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具的描述

找到约433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十二先生”,古人对“人工智能茶具”的想象

如今,人工智能(AI)赋能我们的生活,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正在不断扩展和深化,让我们的日常更加智慧化。那么,茶具领域是否也会出现人工智能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距今800多年的南宋审安老人来一场智能茶具新想象。

南宋年间,一位笔名“审安老人”所著的《茶具图赞》记载了宋代点茶道中的十二种茶具,是第一部绘本茶具专著。“审安老人”以传统的白描画法将这些茶具图像化,同时还用拟人手法为这些茶具起了姓名和字号、封了官职,甚至撰写了评传,称之为“十二先生”。

这些茶具在审安老人的笔下被描述为尽职尽责的侍茶者,栩栩如生、生动有趣,足可见当时社会对茶具的钟爱之情。

这十二位“茶具先生”的姓,是指他们的材质或工艺。他们的官职或使用其谐音,或借用其工作职能来说明这件茶器的功能。

韦鸿胪

名文鼎,字景旸,号四窗间叟。

赞曰:祝融司夏,万物焦烁,火炎昆岗,玉石俱焚,尔无与焉。乃若不使山谷之英堕于涂炭,子与有力矣。上卿之号,颇著微称。


“韦鸿胪”是一种炙茶用的茶焙笼,也是藏茶的茶具。姓“韦”,表示其由坚韧的竹器制成。“鸿胪”来自中国古代主掌外宾、朝会仪节之事的官署名鸿胪寺,鸿胪与烘炉又谐音双关,所以取名“韦鸿胪”。

金法曹

名研古、轹古,字元锴、仲鉴,号雍之旧民、和琴先生。

赞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圆机运用,一皆有法,使强梗者不得殊轨乱辙,岂不韪欤?

“金法曹”,是一种与茶臼配套使用的茶碾,通常是将木臼砸碎的茶再放入茶碾中碾磨,是进行茶末加工的工具之一。姓“金”,表示用金属制成,“法曹”是古代司法官署,亦指掌司法的官吏。

石转运

名凿齿,字遄行,号香屋隐君。

赞曰:抱坚质,怀直心,啖嚅英华,周行不怠,斡摘山之利,操漕权之重,循环自常,不舍正而适他,虽没齿无怨言。


“石转运”,是为了提高磨茶效率而出现的茶磨,比金法曹的碾磨更为精细。姓“石”,表示用石凿成,“转运”是宋代主要掌管一路所有财政(包含税赋、上供、州县之费、储积、账籍等事)的转运司。“石转运”的材质石头,导热效果差,可有效防止研磨时茶叶升温影响品质。

胡员外

名惟一,字宗许,号贮月仙翁。

赞曰:周旋中规而不逾其闲,动静有常而性苦其卓,郁结之患悉能破之,虽中无所有而外能研究,其精微不足以望圆机之士。


“胡员外”是一种辅助型的研磨器,磨茶时,用以量水用的水瓢。姓“胡”,表明由葫芦制成。“员外”是官名,指正员以外的官员。“员”与“圆”谐音,“员外”暗示其造型“外圆”。

罗枢密

名若药,字傅师,号思隐寮长。

赞曰:几事不密则害成,今高者抑之,下者扬之,使精粗不致于混淆,人其难诸!奈何矜细行而事喧哗,惜之。


当茶被粉碎后,需要使用“罗枢密”即茶罗来筛取其中极细的部分。茶罗以绝细为佳,罗面通常使用丝织物。姓“罗”,表明筛网有罗绢敷成。“枢密”是执掌军务的最高机构枢密院,“枢密”又与“疏密”谐音,和筛子特征相合。

宗从事

名子弗,字不遗,号扫云溪友。

赞曰:孔门高弟,当洒扫应对事之末者,亦所不弃,又况能萃其既散、拾其已遗,运寸毫而使边尘不飞,功亦善哉。


“宗从事”是清茶用的茶帚,主要作用就是拂扫茶粉、茶末。姓“宗”,表示用宗丝制成,“从事”为州郡长官的僚属,专事琐碎杂务。

审安老人以独有的智慧将点茶器具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打造了一套令制茶人感到更加温暖、个性、懂技的点茶智能体验。除了以上拟人化的茶具描述,更多的还有像“木待制”——茶槌及捣臼,“漆雕秘阁”——盏托,“陶宝文”——茶盏,“汤提点”——汤瓶,“竺副帅”——茶筅,“司职方”——茶巾……


审安老人赋予了茶具“生命力”,让它们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物品,而是道明了点茶法中这些发挥着各自职能的茶具所彰显出的智慧力量。

来源:莫老师说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唐代茶史的第一部全面系统的专门史著作

中国是茶叶和茶文化的故乡,中华茶的培育、茶文化的发展为世界文明和人类文化做出了辉煌的业绩和巨大的贡献。茶,发于神农,盛于大唐。唐代,茶业大兴,茶道大行,是中华茶文化的形成时期。《中华茶史-唐代卷》以唐代茶文化为核心视角,全面研究中华茶文化在唐代的形成、发展和繁荣状况,同时,就其对全世界文化的影响,亦进行了深入讨论。本书由李斌城和韩金科两位资深唐文化研究专家撰稿,全书彩色印刷,近200幅精美插图。

作者简介

李斌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隋唐史专家。在海内外已出版学术专著有《中国农民战争史-隋唐五代十国卷》(独著)、《中国史稿》第四册(隋唐卷)、《唐代文化》、《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军事史略》、《世界十大宗教》(以上合著)等,发表学术论文和其他学术文章80余篇(种)。代表作有《唐代文化》、《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论唐人对法门寺佛骨的崇敬》、《唐人与茶》。《世界十大宗教》获1997年全国图书奖、首届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奖,《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获2000年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优秀成果奖,《唐代文化》获2003年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优秀成果一等奖。

韩金科,法门寺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辑出版学术专著 50 多种。多次应邀赴日本、瑞士、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为法门寺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

媒体评论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定型期,也是中国茶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起始期。韩金科、李斌城先生的《中华茶史-唐代卷》,是目前所见关于唐代茶史的第一部全面系统的专门史著作,具有极高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

——江西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余悦

《中华茶史-唐代卷》是一部有创见、有深度的学术专著,并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思考。也是一次对大唐茶文化的再次定位和打造,大大丰富了中华茶文化的内容,本书的出版将进一步加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茶的认识和理解。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胡戟

唐代茶史、茶文化是中华茶文化最精彩的篇章,《中华茶史-唐代卷》对唐代茶史的总体风貌、历史演变及其历史地位都有周详而深刻的记叙和论证。对法门寺地宫茶具及宫廷茶文化的描述与解读、唐代茶史的分期更是本书的亮点。《中华茶史-唐代卷》的撰写将是一次对大唐茶文化的再次定位和打造,大大丰富了中华茶文化的内容,是一部从多角度研究唐代茶史、茶文化的专著。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沈冬梅

目  录

绪论

第一节 唐代茶史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唐代茶史分期

第三节 唐代茶的特点

第四节 唐代茶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巨大影响

第一章 唐代茶产业

第一节 茶的种植

第二节 唐代茶的制作

第三节 唐代茶叶产地的分布

第四节 唐代的茶园种类与茶民生活

第五节 茶叶贸易

第二章 唐代茶政

第一节 贡茶

第二节 税茶

第三章 佛教与茶

第一节 唐代佛教徒饮茶成风

第二节 茶与佛教徒的修行生活

第三节 禅宗与茶

第四节 唐代其他佛教宗派与茶

第五节 佛教徒茶的来源

第四章 道教与茶

第一节 道教名山茶事

第二节 山居道士的饮茶生活

第三节 以茶修道

第四节 道教徒茶的来源

第五章 唐代茶艺

第一节 用茶

第二节 用水

第三节 用火

第四节 用器(上)——唐代茶具与唐代陶瓷业

第五节 用器(中)——唐代陆羽茶具

第六节 用器(下)——唐代普通茶器

第七节 烹茶

第六章 唐代饮茶文化与法门寺地宫茶具

第一节 从茶具的变化解读茶文化的演进

第二节 唐代宫廷茶具的发现

第三节 唐代宫廷茶具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四节 唐代宫廷茶具的描述

第五节 法门寺地宫茶具的文化内涵诠释

第六节 地宫茶具与陆羽茶具之比较研究

第七节 地宫茶具与唐人的茶道美学

第八节 地宫茶具出土的历史意义

第七章 宫廷茶风与唐代饮茶文化

第一节 天子爱茶

第二节 宫廷茶礼

第三节 宫廷茶俗

第四节 宫廷茶会

第五节 宫廷茶诗

第六节 宫廷茶风的文化内涵

第七节 宫廷用茶及宫廷茶人的贡献

第八章 唐代文士茶人的饮茶生活和历史贡献

第一节 唐代茶人概说

第二节 陆羽及其《茶经》

第三节 皎然茶诗及“茶道”的提出

第四节 卢仝茶诗及七碗茶论

第五节 白居易的饮茶生活

第六节 皮日休、陆龟蒙用诗诠释《茶经》

第七节 禅僧、诗僧、茶僧贯休

第八节 佛教茶文化的代表人物——齐己

第九章 茶与文学

第一节 唐代茶诗类别

第二节 唐代茶诗内容

第三节 唐代茶诗一览

第四节 唐代茶事散文

第十章 茶与艺术

第一节 茶与绘画艺术

第二节 茶与书法艺术

第三节 茶与设计艺术

第四节 唐代茶与歌舞艺术

第十一章 茶学思想与茶书的撰写

第一节 陆羽《茶经》

第二节 张又新《煎茶水记》

第三节 苏虞《十六汤品》

第四节 王敷《茶酒论》

第五节 温庭筠《采茶录》

第六节 封演《封氏闻见记》

第七节 斐汶《茶述》

第八节 毛文锡《茶谱》

第九节 其他涉茶的文史著作

第十节 其他涉茶的医学著作

第十二章 唐代茶的传播

第一节 唐代茶对外传播的条件

第二节 唐代茶文化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及影响”

第三节 茶与丝绸之路

第四节 唐代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

第五节 唐代茶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及影响

第六节 唐代茶文化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及影响

后记

来源: 茶业复兴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唐代茶史的第一部全面系统的专门史著作《中华茶史》

中国是茶叶和茶文化的故乡,中华茶的培育、茶文化的发展为世界文明和人类文化做出了辉煌的业绩和巨大的贡献。茶,发于神农,盛于大唐。唐代,茶业大兴,茶道大行,是中华茶文化的形成时期。《中华茶史-唐代卷》以唐代茶文化为核心视角,全面研究中华茶文化在唐代的形成、发展和繁荣状况,同时,就其对全世界文化的影响,亦进行了深入讨论。本书由李斌城和韩金科两位资深唐文化研究专家撰稿,全书彩色印刷,近200幅精美插图。

作者简介

李斌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隋唐史专家。在海内外已出版学术专著有《中国农民战争史-隋唐五代十国卷》(独著)、《中国史稿》第四册(隋唐卷)、《唐代文化》、《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军事史略》、《世界十大宗教》(以上合著)等,发表学术论文和其他学术文章80余篇(种)。代表作有《唐代文化》、《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论唐人对法门寺佛骨的崇敬》、《唐人与茶》。《世界十大宗教》获1997年全国图书奖、首届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奖,《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获2000年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优秀成果奖,《唐代文化》获2003年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优秀成果一等奖。

韩金科,法门寺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辑出版学术专著 50 多种。多次应邀赴日本、瑞士、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为法门寺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

媒体评论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定型期,也是中国茶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起始期。韩金科、李斌城先生的《中华茶史-唐代卷》,是目前所见关于唐代茶史的第一部全面系统的专门史著作,具有极高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

——江西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余悦

《中华茶史-唐代卷》是一部有创见、有深度的学术专著,并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思考。也是一次对大唐茶文化的再次定位和打造,大大丰富了中华茶文化的内容,本书的出版将进一步加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茶的认识和理解。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胡戟

唐代茶史、茶文化是中华茶文化最精彩的篇章,《中华茶史-唐代卷》对唐代茶史的总体风貌、历史演变及其历史地位都有周详而深刻的记叙和论证。对法门寺地宫茶具及宫廷茶文化的描述与解读、唐代茶史的分期更是本书的亮点。《中华茶史-唐代卷》的撰写将是一次对大唐茶文化的再次定位和打造,大大丰富了中华茶文化的内容,是一部从多角度研究唐代茶史、茶文化的专著。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沈冬梅

目  录

绪论

第一节 唐代茶史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唐代茶史分期

第三节 唐代茶的特点

第四节 唐代茶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巨大影响

第一章 唐代茶产业

第一节 茶的种植

第二节 唐代茶的制作

第三节 唐代茶叶产地的分布

第四节 唐代的茶园种类与茶民生活

第五节 茶叶贸易

第二章 唐代茶政

第一节 贡茶

第二节 税茶

第三章 佛教与茶

第一节 唐代佛教徒饮茶成风

第二节 茶与佛教徒的修行生活

第三节 禅宗与茶

第四节 唐代其他佛教宗派与茶

第五节 佛教徒茶的来源

第四章 道教与茶

第一节 道教名山茶事

第二节 山居道士的饮茶生活

第三节 以茶修道

第四节 道教徒茶的来源

第五章 唐代茶艺

第一节 用茶

第二节 用水

第三节 用火

第四节 用器(上)——唐代茶具与唐代陶瓷业

第五节 用器(中)——唐代陆羽茶具

第六节 用器(下)——唐代普通茶器

第七节 烹茶

第六章 唐代饮茶文化与法门寺地宫茶具

第一节 从茶具的变化解读茶文化的演进

第二节 唐代宫廷茶具的发现

第三节 唐代宫廷茶具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四节 唐代宫廷茶具的描述

第五节 法门寺地宫茶具的文化内涵诠释

第六节 地宫茶具与陆羽茶具之比较研究

第七节 地宫茶具与唐人的茶道美学

第八节 地宫茶具出土的历史意义

第七章 宫廷茶风与唐代饮茶文化

第一节 天子爱茶

第二节 宫廷茶礼

第三节 宫廷茶俗

第四节 宫廷茶会

第五节 宫廷茶诗

第六节 宫廷茶风的文化内涵

第七节 宫廷用茶及宫廷茶人的贡献

第八章 唐代文士茶人的饮茶生活和历史贡献

第一节 唐代茶人概说

第二节 陆羽及其《茶经》

第三节 皎然茶诗及“茶道”的提出

第四节 卢仝茶诗及七碗茶论

第五节 白居易的饮茶生活

第六节 皮日休、陆龟蒙用诗诠释《茶经》

第七节 禅僧、诗僧、茶僧贯休

第八节 佛教茶文化的代表人物——齐己

第九章 茶与文学

第一节 唐代茶诗类别

第二节 唐代茶诗内容

第三节 唐代茶诗一览

第四节 唐代茶事散文

第十章 茶与艺术

第一节 茶与绘画艺术

第二节 茶与书法艺术

第三节 茶与设计艺术

第四节 唐代茶与歌舞艺术

第十一章 茶学思想与茶书的撰写

第一节 陆羽《茶经》

第二节 张又新《煎茶水记》

第三节 苏虞《十六汤品》

第四节 王敷《茶酒论》

第五节 温庭筠《采茶录》

第六节 封演《封氏闻见记》

第七节 斐汶《茶述》

第八节 毛文锡《茶谱》

第九节 其他涉茶的文史著作

第十节 其他涉茶的医学著作

第十二章 唐代茶的传播

第一节 唐代茶对外传播的条件

第二节 唐代茶文化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及影响”

第三节 茶与丝绸之路

第四节 唐代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

第五节 唐代茶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及影响

第六节 唐代茶文化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及影响

后记

来源: 茶业复兴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1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