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商标价钱

找到约62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谢细和:三十九载茶叶情 科技富农助乡兴

当前,全县统一战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全力打造统一战线助力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即日起,“泰顺统战”将推出“同心寻访共富有我”栏目,记录统战人士在助力共同富裕路上的先进事迹、感人故事,感受我县新乡贤回乡参与家乡建设,为打造“浙南明珠、最美山城”,建设山区共同富裕“重要窗口”决心和力量。

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

泰顺新乡贤谢细和的共富故事

人物名片

谢细和,泰顺仕阳镇人,高级农民技师,现为浙江泰龙制茶有限公司董事长、泰顺县新乡贤参事会常务理事、泰顺县茶叶协会会长、泰顺县制茶工匠。

种茶、采茶、炒茶、品茶、卖茶,不知经历过多少茶事,品尝过多少香茗,加工过多少茶产品,更不知付出多少汗水,收获了多少荣誉……从事茶叶三十九载,谢细和早已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因对茶叶有着特殊的情结,对泰顺茶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如今的他已成为泰顺茶业届有名的领军人物。截至2021年底,谢细和自有茶园基地1200亩,联结基地4000余亩,带动本区域及周边种植农户321户,辐射周边茶园面积8000亩以上,人均亩收入达8000元。

找准门路,发展茶业致富

早在八十年代初,泰顺万排种茶的人还不多,十二三岁的谢细和就已经似懂非懂地跟着舅舅在万排乡茶场干活,学习采茶、做茶。1985年,谢细和开始种植茶叶,但由于缺乏管理技术,种植的茶叶长势不良,收效不明显。1991年,到杭州市区开了一家茶叶经销店,但由于缺乏经营经验、收购的茶叶品质不稳定,卖不上好价钱,几年下来收效甚微。三年后,谢细和决定重返家乡万排,在茂竹园村办起一家小型茶叶加工厂。规模虽小,但谢细和也做得有声有色,少有所获。在积累了办厂经验和积蓄后,2003年,谢细和转到万排茶场承包茶厂及600亩集体茶园,打算走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路径。他开始认真学习茶园管理知识,经常外出考察,先后引进浙江139、银霜、龙井43等名优茶品种,扩大茶园面积。2007年,成立了浙江泰龙制茶有限公司,并申请注册了“天香一家”牌茶叶商标。

2009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公司按照浙江省标准化名茶厂建设要求,将原加工厂房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同时,进一步拓宽营销渠道,在北京、杭州、温州等省内外大中城市开设茶叶专卖店,拓展省级及地区代理商,促使茶产品进入全国性连锁超市。另外,在淘宝、天猫、京东等网络销售平台开设了茶产品旗舰店,并开设微信分销平台,形成线上线下互补的“泰龙”茶叶销售网络。

在谢细和的示范带动下,万排茶园面积也已由当初的几百亩发展到万余亩,占泰顺县茶园总面积的八分之一。为提高农民的合作化程度,带动茶农同闯市场,实现茶农茶企双赢,谢细和牵头先后成立了万众茶叶专业合作社、泰龙植保专业合作社和万龙农机专业合作社,实施“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生产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茶叶品质,带动万排205户茶农增收致富。

科技兴茶,捧回金奖金杯

为创新茶叶加工技术,提高茶产品质量,促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009年谢细和投入260万元,引进先进的微波杀青、远红外线提香技术及设备,创办了泰顺县第一条清洁化名优茶生产流水线,实现了茶叶加工全程不落地,中高低端茶叶分开加工,保证了茶叶品质。同时,还配备茶叶感官审评和理化检测室,完善茶园内道路等配套设施,提高茶叶生产技术研发能力。

科技兴茶,绿色创业,这是谢细和一贯坚持的管理原则。他通过转变生产发展方式,采用机械人工除草,确保茶食品的安全性;实行茶园内饲养鸡,达到生态化防治虫害目的;大规模推行茶园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每年为周边茶农提供上万片粘虫板和350盏杀虫灯;落实茶叶机采技术,完善优质茶机采鲜叶分离机研制与应用,提高夏秋茶利用率。

近年来,“泰龙”公司邀请专家为泰顺茶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及种茶大户举办茶叶“全产业链”技术培训,年均受训人员500多人次。公司生产的“天香一家”牌“三杯香”茶先后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荣获“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浙江省名牌农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特优级气候品质证书”等30多项荣誉奖项,进一步提高了万排茶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茶旅融合,打造最美茶园

万排属泰顺县重点产茶区,因坐落于高山海拔,大部分茶园呈梯田式,错落有致。偶有几片茶园宽阔平坦,气派非凡。每逢春茶采摘季节,茶园里更是一派春意盎然,茶园处处分布三五成群的采茶女,就像还原周大风当年所作《采茶舞曲》的忙碌场景。

谢细和凭着自身经验和满腔热情,带领万排茶农从事茶叶增收致富。这份付出和贡献,也得到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广大茶农的认可。谢细和积极参与建言献策,提出了《关于加强万排农村简易公路建设》和《扩大万排移动通讯网络覆盖面》等建议案,为将万排万亩茶园打造成集茶园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品饮香茗等为一体的“最美茶园”。

近年来,谢细和的提案被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采纳实施,茶博馆在万排社区文化中心建成,全面展示泰顺丰富而独特的茶文化。2019年,万排万亩茶园喜获“中国美丽茶园”这张金名片,成为茶企茶农学习实践、考察取经的科普示范基地,人们休闲观光、采风摄影、茶事体验的好去处。CCTV7套农业栏目组还特地到万排拍摄专题宣传片,宣传这一“中国最美茶园”。

三十九载茶叶情,科技富农助乡兴。如今,与茶叶打了30多年交道、尝到茶叶甜头的谢细和目标更大了,2020年他投资1.2亿元,开发万排万亩“中国美丽茶园”茶旅融合项目,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万排乡村茶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而不懈努力。

来源:泰顺统战,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第一村”的美丽蝶变

  布央布央就不一样

  ——看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第一村”的美丽蝶变

  “布央布央,就是不一样!”听着广州游客胡先生竖起大拇指说的赞叹,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央村村支部书记谢勋庭脸上笑开了花。“山高水远布央村,有女莫嫁布央郎”已成历史!三江“茶叶第一村”——布央村已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份、村民变股东的美丽蝶变:继去年拿出10.4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进行分红后,今年初村里又拿出19.08万元集体收益资金给村民们分红,村民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网络配图

  A身份变:村民成股东

  布央村有10个村民小组661户2438人,村民世代依靠种茶为主要收入来源。虽然村民已有几百年的种茶历史,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种植分散不成规模、生产出来的茶叶没自己的牌子,销售最远的也只到三江县城,加上信息不对称、销售渠道不畅,不管茶叶丰收或质量好坏均没卖出好价钱,村民过着捉襟见肘的穷日子。

  2014年3月,由村民骨干代表注册成立了村集体企业——三江布央古茶园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公司以茶园最集中的布央屯为主,按当时人口平均分配自然资源股,每人50股,人人有份人人参股;茶园内所有公共设施及道路占用到农户茶园的,按每平方米100元人民币价值折算成土地股,全村90%以上村民都因此持有土地股;现金股则按100元一股,只限于布央村村民入股,每人最高不超过300股,解决了一些农户没有土地又想参与开发的问题。至今年7月底,该公司共吸收了村民股份27.7万股,除了7.47万股自然资源股外,还有土地股19.76万股、现金股4785股,折合入股土地290多亩、现金47.85万元。

  为了改变各自为战导致没规模、没竞争力的困境,引导村民将茶叶作为该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该县将布央村作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改革试点,制定了《三江村级集体经济参与联合体经运营方案》,采取“负盈不负亏”的运营模式,茶农以茶园入股,合作成立央恒茶叶发展股份公司,由公司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市价收购,茶叶加工销售后,公司再从总利润中提取25%二次返利给茶农。这一模式得到了茶农的积极响应。目前,布央屯140多户茶农与公司签订了500亩茶园入股合作,占该屯茶农60%以上。

  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布央村实现了全体村民变股东的美丽蝶变。目前,布央村有茶树面积3600多亩,户均茶树面积超过了5亩,全村人均茶树面积近1.5亩。

  B生活变:村落成景区

  布央村是三江23个千亩茶叶生态村之一,茶园面积及产业规模号称三江的“茶叶第一村”。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与加强,布央村以仙人山为核心的高山生态茶园初具规模,弯弯曲曲环绕大山的茶道将各个山头连了起来。布央村乘势而上,决定将仙人山上的千亩高山茶园创建成为自治区级农业示范区,并按景区进行管理,将原来单纯茶叶生产改为茶旅融合发展。

  继2015年布央村成功创建为广西五星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后,2018年5月布央村仙人山茶园成功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斩获“广西侗茶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今天,布央村已成全国旅游的热门网红打卡点。去年以来,该村已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目前,村里建起了一条民族特色小镇商品交易长廊,有10家农家乐饭店,11家民宿型的旅馆,客房床位超过200张,并带动附近6个村集中集体经济发展资金300万元,引进企业合作投资建成富有特色的星空木屋酒店。该村越来越多的农户民居,逐渐变成全国旅游者的民宿和旅馆。

  C收入变:茶山成金山

  随着布央村侗文化旅游开发的深入,仙人山千亩茶园观光游、云雾山上观日出、千人采茶廊、农家乐与民宿等旅游项目不断推出,一个围绕“茶园变景区”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示范村形象逐步清晰起来。

  目前,布央村已成立和谐、民兴、友和等5个茶叶专业合作社,17个经纪人专门负责茶叶购销。同时,注册了“三江春”系列的“布央”“三省坡茗”和“多谐”茶叶商标3个,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运作茶业公司3个,在区内外建起茶叶直销店8个。该村出产的茶叶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荣获“中茶杯”金奖和特等奖、“觉农杯”金奖等奖项20多个,远销英国、美国等海内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村年产干茶200多吨,仅茶叶一项人均年收入近万元。

  如今,布央村“茶叶产业+旅游”之路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一座座茶山变成一座座金山银山,村民们“生在景区里,坐着也收钱”,已实现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梁家炬 梁威 王艳群)

  注:内容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安山碧玉茶的故事 ——记新昌茶人丁法良

美文分享

meiwenfenxiang

安山碧玉茶的故事

——记新昌茶人丁法良

说起安山碧玉茶,茶界业内都即会想到是大佛龙井茶起步较早的一个企业品牌。因为大佛龙井的起源中有安山人脱贫致富的故事,有安山碧玉茶的发展史,也有丁法良从茶农成为茶人的成长史。

安山的“碧玉”品牌大佛龙井是我县起步最早的品牌,也就是说,我们在编写大佛龙井发展史时,心然要讲一讲安山碧玉茶的故事。

安山碧玉茶是产自新昌安山的大佛龙井。安山,位于新昌县西南部大盘山余脉绵延处,高高矗立着山雪岗(海拔797米)、大天宫岗(海拔806.5米),小泉溪弯曲地绕过山脚,这里山高缺水,古时名为“干山”。民间有谚:“下雨一时成灾,十天无雨喊皇天。”后来,随着周边村庄的村民陆续迁居此地,人文蕴积,干山慢慢地改名为“安山”。

安山的村貌屏障四开,开门见山,梯田梯地一块连着一块,茂林修竹之中,用石头垒起来屋舍依山而建,安山也是有全县及至全省有名的贫困乡村。80年代农村开始富起来时,而这里的村民,温饱还成问题。山岗坡地以种植茶叶为主要经济作物,茶叶是安山人的重要经济来源,在那个年代安山人就是借助新昌是出口珠茶重点产区的优势,以生产加工珠茶为生。

我在了解安山碧玉茶的发展史时,与茶人丁法良有了深入的交谈。当我问起安山碧玉茶的来源时,丁法良滔滔不绝地和我聊了起来。丁法良是新昌安山人,1955年出生,从小生长在安山,高中毕业后,就在安山务农。丁法良从8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茶叶返销营生,是村里做珠茶的加工和返销能手。

丁法良告诉我们,安山碧玉茶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他大哥为家乡作出的贡献。

丁法良的大哥丁明松,于1963年参军入伍,1977年3月转业到杭州市西湖区商业局(与供销社合署)工作,1978年3月调到西湖区委组织部。80年代初,灵隐寺边从提着篮子的茶农开始渐渐形成一个地摊式的龙井茶交易市场,出于对家乡村民的帮扶,他时常会到龙井茶交易市场走走。他了解到安山的珠茶与龙井茶的价格相差悬殊之大,安山的珠茶也能在灵隐的茶市卖个好价钱那多好啊!1982年,丁法良在大哥丁明松的建议和帮助下,在村里以每斤2. 5 元收来几百斤珠茶,运到杭州,在灵隐茶叶市场,以每斤3元左右出售。销完茶叶赚了几百元,让丁法良尝到了返销茶叶的甜头。

探索:安山茶树能否制龙井

1984年1月,丁明松调到西湖区人事局工作。丁法良则担任了安山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丁明松常想,安山村有那么多茶园,珠茶价廉,为何不改制价高十几倍的龙井茶呢?丁明松就向身边的几位西湖龙井茶叶专家介绍家乡的情况,约定一起去看看安山的茶树品种与自然条件是否适宜制龙井茶。

1985年5月23日,丁明松带领西湖区农业局局长范成品、西湖区农业局副局长杨文元、西湖区农业局茶叶科科长丁安甫等5人来到新昌。他们在安山村干部王富仁等人的陪同下,翻山越岭察看茶园,安山峰峦叠翠,云雾缭绕,昼夜温差较大,土质带砂砾,富含有机质,所产茶叶品质上乘,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丁安甫科长肯定地说:“这里的土壤气候不但适制龙井茶,而且还能生产高质量的龙井茶。”陪同的乡、村干部听了非常兴奋,决定选派村民去杭州学习炒茶技术。

1985年5月27日,安山村的丁法良、王尧灿、丁菊萍、潘忠富等4位村民,到杭州西湖区龙井茶炒制技术的培训中心学习龙井茶的炒制技术,经过10多天的培训,他们4 人基本掌握了龙井茶炒制技巧。

(西湖区农业局局长范成品(左)亲临炒制培训现场)

缘起:20斤的“安山大佛龙井”

学了一手技术回来,还得有设备。那时杭州星火电机厂的红外线炒茶炉刚刚问世,功率3千瓦,每只需180元。丁法良说,家里没有这么多现金,他是从乡信用社贷款到杭州买回了两只电炒锅。1986年4月,他按龙井茶标准在自家承包的茶园里采摘青叶,并按学到的龙井茶炒制技术,炒出了新昌第一锅龙井茶,一共20斤。他背着这20斤龙井茶,赶到杭州市西湖区经济特产站,请专家品鉴。从品质、香气、口感都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安山茶的品质特征,外形:浑扁细直,芽峰显露,色泽绿翠,形如玉簪,色如翡翠。内质:清香持久,滋味鲜爽甘醇,回味甘醇爽口。叶底:嫩匀成朵,绿翠明亮。完全可以和西湖龙井媲美!

杭州西湖龙井王吕根(左二)师傅

传授龙井茶炒制技 ,丁法良(左一)

20斤龙井茶被杭州西湖名茶公司收购,收益比珠茶高出十几倍。原来1斤珠茶可以买10斤米,现在1斤龙井茶可以买100斤米。龙井茶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

说到这里,丁法良沾沾自喜地说,安山的青茶叶制成龙井茶得到这样的评价和收益,那种喜悦的心情不但只是挣到了钱的开心,更是那种同样的土壤环境、同样的茶树品种,安山人用学会的龙井茶炒制技术,炒出了“安山龙井”,那种成就感的喜悦心情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丁法良也告诉我们,为了让安山村民都会炒龙井茶以增加收入,这一年的同月,在他大哥的牵线联系下,安山乡农经服务站和杭州西湖名茶公司签订《协议书》,西湖名茶公司为支持安山乡开发利用茶叶资源制作名茶新产品,每年的春季也派师傅到安山,一住就是一个月,免费为村民举办茶园管理和龙井茶炒制的培训班,给予技术上指导和传授,培训人员达800多人次。并也约定安山乡农经服务站每年炒制四级以上高级龙井茶供货给他们。

杭州西湖区农业局局长范成品(右二)

与茶叶专家史庭智(右一)审定龙井茶

丁法良说,由于安山人实在是太穷,根本买不起不到200元一只的电炒锅,还是在他大哥丁明松的帮助下,随着龙井茶的产量增加而逐步增加的。1987年春,增加到5只;1988年春,增加到20只。1993年11月,丁明松从西湖区拉回100只茶锅到新昌,这批炒茶锅运到新昌,如雪中送炭,不但解决了茶农对茶锅的需求,也为安山名茶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燎原:“圆改扁”的序幕

在安山村迅速拉开

安山村炒龙井茶的消息传播开来,以安山村为中心,相邻的小泉溪、建国、后坪、回山等地村民也争相学艺炒制龙井茶。安山村的茶农,有的成了“安山师傅”被请到新昌县一些地方传授技术,这也引起新昌县领导的重视。

1989年春,县人大主任杨焕星带领新昌县经济特产站程兆敏等茶界人士到安山。他们了解到,红外线炒茶炉价格昂贵,一般村民都买不起,再说受电力条件限制,不宜在安山乡推广,而柴烧的茶锅只需17元一只,但很多村民连这17元的钱也拿不出来。怎么办呢?丁法良告诉我们,县领导和时任的安山乡党委书记胡友清,到各个部门奔走求得的支持。首先,得到了县工业局扶持资金1万元,接着县民政局的扶贫补助资金也送到了安山,龙井茶技术的推广得到了有力支持。

在“杭州师傅”的指教下,安山村会炒龙井茶的人一年年多起来了,碧玉茶的产量也一年比一年增加。除根据协议由西湖名茶公司收购之外的销路问题怎么解决?还有,茶园是由茶农分户管理,茶农零散的、小打小闹的炒制茶叶,难于保证龙井茶的质量。1989年4月,安山乡政府又引导茶农成立了安山乡茶农协会,把分散的茶农组织联合起来形成规模效益,会员从48名扩大到90名。丁法良自豪的说:这是全县第一个茶农协会。协会将安山村的茶园集中起来由村集体统一管理,这样可以保证青叶的质量。销路问题,丁明松又及时联系杭州西湖区茶叶公司、西湖龙井茶叶公司等经销商到安山,他们品鉴了安山的龙井都争相采购,安山的龙井成了西湖茶商的抢手货。

(1990年7月,县科委在安山对“安山碧玉茶”审评)

由此,安山试制名茶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乡村茶农也自发地聘请专家学习炒制名茶。新昌县茶业“圆改扁”的序幕在安山茶区徐徐拉开。丁法良告诉我们,新昌历届的炒王好几位都是出自他们的茶区,如安山相邻的冷水村寺下坑的盛伟永、盛毅永俩兄弟,盛焕尧、盛品尧俩兄弟,他们都分别获得过县炒制比赛的茶王之称。肇圃、大古年等村村民也赶来观看学习,还有与安山交界的磐安县玉山乡村民对炒制龙井茶的积极性非常高,龙井茶炒制技术也就传播到了磐安县。

名茶炒制之科技“星火”从安山乡扩展到了回山镇、儒岙镇等新昌南部地区,茶叶由“圆”到“扁”,产值由少到多,形成了“燎原”之势,此后,“圆改扁”的培训在全县36个乡镇全面铺开,先后举办培训班500多期,43万总人口中,共有5万多人参加过龙井茶炒制培训班,形成了一支有10万多人的“圆改扁”生产、采摘、制作队伍,有18万人从事茶叶及相关产业,名茶的崛起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开辟了新天地。

名茶:让安山村民脱贫

名茶走向产业化,必须要规模经营。丁法良说,安山名茶的发展,时任的安山乡党委书记胡友清和乡长杨桂源他们不但在技术推广上起到关键的作用,他们还到县、省里各级政府部门寻求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扶持。1989年秋,“碧玉茶开发”列入新昌县科技开发推广项目。1991年,安山村茶园从1989年原有的285亩增至1531亩,来自茶叶的人均收入从253元提高到1000多元,多数农民从贷款户变成存款户,从此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安山村民的生活水平随着茶叶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发生可喜的变化。

辛勤的付出有收获,名茶产业的迅速发展,安山碧玉茶的好消息一个个传来:1991年7月6日,通过新昌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安山碧玉茶审评》;1991年8月,《碧玉茶开发及服务体系》列为绍兴市科技星火计划项目和省农业厅1991年度浙江省经营咨询服务和效益工程成果二等奖;1991年9月12日,“碧玉茶”获得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名优茶品质鉴定认可证书”,这是新昌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名茶产品;1992年2月,安山村被浙江省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评为脱贫致富先进集体,安山碧玉茶服务站站长丁法良被评为脱贫致富带头人;1992年起,丁法良当选为绍兴市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

丁法良深情地谈到,安山碧玉茶的发展,为山区茶农找到一条致富的门路。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许多领导和专家的大力帮扶和支持,他们是时任的县人大主任杨焕星、副县长钱忠鑫、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史庭智、县农业局局长俞志林、茶叶专家凌光汉、程兆敏、程晓帆等以及新昌籍担任浙江省乡镇企业局局长的王汀华,他们都一直关注着安山碧玉茶叶的发展,并从技术和资金上帮扶安山的名茶发展,他们名字也印在了安山人的脑海中。

品牌:安山碧玉走向广阔市场

安山村茶园在碧水萦绕之间,周围有一片片茂盛的松树林,出产的茶叶翠绿有光泽,扁平如玉簪,众人品尝之后取名为“碧玉”。碧玉茶香,丝丝缕缕,持久高雅。

1991年,新昌县名茶服务公司开始申请注册“碧玉”商标,1993年8月28日,“碧玉”商标获准注册,安山龙井从此有了自己的品牌,这也是新昌县最早的名茶商标。继安山“碧玉”商标注册以后,“回山峰芽”“西山碧牙”“十九峰”等茶叶商标相继注册。1998年8月,“碧玉”商标被认定为绍兴市著名商标。

商标是招牌,质量最关键。1999年,为了制订技术标准,丁法良又请来杭州的茶叶专家。制定了企业标准,并印制符合标准规定的各式“安山碧玉”品牌包装,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1999年10月21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暨现代茶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杭州世贸中心举行,“碧玉”和“大佛玉龙”牌大佛龙井荣获国际名茶金奖;2001年10月,“碧玉”牌大佛龙井茶被第三届新昌旅游节组委员授予“新昌县十佳旅游产品”称号;2003年,“碧玉”牌大佛龙井被认定为绍兴市名牌产品;2005年,“碧玉牌”大佛龙井荣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称号。

2000年,安山碧玉大佛龙井在上海东方商厦超市试销成功,2001年又进入上海家得利超市、梅陇镇广场超市、崇明超市、苏州华润超市、深圳江门百家超市等等。安山村的龙井茶初如“小家碧玉”,已经长成了大家闺秀,走出了新昌县城、浙江省城,走向了全国。

茶为清饮,可添诗情,安山村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一村好带动全乡好,镜岭镇安山片(即原安山乡)茶园面积发展到4500亩,龙井茶产值达4000万元,并成为全县龙井茶高质量产区。

青山绵延,古道诗茶,如一幅遗世的水墨画卷的安山,2018年,创建为省AAA级景区村,引来了大批的城市游客,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实现茶旅年收入200万元以上,。

绿水环顾,茶香四溢,安山茶产业的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村民的茶产业人均收入近3万元。与城里人一样,家家有电器设备,全村拥有轿车100多辆,一半村民在县城购置了新房。

安山村,是安山村民安居乐业的地方,成了游客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安山人,诠释着一个真理,穷则思变,因地制宜,辛勤的付出会有收获;安山碧玉茶的故事,也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硬道理;丁法良也由一名茶农成为了稍有名气的新昌茶人。

来源:中国大佛龙井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1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