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文化与傣族医药文化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各个民族的饮茶习俗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风民俗也多姿多采。而饮茶是华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的共同爱好,不论哪个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下面给大家带来56个民族、56种美女、56道茶,赏心悦目!

1、藏族

特色茶种: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在这里只要有人烟的地方,你都可以闻到飘来的酥油茶的香味。藏族人民最嗜爱酥油茶。而奶茶,是将牛奶或羊奶掺入用红茶或粗茶加热成的清茶而饮,它既有奶的甜味,又有茶的清香。

甜茶是将红茶、牛奶、白糖加在一起煮制而成的,在西藏茶史上,虽没有酥油茶那么久远,但也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饮料。

藏族美女

2、维吾尔族

特色茶种: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面条、茯砖茶。

茶是维吾尔族不可或缺的饮料,可以说是“不行一日无茶”。若至维吾尔族员家作客,通常由女主人用托盘向客人敬榜首碗茶。第二碗开端,则由男主人敬。斟茶时要慢慢倒入茶碗内,茶不能满碗。客人如不想再喝,可用手将碗口捂一下,便是向主人暗示:已喝好。

维吾尔族美女

3、蒙古族

特色茶种: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咸茶。

蒙古族人酷爱喝茶,重饮(茶)轻吃(食)往往到了“一日三次茶”、“一日一顿饭”的地步。清晨,主妇们会煮上供全家整天喝的咸奶茶。蒙古族人民喜欢喝热茶,早上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早茶后,将其余的咸奶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以便随需随取。

蒙古族美女

4、回族

特色茶种: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回族喝茶的一大特征是都喝盖碗茶,盖碗茶由茶碗、茶盖、茶托组成。有的茶盖上还绘有蓝色的斑纹或赤色的小花朵,有的还绘有绿色或黑色的阿拉伯文“清真”字样,精巧漂亮,便利经用。

回族美女

5、哈萨克族

特色茶种: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砖茶。

哈萨克族朋友习惯于一日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中老年还得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有客从远方来,主人就会迎客入帐,席地围坐。这时,好客的女主人会献上烤羊肉、馕、奶油、蜂蜜等,再端上一碗奶茶。就这样,一边谈事叙谊,一边喝茶进食,饶有风趣。

哈萨克族美女

6、壮族

特色茶种:咸油茶、打油茶、槟榔代茶。

壮族朋友喜喝咸油茶。主料茶叶,首选茶树上成长的健嫩新梢,采回后,经沸水烫一下,再沥干待用。配料有大豆、花生米、糯粑、米花之类,还配有炸鸡块、爆虾子、炒猪肝等。而与侗族人民杂居一起的苗、瑶、壮等民族,也喜爱喝打油茶。

壮族美女

7、彝族

特色茶种:烤罐茶、陈茶。

彝族朋友十分喜欢烤罐茶,该茶色泽、香味和浓度俱佳。先将茶叶放入陶制茶罐内在火上焙烤,直至茶叶烤得酥脆、略黄时,乘热将茶罐端离火源,灌人事先烤热的水少许,待罐内茶水泡沫稍息,再冲人热开水至罐满,又在火上煨煮片刻便可起罐,让茶叶沉淀一会儿,再倒出茶水即可饮用。

彝族美女

8、满族

特色茶种:红茶、盖碗茶。

满族美女

9、侗族

特色茶种:豆茶、青茶、打油茶。

侗族饮茶习俗一般包括:豆茶、打油茶等。“豆茶”象征为“吉祥如意”的“喜茶”;打油茶是侗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饮料。

侗族美女

10、黎族

特色茶种:五指山茶、芎茶、苦丁茶、五指山茶。

黎族各地区都有饮茶的习惯。五指山地区的黎族群众爱喝本地产的五指山茶,另外,野生苦丁茶也是五指山区的特产,它有散风寒,清头目,除烦渴的功效,还能降血脂、降血压,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沿海地区黎族则喜欢喝赤鸪茶。葫芦茶也是一些黎族地区人们常饮用的茶种,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赤鸪茶有降温作用,还能解酒,保睡眠。

黎族美女

11、白族

特色茶种:三道茶、烤茶、雷响茶。

居住在云南大理一带的白族兄弟,十分好客。他们敬客的“三道茶”是名闻遐迩的。所谓“三道茶”就是茶分三道,分别是苦茶、甜茶、回味茶。“一苦、二甜、三回味”蕴含着白族人民深厚的文化涵养和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与认识。

白族美女

12、傣族

特色茶种:竹筒香茶、煨茶、烧茶。

竹筒香茶是傣族人们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料。该茶喝起来,既有茶的醇厚高香,又有竹的浓郁清香,难怪傣族同胞,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爱喝!

傣族美女

13、瑶族

特色茶种:打油茶、滚郎茶。

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油茶的统一制作方法是以老叶红茶为主料,用油炒至微焦而香,放入食盐加水煮沸,多数加生姜同煮,味浓而涩,涩中带辣。

瑶族美女

14、朝鲜族

特色茶种:人参茶、三珍茶。

朝鲜族的“传统茶”不放茶叶,但可以放多种材料;不用开水冲泡,而是将原料长时间浸泡、发酵或熬制。通常加入蜂蜜或糖,成为一种强调天然和健康的甜饮。朝鲜族家庭最常喝的是大麦茶、人参茶、三珍茶。

朝鲜族美女

15、布依族

特色茶种:青茶、打油茶。

茶是布依族朋友生活中最为普遍和必不可少的饮品。他们相互往来,相互敬茶,品评茶味,说古论今,无拘无束,享受着天伦之乐。茶,成了他们之间联络、交往的纽带。

布依族

16、土家族

特色茶种:擂茶、油茶汤、打油茶。

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指从茶树采下的新鲜茶叶)、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和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而得名。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米仁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火。所以,说擂茶不只是茶,还是治病良药。

土家族美女

17、哈尼族

特色茶种: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

土锅茶是哈尼族一种古老而方便的饮茶方法:先用大锅将山泉水烧开,然后将茶叶放入锅中煮五分钟左右,即可舀出茶汤饮用。这种茶水,汤色绿黄,温度适中,清香润喉,令人回味无穷,是哈尼人待客的一种古老习俗。

哈尼族美女

18、苗族

特色茶种:米虫茶、青茶、油茶、茶粥。

苗族朋友将茶作为寄托或表达思想感情、哲理观念的载体,并世代相袭。苗族茶俗既是苗族同胞的生活方式,也是生活理念的体现。苗族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节庆娱乐等社会交往中,可谓处处离不开茶。

苗族美女

19、景颇族

特色茶种:竹筒茶、腌茶。

云南景颇族的腌茶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佐食。这种腌茶的制作较为繁杂,时间跨度也较大。每年春雨霏霏之季,将采摘的鲜嫩茶叶洗净,再用竹箩摊开晾干,然后再拌上食盐、辣椒,放进竹筒内,层层捣紧后,将竹筒口封起来。放置到阴凉处3个月后,便可享用。

景颇族美女

20、土族

特色茶种:年茶

茶在当地是贵重之物。敬茶,以示谢意。这种风俗被称为“格茶”,亦称“善茶”、“舍施茶”。除此之外当地还有藏茶的习俗。

土族美女

21、纳西族

特色茶种: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

龙虎斗是将茶与酒同饮的一种特殊饮茶方式,故称龙虎斗,制作方法也十分特别。饮龙虎斗茶是治疗感冒的良方,人患感冒后喝一杯,即浑身出汗,睡一觉后头不昏,人也感到精神有力。

纳西族美女

22、傈僳族

特色茶种: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

油盐茶是傈僳族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先用小土陶罐在火上将茶烤焦黄,加入开水,然后放人食用油和盐,再加开水煮沸三五分钟,便将茶叶倒入茶盅,主人将茶敬送客人。这种茶汤既能解渴,又能充饥,别有风味,深受人们喜爱。

傈僳族美女

23、佤族

特色茶种:苦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

铁板烧茶与烤茶相似,饮茶方法是先用壶将水煮沸,另用一块薄铁板盛上茶叶放在火塘上烧烤,直到茶色烧烤到焦黄,散发出茶香味,再将茶倒人开水壶内煮,几分钟后即可将水倒入茶盅饮用,这种茶饮后,苦中回甜,焦中有香。

佤族美女

24、畲族

特色茶种:三碗茶、烘青茶。

有客从远方来,畲家主人都会先敬茶,一般要敬两三道,喝三道的意思是: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或者第三碗。

畲族美女

25、高山族

特色茶种:酸茶、柑茶。

“酸柑茶”,台湾高山族一种民俗茶饮,饮用时,把“酸柑茶”连皮切成小片,用开水冲泡,即可饮用,加些冰糖滋味更佳。“酸柑茶”酸、甜、苦、香,涩,五味俱全,别有风味。

高山族美女美女

26、仫佬族

特色茶种:打油茶。

仫佬族美女

27、东乡族

特色茶种:三台茶、三香碗子茶。

东乡族酷爱喝茶,从茶具、茶叶、配料的搭配都要精益求精。茶具一定要选“三炮台”,“三炮台”顾名思义,即它由盖子、茶盅、掌盘三层组成。客人要来时,热情的东乡人会奉上三香茶、五香茶、八宝茶,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

东乡族美女

28、拉祜族

特色茶种:竹筒香茶、糟茶、烤茶。

拉祜族群众不论男女都喜欢喝茶。烧茶是拉祜族传统的一种饮茶法:将新梢采下的一芽五六鲜茶叶直接在明火上烘烧至焦黄再放入茶罐内煮饮;烤茶香气很足,味道浓烈,饮后精神倍增,心情愉快。 

拉祜族美女

29、水族

特色茶种:罐罐茶、打油茶。

水族美女

30、柯尔克孜族

特色茶种:茯茶、奶茶。

柯尔克孜族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节日。过节时,男女均着新衣,并以茶水、油果等互相招待。他们的日常饮料是山羊奶和酸奶,还喜欢喝煮沸以后加奶、加盐的茯茶。

柯尔克孜族美女

31、达斡尔族

特色茶种:奶茶、荞麦粥茶、红茶。

达斡尔人的日常生活中饮茶是必不可少的,在家庭饮食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茶是达斡尔人每天早晚必饮的重要饮料,家中来客首先用茶待客,其次再用酒饭招待。达斡尔人的饮茶方式既接受了汉族的传统方式,又受到蒙古人的影响,学习了蒙古人用牛奶制奶茶饮用的方法。

达斡尔族美女

32、羌族

特色茶种:酥油茶、罐罐茶。

羌族是栖身在秦岭西部四川一带,自古有喝罐罐茶的习俗。羌族罐罐茶有面罐茶和油炒茶两种。油炒茶又称炒清茶,是羌族对待年长或地位崇高的宾客的尊贵礼遇才喝的茶。

羌族美女

33、撒拉族

特色茶种:麦茶、茯茶、奶茶、三香碗子茶。

茯茶和麦茶是撒拉族男女普遍爱喝的饮品。“麦茶”是将小麦炒成焦黄,碾碎成小颗粒,冲水加适量食盐熬煮而成,色酽如茶,清香可口,有的还配以花椒、小茴香、炒熟的苦杏仁等,调入牛奶,则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撒拉族人在饮茶时很有一番讲究:讲究茶叶鲜而不陈、色正味浓;讲究水洁而无染,泉水为上,井水次之;讲究茶具精巧雅致,古朴大方,好淡素色并雕有花草、诗句或经文。

撒拉族美女

34、锡伯族

特色茶种:奶茶、茯砖茶

锡伯族美女

35、仡佬族

特色茶种:甜茶、煨茶、打油茶。

仡家人喜食油茶,相传上千年前,仡佬先民开荒辟草求生存,饥饿难忍下采下茶尖在口中嚼细咽下暂时充饥,茶不仅无毒,并十分美味。

后来仡佬人逐步将这种野生茶变为家茶,将生食茶变为熟食茶,将泡茶变为油茶,并称“仡佬油茶”。油茶不仅味美,且风味独特,同时有着提神醒脑、健身的功效。

仡佬族美女

36、毛南族

特色茶种:青茶、煨茶、打油茶。

毛南族美女

37、布朗族

特色茶种:青竹茶、酸茶。

在布朗族朋友眼中,竹筒是一种器具,也是喝煮茶不可缺少的茶具之一。竹筒茶的是将夏天采集的茶叶炒熟后,置入竹筒内,用阔叶封口保存。

饮用时再将竹筒放在火上烘烤,直到把竹筒烤至焦黄,剖开竹筒,用开水冲泡,在浓烈的茶香中有一种竹的清香。

布朗族美女

38、塔吉克族

特色茶种:奶茶、清真茶。

塔吉克族日常饮料多习惯于饮用奶茶。塔吉克语称之为“艾提干恰伊”,是将少许红茶或砖茶加水煮沸,然后加入适量已煮熟的新鲜奶子,搅拌而成。

39、阿昌族

特色茶种:青竹茶。

阿昌族热情好客,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

阿昌族美女

40、怒族

特色茶种:酥油茶,盐巴茶。

盐巴茶是怒江州一带怒族较为普遍的饮茶方法。这种茶汁呈橙黄色,这样边煨边饮,一直到小陶罐中茶味消失为止。茶叶已成为怒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必饮三次茶。“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已成为怒族的饮茶谚语。

怒族美女

41、普米族

特色茶种:青茶、酥油茶、打油茶。

普米族饮茶也像吃饭一样,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会坐卧不安,甚至头昏脑胀。普米族一天习惯喝三次,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有的人临睡时还要喝一次。

日常饮茶的种类很多,有酥油茶、化油茶(放入熟猪油的茶)、盐茶和米花茶(放入爆米花的茶)等。惯于用牛角盛酒或竹管去吸。

普米族美女

42、乌孜别克族

特色茶种:奶茶。

奶茶是乌孜别克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将茶水置于铜壶或铝锅内烧开,加入牛奶边煮边搅拌,待茶乳完全交融后,再加入适量食盐即成。奶茶具有驱寒、生津、止渴、化食的作用,不但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四季均可饮用。

乌孜别克族美女

43、俄罗斯族

特色茶种:奶茶、红茶。

俄罗斯族人嗜茶如命,他们认为茶叶具有舒心、提神、醒脑、养气、去闷和解忧的功效。

中国俄罗斯族美女

44、德昂族

特色茶种:砂罐茶、腌茶。

德昂族喜欢饮用砂罐茶,德昂族语“点压雨”,先用大铜壶烧开山泉水后,用小砂罐,将茶烤至焦香,取铜壶冲入开水进行煮茶。这种茶水味道十分浓烈,能及时解除渴和消除疲劳。 

德昂族美女

45、保安族

特色茶种:茯茶、沱茶、冰糖窝窝茶。

茶也是保安族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他们冬季多喝茯茶、沱茶,夏季喝陕青茶和春尖。喝茶时再在里边加点冰糖、桂圆,俗称“冰糖窝窝茶”,沏茶多用紫铜壶。

紫铜壶的下端有一个小门洞,里面装有燃烧的木炭,他们称之为“火壶”,用火壶烧水沏茶,水总是沸腾的,他们认为用这种沸腾的水沏出的茶味道清香。

保安族美女

46、鄂温克族

特色茶种:奶茶。

鄂温克族美女

47、裕固族

特色茶种:炒面茶、甩头茶、奶茶、酥油茶、茯砖茶。

裕固族朋友有一种特殊的饮“甩头茶”的习俗。甩头茶是在砖茶汁中,加入鲜奶、炒面、酥油、食盐等佐料和茴香、姜粉等香料,开水冲入,因太烫,喝茶时,茶碗要从左至右不断转动,同时要用嘴往茶碗中有节奏地用力吹风,每吹一次需甩头或摆头,故称饮“甩头茶”或“摆头茶”。 

裕固族美女

48、京族

特色茶种:青茶、槟榔茶。

京族美女

49、塔塔尔族

特色茶种:奶茶、茯砖茶。

奶茶是塔塔尔族朋友待客的常备饮料。烧奶茶,先将茶水熬得淡淡适宜,撇去茶渣、将熟奶掺入混匀,使其沸腾,待茶乳作交融后加适量食盐即成。

饮奶茶时,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奶油或酥油,然后将成小片的馕泡入奶茶食用。

塔塔尔族美女

50、独龙族

特色茶种:煨茶、竹筒打油茶、独龙茶。

独龙族美女

51、珞巴族

特色茶种:酥油茶。

珞巴族和藏民不同,他们平时不怎么喝酥油茶,他们的酥油茶主要是用来敬客。平时村民饮茶,把茶砖放在茶壶里煮,煮沸后放盐,就可以饮用了。

这样的茶水其实也是做酥油茶的原料,只要将茶水倒入茶桶里,再放上一定的酥油舂打一段时间即可。

52、基诺族

特色茶种:凉拌茶、煮茶。

基诺族朋友喜爱吃凉拌茶,其实是中国古代食茶法的延续,这种原始的食茶法在基诺语中被称为“拉拔批皮”。

对于他们来说,凉拌茶不仅是茶,也是一道菜,既可招待远方客人,又是日常吃米饭时的佐菜,是其茶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基诺族美女

53、赫哲族

特色茶种:小米茶、青茶。

赫哲族美女

54、鄂伦春族

特色茶种:黄芪茶。

鄂伦春人喜欢喝茶,过去是喝黄芪茶,黄芪多生于草地或山坡上,每到秋季,人们就采一些花叶、根茎晒干存放起来,饮时抓一把扔进茶壶里烧开即可,其色浓味正,清香适口,不仅是饮料佳品,也是医药补品。

鄂伦春族美女

55、门巴族

特色茶种:酥油茶。

门巴族美女

56、汉族

特色茶种:乌龙茶、红茶、绿茶等,种类多,不同地区不同。

汉民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和喝茶之分。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饮。将茶直接用滚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其它佐料,纯茶原汁原味,清饮既保持了茶的“纯粹”,也体现茶的“本色”。

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

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

根据《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为推进云茶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实现富民增收,制定本方案。


春茶季,茶农们忙碌了起来。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茶统筹”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牵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以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要求,坚持以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为方向,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集中力量打造“普洱茶”“滇红茶”公用品牌,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和茶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云茶产业体系,推进云茶全产业链升级,努力实现云南由“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转变。

(二)发展原则

——坚持绿色引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色发展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加快构建云茶绿色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增强绿色供给能力,推进云茶产业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坚持市场主导。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规范市场行为,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拓展市场,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引导,以优质资源和良好环境激发产业活力和创造力。

——坚持品牌赋能。突出“普洱茶”“滇红茶”品牌,持续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构建云茶品牌体系,发挥品牌集群效能,实现品牌带动增值,不断提升云茶产业综合效益。

——坚持创新驱动。以技术体系、组织方式、发展模式创新为驱动,推动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强化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引进、集成和推广应用,推进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实现业态创新发展。

——坚持文化铸魂。挖掘云南民族茶文化内涵,讲好云茶故事,持续拓展茶园和茶山休闲体验、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功能,加大茶文化宣传推广,推进业态融合发展,引领产业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三)发展布局

以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为重点优势区域,打造勐海县、思茅区、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等30个县域经济茶叶强县;以普洱茶、滇红茶为主,持续发展滇绿茶,兼顾其他小宗茶品类,优化布局,实现集约化、高效化、集群化发展。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分别稳定在740万亩、50万吨左右,保持有机认证茶园面积、有机认证茶产品数量全国第1位,力争全产业链产值实现翻番目标。

二、重点工程任务

(一)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工程

1.健全古茶树管理体系。贯彻落实《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规范古茶树的管理和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划定古茶树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建立古茶树资源档案,实行挂牌保护。建设古茶树种质资源圃,做好优质古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古茶树(园)信息数字化建设。加强对古茶树保护的宣传和技术培训,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提升古茶树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到2025年,建成古茶树种质资源圃4个,建成云南古茶树大数据管理平台,形成健全的古茶树资源管理保护体系。(责任单位:省林草局、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二)绿色有机化深化工程

2.提升绿色有机供给能力。完善茶园基础设施,支持改良低效茶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全面推行茶园绿色化生产。探索“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的智慧茶园建设模式。积极开展茶园碳中和研究,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打造低碳生态茶园样板。(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3.落实绿色有机奖补政策。积极引进有资质、有实力、信誉好的有机认证机构,提供认证“一体化”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大力开展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对获得国内有机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且在销售产品上标注“有机产品”“绿色食品”标志的生产经营主体,通过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专项资金对其认证茶园及认证茶产品进行一次性奖补。到2025年,全省绿色有机茶园面积增长150万亩,有机茶园面积保持全国第一。(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4.加强绿色有机市场监管。督促认证机构按程序规范认证,对认证产品实施有效跟踪检查。严查获证组织违规使用禁用物质,超范围使用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发挥信用监管作用,及时将认证机构和获证组织的违法信息归集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农业农村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三)茶叶加工提质工程

5.规范茶叶初制所建设。优化茶叶初制所布局,逐步解决“家家点火、户户冒烟”情况,持续推进茶叶初制所规范达标,重点解决设施不配套、生产效率低的突出情况。对符合条件并注册登记的规范化茶叶初制所,经检查评估后,由州(市)、县(市、区)按年度公布名单。到2025年,全省规范化茶叶初制所新增2000户。(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农业农村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6.做优做强经营主体。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通过内引外联、资源整合、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动企业整合重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持续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按照程序将符合条件的茶企纳入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和“金种子”企业,鼓励企业上市。积极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产业专业化、组织化水平。强化茶叶经营主体与茶农建立紧密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构建主体多元、功能互补、利益共享、运行高效的现代茶产业组织体系。到2025年,每年新增茶叶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30户,全省规模以上茶企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投资促进局、省市场监管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云南证监局,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7.巩固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支持茶企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造提升精深加工装备,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扩大快消品、花果茶、小包装产品等加工比重,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加大茶功能性成分开发利用,延伸发展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推动茶产品进入食品、保健、医药、日化等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25年,全省年产值亿元茶企达50户。(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8.推进加工园区聚集发展。提升改造勐海产业园区、凤庆产业园区、思茅产业园区,发挥产业聚集和产业链耦合效能。围绕产业发展布局和企业分布,强化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保山产业园区等功能,积极推进双江、昌宁、永德茶叶加工园区建设,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依托加工园区构建普洱茶加工中心、滇红茶加工中心、有机茶加工中心,辐射带动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省加工园区年产能达10万吨、产值达300亿元。(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四)产品质量监管工程

9.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加大茶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宣传实施力度,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等开展或参与涉茶标准化工作。支持社会团体、产业联盟、企业等针对全产业链重点环节制定团体标准或企业标准,加强行业服务和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到2025年,新增制修订涉茶标准10个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10.加大产品质量管理。引导茶企推行清洁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鼓励茶企开展SC、ISO、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支持茶叶生产经营企业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与政府部门监管平台、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对接,构建云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茶叶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及茶园投入品管控,加大监督检查、抽检监测、行政处罚力度。到2025年,全省茶叶抽检合格率力争达到99%以上,力争建立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卫生健康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五)科技创新攻关工程

11.强化科技应用支撑。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鼓励建设云茶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云南茶叶种质资源优势,鼓励科研院校、企业等培育优质专用型新品种。加强以普洱茶、滇红茶为重点的产品功能成分及功效机理基础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集成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依托现有高等院校、企业资源,积极推进建立“滇红茶”系统研究机制和平台。到2025年,完成1至2项科技成果、研发3至5个新产品。(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12.加快人才队伍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茶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建立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创新团队,持续培养壮大云茶全产业链人才队伍。实施“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育千名中级以上技术骨干、万名初级技术人员、10万名加工技能工人、10万名专业营销人员,培训指导10万茶农。深化科研院校与政府、企业多方合作,打造科技示范样板,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六)云茶品牌培育工程

13.推进地理标志认定。加强地理标志培育指导,鼓励支持各地积极申报地理标志,夯实区域公共品牌基础。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开展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试点,持续推动已有专用权标志的使用。加强地理标志行政保护,严厉打击茶产业相关地理标志侵权假冒行为。(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14.注重云茶品牌培育。以打造“普洱茶”“滇红茶”品牌为重点,持续开展“10大名茶”评选活动,推进云茶“云南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认定,突出产品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打造云茶品牌集群。组建滇红茶产业联盟,提振“滇红茶”品牌影响力。支持云茶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境外专利申请、资质认证,打造国际化知名品牌。(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七)市场开拓工程

15.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支持规划建设茶叶(毛茶)产地交易(批发)市场,提升改造现有茶叶专业市场,完善仓储、物流、检测等配套功能。鼓励茶企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建立品牌形象店、展销中心,在三四线城市建立体验店、专营店,在知名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企业店等。立足云南区位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构建多元化市场格局,健全茶叶交易市场、线下茶店、网店协调发展的云茶市场网络体系。(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农业农村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16.拓展市场营销模式。持续举办中国—南亚博览会、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支持茶企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专业展会。鼓励以“10大名茶”为代表的茶企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品鉴会、品牌推介活动,提高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在全国开展集品牌宣传、茶知识普及、文化传播为一体的“云茶大讲堂”,适时举办云茶高峰论坛,扩大云茶影响力。2023年起,每年举办10场以上有规模、有影响的展示会、推介会。(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八)茶文化提升工程

17.加大茶文化宣传推广。深入挖掘云南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资源,创作一批特色鲜明的茶文化作品。积极开展评茶员、茶艺师、茶叶加工等技能大赛。鼓励各地举办各具特色彰显民族风情的斗茶、评茶、茶节日等茶事活动。传承弘扬特色民族文化,提升云南茶文化软实力。(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省农业农村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18.推进茶旅融合发展。依托名山古树资源和民族风情特色,结合云南旅游名录,打造一批集茶产业、茶文化、康养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茶叶庄园;开发一批“古茶山+古茶镇+传统加工体验+茶品鉴”“现代茶园+茶科技+茶生产+茶品评”等特色茶旅精品线路。到2025年,打造3个茶产业三产融合示范园,10个茶叶小镇、茶庄园,10条茶旅游精品线路。(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对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完善省、州(市)、县(市、区)级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省级茶叶产业工作组、专家组作用,加强对重点州(市)、重点任务、重点项目服务指导。各州(市)、县(市、区)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时限,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强化政策投入。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省级有关部门加强政策、项目及资金等要素保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保险公司为茶叶绿色、有机生产设立收益保险。探索“政、银、保、担、企”有机协作模式,构建复合型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发挥农业融资担保体系作用,加大对茶产业融资担保支持力度。

(三)加大舆论宣传。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户外媒体、网络媒体和新媒体等,突出以“普洱茶”“滇红茶”为代表的云茶品牌,全方位加强社会宣传,及时宣传推广新做法新经验新机制,为云茶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提升消费者对“云茶”品牌的信心。

(四)加强指导考核。省农业农村厅强化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密切协同配合,加强对各地的指导督促,开展定期调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有关问题。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推进任务落实,将推进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事项纳入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发展考评工作范围。

附件:1.云南省茶叶产业重点布局

2.云南省茶叶产业三年行动工作方案重点工作任务清单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出炉!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样干

中共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3年1月28日

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

根据《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为推进云茶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实现富民增收,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茶统筹”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牵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以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要求,坚持以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为方向,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集中力量打造“普洱茶”“滇红茶”公用品牌,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和茶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云茶产业体系,推进云茶全产业链升级,努力实现云南由“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转变。

(二)发展原则

——坚持绿色引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色发展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加快构建云茶绿色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增强绿色供给能力,推进云茶产业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坚持市场主导。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规范市场行为,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拓展市场,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引导,以优质资源和良好环境激发产业活力和创造力。

——坚持品牌赋能。突出“普洱茶”“滇红茶”品牌,持续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构建云茶品牌体系,发挥品牌集群效能,实现品牌带动增值,不断提升云茶产业综合效益。

——坚持创新驱动。以技术体系、组织方式、发展模式创新为驱动,推动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强化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引进、集成和推广应用,推进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实现业态创新发展。

——坚持文化铸魂。挖掘云南民族茶文化内涵,讲好云茶故事,持续拓展茶园和茶山休闲体验、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功能,加大茶文化宣传推广,推进业态融合发展,引领产业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三)发展布局

以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为重点优势区域,打造勐海县、思茅区、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等30个县域经济茶叶强县;以普洱茶、滇红茶为主,持续发展滇绿茶,兼顾其他小宗茶品类,优化布局,实现集约化、高效化、集群化发展。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分别稳定在740万亩、50万吨左右,保持有机认证茶园面积、有机认证茶产品数量全国第1位,力争全产业链产值实现翻番目标。

二、重点工程任务

(一)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工程

1.健全古茶树管理体系。贯彻落实《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规范古茶树的管理和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划定古茶树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建立古茶树资源档案,实行挂牌保护。建设古茶树种质资源圃,做好优质古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古茶树(园)信息数字化建设。加强对古茶树保护的宣传和技术培训,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提升古茶树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到2025年,建成古茶树种质资源圃4个,建成云南古茶树大数据管理平台,形成健全的古茶树资源管理保护体系。(责任单位:省林草局、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二)绿色有机化深化工程

2.提升绿色有机供给能力。完善茶园基础设施,支持改良低效茶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全面推行茶园绿色化生产。探索“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的智慧茶园建设模式。积极开展茶园碳中和研究,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打造低碳生态茶园样板。(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3.落实绿色有机奖补政策。积极引进有资质、有实力、信誉好的有机认证机构,提供认证“一体化”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大力开展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对获得国内有机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且在销售产品上标注“有机产品”“绿色食品”标志的生产经营主体,通过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专项资金对其认证茶园及认证茶产品进行一次性奖补。到2025年,全省绿色有机茶园面积增长150万亩,有机茶园面积保持全国第一。(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4.加强绿色有机市场监管。督促认证机构按程序规范认证,对认证产品实施有效跟踪检查。严查获证组织违规使用禁用物质,超范围使用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发挥信用监管作用,及时将认证机构和获证组织的违法信息归集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农业农村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三)茶叶加工提质工程

5.规范茶叶初制所建设。优化茶叶初制所布局,逐步解决“家家点火、户户冒烟”情况,持续推进茶叶初制所规范达标,重点解决设施不配套、生产效率低的突出情况。对符合条件并注册登记的规范化茶叶初制所,经检查评估后,由州(市)、县(市、区)按年度公布名单。到2025年,全省规范化茶叶初制所新增2000户。(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农业农村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6.做优做强经营主体。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通过内引外联、资源整合、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动企业整合重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持续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按照程序将符合条件的茶企纳入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和“金种子”企业,鼓励企业上市。积极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产业专业化、组织化水平。强化茶叶经营主体与茶农建立紧密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构建主体多元、功能互补、利益共享、运行高效的现代茶产业组织体系。到2025年,每年新增茶叶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30户,全省规模以上茶企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投资促进局、省市场监管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云南证监局,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7.巩固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支持茶企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造提升精深加工装备,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扩大快消品、花果茶、小包装产品等加工比重,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加大茶功能性成分开发利用,延伸发展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推动茶产品进入食品、保健、医药、日化等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25年,全省年产值亿元茶企达50户。(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8.推进加工园区聚集发展。提升改造勐海产业园区、凤庆产业园区、思茅产业园区,发挥产业聚集和产业链耦合效能。围绕产业发展布局和企业分布,强化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保山产业园区等功能,积极推进双江、昌宁、永德茶叶加工园区建设,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依托加工园区构建普洱茶加工中心、滇红茶加工中心、有机茶加工中心,辐射带动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省加工园区年产能达10万吨、产值达300亿元。(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四)产品质量监管工程

9.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加大茶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宣传实施力度,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等开展或参与涉茶标准化工作。支持社会团体、产业联盟、企业等针对全产业链重点环节制定团体标准或企业标准,加强行业服务和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到2025年,新增制修订涉茶标准10个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10.加大产品质量管理。引导茶企推行清洁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鼓励茶企开展SC、ISO、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支持茶叶生产经营企业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与政府部门监管平台、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对接,构建云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茶叶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及茶园投入品管控,加大监督检查、抽检监测、行政处罚力度。到2025年,全省茶叶抽检合格率力争达到99%以上,力争建立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卫生健康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五)科技创新攻关工程

11.强化科技应用支撑。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鼓励建设云茶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云南茶叶种质资源优势,鼓励科研院校、企业等培育优质专用型新品种。加强以普洱茶、滇红茶为重点的产品功能成分及功效机理基础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集成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依托现有高等院校、企业资源,积极推进建立“滇红茶”系统研究机制和平台。到2025年,完成1至2项科技成果、研发3至5个新产品。(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12.加快人才队伍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茶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建立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创新团队,持续培养壮大云茶全产业链人才队伍。实施“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育千名中级以上技术骨干、万名初级技术人员、10万名加工技能工人、10万名专业营销人员,培训指导10万茶农。深化科研院校与政府、企业多方合作,打造科技示范样板,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六)云茶品牌培育工程

13.推进地理标志认定。加强地理标志培育指导,鼓励支持各地积极申报地理标志,夯实区域公共品牌基础。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开展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试点,持续推动已有专用权标志的使用。加强地理标志行政保护,严厉打击茶产业相关地理标志侵权假冒行为。(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14.注重云茶品牌培育。以打造“普洱茶”“滇红茶”品牌为重点,持续开展“10大名茶”评选活动,推进云茶“云南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认定,突出产品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打造云茶品牌集群。组建滇红茶产业联盟,提振“滇红茶”品牌影响力。支持云茶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境外专利申请、资质认证,打造国际化知名品牌。(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七)市场开拓工程

15.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支持规划建设茶叶(毛茶)产地交易(批发)市场,提升改造现有茶叶专业市场,完善仓储、物流、检测等配套功能。鼓励茶企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建立品牌形象店、展销中心,在三四线城市建立体验店、专营店,在知名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企业店等。立足云南区位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构建多元化市场格局,健全茶叶交易市场、线下茶店、网店协调发展的云茶市场网络体系。(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农业农村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16.拓展市场营销模式。持续举办中国—南亚博览会、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支持茶企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专业展会。鼓励以“10大名茶”为代表的茶企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品鉴会、品牌推介活动,提高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在全国开展集品牌宣传、茶知识普及、文化传播为一体的“云茶大讲堂”,适时举办云茶高峰论坛,扩大云茶影响力。2023年起,每年举办10场以上有规模、有影响的展示会、推介会。(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八)茶文化提升工程

17.加大茶文化宣传推广。深入挖掘云南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资源,创作一批特色鲜明的茶文化作品。积极开展评茶员、茶艺师、茶叶加工等技能大赛。鼓励各地举办各具特色彰显民族风情的斗茶、评茶、茶节日等茶事活动。传承弘扬特色民族文化,提升云南茶文化软实力。(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省农业农村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18.推进茶旅融合发展。依托名山古树资源和民族风情特色,结合云南旅游名录,打造一批集茶产业、茶文化、康养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茶叶庄园;开发一批“古茶山+古茶镇+传统加工体验+茶品鉴”“现代茶园+茶科技+茶生产+茶品评”等特色茶旅精品线路。到2025年,打造3个茶产业三产融合示范园,10个茶叶小镇、茶庄园,10条茶旅游精品线路。(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有关州、市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对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完善省、州(市)、县(市、区)级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省级茶叶产业工作组、专家组作用,加强对重点州(市)、重点任务、重点项目服务指导。各州(市)、县(市、区)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时限,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强化政策投入。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省级有关部门加强政策、项目及资金等要素保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保险公司为茶叶绿色、有机生产设立收益保险。探索“政、银、保、担、企”有机协作模式,构建复合型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发挥农业融资担保体系作用,加大对茶产业融资担保支持力度。

(三)加大舆论宣传。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户外媒体、网络媒体和新媒体等,突出以“普洱茶”“滇红茶”为代表的云茶品牌,全方位加强社会宣传,及时宣传推广新做法新经验新机制,为云茶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提升消费者对“云茶”品牌的信心。

(四)加强指导考核。省农业农村厅强化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密切协同配合,加强对各地的指导督促,开展定期调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有关问题。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推进任务落实,将推进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事项纳入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发展考评工作范围。

附件:

1.云南省茶叶产业重点布局

2.云南省茶叶产业三年行动工作方案重点工作任务清单

附件1

云南省茶叶产业重点布局


附件2


云南省茶叶产业三年行动工作方案重点工作任务清单


来源丨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