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学博士

找到约68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茶学博士寄语广西茶企当家人:成为茶船古道上的新“舵手”

“未来5年,六堡茶综合产值力争占据广西茶产业的‘半壁江山’,希望你们学成后,都能成为茶船古道上的新‘舵手’”。近日,梧州市苍梧县委副书记、茶学博士马士成给参加“2021年全区乡村振兴人才广西现代工艺六堡茶加工技术专题培训班”的50多名学员作了题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茶船古道专题课。这是他在讲课中,对广西六堡茶产业发展的一个展望。他给学员们系统讲述了六堡茶的历史与文化、六堡茶产业发展政策与发展机遇。

马士成博士在给学员们授课

马士成2012年浙江大学农学博士毕业后,被梧州市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项目进入六堡茶研究院工作。先后任梧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所(院)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市委副秘书长(挂任)、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党组书记等职,2021年7月起,任梧州市苍梧县委副书记(二级调研员)。他是广西六堡茶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参与者、见证者之一,为了传播六堡茶文化,他先后编撰了《六堡茶大观》等专著四本,注册“茶船古道”“梧州六堡茶”等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主持和参与制定六堡茶国家标准和广西地方标准10余项,参与推动组建广西六堡茶产业科研人才小高地和六堡茶多个广西工程研究中心以及茶(产业学院)学科建设,推动六堡茶产业快速发展和六堡茶品牌价值显著提升,是广西六堡茶产业的资深专家。

享受国务院津贴、杰出中华茶人,广西工匠、广西茶叶学会副会长、二级研究员叶靖平在授课

在专题课里,马博士给学员们系统讲述了六堡茶的历史与文化、六堡茶产业发展政策与发展机遇。他认为,六堡茶的历史就是中国茶船古道的历史,始于西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末清初,六堡茶从苍梧县六堡镇的河口码头装船,沿六堡河而下,一路经广东封开、郁南县,然后直达广东肇庆,再由东安江驶入西江,途经珠江,驶至广州十三行,再远销东南亚地区。沿着这条茶船古道,六堡茶穿越历史、走出国门,它更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称谓:侨销茶——以华侨作为纽带销往世界各地。

他指出六堡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以‘红、浓、陈、醇’的品质特征和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24名茶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茶公司旗下的中茶牌六堡茶在日本通过了日本卫生行业的安全检测,确认了它独特的养生功效,成为从那时起至今,唯一可进入日本药店销售的中国茶。他还说:经科学检测发现,里面有100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特别是虫屎茶对腹泻、鼻衄、牙龈出血和痔出血就都有较好疗效。虫茶的营养价值高于普通茶叶,含有18至19种氨基酸,一定量的粗蛋白、粗脂肪、糖类、单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他对来自广西各地茶企业、大多数是企业当家人的学员们说,今后大家除了在六堡茶本身发力外,还可加工老茶婆、茶果、茶梗等系列产品,延伸六堡茶的产业链条。

马博士说,目前六堡茶品牌价值32.34亿元,位列广西茶叶第一,全国黑茶类第三,被评为2021年中国茶叶最具品牌发展力三大品牌之一,综合产值由2016年的38亿元增至2020年的85亿元。他强调说,我们做的不仅仅是六堡茶,而是最大宗的保健品。力争广西六堡茶综合产值在未来5年,占据广西茶产业的“半壁江山”!他鼓励在座的各位茶企业老板、技术骨干,你们今后将是广西六堡茶产业行业的主力军、领头羊,希望每大家都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自己的六堡茶事业,成为茶船古道上的新“舵手”。

马士成博士到横县南方茶厂调研,与横县茉莉花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茶厂董事长谢大高老师交谈甚欢

马士成博士到南方茶厂 课程结束后,马士成还在广西茶叶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家琪的陪同下,调研考察了广西隆盛源茶业有限公司、横州市莉香集团公司南方茶厂等企业,鼓励他们开拓进取,搞好研发,做大做强茉莉花与六堡茶产业。

(来源:六堡茶小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指月公益讲座跟着茶学博士品评不同年份、不同等级的白茶

日久生情是白茶

白茶没有一鸣惊人的香气,拿起放下一直是那淡淡的香和轻轻的甜,不浓烈也不会淡薄。

似乎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白茶从不猛烈讨好人,也不刻意回避人。

不管你爱或者不爱,它就在那里,不卑不亢。当你突然想起时,它仍旧在那里,不冷不热。可是,当你认真去品尝时,你还是会发现它自有的独特香气和滋味,滋润着你的心田。

2019年8月3日下午1点,邀您跟着茶学博士周萍,品评不同年份,不同等级的白茶。


周萍

茶叶点评网创始人、厦门大学生态学博士

九三学社科技委委员

华夏文化促进会茶专委会主任

曾获“福建省妇联巾帼创业导师”称号

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客座教授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导师


讲座内容

一、品鉴迎宾茶:2011年寿眉煮出细滑甜

二、品鉴散茶:2012年雪梨香三级牡丹

三、品鉴高等级:2015年毫香蜜韵牡丹王

四、品鉴年份茶:2003年头春牡丹老白茶

五、反面教材;做旧茶,工艺不纯的茶比对样

六、茶友交流:拿出自家藏品,请老师品鉴交流

七、指月禅茶文化分享会

八、来宾合影留念


[茶百科]   白茶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


属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蕉城天山、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云南白茶工艺主要晒青,晒青茶的优势在于口感保持茶叶原有的清香味。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白茶因茶树品种、原料(鲜叶)采摘的标准不同,主要品种分为:首日芽、天山白、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史载,东汉时期,一个叫尹珍的青年怀揣家乡生长自制的“荼”, 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遭门丁刁难,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许慎整个府邸充溢着浓郁的茗香。许慎踱步而出溯源,随即便邀尹珍入书房,将其“荼”冲泡相观,但见其外形优美,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品之顿觉味鲜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更激发其在《说文解字》中对 “荼”的注解,用“槚、茗、蔎” 译注“荼”字的色、香、味。 


白茶历史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公元1115年,关棣县向宋徽宗进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清嘉庆初年(1796年)已有白茶生产,当时以闽北菜茶品种为鲜叶。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政和铁山乡人改植大白茶,并于光绪15年(1890年)用大白茶制银针试销成功,次年运销国外。白牡丹始创于建阳县水吉镇。1922年政和县也开始制造白牡丹,运销香港,价格比普通红茶和绿茶高出一倍多。 


讲座流程

一、签到入场

二、开场活动介绍

三、周萍主题演讲

四、指月阁禅茶文化分享会

五、来宾合影留念



指月禅茶,周萍与馨琦,和大家共度一盏白茶的时光。让我们听她来讲述这门白茶的干货!共同感受白茶的清雅与韵味。




茶学博士田丽丽:“妙手回春”让茶园“起死回生”

走进位于山东省招远市姚格庄村的槐花岭家庭农场茶园,只见生长茂密的茶树分布在山间,几位妇女正在茶田里忙着除草,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年前,这个数百亩的茶园还在苦苦撑持,如今已经走出低谷,重新燃起了希望。让茶园“起死回生”的是来自山东省农科院的田丽丽博士。

槐花岭家庭农场茶园始建于2010年。当年,董桂萍和丈夫在姚格庄村承包山岭地,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打造农业生态园区。但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支撑,茶园面积逐渐减小,从原来的300多亩减少到200多亩。“种不好茶树,也开发不出好产品,年年往里投入,年年亏本。”那几年,茶园成了董桂萍夫妇的“伤心地”,甚至一度打算把茶树砍掉,另谋他路。

转机出现在2020年。为了打造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这一年8月,山东省农科院派遣300余名专家,从省城济南来到田间地头搞科研、送技术。该院茶叶研究所专家田丽丽就是其中一员,她来到槐花岭家庭农场挂职,担任科技副总。

经过实地调研,田丽丽发现了农场存在的问题:茶树长势弱、缺水缺肥、加工工艺落后、加工设备不配套、茶叶品质不高、茶农技术培训不足等等。“茶园越冬都是用的小拱棚,这种棚子防护效果差,导致茶叶到5月底才能开采,太晚了。”田丽丽回忆说。

她随即向农场负责人提出一连串建议:合理选择茶树品种、加强茶园标准化管理、注重茶叶品牌建设……她协助农场建设了标准钢架大棚2.5亩,确保茶园顺利过冬,今年入春,茶叶长势良好,开采期由过去的5月底提前至4月初。茶叶的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销售效益也增长了数倍。

董桂萍告诉记者,在田丽丽建议和协调下,茶园还开展了有机认证,购置了茶叶加工解块机及茶叶烘干提香机,制定了茶叶鲜叶采摘的标准,开发了多个产品。“今年,农场采收加工的100斤春茶,售价每斤2000元,依然很抢手。”

“茶学博士”妙手回春,董桂萍心里有说不尽的感激。

前不久,田丽丽与董桂萍的企业签订了《专家与合作社利益共同体建设合作协议》,作为山东农科院实施“专家+农民利益共同体”建设的首个试点,双方将以茶产业合作为基础,以实现合作社提质增效为目标,探索技术入股模式,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如今的田丽丽,已成为董桂萍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农业生态园区的“梦想合伙人”。在田丽丽的建议下,今年,茶园增加了研学项目。她与农场科技人员规划设计了研学茶模块流程,为前来参与研学活动的学员们讲述中国茶的栽培历史、品尝文化,讲解采茶标准、绿茶和红茶加工工艺及机械,并现场示范如何泡茶、品茶、敬茶。下一步,茶园还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文章,进一步打造区域品牌,努力为消费者奉上一杯富含科技基因的好茶。

来源::中国妇女报、全国妇联女性之声、学习强国、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7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