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麻腹地,茶马古驿”-中国普洱茶第一镇-茶房

勐麻御贡


“勐麻腹地,茶马古驿"-中国普洱茶第一镇-茶房

        茶房乡位于云县南部,距县城43公里;是大勐麻土司经云州、大理到西藏、经晓街到景东、昆明,以及中原来的“官马大道”到达大勐麻巡检司的必经之地,因地处大勐麻茶区腹地,大勐麻土司在街子的万寿桥头设驿馆开茶坊,接待茶商,议事贸茶,素有“勐麻腹地,茶马古驿”(意思:茶马古镇腹地里的古茶坊古驿站)的美称,是滇藏、滇缅、滇越、滇印茶马古道上的赶马人到大勐麻茶区进行贸易时歇脚饮茶的驿道重镇。


茶房古树茶

人文景观:

       唐代学者樊绰在公元863年著的《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勐)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记载。属于大勐麻土司辖区的茶房乡就属于当时的银生城界诸山范围,今有银生之地-银产河(今茶房乡银产河),驮普洱茶的大马帮汇集之地-马街(今茶房乡马街)等地名。

樊绰《蛮书》

       邦东乡、大朝山西镇、大寨镇、茶房乡、晓街乡所属的大勐麻茶区,历来是临沧市的普洱茶传统主产区,大勐麻茶区产的普洱茶,奠定临沧市临翔区和云县作为中国历来的茶叶百强区县,也成就临沧茶区普洱茶产量占据中国普洱茶产量半壁江山!

大勐麻茶区茶房片区环境

     大勐麻茶区地处澜沧江中下游,是世界古茶树驯化、栽培种植、规模发展的中心,茶文化历史悠久,据唐朝时樊绰在公元863年著的《蛮书》中记载,茶房的产茶历史已延续上千年,为了规模种植,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知县杨春林派绅士石峻等人到外地买回普洱茶籽,石峻引进优良茶种后便发动村民大规模的在茶房种植,从此普洱茶树分布于茶房的大小山箐,铸就大勐麻茶区成为云南省传统的普洱茶主产区。历史再往上追溯,出土于茶房乡的春秋战国时期铜鼓,彰显人文深厚,渊源流长的种茶史,衍生出茶歌、茶舞、茶礼、茶俗、茶道、茶艺,孕育出勤劳善良、温良恭俭、锲而不舍、图强奋进的大勐麻精神,形成多民族聚集,博大包容、多姿多彩的大勐麻茶文化底蕴。

茶房古树茶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在云县城关设立布朗族阿氏的大候州巡检司,此时的大勐麻茶区属于布朗族居住。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俸偶任大候长官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时俸键已经与大候(云县)的傣族分开,成为一派,往大勐麻开辟后成为土司,传到第四代俸恭,于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俸恭随官军征讨耿马有功,赐授功牌,二十五年(1597年)从征大候,擒获谋杀印官的俸学,以此功劳,获得中原王朝册封成为土巡检,至清末1892年土司大印核销时,茶房一直属于云州大勐麻巡检司,民国元年(1912年),属云县南区大寨,后多经辗转于1988年3月成立茶房乡。

《云县志》

       因大勐麻茶区的茶马贸易繁荣,明朝时,茶房乡就已“建街成集”成为商贸重镇。因地处关键要道,大勐麻土司在茶房街子的桥头(古称万寿桥)设驿馆开茶坊,专以接待过往歇脚的官员及普洱茶商到此饮茶食宿,议事贸茶。因普洱茶经济贸易繁盛,久而久之,茶房的名气大过街名,成为地名。在茶房乡茶马古道的路上,驮着普洱茶南来北往的大马帮,来源广、数量多,日久岁深,聚在一起便形成买卖普洱茶的街市,茶房乡马街由此得名,地名沿用至今。茶房历史源远流长、普洱茶贸易兴盛发达,自古人文荟萃,人才辈出、人杰地灵、地处枢纽,是大勐麻茶区里实至名归的中国普洱茶第一镇。

声明:本文节选自云南省地方史志研究爱好者黄丕峰先生历时十七载,搜集整理后编撰而成的“茶马古镇,魅力勐麻”,仅于佐证临沧茶区自古以来在中国普洱茶界中的重要地位,转载使用请注明出处,如图文来源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其取得联系及时跟进处理,邮箱地址:695786659@qq.com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