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树栽培的意义

找到约657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十四五”专题5,茶树栽培研究“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

茶树栽培是以研究茶树的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有关的调节控制技术及其原理为主要任务的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科学。它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三五”期间茶树栽培研究进展

“十三五”期间,茶树栽培方向主要围绕茶树营养与养分管理、茶园土壤、非生物逆境(干旱、冻害)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和茶树生长,以及环境信息感知技术与装备等展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1. 茶树营养生物学与养分管理技术

(1)茶树养分吸收利用生物学机制

“十三五”期间,对茶树养分吸收利用的生物学机制展开了深入研究。介导养分吸收的转运蛋白在相关离子跨膜运输及养分稳态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克隆鉴定了多种转运蛋白,分析比较了不同钾效率品种根系和基因表达对低钾的响应。研究明确了CsTSI茶氨酸合成酶基因,主要在茶树根系中表达。对茶树不同形态氮素吸收利用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深入解析了茶树对铵的偏好利用特性及其分子机理。研究解析了春茶期间储藏氮素再利用的分子机制,分析了蛋白质降解自噬基因、氨基酸转运和代谢等基因表达及其与成熟叶氮素运出和新梢氮积累之间的关系。茶树开花消耗大量的养分,主要来源于当季根系吸收和成熟叶转运。有关研究解析了开花过程中成熟叶氮素向花的转运及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此外,还对养分供应水平影响茶叶品质成分代谢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

(2)茶树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总结提出了茶园养分综合管理 5个方面的技术策略,即精准养分用量、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调整肥料结构、改进施肥方法和配套土壤改良。研究揭示了茶树品质成分代谢对氮素用量的响应 ,明确了氮肥用量对土壤酸化、生物性状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建立了不同茶类和生产方式的茶园氮素总量定额。研究比较了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对茶叶产量、品质、土壤生物性质的影响,提出了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适宜比例为30%左右(按氮计)。研究揭示了冬季-早春期间根系氮素吸收动态,明确了氮素吸收与土壤活动积温的关系,据此提出优化追肥时期。在肥料创制方面,研制了茶树专用肥基础配方,研究比较了不同氮素形态吸收、代谢特征和土壤氮素转化(硝化)特性,筛选硝化抑制剂,有望应用于稳铵缓释功能性肥料,提升施肥效果。

在高效施肥技术方面,提出了滴灌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参数和叶面施肥技术,茶树养分吸收量明显增加,养分淋溶损失显著减少。化肥减施增效是一项综合技术,需要多方面的技术集成,为此,各地提出了多项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马立锋等提出的6套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与平均施肥模式(或当地习惯施肥模式)相比,茶园化肥减量23%~88%,增产3.3%~19.5%,新梢养分利用率明显增加,同时每公顷节本增效1.17万~2.25万元。伊晓云等报道茶树专用肥及其施用技术相较农民习惯施肥明显增产和增收。

中国茶科所专家讲授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要领

2. 茶园土壤生物特性

“十三五”期间,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开展了大量研究。有研究比较了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森林、其他农田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明确了茶园土壤微生物组成和空间分布(如根际与非根际)特性、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pH、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海拔、植茶年份等深刻影响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组成和库量。

茶园土壤微生物在茶园土壤元素转化和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对茶园土壤氮循环的微生物机制特别是土壤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开展了众多研究。研究表明,茶园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OA)amoA基因丰度与硝化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且在不施氮肥的情况下,AOA主导酸性茶园土壤的硝化过程,但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氨氧化细菌(AOB)逐渐取代AOA,主导土壤的硝化过程。氮肥施用量增加引起的自养硝化和异养硝化作用进一步促进 N2O 的排放,嗜酸反硝化细菌和对酸性耐受性较强的真菌在高酸性茶园土壤N2O排放中起重要作用,茶园土壤pH在茶园N2O 排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 茶树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逆境的响应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下,茶树生长、鲜叶产量和品质受到很大的环境挑战。近年来,由于干旱和冻害等极端气候的发生,导致了茶叶产量的大量损失和茶叶品质的大幅下降。“十三五”期间,利用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从信号感知、信号转导、基因表达、代谢调控等方面研究了茶树对 CO2浓度、气温升高、逆境(干旱、冻害)响应及其生物学机制。

研究发现,CO2浓度升高显著影响茶树光合作用和产物代谢。CO2浓度升高,增加Rubisco活性,促进茶树生长;较高的 CO2浓度抑制光呼吸,增加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降低了茶叶中天冬氨酸、丝氨酸等游离氨基酸含量。有研究表明,CO2升高显著诱导茶氨酸合成酶基因 CsTSI 和 CsAAPs 的表达,增加茶氨酸浓度。

“十三五”期间还有少量全球气候变化对茶叶产量影响的预测研究。对我国茶叶产量波动回溯研究发现,极端寒冷影响了中国一半以上的茶叶产量,年产量最多减少 56.3%。在假设全球升温1.5 ºC和2.0 ºC条件下,极端寒冷的负面影响降低到14%,长江流域(北纬30º附近)和南方(北纬25º以南)茶区极端高温带来的减产率达 14%~26%,预测气候变化对所有研究区域的茶叶产量产生积极的净影响。根据 2008—2016 年肯尼亚茶叶产量对水和热胁迫的反应,研究预测2040—2070年间,如单纯考虑温度上升影响,产量将下降10%(以1990—2020年为基准),但如考虑降水和土壤含水量增加,总体气候变暖后产量仅下降5%左右。

4. 茶树生长和环境信息感知技术与装备

“十三五”期间,茶树生长和环境信息感知技术与装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茶园智能化装备平台主要包括卫星、无人机、便携式装备、固定式基站以及信息集成系统等。目前可以实时获取茶园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水肥以及大气等信息,有关装备已经产业化生产,通过安装于固定式基站在茶园中广泛应用。利用近红外光谱设备快速测量茶园土壤有机质和总氮含量,判别准确率达到84.5%。无人机作为平台搭载成像仪或光谱反射仪,对茶树品种进行分类,最高识别精度达到 95%;对茶树叶片叶绿素和氮含量进行反演可以实现对茶树养分的智能化监测。利用图像识别区分茶树嫩芽,为开发采茶机器人奠定了基础。总体来看,方便、有效、快捷、准确获取茶树生长状况的技术和装备还处于研发阶段,离产业化应用尚有一段距离。

二、茶树栽培研究“十四五”发展方向

整体而言,“十三五”期间茶树栽培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随着研究的细化和深入,各个研究方向学科交叉更加紧密,产业的发展也对栽培技术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加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 肥水资源高效利用生物学潜力的挖掘利用

茶树不同品种或种质资源对养分和水分等的利用效率存在巨大差异,如何进一步解析养分水分高效吸收利用的生物学机制,挖掘并利用高效基因资源,对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茶园健康土壤理论与定向培育技术

土壤是茶树生长的介质,健康优质的土壤是维持茶园生产能力和提供优质茶叶的重要基础,为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健康土壤理论和指标,研发茶园健康土壤的定向培育技术。

3. 茶树绿色肥料(有机肥、化肥、菌肥)创制与高效应用

传统化肥养分易损失、持续供肥能力差,普通有机肥肥效低,微生物(菌肥)发展迟缓,需要加强适合茶树养分需求特征、茶园土壤特点和生产要求的绿色高效肥料创制,实现对肥料—土壤—茶树—品质—环境综合调控,为推动我国茶园减施增效提供产品支撑。

4. 茶树抗逆(抗冻、抗旱、抗高温)减灾栽培技术

近年来,干旱和冻害等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导致了茶叶产量的大量损失和茶叶品质的大幅下降。对茶树抗逆(抗冻、抗旱、抗高温)减灾栽培技术研究还存在较大不足,对便捷高效的抗逆栽培技术需求十分迫切。

5. 生态茶园理论、技术与系统碳汇管理

运用生态学原理,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效率,降低茶叶生产的碳排放,同时充分发挥茶园碳汇功能,让茶叶产业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

6. 茶园智慧型精准化管理技术与装备

茶树生长和环境快速感知、智能决策和实施是实现茶园智慧型精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目前在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茶树生长状况感知技术、精准变量施肥、智能采摘技术和装备等方面存在较大短板,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加大研发力度并力争取得突破。

本文有删节,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2021年第9期,P58-65,《茶树栽培研究“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作者:阮建云,季凌飞,申瑞寒,杨豪宇,程俊杰,马立锋。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北方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 ——兼纪山东南茶北引》新书推介会举行

7月14日,由虞富莲、薄子宝编著的《中国北方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兼纪山东南茶北引》新书推介会,在日照御海湾茶博园有限公司举行。

会议由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家协会主席、填补我省“鲁迅文学奖”空白的作家夏立君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赵德发,协会执行会长王子春,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于世明,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有关新闻媒体记者,曲师大、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水利学院的院长、系主任等30余人,应邀出席和参加会议。

会上,虞富莲就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什么作了介绍。他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山东南茶北引的成功,破天荒的使山东有了自己产的茶,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是领导、群众和科技人员共同创造的。为了让这造福后代的千秋伟业铭记史册;同时也感觉经过多年的发展,有许多新经验、新技术加以总结提高,而一些误传、误解需要澄清,以期对北方包括山东茶产业发展有长期指导作用。这就是写作本书的初衷和使命。

薄子宝围绕山东三大茶区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畅谈了自己的见解和感悟。通过回顾历史,他认为茶叶在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进程中,都对大格局的发展变化产生重大影响。中国茶叶在历史上曾经风靡世界、独占鳌头。当前,我们要乘中国崛起和复兴的强劲东风,加倍努力把茶叶质量提上去,重新夺回中国茶叶在世界上应占有的重要地位。

于世明宣读了协会为该书推介会致的贺信。贺信中指出,该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宽阔的视野,将分散与零碎的技术措施进行总结,同时汲取最新科研成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系统介绍了北方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的技术要点,是一部融史料性、理论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可读性强的工具书。这是我市茶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将对整个北方尤其全市茶产业提质增效,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喜可贺!

该书前边有序、前言、名词术语释义,正文分为茶树栽培、茶叶加工两大篇十一章,附录有茶厂和茶机配套配置例,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与“南茶北引”等篇,全书计29.3万字,原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巡视员黄继仁作序,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来源:日照市茶行业协会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什么古茶树需要保护?《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今日起实施

《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即将于明日起实施,自此古茶树的保护将有法可依,这对于云南古茶树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月27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召开《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新闻发布会 张晰/摄

古树茶,很多茶友对这三个字称得上“又爱又恨”,它用独特而迷人的口感滋味撩拨着普洱茶爱好者的味蕾,同时,又因为其本身的稀缺性成为市场上竞相追捧的对象。这样的矛盾与失衡让消费者简直无所适从。在市场渴望更多古树茶产量的同时,古茶树本身也承担着巨大的“生产压力”,过度采摘、管护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威胁着古茶树的生存和发展。

不过,云南茶产业标准化、规范化的努力其实没有停止过。近期即将实施的《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被誉为云南古茶树保护的里程碑,同时,在4月1日,《古茶树》行业标准也将正式实施,也将对云南古树茶的规范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我们有幸采访了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研究中心蓝增全教授,正是他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古茶树的研究和保护,助推了《条例》的诞生。

蓝增全教授接受YNTV2都市频道媒体采访

古茶树资源为何需要大力保护?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古茶树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提供了高品质的茶青,能够制作出安全健康好喝茶。这只能说是古茶树最基础,当然也是最贴近消费者的一个功能。

在普洱茶研究者眼中,云南所遗存下来的成片的野生型古茶树或者栽培型古茶园都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为什么?

首先,野生型的古茶树是一种宝贵的、不可复制的种质资源。这些在自然界中生存下来的野生茶树其实就是用自己的生命保存了茶树这一类植物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这种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对于茶树品种的选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所熟知的著名云茶品种,例如云抗系列、紫娟、长叶白毫、佛香、云梅、矮丰等等,这些重要的茶树品种对于扩大茶园面积、茶农增收致富、云茶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野生古茶树所自然生长的环境还在云南得以保存,在蓝增全教授看来,这就是将茶树所依存的古茶树生态系统保存了下来。因为在自然界中,没有一种生物可以孤立生存,而我们对于动植物之间隐秘的连接的研究显然尚且不足。

最后,围绕着栽培型古茶树和野生型古茶树还有很多更为细致深入的调研及科研工作亟待展开。例如,蓝增全教授提到的“茶树单细胞离体再生技术”这一难关并未攻破,成为世界难题。要推进这些研究,都离不开我们现有的这些古茶树资源。

有了《条例》,我买古树茶时会更放心吗?

在普洱茶市场中,存在一些不规范、不透明的问题,这也为很多茶友所诟病。《条例》的实施能够一夜之间就让市场乱象止息吗?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能够颁布《条例》,本身就是一个古茶树保护立法方面的里程碑,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一立法的出台表明了一种坚定的态度,传递出一种信息,就是说古茶树资源的价值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认知,这应该在全社会引发认知的转变。

其次,在《条例》开篇即指出了“本条例所保护的古茶树是指树龄100年以上的野生茶树和栽培型茶树。”这几乎是给了古茶树一个“有法可依”的良好开始。

再次,在《条例》的第二十二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规定:“行政区域内有古茶树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古茶树开发利用扶持政策,引导行政区域内的茶叶企业和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等规范运作”;第二十三条中,这样规定:“行政区域内有古茶树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鼓励和支持创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古茶树产品品牌,合理利用古茶树资源,培育古茶树资源产业链,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实际上,这正是对我们茶叶经营者在利用古茶树资源时提出的要求和指导。随意贴上一个标签或随意写一个产品名就可以销售的时代会过去,正如蓝增全看来,《条例》的出台,将有助于规范市场,普洱茶的诚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起来。

当然,地方性立法的逐步落实也需要各级政府出台配套措施,将《条例》规定的内容逐条落到实处。特别是面临古树茶价格高、市场稀缺程度高的利益诱惑,如何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仍旧是横亘在当地政府、茶农以及科研工作者之间的难题。

不仅如此,我们还看到由西南林业大学牵头,国内十余家单位参与编制的《古茶树》行业标准,其已经通过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北京组织的专家审定,2022年11月30日已公告发布《古茶树》标准,即将于2023年4月1日实施。这份技术角度的规范性文件,将为古茶树的保护提供更多可操作性的指导。届时我们将结合这两份重要文件,再邀请更多的学者、从业者和我们共同探讨云南古树茶的未来,敬请期待。

从古茶树到古树茶,无数人在其中摸爬滚打,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失意的落寞,却始终离不开它。我们相信这也是很多人最真实的茶事业之旅。更多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实施,让我们对云茶的发展更有信心,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令人期待的。

文/越山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49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