茶产业平台优势,在全国各地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与反响。


今天,我们站在美丽的首都,以贡茶与故宫的多维视角,共同追溯茶马古道发源地,共同寻味古六大茶山,共同探寻古六大茶山贡茶的复兴之路,让六大古茶山作为中国茶文化代表之一,走向世界,再现当年贡茶辉煌!


深圳市华巨臣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秋莲致辞



贡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中国茶史上有着坚不可摧的地位。而今,贡茶文化也正以新的姿态蓬勃发展,带动新的茶业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


华巨臣深耕本土,链接世界,通过华巨臣茶博会全国大联展的模式,旗下好茶仓仓储、好茶仓电商、茶阅世界高端商城、茶阅全媒体等茶行业多层次服务平台,围绕贡茶策划一系列活动,为贡茶文化与经济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为做大做强中国茶产业贡献应有的力量!


主题分享


分享主题:《清代的普洱贡茶》

分享嘉宾:故宫的普洱茶与宫廷生活研究员刘宝建




分享主题:《探索宫廷贡茶的历史文化》

分享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沈冬梅



围炉观茶


本次“围炉观茶”邀请到刘宝建女士、沈冬梅女士、杨凯先生、郑少烘先生等专家学者、企业家,就“寻根溯源——探讨清代宫廷贡茶的历史”、“如何重新定位六大古茶山,助推贡茶文化产业新发展”、“如何保护与发掘六大古茶山的文化遗产”、“易武贡茶企业的发展方向”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岁月知味董事长郑少烘先生就贡茶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做了如下解答:



问题:我们都知道岁月知味是著名茶企,那么郑董能不能给我们分享您第一次接触到普洱茶是在什么时间?


郑少烘:我第一次喝到普洱茶已经是80年代了,从05年开始一直扎根易武做茶十几年了。我对易武茶的口感特征,包括它作为清朝贡茶之后风味特征的影响,这些方面关注得比较多。我们现在对清朝100多年的贡茶历史对产区口感的形成演变研究还不够,这也是我们岁月知味一直在做的事情。



问题:作为普洱茶企业,当下您有什么想法?


郑少烘:未来复兴易武,复兴贡茶,我们作为企业,需要对市场做一个预期,研究如何做出更好的茶,因此我对茶产区的风味风格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将易武茶的风格特点分成了三个香型带:花香带、蜜香带和原野香带。六大古茶山的茶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高香甜、低苦涩,而易武茶的口感香甜醇厚,正是易武走向复兴和光辉灿烂十年的重要因素。



问题:易武是中国贡茶第一镇,岁月知味作为易武代表性企业,你将如何用老祖宗们遗留下来的东西做好事业?


郑少烘:中国茶产业的复兴发展,给普洱茶产区带来很大的机会。易武作为贡茶的产区,作为贡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发展空间巨大,其深厚的茶文化积淀,或将带领它挤进茶业复兴的快车道。而专注做易武茶,代表了我对易武茶产业发展的殷切期望与决心。



至此,清代宫廷贡茶对话六大古茶山论坛完美收官。


悠悠古茶山,漫漫贡茶路。贡茶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岁月知味也将砥砺前行,传播勐腊贡茶文化,助力贡茶的辉煌复兴。

找到约844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