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傣族与茶

找到约1,172条结果 (用时 0.02 秒)

德宏民族,傣族,爱茶也爱水的民族

德宏,全国30%傣族的生活聚居地,这里四季常青、山川秀美。生活在这里的傣族,依靠自身的勤劳品质和探索精神,将傣族的文化、技艺、艺术、习俗一代代传承,流传至今。

他们视孔雀和大象为吉祥物;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喜食酸及各种山野之味……在喝茶这件事上,他们也融入了自己喜爱的元素:竹。

傣族

一个爱水的民族

傣族是水的民族。他们傍水建干栏而居,种植水稻,“一日十浴”。水在傣族美好生活的乐章里是最富色彩的音符。傣族爱水、敬水,他们把土地叫“南令”(水土)。村村寨寨都建水井,并且悉心美化井亭。傣历年节都要泼水、竞赛龙舟、漂放河灯,为的是除秽、祈雨。

自成体系的傣医把水引入基础理论,作为“四塔”(生理和病理的四大元素)之一。傣族信仰帕雅纳龙神和司水女神朗妥纳妮。傣族与水的亲近形成深厚的水文化积淀。

傣族的性格似乎也渗透着水的特质:晶莹、透亮、善良、温和,同时又坚韧。上善若水、水滴石穿、抽刀断水水长流,是他们的哲学思考。

傣族

一个吃货民族

傣族喜欢吃酸辣口味,是因为经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粳米等,所以,吃酸辣食物也用来促进消化。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因此,各类昆虫的餐食也是傣族最爱。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生、鲜、酸、辣、野是傣家菜的特点。

而提到傣味,就不得不说说极具傣族特色的“撒撇”。

撒撇是德宏、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等地傣族喜好的菜肴,各地做法不尽相同,“撒”系傣语,汉语意为凉拌。

德宏傣族做法由蘸水和附菜组成,蘸水分柠檬撒撇、牛撒撇等,附菜有傣族特制细米线、黄瓜、刺五加、水乡菜、苦笋、马蹄菜等;柠檬撒撇味酸,有清凉解暑功效;牛撒撇具有药膳价值,可以帮助消化、健胃、消暑祛热。

傣族

享受竹筒茶的诗情画意

傣族喜欢饮用“竹筒茶”,傣族语“腊跺”,这是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饮茶方式。

先用晒干的春茶放入刚砍回的香竹筒内,放在火塘的三脚架上烘烤,6—7分钟后,竹筒内茶叶软化,用木樟将竹筒内茶叶舂压后再装进茶叶,这样边装、边烤、边舂,直至竹筒内茶叶填满舂紧为止,待茶烤干后,削开竹筒取出圆柱型的茶叶,掰少许茶叶放人碗中,冲人沸水约五分钟即可饮用。

这种竹筒茶,既有竹子的青香,又有茶叶的芳香,非常可口。

人类与茶的相遇,相知,相爱,始于数万年前的西南先民

数万年前,在西南地区的莽莽丛林中,原始人类采集食用植物中,发现了一种咀嚼时苦涩,但咽下后又能解渴、回甜的“美味树叶”,更妙的是,这种树叶片常绿,四季不秃,是很好的食物来源,由此人类开始利用茶叶,最早的原始生食茶叶时代开始了。

“茶类简史”专题第二篇,我们来聊聊人类与茶的“相遇,相知,相爱”。


初步驯化茶树的几大族群

上篇文章我们说到,在距今约1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代,残酷的气候使得大部份地区的茶组植物灭绝,唯有四川盆地、云南高原,以及缅北、越北等东南亚地区的茶组植物得以幸存。

灾难过后,茶树开始借助江河水流,原始人类活动和鸟禽动物等形式完成了早期扩散,点状的野生茶起源地也逐渐向外扩展,形成了片状的人类初步驯化茶树起源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茶树的利用与起源上,茶学界有所谓的“中国唯一论”观点,其认为中国云南地区的先民,是初步驯化茶树的唯一参与者,但从真实的历史来看,在传播野生茶种子,初步驯化茶树的道路上,我国西南先民虽是主力,但并不孤单,属于孟-高棉语族团的“高棉人”也是同行者之一。

(注:高棉人一词从“ខ្មែរ”中音译而来,早在栽培型茶树出现之前,高棉人就已经是在东南亚各地跨境生活的大族群,也是最早进入滇西南、滇南一带的族群之一,后迁入的傣族、布朗族称其为“本地人”,简称为“本人”。)


滇西南与其相邻的东南亚,直到元朝初年才真正被纳入中原版图,本就是山川物候一衣带水,民族传统形态相似的天然整体,而高棉人以采摘游猎为生,自然不可能会对茶叶这种有利用价值且唾手可得的食物视而不见,这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自然发生的结果。

千百年后,当农耕文明取代了采集文明,定居生活取代了迁徙游猎,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栽培型古树,才有了诞生的条件。

不过这一次,文明发展缓慢的东南亚地区出现了掉队现象,而取代其地位,在充分驯化茶树道路上与云南一同前行,甚至后而居上的,其实是古巴蜀文明。


巴蜀文明代表文化——三星堆

不过,在展开古巴蜀种茶篇之前,还有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需要回答:为什么说包含东南亚在内的整个亚洲西南地区都是初步驯化茶树的起源地,而到了充分驯化茶树时,中国西南(包括四川盆地,澜沧江中游山区等)却成了唯一的起源地?

这里,陆离分别从自然学角度的古树茶资源分布,民族学角度的西南地区茶叶利用史,语言学角度的“世界范围内茶词根起源”这三个方面来和大家一起探究。

西南古茶树资源分布差异

前文中我们有提到生物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将类群内原始种类最集中和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测为这个类群的起源中心。而中国的西南地区尚存的茶组植物占到了世界现存茶组植物的85%,尤其以云南地区的保存最完整,最全面,而与之相邻的东南亚地区,则始终缺乏500年以上的茶树栽培史和过渡型茶树物证留存。

这里插几句题外话,上次谈论这个问题时,有位在老挝丰沙里做茶的茶友不太信服:我们这有很多好几百年的古茶树啊,都被采摘好多年了,肯定也是栽培型茶树啊。

实际上这些茶区都属于“边境茶”范畴,数百年来,中国云南段的国境线处于一个变动的状态,在法国占领越南、老挝前,边境一带的古茶树都属于很好的茶叶资源。


越南地区也曾出品过“普洱茶”

在猛乌、乌德被割让给法属老挝后,英国人和法国人在边境一带加强控制,清代茶人在得知割地条约后,也曾发出一句叹息:“查茶山自庚子辛五中外交涉划界,割去数山,生理只有一半”。

缅北、越北等边境地区有栽培型古树茶园的村寨,大多紧邻云南边境,边境内外,山水相连,气候、土壤、人民相似,茶树没有理由按照人为划定的国境线生长,种子是会随着风、随着水四处扩散的。

更何况,人与传统从未发生变化。古时,这里的人民有时归车里宣慰司管理,有的归掸邦(傣族)土王管理,后来,土司们也经常变换祖国,有时归附中国,有时倒向缅甸,有时倒向老挝。国界在变,土地不变,人民不变,茶树亦不会变。

云南地区茶叶利用史

回到正题,先民对茶叶的利用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但受限于社会发展与生产力,并没有文献史实留存,好在身为濮人后裔的布朗族,至今都保留着非常完整的茶俗文化和口耳相传的史诗,亦能够让我们窥见在采集文明时期,茶山先民对茶的利用史。

史前时期,分布在大西南地区,尚未学会用火的原始人类在丛林中遇到了野生茶树,并认识到茶树的鲜叶,是一种食用后解渴、回甜(源自茶叶里含有氨基酸、糖分等成分)的“美味树叶”。

这种生食茶叶的习惯,在如今一些古老的茶山民族中的饮食中依然能看到,比如基诺族就有先将鲜嫩茶叶搓揉入盆,再拌入黄果叶、辣椒、大蒜、酸笋、酸蚂蚁、白生等调料后食用的“凉拌茶”,再比如拉祜族的糟茶,布朗族的酸茶等等。

距今约170万年前(一说73万年前),云南的元谋人已经学会了简单用火,火的利用是人类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经过炙烤后的茶叶,草腥气和苦涩味等低沸点芳香物质已经蒸发,更加香甜可口,于是做熟的茶叶很快就取代了生食茶叶。

在熟吃茶叶的最初阶段,人类虽学会了用火,但并不会制作和使用容器,这一时期主要为使用天然器具烧食,这一习俗也流传至今,成为了云南佤族的“铁板烧茶”,拉祜族、傣族、哈尼族的“竹筒茶“,后来又陆续诞生了烤罐茶,土锅茶等特色茶俗。

从最原始的鲜叶生吃,到炙烤后添加盐、香料、食物的食饮的混用,到稍加复杂,周期更长的发酵酸茶,再到煮、泡清饮,如今云南许多茶山民族仍传承着的古老饮、食茶叶,正是一部展现了早期人类茶叶利用的活历史。


烤罐茶并非布朗族原创,推测是向彝族等氏羌族团借鉴而来的

世界范围内的茶字演变

聊完了古树茶现存分布与早期茶叶利用史,我们再来从语言学角度出发,以最早接触中国茶叶的东亚,西欧,东欧这三个地区为例,看看世界范围内茶词根的起源。

东亚地区最早记载茶的,是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长永齐”写就的《种茶法》一书;东欧地区最早记载茶的,出自公元1507年俄国彼得洛夫和雅里谢夫介绍中国茶的新闻;西欧地区则来自公元1559年,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拉摩晓著有的《中国茶摘记》。

陈椽院士也在《茶业通史》写道:“华茶陆续出口,世界各国亦依买茶先后创立茶字”,也就是说,对于各个不产茶的国家来说,创立“茶”字的原因,正是因为从中国认识到了这种来自东方的神奇树叶,并与中国进行了首次茶叶贸易,有了书写记录的必要。


世界各国对“茶”的读音也能证明这点,正如陈椽院士指出的“各国语言中与茶相等的字,都是我国茶字的译音。”不过看到这里,可能有茶友马上想起到”茶“的英文是”tea“,并不读作”查“,两者在读音上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我们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去看,古代中国有七大方言区,包括汉民族共同的北方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以广东话为代表的粤方言、以广东省梅县话为代表、跨越闽、粤、浙、台四省的闽方言等等,直到解放后,国家才开始推广以北方方言中的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

而最早进行通商外贸的这些城市基本都在南方,尤以讲粤语的广州和讲闽南语的厦门为中心,其中,粤语称“茶”为“查”,受其这一读音影响的国家语言有日语、泰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俄语、古代英语。

闽南语则称“茶”为“退”,受其影响的有现代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荷兰语等;越南语和韩语对茶的读音中,还存在“查”“退”并用的现象,在众多语言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英语。

由于中英茶叶贸易时间跨度长、范围广,厦门和广州都曾负责对英茶叶出口,因此英语中对“茶”的读音也呈现“查”“退”并用的局面,比如18世纪古英语“tea”的发音就很接近“退”,二战时期的英国军队中仍有“Chah”的俚语发音,在英国一些古老的乡村地区,当地的老人们称呼茶叶也依然保留着近似于“退”的发音。

看到这里,云南的茶友可能又会想到“我们这里的茶叶读音普遍都为“la”(腊),这又该怎么解释呢?”这其实是因为“查”和“退”的发音,都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族,代表了滇外小叶种在世界的传播过程,而“腊”源自濮人,属于孟-高棉语系布朗语支中指谓叶子的共同词根,已经不属于汉文化圈了。

此外,布朗族与佤族还习惯将经过厌氧湿发酵的酸茶称为“mian”(缅),比较接近古汉语中“茗”的发音,二者是否存在授受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而“la”和“mian”的发音,在缅北、越北等与云南相接的东南亚地区也一样适用,这也再次证明了云南与其接壤的东南亚地区,有着古老的整体茶文化,其源头正是云南的濮人种茶。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在茶树驯化史和茶叶利用史都占据重要地位的世界茶源云南,都在以“腊”为茶叶的发音,而为什么在全世界范围内盛行的发音依然是“查”或“退”?——最根本的原因是,最早驯化出茶种,和最早向中原传播茶叶的,不是云南的濮人部落,而是四川的巴蜀文明。

篇幅受限,下篇专题文章,我们接着来聊聊为什么说巴蜀文明最早驯化出了茶种,以及四川是如何将世界茶源的身份拱手让人的。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勐库十八寨与冰岛五环:因顶级名寨而兴的人与茶

如今的冰岛茶,早已是勐库茶区,乃至整个临沧茶区的一张名片,在冰岛的名茶效应下,懂过、小户赛、地界、磨烈、正气塘等诸多千里马逐渐被伯乐们所共识,整个勐库茶区的茶叶价值、生态价值、地理价值也正不断被发掘与展现。

这篇专题文章,就让我们聊聊那些因冰岛而兴的人与茶。

勐库十八寨

认识勐库茶区,可以先从“两山夹一河”开始,其中两山是马鞍山与邦马山,这时两座南北走向的大山,夹在中间的,则是当地人称勐库河的“南勐河”,在这条河流上修建起来的南等水库,现在也称为“冰岛湖”,而整个勐库茶区,也被南勐河分出了两个部分,这就引出了我们要介绍的重点——勐库东半山和西半山。

在地理划分上,勐库人习惯上以南勐河为界,管河东的的马鞍山叫东半山,管河西的邦马山叫西半山,很多初来乍到的游客玩家经常搞不懂方位,于是又有了“从勐库开车往冰岛走,在车头朝向冰岛行政村的情况下,右手边是东半山,左手边是西半山;当勐库河在左手边时,车就在东半山,当勐库河在右手边时就在西半山“等实用口诀。

而在勐库东半山和西半山上,集中分布着双江茶区8成以上的古茶树资源和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其中东半山是勐库茶的典型代表,就像麻黑代表易武一样,这里日照充足,茶树向阳而生,茶质阳刚,茶香浓郁,滋味饱满;而西半山的茶叶则更加阴柔,涩不凝滞,苦不淹留,回味绵长,余韵无尽。

在以前,东半山茶要更加出名,如坝糯、糯伍、那赛等大寨,都是过去的勐库茶代表,实际上两山的茶品并无太大差异,主要原因是东半山的位置更加便利,而离这里很近的博尚,从90年代开始就是临沧的晒青毛茶集散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东半山,在这点上与靠近国道的南糯还有些相似,都是占了交通的便利。

而随着交通的逐步改善,以及冰岛茶的强势崛起,西半山成为了近年来的勐库茶主角,茶界耳熟能详的冰岛、南迫、地界、懂过、磨烈、小户赛等名寨,基本都来自西半山。

早些年间,茶界根据勐库茶区的茶寨名气和产量,还诞生了“勐库十八寨”这一说法,其中东半山占据8席,分别为忙蚌、坝糯、那焦、帮读、那赛、东来、忙那、城子,西半山则占10席,分别为冰岛、坝卡、懂过、大户赛、公弄、帮改、丙山、护东、大雪山、小户赛。

不过这份榜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雪山”并不是寨子,而是一片大茶区,再比如最近几年风头正热的磨烈、地界、正气塘,因时间差并未入榜,而且整个勐库茶区有16个行政村,多达102个寨子,如今的勐库,也不太需要这份榜单来做宣传,因为这里出现了堪比老班章的顶级名寨——冰岛。

冰岛的名茶效应

在一些老茶客心中,勐库东半山的茶香气高扬,但茶气稍弱,而西半山则正好相反,而位于南勐河畔的冰岛茶,则兼具东半山和西半山的特色,可谓集勐库茶区优秀品质于一身的极品好茶。

冰岛一词,可以说是业界皆知,但冰岛茶的定义却是可大可小,它可以是那不到200棵的古茶树,可以是冰岛老寨,可以是冰岛五寨,也可以是整个勐库茶区,如今更是衍生出了大冰岛,真冰岛,泛冰岛,冰岛五环等概念,原因也很简单——冰岛的名茶效应和毛茶价格实在太过惊人。

冰岛,原名“扁岛”或“丙岛”,本是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的一个高山傣族村寨行政村,下辖冰岛、地界、糯伍、坝歪、南迫这五个自然村(当地称自然村为寨子),早年冰岛名声不显时,几个寨子还存在“串料”现象(即混采混销),冰岛茶一飞冲天后,人为的区分以及商业宣传下,逐渐出现了以下概念。

其中冰岛自然村通常被称为“冰岛老寨”,也有商家称其为“真冰岛”等等,而冰岛行政村,则称为“冰岛五寨”、“大冰岛”等,而泛冰岛,则是将勐库东半山和西半山里生态好、古茶树多、茶叶品质高的寨子全部涵盖其中。

面对纷纷前来认亲的各茶寨,又有了仿照北京五环而诞生的“冰岛五环”说法,其中一环自然是冰岛老寨,二环是地界、南迫、坝歪、糯伍这其余的冰岛四寨,三环则是小户赛、磨烈这两个茶价较高的寨子,四环则为大忠山、正气塘、包麦地、小荒田等小有名气的寨子,除此以外的茶寨,也都在五环以内。

众多概念中,陆离认为“冰岛五环”是最为形象和便于理解的,纵观五环内的各个茶寨,有韵味足的地界、茶气强的南迫、滋味饱满的坝歪,甜度怡人的糯伍,“赛冰岛”小户赛,“小冰岛”正气塘等等,这些茶寨,都或多或少地与冰岛老寨茶有相似之处。

而众多茶寨之间的品质高低与口感差异,在茶价上也有所体现,比如在头春古树茶毛茶的价格上,冰岛老寨与其余四寨的价格相差4~10倍,而“三环”外的寨子,茶价差异则更加悬殊,当然这其中也有物以稀为贵,价高者得和炒作等因素,不过也能让茶友们对各茶寨有个初步印象。

这些概念虽多为包装宣传目的,也为茶友们的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难,但客观来说,冰岛茶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实是行业发展的正常现象,且不论老班章和薄荷塘等茶区都存在这种现象,也不说“古树茶”、“八八青”“大白菜”、“五星孔雀”等概念兴起后,业界遍地的低价仿品,单是跳出普洱茶行业外,也有飞天茅台、苹果手机等众多案例,可以说“名人效应“无处不在,无可避免,而这方面,还有一个值得普洱茶行业参考的,——“龙井”。

之前家里老人去杭州跟团旅游,提到在龙井村时,导游说西湖龙井不算正宗,这几个村子里卖的才是真龙井。实际上龙井茶分一级、二级两个产区,其中一级产区是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除此以外,西湖区所产的所有龙井茶都为二级产区。

不过,龙井茶的泛产区可不止一个西湖区,还有钱塘产区和越州产区,其中西湖区仅占龙井茶总产量一成左右,在武夷岩茶、武夷大红袍等商业模式较成熟的沿海名茶产区,也都存在类似现象,茶客茶商也都习以为常,参考这类模式,对普洱茶产区进行级别划分,不失为一个良方。

因冰岛这座顶级名寨而兴旺的,不只是勐库茶,还有这里的人民,如今贵为冰岛五寨的南迫老寨,当时只是一个极端贫困的高山拉祜族寨子,以至于在2000年左右,整座寨子都不得不搬迁到公路附近维持生计,而在冰岛崛起后,越来越多的茶农又从南迫新寨回到老寨定居,不光是因为这里有能长出“金叶子”的古茶树,更是因为他们的根在这里,同样的案例,在地界、坝歪等寨子上都有发生。

从世代清贫的山民到生活富裕的茶农,从昔日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到今日名声显赫的大叶英豪,从曾经闭塞落后的东西茶山,到如今茶界皆知的冰岛名寨,在普洱茶产业发展,古树茶价格攀升,和冰岛茶的推动下,勐库茶的故事仍在继续...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45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