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艺师这个行业在那个城市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我们都在茶的世界里平行而过一一第十二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散记

旷达斋 录 原创作者:小小

"六悦河茶艺国际交流团"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他们都是"六悦河茶学堂"的老师与学员。沈和玉与"六悦河茶学堂"结缘已四年,是高级研修班的首批学员。她在广州创制了"小茶犊"品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次随团参加第十二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她写下了《我们都在茶的世界里平行而过》一文。这篇散记,以她独特的视角与眼光,看待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看待中日韩三国禅茶艺术的异同,看待韩国茶文化的现状,虽然是个人考察与体验,却有普遍的价值和启迪。文章有鲜活的经历,有深入的思考,有精彩的意趣,虽然文字较长,却引人入胜,颇有余味,值得一读。

 

 

回来两天了,首尔的阳光一直很明亮的在脑海里闪耀。路过一些城市的街景,总会被一些熟悉的味道勾起了回忆。仁川机场的海风,点燃了夜里繁忙的韩国城市。

 

一人独行,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

 

韩国也是一个不擅长英语的地方,因此带着中国式英语的我更加毫无作用,完全靠着手机百度翻译,让手机和手机沟通的方式达到集合地。

 

 

此次是余悦教授带领我们受邀参加第十二届国际禅茶文化节交流大会。

 

来到集合地多是中国,日本,以及韩国的茶人。这点其实不难理解,尽管全世界都在喝茶,但是把茶上升到“道”及其他的研究,目前全世界确实只有中日韩,上至千年都是可以梳理出脉络的。

 

我在集合会上的欢迎晚宴里,看到了几个熟悉的老师,其中有日本的沧洋老师,韩国的崔会长,及我们国内几个茶界大咖,如余悦教授,寇丹老师,舒曼老师等。

 

他们大多都开始白发苍苍,研茶一生,著作无数,为茶在世界的流动和推进,努力了一生。

 

 

     

第二天是禅茶大会开幕式和论坛活动。开幕式上来自三国代表,用不同的仪式礼敬自家的禅茶老祖,现场一片庄重,令人感动。

 

我们都活在了现代,那些传统的礼仪只有在电视上看的到。在这样的传统仪式上,我们却有感同身受的触动,连空气和呼吸都是有质量的。仪式感其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能够很真实的透出一种本能的情感,这种情感是被环境催化出来的最直接的体现,因此也能够感动人。

 

白发苍苍的茶人,用着最传统的方式与上千年的茶人对话,那种时间和空间的流动如果不是在现场,其实是难以描述的。

 

  (摄于首尔博物馆)

 

(日本仓沢行洋教授与作者合影)

下午的论坛上,多是三国学者关于茶不同方面的研究和论证,因为多是韩文和日文,听着确实很是晦涩。茶是全世界喝的最多的饮品,能够深入研究的人却寥寥可数,我跟随余悦教授快四年了,在这个老学者的身上,总觉得文人是很孤独的,文化的提炼和传承太难了,更别说商业变现了。

 

(著名茶学专家余悦教授与作者合影)

 

第三天,首尔,雨天。这天正好是茶艺公演的日子。我的那几个优秀的同学们将会在今天代表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用演绎的方式传达他们对茶和对茶道的理解。

 

几年的同学情谊,我们的感情很好,日常里联系的不多,各自都有自己的事业,平日里他们都是桃李芳华的老师,聚在一起,跟在余教授的身边,我们都像他的孩子一样,很是放开的热闹和搞怪。

 

  

韩国的啤酒加炸鸡,在严肃了一天后极力的勾引我们在午夜放纵。

 

大东门繁华似锦的免税店更加是我们这些女同学们的天堂,韩国就是化妆品的特产国,本土品牌品质很好,价格公道,比国内的要好很多。

 

在每人手上都有百万的韩币的基础上,我们都笑着是来为韩国的经济做贡献了。开开心心,吵吵闹闹的,像孩子一般的过了我们在首尔的第三天。

 

 

只睡了几小时的女孩们一早冒雨到首尔剧院准备公演。

 

这次公演是三国的代表团同台交流。肩负为国争光的使命,在国内已经是茶人榜样的,授课无数的女孩们多少有些紧张。

 

 

公演在韩国的剧院,是出售门票的,购买门票来观看的人还是挺多的。对于这点其实我觉得很感动,学茶的路其实很辛苦,茶道的演绎是需要时刻精进的,不仅仅是肢体动作,还有必须是知晓历史文化,并且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真正的茶艺,不是几句“高山流水”,“韩信点兵”就可以说明的。每一个动作不是为了取悦看的人,更多是为了见自己。门票其实不贵,但是这是一种对艺术的尊重。

 

茶艺,其实是一门艺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公演的节目都很好,也很成功。中国和日本的茶道其实分别很大中国的茶道趋于日常,体现了“和”还有“雅”,日本的茶道趋于自我,体现了“寂”和“清”而韩国的茶道,比较接近日本的,但是又有一些本土文化的影子,相对于日本茶道,会热闹一点和随性一点。

 

 

 

夜晚里来到首尔传灯寺参加韩国茶人安排的以茶礼佛的仪式,众人诵经后,看完韩国资格最深的茶师在宝殿为三宝奉茶后,我偷偷的溜到小院,和韩国茶人喝起了茶,那天夜里月亮很清洁,我在那里遇见了我的“偶像”,一个银发满头的日本茶人,在她身上觉得一个人一生做好一件茶事也很不错。顿时之间为以后不需要再考虑要不要转行而感到心安。

 

 

这几年的茶行情并不好,身边很多朋友都转行了,那时候我也动摇过是不是该换一个相对来钱比较快的行业。茶人其实还真的满穷的,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乐得自在。

 

 

在赶了5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凌晨3点到了第二会场釜山弘法寺参加百家茶会。

 

 

谈不上是不是因为上辈子来过这里,清晨望向窗台的那一眼,我就爱上了这里。林落的小村庄,远远的被黄色的杏树,红红的枫叶树包围着,远方的山,就像不小心被颜料打翻泼染了一般。阳光特别好,穿过矮矮的房子,很光明的样子。耳边传来了许多孩子的笑声,我纳闷的一看,原来这里是一个户外的游乐园。

 

 

收拾片刻来到了弘法寺,来不及理会行李,我们直接就往有茶席的地方跑去。有足球场差不多大的草坪上,各国茶人都已经摆上了茶席,这个场景,让我想起千利休的百人茶会。

 

 

大家席地而坐,在不同的茶席流动。我特别喜欢日韩的茶器和茶点心,各式的点心很精小可爱,承在纯黑色或者纯白色的器皿上,就静静的都有一种美感,让人不舍食用。

 

说做茶需要一颗玲珑的心,这份心思需要很细很细,需要心平气和时候的认真聚神,需要心无旁骛的不计付出,需要虔诚的用意表白。

 

 

在小小的茶点心里可窥一斑。在韩国,不论是被接待的顶级茶会上,还是我们自己点茶,茶点的精致都如影随形。这样一种精致感让人很着迷。

 

韩国是一个喜欢彩色的国家,在他们的茶器里倒是可以看出一二,他们会把很绚烂的颜色用在木漆的茶杯上,让喝茶变得很快乐也很年轻。

 

也有一些久远感觉的陶土做的茶具,说真的,我比较不能欣赏他们的拙朴,相较之下,作为中国人还是比较骄傲,我们的瓷器文明真的远在世界水平之上。中国的茶多数是六大茶类的工夫茶,日本多是抹茶,而韩国倒是多了一些花草茶。一开始我对这个有些不大清晰,但是在后面多少知晓一些。

 

 

茶会延续到下午才结束。韩国茶会南会长为我们安排了与釜山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茶会组织做交流。

 

我们享受了总统都没有机会享受到的最高级的茶道礼遇,为我们煮茶的是韩国最有名的茶艺老师,为我们奉茶的也是当地的老师们。

 

在场除了我不是老师之外,我们的女孩们也都是国内顶级的茶艺老师,所以即便是语言不通,也丝毫不影响大家的交流。

 


 

韩国的白浚老师早期在中国学习了两年的茶道,通过了高级茶艺师以及高级茶评师的资格。茶室里有一个奖牌,上面写着“中道第一”,他问我是不是“中国的茶道第一”的意思,我和他说,中和道是要分开理解的,在中国,“中”代表了“中正平等”的思想,“道”应该指的是茶道。茶道应该在中国是儒道释三种哲学思想的载体和体现。

 

 

对于这个观点,后面在釜山女子大学的茶博物馆里就得到的证实。

 

 

这个茶会组织在当地是以推广茶道为主的培训机构,老板非常有钱,在釜山有很多产业,包括我们当天入住的酒店,及吃饭的酒店都是她的产业,她开设这个培训机构收费并不高,一节课大概就是百元左右人民币。这在韩国基本就是保本维持日常的收费。

 

 

韩国的茶道和花道都是贵族活动,玩的成本很高,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承受的。老板是个中年妇女,非常谦虚,她知道余悦教授在国内的影响力后,非常尊敬,更说自己每年都会到浙江大学学习和交流。

 

有时候,人做点自己喜欢和有意义的事情,其实还是很幸福的。


 

 

釜山临着海边,这里的海水和天空一样都是干净而且湛蓝的,国内的靠近岸边的海很多都被圈养起来做养耗场了,但是这里没有,海就是海,海鱼就是海鱼。我们去了釜山的海东龙宫,和国内的大部分禅寺一样,有观音,有大雄宝殿,有弥勒佛,其实在这些很传统的地方,满是中国文化的影子。

 

 

想到这点同行的蔡同学就一路在寻找,不断的在证实韩国的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实蔡同学应该去景福宫走一走,他们的皇帝着装是中式的,圣旨,仪轨记录,全部都是汉字,哈哈。只是可惜,韩国废除了汉字,启用了现在毫无美感的韩国文字,可能也是为了彰显他们独立自由的强烈意志吧。

 

这几天试着去听懂他们的韩语,我是潮州人,发现有些发音和我们潮汕话很接近,难怪有记录说,潮州话是目前最接近唐朝语言的方言,程同学念念不休的是自己在韩国多呆一个月,估计都能听懂韩语了。

 

 

釜山有个“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茶馆,据说这个茶馆在韩国都是很有名气的,来打卡的人不少。

 

 

茶馆位于建筑的二楼,一部分区域是榻榻米的,一部分是茶桌的,一些外国人大多喜欢靠着茶桌,每一个茶桌都挨着落地窗户,窗户外面就是一片没有边际的大海,海面上时不时会有鸟飞过,那个感觉就像看着韩剧一样,每个人都是主角。

 

 

临着海边是一条典型的韩国公路,我觉得韩国的公路确实很有意思,都是盘山而去,要比国内的陡峭一些,韩国地方不大,很多房屋都是开发山坡而建,路面指示很粗大明显,但是非常干净,我自觉像我我这样车技的人在韩国开车和停车都是很挑战的事情。

 

 

我们包了最大的榻榻米的那家,也包下了最好的风景,除了漂亮开阔的海平面,还有各个角度穿梭而来的阳光,那时候才真正明白什么是“时光”的意思。都说美好都是用来虚度的,我们愿意放下一切,和有趣的朋友们一起虚度时光。

 

 

这次我们可爱的师母因为担心余教授的身体,也一同前行,一路上呵护备至,二人甜蜜有余,相敬如宾,让我们小辈们都非常的羡慕。正好那天是二老结婚四十周年日,我们这些小年轻都非常的兴奋,平日治学严谨的余伯伯当场就给师母很有爱的单膝奉茶,那个感觉犹如求婚模样,只是把戒指换成了一杯清茶。师母的脸上既是幸福也有一些羞涩,我觉得当时候的空气都是甜的。婚姻四十年,还能如此甜蜜和彼此理解,让我们深受感动。

 

 

这个世界上,能走到一起很容易,能相守一生的减半,能够不陷于日常柴米油盐的琐碎里磨去耐性,能够保持浪漫的没有多少。我在二老身上看到了夫妻之间的那种理解尊重还有成全,这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点。

 

靠着釜山海边吃了一顿不错的海鲜汤泡菜饭,稍微安慰了下我们的肠胃。回国后的龚同学第一时间就是上称,发现自己8天瘦了5斤,直叫说她妈妈都不认得她了,这点怪不得她,我们在韩国七天,每天基本都是泡茶和泡饭,为此我们总是强烈想念“肉,肉,肉”。韩国的饮食挺有意思,家家户户都有泡菜缸,简直无泡菜不欢。他们说是因为韩国一入冬就寒冷,泡菜是储粮。

 

 

我觉得韩国的饮食精神非常好,对待吃饭这个事情非常的认真。所以大街小巷上最多就是吃饭的地方,只要你愿意,随时都可以泡菜加泡饭。

 

回国给儿子带了一个韩国的铁碗,上面有个“福”字,就是想提醒自己,只有好好的对待吃饭这个事情,才能好好的生活,吃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sdfd

 

最感动的一餐应该是我们来到河东郡第一个做出茶的地方,山上的师父知道我们过来,特意下山为我们精心准备了午餐,那一天我们集体感恩,颗粒不剩的把饭菜都吃完了。

 

我想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带着爱的人再这个地方,这里的路是被金黄色的杏树交织着延伸的,这里的窗户推开,就像一幅画,一探头就是满树橘红色的柿子果,这里门前还有一棵很古老的杏树,在雨天里安静伫立,和后山的茶树,古瓦的茶室,罗列整齐的泡菜缸,成了一副可以让人安静下来的画面。

 

 

制茶师拿出韩国的茶和我们交流,包括他们的工艺,还有种植的情况。我们像往时一样用玻璃壶对茶进行品鉴,据说这里出产的茶在韩国是最顶级的,一斤售价韩币100万。

 

我们喝着这个茶,觉得像国内的红茶,但是又少了红茶的甜香,茶的味道不浓,汤色红艳。茶师说那不是红茶,是他们当地的茶,这个茶喝了不会影响睡眠,然后对肠胃很好。具体名字我也叫不上来,看叶底像普洱熟茶渥堆打不开的样子。

 

 

不明所以之下,为了感恩这份交流,我们的蔡同学花了80万韩币把2斤的茶买了下来准备回国做研究,我想有机会要和他蹭点做分享才行。

 

我们的行程很紧凑,下午到了釜山绿茶研究中心。

 

河东郡在韩国是很重要的产茶地区,这里海拔不高,但是因为临着海,气候很适合茶叶生长,只是可惜了,所谓高山出好茶,没有海拔,倒是有些先天不足。在这个山清水秀地方,研究中心很干净明亮,充满时尚感。研究中心的主任和我们介绍了韩国茶叶的来源,还有茶叶在韩国的种植和推送情况。

 

 

我在这里感触很深的是,韩国的茶叶开始于唐朝887年,从中国带来的茶树种子培植的,他们对《茶经》的研究很深刻,甚至制茶采茶,都是按照《茶经》的每一条来做的。另一个感触很深的是大韩国果然是化妆品的特产国,他们对茶叶的深开发,很多用于日用化妆品,为此我们一行十几个女孩子,把他们研究中心的茶叶提取的面膜,面霜全部清空了。

 

我也在此看到了茶叶未来更大的深挖掘的空间。国内很多从事茶生意的人都在卖茶的事情上打圈,或者在颐养自己的心性上乐此不彼,也有一些面临发展瓶颈,其实我想说,是因为他们懂茶的太少,眼界还不够宽广。

 

 

在研究中心为我们泡茶的是韩国最好的泡茶师,有点像我们的评茶师,白天喝着不够过瘾,晚上邀请我们去他家继续交流。

 

 

那天晚上我亲爱的程同学奉献出了一泡82年的老岩茶,狠狠的慰藉了一下我们对茶的渴望。通过和茶师的交流,其实他们现在主要的茶有三种,绿茶,红茶,还有白茶。绿茶方面他们很崇尚中国的龙井茶,看来我们的龙井真的是盛名在外,而红茶方面他们偏轻发酵的工艺,我们一开始觉得他们对红茶的工艺掌握不充分,后面才知道他们也可以做出中国红茶的味道,只是他们本土更喜欢印度红茶的口感。

 

 

所以有时候我们真的不能带着大国的骄傲去看待一些事情,茶也有水土之分,不同的国家的饮用习惯决定了茶的最后口感走向,保持中正之心是多么不容易啊。

 

 

 

而由此也知道了为什么他们韩国也会风行花茶,我想也是受西方文化对韩国影响的原因。韩国是发达的国家,世界各地往来的人很多,不同的口味习惯,必定导向了这里的市场和品类。

 

这点也让我重新思考我们目前做的茶包的未来产品系列。我们会不会也对市场,对消费者还不足够的了解。

 

 

紧接着我们去了河东郡很大的一个茶店参观,那里分成了几部分,分别有中国的瓷器和韩国本土瓷器,有韩国的本土的散茶,还有就是比较时尚便捷的茶包系列。

 

这个店我非常喜欢,产品的陈列和休息的空间做了很好的分割,留出了足够的体验空间,广州的树德生活馆的感觉和这个店有些像,不过这个店给人感觉很温暖亲切,这或许和店员及采用的空间设计有关,而树德生活馆的感觉会高冷一些,少了一些人情味道。

 

 

正好那天下着雨,路边的杏叶随风飘落了满街,室内的茶是温暖的,音乐也是柔和的,我们在这里的体验感很棒。来这里的年轻人也非常多,并不如他们想的年轻人只喜欢喝咖啡,我看到的是年轻人对茶和对健康的一种正向的态度。在那里售卖的多数是茶包,各式味道的茶包,明亮,细致,品质,快乐,这些都是我能体会到的。这些体验也让我很兴奋。

 

 

 

夜里我们到河东郡的跳蚤市场疯狂购物

 

  

很快大家都到了归程,我决定在首尔多呆两天。首尔这个城市,我和你匆匆一瞥,并不知道你的魅力在哪里。于是送完老师们,一个人背包开始自己的晃荡。

 

时间不是很多的情况下,我选择了仁寺洞和景福宫。据说仁寺洞在韩国是保留本土文化很好的地方,有点类似广州的永庆坊,是文艺打卡的地方。其实商业的部分都雷同,但是我对他们文化的装点特别喜欢,那些小房子的门口都种满了鲜花,许多有个性的陈列。

 

 

受益最大的是在这里走进韩国茶饮界最大的品牌店OSULLOC,因为国内做茶包的品牌并不多,在这店里我看到了很多茶包经营的精彩之处。店的生意特别好,有本土的也有国外的,都很喜欢选购茶叶。不管是店里的购物气氛,还是产品陈列,展示,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另一个地方就是深埋在闹街里深巷的一家茶馆,去的多数是当地人。茶馆像日本的那种小庭院,种满了植物,暖色的榻榻米,让人很容易就放松。环境的舒适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饮茶单上,我看到了很多古时候以茶为药的茶方,譬如覆盆子茶等。

 

 

 那天下雨后有些冷,走了近8个小时,人非常疲惫,看到茶单上有个“肉桂”,大致的韩文里有“姜”的字样,就点了这个,按例上茶都配有点心。茶用大碗装着,闻着有一股子的姜味道,上面浮着杏仁,喝着有些辛辣,茶谈不上好喝,但是身体却瞬间暖和,人马上松弛下来,头也没有那么痛。我估计里面应该是姜,桂皮还有杏仁。真的非常棒。


 

 

走完仁寺洞,一看景福宫就在附近,勉强自己再把景福宫给走了,也算是来韩国打卡了。景福宫真的很小,在韩国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故宫。我了无兴趣的走了一圈,最喜欢的是宫墙上满是“万寿”的图案,黄色的,很喜庆高贵,而最后惊艳则是最后面的一片杏树林。秋天的韩国啊,如果让人流连忘返的,我想就是火红的枫叶和黄到纯粹的杏树叶了,风一吹,我们就跟着也浪漫起来。人有时候懂浪漫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浪漫总是与多情在一起,这份多情,是对自己以及对天地。心情愉悦的不得了。

 

 

 

满满的美,满满的丰收,满满的思考,满满的情谊,满满的反省。和其他几个老师都是老朋友了。

 

新朋友里,我最喜欢的就是和我同叫“小小”的小小姐,大家调侃我们说我是小小,那个是小小姐,小小姐是一个极为温和又可爱的女人,长的小巧,但是很可爱,说话总是细声软语的,非常温和,我和小小姐都有帽子情结,在韩国每一处有卖帽子的,我们都会上前选帽子。

 

 

小小姐说话不多,后面才知道她的儿子在澳门读大学了。最后一个晚上,

我和小小姐一个房间,我们聊起很多人生往事,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故事,小小姐经历了太多事情,将自己的骄傲磨成了温和,将不甘心变成了平淡接受。重新认识自己,开始学化妆,学瑜伽,学茶道,学一个人旅行。

 

很多时候,不需要自己去经历所有,很多时候,人和人之间是可以相互照亮的,譬如这位小小姐就把我照亮了,女人,不管任何时候,都应该好好的爱自己和接受自己,人生可以没有长度,但是人生不能没有深度。

 

这次行程就像在人生里涂上了一笔有关彩色,有山影,有灵魂。

 

回国后第二天,著名主持人李咏走了,隔天金庸走了。很多人都在怀念自己已逝去的青春。而我最好的年华,最美的青春,都在这个世界里,和茶平行而走,毫无休止的继续。

 

很认真的记录这一路,更是不断的在拷问自己,有些东西,永远都无法放弃,譬如心中所爱。忘记掉所有的伟大吧,把微小的事情全力以赴的做好,于是我们便可以安住了当下,忘记了迷茫和焦虑。

 

借此文,记录和祝福我们的朋友们。

 

 

背后石碑韩文的意思是"心想事成"                                        

 

2018年10月30日,写于广州,沈和玉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看她的故事。

 

 

 

▼往期精彩回顾▼

 

 

 

 

 

 

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在韩国举行,六悦河茶艺国际交流团展现风采,载誉归来!

 

 

 

 

 

 

题画诗的价值

静逸:文人画逸品中的另一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小编:暖阳

 

 

 

END

 

余悦教授

著名茶文化专家、

民俗研究专家,

“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

“悦读茶书会”倡导者与推动者。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

《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总主笔、

全国《茶艺师》培训鉴定教材主编,

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

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

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

硕士研究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悦读茶书会

悦读茶书,悦读好书,悦读社会,悦读世界。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以一杯茶,振兴乡村 第四届青年茶人TED论坛成功举办!

7月6日,第四届青年茶人TED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深圳团市委、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茶道新生活共同主办,福鼎茶产业领导小组、武夷山市农业农村局、浙江大学茶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贵州大学茶学院协办。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院长郭桂义,澳门茶艺专业人员协会会长陈佩兰,茶馆中国行秘书长蔡晓东,世界评茶师联合会广东分会会长蒋波,《茶源地理》主编吴垠等茶界专家、学者、前辈出席,与青年茶人深度交流,从青年茶人的视角出发,针对困扰茶行业从业者的一些问题提出实用的解决方案,探讨茶产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青年人才的发展机遇。

深圳茶促会会长杨文明在致辞中提到,在城市化和收入水平提高、年轻群体消费增长、消费方式多元化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青年已然成为茶行业的新兴力量,他们在电商、新式茶饮、茶媒融合、业态创新等领域崭露头角,此外,乡村的产业振兴、文化振兴都需要有经验、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才去推动,新时代青年作为具有年龄、学历优势,有创新潜能的突出群体,必将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必将用新思想、新技术掀起席卷乡村的“新浪潮”,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与世界茶人同奋进,用创意、创新的年轻化表达,让古老、传统的茶文化变得灵动而有个性,厚植家国情怀,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书写属于茶行业的“觉醒年代”。

本届论坛以“以一杯茶,振兴乡村”为主题,7位青年茶人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围绕“校企结合,茶叶破界”、“湾区青年,茶话生活”、“茶旅融合,振兴乡村”、“跨界联动,突出重围”四个主题,分享自己对茶、茶文化、茶产业的思考与感悟。

分享主题:茶叶质量安全——产业振兴的基石

分享嘉宾:吴承慈

福鼎茶产业绿色防控顾问

过去几十年,要控制茶叶的病虫害,农民的认知是去用一些农药、肥料控制,而吴承慈的工作是通过对茶园的深入观察,了解茶园有什么虫害、有什么病害,通过对病虫害的检测,在实践中逐步引导茶农放弃过去使用农药化肥的控制方式,转而使用绿色防控,同时确保茶农收入不会减少,而且,因为茶叶的品质更高了,收入反而有所增加。

当我们解决了地和人的问题,其实剩下的就是天气问题。比如,当我们预见明年会有极强的早春寒,产业又会受到冲击的时候,当我们读懂这些东西,去用知识参与这个产业的时候,提早布控,去用多种方法控制它,减少产业的损失,茶农就会更愿意相信你。

吴承慈认为人处于自然之中,总会有想回归自然的时刻,而茶可以在任何地方,给人疗愈,即便在你很焦躁的时候,茶依然能让你得到平静、安宁,茶是人寻找、回归自然的点,就像你在家里一定要种一盆绿植是一样的。

而像他一样的青年茶人,也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让茶叶的种植回归自然、回归天然,回归土地,回归根部,希望所有茶产业的从业者能够回到源头,回到产业的根部,回到产业的根基,去用自然养护的方式,种出一杯干净的茶,让这杯茶能跟真正意义上的青山绿水相逢,在每一杯茶里,你喝到的都是健康和自然的气息。

分享主题:一杯茶香从网络到现实—如何振兴乡村?

分享嘉宾:徐曼如

广州叶掌门茶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

徐曼如出生在福建宁德的一个乡村,从祖辈就开始做茶叶生产、加工,作为家里第三代茶人,她认为我们处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应该利用网络的力量,把茶更好的推广出去,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振兴乡村。

从2013年开始,徐曼如就开始利用电商平台销售茶叶,近年随着小红书及各大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她在这些新媒体平台积累了数十万精准粉丝。

如何通过线上跟线下的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徐曼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茶旅结合、短视频与直播、优化人才结构方向这三点助力乡村振兴。

像茶界的达人通过“承包一亩茶园”等策划活动,号召茶友来到茶山,或者在茶区做游学的活动,让更多人走进茶区、了解茶区,促进茶区乡村人民的收入提升。短视频的内容,则可以把乡村生活作为切入点,持续生产优质的短视频内容;同时,通过邀请更多达人到原产地来做直播,以及其他创新方式的直播带货,提高茶区的农作物、手工艺制品的销量。

关于完善乡村的人才结构。徐曼如认为福鼎有一句话“可以家乡,何必远方”写的特别好,乡土情怀让更多的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把他们先进的茶学理念,放到茶园管理、生产、加工里面去,在这个过程如果能打造一些榜样性的人物出来是很好的,比如说各个县市里面有现象级的网红,让大家知道这件事情是有可为的、可以持续发展的、人才是愿意留下来的。

分享主题:澳门在新时代下的文化传播力

分享嘉宾:余梓谦

澳门茶艺专业人员协会理事长

澳门文化传播大使代言人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澳门虽然不产茶,但其实澳门跟茶的渊源是很深厚的,早在400多年前,葡萄牙人来到澳门时,最主要的贸易商品就是我们中国的茶叶。

在新时代,澳门是一个中西交融的多元文化荟聚的城市,一年有3000多万游客去澳门旅游,青年茶人们借助澳门这座国际化都市的优势,可以更好地将中国茶推广给世界不同地区的人。

余梓谦认为中国茶要打进国际的市场,首先要了解西方人对于口味的偏好是什么,为什么红茶到欧洲会加香精、加糖、加奶,其实和他们自己对于茶叶的需求、偏好以及文化有关。

现在消费者追求的是买卖要有终极的便利性,作为澳门茶艺专业人员协会,要提供最贴心、最便利的服务,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找到最合适他们的产品。

现在的消费者是很注重体验感跟参与感的,他们需要投入这个过程当中,特别是做文化板块,如果没有参与到进去、没有体验进去,他们很难感受茶文化的内容。

协会通过做茶文化、茶教育、茶礼仪、茶培训、走进茶区等工作与活动,推动澳门成为一个茶文化交流的平台,让国际的友人也能够来到澳门去体验澳门的历史文化与中国的茶文化。

最后,余梓谦分享了他在七八年前学茶的时候,有个老师对他说的:“茶有四个含义,包括感恩、包容、传承、分享”,协会将不忘初心,把茶文化传承下来,把好茶分享出去,让茶文化包容更多的文化,更具国际化的视野,感恩茶农种茶、制茶人制茶的辛苦。

分享主题:品牌崛起!标准化品牌运营怎么玩?

分享嘉宾:林欣

广州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

广东省茶业商会秘书长

广州广福心道茶业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最近十年,国家特别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引用孟子说的“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其实茶产业现在处于一个特别好的时机,茶人们要乘势而上,现在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好时机,这个时候做好品牌、做好标准化非常关键。

标准化会让复杂的东西变得更简单,而让简单重复做的事情提质增效,能让我们品牌的语言传播更便捷,也会让我们构建的品牌具有更可持续发展等优势。

希望传统的茶产业,能够通过品牌和广告传播思维,跟更多的人进行交互。

分享主题:产品-企业-地域,如何三位一体——从雅茶集团说起

分享嘉宾:胡毅

四川雅茶集团深圳分公司总经理

雅安蒙顶山,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茶祖吴理真在公元前53年,在蒙顶山上种下七棵茶树,开创了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

目前,雅安全市有100万亩的茶园,有65万的茶农,有766家的茶企,年产值综合产值是220亿元。

雅安不仅诞生了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石花等经典的绿茶和黄茶的制作工艺,同时,雅安也是藏茶的鼻祖,时至今日,雅安一直向藏区供应藏茶,补充藏区人民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雅茶集团是去年新成立的一家公司,是在原雅安农业和水务投资集团整合了蒙顶产茶交所、蒙顶黄茶有限公司,还有其他的一些茶企,整合成一个新的茶企,它是市委市政府出资成立的一家国企。我们的口号就是做响雅茶品牌、振兴雅茶产业。

雅茶为什么说是三位一体?因为雅茶的产地是雅安,茶的企业品牌叫雅茶,他们的产品又叫雅茶,所以,当你在喝雅茶的时候,就是在喝雅安的茶,雅安的茶把蒙顶山和雨城,把它的3种茶都装在里面了,它实际上是地域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三位一体的。希望大家都能够在一杯雅茶里面雅者安、安者雅,能够过上典雅的生活。

分享主题:从茶的深加工谈产业振兴

分享嘉宾:夏琛

杭州英仕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副会长

夏琛首先和现场嘉宾、观众重新去界定了茶行业和茶产业的共性和区别,然后当我们把目光扩大到茶产业,其实茶产业并不是一个规模很小的产业。以蜜雪冰城这样的新式茶饮店为例,虽然它不是人们传统认为的茶行业,但它一家企业一年消耗8500多吨茶叶,产值100多亿,远超大多数传统茶企,它当然是茶产业的重要一员。

所以,他认为茶产业有许多企业,并不是一个小产业,我们首先要有产业自信,以后不要觉得茶产业很小,其实他很大,此外,茶的深加工是用茶叶去给其他的行业赋能,再通过其他行业的发展来反哺茶行业。

茶深加工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它是一定能反哺到我们的茶产业的,从茶叶的采购也好,从品牌的影响力也好,都是可以反哺我们的。

社会经济价值方面:

第一个,助力乡村振兴。这个好理解,就是我们中国现在大量的茶叶卖不掉,尤其是贵州,大家知道这是一个现状,通过深加工可以把很多富余的产能消化掉。

第二个,培养年轻人的文化自信。深圳有一个品牌大家都知道叫TEASTONE,它也是我的合作伙伴,很多年轻人就是从TEASTONE开始不再喝咖啡,开始喝茶,所以说,用茶替代咖啡,创造一种新的消费模式,这也是茶叶深加工的一种优势。

第三个,优化产业结构。让更多人从一产里面变成二产,从农业变成工业,从标准品变成一个工业品。

最后就是三茶统筹跟茶深加工的关系,总结:

第一,茶科技是产品的核心。也就是说一款好产品,它一定是要有科技来背书的,我的产品好在哪,要拿数据说话,不要讲形而上的东西,所以说科技是产品的核心。做实验、发论文、做数据,这是给产品背书最好的办法。

第二,茶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如果我们脱离文化去做产品,其实消费者都是不感兴趣的,尤其是茶产品,文化一定是灵魂,当我们去卖茶产品,脱离文化的时候,就更像是在卖药,而不是卖一个产品,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只讲功能,不讲文化,因此,美、文化都是要穿插于其中的。

第三,茶产业是事业的根基。我们做深加工的人永远都不能脱离茶产业,因为没有了茶,我们做的化妆品、食品,做的其他的生活用品就没有差异了,冰淇淋里没有茶,那它就是普通的冰淇淋,如果护肤品里面没有茶,它就是普通的护肤品,如果眼罩里面没有茶,就是普通的眼罩,这些产品都是因为有了茶,所以才变的不一样。因为有了茶,所以在自己的行业里面就充满了竞争力,这就是茶深加工给各个行业带来的最大的价值。

分享主题:物的精神

分享嘉宾:曾令波

慢物质主理人、国家艺术基金授课导师

曾令波和大家分享了他们最近几年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板块:

关于民间手工艺的研究和创作,茶也被我们认为是属于民间手工艺的一部分。包括全中国很多茶山,包括一些大量的纺织、刺绣、竹编、木雕等等,他们都会去考察,从里面去寻找创作的动机。

他们的日常就是去研究这些技术,同时去探讨这些技术如何跟当下的科技,尤其是大湾区的生产工艺链去进行融合。

同时,他们自己还会有很多材料实验,包括茶、茶渣等等,都是他们开展的一些尝试,但是目前做的最多的是金属方面的材料实验。

总的来说,这几年曾令波个人的目标是把传统手工艺和当代设计以及生产制造进行融合。

从业20年,他发现有一个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设计师的参与下,正在让我们的视觉表达从浅表的图案美学到更深刻的一些观念表达,我们如何通过设计的介入,让我们的产品能够呈现出更深刻的本质,不管是茶还是器物,还是茶深加工的相关产品。

他们找到了很多造物新的体验,更深刻地研究这个材料,找到它真正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如何跟我们的茶或者是跟我们的人发生关系?所以曾令波团队做了大量的材料试验,包括编织、折叠、容补等等,然后,去观看结晶,做成海报,去进行爆炸,他们做过的一些试验里还包括参与一些当代艺术,以及茶器这些器物制造工艺的研究。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环节,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院长郭桂义,澳门茶艺专业人员协会会长陈佩兰,茶馆中国行秘书长蔡晓东,世界评茶师联合会广东分会会长蒋波与主持人、《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围绕质量安全、品类创新、品牌创新、文化创新、空间、教学与传播如何与时代结合等话题,探讨各自观点并与现场互动。

郭桂义:

郭院长表示,7位嘉宾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和观点,讲了生产、文化、传播、品牌营销,也讲了跨界,整个内容还是非常全面的。

在听过嘉宾们的分享后,他觉得茶产业的发展,就是现代与传统要相结合。

第一,在产品形式上,要注重传统的,要保留。包括明年要进行的大赛,今天下午同时进行的中国绿茶发展大会,传统的东西我们可能还要保留。

那么新的产品,刚才夏琛博士讲的新的一些产品,包括沿用方式,包括一些新茶饮、奶茶,这个也可以促进我们消费,让更多的年轻人来接受茶叶。

如果为了做好产品,可能科技上也要注意。比如说在茶树品种上,我们有些地方可能传统的茶树品种就要充分利用。

第二,我们要选更多的新的茶树品种。包括我们最近10年或者20年推广比较好的,白化的品种,黄化的品种,最近还有紫化的品种。那么在这方面,还有一些咖啡碱比较低的这么一个品种。其实我们说饮茶的功能——兴奋提神,这是它最基本的功能,但是有一部分消费者有失眠,可能就需要低咖啡碱的茶叶,所以说在技术方面,有的是从工艺上来降低茶叶中的咖啡碱,现在我们可以考虑从品种上着手,有的品种咖啡碱含量就是比较低,在品种这块,传统与现代、老品种与新品种应该是并举的。这样我们也可以丰富产品的种类。

第三,机械和手工。机械化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甚至保证质量,功率比较高了,一些参数设定好之后,它的工艺是可以把一些好的经验变成智能化的经验,也可以做出好的茶叶来。

但是对于传统的东西,我们还要传承和保护。去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茶叶制作定义及相关系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很多茶的制作技艺,都是这种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这种技艺来说,我们一定要传承好、保护好,同时,我们生产的产品,能来满足一部分特定消费者的群体心理上的需要,我们的茶是纯手工的、传统的,是国家非遗技艺甚至世界非遗技艺制作出来的。

实际上我们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技艺也是文化,也要传承下去、弘扬下去,所以制作技艺方面,他认为传统和现代也是要相辅相成、辩证的。

刚才讲了应用方式,其实去年《梦华录》热,点茶也非常热,《梦华录》带动了点茶热,实际上在业界前几年点茶在逐渐普及,去年真的又火了一把。那么这种消费方式,甚至围炉煮茶,我觉得都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方式。

这种修身养性,我们点茶,甚至欣赏在茶场上作画,也是一种艺术,进行修身养性。传统的要有,这是传统文化,可以提高生活品质。

那么适应年轻人的,刚才提到的饮茶方式,我觉得那种奶茶,调饮茶,我们也要做,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当然,实际上更多的年轻人有时候也接受这种传统文化,围炉煮茶也好,点茶也好,也是好多年轻人在做的。

在郭院长看来在饮茶的方式上,应该也是传统和现代相结合。

王岳飞:

王岳飞老师表示以前是在台上发言比较多,坐下面听的比较少,这次来收获很大,他认为这届深圳茶博会办得很好,吴垠同学策划的活动和主持也非常的棒。

他认为七位年轻人分享的非常好,第一个感觉就是后生可畏,让人感到茶有未来。

王岳飞老师对吴承慈讲的质量安全、讲病虫害、讲微生物、讲生态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年轻人能关注这个方向太难得了。王岳飞老师赞扬吴承慈讲的水平达到了浙大茶树栽培学教授的水平。

他能感受到曼如分享的经验,是在她创业过程中总结出的、可以落地的经验,王岳飞老师希望未来她也可以走进高校,给学生们讲讲经营管理、讲讲创业。

而梓谦为澳门茶文化做出了非常好的推广,王岳飞老师能看到梓谦其实也对整个中华茶文化是非常了解的,所以他希望子谦继续努力让所有澳门人都能把茶都喝起来。

王岳飞老师认为林欣讲的品牌崛起、曾令波对从设计角度的分享,都是茶产业需要的,胡毅雅茶也是体现了我们四川茶的自信,而夏琛的演讲角度也很好。

王岳飞老师听完7位青年茶人的分享,第一个想法就是,今天演讲的七位演讲嘉宾能走进浙江大学,包括信阳农林学院,作为校外指导老师,给大学生们上课。

第二,王岳飞老师认为今天这个活动也表现了我们中国茶的自信,青年茶人的分享体现出我们中国茶文化的自信。王岳飞老师介绍现在我们国家茶叶面积、产量、消费总量、出口金额世界第一了,18年前是印度第一,但是现在我们的种植面积是印度的5倍,我们的产量是印度的2倍,这个就表现了中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自信。

夏琛讲的行业跟产业的数据,这个也是王岳飞老师最近几年引用比较多的,王岳飞老师说我们既是茶的大国,又是茶的强国,所以这个他觉得这是我们要非常自信的地方。

目前,茶叶行业可能是5000年来发展最好的时代,封建社会中国人均茶叶消费量大概就是50克左右,到了1996年半斤,今天3斤半,再过10年会超过5斤的,哪怕是传统茶。所以,他认为今天在座的,包括网上听的茶友,对中国茶叶一定要有信心、有自信,我们在5年到10年之内,整个中国茶行业也好,茶产业也好,我们的产值一定能超过酒,30年以后我们会超过烟。

王岳飞老师期待在青年茶人的努力下,到2030年左右,我国能有一半人每天喝一杯茶,到那个时候我们人均消费量将超过5斤,我们的产业将是几万亿。

王岳飞老师为了勉励所有人,主动提出愿意将自己出版的《中国茶文化与茶健康》送给有志于了解正确的茶文化、茶知识的观众。

陈佩兰:

陈佩兰女士说这是她第二次参加青年茶人TED。澳门是没有茶出产的地方,他们只有服务,在澳门来说,服务员、茶艺师都是必须要了解茶。

她提到:“虽然澳门是一个60万人口的地方,但其实茶的销售也不少的。中国有14亿人口,但是我们喝茶、消费茶,我们不是排第一,我们是出口的大国,土耳其地方比较小,但是土耳其人每天喝茶,他们排第一,所以,我们要思考,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必须要把茶的文化做好。每个人来到这里,我都希望可以代表你自己的城市,你自己从哪里出来,你的初心在哪里,把我们的文化可以带到全球。

澳门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有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怎么把中国文化通过澳门或者大湾区,把中国的文化、茶文化带到世界各地,这个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地方。

中国的茶产业很大,在全球来说是出口大国。但是对于西方、欧洲,我们的茶叶到底能不能符合欧盟标准?我们要更加的努力,我希望文化带动产业的发展。”

蒋波:

蒋波先生分享了他听了青年茶人分享几个感受:

第一,他发现参与的这些嘉宾,要么是来自茶学专业,要么就是家族是做茶的,所以他们很快就融入到这个过程当中。而对于我们文化或者是对于茶产业来讲,除掉专业院校的加入,还需要有更多其他院校不属于专业人士的加入。就像王老师刚才说的浙江大学有茶学院,但是喝茶的青年很少,说明什么?在我们的高校,在茶文化的推广方面还需要有大量的工作。

蒋波先生在高校工作,他也有这样几个体会,作为茶的推广,当然第一个就是要以课程为基础,就是要开设相应的茶文化的课程或者茶艺的课程,把它作为一个普及,让更多的同学可以通过茶课堂来进入茶的这个领域,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要以社团为聚合。如果一个学校有了课堂,但是它不能满足同学们在课余之后的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所以,必须在课堂之外要建立相应的茶道社,让更多喜欢茶的同学可以在课余加入到里面,来聚合能量,要以社团来聚合力。

第三,还要通过活动或者比赛来赋动能。比如说像每一年的茶博会都有斗茶大赛,其实斗茶大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学校也可以有“以赛促学”的一种方式。除了参加比赛,还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参与这种国际的赛事来了解整个行业的状态。同时,也让很多喜欢茶的同学通过这个窗口了解差距,了解未来的方向。在学校里面多组织相应的活动,通过活动,通过我们参加比赛来赋能。

接下来就是要通过合作促发展。这个合作包括以社团为主或者以学校为主,和我们的茶企建立相应的合作关系,比如说像他们学校跟华巨臣在前年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同时,也和很多的一些制茶的非遗传承人建立了合作协议,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接触到这些专业人士,可以有更多的以他们本身的专业来嵌入到茶领域这样一个机会。

最后,以就业为导向,其实在我们这么多年学校的茶文化的推广当中,有不少的同学正是因为进入的课堂、进入的茶道社、参加了比赛以后成为了茶产业的一份子。

除了刚才所说的我们专业院校,还有很多大量的高校,都应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地去普及我们的茶文化,才能让新一代形成对茶文化的认知,才会有更多的青年人走到我们的茶博会,走进我们的茶领域,并认为是茶不可或缺的东西。

另外,在过程当中也有很多的不同专业的同学通过这样一些机会进入到茶领域之后,可以发挥他的专业特性,为这个产业做出相应的贡献。比如说像很多的抖音直播间,包括像硬件、软件的APP设计制作,其实很多同学他的专业特性是可以融入进来的,为这个产业服务的。

蒋波先生认为乡村振兴,除了产业要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还要包括生态和组织。这里面他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刚才曼如特别强调了在人才方面,他特别感同身受,而且特别感受到作为高校,在整个茶文化人才培养也好,对整个业态粉丝的也好,都极其重要。

所以茶产业的东西需要政、校、行、企的四方联动,需要更多的青年人的参与,也需要领头的学校,比如像浙江大学,可以和其他的非茶领域的有更多的交流。

蔡晓东:

蔡晓东分享了他们刚刚结束的茶馆中国行的系列活动,在65天里走了62个城市,接近5万里,走访了数百家的茶馆还有茶空间,所以也借这样的机会,跟青年的茶人来分享一下。

他给大家分享3个小的故事,一个是借刚才王岳飞教授所提到的我们能够传递和分享,让身边的人喝茶,也就是他喝茶的起源。

蔡晓东先生是在中国农业大学读的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后有4年的时间是在国企集团,有8年时间是在外企,一直可能是喝饮料和咖啡,还没有养成喝茶这样的习惯。但是在2011年他有一次出差去成都,成都的朋友他们谈事情不在办公室里,是约到了茶馆里。他记得那是2011年的7月份第一次走进了成都的茶馆,因为一帮朋友他们爱喝茶,他就觉得这个茶还不错。从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已经12年的时间,各种可乐饮料、咖啡就几乎不再喝了,也是从那个时候培养了自己喝茶的习惯。

一位朋友能够在一个偶然的时间带动你去喝了这一杯中国茶,让你能够滋养自己,能够有一个幸福的美好生活和工作。

第二个故事是在2015年,他来深圳,遇到了一个青年的企业家,那位企业家分享了他的一个亲身经历,他说:“我的办公室以前有茶、有咖啡,但是别人来了之后我就问他,你要喝咖啡还是喝茶?绝大多数人,80%都选择了喝咖啡,因为在新加坡这个环境,很多人喜欢喝咖啡,但是不知道什么时间,有一个朋友给我送了一个茶桌,就摆到了办公室,再有人来的时候,我问客人你要喝茶还是喝咖啡,结果反过来了,80%的人选择了喝茶,从那次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工作事业项目越来越顺利,蔡总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蔡晓东思考之后跟他分享:

第一,你摆上了这样的茶桌,我们的咖啡是一个人一杯,你喝你的,我喝我的,摆上了这一套工夫茶的茶具,是你要为大家来提供服务的,你把自己的心态放平,为你的客户,为你的朋友提供服务,你的服务能力提升了。

第二,大家都从外面进来很热,坐在你这里能够快速通过一杯茶跟你同频了,是不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更容易同频了去产生合作,所以你的服务力和领导力提升了。

第三,别人来到你这里,如果喝了一杯咖啡,可能短短的十几、二十分钟他就走了,但是只要他坐在茶桌上开始喝茶,可能至少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以上,你增加了你和他沟通的时间和机会。

所以至少这三点,让你的业务,让你的事业越来越好。蔡晓东分享这个小故事给大家,希望企业家、茶二代能够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喝茶。

第三个故事是在2015年,商务部国资委和国家标准委共同颁发了中国星级茶馆的标准,目前8年的时间,在国内已经评了400多家我们中国的星级茶馆,蔡晓东先生也在2015年和2016年,陆陆续续协助茶馆行业举办了三届大会,也有幸请到我们的王岳飞教授参加我们的博鳌论坛,参加我们的大会。

在这中间他发现,其实一个茶空间对于人的影响非常大。人是环境的产物,比如自己在家里如果有一个茶盘、有个茶桌,可能会增加自己的喝茶时间,然后,让家里的爱人和孩子能够喝上一杯好的茶。

现在中国的茶空间和茶馆有接近百万家,他希望中国每一个青年人除了走进奶茶店,也能够积极走进茶馆去体验我们的茶文化,体验茶会,体验课程。蔡晓东相信在那里,人们会发现另外一个精彩的人生,和另外一些你想要交的或者意想不到的朋友。

有一句话说“你在茶馆里,茶馆就是你的世界,你走出了茶馆走向了世界,世界就是你的茶馆。”所以,他希望全国几百个城市的百万家茶馆,也欢迎青年茶人和爱茶人士,喝好这一杯中国茶,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论坛的最后,青年茶人TED论坛向整个茶行业发出了尊重茶行业知识产权的倡议,5位特邀嘉宾与7位演讲嘉宾率先在倡议书上签字,台下的观众也都积极响应,通过现场签名或者在线转发的方式向整个茶行业发出了倡议。

青年,是向上的力量;青年,是突破的勇敢;青年,是创新的可能;青年,是希望的种子。让我们凝聚茶界向上的原动力,凝聚无数野蛮生长的茶籽、茶芽、茶苗,凝聚所有爱茶且青春的心!

让我们致力于推动一杯健康的茶、一杯方便的茶、一杯消费者感到幸福和喜悦的茶,让我们共同见证和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约青年的您,共创“中国茶,未来赢”!

论坛感言

郭院长:“以前参加很多学术论坛,一般都是邀请资历比较老的专家,企业负责人等去分享介绍,今天是邀请茶界、甚至非茶界的年轻人分享他们的经历、经验,这是很好的方式。”

王岳飞:“我感觉很震撼,我自己收获也很大,这次活动非常成功,为我们整个深圳茶博会增添了光彩,也让我们感受到未来年轻人是我们中国茶界的力量,我想为吴垠老师点个赞,也希望青年茶人TED的活动能持续办下去,未来我们浙江大学的师生也要对这个活动有更多的支持。”

吴承慈:“我感受到非常多青年人在这个行业、产业当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去成就这个行业,去成就自己,并且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产业的所需,去提升这个产业,为这个产业去发光发热,去贡献自己,我觉得这是这个产业能够不断的向上走,不断向更远的地方传播很重要的一点,这是我这一次最大的感受。除此之外,还获得很多老师们对我们青年人所做的事情的认可和肯定,这其实是让我们非常开心的。”

徐曼如:“这次论坛,首先让我们青年茶人有一个机会向大家展示我们青年常人的一些新观点,然后告诉大家我们在做的一些事情,也希望说自己分享的一些内容,能够抛砖引玉;

第二个的话,因为今天来的有很多是我们茶行业的前辈、茶行业的老师,他们也分享了非常多、非常好的观点,而我们未来可能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可以影响到我们日常工作、生活;

另外的话,我们中间可能还会有一些联合、一些合作,我觉得这也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之间的联动更加的紧密,就像今天王岳飞老师说的那句话,让我们每个人能够端起茶杯,我也觉得这是我们每一位青年茶人应该要做的事情。”

林欣:“我觉得今天很高兴、也很荣幸参加了这个活动,听了大家的这个分享

觉得特别受启发,例如,如何做好线上,包括做茶园的管理,以及一些深加工,都有了方方面面的了解。对我觉得自己今天分享也觉得挺开心的。”

胡毅:“我是第一次参加我们青年TED的论坛,听到其他6位分享嘉宾和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我觉得学了很多东西,从茶叶种植到品牌推广,再到设计,我收获了很多。”

作为青年茶人TED论坛的策划人和今天论坛的主持人,吴垠女士说:“其实,就像我们会邀请今天不同领域的分享嘉宾一样,茶行业的品牌问题、产品质量问题,创新问题等等,都是我们持续关注的内容。”

她介绍今年是茶道新生活、茶源地理成立10周年了。茶道新生活倡导“回归土地,看见茶”,10年来,吴垠带领团队深度走访12个茶区,行程超过6万公里,以茶为根,以文化为载体,发现并见证茶产区土地上的山、水、人、器、物,人文、历史和现状,出版《茶源地理》系列丛书12本,为60多万茶友呈现清晰、客观、立体的茶知识。

吴垠介绍,在走访茶产区的同时,茶源地理以“地域+品种+工艺+纯净度+美好度”的茶源地理星级评选体系,建立茶叶标准认证,推出涵盖六大茶类的「源茶样」作为口感和味觉的参考系,获得了众多追求品质生活、爱茶、对健康有要求的客户的喜爱和信赖,被业界誉为“茶界米其林”。

她表示:“我们希望见证和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但我们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共同来做。作为一个年轻人主导的创造平台,青年茶人TED希望能够给茶界年轻人提供展现创新的舞台,而也期望通过更多跨界嘉宾的分享开阔茶行业从业者的事业,从而推动整个茶行业的创新发展。”

至此,本次的青年茶人TED圆满落幕,如果作为青年茶人的你,有精彩故事,有精彩观点和分享,欢迎来和我们联系分享你的故事,我们期待你下一次的参与。此外,距离2023深圳春季茶博会结束还有1天,欢迎大家莅临展会现场,品好茶、赏雅器、觅商机!

来源:深圳茶博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重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我们都能够看到国内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这种热情的有增无减也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上。普洱茶,在中国历史中,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自然会持续地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在对不同国家茶道管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日常的饮茶世界之外,确实存在着一个更注重茶的精神内涵的新世界:这里面既包括了复杂的仪式,优美的环境,精致的服饰,讲究的器皿以及多元化的品饮方式……所有种种,构成了极具风雅情趣和韵味的普洱茶世界。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微观史来看,普洱茶是幸运的,因为它复兴并广泛传播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的发展会带来国人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传统文化的复兴成为主流。普洱茶调整了人们的饮食结构,隆重的茶事令人重新感受到仪式感的神圣,器物之美中也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

普洱茶精致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世界,普洱茶在中国茶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甚至重新构建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今天让我们由此出发,穿越茶汤所依附的水、茶器,茶服与各种茶的筵席,一起欣赏人们因普洱茶而改变的生活。

源头活水

水之于普洱茶的意义实在重大,好茶就要好水伺候着。毫无疑问,当那片被精心制作出来的叶子,经过与水的激发,终于诞生出那杯茶汤。对于此,古人是非常讲究的。

相传唐代宗时期,湖州刺史李季卿在扬州偶遇陆羽,当时陆羽“善于煮茶”早已天下闻名。不愿意错过能够一品陆羽烹茶的机会,李季卿派士兵去取扬子江最好的泉水——南零水。由于士兵取水归途船身摇晃,水晃掉了半瓶,赶紧用岸边的水将瓶灌满送去交差。怎料陆羽只是喝了一口,便分辨出水不是南零水,而是岸边的普通江水。如今看来,这不过是个明显违反物理规律的传说,只因冠着陆羽的名号,在后世被广为流传。

几乎精于论茶的人,都精于论水。陆羽对于全国各地名泉名井的了解并不亚于他对各类茶叶的了解。他所撰写的《水品》早已经失传,现在托名于他的是后人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不足以成为证明陆羽鉴水的凭证,然而关于他饮茶取水的重要精髓还是保留了下来。陆羽认为最佳的品茗泉水首先应当为活水,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山水要以乳泉为上,“要浸漫于石上者”,瀑布的水和淤积的水都不能称之为好水……这些观点通过其他的书籍引用流传了下来,为后世饮茶取水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比于精细的古人,现今我们在泡茶时可就粗糙得多了。现代,随着普洱茶的文化复兴,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水源的重视。很多人最初仅仅只是追求一饼好茶或者老茶,忽略了水质对于茶的影响力。用自来水泡茶的时代距离现在一点都不遥远,那个没有桶装水配送的城市茶生活,记忆里的茶香还带着浓浓的漂白粉气味。

时代发展到如今,城市里的我们失去了很多喝到好水的机会,很多配送的山泉水也并不能完全展示出所泡普洱茶的全部优点。很多人不远千里寻找甘甜清洌的山泉,颇费周折地运回城里,用陶缸来将水“养”起来。于是有了如下的场景:泡茶之前,主人会先给客人一杯清水,让客人先从这平淡之味中感受泉水天然的美好,然后再来泡茶。上好的泉水能够将普洱茶最本真的滋味体现出来,不会放过丝毫因水质导致优点的隐而未现。

很多人干脆将茶会直接举办在山野的泉源边,看蓝天白云,听溪流潺潺,用陶炉烧水,直接喝一杯活水冲泡出来的好茶。这样因茶而来的享受,胜过城市里的任何休闲方式,有什么理由能够阻止我们去追求茶汤的完美呢?

茶中自有天籁

吃茶这件小事本来就简单,只需要一叶一瓢,烧水泡茶,便润得万物苍生。即便后来变得复杂,却也是可上可下:寻常百姓人家用来解渴,摆个茶亭就能够为来往路人消暑,不得志的文人用以消愁解闷,有钱人家则用好茶满足了虚荣心。茶里百态因人不同而开始有了分别,一样的茶汤,折射人间太多不同的境况。当年普洱茶名重京城,引得乾隆爷爱不释手,专门用刻有御诗的紫砂壶作为冲泡普洱的器具。皇家喝茶自然是百般讲究,连法门寺地宫里的鎏金茶器物都精美绝伦,几千年后依旧能够惊艳世人,成为世间最沉默又奢华的茶席。

但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历史上粗枝大叶的普洱茶并没有专用的冲泡器皿出现,也没有形成程序化的冲泡流程。尽管普洱茶也曾作为贡茶走进过红墙黄瓦的深宫大院里,不过其本质还是一个很民间的茶。

在云南百姓中间,普洱茶是在火塘上用来烤着喝的普通饮料,用以盛茶的器具更是上不了台面的粗陶罐子。老百姓烧制方式很随意,这些朴素的茶具形状拙陋,甚至歪歪扭扭摆放不稳,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在微寒的夜晚,一家子围坐在火塘边,将罐子里的普洱茶烧得焦黄,滋滋作响,用滚烫的开水冲出一壶香气四溢的烤茶来暖身与话家常;在藏区及西北一带,普洱茶被打进藏族、蒙古族同胞的酥油茶中,成为食肉民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命营养素。

随着普洱茶文化的普及与发展,充满山野气息的泡茶方式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类精美的茶具,陆续融合了潮汕工夫茶的冲泡方式,吸纳了紫砂壶盖碗冲泡的方法。于是,在文人雅士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中,普洱茶不是被泡在精美白瓷盖碗里,就是泡在温润雅致的紫砂壶中。一饼普洱茶,从拆开封皮到冲泡,充满了对器皿和手法的要求,普洱茶的冲泡方式也由此变得精致复杂而又充满更多乐趣性。

普洱茶兴起生茶、熟茶、新茶、老茶各自有不同的冲泡方法,泡茶、喝茶、赏茶用不同的器皿冲泡会有不一样的汤感。并且,普洱茶依赖风土,一山一味,有着自身独特的庞大体系。加工出来之后,年份、工艺、仓储以及冲泡茶具的选择等综合因素使得口感变化成为一个矩阵,倘若喝茶人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比对,是很难准确进行判断。

然而,一盏好茶总是自带高贵的质地,茶汤给出的茶香和茶气仿佛天籁一般,与你的体感产生共鸣,在身体里,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山水画,也像一束光,照见了人性的不完美,也折射出时间的残缺,却永远柔美地带给人们希望。

有茶必有器

我们国人最早饮茶的器具是同酒具与食器共用的,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茶具”这一专属名词,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那个时代的王褒在《僮约》一文中写道:“烹荼尽具,已而盖藏”。《僮约》原本是一份主仆之间的契约,所以在文内写有仆人在烹茶之前,必须洗净器具的条款。这便是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最早谈及饮茶用器具的史料。但这里的“具”,可以解释为茶具,也可以理解为食具,它是泛指烹茶时所使用的器具,还不能断定是专用茶具。

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饮茶之风极为盛行,更加讲究饮茶情趣,因此,茶具成为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茶具的生产出现系列化与复杂化,单是陆羽《茶经》里记载的茶器就有几十种之多。这些茶器品种的日渐丰富,从实用性的角度上,能够提高茶的色香味,从精神享受的层面上,令人不止喝的是茶香,还能品得到意境。从长安到洛阳,不仅家家户户均以饮茶待客,更重要的是,茶具真正结束同餐具混用,就是在唐朝这一时期完成的。

到了明代,随着散茶冲泡饮法的普及,引起了茶器史上的最大变革,最显明的一点就是唐宋时期常见的盏、碗等,被逐步兴起的茶壶所取代;清代的茶盏、茶壶,多以陶或瓷制作,有“景瓷宜陶”(景德镇的陶瓷,宜兴的紫砂)的美誉。宜兴紫砂壶就是从那时起逐渐成为受到人们追捧的宠儿的。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起使用盖碗,盖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与此同时,做工极为考究的白瓷和青花瓷等美貌茶具也趁着这一股东风大量出现,随着功夫茶的盛行催生出了大量与之配合的成套茶具。

人们对饮茶之风的推崇,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茶器考究化和精美化的追求,加速了茶器的演进和发展。现在随着普洱茶文化的不断传播和市场的不断扩大, 普洱茶在振兴着整个茶器具市场的同时,也推动了茶器的演变和创新。

在普洱茶的拉动下,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喝茶健康的生活方式被人们所接受并推崇,因茶而兴的茶器则不断地因应市场需求做出自我调整,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针对普洱茶客冲泡需求的茶器。从这几年参加的众多茶博会上都能够看到各式各样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茶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宜兴紫砂、景德镇陶瓷、龙泉青瓷、天目盏、柴烧、日式手工银壶铁壶等都在抓住市场良机推陈出新,匠心独具的造型、万般讲究的材质,让每一件茶器看上去如同艺术品一般夺目……随便拿起一样,都能够令人爱不释手。

引茶入境 茶美空间

不知从何时起,国内大型的茶博会已经从产品展销会演变成为极具艺术性的文化展。在这个嬗变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是普洱茶在当今中国茶世界里的重要地位。每次参加广州茶博会,最中心的展馆永远是留给普洱茶的,在所有展览馆中,普洱茶展馆里各大茶企都变着花样地将自家展位打造得美轮美奂,彰显品牌的文化品位,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参加的茶会和茶博会越多,越能欣赏到各种各样风格迥异的茶空间,从中带来的审美愉悦感同喝茶一样并列成为感官最享受的事情。不论是日式、古典还是现代,美是所有空间唯一的共同点。早在10多年前,普洱茶的世界里根本不会有这些赏心悦目的场景。那些年的茶空间是绿茶、乌龙茶的主场,很难想象如今的茶世界,已经没有南北地域之分,任何一个茶空间里,都少不了普洱茶的踪影。

如同前面所说,普洱茶确实非常幸运,除了赶上国家高速发展时期,在兴起的过程中,许多大陆的茶席和茶空间都借鉴了台湾茶文化的很多方面,比如茶席的铺设,茶具的使用,从品饮规范到茶会礼仪等等。如今的中国大陆恰似30年前的台湾,中产阶级的兴起把对精致化生活的追求落实到生活本质,而脱离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行列的茶叶也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美学,开始兴盛起来。

这种茶道美学的相互借鉴与学习说来有趣,像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圆圈,没有绝对的开头和结尾。以禅为核心的日本茶道,是宋代茶道以点茶为主要形式的传承者,很多茶具都完整保留了宋代茶具的形制;而台湾的茶人是在讲究茶叶、茶具和工夫茶茶艺的基础上又借鉴了日本的茶道流派,在茶艺里注入新的精神和美感,从而创造出来的台湾茶道;现今大陆新兴起来的茶空间,吸收了台湾茶文化的内涵,重视茶艺师的素养,在泡工夫茶的基础之上,提升了对品茶器具、环境、时空等等更多更精致的追求。

所以,现在我们大多数看到的大陆茶空间与台湾茶空间非常相似,一脉相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雅致,通常能够发现日式的极简风格,布置得非常舒服,带有禅意却绝不孤寂。

当下茶圈的茶空间美学风潮,目前更多还是由茶商中的精英阶层在带头引领,他们普遍自身文化素养较高,在经营上以打造品牌为宗旨,重视产品的质量、包装,努力为品牌注入文化元素。

这些普洱茶商对茶席、茶空间美感的追求,表明了大家正在追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卖茶、喝茶这种物质层面了,这对于整个普洱茶行业来说是一件值得称颂的好事。

茶宴和茶席密码

“天气澄和,风物闲美”。陶潜的这一行字用来形容今时今日的茶会,是最适合不过的了。良辰美景,应时应季,是茶会中变换而又永恒的主题。此时彼时,不论季节如何的更迭,都有一些风雅之士与茶为约,离开尘世,拥抱茶与大自然的唯美。从西园雅集、惠山茶会到九华甘露,峨眉行愿望,洱海边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山水之乐与茶事之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茶会雅集,延续着一份脉传千年的人文情怀。

每一个季节都是有质感的,适合举办各种不同主题的茶会。

茶会又称茶宴,是以茶代酒作宴,宴请款待宾客之举。茶宴始于南北朝,兴于唐代,盛于宋代。早在三国时期,我国就有“密赐茶以当酒”之说,即以茶待客。这种形式可能就是茶宴或茶会的前身。到了宋代,茶宴风行朝野,上到君王下至百姓,都以饮茶为风尚。茶宴之风盛行,与最高统治者嗜茶是分不开的。宋朝历代皇帝都非常爱好饮茶,尤其是徽宗赵佶对茶颇有讲究,以建州北苑贡茶为背景撰写《大观茶论》,亲手烹茶赐宴群臣。

茶宴符合中华民族俭朴的美德,具有待客交谊之功,又能明志清神,修德养性。久而久之,由茶宴、茶会、茶话演化而成今日的茶话会。茶会饮茶,喝的是茶水,品的是意境,进行的是一项颇具文艺范儿的活动,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现在随着普洱茶文化的不断传播和市场的不断扩大,普洱茶在振兴着整个茶器具市场的同时,也推动了茶席与茶器的演变和创新。

每一场茶会都离不开茶席的布置与茶器的铺设,每一件茶器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时代的茶事,像一个个带有特殊意义的密码,不仅为人们部分重现了茶文化往日的繁荣景象,也传递着人们不同时代制茶、烹茶、饮茶、储茶在方法、习俗等方面的变迁。茶席的布置涉及到不同茶人的美学素养,泡茶经验以及人体工程学的逻辑。

近年,设席吃茶之风开始崇尚干泡法,这种方法以席面简洁,方便实用又可随茶事主题做出种种变化,还有一个优点便是节水,免去淋壶、养茶宠的琐碎。席面清洁,润茶、洁杯的水可倾倒入专用的水盂里,这样的泡茶法逐渐有将原来湿漉漉的茶台取代的势头,一帘竹、一方麻布就是一席茶的天地。由此可见,茶道并无定法,一般都是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又回归大道至简的规律。这也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普遍定律。

茶服:茶人的文化风情

古时候,战场上的较量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如今,泡好一壶茶,茶叶、茶器和水自然必不可少,同时也要将人的因素考虑进去。投茶的量、水温控制和出汤时间都由人在掌控,相同的茶在不同人的手中冲泡,能够喝出不一样的汤感,天人合一的奥妙通过泡茶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这几年来,饮茶之风渐渐复苏,爱茶之人对于茶的讲究,除了茶叶品质、水、器、空间之外,还开始逐渐改变了自身的穿着。

城市越来越现代化,却阻止不了茶馆、茶庄、茶铺出现于各个城市街道转角的优雅安静处。这里是茶客文人们的天堂,与茶为伍的时间,自然不能在穿着上太过随意,运动服等休闲服饰即便能够满足穿着的舒适感,与茶席和茶空间所营造出来的氛围也是非常违和。他们穿着大方,简洁,优雅的中式传统服饰,仔细观察衣料,都是非常有质感的棉麻、苎麻等天然材料,看起来令人舒服,每次他们的出现总能令人如沐春风。这就是茶人服带来的迷之魅力。

早些年,若在一些大的茶会上有人穿着这样装束,定会被异样目光扫描,再暗暗心中讥讽几句。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样的服装已经慢慢成为了茶生活的一部分,借着普洱茶这波热潮,成为茶文化中令人瞩目的元素,被人们开始热烈地追捧,甚至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不管是叫汉服还是茶人服,这个带着浓烈中国文化符号气息的服饰,近两年异常火热。在每一年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茶博会上,茶人服的展位已经成为茶博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众多爱茶人的目光。大多数前来逛展会的人们也许不一定会买茶,却一定会在茶人服前流连一会儿,尤其是女人,实在无法拒绝茶人服的轻盈灵动。

茶人服,借鉴了汉代汉服的式样,在保留汉服传统款式的基础上去繁为简,经过改良与简化,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穿着习惯。穿起茶人服,不论男女,远远看去,焕发着独有的青烟淡墨、超凡脱俗的气质,洋溢着浓浓的复古气息。

这些带着点新意的对襟、盘扣、开衩、滚边、结饰,无不展示着中国传统服饰的优雅风度。在设计上,它简约而不简单,天然又不失独特,在风格上它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它既适于事茶人悠游自在的茶事着装风格,也适于现代人对返璞归真生活的个性追求,更可做日常的便装,降低了人们对传统雅生活的实践门槛,而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了中国人文精神中独有的中和清雅之美。

宽绰雍容的茶人服表现了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和”的审美理念,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儒家风范。调和、内敛、悠远的审美情愫在茶人服的服饰格律上一再得到表现。这是茶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认同与大自信,举手投足间尽是茶文化带来的风情万种。

有时候,很想回到古代。虽然那个时候的人们交通不便,通讯更是不发达,可是他们会因为飞鸽传书,收到一份带有香气的桃花笺,点点笔墨传情就能够令人喜不自胜;也会因为没人提前告知,忽然在家门口遇见千里迢迢远道而至的好友那般惊喜。现在生活的高速运转,我们多久没有亲自书写一封信给好友,也多久没有感受到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够相遇的难得一见,一切的一切因为方便显得理所当然,让我们觉得太过容易反而忘记了珍惜可贵。

好在,还有茶,随时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初心。

一口茶汤缓缓入口,我们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时间的流动,咽下之后感到“如是”的宁静。这一吞一咽的过程生动演绎了哲学所说的“动静一如”。茶香升起,这种香气之于这个世界而言是一种奇特的造物,它完全区别于其他的香味,如此耐人寻味又百闻不厌,当你的身体感官适应了这种香味之后便会在大脑皮层上镌刻下来,成为一种记忆,每日都会想要通过喝茶才能重复的记忆,这也许就是普洱茶生活方式里的最美风景。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17年2月刊

作者|水苍玉

图|叶琳 阿旭 小妖楠

来源:普洱杂志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