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学学科组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34 秒)

十四五专题解读——茶学高等教育与学科发展(上)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成果

与最新进展、现存主要问题

茶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的传统学科,亦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现代学科。茶学是应用学科,茶学高等教育与学科发展需根植于茶叶产业,推动和引领茶产业的发展。

2020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习近平主席在祝贺首个“国际茶日”的致信中指出: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很有意义。

在国家“一带一路”“精准扶贫”“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生态中国”“文化强国”等重大战略的推动下,我国茶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发展迅速,也为我国茶学高等教育与学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01

茶学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

人才培养是茶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茶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我国茶学高等教育,自1949年由上海复旦大学茶业专修科扩大招生,使茶学专业的本专科教育开始复苏,至今我国已构建了“研究生教育 - 本科教育 - 职业教育 - 继续教育”的完整链条。我国茶学人才培养极大部分由高等院校完成,少数茶叶科研院所可招收培养研究生。以本科和专科(高职)教育为主,兼顾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茶学教育体系,为中国茶产业发展构建了强大的人才库。

1.涉茶高校继续增加

据统计,截止2020年6月,全国涉茶高校由2016年的52所增加到72所(表1),其中,本科院校由25所增加到32所(其中,2019年招生的有31所,2020年新增1所),专科(含高职)由27所增加至40所(分“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和“茶艺与茶叶营销”两个方向招生)。茶学研究生招生是在一级学科园艺学下设茶学为二级学科招生,全国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共计26个(表2),其中部分院校既招本科生也招研究生,也有部分院校只招研究生不招本科生。

表1 开设茶学专业的72所高校

表2 招收茶学研究生的院校(所)(排名不分先后)

注:①既招本科生也招研究生的院校(所)

②只招研究生不招本科生的院校(所)

2. 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国共招收硕士研究生约500人、博士研究生约160人,共招收茶学本科学生2150人左右,招专科(含高职)学生3650人左右、其中以“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专业招生1200人,以“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招生2250人。除专科(含高职)学校外,福建农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信阳农林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学院、普洱学院也于2019年共招专科生200余人。此外,还有职业中专学校招收茶学中专及函授学生,如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安化黑茶学校)每年都有招生。据估算,2020年6月全国茶学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合计约为15660人,其中,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人数由2016年的9850人增加到2020年的15000人左右,增长比例为34.3%。

02

教育部发布了茶学本科教学

质量国家标准

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第一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该标准中,茶学专业按照《植物生产类(0901)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执行。该标准作为基本规范性文件,对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条件、质量管理等提出了基本要求,是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在本标准框架下,茶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茶树育种学》《茶树栽培学》《茶叶生物化学》《制茶学》和《茶叶审评与检验》等。课程总学分应设置在160学分左右,其中实践教学不低于总学时(或学分)的30%,专业实习总时间一般不少于4个月。承担专业主要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少于12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力的比例不低于80%,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3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50%,生师比不高于18:1。培养的学生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有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时代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扎实的生物学基础,掌握茶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学科前沿,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03

成立了新一届园艺(茶学)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8年11月1日成立,其中由8位茶学高校教师组成了新一届园艺(茶学)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任期为2018~2022年。由安徽农业大学宛晓春教授任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安徽农业大学张正竹教授、福建农林大学林金科教授、云南农业大学盛军教授、信阳农林学院郭桂义教授、华南农业大学曹藩荣教授、武夷学院李远华教授任植物生产类专业之园艺(茶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教学指导委员的职责是对茶学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专业规范、教学质量监控、教师培训、学术研讨和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统筹指导。

04

2016~2019年期间每年定期召开高等学校茶学学科组会议

一年一度的高等学校茶学学科组会议于每年的暑假期间召开。每年由不同的高校作为会议主办方,来自全国各地的涉茶高校教师,以不同的会议主题开展研讨与交流,为茶学高等教育与学科发展献计献策。

2016年的茶学学科组会议,于7月20日~22日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召开,共有来自全国34所农业院校的150多位茶学教师参加会议。会议以基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战略下的茶学学科建设为主题,对国家“双一流”战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概念、现状进行了解读,并就园艺学科现状、茶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等进行了研讨。此次会议还进行了首届全国茶学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评比。

2017年7月21日~24日,茶学学科组会议在青岛农业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以茶学学科“人才培养与学术创新”为主题,部分参会院校就本单位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高水平论文及代表性教学成果进行了大会交流。有来自40所高校的240余名茶学教师参会。大会期间进行了第二届全国茶学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颁奖仪式。

2018年7月21日~23日,以“培养一懂两爱茶学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的茶学学科组会议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有来自全国53 所高校的茶学教师共计270 余人参加会议。大会期间进行了第三届全国茶学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颁奖仪式。

2019年7月12日~14日,茶学学科组会议在西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43所高校的茶学教师近300人参加会议。大会以“全面振兴茶学专业本科教育”为主题,从中国茶学学科发展历史、现状和展望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茶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了茶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新时代茶学学科发展的总体思路。会议期间对第四届全国茶学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奖者进行了颁奖。

05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2020年6月对全国32所涉茶本科院校的师资情况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我国现有从事茶学教育的专职教师共计477名,其中教授98人,占比20.5%;副教授128人,占比26.8%;讲师及其他教师251人,占比52.6%;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4人,占比55.4 %;年龄在50岁以下的教师379人,占比79.5%。整体数据显示,我国茶学在职专职教师在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方面符合教育部发布的茶学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学科发展的要求。

据统计,全国拥有茶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和院所12个,分别是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共有26所高校和院所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高校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2020年6月对2019年有本科生毕业的26所高校的统计结果显示,茶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0%,考研率为28%。

06

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平台不断提升

1.“茶学”代码写入《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2018年9月15日,几位茶学专家教授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园艺学科发展战略及学科代码优化调整”研讨会上提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园艺学一级学科下,设置茶学研究的二级独立代码,通过多方努力后申请获得批准,使“茶学”代码成功写入了《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在该指南中,“茶学”归入“园艺学与植物营养学”。在园艺学一级学科下设茶学二级学科及代码,在茶学二级学科下再根据研究方向设三级代码。“茶学”二级学科的基金申请代码为“C1504”,下设的3个三级代码分别为:茶树生理与栽培学(代码“C150401”)、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代码“C150402”)、茶叶加工与品质形成(代码“C150403”)。

2019年以前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茶学领域的基金申请仅在林学科的经济林学子目录下设立的“茶树培育”有代码,其他茶学研究只能从医学、药学、食品科学等分类中申报。2019年“茶学”名目的确立和规范,将有助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成功申报,从而推动茶学的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

2. 重点学科与教学科研平台建设

目前,在全国涉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浙江大学的茶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安徽农业大学的茶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湖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分别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茶学作为国家特色专业的学校有6所(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武夷学院)、作为省级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的有10所,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的有6所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的先进设备与研究条件,为博、硕、本、专等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保障。2019年,安徽农业大学与福建农林大学的茶学被评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另据调查,全国涉茶高校在校内都有本、专科生专有的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在校外也都有完成生产实习且归属于学校的茶叶加工厂、茶园基地或长期合作的生产企业,并有联系稳固的大批茶叶生产企业为毕业实习提供强化、应用和验正所学专业知识的场所。

07

茶学高等教育教材修订与编写同步跟进

“十三五”期间,高校茶学专业教学用传统教材都进行了相应的修订,也有一批新编教材出版发行。近五年,由涉茶高校教师担任主编出版的茶学专业教材和专著有近60部,内容覆盖了茶学学科不同的方向领域。目前,茶学专业教材在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或部级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茶树育种学》《茶树栽培学》《制茶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树病虫害防治学》《茶学实验技术》《茶的综合利用》《茶叶生物化学实验教程》《茶学概论》《茶文化学》等课程教材的基础上,又发展新编了一批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包括《茶树生物技术》《茶叶营养与功能》《茶叶微生物产品学》《茶学综合实验》《茶艺基础与技法》《茶学专业英语》等。

08

茶学在校学生的科研水平凸显进步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各主要产茶省的科技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经费的资助下,每年涉茶高校和院所的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与导师合作发表的科研论文超过400篇,其中,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科研论文在200篇以上,被SC1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年均超过200篇,影响因子大于4.0的较高质量论文在50篇以上,反映出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茶学领域的科研水平及对国际茶叶科技的影响力凸显进步。

09

茶学高等教育与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涉茶高校快速增加使专业教师匮乏

2000年时全国涉茶高校只有10所,到2020年已发展到72所。由于涉茶高校的快速增加,急需优秀师资补充到新成立的涉茶高校中。很显然,目前我国茶学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明显落后于招生规模的快速增加,且不同院校之间师资力量的差异较大。新设茶学专业高校的教师队伍以高学历的年轻博士为主体,部分教师没有本科茶学专业的学习背景。另外,各高校在茶树育种、茶树病虫害防治、茶叶机械、可双语教学等方面的人才较为稀缺。部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较少接触社会,对茶产业的了解不多不深,实践能力稍显欠缺。

2. 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能适应茶产业需求

茶学高等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同步发展。茶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从茶园到茶杯的产业链较长,茶产业发展所需求的是知识面宽广、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高强的复合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目前,人才培养方案及部分课程设置偏离生产实际的问题凸显;部分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比重较小,学生学习掌握实用技能的机会较少,校外实习实践难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等等多种原因,导致了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和学生愿意就业的岗位,与茶产业的实际需求在匹配度上存在差距。另外,部分涉茶高校定位不准、缺乏特色,办学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毕业生对口就业难和企业用人荒并存的悖论本身也反映出当前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目标脱节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任务依然艰巨。尤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时代将引起高校课堂的重大变革。而对于实践性操作十分重要的茶学学科,其不可替代的实习实验现场教学与实践操作怎样与目前的云课堂相适应,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和挑战。

3. 高校科研与茶产业的发展联系不紧密

目前高校与茶相关的科学研究,部分偏离急需解决的产业问题,与茶业经济的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对支撑产业服务的能力不强。由于对高校科研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唯论文、唯头衔、唯项目、重数量轻质量、急功近利的倾向比较突出;加上我国极大多数茶叶企业的规模较小、甚至是一家一户的小型茶厂或茶场,这些企业很少会投入经费来开展与产业相关的科学研究。等等现实问题,导致了高校和院所的科学研究多集中在基础理论方面,如与茶树分子生物学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多,而能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研究较少。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教育部:支持高校申报“茶文化”本科专业,未来茶行业人才培育着力点是...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人的饮茶历史有数千年之久,茶与中国的经济、文化甚至民族性格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近代以来,为发展茶产业、弘扬茶文化,茶人才的专业学科培养愈发成熟。

随着社会的发展,茶产业和茶文化相关行业需要扩大和完善人才队伍,尤其是茶文化领域的人才培养,在今年的两会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院长郭桂义就茶学学科教育提出“关于在本科专业目录外设置茶文化专业的建议”。

8月,教育部就该建议给出答复:“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设茶文化相关课程,积极申报相关本科专业,大力培养服务茶文化相关产业的高素质人才,提升中国茶的影响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点击放大查看

教育部的答复引发了茶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进茶学科教育发展,了解不同时代下我们所需要的茶学科教育,以及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茶文化专业人才培育的着力点。

01

我国茶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茶学的诞生。中国近代史的茶学教育始于1899年湖北省开办农务学堂,设置“茶务”“蚕茶”课程;到1910年,四川灌县开办茶务讲习所,茶学真正开始单独开班教学;1936年,广东中山大学农学院成立茶蔗部,开设茶作、蔗作两专科,1933年,学制改为4年制本科,开辟茶园,培育高级茶叶人才。

1939年冬至1940年初,吴觉农、吴南轩、孙寒冰等人在复旦大学创办了茶叶组(本科)和两年制茶叶专修科,标志着茶学高等教育的创立,这是我国在高等学校中独立设置的第一个茶叶专业系科。这一时期,浙江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等都开设了茶叶相关专业。

新中国成立后,茶学本专科教育开始发展,在1949-1977年之间,全国实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学科重组,学校院系纷纷扩大招生、更改学制、筹建茶叶专业......这段时间为后续新中国茶业的蓬勃发展培育了大批人才。

在1977年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高考制度恢复,这一时期,我国建成了培养学士、硕士与博士等高级茶学人才的完整教育体系,设有茶叶专业的中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也得到快速发展。1987年,全国农业高等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茶学学科组成立,茶叶学科朝着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先后实施,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力度空前,从1998年至今,茶学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普及化转变,教学内容也从侧重茶叶种植、茶科技、茶的自然科学,到和茶艺、茶文化等人文社科领域齐头并进,不少高校本科开设茶艺和茶文化课程,设置茶文化专业。

到今天,我国已经构建起了以本科和专科(高职)为主、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系统茶学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茶学人才,在茶叶生产、流通,以及茶文化传播等渠道和阶段,为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02

茶文化专业开设的时代背景

近年来,茶文化领域大事频发。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考察茶产业时叮嘱,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2019年,联合国大会宣布设立“国际茶日”;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2023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还有最近两年“围炉煮茶”的兴起和新式茶饮的火爆,种种新动态都预示着茶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越来越闪耀,中国茶文化开启了复兴的历程。

郭桂义表示,目前全国32所本科院校设置“茶学”专业,属于自然科学类,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主。虽然部分本科院校开设了茶文化相关方向,但传统的植物生产类本科茶学专业和现有的中职、高职茶与茶文化专业已经不能满足茶文化产业日益增多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设置本科茶文化专业是非常急迫而必要的。

我国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茶叶产销流程,以及具有知名度的茶叶品牌,但在茶文化的传播和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上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下一步急需培养茶文化产业高素质人才,促进对外茶文化交流与传播,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03

新时代茶文化专业人才培育着力点

关于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向,郭桂义表示,茶文化专业主要培养适应茶产业及现代市场需要,具备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掌握较强的茶学技能、市场营销管理技能及文化产业推广技能,并具有一定国际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茶文化专业人才需要有能力加强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增强中国茶文化自信,提升中国茶的国际影响力,让国外消费者学习和融入中国茶消费方式,茶生活方式,提升中国茶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关注茶文化发展,关心茶行业人才培养。12月21日下午13:30-17:30,中华茶教育论坛将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6楼茉莉厅举办,欢迎想要了解茶教育发展的行业同仁莅临活动现场,一同探讨未来茶学科教育前景。

来源:茶悦世界,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现代茶学教学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茶学教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复旦大学茶学专修科调入安徽大学农学院(今安徽农业大学),拥有王泽农、陈椽等著名教授;1951年湖南农学院从湖南大学分调出来成立茶学组,拥有陈兴琰、陆松侯等著名教授;1952年浙江农学院创办茶业专修科;武汉大学茶叶专修科并入华中农学院;1954年华中农学院茶叶专修科并入浙江农学院(今浙江大学)茶学系,拥有庄晚芳、张堂恒等著名教授。

1956年安徽农学院、浙江农学院、湖南农学院、西南农学院成立茶学本科专业,开始建立全国统一的茶叶专业教学计划,并协作编写统一专业教材,1957年、1962年浙江农学院茶学专业分别首次招收留学生和硕士研究生。

1977年全国高校恢复招生后,华南农学院(今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学院(今四川农业大学)、福建农学院(今福建农林大学)、云南农学院(今云南农业大学)以及广西农垦职工大学(大专)相继成立茶学专业(本科)和茶学系。80年代末期已有9所农林院校设有茶学专业。并于1978年重新统编茶树栽培学、制茶学、茶树良种繁育、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树病虫害及茶叶机械等七本全国茶学专业通用教材。

1984年农业部设立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园艺学科组茶学组。组织编写其他必修课和某些选修课教材,并着手修订上述应用多年的本科教材。

1981年,浙江农业大学、安徽农学院和湖南农学院3所高校茶学系首次被批准为具有硕士授予权单位,从此我国茶学学科开始正规的培养研究生工作。1986年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第一个茶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尔后湖南农学院茶学系(1993)、安徽农业大学(1997)、西南农业大学茶学系(1997)、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2003)均先后批准为博士授予权单位。198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为国家重点学科。

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茶学教学从中专、大专、学士,到硕士、博士各层次教学齐全,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我国茶学教育师资力量雄厚,队伍整齐,据2008年7月份对浙江大学茶学系、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西南大学茶学系、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茶学专业、山东农业大学茶学系、南京农林大学茶叶研究所、西北农业科技大学茶叶研究所、江苏农村职业技术学院、天福茶学院、青岛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莱阳农学院茶叶研究所等院校茶叶系所统计,有教职工28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6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82人,高级职称人数占总教师人数的49.9%,讲师43人占14.8%,助教46人占16.2%,其他54人占18.9%。目前每年招收专科生715~1215人,本科生570~640人,硕士生126~137人,博士生19~30人。至2008年年底止,又有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应用茶文化专业、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茶学系相继成立茶学、茶文化等专业,并开始招生。进入21世纪高校扩大招生以来,目前茶学各层次就读的在校学生大约有5000人。

茶叶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也是中国茶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我国目前设有茶叶专业的中等学校有十余所,在校学生3000余人,尚有农业、商业、外贸、农垦、公安等部门举办的职业培训班更是遍及各产茶省市,有效地提高了在职茶叶工作人员的素质。

在第一、二届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教材)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全国茶学高校教师先后组织对本科、职业技术院系的教材编写、修订工作,在中国农业出版社的帮助下,对20余套必修课和必选课教材进行了统编和修订,形成了世界第一套茶学完整的配套教材。以高校作为支撑,出版了十几种省级的专业刊物。计有《茶叶》(浙江)、《茶叶通讯》(湖南)、《茶叶通报》(安徽)、《福建茶叶》、《云南茶叶》、《广东茶叶》、《四川茶叶》、《广西茶叶》、《茶叶科研与论文集》(浙江)、《国外茶叶资料选集》(湖南)、《茶叶丛译》(浙江、湖南)等一批定期和不定期刊物。

茶业教育为发展我国的茶科学、茶文化和推动茶产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除为国家培养茶学高级技术人才外,每个院校均设有茶叶研究所和省部级重点研究室和实验室,从事学科前沿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浙江大学茶学系的“珠茶炒干机”、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的“茶叶功能成分提制技术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构建茶学专业教学新体系,培养农工贸复合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大学茶学系的“名优茶专用品种选育与配套技术体系研究”、“固定多酚氧化酶调控茶黄素合成及在茶制品生产中的应用”和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化研究”分别获得浙江和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的“红茶色素形成机理及制备技术研究”、“茶根种植及深加工综合利用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卷曲形和针形名茶全程机械化加工技术”、“无阳县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与品牌建设”,南京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的“茶树新品种选育及茶叶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富硒功能农产品的创新与利用”,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的“绿色食品茉莉花茶标准化和生产技术体系研究”、“茶叶有机栽培及系列产品产业化示范”等课题分别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南农大、西南大学、四川农大等茶学系均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我国茶学教育事业空前繁荣,并在迅速的发展。 (本文作者施兆鹏,来源:自在清净。)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