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收藏趋势

找到约786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茶叶市场的冰与火:有品牌忙着打折,有品牌忙着涨价

当前,我国处于复杂周期性变化中,但单独个体和组织难以预测和管理周期,不确定性让整个社会都充满着焦虑。

但换一个角度,不确定性推动社会资源流动,自然也还是有寻找增量机会。

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茶叶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的状态。

茶叶消费市场,为了出货和抢占市场份额,一些品牌忙着打折、促销。而茶叶收藏市场,为了自身产品投资收藏体系建立,一些品牌忙着限购、涨价。

茶叶消费和收藏市场呈现不同的景象,但相关经营者目的却是相对统一,为了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寻找市场增量。

打折促销为哪般?

消费品行业,主要是受三方面影响—经济大环境、行业供求关系和用户消费理念。

先说经济大环境。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正常经济活动影响是全球性的,我国也是难以独善其身。从GDP增速来看,2020年第1季度,同比减少6.8%;2020年第1—2季度,同比减少1.60%;2020年第1-3季度,同比增加0.70%。经济环境,也体现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0年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901亿元,同比下降5.9%。

茶叶行业供求矛盾突出。

在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都一系列产业政策助推下,国内茶园面积和产量增长迅速。2019年,茶叶产量279.34万吨,茶叶内销量202.56万吨,茶叶出口量36.65万吨,当年产生茶叶存货约为40万吨。当前,国内茶园面积约4600万亩,未投入采摘茶园面积超过900万亩。换一个角度,供应充足才能让茶叶价格更亲民,茶叶健康属性将惠及更多老百姓。

用户茶叶消费理念。

近些年,茶叶内销和出口市场摆脱计划经济配额制,逐步实现市场化,从刚开始茶叶供应不足到结构性过剩。而且,随着老百姓文化素养逐步提升,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茶叶消费,从信息平权,到消费平权。特别是大众茶叶消费市场,消费行为变得更为理性,从盲目追求稀缺的名优茶过渡到追求典型风味的高性价比茶叶产品。

在上述3个因素综合作用下,茶叶市场集中化和品牌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推动该趋势加速。

对于一部分遇到经营困难的茶叶企业来说,打折促销可能会造成亏损。但现金流断掉,企业垮掉才是更大的痛苦。权重对比之下,打折促销收回部分现金,才有在市场继续玩下去的资本,活着是这类企业2020最大的目标。

注:某品牌拳头产品—绿茶打折

注:某品牌力推的大红袍打折

对于有一定实力规模茶叶企业来说,除了自身过往积累,还有多方位融资渠道来支撑其自由现金流。不用惨烈的市场竞争,下调现有茶叶产品综合毛利率,向消费市场提供更优惠的产品来抢占市场份额,何乐而不为呢?

限购涨价为何有?

如果消费品衍生出投资收藏属性,其市场逻辑将与单纯消费品出现差异。

2020年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出0.2%和2.5%。从今年3月开始,M2同比增长保持在10%以上。毫无疑问的是,今年M2增速肯定会大幅超过GDP增速。

狭义货币(M1)余额61.86万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9%和6.5%。M1增速较快,是实体经济活跃,还是金融市场活跃带来?

流通中货币(M0)余额8.1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当月净投放现金557亿元。M0指的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这增速也不低。

看了上面数据,有人可能是云里雾里。其实,说人话就是现在经济动荡,而资产泡沫化却有点严重。市面上缺增值保值产品,如果没有合理资产泡沫化,市面上的钱就找不到方向。

优质陈年老茶,既具有一定稀缺性,也确实在风味和营养物质上体现出时间带给产品价值。比如,对于原叶茶中的白茶、六堡和普洱茶来说,三者恰好具备增值、保值产品的逻辑闭环。

因为,白茶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说法,六堡和普洱茶有“越陈越香”说法。

此外,一些专家、教授站台相关产品投资收藏的科学依据,白茶、六堡和普洱茶投资收藏体系逐渐有了系统的科学理论支撑,加上相关产品商业活动的推动。在整个社会逐渐形成“存新茶,喝老茶;存出价值,喝出健康”的风气。

当前,国内茶叶产能充足,白茶、六堡和普洱茶有大量存货,便于建立相关产品国家、行业、企业标准体系,再加上市场化的流通变现体系,其投资收藏属性自然就开始红火。

注:某品牌白茶涨价宣传

注:某品牌普洱茶涨价宣传

限购,除了陈年老茶产品确实稀缺,也还有营造氛围的作用。涨价,意味着陈年老茶的持续增值,消费者想要低成本获取年份茶,就要提前存一点。陈年老茶,成为社会资产增值、保值的载体产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陈年老茶和陈年老酒一样,有他独特的市场价值、社会价值。

如果能够建立有公信力陈年老茶产品标准体系和流通体系,茶农、茶企、经销商、政府主管单位、茶消费者和投资者都能从相关产品投资收藏体系中获益。

后记

对于中小茶叶商家来说,如何适应行业集中化和品牌化趋势?

一方面,国内茶园分布较广,特色茶叶产品也不少,中小茶叶商家有足够的选项来做出差异化;另一方面,传统茶品创新主要在概念和包装,中小茶叶商家与规模品牌商家合作,打造自己品牌IP未尝不可行。

在笔者看来,百花齐放的中小茶叶品牌必将长期存在。再小的个体,都应该有自己的品牌。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切记品牌定位不是死的,关键是资源配称。

对于专注稀缺名优茶的商家,基本不受经济环境影响。因为当前资本泡沫环境,部分有钱人还会上移消费水平。

放眼未来,持续释放的健康消费和投资收藏需求会让传统原叶茶市场蛋糕越来越大。

市场冰与火,背后也蕴含着挑战和机遇。焦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茶行业经营者依然要抱有一往无前的勇气。

你怎么看茶叶市场冰与火?

茶叶快消品化下,最大的挑战在哪里?

【兴茶网 资讯】十多年前,不少茶企茶商快速追逐奢华包装的茶业所带来的利润,忘却了应将茶打造为生活的消费品,大众市场才是茶行业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在一片繁荣、快速扩张的背后,为今天的的种种煎熬埋下了隐患。

在茶产品快消化上,传统渠道面临大挑战

习惯了搞定几个大客户、随便都是采购大单的那种简单赚钱的方式,现在需要琢磨消费者的需求、要打造品牌势能、要面对更直接的市场竞争。这几年,这种瞬间的落差让很多茶企茶商很不习惯,虽然谈不上“一夜回到解放前”那么悲剧,但至少“焦灼”的人不在少数。

眼下,面对趋于品牌化、大众化、理性化的茶叶发展趋势,大家也在积极求变,茶叶快消化也正成为了一些茶企寻求突破的发展策略。在刚刚闭幕的2019广州茶博会现场,越来越多的品牌茶企也在开发便捷、时尚的小规格产品,使其更适用于办公、聚会、旅行、商务会谈等更多消费场景。


不过,过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对于顶着酷暑赶路不习惯了,快消品似乎入不了一些传统商家的法眼

一些茶商总认为这类快消品风格的茶品利润空间少,不符合自己店面的风格,而且有店员也觉得自己以前卖的都是几百上千的茶品,现在卖单价几十到上百元的便宜货,很掉面子

这是他们的问题吗?似乎也不是!他们的原有的店面装修风格、销售策略、包括他们多年积累的客户群体,可能根本就不适合快消类茶品。

但在整个零售模式大变革和消费升级的环境之下,


面对快消化的茶品,中国传统的茶叶销售渠道与方式正在面临着巨大挑战。这不仅仅是利润的问题,而是从茶企到商家,双方是否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发展共识。

快消化茶品,急需构建新渠道、新场景

这种轻量化茶产品,并非这几年才有,但以前大部分茶企对小规格便携装产品的重视程度并不够,一些经销商也只是把这类小规格产品它们当作促销产品或者品鉴装来使用

但是,对于品牌茶企而言,茶叶快消、小规格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势,也符合当下茶叶走向品饮消费的趋势,更接近年轻人的茶叶消费特征,是个大市场,既然这些快消品入不了一些原有经销体系的“法眼”,那就只能换人、换渠道玩了


“我们的快消系列的产品会对所有的经销商开放,关键是看对方是否能够和我们在战略上保持一致。但也需要着手构建新的渠道与匹配的团队。”某普洱茶品牌营销负责人W先生表示:快消化茶品的操作,需要高效且对市场敏感团队,这样才能够做透市场。并且,资金实力和长远的坚持也很重要,因为这个模式建成以后会有长久的收益,但是前期需要大量的投入。”

小规格这类茶产品,终端价格不会太高。所以,必须要经过最少的层级就能到达消费者手上,比如线上渠道、社群电商、跨界都是不错的途径,把产品、品牌信息最大限度地传递给消费者。

快产快消,或是当下最好的产品策略

实际上,现在的茶叶供求已经失衡了,如果在开拓增量市场上继续遇到瓶颈,那么市场饱和的问题很快会在未来几年内集中爆发。

现在连不少茶商自己都在感慨,仓库里的茶实在太多了,客户手中藏的茶叶太多了,重收藏轻品饮的市场显然不是大家想看到的,“库存”仍是普洱茶市场高悬的利剑,普洱茶市场始终存在抛售的隐患。


产快销,不压货、提高渠道运营效率,这应该是针对当下茶叶市场环境最好的产品策略

其实,大家对这类快消品化的茶叶产品寻找新渠道也不用太过于担忧,渠道的更迭总是伴随着新的消费需求,新的消费群体,意味着品牌茶企到达消费者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像踩着消费升级的红利期的喜茶、奈雪の茶等新式茶饮品牌,就是抓到了年轻消费者的注意力,围绕产品创新、营销驱动,精准消费场景来形成交易闭环。

被认定为增量市场的茶叶领域,依旧挡不住后起之秀的攻势,这些精明的后来者,都在上下打量张望,他们瞄准的是更年轻化的茶叶消费群体,在茶博会上,我们能感受到其更时尚的展位设计、小而美的产品、更年轻化的营销策略...

在他们看来,快消品化的茶叶市场目前也没人做得很好,这就是生意,都是机会

2018茶产量约为280万吨,销售额将突破2400亿元,释放了哪些新趋势?

时间如白驹过隙,世事如白云苍狗。2018年即将过去,在过去的一年中,茶行业发展快速,茶叶产量约为280万吨,市场销售额有望突破2400亿元……但是随着茶行业整合加速,茶产业在产品结构、渠道等诸多方面面临新的变革。那么即将到来的2019年茶行业将会走向何方?又会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编者结合近几年的茶业数据为您进行详细解读。


茶业数据解读


1.茶叶产量持续上升,市场销售额将破2400亿元


据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全国茶园总面积4588.7万亩。2017年,我国茶叶产量为260.9万吨,消费量达到190万吨,市场销售额为2353亿元,增幅9.54%,销售均价为123.84/公斤,同比增长4.93%。预计2018年全国茶叶总产量约为280万吨,国内消费总量将接近200万吨,消售额突破2400亿元。


2.白茶、黑茶等茶类占比继续提升

茶类结构更加均衡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17年绿茶、红茶占总产量的比重持续下调,分别降为61.04%10.67%,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占比继续上升,茶类结构更加均衡。同时,柑普茶、柑红茶、花草茶等特色产品及超微茶粉、抹茶、茶饮料、茶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增加。

纵观即将过去的2018年,绿茶无论是在产量还是在销量上依旧会占据半壁江山,但是在销量占比上略有回缩。近年来,随着“收藏热”、“投资热”的出现,普洱、白茶、黑茶这类具有收藏价值的茶产品市场扩张较为迅速。2018年,白茶大品类已成雏形,白茶行业依旧保持创新、快速发展势头;黑茶类市场关注度依旧不减。红茶在经过短暂降温后,又重新在消费市场上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市场份额继续扩大。另外,在过去的2018年,花草茶、抹茶、茶饮料等特色、精深加工产品的关注度也有所提高。所以,2018年茶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3.消费人群性别比趋于平衡 


从今年双十一消费者数据来看,男女消费者比例趋于平衡。这也说明,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消费者加入到饮茶的行列。其实,今年“中外茶商”在走访调查各大茶博会及茶城中也发现,近年来随着茶文化氛围逐渐形成,女性消费者并不比男性消费者少,尤其是随着产品扩大升级,花草茶等精深加工茶成了职场女性、在校女生、家庭主妇的日常品饮优先选项。


数据背后的洞察


1.茶叶回归自然饮品属性,已成定局


虽然近几年茶叶“投资热”、“收藏热”比较盛行,部分具有收藏属性的茶叶,确实值得茶叶收藏爱好者进行收藏。但大多数茶叶是以面向大众的自然饮品属性出现在市场上。而且随着每年各地茶博会的火热开展以及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于茶叶有了更多的认识,对待茶叶产品更加理性,这也为茶叶回归基本属性——自然饮品属性奠定了基础。在经历了2018年自饮茶展现出新的增长潜力后,相信2019年,茶叶将进一步回归其饮品属性,迎合大众消费需求。


2.产品结构优化,更重视顾客消费体验


从一系列数据来看,近几年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六大茶类产品结构逐渐优化,黑茶、白茶两大茶类市场热度不断上升,相信2019年黑茶、白茶两大茶类产品市场会持续升温,再加上近年来各类小众茶的崛起,以及花草茶、抹茶、茶饮料等特色茶、精深加工茶类受到年轻消费者的热捧,相信2019年茶类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这也有利于茶业市场各大茶类均衡发展。

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90后、00后年轻消费群的崛起,以及消费者消费理念的变化,消费群体进一步细分,多元化、场景化消费成为趋势。产品形态、包装设计力求精致、简约、时尚,成为众多茶企对产品的创新理念,“小而美”的产品成为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追捧对象。茶店场景体验和服务体验也成为能否提高顾客黏性的关键因素。所以未来茶业的发展离不开对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而且这种创新是基于消费者的创新。


3.以价格为导向的市场竞争升级为品牌竞争 


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不再单一的追求产品价格,越来越注重产品、服务质量等,过去九块九包邮的超低价位或者是天价茶叶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反而是那些有产品品质、服务质量有保障的品牌茶叶更容易赢得市场。

从今年双十一部分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双十一经过十年的发展,经历由原来茶叶电商领域的价格战到后来的茶叶传统品牌、茶叶新兴品牌发力电商领域,引发电商领域的品牌大战。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茶业品牌竞争日益加剧。

近年来,无论是传统茶叶品牌还是新兴茶叶品牌对品牌塑造和产业链的深耕愈加重视,这也充分体现了茶行业发展正在由市场品类竞争、价格竞争向品牌竞争过渡升级,未来品牌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4.产业整合加速,多渠道融合发展


在产业整合加速、销售渠道加速变革、消费加速升级的今天,很多茶企开始调整战略探索新模式、寻求新渠道,例如,2018年中茶携手华糖开启“茶酒融合”新零售战略,湘茶集团与华糖携手对接酒类渠道开启“酒茶融合”模式等。近年来,茶旅融合等跨界融合及定制茶等也成为新的趋势。未来随着产业进一步加速变革,传统卖茶模式不再完全适应茶业发展需求,多渠道融合、异业联盟、深耕年轻消费市场、培育新零售、新模式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中国产业研究院数据库

网络

观点:中外茶商

找到约751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