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茶树核心发源地 云南茶叶年综合产值逾千亿元

5月21日,春茶采摘已经结束,小满节气拉开夏忙的序幕。2022年“国际茶日”也如期而至。

作为世界茶树核心发源地之一,云南如今茶叶年综合产值逾千亿元。在这片小小的树叶上,有着我国乡村振兴的清晰脉络,也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南方有嘉木,云岭出好茶。漫步在一片片古茶林、有机茶园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故事俯拾即是,一幅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的边疆振兴新画卷徐徐展开。


草木含金,小叶子长成大产业

在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的茶山上,一垄垄翠绿的茶树蜿蜒起伏,高大的遮阴树散布山间,三三两两的农民在地里劳作。

这是茶农董祖祥的有机茶叶基地。他的茶叶通过了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的有机认证,其中出口欧洲的茶叶每公斤最高卖到2000多欧元。

游客在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一家茶旅融合主题公园游玩(5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茶字拆开,就是“人行草木间”,草木即自然。这里藏着董祖祥成功的秘诀,“有机茶的生产不打农药,施有机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这是茶的本质所在。”他说。

包括董祖祥的2000多亩有机茶园在内,2021年云南有机茶园认证面积105.7万亩、获证产品1406个,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和获证产品数自2015年以来稳居全国前列。

不只是有机茶园,云南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茶园就是最好的发展资源。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介绍,全省有15个州(市)88个县(市、区)产茶,古树名山与现代茶园并存,茶农450多万人、涉茶人口近千万人。2021年,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740万亩、产量49万吨,均居全国前列。

云南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的有机茶叶基地(5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从茶叶到茶业仅有一字之别,背后却是云南茶产业全链条发展的深刻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不断加大引导扶持力度,茶叶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各地还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企业党建和乡村振兴工作深度融合,党员干部冲在产业发展第一线。

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介绍,2021年云南茶叶综合产值增至1071.1亿元;茶农来自茶产业的人均收入达4708元,较2020年增加658元,茶叶成为群众的“致富叶”。

为提升品牌效应,云南已连续4年开展“绿色食品牌”评选活动。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屡获殊荣的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为挂钩的勐宋乡曼吕村量身打造了古树红茶,实现户均年增收2.4万余元。

腾冲市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每年为3万多户茶农增收7000多万元,多名党员都进入企业管理层,在助农增收中一显身手。“虽然有疫情影响,但我们照常从茶农手里收茶,探索直播、电商等方式来开拓市场。”公司总经理陈亚忠说。

文化提香,洋溢自信之味

5月18日,设立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古镇的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茶马古道馆开始试运行,成为云南茶马古道研究的又一地标。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这一片神奇的树叶,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更是一张厚重的文化名片。

小朋友在云南省宁洱县那柯里茶马古道小镇玩耍(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如今,茶马古道已成为云南的“金字招牌”,相关部门、行业协会联手,挖掘茶马古道的文化价值,开展古茶林资源保护,推动茶文化研究向深处迈进。

“一山一味”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有“活的中国茶史书”之称。景迈茶的兰花香别具一格,茶林、云海、古村让人流连忘返,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正有序推进。在宁洱县那柯里茶马古道小镇,青山、农舍、小屋犹如山水画,游客可以骑马、徒步古道,体验特色制茶。

“茶马古道的‘复活’之路也是乡村振兴之路,去年那柯里村委会那柯里村民小组的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那柯里村党总支副书记张红亚说。

不同的风土人情孕育出不同的茶文化。在2011年“大益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2021年“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名录,让这个别具特色的民族茶饮加速走入公众视野。

茶农在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采茶(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文化研究、茶旅融合方兴未艾。在临沧市云县,有180多万株古茶树的白莺山古茶园,2021年挂牌成立茶树演化自然博物馆;在大理州南涧县无量山樱花谷,每年12月一株株冬樱花在茶山间绽放,景色秀美犹如仙境。

近年来,一系列茶文化著作、书刊、影视作品等陆续推出,位于昆明的西南林业大学还专门成立世界茶叶图书馆、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积极对接产业发展。

云南省普洱市的“90后”茶艺师张自颖展示当地传统茶叶冲泡技术(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喝茶、饮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这些与茶有关的20多类课程在云南弘益大学堂汇聚一堂,10余年来已吸引2万余名海内外学员。“我们要通过茶的教育,向全球传递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美学。”弘益大学堂校长李乐骏说。

科技赋能,为高质量发展再添鲜绿

巍峨的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怒江奔流而下。彩云深处,福贡县老姆登村已从穷寨子变身知名旅游打卡地。

在山腰间,一株株茶树长势正好。今年56岁的怒族村民和大林是老姆登高山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目前,这个合作社已发展茶园2000余亩、带动农户200多户,茶叶年产量有10多吨,成为怒江特色生态农业的一面旗帜。

云南省普洱市景迈山翁基古村落(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目前合作社主要种大叶种和紫娟两种茶。”和大林说。

和大林的紫娟茶树源自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这是一个被授予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特异茶树品种,花青素成分达3.55%,目前已被推广引种30余万亩。

“名字颇有诗意的紫娟茶树,是我们育成的39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国家审定和云南省审定的茶树新品种之一,有力推动了茶树良种化进程。”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刘本英说。

工人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线上制作普洱茶(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普洱茶是时间的朋友,微生物生态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是大自然的“馈赠”。近年来,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黑茶(普洱茶)岗位科学家团队针对普洱茶加工与品质形成关键技术开展深入研究,尤其在普洱茶微生物发酵方面成果丰富,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赋能,茶叶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多向往,云南相关部门、茶企守正创新,“微生物制茶法”等新技术应运而生。针对当前普洱茶便携型、便饮型产品开发待加强的现状,茶企通过科研攻关,开发出茶珍、茶晶、袋装茶等便携易饮的产品,新型茶饮店和冰滴普洱等新饮茶方式也让茶叶加速走入年轻人的生活。

云南勐海大益茶庭的茶艺师陈夷在制作冰滴普洱茶(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精深加工,正拓展茶叶的消费边界。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石山农场成功用大叶种台地茶生产抹茶,开发出抹茶雪糕、饼干、蛋糕等产品,探索传统茶产业的破冰之路。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茶与电商“一网情深”。据天猫数据统计,云南普洱茶线上销售保持连续三年正增长,2021年成交42.64亿元,同比增幅4.1%。

“国际茶日”已至,与茶有关的活动丰富多彩,一杯杯香茗沁人心脾。未来,云南将“咬定茶叶不放松”,继续从文化、产业、科技上发力,为高质量跨越发展再添鲜绿。

文字记者:吉哲鹏、杨静

视频 记者:何春好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为:一片叶  一千亿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