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内质审评

找到约770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他用毕生研究捍卫这个观点,陕茶内质可以征服全世界!

|  献礼建国70华诞“茶眼看陕西”陕茶功勋人物访谈系列视频:《肖斌:陕茶内质可以征服全世界》,先收藏,建议在wiffi环境下观看


陕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有着千余年生产贡茶、官茶的历史。陕茶作为贡茶,历史记载较多,中国最早的贡茶记载是《巴志》,记载巴王向周武王上贡品的“贡单”上有“五谷六畜,丹漆茶蜜”等,陕西茶区主要在巴山,属古巴国,这也是陕茶作为贡茶的最早记载。



改革开放以来,陕茶发展迅猛,2017年底,全省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分别达到251万亩、11.4万吨和153亿元,同比增长8%、13%和11%,分别位居全国第8位、第10位、第7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陕茶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它包括但不限于茶树品种的选育,茶园管理和维护,茶叶加工技术,生产车间的设计管理,设备升级及配套,包装设备和技术,检验检测标准,品鉴体系等等。作为陕茶技术研发的最高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在这一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  肖斌教授近照


这次借“献礼建国70华诞”《茶眼看陕西》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陕茶功勋人物专题访谈之际,我再次拜访了陕西茶叶首席科学家、“中华茶文化优秀教师”获得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系党委书记肖斌教授。


|  本片封面


“我每天不是在喝茶就是在说茶,不是在秦巴山中茶园茶企就是在实验室研究茶” ,肖斌教授在接受访谈时说,“但我最想告诉大家的是,我认为陕茶在内质上来讲可以征服全世界,但是陕茶没有做到征服全世界,这有很大的空间!我们都会加工,可是我们不会讲陕茶故事。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让陕茶在全世界大放光芒。



内质卓越,奠定陕茶发展永续之道


秦岭以南,巴山以北是陕西茶叶的主产区,俗称陕南茶区,陕南茶区北屏秦岭,南倚巴山,茶树多生长在海拔8001000米之间,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生态条件优越,富含人体所需的硒、锌等微量元素,是我国第二大富硒区,也是国家级大熊猫、朱保护区和国家南水北调重要水源保护地和涵养地。所产茶叶具有“香高,味浓,耐泡、形美、保健”的特点,是生产绿色有机茶的最佳地区,被农业部农村部列为长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发展区域。位于陕西关中的咸阳市则是茯砖茶的主要生产区域, “泾阳茯砖茶”开中国茯茶之源,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目前,金花开遍六大茶类,虽然茯茶也广泛使用各地毛茶原料,但其中用陕南茶区黑毛茶制作的茯砖产品数量和比例近年迅速提高,并且成为好品质的特征。


陕西茶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吸引了业界的全面关注。中国工程院唯一茶界院士陈宗懋教授在来陕考察时感叹,“肖老师,没想到你们还有这么好的生态茶园!”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也表示,“过去我们都知道有江北茶区有紫阳茶,但是没想到陕西还有这么多茶。



“没想到”“这么好”“这么多”,作为学者的肖斌并没有自得,他考虑到的不比寻常人,他认为这并不只是鼓励,而是一种鞭策。在访谈一开始,肖斌教授就抛出了这么一个重磅话题,真是“铁肩道义,教练本色”。肖斌教授说,我认为权威专家对陕茶的评价其中也包括了这么几层意思:


一是陕西人不会做茶文化,或者说不会讲陕茶故事,导致我们陕西本来有好茶却没人知道。


二是陕茶自然环境非常好,但是我们没有生产出品牌、产量、工艺相对比较好的茶叶。


三是陕茶经营没迈出地域门槛,国内很多大型茶叶批发市场,陕茶品牌寥寥无几。


四是管理出效益,目前“管理”在整个农业行业中占比较弱,粗放经营多,精细化不足。


所以说,他认为,陕茶距离中国茶业第一方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  鼎承茶王赛


理顺体制,顺应政策春风超越发展


肖斌说,陕西茶叶发展历程,从历史角度划分,我认为有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1979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1979年的时候,陕西茶叶生产规模还是相对比较小,茶叶按计划走,你要买茶时还必须要有茶票才能买到。农业生产队你种多少茶叶,收多少,才能给供出去多少茶叶,总量上受到一定限制。1979年全年陕西卖出茶叶仅1000余吨。1974年,国家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茶叶会议,要求陕西省紫阳、平利、西乡三县1980年实现产茶5万担的目标。1975年,西乡县开始向建设10万亩茶园的目标奋斗,1977年西乡被列为“全国100个茶叶基地县”之一。这开始了新时期陕茶发展的序曲。


|  紫阳和平茶业生产车间


|  紫阳盘龙公司茶树苗圃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技术研究改革到2008年末2009年初,陕西茶业逐渐复苏。


2006年,全国做茶叶适生区划分的时候,陕西一个县都没有。肖斌教授的团队就给农业部写了一份材料,要求把江北茶区也纳入到全国适生区中,但作用不大。全国划了100个适生县,没有陕西一个。直到现在,肖斌教授说到这事,还很痛心,“感觉到我们太亏了,一亩茶园农业部给补1000块钱,当时咱们把这部分钱没了。”当时供销社管陕茶,供销社找农业部,农业部说,供销社不是我们的下属单位,我们没办法跟你们沟通。供销社又找全国供销总社,供销总社说,我们不管茶叶。所以这个尴尬的体制真的影响了陕茶的发展。为了理顺这个关系,2008年肖斌教授他们请陕西省参事室的参事到陕南考察调研,2009年他们又把省决策咨询委的专家请到了陕南,请决策咨询委的同志给省领导材料,再加上陕西省农业厅的共同努力,2012年省上同意把茶产业从供销社划归陕西省农业厅管理,陕西茶产业发展迎来崭新的一页。


|  汉中汉水之春公司生产车间


第三阶段,从2012年到现在,这是陕茶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陕西省农业厅当年就拿出了几千万支持陕西茶产业基础建设,2014年更是调拨1亿元推动陕茶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006年陕西茶园种植面积仅90万亩,产量3万余吨,产值约18亿元。到现在2018年,全省茶园种植面积达260万亩,产值超过170亿元。


|  汉水之春公司生产的紧压茶饼老陕青砖,单片36g重,5mm厚


陕西全省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472个,工商注册茶企743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27个、市级龙头企业72个。通过QS市场准入认证企业370多个,通过国际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93个,年加工能力超过15万吨,较五年前翻了一番。全省现有注册茶叶商标296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4个、陕西省著名商标49个,区域公共品牌21个。近年来,陕茶累计获得国内外大奖419项,金奖156项。2017年“汉中仙毫”和“紫阳富硒茶”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榜单上分列第17位和第31位,成为全国知名的区域公共品牌。全省有茶叶专业合作社288个,家庭农场4968个,茶农100余万人,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2017年全省茶叶总产值达145亿元,较五年前增加203.3%。茶产业成为茶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如汉中市茶农仅种茶人均收入9398元,户均收入3.8万余元。陕西的紫阳、西乡、平利、商南、宁强、镇巴县先后获得“中国茶叶百强县”和“中国名茶之乡”等美誉。如今,陕西茶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绿茶为主,茯茶、红茶、乌龙茶等多茶类发展的良好格局。汉中、安康成为最大的绿茶、红茶生产基地,商洛形成了优质白茶生产基地,西安、咸阳形成了茯砖茶原产地。



科技进步,提质增效,保障陕茶强劲发展


陕西茶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技术发展显得极为迫切。2004年,在孙武学校长的嘱托下,时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党委书记的肖斌教授和学校刚刚引进的茶学博士余有本一起,开始编写教材,培养第一批陕茶人才,开始组建茶学团队。到2008年,团队基本成型。2009年,肖斌教授进入到了国家茶叶技术体系,有了更高的号召力。


|  商南金丝茶业公司生产线


2012年,陕茶从技术、管理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茶叶加工方面。如清洁化生产,2006年以前,陕西没有一条生产线。2006年年底才引进了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清洁化生产线。当时全省非常震惊,所有的企业都跑过来参观。如今,全省已有60多条生产线。在汉中西乡,做了一条绿茶智能化生产线,又在商南做了一条红茶全自动生产线,这两条生产线实现了完全智能化,在全国茶产业达到了顶级水平。完全智能化就是茶叶一不落地,二不见人。老百姓把叶子拿回来以后就不用管了,干了以后也是机器人把它拿到库房。整个茶区,就看不到人。


|  汉水之春公司快茶杯生产线


2018年6月,我们在全省举办了全国性的茶园管理机械化现场培训,从茶树栽培到后续的管理、施肥、除草、浇水、喷药等,包括修剪。随着新设备的发现和产生,山区的坡地茶园也实现了机械化。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茶园管理,在技术加工,在病虫防治等方面陆续都会实现科学化返璞归真发展之路。肖斌说:“我们陕西是一个科技大省,虽然说在茶学不占优势,但是,其他方面远远超过其他省份,我们的茶叶在全国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空间。”


|  午子绿茶公司精选工序


陕茶内质可以征服全世界


陕南22个产茶县都处在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国家不允许有重度农业污染,所以这个地方生产的茶叶,不管从重金属含量还是农残污染,或者工业污染,都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些地方生产的茶叶内质是非常好的。


为什么说陕茶是最好的,从水浸出物来讲,国家标准要求的36%,那么咱陕西茶平均可以达到43%,甚至可高达45%至51%。


肖斌教授加重语气说:“所以,我认为陕茶在内质上来讲是可以征服全世界的,但是陕茶没有做到征服全世界。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精于陕茶工艺,讲好陕茶故事,让陕茶成为新丝路上的明珠。


|  泾阳茯茶质量审评大赛


溯源践道,茶就是我唯一想干的事


茶可以养生,茶可以养性,茶可以养廉。对肖斌来讲,他爱上茶,是从2004年开始。肖老师说:“我不是学茶学的,我是学林学的,茶就是林,林就是茶,经过这十几年的茶研究实践经历以后,我将来会永远搞下去,也会喝下去。


|  本片总结词


肖斌教授还说,“茶对我本人来讲,是一种保健。但是,对于陕西茶产业来讲,我希望陕茶能够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喝上好茶,让老百姓能够享受到茶对于人生的一种保健的作用。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见我想见的人,干我想干的事,茶就是我唯一想干的事。


总策划:奚斌锋 // 摄像制作:郭彦斌 // 文案:段银涛 // 新媒体运营:纪文波 // 出品:陕茶研究院  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  西部网茶业频道  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 支持媒体:茶贵人 新丝路茶网 亚太茶业全媒体 陕茶网  陕西青年网 西安旧事 // 支持:昱青文化  九成宫影视  和平茶业  西安古道茶城  艺茶艺咖啡书吧


茶的背后最重要的是人,他们既是陕茶发展史的见证者,又是陕茶发展的卓越贡献者。献礼建国70华诞,”陕茶研究院“隆重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产业见证变迁——茶的力量之《茶眼看陕西》陕茶功勋人物专题访谈录”全媒体系列报道,著述陕茶经略,驱动产业创新,传世秦人茗饮,聆听先锋之音!为陕茶鼓与呼,欢迎转发分享,欢迎留言评论。


学员专访:结缘茶叶进化论,打通我学茶“任督二脉“|

误打误撞的“学茶“之旅,爱恨交织!

毕业后误打误撞入行学茶,有幸得一干老师指点学理论,试品鉴,跑茶山寻访,学茶艺师,考评茶员,一时间进步极快。

然而,太多学派指点涉猎,令风浔不幸的丧失方向标,似乎学了茶,又不懂茶,但又不能说完全不懂。

风浔

直至荣幸加入李扬老师【第18期-高阶品鉴班】课程,开始梳理茶叶体系,组建框架,细分讲解每一个部分,风浔才猛然醒悟:“学茶需要搭建框架,且逐级迭代认知”。

为期4天课程,风浔跟从李扬老师从普洱茶最为核心特质——越陈越香,一层层抽丝剥茧,逐步解析茶叶历史形成,云南主要品种形成,加工工艺对比,品鉴茶叶活性(不同片区茶样对比,用水测试),及其熟茶发展史、主要风格等。

下文所学部分课堂知识,逐一为各位分享:

1
普洱茶审美:越陈越香是开端

普洱茶素有“可以喝的古董”美誉,即随时间陈化,越陈越香。

问及“越陈越香”的底层逻辑?茶圈内外,喝茶的都能随口说出一二,却不尽相同。列出随主流一类说法:“越陈越香?就是普洱茶的香气、汤色、滋味,再者说气韵,随着时限变化而越来越好喝”。

询问深入,几近无人能回复“越存越好喝的表征“及其背后原理。在李扬老师课堂上,风浔找了到答案:“活性,是判断普洱茶是否具备存储价值的核心条件”。

李扬老师说:

「喝一款茶,用心感受口腔中茶叶糖苷类物质的体现,即回甘、生津、清凉感的强弱、体现位置、持续性如何?强,则初步说明这款茶活性很好,反之不好。

随时间变化,汤质变醇厚(内含物质丰富),喉韵变深,则这款茶具备越陈越香的特质。」

2
普洱茶“起源”:品种进化的密码

想了解本质是植物的茶叶密码,必定绕不开其品种进化和生长环境。

开篇,李扬老师以其深入对茶山历史和人文实地考察,讲解茶种诞生(历史演变),农业规律。一度刷新风浔很多混乱认知:

以往分不清勐海大叶种和勐库大叶种,谁更胜一筹?李扬老师解释道:“茶树品种经过优胜劣汰(含人为驯化)进化,最终留下生长力极强、还便于采摘的勐库大叶种及其它茶树种。”

相信很多人跟风浔一般,曾寻访茶园未必发现茶园中茶树种植密度,十分影响茶树生长,即等同条件茶园中,种植密度稀疏,茶叶品质越好,反之品质相对较差。

走进茶园,我们惯性认为:“古树茶就一定是好茶!“实则,古树茶普遍内质较好,但不代表所有古树茶都是好茶。因为,古树茶的好是由它的茶树品种,及其生长环境等因素决定的。


普洱茶“蜕变”:准确识别加工工艺

李扬老师讲工艺时,说过一句话:“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评茶员之前,需先成为一名合格的制茶师”。听这句话时不禁联想到,学评茶员时的茶叶教授也曾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如果你是一名合格的制茶师,那么对你学评茶员会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说到“评茶“,自然与”品鉴“二字息息相关。所谓的普洱茶品鉴,品的是原料优质否?工艺标准否?仓储陈化优良否?

一款茶诞生后,我们迫切想识别口中的感触,是由何种优质选料及标准工艺铸就的?为对比不同工艺,我们以正确工艺vs常见“其他”类似低温长炒、故意不炒熟、杀青后闷黄等工艺发现:

标准工艺确保糖苷类物质良好转化,持续实现越陈越香特质。而其他类工艺,则提前消耗,或者直接消耗尽糖苷类物质,出现阶段性口感佳,随即口感每况愈下的情况。

自然,普洱茶品鉴浩瀚无垠,以上仅是九牛一毛的一方面思索,具体遇到市场偏好选品,或是仓储什么环节导致口感有变,则另当别论。

4
普洱茶史话:不得不说的熟茶

国标定义普洱茶时,最后一句提到:“普洱茶又分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

自通过控制微生物生长量掌控熟茶有效转化率,以小堆发酵解决传统大堆发酵的困惑,实现仅百斤原料即可发酵熟茶。加之,各类名山头足量原料涌现市场,普洱熟茶得以实现跨度越级,进一步活络整个消费圈。

曾经,普洱熟茶一度受到质疑:“价格昂贵,像喝苦药汤子”。风浔带着沈培和五项因子去审评一款熟茶,认知依旧会通过“香甜润喉醇滑”六字决去判断。经过李扬老师指点才知道:

无论普洱生茶、熟茶,都需用心去感受糖苷类物质的体现,即回甘+生津+清凉感强的强弱,来判断其是否具备越陈越香的潜力。

学完李扬老师此套方法,让风浔有所思考:“表象上,一昧追求品牌价值、名山头效应,偏向个人喜好,而非尊重茶品本身的品质特点,这不利于主观判断一款茶的特性;内涵上,茶界学派众多,各有说辞,但无好坏之分,百家争鸣也不失为是一种大好之势。

陈升学堂|第83期:权威干货!普洱茶国标熟茶审评方法

  普洱茶国家标准GB/T22111—2008,规定了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术语、类型与等级、要求、实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该国标目前是普洱茶有关部门开展检测、审评等相关工作的官方理论依据。
 
  上期陈升学堂,我们学习了普洱茶生茶的感官审评方法,本期我们学习普洱茶熟茶的感官审评方法。
  一、总则
 
  普洱茶(熟茶)感官审评分散茶和紧压茶两类。
 
  1、感官审评
 
  是指按照规定的审评程序,依专业审评人员正常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评定茶叶色、香、味、形等构成茶叶外形和内质,以确定茶叶的等级和品质。
 
  2、普洱茶(熟茶)散茶审评项目分外形(条索、整碎、色泽、净度)和内质(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3、普洱茶(熟茶)紧压茶的感官审评项目分外形(形状、匀整、松紧、色泽)、内质(同散茶)。
 
  二、散茶
  熟茶散茶
 
  1、审评原则
 
  散茶外形审评,侧重条索和色泽两项因子;内质审评侧重香气、滋味两项因子。
 
  2、审评方法
 
  (1)外形审评
 
  在扦取的样品中用分样器或四分法分取试样约150克~200克,置于评茶盘中充分混匀后铺平。
 
  条索:对照标准样,比条索松紧程度。以卷紧、重实、肥壮者为好;粗松、轻飘者为差。评出供试样是否符合同级标准的品质水平。
 
  色泽:对照标准样,比色泽和嫩度。色泽红褐、均匀一致者为好;发黑、花杂不匀者为差。嫩度比含毫量的多少,含毫量多的嫩度好。
 
  匀整(或整碎):对照标准样,比匀齐度,观察上、中、下三段茶的比例是否适当。
 
  净度:对照标准样,比含梗、片的多少,梗的老嫩程度;有否茶类夹杂物和非茶类夹杂物等。
 
  (2)内质审评
 
  称取已在评茶盘中混匀的试样茶5克,置于250毫升的标准审评杯中,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5分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次序为:汤色、香气、滋味、叶底。
 
  汤色:以红浓明亮、红亮剔透为好;深红色为正常;汤色深暗、浑浊者为差。
 
  香气:比香气的纯度、持久性及高低。以香气馥郁或浓郁者为好;香纯正为正常,带酸味者为差;异味、杂味者为劣质茶。
 
  叶底:以柔软、肥嫩、红褐、有光泽、匀齐一致为好;色泽花杂、暗淡、碳化,或用手指触摸如泥状为差。
 
  三、紧压茶
  熟茶紧压茶(陈升号猪饼熟茶)
 
  1、外形审评
 
  对照企业留存的实物标准样进行审评对比。
 
  (1)形状
 
  布袋包压型:审评形状是否端正,是否起层脱面,边缘是否圆滑、有否脱落;
 
  模压型:审评形态是否端正、棱角(边缘)是否分明、厚薄是否一致。模纹是否清晰,是否起层脱面。
 
  (2)匀整
 
  指表面是否匀整、光滑,洒面是否均匀。
 
  (3)松紧
 
  指压制紧实程度。
 
  (4)色泽
 
  外形色泽红褐(或棕褐)者为好。
 
  2、内质审评
 
  将部分审评样解散混合均匀,称取试样茶5克,置于250毫升的标准审评杯中,注入沸水至杯满,冲泡5分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香气是否纯正和高低,滋味的浓淡和回甘,汤色的明亮或混浊,最后将杯中的茶渣移入叶底盘中,审评其叶底色泽、嫩度和整碎。审评以香气、滋味为主,汤色、叶底为辅。
 
  3、审评记录
 
  用茶叶审评记录表,对每只审评茶样的外形、内质各项审评因子进行评价,并用本标准规定的评茶术语具体描述和记录清楚。
找到约759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