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的策划书

找到约206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硒茶文化|讲述一片茶叶的“前世今生”,长篇报告文学《利川红》出版发行!

7月26日上午,利川星斗山红茶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龙船天街的门店里,员工们手捧红色封面的《利川红》书本,认真读起来。

由本地作家陈亮所著长篇报告文学

《利川红》

近日正式出版发行

讲述了这片茶叶的“前世今生”

陈亮,土家族,湖北利川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那山,那时光》《打开村庄的另一扇门》《微尘》等。

《利川红》全书共16章245千字

记录了“利川红”品牌成长之路

陈亮介绍,“利川红”品牌2012年才正式定名,短短几年间,红动楚天,名扬天下,是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成就了她的蓬勃生长,是所有倾情逐梦人的接续奋斗赋予了她国色红茶的精神内涵。

本书以“五一劳动奖章”“荆楚工匠”获得者邱建红先生毕生专注“利川红”制作技艺为主线,铺陈叙述“利川红”品牌成长之路,以大量与茶相关的史料和新闻事件为佐证,详细叙述了一群爱茶人专注“利川红”品牌塑造和农业企业发展的动人故事。

同时,在《利川红》报告文学中,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以纪实和场景还原的手法,生动描绘了宋本多、黎志炎、胡家雄、陈凤国等一批农技专家对利川红茶品种及制作工艺的保存和发扬;卓万凯、邱建红、王启茂、廖伟、程清安等众多企业家和制茶大师对品牌的呵护、对红茶制作工艺传承和创新;省州市镇各级领导接续为品牌推广助力;大批公众人物、社会名流、茶界专家的大力支持与推荐......全书刻画了上百位与利川红品牌成长相关的人物,并对他们各自所做的贡献进行了生动描述。

为了给“利川红”著书立说,作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参阅了大量史料,浏览了近二十年来关于利川茶产业发展的各类新闻报道。

报告文学《利川红》由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联主席刘醒龙倾情做序。华中师范大学自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吴志远如此评价:“利川红是这个大时代的典型样本。而这本书出炉,可以看作是对利川红成长经历的一次整体回顾。从管理战略来说,这是一次复盘!”

利川星斗山红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卓万凯说,《利川红》这本书是对过去的盘点,讲述了星斗山红茶公司的“屡败屡战”和“九死一生”。这将激励每个“利川红”茶人不忘初心、持续聚焦、开放包容,奋力打造中国红茶第一品牌,以更高的水平、更强的能力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后记如下:

图片

动念写这本关于利川红的报告文学,是在2018年东湖茶叙之后。

那时我已供职于市融媒体中心。利川红一夜爆红,国家、省州市全媒体平台对此事件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因工作司职关系,我无缘参与一线新闻报道,却领了一份做宣传结项报告的任务,自然对整个宣传的广度深度有了全方位的了解。

那段时间,利川街头巷尾到处都在谈论利川红,全国各地的友朋也都在通过各个平台了解利川红的相关讯息,利川红俨然成为一张城市名片,承载了万千游子的乡情乡愁。

这杯历世未深的红茶在赚足眼球的同时,让利川也在全国火了一把。但在当时,大家的确不知道这杯茶会被推到何样的新高度,定论尚早,再加之我与茶结缘不过数年光景,平日品饮,多不细择品类,于此道实在知之有限,只恐深情拙笔难赋,动笔的欲念便就此搁置。

2019年1月19日,飞强茶业公司“聚力2019,我们都是追梦人”新年联欢会在利川开元酒店举行,我受邀参加盛会,还参与了主题朗诵诗歌《我们都是追梦人》的创编和现场表演,与一干为利川红品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茶人们第一次亲密接触,也感受到了作为利川红品牌的主要推动力量——飞强茶业全体员工一直传承着的坚定、坚守、专注的公司精神。活动还邀请了茶农代表和帮扶村干部参加,推动茶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也一直是利川红品牌肩负的使命。

2019年4月,喜讯再传,一是邱建红先生获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受邀出席授奖大会,为全国茶业届唯一代表;二是利川红成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唯一指定用红茶,将担负起茶和天下的神圣使命。种种机缘,已让利川红当之无愧成为全国一线高端茶叶品牌。

制茶大师邱建红(杨顺丕 摄)

自那时起,为利川红立传的时机已然成熟,我便开始留心收集相关资料。武陵腹地的植茶之风由来已久,利川出口红茶产销记录早在清末便已见诸各类史料,利川早已是宜红茶当之无愧的核心产地之一。

自八十年代以来,一众茶人从冷后浑品种保护到茶乡建设到高端红茶研制再到利川红公共品牌的确立和推广,许多人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

在东湖茶叙之前,利川几乎只有飞强茶业公司在独家推“利川红”公共品牌,这样的坚守之路无疑是曲折而艰难的。

飞强茶业公司自1997年成立至今,历经波折,但愈挫愈奋,24年专注红茶初心未改。用卓万凯先生的话说:“我们没有成功的经验,只有失败的教训”“做茶企16年,亏了13年,但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境,我们的目标从未动摇过”。凡此种种,越是走近,心内敬畏之念愈盛。

2019年7月的一个周末,我到了飞强公司毛坝厂区见到了冷后浑的主要研发者邱建红先生。自下午四时起,与邱先生一直对谈到晚间十二点。邱先生是飞强茶业公司的创始人之—,也是公司坚守至今的唯一原始股东,对利川茶产业发展和利川红品牌建设走过的诸多历程如数家珍。

话题从邱氏一门的故人故事说起,再渐牵扯至四十余年来,历代茶人们的接续奋斗,种种机缘,诸多波折难以尽述。利川红能有如今大红大紫的局面,与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正确、坚定决策和一众茶人们固守初心,倾情坚守密不可分。

一杯茶的故事里,有渡尽劫波的艰难曲折,也有时代中兴的美好际遇。所幸,最终她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带着使命走出大山,走进世间爱茶人的杯子里。

星斗山茶园(李传书 摄)

那夜的访谈中,讲到兴起时,邱建红先生还翻出茶书指与我了解更多茶专业知识,说到感怀处,亦可见到他眼中隐约闪现的泪光。

倾心制茶三十年,利川红终于名扬天下,成为人间至味,他本人在五十五岁之龄,获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巧合的是,其父邱光学也于1987年,在五十五岁上,因为在供销系统做出了杰出贡献,也曾获颁此奖章,父子两代人均获此奖章,在全国亦属首例。父亲已然作古多年,但父子两人共同坚守的奉献精神、工匠精神却得到了最好的传承。往事历历,多少坎坷多少磨折,而今都化作一腔幸福满满的回味。

“是这枚星斗山下的叶子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梦想,是利川红品牌让曾经艰难的日子变得有希望和意义。”诸多感念难以尽诉,邱建红先生的感慨,也是所有陪伴呵护着利川红品牌的茶人们共通的心境和心声。

第二日作别,邱先生亲送我出厂区大门。想起四月间,建红先生上京领奖前夜,马君女士写下的感怀文章《聊以茶香分夜永》,对建红先生的画像正如此时所见这般仁厚模样。

回程路上,我一边回味着这些故事,一边坚定着要把他们的努力,他们的艰难一一记取的决心。之后的时间里,我一边收集着各种资料,一边动笔行文。其间,多次拜会过飞强茶业公司董事长卓万凯先生、副总经理赵龙江先生、市场部经理马世国先生,与飞强茶业公司一班茶艺师也有过多次访谈。也同时走访了同样专注做利川红品牌的其他茶业公司,对一众倾心制茶、侍茶的农技专家、企业家也从侧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了解。

从市茶业局提供的资料里,更对利川举全市之力打造公共红茶品牌的决心和力度也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和把握。这一切都成为我坚持书写的源泉和动力。

春茶(陈小林 摄)

在与卓万凯先生的对话中,他一直在强调着省州市委、政府对利川红品牌推动和企业扶持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历任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各级领导,各界爱茶人对品牌的关怀呵护有着深深的感念之情。

利川红品牌2012年才正式定名,短短几年间,红动楚天,名扬天下,是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成就了她的蓬勃生长,是所有倾情逐梦人的接续奋斗赋予了她国色红茶的精神内涵。

一杯茶,一座城。国盛茶兴,最爱利川红!这是大家的利川红,她属于利川人民,属于异乡游子,也属于天下所有爱茶人。

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参阅了大量史料,浏览了近二十年来关于利川茶产业发展的各类新闻报道,对各刊、报、网记者所写的极有价值的文章进行了部分原文引用。亦遍阅了“志远读城”“爱喝茶的林木先生”“中部之声”“关注利川”等微信公众号文章,他们从不同层面阐释了这片叶与一群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些超越茶产业之外的精神内核,是行业之外的笔者所无法感知和企及的,没有这些珍贵的资料和推文,拙笔无法全方位展示利川红品牌成长的艰难曲折之路,这些背后的记录人,是本书真正的作者!

本书以邱氏建红先生毕生专注制茶为主线,铺陈叙述利川红品牌成长之路,着笔最多的是飞强茶业公司。

因为所知有限,对一些一直致力于利川红品牌推广的领导、企业家、社会公众人物所做贡献记录不够详实,对飞强茶业公司之外其他茶企的成长与发展书写广度深度不够,对赵龙江、陈凤国、何泽勋等大批担当品牌推广策划工作的茶人故事挖掘不深,对这些潜心侍茶的人们所历之波折,所经之艰难,不曾也无法一一尽述,甚至还有诸多重要的人和事被拙笔遗漏,回望检点,此皆为心中之憾。

“‘清茶一杯,手捧一卷,操持雅好,神游物外’是品质生活”。这是习总书记2014年3月18日在河南省兰考县县委常委扩大会上关于茶的经典语录之一。因为总书记的惜茶、爱茶,方有东湖茶叙,方有今日之利川红。国盛茶兴,利川红的品牌成长之路,正是得益于这盛世之种种机缘。

茶中至味,卓绝之品。国宾之礼,惊世之珍。奉此佳茗,赠君以饮。舒天昭晖,宏泽推恩。

2020年,“疫”路艰难前行,利川红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又再一次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多难兴邦,实干为要,经历疫情粹炼的中国发展必将充满希望,经历疫情粹炼的利川红品牌成长之路必将充满希望。文字仅是记录,茶道自会恒久。国盛茶兴,最爱利川红!利川红的成长还在继续,利川红的故事必将流传。

来源:恩施州茶产业协会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二届中国茶人新春茶会:一杯融合、向上的茶


       2月5日晚,来自海内外的茶人朋友们云相聚在“2021年中国茶人新春茶会”,通过这样一场特别的“茶人春晚”,为这个世界端上了一杯温暖而和平的茶。数十万的茶友通过人民网以及茶道新生活等多个媒体平台收看了本次直播,共品“同一个世界,同一杯茶”。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837

  “2021年中国茶人新春茶会”由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食品安全网“全国茶叶安全信息中心”、茶道新生活主办,茶道新生活承办,四川省雅安市人民政府、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人民政府、四川省荣县人民政府、四川省筠连县人民政府、四川省旺苍县人民政府、福建省福鼎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南省安化县人民政府、云南省勐海县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今大福生态茶叶有限公司、英德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四川米仓山茶叶集团有限公司等协办,并获得了来自茶行业内外的大力支持。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848

  “我的家乡,我的茶”——这是“2021年中国茶人新春茶会”的主题。本次活动的总策划茶道新生活创始人、《茶源地理》系列丛书主编吴垠女士介绍:“在这个疫情和经济下行给人们的内心带来动荡的时代,实际上,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给了我们很大的安定,我们与土地相连,它就是我们生命安顿的根。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853

  而在今年这种形势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的家国情怀来得更加地强烈而又有感触。通过这样一个主题,既显示了我们的一种来自土地和家乡的荣誉感,同时也传递了一杯茶可以温暖所有人的无边界的状态,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在一杯茶里,心安就是故乡,一杯茶可以连接起所有的人,找到家的安顿和舒适感。”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858

  去年首届中国茶人新春茶会”以“天、地、人、和”为篇章,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去演绎茶的精神内核让许多茶友留下的深刻的印象,而今年的表演将茶人和茶的关系以及茶生活化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02

  王德如震撼全场的开场鼓点《开春》敲出了茶人们对新春及春茶的期待和喜悦之情;邱阳、周军贯穿全场的朗诵,表达了茶人对天、地、人、茶的无限依恋并歌颂了茶和人的关系;而由星海音乐学院作曲副教授小峤(陈艺峤)编排,由小峤、苏君仪、林森、王佳琦演艺的吉他弹唱和拉丁舞则表现出了茶人与茶之间如恋爱般的温柔与缠绵;周蕊的竖琴和国乐大师方锦龙的琵琶弹奏是茶人对家乡茶的思念;冯佳界清澈的歌声与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谢东笑表现出了茶人的质朴与细腻。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13

  在长达6个多小时的直播当中,来自广东电视台的主持人徐靓女士和刘学先生以及茶道新生活的创始人吴垠女士与来自茶产区以及海内外的茶人代表以及跨界茶友隔空开启了茶话会。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17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23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27

  结合精心打造的舞台表演,2021年中国茶人新春茶会为茶友们先后献上了三杯不同的茶:“一杯健康的茶“、“一杯关系的茶”和“一杯安顿的茶”。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31

  去年以来好几次关于“茶水能治疗新冠”的言论传播虽然带来部分茶人短期的兴奋,但对茶行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让普通消费者感到困惑。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施旭光先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与健康研究室主任孙世利博士从不同的维度提醒大家用客观和理性的视角去看待茶叶的健康功效,再次向广大茶友们说明目前茶叶对于预防和治疗新冠的功效并没有得到证实,并提醒大家要“知性饮茶”:多喝茶,能提升免疫力,也就是能扶正,也能预防身体疾病并且让身体更容易康复,但并不是药。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35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先生先生、中国食品安全报社副总编张昆峰先生从科研及媒体监督的角度探讨了备受关注的茶叶食品安全问题,号召大家参与“全国茶叶安全中心”的共建;而极飞科技传播经理徐芊芊则分享了高科技无人机在帮助实现科学化管理基地的应用,表达了可持续发展农业在科技和数字之下新的可能性。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39

  福鼎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青碧女士、英德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国明先生、湖南安化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伟群先生作为茶产区的代表,分享了他们家乡的茶的特点。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43

  东方船品牌咨询机构CEO王郁斌先生、科特勒集团中国区总裁曹虎先生、曼哈顿资本投资公司 (杭州) 总裁王进先生、广州注意力传播集团董事长马苏格先生分别从品牌、年轻消费者洞察、资本以及传播等多角度为茶行业提供了专业的发展建议。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47

  “网红县长”、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陈灿平先生与今大福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苏建良先生分别就直播风口以及市场变化的应对分享了宝贵的经验。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50

  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基地主任、教授王旭烽女士以及来自湖北武汉的茶友鱼乐为大家分享了疫情期间茶所传递的温暖以及给个人带来的抚慰。

  潮州工夫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陈香白先生、《巴蜀茶文学史》作者刘昌明先生、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孙前先生、广州点心协会会长郑志强先生分别介绍了“潮州工夫茶文化”、“四川茶馆文化“和“广州叹茶文化”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茶生活文化。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55

  台湾茶农余三和、安溪茶农陈两固、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陈书谦、武夷岩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国英、原安化县政协主席伍湘安、香港茶艺协会会长叶荣枝 、马来西亚国际茶文化协会理事长萧慧娟、新加坡和谐茶会会长李自强、台湾紫藤庐创办人周渝、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导演王冲霄跟茶友们分享了他们的生活中的那杯茶是如何将自然、家乡和情感相连的。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58

  这种“云思想”的多元茶话会形式是本次的茶会与去年最大的不同,也是承办本次茶会的茶道新生活团队的一次积极的尝试。

  “无论是节目的角度还是观点呈现的维度,事实上我们都在试着构建一个立体的世界,它带着物质带着精神,带着科学,同时也带着情感和人文,带着思索,带着理性,带着探索,但同时也带着关切,温暖和情谊。”

微信图片_20210207202002

  茶道新生活创始人吴垠女士表示,让许多茶友们意想不到的是,本来是冲着看节目去的,竟然还收获了不少硬核的知识点,还有不少网友一边看着直播,一边在留言区里就开始记笔记和写总结了。

微信图片_20210207202005

  本次活动得到了行业内许多茶友们帮助与支持,纷纷发来了视频祝福,预祝活动圆满成功。而与此同时,组委会也邀请这些茶友们分享属于他们自己的“我的家乡,我的茶”,这些分享将通过茶道新生活的官方视频号陆续与大家见面。在活动的进行中,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陈勋儒先生发来了他观看此次直播的感受:“传播茶产业正能量,要让更多的人爱上茶!”

微信图片_20210207202010

  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基地主任、教授王旭烽女士留言评论说:“第二届茶人春晚今晚直播,感觉很高效,而且又找到了一条人际关系的交流通道。这几天我天天在看一套特别有意思的书。今年是来不及说了,留着明年介绍吧。总之茶言茶语顺耳听,好山好水等香茗。”

微信图片_20210207202016

  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民俗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主任余悦先生写下一则《茶人春晚即兴》,诗中云:“春晚再齐聚,群星现视屏。每岁多创意,今春别有径。防疫揭首篇,茶界势干云。品牌在建设,铮言又倾听。乡茶是至味,思念寄深情。众艺精彩至,清音暧人心。主持妙语出,铿锵三人行。网络传万里,世界享香馨。”

微信图片_20210207202020

  吴垠女士表示:此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虽然遇到了包括疫情在内的很大的挑战,茶道新生活仍然坚持做了这件事情,并且持续向上向善向前,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其他主办、协办单位及很多个人的支持,感受到了大家想要去推动和影响世人更加爱茶的这种状态,希望将这杯带着丰富文化内涵且温暖的茶端给大家的同频共振的人越来越多,更多的人开始参与进来共建了。

微信图片_20210207202023

  “中国茶人新春茶会将于大家年年见,办成一个有思想,有交流,有分享,有文化,有情感,有欢乐的年度活动,持续成为一个大家表达和收获的平台、持续地提供更多的养分给做茶人,爱茶人,促进茶人之间更多的融合和交流,给爱茶人更多的有趣、喜悦和欢乐;共同见证和推动茶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共享一杯茶的交流和友谊!

微信图片_20210207202028

  让一杯茶,能以不同的形态,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给人陪伴与温暖。”

微信图片_20210207202031

  2021中国茶人新春茶会主办、联合主办、承办、协办单位

  【主办单位】

  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食品安全网全国茶叶安全信息中心

  茶道新生活

  【联合主办单位】

  四川省雅安市人民政府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人民政府

  四川省荣县人民政府四川省筠连县人民政府

  四川省旺苍县人民政府

  云南省临沧市人民政府

  福建省福鼎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湖南省安化县人民政府

  云南省勐海县人民政府

  广东省潮州市农业农村局

  福建省武夷山市人民政府

  福建省安溪县人民政府

  安徽省祁门县茶业局

  【承办单位】

  茶道新生活

  【协办单位】

  今大福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英德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

  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青鸟种子

  中华文化促进会

  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中国小产区认定委员会

  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

  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茶艺国际传播中心

  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

  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

  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

  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

  广东省茶叶流通协会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

  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

  广东省茶叶学会

  广东省品牌研究会

  福建省茶叶学会

  内蒙古茶行业协会

  武夷山市茶叶同业公会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浙江大学茶叶发展研究院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学院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浙江省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

  内蒙古万里茶道研究院

  华夏北欧协会

  云南省摄影家协会

  香港茶道协会

  南洋印记茶文化协会

  广州市茶文化促进会

  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

  广州图南生活美学酒店

  【支持媒体】

  人民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世界语部

  中国食品安全网

  广东电视台

  广州电视台

  茶道新生活

  茶源地理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普洱》

  《茶道》

  《茶博览》

  《赢周刊·中国茶商》

  茗边头条

  湖南电视台茶频道

  《中华茶韵》

  亚太茶业

  《中国茶业用品》

  《茶情报》

  兴茶传媒

  说茶传媒机构

  陕茶网

  《徽茶》

  华夏徽茶网

  《中国茶叶》

  《Tea茶》

  《茶艺普洱壶艺》

  茶阅全媒体

  天下茶友网

  中华茶友集结号

  中华名茶网

  《是茶文化》新媒体

  红网茶频道

  【第二届中国茶人新春茶会组委会】

  【组委会名誉主任】

  陈宗懋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仲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国富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

  【组委会文化顾问】

  王旭烽 

茅盾文学奖得主、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基地主任 教授

  陈香白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兼学术委员、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传承人

  王开岭 央视《看见》主编,著名作家

  王冲霄 央视《茶一片树叶》《本色中国》总导演

  姚国坤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茶文化著名学者

  金坚范 中华文化促进会驻会主席团咨询委员

  余悦 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民俗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主任

  吴晓力 中国茶叶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

  【组委会主任】

  孙忠焕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朱宇清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社委、副总编、中国食品安全网总编辑

  殷建豪 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长、中国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

  江用文 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

  周国富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

  包静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

  【组委会副主任】

  封槐松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阮建云 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陈永昊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与宣传部部长

  陈勋儒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原云南省政府副省长

  孙蔚 中华茶人联谊会秘书长

  陈栋 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常务副会长

  唐劲驰 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长

  王岳飞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

  张黎明 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副会长

  操君喜 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副所长

  曹藩荣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

  王贵卿 原中国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文标 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深圳市华巨臣实业集团总裁

  欧阳道坤 中国茶业商学院院长

  陈书谦 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

  蔡金华 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会长

  黄波 广州茶文化促进会会长

  【组委会执行主任】

  吴垠   茶道新生活创始人、《茶源地理》系列丛书主编

  【组委会执行副主任】

  戴学林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办公室主任

  陈文品 华南农业大学茶叶科学系、茶学系主任

  刘琪 内蒙古茶行业协会秘书长

  纪洪涛 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

  刘国英 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


【紫阳茶人】曾晓勤:西部茶文化的深耕者

作者介绍

李胜璋

1963年出生于陕西省旬阳县蜀河镇。大学文化程度,系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紫阳县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紫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因工作关系参与编写《可爱的紫阳》、《紫阳脱贫攻坚纪实》、《走出贫困》《希望的田野》等书籍;策划编辑《紫阳脱贫攻坚记事》、《汉水硒陶》、《紫阳园区印象》等摄影画册;为《襄渝往事》等书刊策划拍摄照片。写作、摄影既是原来自己喜欢的工作,又是后来个人业余爱好。在国家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100余篇(幅)。撰写的《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的灵魂》讲稿受邀到多地讲授。

西部茶文化的深耕者

——访陕西茶文化学者曾晓勤

曾晓勤,陕西紫阳人,毕业于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陕西茶叶学会会员、省作协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茶文化学者,现供职于紫阳县委宣传部。曾晓勤先生近二十年来致力于紫阳茶文化以及西部茶马古道研究,著作颇丰,有《煮茶紫阳》、《紫阳茶》、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紫阳茶纪行》出版,获陕西省首届“茶文化新闻工作者”称号,是我省有影响的茶文化学者。

由县文联牵头采写出版的《紫阳茶人》一书,是紫阳茶叶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对紫阳底层有贡献茶人一次扫描式的采写,目的在于激励和引导底层茶叶生产销售者,效果在于总结产业发展经验。今特对曾晓勤先生做采访,记录如下:

问:曾晓勤先生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紫阳茶文化的?

答:真正进入茶文化这一领域应该在1998年,我的朋友时任紫阳茶叶试验站所长张显忠,共同策划了“紫阳县第一次茶文化座谈会”,并首次提出“紫阳茶文化”这一概念,从此“紫阳茶文化”一词在紫阳落地生根。紫阳第一次茶文化座谈会是按学术性会议召开的,我们提前半个月理出了框架性发言提纲,参会有:程从礼、聂长久、吴少华、程良斌、程楚安、曾德强、栾成珠等共二十多人。当然,“紫阳茶文化座谈会”是借宣传部的手才成功举办。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发掘与茶有关的文化现象,并开始写作有关茶文化的文章,2002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书《煮茶紫阳》。

《煮茶紫阳》的出版产生了一定影响,因为在当时写一本书难,出一本书更难。该书把散落在紫阳民间有关茶文化现象、故事、历史,以及个人与茶的经历通过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展现给读者,很多资料是正史没有记载的,譬如:羁马庄、毛葫芦、茶滚子、茶习俗等。著名茶文化专家丁文先生在《陕西茶文化》一书中评价到:“《煮茶紫阳》用散文笔法记述了紫阳茶叶历史事件、品茶习俗、茶叶的贸易流通以及伴生的文化现象,颇有新意。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发掘并披露了一些新的历史史料,有助于紫阳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研究。”《陕西茶文化》一书收录了当代作家的9篇散文,我的《“毛葫芦”老陶》被收录其中,其他有贾平凹、方英文、丁文、陈长吟、孔明、韩星海等。

问:曾晓勤先生,你在紫阳县委宣传部工作时间较长,宣传部工作繁重,你是如何处理工作与茶文化研究的?

答:在宣传部工作的时候工作量大,头绪多、涉及面广,但只要勤奋、有心即可。

紫阳是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县,宣传部的宣传、文化工作始终要围绕主导产业来开展,这期间需要用大量的时间来思考、去实践,每年的宣传需要有新亮点、新的手段去传播紫阳富硒茶,这时候你不得不去思考,不得不去发掘,特别是一年一度的茶文化节是对宣传文化工作的一大考验,从框架到点都需要参与进去,其时这期间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紫阳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参与策划了大型有关茶的文化项目,譬如: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从剧本的修改、拍摄场景选择和组织、宣传和推介始终主抓,参与策划“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高峰论坛”、“紫阳茶与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高峰论坛”,统筹了大型民歌舞台剧《茶山情》。这些文化项目是工作也是研究对象,它让我与紫阳茶紧紧联在一起。

2009我出版了《紫阳茶》一书,算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书的重点记录了紫阳茶的文化现象,该书没有新的突破。当然这本20万字的作品大多是在夜晚和节假日完成的。

问:你认为紫阳茶文化的核心文化是哪些?

答:紫阳茶文化只有两个核心的东西,那就是“紫阳贡茶文化”、“茶马贸易文化”。

紫阳富硒茶有着3000年的的贡茶史,经历了西周、西汉、盛唐、大清充贡现象,这在中国茶叶史上是罕见的,期间围绕种群的选择、工艺的改良、上贡的制度,以及储藏、运送、包装等等,发生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事件,有很多资料、技艺失传,部分元素被承传和延续,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文化。紫阳富硒茶有着1000年的茶马贸易史,也经历了唐、宋、明、清四朝,期间国家关于“茶马制度”的产生、变革、消亡,以及紫阳富硒茶在征收、加工、贸易、运输、管理和茶马司的关系等等,由此衍生出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其意义非凡且伟大,这一现象我们不能说不是一种文化现象。

“紫阳贡茶文化”它是和中国几千年的儒教文化紧密相关的,皇宫是最奢华、最高贵的地方,是权力的中心,皇帝喝的茶当然是最好的茶。“茶马贸易文化”它是和唐、宋、明、清国家命运捆绑在一起,西北九边是靠茶构筑了一道藩篱,用茶的稀缺性制约西部少数民族,它的英雄色彩无疑让人肃然起敬。

在全国茶叶产大于销的状态下,紫阳要打好这两张牌,因为有25万亩茶园,16万人捆绑在茶叶产业链上。虽然位卑,但不敢不对这兴县富民的产业鼓与呼。

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郎在对们唱山歌》新闻发布会上

问: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紫阳茶纪行》的出版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请你谈谈学术价值研究经过。

答: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紫阳茶纪行》一书是围绕茶马古道上流通的茶叶展开的,紫阳作为中国第一条茶马古三个道源头地之一的县份是重点研究的对象。该书以大量正史、文献、文物、地方志、田野遗迹、碑板摩崖,证明了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青新茶马古道存在的形态、时长、规模、影响,其立论正确、史料详实、论证有力,首次向读者展现了有关“茶马贸易”几件难得的珍贵文物史料。同时,采用散文的笔调来写历史,易懂好读。

该书是把整个西北部“茶马贸易”纳入视野进行研究的,在国家治理西北的战略背景下,通过事件、人物、城镇、道路、习俗勾勒出西部“茶马贸易”的全貌,打通了目前各省学者碎片化研究的壁垒,同时把紫阳富硒茶放在国家战略层面剖析、研究,并通过发掘“紫阳茶区”相关州、县历朝的茶叶贸易额度来确立“紫阳茶”在西部的地位和影响。

其最大的价值是完整地揭开宋、明、清初西部“茶马贸易”以及形成的“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的神秘面纱,为后来者提供了难得史料和基本依据。

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紫阳茶纪行》的成书历时近两年时间,跨越四省十县市,走访了七个博物馆,行程上万公里,翻阅百万的史料,算是一次智力、学识、体力的考验。为考察康县《茶马御史碑》,由于暴雨过后,道路垮塌,班车无法过境,只好在泥泞草坡步行5公里翻越山垭,才可以搭上去康县的班车,到了康县已是狼狈不堪。2018年9月在湟源考察,虽然做了一些准备,但一阵暴雨过后,气温骤降,被冻的瑟瑟发抖……生活上的苦难对我不是事情,获取稀有的史料是一大难题,期间,为获取临潭一件私人收藏的明朝永乐年间皇帝的“敕书”文物照片,整整用了半年时间;为靠实一段古文献,整整用了一个周把《资治通鉴长编》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最后查明是苏辙在廷论中一段论述;有时一篇千字文章,要用两个周的时间,论点、论据要反复拿捏。

为国内茶叶专家/学者介绍紫阳茶叶历史

问:你做茶文化研究的难题是什么?

答:缺得是资金和时间。我算是一个搞研究的边缘人,不在研究机构内,没有项目和经费,购买图书和资料需要自费,譬如:一本珍贵的石刻本《关垅集》复印件书籍就需要300元。出书的经费还要自己想办法,所好的是在出书过程中得到了相关领导和朋友大力支持。

问:那你为什么还要去研究它,作为公务员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

答:一是研究它是我个人对紫阳茶以及紫阳的热爱,这种热爱最后变成兴趣。其中一个原因是我比一般学者更懂紫阳茶,高中毕业后,我做过茶、贩过茶,亲历了手揉、脚踩、滚口袋、太阳晒的传统制茶过程,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茶的理解更为真切;我贩过牛、羊,穿越过米仓东道,亲眼见过客栈、大型圈舍、以及沿途流传关于茶的故事,我懂得撤下袖子“捏指头”讲价的贸易方式。另一个是我的视野较为宽阔,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历史、艺术、民俗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中国茶文化其实就是一幅世俗的画卷,于我来说对其表达更为准确、顺畅、接地气。二是紫阳富硒茶是紫阳农业支柱产业,改革开放后紫阳经过了药材、烤烟、蚕桑、养殖等产业的试验,最后只有茶产业成了气候,宣传、推介、研究紫阳富硒茶,算是对家乡尽绵帛之力,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也算是正业吧。

问:作为茶文化学者你秉承的学术观点是什么?

答: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一些伪大师、伪专家在社会上忽悠,满嘴跑火车,这个时候我们更要讲究学术良心,还是要秉承客观、公正、科学的学术观点,拿出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研究成果。我在写作和研究时本着:大胆构想、小心求证的方法,事实求是,客观公正的观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看待问题。

问:你认为在紫阳富硒茶的研究上有哪些亮点?

答:上得了台面的一个是“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另一个是紫阳贡茶,其作品有《陕西汉景帝出土的世界最早的茶叶是紫阳茶之推论》《紫阳贡茶与大清300年》。第一个亮点是解决了紫阳以及西北有没有茶马古道,以及回答了谁是“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的问题,第二个亮点是论证了汉阳陵出土的茶叶来自紫阳茶区,且汉阳陵出土的茶叶就是贡茶,尽管这不是最后定论,但迄今没有发现证据证明它不来自紫阳茶区。

问:目前还在做哪些研究?

答:重点在中国西部茶马贸易的研究,兼顾紫阳富硒茶的相关知识的写作。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98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