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

找到约349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蓝增全:发挥古茶树资源优势,引领云茶产业发展

在中国云南省的西南边陲,保存着一座集生物宝库、文化宝库、金山银库、生态和人文旅游宝库及艺术宝库于一身的千年万亩古茶园——景迈山古茶园,是世界罕见的大面积栽培古茶林,是“人—茶—林”和谐共生体系的典型案例。

作为世界茶叶的发祥地之一,这样罕见的古茶山、古茶林在云南还有很多。云南拥有着世界之最的茶资源以及世界之最的茶生态。

世界之最的茶资源

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家创新联盟秘书长、西南林业大学教授蓝增全8月5日在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2022第53次会员双月活动日活动暨“用好古茶树特色优势,促进云茶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介绍到,云南有着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据可查资料显示,中国有古茶树5600多万株,约97%分布在云南。茶组(Sect.Thea)有12个种,除茶(Camelliasinensis)一种占据广阔分布区外,其余种集中分布在西南和华南至中南半岛北部的热带北缘地区,其中5室子房的较原始种类分布于云南东南部、中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向北演化为子房3室的种类。所有种都分布在中国,而云南拥有最多的种。勐海巴达野生大茶树、普洱澜沧邦崴过渡型大茶树和勐海南糯山栽培型大茶树,三棵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类型齐全的古茶树就分布在云南。从叶型来看,云南具备“小—中—大—特大”所有叶型特征的茶树。

小叶


中叶


大叶


特大叶

世界之最的茶生态

茶树原本是一种森林植物,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固有的特征种类和重要组成分子之一。与壳斗科、木兰科、樟科、金缕梅科构成不同的群落类型。在稳定的群落结构中,茶树处在森林中、下层。如:云南镇沅、南涧大理茶(Camelliataliensis)、云南元阳厚轴茶(C.crassicolumna)分布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云南富源十八连山的大厂茶(C.tachangensis)处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云南勐海大理茶(C.taliensis)和云南麻栗坡广西茶(C.Kwangsiensis)常见于季风常绿阔叶林;广西十万大山防城茶(C.fangchengensis)和云南河口金平厚轴茶(C.crassicolumna)处于热带北缘季风雨林中,云南金平厚轴茶(C.crassicolumna)处在山地雨林中。

据已报道的数据显示,云南拥有88个野生茶树群落和120多个人工的古茶山或古茶林。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巴达大黑山野生茶树群落是目前所知大理茶(Camelliataliensis)在我国境内分布最南端的野生种群,位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下;云南普洱镇沅千家寨野生茶树群落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野生茶树群落,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下,野生茶树分布面积23266.1亩,胸径5cm以上的野生茶树470718株,标记野生大茶树(胸径≥30cm)3411株;云南临沧双江勐库大雪山野生茶树群落是目前已知的海拔最高的大理茶野生种群,处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下。

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巴达大黑山野生茶树群落


云南普洱镇沅千家寨野生茶树群落


云南临沧双江勐库大雪山野生茶树群落

人工森林古茶山、古茶林除了景迈山古茶园之外,还有困鹿山古茶园、贺开古茶园、南糯山古茶园、曼嘿古茶园、勐宋古茶园、蛮砖古茶园、天堂山森林茶园等。

景迈山古茶园


困鹿山古茶园


贺开古茶园


南糯山古茶园

曼嘿古茶园


勐宋古茶园


蛮砖古茶园


天堂山森林茶园

最辉煌的古茶文化

云南不仅有着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同时还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茶文化。蓝增全从澜沧江流域发达的史前文明、时间吻合、民族关联、语言证实等几个方面分析论证了澜沧江流域的先民发现利用了茶,并通过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与世界连接,将民族的茶、小众的茶,传播到世界各地,提出了“澜沧江孕育茶文明”的观点。蓝增全还表示,占有世界90%以上的云南古茶树资源,富集于澜沧江流域,十九个世居民族的祖先,从神农时期就在这儿繁衍生息,发现利用了被称为“东方神秘树叶”的茶,由此翻开了人类发现利用茶的恢弘篇章。澜沧江流域所孕育的茶文化,是最辉煌的古茶文化。这一辉煌的古茶文化也表达了边疆与内地,边疆与游牧民族地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历史。

蓝增全建议云南应进一步摸清古茶树家底,利用丰富的茶资源构架支撑产业发展种源技术体系,同时利用好灿烂的古茶文化赋能产业。

来源:古茶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家创新联盟

通讯员:陶燕蓝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云南省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依靠茶科技保护好古茶树

“云南是我国乃至世界古茶树和野生大茶树保存面积最大、保存数量最多的地方。西南林大将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科研特色,积极开展云南省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工作,为推动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日前,西南林业大学校长、云南省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主任郭辉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云南澜沧江流域蕴藏了世界茶树原产地最典型的古茶树,流域内的保山、临沧、普洱、西双版纳正是古茶树分布密集区,占了全国古茶树总量的大部分。最著名的云南古茶树有3棵:1951年,专家们发现了勐海南糯山栽培型大茶树,它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格朗和区南糯山,树高8.8米,树幅9.6米,基径138厘米,树龄约800年;1961年,勐海巴达野生型大茶树被发现,它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巴达乡大黑山,海拔约1500米,树高32.12米,基径100.3厘米,树龄约1700年;澜沧邦崴过渡型大茶树则于1991年被发现,它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富东乡,海拔1891米,树高11.8米,基径78.9厘米。

而千家寨古茶树群落,则位于普洱市镇沅县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该区域的优势植物种群,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大径级茶树最多的野生茶树群落。在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也存在一个高海拔、高密度的勐库大雪山野生茶树群落。

正是依托着丰富而宝贵的古茶树资源,云南省近年来出台了《关于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扶持政策,成功培植出了产值超千亿的云茶产业,滇红茶、普洱茶等享誉海内外,有数百万茶农依靠茶叶摆脱了贫困。

“古茶树是国家重要的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库,是西南山地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特征植物,对于研究我国茶叶种质、茶文化、茶生态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由这些古茶树资源构成的古茶生态系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典型范例。”云南省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蓝增全教授说,古茶树(园)提供了人类对野生茶树驯化为栽培茶树最原始和古老的种植方式,以及可以提供人们对古茶园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为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丰富的基因源。这些古茶树的存在,对于研究茶树原产地、茶树群落、茶树遗传多样性、茶树种质资源的利用,都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近些年来,在西双版纳、临沧市等茶叶主产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为追求暴利进行的不合理采摘、过度开发等,使一些古茶树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古茶山古茶园没有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

受聘为云南省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希望云南省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采用各种技术,实现古茶树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使古茶树资源价值最大化,助力云南茶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将以茶树大数据为基础,以古茶树研究为基点,集研究、展示、交流为一体,“藏”“展”结合,推进“学”“研”,传承文化,服务产业。

如今,该中心已采集了800余株古茶树数据,对于重点古茶树可实现在线监测,数据实时读取;建设了古茶树种质资源标本室,采集来自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湖南、福建等地的1200余份典型茶树标本,建成了古茶树资源馆,系统展示了世界茶树原产地古茶树资源分布,典型古茶树、典型古茶生态系统,古茶资源与产业,澜沧江孕育茶文明等资源状况与相关成果。该中心还构建了部分茶树样本的指纹图谱,森林茶体系建设研究已初见成效。

来源:光明日报,本报记者 任维东 张蕾,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从景迈山申遗,看非遗背景下云南民族茶文化保护与创新实践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4项代表性项目中云南省有6项在列。近日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茶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生态文明和乡村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此,本期以云南6项制茶技艺及民俗非遗项目为联接点,展开制茶技艺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的文献研究及实地调查,梳理出云南民族茶文化在“保护-传承-创新”3层面的具体实践经验(图1),以期为茶文化的保护创新和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保护基础:以云南古茶树资源为重点的规范性保护

云南是全球古茶树、古茶园保存数量最多,且面积最大、种质种类最丰富的地区,现存古茶树资源总面积约22万hm²,古茶树5350万余株,连片存在的超6.7 hm²的古茶树园总面积超1.3万hm²。其中,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均为古茶树的集中分布区和重要产茶区。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巴达野生大茶树、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普洱市邦葳过渡型古茶树、普洱市镇沅县千家寨野生茶树群落、普洱市澜沧县景迈万亩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均为重要组成部分。

1. 通过颁布保护条例对古茶树资源进行立法性保护

自2009年起,云南已颁布省级、地方级和县级相关法规8项(表1)。

2. 通过制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对茶产品和茶园进行明确约束云南省通过更新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制定相关标准如《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GB/T 22111—2008)、《普洱茶生态茶园(I类)建设及管理规范》(DB5308/T 56—2020)、《勐海茶 普洱茶》(T/MHC 003—2020)等,以及发布《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和《云南省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办法》等相关管理办法,促进普洱茶产品质量全面提升。3. 通过村规民约对茶区茶树种植和茶叶采摘作出规定

云南很多种茶、产茶的茶山、茶村中都有类似的茶叶管理办法和村规民约,对核心茶区内茶树种植、茶园经营管理与保护有严格规定,如普洱市宁洱县困鹿山古茶园制定《宁洱镇宽宏村困鹿山小组村规民约》和《困鹿山核心区茶叶管理办法》,这对茶叶的品质、品牌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保护和传承重点:以云南制茶技艺非遗为主的遗产项目保护和传承1. 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云南与茶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已形成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的完整保护体系。2022年11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云南制茶技艺与习俗包括贡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白族三道茶茶俗6项。目前云南省省级涉茶非遗项目共19项,各地还有州市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表2)。

传承人是制茶技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主体,云南与茶有关的相关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有10人(表3)。

2. 为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及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涉及面广泛,但是现有影响力不及制茶技艺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的社会普及面。

三、创新与延伸:以民族茶文化旅游为特色的融合创新

2018年,云南省提出促进云茶产业三产融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云茶产业和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开辟跨界融合发展新途径。

1. 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活化开发

云南古茶树、古茶园、茶山,以及民族茶俗和茶文化系统等众多资源都可作为供旅游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如云南“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等是重要旅游目的地;高黎贡山茶文化节、基诺山基诺族的“老博啦”茶文化节等是传承传播云南民族茶文化的重要形式;德昂族酸茶、白族三道茶、布朗族祭茶祖、彝族的甜茶、傣族和拉祜族的竹筒茶、烤茶,布朗族的青竹茶,哈尼族的土锅茶等民族茶俗得以开发,极大地丰富了茶文化旅游市场。

云南白族三道茶

2. 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化利用

2018 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共同推出寻根易武、品味勐海、揽胜景迈、茶源普洱、探秘临沧、滇红之旅、魅力大理、边地腾冲、秀美德宏、茶马古道10条云茶精品茶旅线路,此次申遗成功的景迈山茶文化景观位列其中,有效推动了云南民族茶文化旅游市场及品牌化旅游产品的发展。

景迈山景色

此外,茶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与旅游的融合,促进了三产深度融合,“非遗伴手礼”更是彰显了制茶技艺非遗的开发潜力和旅游价值。2022 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首届“非遗伴手礼”中,茶品类伴手礼有18项(表4),进一步拓展了“把非遗带回家”的新领域。

3. 基于溯源平台的云茶产品融合延伸

2021年,云南省相继颁布《普洱茶质量追溯实施规程》(DB53/T 1074—2021)、《普洱茶质量安全追溯技术规范》(T/YNTCA 006—2021),通过普洱茶质量追溯标准体系及相关平台的建设(表5),依托现代科技从标准层面进一步规范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云南省内现已形成良好的茶资源与民族茶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础和实践模式,但在古茶园、古茶树的系统保护、茶文化旅游体验环境建设等方面还需加强。茶生态、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和茶旅游“五位一体”的云南地方实践,对保育茶文化土壤,保护和传承核心传统制茶技艺,提升民族茶文化的传承力和生命力等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本文节选自《中国茶叶》2023年第7期,P66-75,《非遗背景下云南民族茶文化保护与创新实践》,作者:光映炯。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中国茶叶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41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