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是杀口的好

找到约86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解析日照绿茶春茶常见的几个问题!

谷雨已过,日照绿茶开园茶逐渐进入了尾声,当然小部分茶园因为地理位置、小气候等因素影响,依旧处于刚刚开园的状态。每年的日照绿茶开园茶季,“抢”是一个永远不变的主题,茶农抢收,茶商抢料,茶客抢鲜。从茶园到茶杯,各环节间仿佛都是在奔跑中进行着,此时,相信很多茶友们都已经品尝到了这“北国第一口鲜”。

日照绿茶春茶常见问题


苦、涩、麻

如果一款日照绿茶春茶入口后出现苦、涩、麻的感觉,并且久久不能化开,甚至从口腔到喉咙越喝越干、越喝越紧,那么这样的日照绿茶春茶便是失败的。日照绿茶春茶虽然是北方茶园休园半年的厚积薄发,但是也不是每一个炒茶者都能将它最好的姿态呈现出来,不论是鲜叶的品质问题,还是炒制过程中的摊青、杀青、烘干等环节出现的问题,出现苦、涩、麻的口感体验,都表示这是一款失败的作品!

任何一款茶的优劣,我们的体感会传递出第一时间的反馈,不论对方如何辩解,我始终坚信一个理念:“好茶喝下后会让你从味觉到嗅觉再到口腔、喉咙、肠胃,都会有一个舒服的感觉,您的身体感受是不会欺骗你的,如果一款茶让你有不舒服的感受,那么这样的茶不如不喝!”

近几年在日照绿茶产区,在一小部分炒茶者那里形成了一种莫名的理念,便是寻求干茶的“绿度”,为了追求所谓的绿度,导致炒制后的茶出现麻嘴的感觉,这样的茶真的有意义吗?

青|气|味|重


一款日照绿茶炒制中,摊青与杀青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部分茶商为了“赶量”,导致鲜叶的摊青不足、杀青不够,如果茶叶的杀青不足,新茶会有青味,而且青味较重,不管从茶汤香气,和滋味来说,都是不优质的。那在后期的摆放中,青味可能会逐步消失,但是杀青不足的微生物的活动依然存在,茶叶内质的稳定性就出了问题,茶叶可能会发生质变,出现发酸,或是滋味不适等问题。

很多茶友寻求“春天青草的味道”,其实这是不对的,如果一款日照绿茶春茶出现青草气,那么这样的茶只能说没有炒熟,还处于半生不熟的状态,这样的茶喝进去后对身体危害是很大的。真正好的日照绿茶春茶,或果香、或花香都是比较典雅的,刚刚炒制好的新茶或许会有“火”味,但是存放几天后火气会慢慢褪去,进而转化为醇香。

品相问题


这个我们承认,日照绿茶哪怕是开园茶的品相,也不能与南方早春茶相比,每年都有不少茶友咨询自己购买的露天春茶,觉得冲泡之后的品相不是特别完美,茶叶冲泡之后芽叶不规整,有大有小,有个别的芽叶上还会有一些很小的红点或者黑点,怀疑自己购买的春茶是否是真品,其实正宗的日照绿茶露天春茶便是这个样子。

日照绿茶春茶的生长环境比较特殊,这个季节的日照地区昼夜温差大,天气变化无常,所以茶叶的生长极为缓慢,出现一些冻伤问题也是很正常的,由于春茶的稀少,采茶工不可能把所有的鲜叶统一大小。自然生长的露天春茶肯定是不齐整的。反之一些棚茶或者是“日照绿茶工艺的南方茶”就不同,那种茶叶经历了多次采摘,茶园内的茶叶生长茂盛,鲜叶看起来非常齐整,而且也不会出现任何的冻伤。

汤色和味道“淡”

一些茶友对日照绿茶早春茶不太了解,反应冲泡之后色泽较淡,即便是增大投茶量也没有太深的茶汤,所以疑虑自己入手的春茶是不是棚茶或者南方茶假冒的日照绿茶,其实不然,春茶并不像夏茶和秋茶一样,春茶的色泽比较清淡,喝春茶喝的是个鲜,不可能品出杀口的感觉的,这个一些喜欢喝浓茶的茶友朋友或许会不习惯。但是棚茶或者假冒的春茶就不同了,冲泡之后下色很快,口感也稍浓郁,但是香气和鲜爽度也去的快,是肯定不能和露天春茶相提并论的。

其实越早的春茶,茶氨酸含量越高,也就是甜度、鲜爽度越高,苦涩度越低,顺滑度高了,就让你觉得淡了。相反,比如夏茶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高,苦涩度高,对味蕾的刺激性大,就让你觉得浓了。

结语

这里的春茶好喝,但是略显粗犷!

日照绿茶因为生长于高纬度地区,在经历极北严苛的自然环境磨练时,茶树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漫长积累,春茶迸发出来的口感滋味都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品相和产量一定不是日照绿茶春茶的特长,所以对待日照绿茶春茶,不要比品相与产量,将目光更多的放在茶的内在品质上,品尝日照绿茶春茶的滋味和香气。如果一款日照绿茶春茶没有出现该有的口感和香气滋味,甚至出现不好的口感体验,那么这样的日照绿茶即便做的再好看,都是对漫长封园成果的践踏!

来源:日照有机绿茶 茶山南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杀青:从鲜叶到茶叶的蝶变序曲

上个专题中,我们了解了酶促反应与微生物活动对普洱茶的重要性,实际上普洱茶制作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充分利用了各种微生物对氧气的不同需求,将发酵分为了有氧发酵与厌氧发酵,有的也叫前发酵与后发酵。

之所以要对二者做一个区分,是因为参与普洱茶发酵的微生物可分为有氧菌与厌氧菌,而且分工明确。

功能性上,有氧发酵主要负责对普洱茶内含物质的生物氧化,而厌氧发酵可以把复杂有机化合物分解成简单物质,弥补了有氧菌的不足。

发酵对象上,有氧发酵主要作用于毛茶,待茶叶压制成形后,除表面与空气接触外,其内部则处于缺氧状态,为厌氧发酵创造环境,这也是不建议长期敞口存散茶的原因。

简单了解普洱茶发酵原理后,接下来对普洱茶制茶工艺逐个分析时,我们就可以顺着一条较为清晰的主线理解普洱茶工艺:一切为了发酵。

当我们从云南大叶种茶树摘下鲜叶的那一刻开始,普洱茶的有氧发酵就开始了,并将贯穿整个初制环节,包括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晒青等等。

“保酶”与“灭酶”

刚摘下的鲜叶水分含量多,持嫩性强,需要先堆成10厘米的高度,放在萎凋槽里摊晾,萎凋时温度最好保持在23℃到29℃,且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否则会提前发酵,叶片发红,俗称“红变”。

一般认为萎凋是为了让鲜叶自然脱水,达到叶片收缩变软的目的,其实萎凋更重要的是激活鲜叶中的酶类物质,降解鲜叶中的部分叶绿素,为后续发酵扫清障碍。

萎凋完成后就是杀青,云南普洱茶和绿茶都采用炒青,但工艺上截然不同,这主要是因为云南普洱茶需要发酵,而绿茶则完全不发酵,因此手法上可以概括为“保酶”与“灭酶”。


一般绿茶为达“三绿”(色绿、汤绿、叶底绿),常采用叶温超过75C以上的高温杀青,且多闷少扬,有时还要“复炒”,以彻底破坏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防止其降解叶绿素,且阻断后期发酵的可能,使叶片鲜绿,香气高扬。

而普洱茶则更加复杂,杀青时既要破坏大部分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防止多酚类物质过度氧化,又要保留一部分酶,使鲜叶不至于出现“青草气”或“红茶香”,能正常进行后发酵。

此外,普洱茶的杀青还承担着进一步降解叶绿素(保证汤色杏黄明亮,叶底鲜活嫩绿)、去除青草气(保证出现茶香)、蒸发水分(使叶质柔软,便于揉捻成形)的作用。

杀青的技术要点

杀青不但重要,难度也相对较大,其中最难于把控的是温度,这是因为鲜叶中的酶,是一种非常敏感的存在,其活性会随叶温的高低而不断变化。

杀青时如果温度不足,鲜叶酶蛋白质会变性凝固,导致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增强,出现酶促氧化,使本来无色的茶多酚转化为红色氧化物,即出现"红梗红叶"。

杀青时如果温度过高,鲜叶酶蛋白质会凝固得更快,导致多酚酶完全失去活性,变成了绿茶工艺,而且茶青也会焦斑,爆点,甚至烤焦,即所谓的“烟焦茶”。

主要呈现为以下规律:

当叶温大于20℃时,茶叶酶的活性逐渐增强;

当叶温为40℃~45℃时,茶叶酶的活性达到极值;

当叶温大于45℃时,茶叶酶的活性逐渐钝化;

当叶温大于65℃时,茶叶酶的活性基本丧失。


因此,为了让叶温达到合适的温度,普洱茶手工杀青的锅温,一般都需要控制在180℃以下,不过过去很少有人会专门用温度表测定杀青锅温,大家都是凭经验把握。

看锅温上,有所谓“白昼暗灰色,夜晚暗红色”的总结,经验更老道的师傅则会听鲜叶下锅时的温度,如果听不到锅内茶叶的爆声,出现红梗红叶,富青草味的可能性就很大。

此外,每年的气候,降雨,茶青等级,茶叶品质都不同,因此手工杀青还需要遵循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看茶做茶,这里陆离简单列举几点。

首先介绍去年春季出现较多的雨水茶处理方式。一般清晨采摘的露水鲜叶,含水率约为20%,而下雨天采摘的鲜叶,含水率多达40%,因此杀青时必须提高热量,才能使叶片水分正常挥发。

因此,为避免叶片粘连和顺利杀青,雨水叶要遵循适当延长萎凋时间,促进脱水;适当提高锅温,减少投叶量,保证热量;以一百斤鲜叶为例,鲜叶含水率每增加5%,杀青时就要多增加2%~3%。

其次是杀青时常说的“嫩杀”与“老杀”。其实就在叶温相同的情况下,杀青时间的长短,时间短则鲜叶蒸发水分少,称为“嫩杀”,否则即为“老杀”。

通常情况下,嫩叶含水量大,酶活性强,叶片韧性大、容易粘黏,适当老杀有利于成型;老叶含水量小,酶活性弱,适当嫩杀可以减少碎末茶,也有利于成型。

最后是杀青惯用的控温和控湿手法“闷杀”与“透杀”。在杀青锅上加盖,尽量保留蒸汽和热量,就是“闷杀”;揭盖抖扬茶叶,让锅内温度下降,蒸汽减少的手法就是“透杀”。

普洱茶杀青时,有所谓“透、闷、透”手法,即先透杀两分钟,等叶片均匀受热,叶温上来后闷杀约一分钟,待蒸汽从锅里升腾后立即揭盖透杀,这种手法能稳定叶温,避免“烟焦茶”和“红梗红叶”。

也正是因为手工杀青的难度大,时间长,近些年在茶山多用作高端普洱茶,而大众普洱茶和专业初制所,效率更高,控温更简单的机械杀青正逐渐普及。

与手工杀青,机械杀青时锅温通常控制在180~230℃,不过铁的熔点非常高,直接使用点温计测定杀青锅温不准确,因此要在出叶口密闭收集适量杀青叶,插入温度计,叶温以大于70℃,小于75℃为理想状态。

常见杀青机介绍

目前普洱茶行业主流的杀青机主要有6大类,常用的有锅炒式杀青机和滚筒杀青机,相对少见的是槽式杀青机,瓶式杀青机,焙丝式杀青机,以及应禁止使用的蒸汽杀青机。

第一种是锅炒式杀青机,目前茶山常用的型号是由58型改进而来的6CS-84型单锅杀青机和电热炒青锅,其他的还有6CS-84型双锅连续杀青机,浙江临安产三锅连续杀青机。

使用锅炒式杀青机时,能轻松高效地翻转鲜叶,同时还对叶片施加了一定压力,部分叶组织被揉破,氧气进入叶片细胞,促使部分茶多酚氧化,减轻茶汤涩味,利于后发酵,此外还起到了轻度揉捻作用,利于条索成型。

第二种是槽式杀青机,这种锅体通常呈筒状半圆形,四周连接有八片宽槽,槽锅中间的长轴上装有很多炒手,以连续杀青。

由于原理与锅式相同,槽式杀青机,做出的毛茶与锅炒杀青工艺上也较接近。同时还能连续作业,能效也更高,不过早期型号的宽槽连接处焊接不紧,总会有茶叶掉入接缝里,并在高温下焦糊,污染其他茶叶,导致成品茶汤里有焦煳细末,被台湾人叫做“茶虱子”。

第三种是滚筒杀青机,这是茶山使用最早,也是普及率最高的机型之一,大约有五到六种型号,不过差别不大,都具有产量高,可连续作业,操作简单便捷等优点。

滚筒杀青机具有滚筒直径越大,台时产量越高的特点,一般直径700~800mm的滚筒,每小时可以产出300斤1到2级嫩叶,或400斤左右的3到5级的梗叶,不过实际运用时鲜叶投入量往往要比以上数据大的多。

但由于滚筒内螺旋角大小存在差异,鲜叶在滚筒内翻滚的时间是长短不一的,最长的多达5分56秒,最短的却只有30多秒,这些杀青时间少于3分钟的鲜叶,做出的普洱茶苦涩味是很重的。

因此,想要用好滚筒杀青机,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合理调整滚筒转速与螺旋角大小,通常滚筒两端的螺旋角应大于45度,筒中段的螺旋角则应小于22度,所有杀青叶在滚筒内的翻滚时间应大于3分钟。

其次,使用滚筒杀青机应遵循适当火力,投叶适中的原则,以杀青叶在滚筒内旋滚时,筒腔内看不到水蒸气为最佳。如果滚筒两端水汽蒸腾,已经看不清滚筒里的情况,则说明投叶过多,可能会造成筒壁阻挡青叶,导致叶片局部焦煳。

最后,滚筒杀青很难使青叶均匀失水,通常叶边失水多而快,叶脉失水慢而少,总体含水量又偏高,应对方式是在出叶口处安装抽风机或振动槽,使其快速透气冷却,利于揉捻成条。

第四种是焙丝式杀青机,这种机器由卷烟厂的烟叶烘干机改进而来,其造型和原理与滚筒杀青机相似,主要区别为焙丝式杀青机直连锅炉蒸汽管,依靠蒸汽管壁的辐射热杀青。

因为依赖蒸汽供能,焙丝式杀青机的优缺点都非常明显,好处是不会有烟焦茶,坏处是锅温太低,杀青叶含水量高,且往往是闷熟的,不但容易在揉捻时形成茶末,而且成品茶会带有“熟棕叶味”,也就是制茶时很忌讳的“过熟”。

第五种是瓶式杀青机,其型号很多,主要为瓶身长短和直径差异,原理为间断投叶,无法连续杀青,在加工三级以下的嫩叶时,还容易产生黄片,因此应用市场较小,这里陆离就不过多介绍。

最后一种是所谓的蒸汽杀青机,能在30秒内完成杀青,做出的“普洱茶”叶色青绿,汤色碧绿,但依赖的是高温,鲜叶内的生物酶被消灭殆尽,无法越陈越香,已经不能称为普洱茶,而属于“蒸青绿茶”的范畴。

蒸汽杀青机本就不属于普洱茶的加工设备,但因为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劣质鲜叶的品质,做出的新茶口感较好,很多9.9元包邮的普洱茶都是这类货色,茶友们应提高警惕。

总而言之,好的杀青工艺,做出的毛茶透清香,无烟味;含水量适中,叶色暗绿柔软,叶边稍脆;没有青草气,茶香初现;黏性好,手握成团,手松自然弹开;韧性也好,嫩茎有“鸡脚皱”,折而不断。

而无论是手工杀青还是机械杀青,无论采用哪种机械,都应趋利避害,合理使用,制茶人也应杜绝工艺异变,为市场做出好的普洱茶。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有机茶园五维解析系列(二):病虫害的农业管理措施

  一、有机茶园病虫害的农业管理措施

  (1)选择抗病虫性较强的优良品种

  虽然我们说所有茶园都有发生病虫害的可能,但是根据各地茶园生态环境的不同,病虫害的生物种类和危害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抗虫性较强的优良品种。尤其是在有机茶园新建或改造过程中,最适合进行此项农业管理措施,效果最佳。

  (2)选择适合的茶园间作物种

  通常,我们在有机茶园的管理过程中,为了调节茶园的整体生态环境状况,会适当的进行一些茶园间作活动。而在间作套种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植物栽种,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为套种而引发严重的共生病虫害现象。

  (3)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管理

  有机茶园不能使用化肥,只能使用经过腐熟处理的农家有机肥。农家肥中的氮肥含量较高,但施肥时却不能偏施氮肥,要结合磷钾肥和其他微量元素肥一起使用。所以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才能让茶树吸收足够全面均衡的营养,才能提高茶树的抗逆能力,减少叶蝉、螨类等吸汁型虫害的发生。

  (4)及时进行排水灌溉管理

  茶树生长喜阴喜湿,但如果茶园积水较多,没有及时清沟排水的话,可能会诱发茶树根病和红锈藻病等,对茶树的生长极其不利。如果茶园长期处于干旱状态,没有及时进行灌溉抗旱管理,则有可能诱发叶枯病、茶赤叶斑病等。所以,排水灌溉管理也是茶园防治病虫害的一项重要农业措施。

  (5)及时分批多次采摘

  像小绿叶蝉一类的病虫害喜欢咬食茶树的嫩芽新梢,并且还会在芽叶内部产卵,繁殖下一代。茶饼病、芽枯病、白星病等也主要是危害新嫩鲜叶。所以进行及时芽叶采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这些病虫害侵占的芽叶清理干净。如果一次不够,可以分批多次进行采摘,务必要将病虫害咬食产卵的茶树鲜叶新梢直接去除,以免影响到其他正常的茶树生长,危害整个茶园的健康发育。

  (6)重视茶树修剪管理

  对于一些病虫害影响较为严重的有机茶园,通过采摘的方式已经无法进行有效的防治。这时候就有必要通过修剪的方式来处理。采用轻、深度修剪,将树冠树梢患病部位剪除,对于茶树茎病和卷叶蛾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而台刈则是治疗严重长白蚧、黑刺粉虱等病虫害的重要方法。

  二、有机茶园病虫害的物理调节措施

  (1)采用人工直接进行捕杀

  人工捕杀是有机茶园病虫害管理中一项非常直接有效的措施。利用一些特制的工具和人力,对整个有机茶园,特别是患有严重病虫害的茶园进行地毯式搜索。像茶毛虫、天牛幼虫、卷叶蛾、茶丽纹象甲等,都可以使用人工捕杀的方式清除。比较严重的茶树介壳虫病患,也可以采用人工进行刮除。

  人工捕杀,必须做到“勤观察、勤动手、勤复查”。因为茶园密植的特性,一次捕杀可能会有所遗漏,所以必须要保持对茶园极高的关注度,进行多次复查,这样才能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及时止损,及时控制病情,解决病虫害危机。

  (2)使用物理器具进行诱杀

  在有机茶园中,我们比较常用的杀虫物理器具,包括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黄色粘虫板、紫外线黑灯光诱杀、诱捕器等。很多虫类都有趋光性,因此使用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和紫外线黑灯光可以诱集多种昆虫,落入特制电网中触杀,或者通过风吸系统负压吸引灭虫,也可以在灯下放置添加肥皂水的水盆诱杀。现在的新式太阳能杀虫灯,已经能够做到区分虫害和天敌,尽量在消灭虫害的同时,减少对病虫害天敌的影响,效果显著。

  同时利用病虫害的某些趋化性,在粘虫黄板或诱蛾器皿中放置糖、醋、酒液等进行诱捕,来灭杀有翅茶蚜、假眼小绿叶蝉等,有比较不错的效果。利用干扰昆虫性信息素方式,将未经交配的雌虫腹部末端剪下,置于特制诱捕器的笼内,可以大量诱捕雄虫,致使雌虫保持不孕状态,降低下一代的虫口数量。这也是物理防治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按季节的茶园管护方案

  有机茶园种植和管理中,提倡在生境调控、物理调控基础上,加强病虫监测,以生物防治为主要手段来调控茶树病虫害;以有机肥料和生物有机肥为茶树提供养分,同时改良茶园土壤理化性质,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以采摘、修剪和保护茶园有益生物为基础,合理运用杀虫灯、诱虫色板等防控手段,重点应用植物源、矿物源及微生物源农药,来对有机茶园的病虫害进行控制。具体管理方案如下:

  1、春茶期(3月~4月)

  春季是茶叶的主要采收期,也是茶蚜虫、茶黑翅粉虱、茶圆赤星病、茶炭疽病等病虫害的初发阶段。此时通过茶叶的分批多次采摘,可以摘除掉一些带病虫的茶叶,春茶采摘结束后,立即进行轻修剪,清除病虫枝条,同时配合喷施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需提前施用0.3%印楝素乳油600倍液配合印楝油600~800倍液防治茶蚜虫和茶黑翅粉虱,一般10天左右施药一次;利用氢氧化铜或波尔多液防治茶炭疽病喷施后至少间隔20天方可采摘,但应避免和印楝素混用;视病虫害发生情况决定施药次数。3月上旬~中旬或春茶采摘前施用“金楝”有机肥料400~500公斤/亩,在茶树冠边缘垂直下方开沟深20~30厘米施入并覆土。

  2、夏茶期(5月~7月)

  春茶后,随着气温的升高,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毛虫、茶黑翅粉虱、茶炭疽病、茶饼病、云纹叶枯病等病虫害也开始进入为害茶树的高峰期。此阶段会出现茶小绿叶蝉第一个发生高峰期,于5月上旬喷施0.3%印楝素乳油600倍液或茶皂素预防和防治茶小绿叶蝉,利用0.3%印楝素乳油600倍液配合印楝油600~800倍液或Bt或苦参碱等生物农药防治茶尺蠖、茶毛虫和茶黑翅粉虱,7~10天施药一次,连续喷施2~3次;同时在茶园每亩悬挂30~40张黄板诱杀;利用氢氧化铜或波尔多液预防和防治茶炭疽病、茶饼病等多种病害;视病虫害发生情况决定施药次数。于5月上旬~下旬用“益植生”复合微生物菌剂稀释150~200倍液后灌根,增加茶叶对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

  3、秋茶期(8月~10月)

  秋茶期茶园病虫如茶小绿叶蝉、茶毛虫、茶尺蠖、茶黄蓟马、茶饼病、云纹叶枯病发生也较严重,此阶段茶小绿叶蝉出现第二次发生高峰期,尤其注意对此害虫的防治,病虫害防治同夏茶期,但视病虫害发生情况决定打药次数。于10月上旬~11月上旬施足基肥,此阶段是茶树根系生长发育高峰期,在茶树冠边缘垂直下方开沟深20~30厘米,施“益植生”生物有机肥400~500公斤/亩,并覆土浇水;保证茶叶来年生长对肥料的需求,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4、休眠期(11月至次年2月)

  此阶段是各种虫卵和病原的越冬期,根据当地情况对茶树进行适当修剪,并及时清除病虫枯枝和落叶,集中销毁;于11月下旬~12月下旬使用印楝油800~1000倍液、矿物油和石硫合剂进行清园,喷药时要将茶丛上下、内外,叶片正面背面都喷到,地面的杂草及茶蓬内的枝条也要喷及,以确保全面覆盖提高防治效果。

  四、有机茶园可能的病虫害处置方案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中医农业

  有机茶园,不用化学农药、不施用化肥,如果遭遇大面积重度病虫害,该如何应对?

  今天,小禾就为您找到一个特别有效的答案:使用中草药除虫防病技术,既绿色环保,又效果极好,这就是“中医农业”思维的魅力所在。

  灾害:

  150亩茶园被毛虫啃光

  2017年2月,云南普洱市思茅市三家村茶厂爆发茶毛虫灾,150亩茶园被茶毛虫啃光,并不断蔓延。

  据悉,该茶园为有机茶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对茶树的病虫害防治只能依靠物理及部分植物源农药防治,防治效果并不理想,茶毛虫仍在蔓延。

  该茶厂共有1700多亩茶树,截至2月8日,已有150亩茶树被茶毛虫啃光,另有周围250亩茶树正在被茶毛虫啃食,形势比较危急。

  应对:

  植物营养素“力挽狂澜”

  针对三家村茶厂爆发的茶毛虫灾害,广西素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接到求救电话后,农用中草药除虫防病技术发明人黎钦涛立即安排茶毛虫中草药专用营养素的配制,并于2月9日出发带往虫灾区。

  认真查看了茶毛虫的灾情后,黎钦涛立即拟定茶园救治方案:

  1.目的:除虫、促进生长、提高产量、保住品质。

  2.使用方法:先喷茶毛虫专用营养素,按300倍喷施,5天后喷原茶叶营养素,茶园基本恢复正常,过后正常使用做好预防(2月10日该茶园安排专用营养素喷施,截止2月13日,茶毛虫已经控制,部分树枝开始抽芽)。

  3.重点:枝叶、树兜和地上的叶子。

  4.目标:除虫、杀卵、促进根部生长、促进光合作用、增加产量,在1个月内实现茶园重新采茶。

  5.喷施办法:早上九点左右喷施,从周围往中间喷;周围茶园全部预防。

  结果,使用素安第4天,茶毛虫基本控制,新芽冒出。

  茶叶主要虫害有哪些?

  1.茶小绿叶蝉

  危害特征:

  该虫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雌成虫产卵于嫩梢茎内,致使茶树生长受阻,被害芽叶卷曲、硬化,叶尖、叶缘红褐焦枯。

  虫害规律:

  1.在低山茶区该虫年发生12—13代;危害盛期5—6月及9—10月;

  2.高山茶区该虫年发生8—9代;危害盛期7—9月。

  3.以成虫在茶树、豆科植物及杂草上越冬。成虫多产卵于新梢第二、三叶间嫩茎内。

  2.茶橙瘿螨

  危害特征:主要以成、若螨吸食成叶及嫩叶汁液,致使被害叶片呈黄绿色,主脉变红褐色,失去光泽,叶背出现褐色细斑纹,芽叶萎缩。

  虫害规律:该虫年发生20多代,虫口主要分布在上层成叶及嫩芽叶上。高温、干旱、雨量大、雨期长的环境,茶园虫数少,危害轻。全年有两次明显高峰,第一次在5—6月,第二次一般在高温干旱期后发生。

  3.茶跗线螨

  危害特征:又名侧多食跗线螨、茶半跗线螨。成、若螨栖息于茶树嫩芽叶背面吸汁危害,被害叶背出现铁锈色,硬化增厚,叶尖扭曲畸形,芽叶萎缩。

  虫害规律:

  该螨年发生20--30代,以雌成螨在残留芽叶、鳞片、叶柄。缝穴及杂草上越冬。高温干旱的气候环境有利其发生。一般夏秋茶发生较危严重。

  4.茶叶瘿螨

  危害特征: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被害叶片失去光泽呈古铜色,叶面沿叶脉密布白色尘埃状蜡质蜕皮壳,叶脆易裂,严重时大量落叶。

  虫害规律:该螨年发生10多代,以成螨在茶树叶背越冬。高温干旱季节有利发生,全年以7--10月发生最盛。

  5.茶短须螨

  危害特征:以成、若螨刺吸成叶或老叶汁液,致使叶片失去光泽,叶背常有紫色斑块,主脉及叶柄变褐,后期霉烂,引起大量落叶。

  虫害规律:该螨年发生10代左右,主要以雌成螨群集在土下1—6厘米茶树根颈部越冬,少数在叶背、腋芽及落叶中越冬。茶园中多数为雌螨,行孤雌生殖,主要栖息叶背危害。全年以7--9月份高温干旱季节危害严重。

  6.咖啡小爪螨

  危害特征:该螨以成若螨吸食危害成叶,被害叶局部变红,后呈暗红色斑,失去光泽。露水未干时叶面上可见一层细蛛丝,手捏螨数多处叶片即见指染血迹小红点,细看叶上有红色虫体爬动,螨体附近有许多白色蜕皮壳和卵壳。

  虫害规律:年发生10---20代,世代重叠。多栖息叶面危害。卵散产于叶正面且以主、侧脉两侧及凹陷处为多。早期、秋冬季危害严重。

  7.茶蚜

  危害特征:茶蚜多聚于新梢叶背且常以芽下一、二叶最多,以口针刺进嫩叶组织内不时尽力吸食危害,致芽叶萎缩,伸长停止,甚至芽梢枯死,其排泄物“蜜露”不仅污染嫩梢且能诱发煤病。

  虫害规律:一年发生20代以上,全部以卵或无翅蚜在叶背越冬,早春虫口多在茶丛中下部嫩叶上,春暖后渐向中上部芽梢转移,炎夏虫口较少,且以下部为多,秋季又以上中部芽梢为多。

  8.黑刺粉虱

  危害特征:以幼虫聚集叶背,固定吸食汁液,并排泄“蜜露”,诱发煤烟病发生。被害枝叶发黑,严重时大量落叶,致使树势衰弱,影响茶叶产质量。

  虫害规律:该虫年发生四代,以老熟幼虫在叶背越冬,次年3月化蛹,4月上、中旬羽化。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下旬至6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和10月上旬至12月。

  9.茶丽纹象甲

  危害特征:又名茶小黑象鼻虫。我市局部茶区危害严重。幼虫在土中食须根,主要以成虫咬食叶片,致使叶片边缘呈弧形缺刻。严重时全园残叶秃脉,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虫害规律:该虫年发生6代,以老熟幼虫在虫苞中越冬。各代幼虫始见期常在3月下旬、5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上旬、11月上旬,世代重叠发生,幼虫共六龄。成虫有趋光性,卵呈块多产在叶面。

  10.茶枝蠊蛾

  危害特征:又名蛀梗虫,幼虫蛀食枝条常蛀枝干,初期枝上芽叶停止伸长,后蛀枝中空部位以上枝叶全部枯死。该虫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蛀枝中越冬。

  虫害规律:次年3月下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化蛹盛期,5月中下旬为成虫盛期。成虫产卵于嫩梢二、三叶节间。幼虫蛀人嫩梢数天后,上方芽叶枯萎,三龄后至入枝干内,终蛀近地处。蛀道较直,每隔一定距离向荫面咬穿近圆形排泄孔,孔内下方积絮状残屑,附近叶或地面散积暗黄色短柱形粪粒。

  11.苔藓和地衣

  危害特征:苔藓是高等绿色植物,生活在阴湿之地,地衣是菌和藻的共生体,据外形分为叶状、壳状、枝状地衣,它们都能自茶树根茎部向上蔓延,致使茶树树皮褐腐,长势逐渐衰弱,严重影响正常生长和发育。

  规律:在春季阴雨连绵或梅雨季节,生长最快,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停止生长。

  12.茶尺蠖

  危害特征:幼虫主要取食嫩叶和成叶,大发生时可将茶树老叶、新梢、嫩皮、幼果全部食光。幼虫孵化后爬至茶树顶部叶缘或叶面咬食表皮和叶肉,二龄后咬食叶片成C字形缺口。

  虫害规律: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成虫羽化产卵,4月初第一代幼虫始发,危害春茶。

  13.茶毛虫

  危害特征:幼虫咬食叶片,严重时连芽叶、花和幼果均可吃光,仅留秃枝。以卵块在茶丛下部叶片背面越冬。少数蛹或幼虫越冬。

  虫害规律:第一代幼虫发生于4~6月,第二代幼虫7~9月。

  14.茶蓑蛾

  危害特征:幼虫在护囊中咬食叶片、嫩梢或剥食枝干、果实皮层,造成局部茶丛光秃。

  虫害规律:繁殖为5月中下旬后幼虫陆续化蛹,6月上旬一7月中旬成虫羽化并产卵,当年1代幼虫于6—8月发生,7—8月为害最重。

  茶叶主要病害有哪些?

  1.茶白星病

  症状: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初生针头大的褐色小点,后渐扩大成圆形小病斑,直径小于2毫米,中央凹陷,呈灰白色,周围有褐色隆起线。后期病斑散生黑色小粒点,一张嫩叶上多达百多个病斑。

  发病规律: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以菌丝体在病枝叶上越冬,次年春季,当气温升至l0℃以上时,在高湿条件下,病斑上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害幼嫩芽梢。低温多雨春茶季节,最适于孢子形成,引起病害流行。高山及幼龄茶园容易发病。土壤瘠薄,偏施N肥,管理不当都易发病。

  2.茶饼病

  症状:初期叶上出现淡黄色水渍状小斑,后渐扩大成淡黄褐色斑,边缘明显,正面凹陷,背面突起成饼状,上生灰白色粉状物,后转为暗褐色溃疡状斑。

  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或越夏。温度15—20℃,相对湿度85%以上环境容易发病。一般3—5月和9—10月间危害严重。坡地茶园阴面较阳面易发病,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施肥不当、遮荫茶园也易发病。

  3.茶炭疽病

  症状:主要危害成叶或老叶,病斑多从叶缘或叶尖产生,初为水渍状;暗绿色圆形,后渐扩大或呈不规则形大病斑,色泽黄褐色或淡褐色,最后变灰白色,上面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上无轮纹,边缘有黄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界明显。

  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次年当气温升至20℃,相对湿度80%以上时形成孢子,借雨水传播。湿度25—27℃,高湿条件下最有利于发病。全年以梅雨季节和秋雨季节发生最盛。扦插茶园、台刈茶园,叶片幼嫩,水分含量高,有利于发病。偏施N肥茶园发病也重。

  4.茶云纹叶枯病

  症状:主要危害老叶,嫩叶、果实、枝条上也可发生。病斑多发生在叶尖、叶缘,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初为黄褐色,水渍状,后转褐色,其上有波状轮纹,形似云纹状。最后病斑由中央向外变灰白色,上生灰黑色小粒点,沿轮纹排列。

  发病规律:该病在高温(20℃以上)高湿(相对湿度80%以上)条件下发病最盛。树势衰弱、管理不善,遭受冻害、虫害的茶园发病也重。

  5.茶轮斑病

  症状:主要危害以成叶和老叶上发生较多,先从叶尖、叶缘产生黄绿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呈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褐色,有明显的同心圆状轮纹,后期中央变灰白色,上生浓黑色较粗的小粒点,沿轮纹排成环状,病斑边缘常有褐色隆起线。

  发病规律:该病菌从伤口侵入茶树组织产生新病斑,高温高湿的夏秋季发病较多。修剪或机采茶园,虫害多发茶园发病较重。树势衰弱、排水不良茶园发病也重。

  植物营养素如何防治病虫害?

  每次每亩用量100克兑水100斤,搅拌均匀后,喷施于茶树叶面、叶背、茎部。间隔15-25天喷施一次,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整使用次数。

  此外:1.若用于严重除虫、治病:配水300倍喷施;2.若用于大规模除虫、治病,配水300倍喷施,间隔5天再喷施一次,即连喷2次,后转正常使用。

  注意事项:

  1、避开雨、旱天气及中午曝晒和高温时喷施,喷施后6小时遇中雨、大雨应补喷

  2、调剂时先将营养素粉末倒入400-500ml清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再加足量清水搅拌均匀方可喷施

  3、产品兑水3小时内用完

  4、产品单独使用,不再添加其它产品;(使用素安产品前后三天不用其它肥料,特别是生物菌肥类)

  5、因地域气候不同,使用者按茶树的生长规律调整素安产品的使用时间。

  6、产品置于避光、干燥处保存,如有少量结块,不影响效果(保质期内,产品保质期12个月)

  7.调剂时水温不得高于40℃。

  来源于:TeaChaThe

找到约83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