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大叶茶树

找到约5,655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润佳元和本:解析那些“分不清”的云南大叶茶树品种

  普洱茶的标准定义为: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陈香的一类茶。一般加工成散茶和紧压茶。

  在这个定义里有一个明确的前提,即云南大叶种

  云南大叶种是中国著名茶树良种,是云南省大叶类茶树品种的总称。主要包括勐库大叶种(又名大黑茶)、凤庆大叶种和勐海大叶种等有性系以及无性系品种。原产云南省西南部和南部澜沧江流域,主要分布在该省双江、澜沧、勐海、凤庆、昌宁、云县、保山、元江等县(市)。

  接下来,我们就一一解析云南大叶类茶树品种

  首先勐库大叶种,有性系。据《云茶大典》国家认定品种中介绍:勐库大叶种茶原产于云南省双江县勐库镇。在云南西部、南部各产茶县广泛栽培,为云南省主要栽培品种之一。

  勐库大叶种外形植株高大,树姿开展,主干明显,分支较稀,叶片呈水平或下垂状生,叶特大,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身背卷或稍内折,叶面强隆起,叶缘微波状,叶尖部骤尖或渐尖,叶肉厚,叶质较软。春茶一芽三叶盛产期在3月中、下旬。

  适栽种于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最低气温不低于-5℃的西南、华南茶区。

  其次凤庆大叶种,有性系。《云茶大典》中介绍:凤庆大叶种原产于云南省凤庆县。在云南南部、西部茶区广泛种植。其外形植株高大,树姿开展、半开展,主干明显,叶片呈水平或上斜状生长,叶椭圆形,叶色绿而富有光泽,叶身稍内折,叶面隆起,叶缘波状。春茶一芽三叶盛产期在3月下旬或4月上旬。

  适栽于年降雨量800毫米以上、最低气温不低于-5℃的西南、华南茶区。

  最后,勐海大叶种,有性系。原产于云南省勐海县南糯山。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其外形植株高大,树姿开展,叶片呈水平或斜上生长,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叶身平背微卷,叶面隆起。春茶开采期在3月上旬。

  适栽种于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最低气温不低于-5℃的西南、华南茶区。

  云南大叶种的另一类代表性品种,是以无性繁殖方式选育出来的云南大叶种的后代。1986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验收的省级良种主要有:云抗43号、长叶白毫;1987年通过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验收的国家级良种主要有:云抗10号、云抗14号;1992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验收的省级良种主要有:云梅、云瑰、矮丰等;1995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验收的省级良种主要有:云选9号、云抗37号,它们都是勐海种的后裔。在上世纪云南省政府行为参与下,以“云抗10号”为代表的云南大叶种“勐海种”的后代,被广泛推广到云南各地,并有繁殖扩大的趋势。

  此外,近几年来,云南出现诸多云南大叶群体种的后代,如临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香归”(注:香港回归之意)系列、凤庆茶科所选育的清水系列、凤选系列,它们是“凤庆种”、“勐库种”的后裔。

  版权声明:源于网络,贵在分享,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删除处理!

神奇的云台山大叶种

安化茶叶资源丰富,产茶历史悠久,其品质之优,世人皆知。在上个世纪50年代,茶叶专家在云台山发现了一种优质野生大叶茶树,推动了安化黑茶的飞速发展,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云台山大叶种”。

其实,早在1935年《湖南茶产概况调查报告书》中所调查的52个产茶县中,大部分有“安化种”的记载。

1954年,毕业于中国茶叶学校的肖金群分配到安化县茶叶局。他在安化云台山赵家坪附近一带发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野生大叶茶树,后经采样送北京专家确定为大叶种。

▲云台山大叶种发祥地——赵家坪茶园

1957年,湖南省农业厅组织茶叶专家朱先明、王威廉、萧玲等10余人,先后到安化调查茶树品种,于云台山脚的空洞岩一带溪谷两侧发现了这种野生大叶茶树,叶片最大竟达20厘米,专家们眼睛一亮,知道这应该是传说中的良品野生大叶种,于是连夜向省厅汇报,省厅指示迅速组织工作队驻地实验培植与推广。

1959年,云台山赵家坪修建了云台山茶场赵家坪初制厂,年茶产量达1200担,是当时安化县的第二家茶叶加工厂。新成立的赵家坪初制厂成就了安化茶叶历史上最光辉的时刻,绿茶极品“安化松针”由云台山大叶种改良试制成功。“安化松针”献给毛主席品鉴,受到主席嘉奖,并通过其秘书回函。

1960年,湖南省高桥茶叶试验站王威廉与长沙农校刘英湘、胡美华等师生30余人,通过对安化的高山和低山茶树品种的经济特性进行比较,首次提出了“安化云台山大叶种”这一品种概念。

1965年,在福建福州召开的“全国茶树品种资源研究及利用学术讨论会”上,安化云台山大叶种被列为全国第一批21个群体名优茶种之一,并正式命名为“云台山大叶茶”,被写入大学教科书。

1984年,在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安化云台山大叶种被认定为国家级良种。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为“云台山种”(云台山大叶种)为国家品种,编号GS13024-1985。

作为安化茶群体品种之核心,安化云台山大叶种还被国家评定为八个大叶茶品种之一。这种原始的大叶种,品质较其他茶种有何不同?它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来源:云上茶业

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茶山寻根!云茶产业焕发茶树新活力

澜沧江在云南境内一路向南,流经大理至西双版纳,与哀牢山和高黎贡山南端的山脉共同构成了古茶树资源的密集分布区域。“在世界公认的32个种4个变种茶树种质资源里,云南拥有独有的26个种3个变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博士、副所长刘本英说,“云南是世界茶源的起源中心和原产地之一,也是世界茶种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中心和天然的茶树基因库。”


云南蜚声中外的古茶山均坐落于“一流域两山脉”区域。古茶山上成片的茶林,不仅孕育了历史悠久而多样的古茶树资源;还见证着千百年来,以茶为生的各民族的生活变迁。在葱茏的古茶山上,拥有朴素生态观的人们早已与茶成为了相互依存的共同体。

云南是世界茶源的起源中心和原产地之一

邦马大雪山雄踞在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西北的澜沧江西岸,2500米以上的海拔地带孕育着勐库大叶茶的“根”。

曾经的大雪山植被茂密,山间长有大丛竹林,以天然的屏障和外界阻隔开来。1997年,干旱让竹林逐渐干枯死亡,大雪山原本密集的植被也出现了空隙,山下大户赛村的村民开始往山上活动。在大雪山上,他们发现了大量的野生古茶树,分布面积达1.27万亩。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部门的植物专家和茶叶专家鉴定,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是迄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分布面积最广、种群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

茶科院-工作人员在资源圃采摘茶叶

这样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在云南并不少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西定乡曼瓦村委会的巴达大黑山上,49万余株野生茶树形成茶树群落,和苏铁、桫椤、红椿、大叶木兰、火麻树、樟树等植物伴生。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家寨2100米至2500米海拔范围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下,世界上已知最大的野生茶树群落分布于此,是大理茶群落集中分布的西界,在植被地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兼具重大的意义。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古林箐乡的原始森林里,1.9万余株野生古茶树具有典型原始性的特征,成为世界茶树起源地研究的“热地”。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小新街乡,分布于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内外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中的野生茶树群落,是哀牢山山脉野茶群落的南端代表。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公元864年,唐人樊绰撰写的《蛮书》里记载,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思茅、南涧、巍山、凤庆、云县、西双版纳等地区在千年前已开始进行人工种茶。

南糯山古茶树群

云南栽培型的茶树主要以乔木型、大叶种的普洱茶树为主。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留存着中国西南地区居民延续至今的“林下茶种植”传统,是中国乃至世界茶种植方式的早期样本,被称为“茶种植的活化石”和“世界茶树博物馆”“茶文化历史博物馆”。

作为澜沧江下游流域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西双版纳州勐海南糯古茶山现存百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树1.5万亩,“南糯山大茶树”成为勐海地区普洱茶传统栽培利用悠久历史的鲜活见证。而普洱市宁洱困鹿山古茶园则是传统栽培、精细管理种茶模式的典范,成为云南茶史上茶树种植栽培从粗放型和分散型走向集约化和规模化的例证。

茶叶研究所-国家大叶茶资源圃

近日,古茶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家创新联盟同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古茶树资源状况白皮书(2022)》。数据显示,全国古茶树共有5616.66万株,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占比最高的是云南省,总计5494.67万株,占97%。

“云南分布的野生古茶树群落中,有许多树龄超过两千年的野茶树,这些‘茶王’的存在,是对云南是世界茶源中心的佐证。”刘本英说,而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中心,则可以在赫赫有名的半自然、人工古茶山中寻找印证。“古茶树之乡”的美誉,云南实至名归。

与茶共生的少数民族

1951年,普洱市澜沧县翁基古寨的布朗族末代头人苏里亚参加西南民族参观团远上北京。临行前,苏里亚精心准备了“小雀尖嘴茶”作为布朗族最高贵的礼物。那时,苏里亚的儿子苏国文5岁。2009年,中央电视台《爱我中华》栏目来到景迈拜访65岁的苏国文。记者问他的心愿时,苏国文说,想和父亲一样,“能够代表布朗族去中央献茶”。

茶,在云南种茶民族的心里,被视为“最珍贵的宝贝”。“布朗族人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茶树,一代传给一代,绝对不能让它遗失。”“茶祖”帕哎冷的遗训深深地根植在布朗族人的灵魂里。 

在这样的朴素生态观影响下,云南的种茶民族创造了独特的林间开垦和林下种植技术,通过合理控制森林和茶林的比例,巧妙分配乔、灌、草等植物的光照和养分,充分利用森林生物多样性有效防治病虫害,并提高茶叶质量,让茶树种质得以延续,让古茶林在历经千年仍然保持优良的品质和活力。

高山好雾出好茶

著名的普洱茶产地——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位于大山皱褶之中,乡里的老曼峨村虽然没有“班章为王”的气势,但也绝不逊色。老曼峨村是整个勐海县内布朗山最古老、最早种茶的布朗族村寨,位属“布朗山古茶山”核心区域,坐拥3000余亩古茶园,年产量1万担左右。

《华阳国志》记载,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古代濮人在商周时期就已种茶,而布朗族就是古代濮人的后裔。作为勐海布朗山乡最早定居的少数民族,远古的茶香早已在布朗族人的血脉里世代流淌。

据老曼峨寨中碑文记载,老曼峨距今有1376年的历史。60多岁的岩少帕介绍,老曼峨古茶园多以“茶中有林,林中有茶”的格局分布,“最大的古茶树树围有二米二,树龄高达八九百年”。

茶给老曼峨人带来的“福祉”体现在村容村貌上。村里家家户户都是新建的小洋楼,保留了传统布朗族的干栏式建筑风格,一楼多是宽敞的空地,活动范围极大。老曼峨每家每户都有杀青用的大铁锅,安置在一楼的角落,少则两口,多则五六口并排。每到采茶季,家家户户的大铁锅就会派上用场,寨子里到处茶香弥漫。二楼是布朗人家的起居室。一个套房,有三四间卧室,还有一个极为宽敞的客厅,真皮沙发、LED电视、优质音响样样齐全。

“茶树代代相传,千金也难换。”岩少帕说,布朗族人一生离不开茶树。茶,在布朗族人的心目中远远不止是一种物质上的互相给予,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不断传承。

南糯山古茶树群

“高山好雾出好茶”,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老大茶山——南糯古茶山现存百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树1.5万亩。历史上,南糯山一直是布朗族先民栽培茶树的地方。1100多年前,布朗族的先民迁离了南糯山,他们遗留的茶树被随后迁入的哈尼族所继承。

南糯山有20多个哈尼寨子。其中,800年的“南糯山大茶树”曾主要由半坡老寨守护着。和其他的哈尼族人家一样,半坡老寨村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批朱一家居住在南糯山上,靠种茶、采茶、制茶撑起了家庭的主要收入。

说起哈尼族的茶叶生活,批朱举不胜举:“我们哈尼族,走亲串戚少不了茶,探亲访友少不了茶,看望病人要带上茶;青年男女求婚要用茶,订婚也不得少于两包茶;不管贫穷富裕,孩子成家,多多少少也要给孩子茶树;建屋盖房、立生基定四柱不能缺茶。

”半坡老寨村民采摘古茶叶

千百年来,作为“半坡上的民族”,哈尼族对茶树加以保护、利用,并不断新植、改造,科学管理古老茶园,让南糯山的茶叶生产得到不断发展。

“吃的也是茶叶,穿的也是茶叶。”对流传在寨子里的这句话,批朱解释,这是生活在南糯山的哈尼族人从古到今的生活方式。“我们不仅会用茶做菜当日常的饮食,把茶卖了以后还能买油、盐、米和衣服,是茶树养活了我们一家人。”每年3月到5月,是批朱一家最为忙碌的时候,家里六亩古树茶每年可以带来30多万元的收入。“我们还有新种的小茶树,它们也在等待长成古茶树的那一天。”批朱笑着说。

资源圃延续种质生命

20世纪50年代,茶叶专家周鹏举和植物学家蔡希陶在南糯山发现了一棵树龄达800多年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这棵“茶树王”让南糯山声名大噪,成为了中外茶叶专家争相光顾的地方。

1994年,“茶树王”自然仙逝,给众多茶叶爱好者留下遗憾。“云南拥有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然而,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变致使众多珍稀资源面临濒危、灭绝,同时资源收集保存的盲目性以及资源利用率低等因素,致使茶业发展面临严重资源瓶颈。”刘本英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大叶茶资源圃应运而生。“针对我国茶树资源发掘利用存在的保存技术落后、遗传背景不清、育种亲本资源短缺、茶种间杂交优良性状难以聚合等关键技术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国家大叶茶资源圃创建及优异种质创新利用项目的研究与创新利用,以绿色、优质、高效、特色为目标,系统开展茶树资源收集、有效保护、重点创新和高效利用。

”茶叶研究所-国家大叶茶资源圃

1983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建立,2012年经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资源圃。2012年8月31日,“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正式挂牌。

走进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不同种系的古茶树错落有致,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其中,一棵挂有“大理茶”标签的古茶树备受关注。“这棵古茶树是已仙逝的‘南糯山茶树王’的近亲。”刘本英说,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茶种资源永续保存下去。

历经30多年的研究,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收集保存国内外茶组植物25个种3个变种3485份种质资源,保存的大叶茶资源种类、数量居世界第一,建成了世界茶树资源基因库的重要基地。

雨林古茶-生产车间

“同时,我们在茶树种质资源中筛选优异种质资源,开展不同种间的杂交创制新种质,选育茶树良种,为全国科研、育种、生产等单位提供资源共享服务,提高茶树资源的利用水平。”刘本英介绍,截至目前,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为全国提供种质利用10609份次,为大叶茶茶树基因组研究、茶树资源的起源演化研究,确立云南省茶树资源起源和多样性地位,揭示云南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独特等研究提供支撑。

5月20日,202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名单正式公布。根据《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经组织专家评审、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国家大叶茶资源圃创建及优异种质创新利用”成果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茶产业焕发茶树新活力

进入雨季,勐海县勐宋乡成片的古茶林开启了休整期。经过春茶的采摘,村民们要留出一整个夏季让古茶树汲取天地精华,成长为高品质的秋茶。

“不仅要按照茶树生长的时节来进行采摘,我们还要严格按照‘一芽两叶’的古树普洱茶采摘标准进行采摘。”南本老寨村民小组长罗霄说,这样的采摘方式源自雨林古茶坊多年的推广。“最好的保护是永续利用。”让古茶树在保护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产业利用的“续航”能力功不可没。

雨林古茶-生产车间

“感恩茶山少数民族几十代人的接力守护,才遗留下丰厚的古树茶资源,让茶企业得以落脚。”站在雨林古树茶博物馆的种子墙前,一棵热带雨林特有植物——望天树的种子生长着两片“羽翼”,雨林茶道院院长张敏说,“生物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们的种子形态在不断地进化,以达到传播得更远的目的。我们也希望,可以将雨林里的好茶传播得更远,将古树茶从古茶园搬到茶友的茶杯。”

2013年,勐海县政府引进雨林古茶坊,大力发展茶产业,帮助当地群众摆脱贫困。2015年,雨林古茶坊建成了涵盖生产、仓储、办公、科研、接待为一体的大型庄园式基地,在向村民收购茶叶的同时,又投入资金在南本老寨建起了大型的普洱茶精加工厂,为农户提供了一个完善的销售平台。当年,受益群众就达1200余户4000余人。

雨林古茶-古树茶档案馆

为了保护好当地的古茶树资源,做出精品茶,雨林古茶坊坚持只收古树普洱茶鲜叶,以“一芽两叶”为最低标准。“通过在生态茶园建设、茶叶收购、茶叶精深加工等方面帮助当地村民提升标准化技术,实现茶农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标准化管理的转变。”张敏介绍,雨林古茶坊共开展培训10余期,培训农户5000余人次。

“过去路难走,很少有人进山买茶,我们常年为卖茶而发愁。”罗霄说,自从雨林古茶坊进村建厂后,每年收购茶叶近30吨,约3000万元。“用雨林的方式对古茶树进行管理,茶叶有了更高的附加值,我们有了更高的收入。只有保护和利用好古茶树,我们才能一直过上好日子。

”雨林古茶-古树茶档案馆

雨林博物馆的二楼,古树茶档案馆里收藏着自雨林古茶坊成立以来,生产的所有批次的茶叶样本。“3万个样本里,我们从年份、村寨、味型以及采摘人员信息对这些古树茶进行高度精准的细分,为它们配上独有的‘身份证’,让它们形成优质的古茶树资源大数据,为企业产品开发提供基础。”张敏介绍。

雨林古茶坊的产品展示间,针对各类消费群体研发的产品琳琅满目。以更适应市场的方式,古朴的雨林古树茶正在从大山深处走向世界各地。

6月13日

《云南日报》COP15版

刊发整版文章

聚焦云茶产业焕发茶树新活力全文如上

来源:云南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53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2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