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大理下关茶叶批发市场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云南茶史:从“人类走出非洲”谈起

为什么要谈人类走出非洲,经过西亚、南亚,再从东南亚进入东亚?因为这样可以搞清楚云南古代的四大族群——百越、百濮、氐羌、三苗是怎么回事。正是这四大族群,加上汉人,在云南数千年的迁徙融合,不但利用驯化茶树,还不断提升茶叶的种植、加工水平,并从事茶叶的运输与贸易,发展茶文化,从而构成了云南三千年茶史。

从大历史角度解读云南茶史

本文尝试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将云南置身于中华、印度、东南亚三大文明版块交汇之地,用大历史的方法,来梳理云南茶叶发展的深层次逻辑。也就是云南茶叶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三大文明版块交融影响之结果,是民族迁徙与融合的产物,是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政治军事等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其深刻地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

也就是我们谈论云南茶事,不能脱离时代发展背景,要跳出专业主义的桎梏,将云南茶叶放在一个更恢宏的时空里加以审视与考量,不但要抚摸其关键性的细节,也要从整体上把握其全貌,不但要做静态分析,更要在历史长河中做动态分析,推演其是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如何壮大。

它的前因要从“人类走出非洲”说起,而它的兴起很可能受到巴蜀先进农耕文化的加持,即从简单利用与驯化野生茶树之原始农业走出,进入了“濮人种茶”之全新境界,发出了云南茶叶文明的第一缕光。濮越人从靠近巴蜀大地的金沙江流域,南迁到怒江中游、澜沧江中下游,建立了古哀牢国。到了东汉,哀牢归汉,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永昌郡。濮人种茶,横跨了金沙江故土、哀牢国、永昌郡三个时期。到了唐宋之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茶由濮人种茶时代,进入了银生茶时代,种茶的主体民族,由濮人,变成了濮人跟乌蛮两个民族为主。再就是明代兴起的普茶,标志着云南茶进入了普洱茶时代。

在濮人种茶、银生茶时代,云南茶叶深受巴蜀茶文化影响,濮人与乌蛮系民族是茶叶种植的主体。而到了普洱茶时代,云南茶叶深受江南茶文化的影响。元朝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民族越过澜沧江、哀牢山、元江一线,也即进入了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些南下民族或多或少都跟茶叶有关,继濮人、乌蛮种茶后,汉人、三苗系、百越系等许多民族也种茶,从而将云南茶产业推向全新的高度。

文章还指出,明代中前期,滇西茶区要比滇西南茶区发达。明代后期滇西南茶区开始爆发,以“普茶”之名义登上历史舞台,但只是一种知名度高的“土茶”。普洱茶由“土茶”到“名茶”的关键一跃,是由清顺治到雍正年间完成的,其中吴三桂与鄂尔泰居功至伟!

濮越人南迁与“濮人种茶”的兴起

如果坚持人类走出非洲之观点,那么东亚的现代人就是外来的。东亚现代人来源有三种主要观点:一是北来说,二是南来说,三是西来说。近年的基因研究,以为南来说更靠谱,也就是从东南亚北上云南、四川,抵达黄河流域,或者从云南、越南东进珠江、长江流域。东南亚早期人类迁居东亚,有两个入口处,一是云南,二是云南东南部、越南、两广。从前一个入口处北上的东南亚人,到了金沙江流域,分两支,一支北上抵达黄河流域,成为汉藏语系诸族,另一支沿金沙江、长江东进,到了长江中游、汉水一带成为荆蛮,也就是百濮族群与三苗集团。三苗族群,很可能是从百濮族群中分化出来的。从后一个入口处东进的,占据了中国南方,成为百越族群。

中国文明之摇篮,其实是三个中心,除长江、黄河流域的古文明之外,还要加上巴蜀文明这个源头。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之所以灿烂,在于其是上古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印度文化西来、东南亚文化北上、南方的越人文化西进传播到金沙江流域、黄河流域文化南下,与古蜀原生文化相融合,从而诞生了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根据中国史书记载,黄帝、大禹与古蜀国、古巴国渊源颇深,由此可见,上古时期中原与巴蜀大地的交流就非常深入。

云南在四千年前以百濮为主,两三千年前,古越人从两广迁居金沙江流域,与当地的土著民族濮人混生共长,成为濮越人。同时他们深厚巴蜀文化的影响。在这个时期,中国北方建立了强大的商王朝、周王朝,形成了强大的压力集团,给中国西南地区带来强大的向心力与压力。其压力表现在,一方面商周,乃至其继承者秦汉,要向西南扩张。另一方面,西北的氐羌在华夏——汉人的打击下,纷纷沿横断山脉间,由北到南的河谷地带不断南迁,由青海、甘肃、陕西进入四川、西藏,再进入云南,直至缅甸、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在中原势力不断南下,氐羌一波接一波地南迁,原本居住在金沙江流域,洱海、滇池一带的濮越人,被迫放弃故土,迁居大理南部、保山、德宏、临沧、普洱、版纳,建立哀牢国。拥有较先进农耕文化的濮越人,来到遍布野生茶树的怒江中游、澜沧江中下游,他们发挥技术优势,利用与驯化野生茶树,从而让云南茶史由蒙昧进入了濮人种茶时期。

金沙江流域为古巴蜀文明的南部边地,而巴蜀大地是人类茶树种植文明的起源中心。很有可能,作为深受巴蜀文化影响的濮越人,其在离开金沙江流域故土之前,就掌握了较为先进的茶树驯化技术,并培育出较先进的茶树品种。

在濮越人南下之前,怒江中游、澜沧江中下游的原住民是濮人的亲戚——吉蔑人(孟高棉族群)。吉蔑人也利用驯化野生茶树,只是水平很低,属于原始农业,野生茶驯化的重大突破是由后来南迁过来的客族——濮越人完成的。其带着先进的茶种与驯化技术南下,大幅度改良与提升了怒江中游、澜沧江中下游的茶叶驯化栽培水平。

傣族主力南征,版纳成为茶叶重要产区

虽然濮越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建立了哀牢国,后改为永昌郡。但是直到公元7世纪之前,濮越是个尴尬的存在,北有中原王朝的压迫,南有强大的吉蔑人,濮越人主要称雄于永昌郡中部,北部是氐羌与汉人说了算,南部吉蔑人说了算。虽然有不少濮越人迁居永昌郡南部——临沧中南部、普洱中南部、西双版纳等地,但他们要依附当地强大的吉蔑人来生存。

公元七世纪起,濮越人中的傣族开始崛起,连带跟随其千年之久的小弟——布朗、佤、德昂之先民也受益。濮越人主力从永昌郡中部南下,征服永昌郡南部的吉蔑人。吉蔑人这个本地人(本人)要不战败南逃,要不融入濮越群体,这样一来濮越人真正成为了版纳、临沧、普洱的主人。

因此,七世纪是濮人种茶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之前是澜沧江中游为濮人种茶的核心区。之后茶叶种植文明随傣族主力南征而扩张到澜沧江下游,也就是版纳一带。

这样一来,唐代的《蛮书》所说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就好解释了。为什么不是西双版纳,而是景东及其周边产银生茶?因为在唐代,云南茶叶种植的核心地带在澜沧江中游,并开始向下游转移。其南下步伐,跟傣族征服吉蔑人的节奏一致。从转移,到形成主产区,需要时间,唐代可能是版纳茶的酝酿时期,到了宋元才真正成为主产区之一。唐人樊绰写《蛮书》的时候,银生茶的核心产区还在澜沧江中游的景东一带,版纳茶处于发展的初期,不够有名。

七世纪起,傣族从澜沧江中游南下,征服了强大的吉蔑人,通过两三百年的扩张,到了南诏灭亡,大理国兴起的公元十世纪,傣族控制了保山、景东以下,乃至泰国北部、缅甸北部、老挝中北部、越南西北部之广大地区,形成了以德宏、缅甸掸邦高原为中心的西部,以泰国清莱、清迈为核心的南部,两大傣泰老掸民族集团。版纳、普洱南部属于南部傣族集团(大集团),临沧、德宏、保山属于西部傣族集团(大集团),普洱北部、元江,属于靠内地的景东傣族集团(小集团)。由傣族统治的重心可以看到,已经西移、南移。西移催生了强大的麓川王国(统治中心在德宏瑞丽),南移诞生素可泰王国(泰国中部)、景迈王国(即八百媳妇国,泰北、缅甸景栋)、勐泐王国(西双版纳)、勐老王国(老挝)。

随着勐泐傣族王国的建立,澜沧江下游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其也将正在由澜沧江中游向下游转移的濮人种茶事业,推向了新高度。通过宋元的酝酿,到了明代,云南茶产业由唐宋的银生茶时间,终于进入了明清的普洱茶时间,澜沧江下游也于明代取代了澜沧江中游,成为云南茶的核心产区。

云南三大茶区及种茶民族来历

在谈及普洱茶崛起之前,我要说一下云南茶叶三大主产区——滇西南茶区、滇西茶区、滇南茶区。

滇西南茶区以澜沧江中下游为主,主产区为版纳、普洱、临沧东部、大理南涧,滇西茶区以怒江中游为主,包括保山、德宏、临沧西部、大理云龙等地,滇南茶区为元江中下游,包括红河、文山、玉溪的新平与元江。滇西、滇西南茶区的主要范围在阑沧江哀牢山以南,滇南茶区在元江以南。

在唐代以前,澜沧江、哀牢山与元江是云南两大族群——氐羌与濮越的分界线,北边是氐羌人为主,并与汉人结盟的天下,南边是以濮越人为主,并不断南征吉蔑人的世界。唐代起,氐羌血统浓厚的乌蛮系民族,开始大量越过澜沧江、哀牢山、元江南迁。

越过红河的乌蛮,以哈尼族、彝族为主,故滇南茶区的种茶人以哈尼族、彝族、壮族、傣族为主。明代起三苗集团由贵州迁入滇南、滇西南,故滇南、滇西南茶区有不少苗族、瑶族种茶。此外还有拉祐族的支系——苦聪人,迁到滇南茶区的新平、金平、绿春一带,也会种一些茶。

越过哀牢山、澜沧江进入滇西南茶区的乌蛮,以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为主,跟古哀牢国遗民——布朗族、佤族、傣族一起种茶。

拉祜族是宋元开始从洱海地区迁居滇西南、滇南。拉祜族可谓最后南迁的氐羌系民族之一。其来得最晚,好地方都被先来的傣族、布朗族、彝族、哈尼族占了,拉祜族只好住在山高、贫瘠、偏远的地方,而且还要接受先来的傣族土司统治。住坝区的傣族,将山地民族分三六九等,在山区最先来的傣族小弟——布朗族是老大,然后是后来的彝族、哈尼族,最后是迟到的南迁民族——拉祜族。由于处于被压迫的最底层,清代以来,拉祜族族的反抗也是最剧烈的,为追求生存权,其一次次在滇西南茶区起义。在双江、景谷、镇沅、墨江等地,拉祜人起义被残酷镇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被赶出了双江、景谷与镇沅,最终在孟连宣抚司的地盘做大,生生在孟连傣族的统治范围内,割下最大一块,作为拉祜族的核心统治区——倮黑大山。这就是如今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越过澜沧江进入滇西茶区的,以彝族、景颇族为主,其跟当地原住民德昂族、佤族、布朗族一起种茶。同为氐羌系的景颇族、傈僳族则早在汉晋南北朝就渡过澜沧江南迁腾冲到密支那一带的中缅边境,到了明代以后景颇人南下德宏,与傣族一起成为德宏的两大主要少数民族。景颇族及其小弟傈僳人也种茶。彝族在滇西的历史要更复杂一些。早在汉代前后,就有一些氐羌人渡过澜沧江,迁居滇西,他们构成永昌郡的乌蛮。南诏国蒙氏就是永昌乌蛮这一支别种,由永昌迁到巍山,建立南诏小国,再挥师北上灭了其他五诏,建立强大的南诏王国。因此,唐之前,滇西有一些彝族先民,但不多。彝族大量迁居滇西是元代以后的事。

明代“三宣六慰”与滇西茶区之兴衰

将三大茶区及种茶民族的来历介绍清楚了,就将进入本节的主题,即在明代中前期滇西茶区的份量,重于滇西南茶区,明代后期版纳的古六山茶区异军突起,普茶变成云南人的“士庶所用”,这标志着滇西南茶区开始超越滇西茶区。而滇南茶区一直是打酱油的,不过比起非主产区的滇中、滇东北茶区还是要强得多。

为什么滇西茶区在明代中叶以前要比滇西南繁荣?这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造成的,几千年来,滇西一直比滇西南发达,因为滇西是先进的印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结合部,早在两千多年前,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将两大文化连接在一起,其连结的枢纽之地就是保山、腾冲、密支那一带,构成哀牢、永昌文化的核心地带。南诏国经略滇西、缅北,被称为“西开寻传”,建立了丽水(金生)节度、永昌节度,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在南诏文化与南印度巴利语文化的滋养下,随着南诏的衰落,缅人与傣族,相继在缅甸中部、北部、滇西崛起,汉藏语系的缅人建立了强大的蒲甘王朝。在元朝的打击下,蒲甘王国没落,德宏、缅甸掸邦高原的西部傣族势力崛起,在元朝后期、明朝初期,建立了强大的麓川王国。明朝通过三佂麓川,肢解了麓川王国,将滇西、滇西南、缅中、缅北、泰北、老挝中北部纳入中国统治范围,在边疆地区设立“三宣六慰”。明代对滇西、缅北的经营,要远大于对西双版纳等滇西南地区的经营。在明代的强力统治与大力经营下,滇西与缅北,甚至缅中连成一片,出现了永昌、腾冲、江头城、八莫等繁华的商贸中心,云南人、广东人纷纷跑到缅甸做生意。这其中就包括茶叶贸易。繁荣的边地贸易,必然带动滇西茶区的兴起。

滇西茶区的衰落,跟缅甸东吁王朝在16世纪中叶的崛起有关。东吁王朝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东南亚霸主,灭国无数。在东吁王朝的攻击下,中国在中缅边疆苦心营造的土司体系——三宣六慰体系崩溃,木邦、孟养不再属于中国,甚至有段时间西双版纳、孟连、德宏的一些地方都被缅甸占据。虽然后来,西双版纳与孟连回归中国,但还要对缅甸上贡——“花马礼”。也就是车里与孟连实际上由中国控制,但名义上两国共管。

明人朱孟震在《西南夷风土记》中说,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外有大明街,闽、广、江、蜀居货游艺者数万,而三宣六慰被携者亦数万,顷岁闻天兵(指明朝军队)将南伐,恐其人为内应,举囚于江边,纵火焚死,弃尸蔽野塞江。”

这段记载反映的是,中国人在缅甸江头城做生意的有几万人之多,东吁王朝与明朝打仗,给旅居缅甸的华商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东吁王国的崛起,滇西缅北繁荣的中缅贸易不再,滇西也由沟通的枢纽之地,变成保守、封闭、落后的边地。滇西茶产业发展也因此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时代将接力棒交给了滇西南茶区——明代后期,普茶成为一种比较有名的地方特产。

普洱茶由“土茶”到“名茶”的关键一跃

明代的版纳茶虽然是云南之大宗——士庶所用皆普茶,但中原主流文化认为其太土,上不了台面。

明万历年间谢肇淛的《滇略》中说:“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昆明之太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揉不匀细耳。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

明代李元阳在《大理府志》载:“感通寺在点苍山圣应峰麓,有三十六院,皆产茶树,高一丈,性味不减阳羡,名曰感通茶。”

明代云南全省的茶叶种植加工总体落后,茶叶主产区滇西南,有普茶而无名茶。而非茶叶主产区的昆明、大理一带相反还出名茶。大理感通茶、昆明太华茶,都是没多少产量的寺院茶。也许僧侣种茶、制茶、饮茶文化,更容易与中原士大夫精神相通,于是被内地士子记下来了,当成云南名茶——“性味不减阳羡”。而普茶也被他们记下来了,说是大众不入流的茶,饮之,勉强比直接喝水强。整个明代,云南靠内地,文化相对发达的保山、大理、昆明、楚雄,乃至昭通、曲靖,产茶不多,但有名茶,多以寺庙茶闻名。滇西南产茶多,其中古六山的普茶名气最大,但不是名茶,而是土茶。

普洱茶由土茶变成名茶,是由清顺治到雍正年间完成的。

明朝后期到清朝,滇西南成为江西人后裔——石屏人西进南下的主要地区。为什么石屏人注重滇西南的拓殖,因为普洱、车里有盐矿与茶叶,孟连宣抚司及缅甸木邦有大银矿,都是利润丰厚的产业,从而掀起来了江西人、石屏人、湖南人、四川人到滇西南淘金的热潮。即所谓“穷走夷方急走厂”。

16世纪以来,滇西南茶区的强势崛起,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外来人口纷纷涌入,带来的淘金热,走的是以矿(盐、银)养茶之路数。二是国家的大力扶持。前文说过,中缅边境来自缅甸的压力太大,明代的东吁王朝,清代的木梳王朝,与明朝、清朝都发生大规模的惨烈战争,迫使中央帝国在中缅边境退守忍让,以和为主,保持现状。在滇西方面,来自缅甸的压力太大,故清代为稳固边疆计,要大力开发以前统治薄弱的滇西南。还有南明的残余势力在中缅边境一带活跃,甚至以开发银矿为名义,纠集了数万名矿工,跟木邦土司打联手,形成了势力强大的明朝遗民集团。这就是清政府经略滇西南的时代背景。

推动普洱茶由土茶变成名茶,有两件事起了关键作用。第一件是,经吴三桂争取,普洱茶纳入在云南永胜开展的与藏区的茶马贸易,这是普洱茶大规模进藏的开始。二是鄂尔泰在古六大茶山推行改土归流,并颁布茶法与贡茶制度。这加速了古六山的汉化进程,并将普洱茶带入了贡茶时代,从而“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杜文秀起义、中缅棉花贸易与普洱茶产销地区的扩大

最后谈一下,杜文秀起义、中缅棉花贸易与澜沧江中游茶区的崛起及销区的扩大。

杜文秀起义,应该是云南多民族集体起义,回族以杜文秀为首,彝族以李文学为首,哈尼族以田政为首。杜文秀起义对滇西、滇西南茶区的主要影响有三:

一是起义冲击了汉族、傣族两个统治民族,造成澜沧江、哀牢山以南的傣族土司纷纷南逃,而逃避战乱南下的汉人,以及以政府军面目出现的汉族官员与军队,深入夷方,取代傣族,成为滇西南、滇南的统治民族。也就是说,滇西、滇西南的土司地迅速汉化,新来的汉人将当地已经存在的,小规模的茶产业做大做强,这就是清朝同治年间以后,除古六山之后,云南越来越多的地方产普洱茶的原因。普洱茶种植由澜沧江下游向中游扩张,由滇西南茶区向滇西、滇南茶区扩张。

二是南洋商道的开辟。杜文秀起义,造成古六山北上贸易通道受阻。因祸得福,普洱茶的南洋市场开发出来了。

三是回族茶商的崛起。回族善经商。杜文秀是回民,手下许多回民参加起义军,深入滇西、滇西南茶区,其中一些人搞懂了普洱茶之后,肯定要做茶叶加工、运输与贸易。杜文秀起义被镇压后,一些回民部下逃到缅甸、泰国、老挝,许多就做滇缅、滇泰贸易,这样回族就构建了一张国际贸易网,也将茶叶带到四方。

云南回民,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也就是西北的回民渊源颇深。云南回民做茶叶生意,除了开拓南洋、西南三省,对西北市场的开拓有何贡献,尚待研究。以如今的甘肃回族茶商,把持云南绿茶的西北市场来看,回族控制滇茶的西北通道,可能跟清末、民国陕甘与云南回族商人的互动有关。这些甘肃现代回族茶商,其先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做滇青为主,90年代转向滇绿为主。其在滇西南、滇西收购绿茶,在楚雄禄丰广通茶叶批发市场集中交易,然后上火车运到兰州,再分销到西北诸省。由现在推及晚清,滇茶西北市场的打开,回族是否立一大功?

滇西南第一次淘金热,是盐银,带动了澜沧江下游古六山的兴起。这是石屏帮的贡献。第二次是中缅棉花贸易的淘金热,云南的腾越帮、鹤庆帮、喜州帮、玉溪通海帮,乃至四川商帮参与,以棉花纺织业构建了西南三省之商业贸易版图。

缅甸盛产棉花,而中国西南地区缺棉。四川盛产丝绸,云南产茶叶。这样一来,缅甸与西南几个省份围绕棉花、丝绸、茶叶,以及其他的特产,就构建了一张庞大的商贸网。

这些商帮除了经营棉花、棉布、丝绸之外,也做茶叶、玉石、毛皮、大烟、日用品、土特产、五金生产生活工具等赚钱生意。为什么西南三省喝不发酵的沱茶、方砖、散茶,就是这些商帮的功劳。从缅甸进口棉花,川销滇茶,缅销川丝,是当时一些大商帮的经营重点。

下关沱茶的创始人为大理喜洲“四大商帮”之首的严子珍(镇圭),他于1902年与江西商人彭永昌、北城商人杨鸿春合资创立了“永昌祥”商号。在国内主要做滇藏、滇川贸易,在国外主要做滇缅、滇印贸易。其经营方针是:滇茶销川藏、川丝销缅、缅棉销滇、滇藏药销川。主要靠长途贩运,调剂余缺获利。

最后总结一下,清代以来普洱茶几大市场的开拓及种植区域的扩张:

吴三桂:让普洱茶大规模进藏。

鄂尔泰:普洱茶瑞贡京城。

杜文秀起义:南洋商道的开辟,普洱茶种植由澜沧江下游向中游扩张,由滇西南茶区向滇西、滇南茶区扩张。

棉花国际贸易:让沱茶走向繁荣,普洱茶开辟四川、重庆、贵州北部新市场。

回族商人介入茶叶:跟滇茶西北市场的打开有何关系,尚待考证。西北市场,是建国后普洱茶边销的主要市场,相反销往西藏的不多。计划经济年代,云南的滇青主销西北;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西北人喜欢喝云南的烘青绿茶,成为滇绿的三大核心市场之一。另两大为云南的本土市场、北方市场。北方人喝的花茶,其百分之六十的原料来自云南的烘青茶。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从昆明茶城说开,聊聊这三十年的滇茶发展历程

昆明的十里香、宜良的宝洪茶、大理的感通茶、镇沅的马邓茶,乃至景谷的大白茶,下关的沱茶,昔日大部分茶山都在产出的滇红,以及如今的第一名茶普洱茶,作为世界上茶叶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云南似乎一直是百花齐放的茶叶王国。

但在过去,情况不是这样的,内销上滇绿可谓是一家独大,多供外销的滇红则在去产地化的影响下,长期处于无名无姓的状态,专供港澳及东南亚市场的普洱茶,在国内更是罕有听闻,兴起还不过20年。

那么,从茶叶资源丰富,知名度不高的产茶大省,到茶叶种类丰富,名茶层出不穷的产茶名省,云南是如何实现这一系列突破的?“茶城见闻录”专题第二篇,我们就从昆明茶城说开,聊聊这三十年的滇茶发展历程。


那些年的滇青

在计划经济时期,茶叶作为能换取外汇的珍贵物资,一直受到国家的统购统销政策限制,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旧时的计划思维惯性依旧,当年为保护茶叶而生的管控政策与销售体系,反而因为制度僵化,成为了茶叶流通的最大障碍,此时,由民间力量自发形成的茶叶集散地,就担任了产销沟通的重任。

如果说现如今大部分茶叶批发市场,都是为了服务终端消费者而形成的“销区型批发市场”,那早年云南最大的“产区型批发市场”,其实是位于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广通镇,素有“旱码头”之称的广通茶叶市场。

广通茶叶市场滇中与滇西大经济圈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成昆铁路打通后,这里更是如鱼得水,也正是因为物流上的极大便利,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市场管理也相对粗放的广通茶叶市场,才能成为早年云南交易量最大的茶叶市场之一。

广通茶叶市场的出现,与云南烘青茶的兴起息息相关,90年代以前,晒青精制绿茶是云南最主流的茶叶品种,不过在80年代末,云南茶叶市场陷入低迷后,采用便捷新工艺的云南烘青绿茶,以效率高,价格低,出货快等优势快速占据市场,成为了销量第一的品种。

烘青茶除了供给本省人的消费外,也成为了茉莉花茶(90年代西北地区需求量最大的茶类之一)的最佳搭档,据老一辈的茶叶经营者透露,当年销往北方地区的茉莉花茶,里面的绿茶至少有六成都来自云南,而这都是靠云南茶自身的优势争取来的。

来自南方的大众级茉莉花茶(高端级的还是在用小叶种),一开始选择的是福建福州茶,后来又用的是川渝地区的绿茶,在性价比的不断驱使下,最后还是看重了当年产量最大,更加耐泡,破损率更低,精制率更高的云南大叶种烘青绿茶。


如此一来,作为滇青出省的重要集散地,广通茶叶市场就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大卡车从思茅拉来成吨的麻袋装散茶,在广通运上火车,走成昆线运往兰州、西宁、西安、乌鲁木齐等地,到后来不仅是茶叶,还有各类初级农产品也从这里始运。

作为滇西南的物流集散中心,那些年的广通茶叶批发市场茶叶贸易量有多大,一位老资历的广通茶商是这么讲的:(广通)这个不起眼的边陲小镇啊,早在20多年间就建有好几座装潢大气的银行啦,在滇绿兴盛的那些年(约90年代到21世纪初),从这里运出去的烘青茶至少也得有10000吨!

从自发形成到政商共建

如果说广通茶市是云南烘青茶时代的代表,那2000年往后普洱茶逐渐兴起时,一个更容易被提起的名字则是“金辉”,与政府扶持或地方豪商出资的大型茶叶市场不同,金辉茶叶市场的形式和兴起更加特殊,甚至算不上真正的茶城。

在云南,茶叶要从产区运往省城昆明时,石安公路是一条绕不开的地方,为了方便拉货和寻找雇主,在版纳和思茅跑长途的货车师傅们,在没活时都会在这里休息,如此一来,这里便自发形成了最前沿的货品信息和市场资讯圈子。

后来,不知道是哪位师傅率先发现了各种信息中蕴藏的商机,在石安公路边开了家店铺,专门为卡友们对接货源,有人看到有机可图后也加入其中,版纳和思茅盛产茶叶,来往这些地区的货车,运的货也就大多是茶叶,石安公路上也就逐渐形成了“金辉茶城”这样一个特殊的茶叶集散市场。

除了金辉外,当年专做游客生意的南窑茶叶市场也很火,里面除了茶叶外还卖珠宝、食品、土特产等商品,另外像广丰食品城、马家营也都是早期比较有名的茶叶批发市场。

这些小茶市往往环境一般,人流量却很大,店面窄小的茶店很多连茶都没法试,好在来这里的人对茶叶口感也不怎么讲究,够便宜就会买,在那个市场尚未成熟,专业茶城相对罕见的年代,它们都成了爱喝茶的昆明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过,自发形成的小型集散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前作用还是太弱了些,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茶叶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于此同时茶叶统购统销政策的逐渐弱化,买茶难、卖茶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建立茶叶批发市场成了当务之急。

2000年2月,时任云南副省长的黄炳生同志在茶叶产业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尽快在昆明建立茶叶市场,请省经贸委牵头,省茶业协会提出建设方案。”经过研究调研后,原云南思佳百货批发商城成了理想用地,同年8月8日,云南第一家茶叶批发市场(金实茶叶市场)正式开业。

金实开业之后,专业茶城的经营思路被打开,一时间昆明冒出了十多家大大小小的茶城,如雄达茶城、大观茶城、金利茶市、西苑茶城、康乐茶城、塘子巷茶城、大商汇茶城、菊花园茶叶市场、邦盛茶叶城等等,成了云南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04年马帮进京时的雄达茶城

不过,不是每家茶城都能经营良好,存活至今的,这里就以当年开业时声势浩大,后来却飞速“暴毙”的西苑茶城为例,带茶友们了解下昆明茶城的历史发展情况。

于2006年秋开业的西苑茶城,正赶上了普洱茶市场最疯狂的时期,当时各类普洱茶的价格都涨的飞快,几乎是一天一个样,甚至连刚上市的秋茶,都比前几月成交的春茶价格高得多,而金实、雄达、前卫等茶城的生意更是火爆,一个十多平方米的转让价高达20多万元,要知道这可是2008年前。

与此同时,刚开业的西苑茶城为了招揽人气,开出了相对优惠的商铺租金和售价,吸引来了大批想做普洱茶生意的,以及从普洱茶里赚到钱,开分店的茶商,以及下关茶厂、昌泰集团、龙生茶业、勐库茶厂等业界知名品牌的入驻,签下了1年到5年不等的合同。


可惜好景不长,2007年夏,普洱茶市场炒作起来的虚假泡沫被戳破,各类普洱茶价格暴跌,囤货者血本无归,茶商几乎无生意可做,而西苑茶城正是陷的最深的那个,到2010年冬,这家耗资巨大,面积不小的高端茶城正式倒闭拆迁,前后只存活了不到5年。

不过,西苑茶城终究是个例,从2007年普洱茶崩盘到2012年古树茶风口再起,随着普洱茶市场的逐渐复苏,昆明的茶城总体上数量不降反增,普洱茶产业的茶企数量和质量更是如此,茶城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近些年由昆明市政府牵头,规划在高新区的国茶港和茶天下·云茶城,就是很好的例子,其意图通过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等环节,形成集茶叶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区域性茶产业中心,野心不可谓不大,这里陆离也祝愿这个茶界重大项目能取得预期效果。

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茶叶集散地,到自发形成的诸多茶叶野市,到群雄并起的茶城时代,再到千亿云茶的一张名片,昆明茶城的故事还在继续,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下关首批班章 揭秘2004年南诏圆茶


南诏圆茶(班章)

在普洱老茶收藏界,能够经历时间的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下关茶厂明星产品不多。自从蓝铁等断代数十年之后,才陆续有了将军饼、南诏圆茶(班章)等屈指可数的几款茶。

【下关50年代生产文献】


“南诏”商标那些往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普洱茶的销售模式,主要是国营云南省茶叶公司对外接单,然后分配给下属的几个茶厂生产,产品通常使用“中茶”商标。


而对于一些自产自销的品种,几家茶厂陆续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来使用。下关茶厂先后注册了“宝焰牌”(沱茶,饼茶,砖茶),松鹤牌(沱茶),“南诏”(高端品)等商标,分别对应不同的产品。



注册于1991年的“南诏”商标,因其名称自带历史重量,被用于生产高端产品。下关茶厂的大部分原料都来自临沧,保山及大理一带,只有少部分产品来自遥远的勐海茶区,因成本较贵而存量不多。



2000年间,下关茶厂有一批少量的来自班章茶区的原料堆存于仓库,一直无人问津。直到2004年,一次偶然机会,这批原料被更懂普洱茶陈化价值的台湾茶商喝到,惊喜无比。于是,台商当即决定把这批原料“吃下来”用以压饼,这也就是后来被收藏界称为“侠客”的南诏圆茶


烟香里的侠客之气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侠客总给人留下一种大隐于世却又留下传说的江湖浪漫。而实际上,这款茶的最大口感特征也正是如此,带给人的是侠骨柔情之感。



“无烟不下关”,下关茶味觉特征第一感,便是经典的烟味。南诏圆茶(班章)在拥有浓郁烟香味的同时,还以“剑气如云 通达八方”的气感闻名,带给老茶客们独特的品饮感受。


【烟味浓  汤感厚 滋味醇 尾水甜】


这不得不说起下关的存料与仓储。为了满足订单,当年下关的仓库原料常年保持在上千吨存量。滋味浓烈的勐海的原料,到了苍山脚下洱海湖畔的下关仓库,经过一两年的高原醇化,大大增加了多酚类物质的氧化沉淀。下关南诏班章圆茶在压饼时,实际上就已经数年的陈料了,自带厚重的气韵


老茶江湖里深藏功与名

据当年下关茶厂的亲历者回忆,仓库里这批高端原料,因成本较高担心卖不出去,厂里也不敢做产品的同时一时也无茶商敢于下手,因为其味道“实在太苦烈了”。


这批源自勐海县班章茶区的原料,经台商订制压饼之后,以其“烟味浓 苦底重 滋味厚”而同样不被大众市场认可。但是,这茶陆续被港台或珠三角一些资深茶人喝到之后,则十分喜欢。



由于订制商的特殊审美,“好喝的茶也要好看”,茶的饼面撒了部分金毫,“铁血丹青肤白貌美”,这很像是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形象:国字脸,美须髯。



为了外销,这饼茶在规格上与众不同,单饼做成了欧洲度量单位一磅(453.6克),大陆通常称为九两饼。当年一上市,卖价已是其他茶厂高端产品的3至5倍。



“高山流水知音许”,当年能喝懂这款茶的人不多,而这少数的懂者,则因早期收藏了这款茶,如今享受了丰厚的价值回报。


当年这款茶仅出品几百件,如今已分散到各个藏家手中,极少回流批发市场。据知情人估算,这款茶如今存世已经不足100件了。因此,今天在芳村市场核心圈,仍然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找这款茶。



不少人甚至发朋友圈求助找货,这在下关中期茶品种中,是极为罕见的情形。询问下关的多家经销商,得到的回答大多是“这茶不好找啊!”老茶收藏界,南诏圆茶(班章)渐渐成了李白笔下的那位“侠客”——“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茶品档案

品名:南诏班章圆茶

工艺:普洱(生茶)

品牌:下关

年份:2004年

生熟:生茶

原箱规格:454g/饼,7饼/提,8提/件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