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经里的诗

找到约829条结果 (用时 0.034 秒)

《茶经》:茶的命名之书

《茶经》在今日汗牛充栋的茶书著作中依旧闪闪发光,并且是光芒最为显要的一本茶书。因为这本茶书,是一切茶书之始,犹如茶道之始,它对茶的命名之功不朽,任何一本茶书都不可替代。

陆羽《茶经》,对于好茶之人早已家喻户晓,各种研究文章早已汗牛充栋,似乎再没什么可说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原因很简单:短短七千余字的《茶经》,被尊为世界茶书第一经典。而经典的魅力,正在于可以反复揣摩品读,就像一杯永远不会喝淡的茶,经历时间的反复冲泡,依旧茶味深厚,魅力犹在。《茶经》的这种神奇,来源于它是各种茶书的源头,是人类世界第一次对茶的命名,对茶的发现。通过陆羽之手,作为一种存在了不知多少万年的自然之物的茶,第一次以优雅华丽的身份,进入了人类的文明世界,成为一种和人类生活与精神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之物。和任何一种来自源头的事物一样,它隐藏着这种事物最初的密码,奠定了这种事物最初的基因,无论它在日后的时光里如何变化,但这种密码和基因是不容易变异的。《茶经》流传到今日,已经趟过了近一千三百年的时光,它的魅力依旧存在,正在于隐藏在《茶经》里的密码和基因并未发生嬗变。

陆羽的诞生,为茶登堂入室,进入人类文明的大雅之堂准备了一个最恰当、最好的人。关于陆羽的生平,由于史料有限,至今仍有许多晦暗不明的地方。但陆羽自己写的《陆文学自传》提供了最为基础可信的史料。《自传》中,陆羽说自己“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嗔。又与人为信,纵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诓也……”由此可知,陆羽幼年孤苦,是一位被弃于草木之中的孤儿,性格孤僻,容貌丑陋,我行我素,但是重承诺,讲义气。自传中还说到他的大致经历,三岁被人遗弃于江边草野,为竟陵大师智积收养,早岁学禅,后钟情于儒家典籍,后离寺为伶人,习乐工,成为“伶正”(伶人的老师,类似剧作家兼导演);青年以后诗歌渐闻名,与当时著名文人崔国辅,著名诗僧皎然等人交好。自传最后,陆羽自述:“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并贮于褐布囊。”由此可知,陆羽如他同时代的诗圣杜甫一样有肝胆,并且也是一位有些名气的诗人(《全唐诗》录他的诗作两首),同时,他还是一位音韵和文字学家、演员、剧作家、史学家、传记作家、旅游家、地理学家和茶学家。虽然,陆羽在当时主要以诗文闻名,但从他的身份、经历和著述来看,他主要是一位博学的“杂家”,这种身份在传统中国文化界并不受到重视。总体来看,陆羽出生孤苦,早岁艰辛,青年、中年时期四处漂泊,到了晚年由于名声显著,处境才好起来,被皇帝下诏拜为太子文学,徒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未就职。

陆羽的人生经历的个性修养,使他成为写作《茶经》,为茶命名的最为恰当的一个人。茶性苦寒,来自山间草野,陆羽身世亦苦寒,来自江滨草木,陆羽通茶性,通的不仅是茶的脾性,还有一种个人身世之感,使他笔下的茶,有了一种与生命契合感情;草木之中,茶性高贵,为“南方之嘉木”,陆羽的品性亦高洁,只有高洁的品性,才能理解和赋予茶以高贵的品性;茶性高贵而不离山川草野,有一种骨子里的朴素,陆羽虽品性高贵但却身世孤苦,长期沉沦下潦,个性里有一种质朴率真,正合茶的朴素;茶生四方山川,性质各地不同,陆羽嗜茶而游历四方,遍知各地好茶、好山、好水,一生阅茶无数,方可谓知茶懂茶之人;茶至盛唐,茶事已盛,但尚无一人为茶作传,而陆羽偏好史学,《茶经》正是首篇为茶作传之书,轻车熟路;茶有一种低调、安静的诗性,陆羽是一位富有诗才,稍有诗名,并不怎么显要于当时的诗人,这样的人书写《茶经》,刚好契合茶那种不声不响,但却极有力量的诗性;茶中有道,但在陆羽那个时代,茶道还是一件尚待发明的事情,而陆羽早岁在寺庙习禅长大的经历,对饮茶以利习禅有切身体会,于茶中之道亦有察觉,虽未对后世津津乐道的所谓“茶道”有所渲染,但他依旧节制而隐蔽地表达了他心中的茶道。总之,陆羽生前,虽嗜茶,但茶学在当时流行的价值谱系中尚属上不了台面,尚未登堂入室的“余事”,陆羽随意弄弄这点“余事”,一不小心把自己弄成了后世尊奉的“茶圣”,这或许是他生前从未想到的,但对历史来说,他的生命,似乎就是为茶准备的。

短短七千余字的《茶经》,三卷十篇,成为世界茶书圣典,以今日茶学的角度来看,似乎并没那么重要,它的存在,无非就是让今日的我们得以了解盛唐以前的茶学、茶事状况。而今日的茶学、茶事和当年相比,早已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茶经》的价值以现实功用而论,似乎并无多少价值。但真正的历史,拒绝这种功利的评判,它唯一尊重的事物只是时间。而在时间中,《茶经》在今日汗牛充栋的茶书著作中依旧闪闪发光,并且是光芒最为显要的一本茶书。因为这本茶书,是一切茶书之始,犹如茶道之始,它对茶的命名之功不朽,任何一本茶书都不可替代。

《茶经》首次在语言学上为茶命名,在《茶经》之前,茶有许多名字,《茶经》一出,茶正式命名为“茶”,别的名字只能从属。

《茶经》之前,茶树为一种普通树种,并无稀有之处,《茶经》一出,茶树方始为“南方之嘉木”,一举奠定茶树的精贵地位。

《茶经》之前,茶只是一种大家习以为常的普通日用之物,并无品性可言,《茶经》一出,茶始有大用,“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的饮用,不仅有关于身体的需要,也关乎道德的修养。

《茶经》之前,选用鉴别茶叶,算不上一门上得了台面的技艺,《茶经》一出,识茶成了和识别人参同等重要的事情。

《茶经》之前,茶的产地是没有版图的,很少有人在意这样的事情,《茶经》一出,茶的产地有了在大唐帝国内清晰的版图,之后,这样的版图还将向全世界扩散。

而最重要的是,《茶经》之前,茶没有历史。在那时的观念中,历史是神灵人类共同创造的,一种事物,没有人类记载之前,算不得文明之物。《茶经》一出,人们始知,茶的历史,竟然那么久远,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在陆羽写作《茶经》的时候,茶早已和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四十余位著名人物发生了关系。陆羽以写作史书的精神书写《茶经》,不仅创造了茶的历史,也开拓了茶的历史。

而《茶经》最大的密码在于,在陆羽心中,茶是和神灵造化万物相通的。茶中有道,彻悟了茶中之道,也就彻悟了生命存在之道。如今,汗牛充栋的各类茶书里,有许多早已外道千里,有《茶经》这样的圣典存在,茶的气味,就不容易被它们弄坏。

来源:普洱杂志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是谁把明前茶捧上神坛

撰文 | 魏水华

头图 | 谁最中国

公元十六世纪末的某个春天,广西布政使许应元的公子、杭州富二代圈子里著名的文艺人许次纾,在他的新书《茶疏》里,对绿茶采茶时节写下了这样的描述:“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这种节令选择,与今天老茶客们所青睐的好茶一模一样:明前味道太淡,谷雨前后,才是绿茶最好的采摘时节。

若干年后,许公子因为这本《茶疏》名声大噪,成为继茶圣陆羽之后,最受人们尊重的茶学理论大师之一。

但奇怪的是,他提出的“清明太早”,却被后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最晚从十八世纪起,茶必明前、越早越贵的风气弥漫在这个国家。淡薄无味的明前茶成了送礼佳品,而爱茶人自己喝的却是谷雨茶。

究竟是谁,把明前茶捧上了德不配位的神坛。

No.1 壹

在烟、酒、茶、咖啡四大嗜好品中,茶的滋味,是相对单纯的。

解构茶叶的滋味,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植物氨基酸带来鲜味、多酚类物质带来苦涩味、咖啡因和茶碱带来“上头”的兴奋和愉悦感。

其中,咖啡因和茶碱含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茶叶发酵度的深浅,以及茶水萃取方式,与节令相关度不大。真正与季节高度相关的是茶多酚和氨基酸。

氨基酸主要来源于茶叶在越冬过程中的营养物质积累。植物的生长主要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部分,营养生长在前,是植物从空气、土壤、水中汲取各类养分,并将之变成自身可利用的蛋白质、氨基酸等物质;而生殖生长在后,在适宜的环境下,植物利用将营养生长的物质,完成发芽、成长、繁殖等植物生命的一系列变化。

一般说来,茶树会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冬季,优先完成营养生长过程,大量氨基酸被积累在叶片中;而到了天气暖和之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会齐头并进,叶片生长速度快,纤维多叶片薄,养分积淀不足,此外还有一部分营养被花果吸收,氨基酸含量当然不如开春时丰富。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与生长周期长,籽粒在冬天充分灌浆的冬小麦,一定比生长快速的春小麦好吃,是一样的道理。

而多酚类物质恰恰相反,是茶树生殖生长的副产品。人们常说没有杀青的茶“有青草味”,这种青草味,正是茶多酚带来的。而绿茶的清新香味,乌龙茶、红茶等发酵茶里馥郁的香味,都来自于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分解和挥发。

所以,茶叶滋味的高低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茶氨酸和茶多酚的平衡——前者提供鲜甜的滋味,后者提供一部分的苦涩味和独特的香味。

但一个悖论是,氨基酸丰富的茶,是越冬之后越早越好;而多酚类物质的多寡,则取决于开春之时茶树的生长状况,是随时间增多的风味物质。

茶叶采摘的季节时机,实质上是茶氨酸和茶多酚此消彼长之间的,一种独特的妥协,它隐喻了中国士大夫尊崇的中庸之道。

这是中国成为茶叶诞生和流行地的关键性逻辑自洽。

图源 | @谁最中国

No.2 贰

事实上,历代的中国茶客,一直在这种妥协里寻觅最佳的滋味。

陆羽在《茶经》里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换算成阳历,大约3-5月之间,都是值得采茶的季节。

从四川蒙顶、到浙江紫笋、再到江苏阳羡,不同海拔的茶区、不同的茶叶品种,有着不同的生长周期。陆羽提出的三个月理论,事实上是给各地茶叶出芽和熟成程度不同,留出了充足的时间余地。

到了明朝,许次纾所说的“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事实上是站在江浙产茶区的角度,对《茶经》采摘时间的进一步精进和细化。这与明代茶叶的种植和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关,也与炒青绿茶技术的成熟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宋以前有一种比明前茶更早的“社前茶”,社指春社日,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人们会在当天祭祀土地爷。顾名思义,这种社前茶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于祭祀的。

唐朝李郢的《茶山贡焙歌》中“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极清明宴”说的就是祭祀用的茶,要赶在清明节前送到京城;欧阳修的茶诗里多次描述茶农“喊山”求早茶;《宋史》里则记载了宋徽宗要求各地进贡社前茶的轶事。实质上,这是身为农耕政权掌舵者的皇权和士大夫,为一年农事讨个彩头、求个吉利,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茶事为农事之肇始,农事为国事之根本。

自从淮南丐类朱重八登基,诏罢形式大于内容的龙团凤饼之后,以茶祭祀的习俗也渐渐消失。它与今天的明前茶,没有任何联系。

如果按照正常的历史走向,中国绿茶的采摘时间,将会越来越因地制宜、因种制宜,形成类似于中国各类酒饮酿制的细分。但1644年,多重巧合之下的山海关一役,打断了文明的进程,也改变了从此之后中国绿茶的命运。

No.3 叁

1751年农历2月,乾隆帝来到杭州,在看到乡民采茶后,写下了一首打油诗《观采茶作歌》:“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一试观其道。”

作为中国历史上个人修养最高的帝王之一,乾隆帝精通汉、满、蒙、藏、维五种不同语系的语言。这首打油诗,他援引了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里的句子“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火前”,指的就是禁火的清明寒食节令之前。

虽然乾隆熟读唐诗,但汉语本不是他的母语。他对白居易原诗的理解,出了两个差错:诗人写的是四川茶,而不是江浙茶,两地的海拔气候和茶种都有区别;诗人感谢的是朋友千里寄鹅毛之意,而不是咏赞明前茶多么好喝。

对于习惯喝茶加奶的满人贵族来说,汉文化清饮茶叶背后的玄机,确实没有那么容易洞察。

图源 | @谁最中国

最讽刺的是,在乾隆年间内务府造办处的进贡档案里,龙井茶的进贡时间其实都不在清明早春,而是农历6月-8月左右,经过较晚采收和灰缸储存熟成的茶叶。

尔后,皇帝本人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他第二、第三次南巡中,分别写了两首采茶诗:“雨前价贵雨后贱” “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这等于弥补修正他之前对杭州龙井茶不熟悉的错误,但“惟有骑火品最好”的句子,已经在这十几年里广泛传播并保留下来。因为明前茶本身产量不高,奇货可居,有了皇帝金口玉言的认可,无数茶商将错就错,跟进炒作。

于是,茶市里弥漫着对“茶贵春早”的攀比和焦虑,在后来的两百多年里,价格越来越离谱。

一个颇具对照价值的细节是,在乾隆同时代的日本,一本名为《茶经详说》的风物志里记载了江户时代日本人对绿茶种植的改良:每年3月茶树开始萌芽后,为了控制茶芽生长的速度,茶农开始用稻草或者寒冷纱覆盖住茶树,让其生长速度缓慢一些,更多地吸收营养增加茶里的滋味浓度。

图源 | @谁最中国

这种被称为“覆阴法”种植出来的茶叶,最迟要到每年5月中旬才能完成。还要放在避光、避湿的库房中一个月以上,让茶叶褪去火气才能出售。

虽然承袭唐代蒸青茶之后的数百年里,日本制茶工艺没有发生任何大的改良改进,没有如中国一样出现烘青、晒青、炒青的技术迭代。但对小小一片树叶发自滋味本源的精益求精,也许已经暗喻了后来甲午之胜的结局。

见微知著。

图源 | @张有钢

No.4 肆

清中后叶,一项改变茶叶育种技术开始大规模普及:扦插。

在此之前,所有的茶树繁育都要依靠异株授粉。打个比方,因为父母亲的基因匹配是不稳定的,所以授粉得到的下一代茶树就会发生不可控的变化。

但扦插完全不同,这实质上是同性生殖,某种程度上等于动物的克隆。通过扦插,能把茶树的某些个体特性稳定地继承下来。

这本是一种培育技术的突破,能够保存更好的茶叶基因。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前茶昂贵的价格,促使茶农、茶商借助扦插技术,反复筛选品种,把茶叶的采摘时间进一步提前。

一个典型的,被技术和经济异化了滋味的案例。

1965年,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借助扦插技术,培养出了一种产茶量比普通茶树高30%,出芽采收时间比普通茶树提前10天以上的龙井茶。因为是60年代培育出的第43代龙井,命名为6043。七十年代后,被简称为龙井43号。

1972年起,全浙江范围内的龙井产区开始全面推广龙井43号的种植。根据杭州市西湖街道龙井村的档案,龙井43号投产后,综合提早上市和产量增加两大利好,茶农每年的收益可以提高10倍。对农户来说,巨大的利益让他们纷纷拔掉了种植几十上百年的老茶树,改种龙井43号。

更可怕的是,仅仅几年后,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绿茶区全面跟进种植龙井43号。绿茶的种群多样性遭受有史以来最大的浩劫。到今天,不管商标打着西湖龙井、恩施玉露、黄山毛峰或者安吉白茶的绿茶,但凡能在早春第一批上市的,本质上都是载种于各地的龙井43号。

其实,明前茶的功能定位也决定了,很少有人会追求一杯茶中细腻内敛的美好滋味,而是送礼时的面子和价格。

-END-

在杭州西湖杨公堤畔的西湖国宾馆里,有一小片茶园,茶园门口竖着一块牌子“主席采茶处”。

这是1963年4月28日,毛主席下榻时,亲手采过茶的地方。当时接待过主席的杨忠芳回忆,主席曾对国宾馆茶园的管理员说:“现在的龙井茶是最好的,你们要管好,不要让它荒掉”。

可惜的是,如今似乎已经没人能记起主席采茶的日子;相反,一个异族封建帝王,因为文化差异产生的疏漏,却至今主导着这个国家茶产业的风潮。

这是一面折射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镜子,也是一幅讽喻滑稽世态的风俗画。

喝茶的过程

对于茶,我是情有独钟的。之前,我对其有很多的比喻,但都过于牵强,或者说是不够贴切。后来,我想到一个词,这个词我认为比较契合、或恰当。最终我就认定它了,这个词就是情人。

情人一说,是要惹是非的。这里包括外人的狐疑,家人的不解。后来我做了一番斗争,把这个词解释了一下,我说:对于情人我有自已的理解,第一不敢苟同于网络上的戏言。第二没有非礼妻子的思想。第三更不会有贪官和巨富们那样的荒诞行为。这个情人是不排斥妻子的,那种“情”虽然有时也会隐隐的、涩涩的、甜甜的或是酸楚的。但每每都会带给你许多的感受,即使是相拥一下、相思一下、相视一下,都能留下些许的回味,以及美好的映像。偏偏妻不屑一顾,子懒得一看,不知是怕受到影响,还是不予认可。

好在这是我最后的底线,妻也没那么认真,只是任我去了,这种结果就让我有了每次惬意地喝茶过程。不过,我想说明一点的就是,我喝的茶都是春季采摘的绿茶。

绿茶的喝法是有讲究的,不应有过多的思量,也不要有位子、票子那样的联想,更不能有“小人与女子难养” 那样的杂念。我欣赏的是诗人那天讲诗歌时,拿一杯绿茶作讲解的对象。他说,任何艺术的东西都要留有空间、想象和余地,不要一味地去看它的表象,就像这杯绿茶,在人们的思维习惯中,看到的是已经定格的一杯茶,或者是一个盛茶的杯具。可在诗人的眼中,它是一个玻璃器皿,是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几叶茶立在杯里,是一种物质,从表象上去看,它是无语的。而冲入沸水之后,它就产生了化学般的变化,水在慢慢升高,随之所有的情节和故事都会一一地展现出来。

这个时候你就去想象,想象的结果它都不会再是一杯普通的茶了,它就有了诗的艺术效果。就像中国京剧里的板和眼、就像中国书法中的韵味、就像中国画呈现出的水墨浸润。那种想象可以无限放大,能到何种程度,就看你的感情了。经历越多,感悟越深,知识面越宽泛,想象也就更加丰富。

我感兴趣的不是诗人的讲解,而是他对茶的联想。

茶喝到升华为想象以后,喝起的滋味就有另一番景象了,不再是单一的生津和止渴。于是,我每一次喝茶之前都做了一些准备,比如先洗洗手,除去一切尘世之间的气味。因为茶是很敏感的,特别是绿茶,哪怕是一星点异味,它都会被感染的。无论是你捧过玫瑰之手,还是握过金钱之手,或者是拿过可能会腐烂变质事物之手,都会传导给茶的,那样你就再也喝不出它的优质和本真了。

前些时候,我去了当局长的同学家做客,局长夫人知我喜喝茶,就从冰箱里拿出很高档的绿茶冲泡于我。我闻了闻就没再喝,局长夫人用疑惑的目光看我,我说你这茶不是原来的茶了,已混有许多茶以外的其它气味。

并不是说茶是高贵的别称,实际上它是很普通的,老百姓的生活日志上都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说,可见它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了。只是茶有自己的特点,它的特点就是不媚、不俗,不能强加任何别的东西而已。

我喝茶的第二项准备就是洗净一只杯子,但必须是一只透明的玻璃杯,这样我看中的是泡茶的过程和茶叶发生变化的过程。那种变化都在我的视力范围之内,因为我把放茶、冲水、看茶、闻香等都纳入喝茶的步骤了。所以,一切的准备和操作就成了我喝茶过程中的必修课。

有时,我常常也在想,绿茶是不是一芽精灵,小小的一片叶子,怎么会有那么多情愫呢?在左思右想答不上来的时候,我又在自言自语:也许是我对绿茶产生了情结,这才成为茶的粉丝。

或许珍惜一种事物是有经历以后才有感情的。比如说你亲手做出的菜,你亲手摘来的水果,你就会有一种食欲或饮欲。在吃和饮的时候你就有了成就感,这与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想,茶与我也是有亲密接触之后才成为伙伴的。

可能是我生于茶乡的缘故,早些时候,单位和友人买茶都会差遣我的。久了,我就成为他们的茶叶大使,同时我与茶的亲近感也日益升温,其中的甘苦也让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

茶往往是生长在深山老林中的,越是高山里的茶,品质越好。因为它们吸收的光照、气息、土壤、水韵更具天然,所以它的风味就更加独特。这也是我舍近求远,舍小山寻大山的真正目的。

可寻茶之路是非常坎坷的。那次我去东河寻茶,是我一生难忘的事情。车在没有路的地方停下之后,我沿着一条小河而上,河道不知盘旋了多少次,依然没有尽头。望望四周的群山,我开始在心里打起退堂鼓,毕竟是一个人深入大山,虽然前面有传说中的好茶;虽然有山花、怪石、鸟语相伴,但诸多的未知还是让我的心紧张起来。

紧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在一个山坡的拐弯处,我一抬头突然发现一条狼就站在那里。当时我和狼都是猝不防地发现了对方,只是我满脸惊恐,狼眼露出凶相。与狼对峙,玩的不仅仅是心跳,而且还需要有理智和智慧。我知道,如果在当时逃跑,无疑是就地自杀。结果我就硬着头皮站在那里,还好我不光看到狼眼里锋芒毕露,也看到了狼嘴里还叼着一只山鸡。我想当时狼对我有两种想法:一是我是它的下一个猎物,二是我有没有抢它战利品的可能。而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趁狼还没有下手之前逃离这里。我的心里想着,腿已付诸行动了。我依然面对狼,可脚步则侧身慢慢移动。好在狼最终没有发动最后的进攻,在确定有一些距离之后,我就撒腿跑了。

那次历险不仅没有让我远离茶,而是更加亲近茶了,这都是因为好茶就在山坳、就在云中、就在采茶姑娘那银铃般的笑声里。

深入茶园之中,既能体会一种氛围,又能观看制茶的全过程。采摘、杀青、揉茶、摔条、烘干那一整套流程,让我享受了一次次的流香过程。当我再也待不住的时候,就随采茶的山民一起来到茶园,亲自采一些新鲜的茶草,然后亲自看着把它制作成茶叶。那一刻,我忘记了许多,收获了许多。

我知道我手中抓的这些茶叶,并不是我亲手采摘的那些叶子。但它的条形极像,它的长度、它的饱满、它的色泽,简直就像我采的茶叶一模一样。这种发现,让我有了倍加亲切的感觉。

于是我就坐在一杯刚冲泡的绿茶前,看变化了的茶、水和雾气。茶一叶一叶地舒展开了,像似一个才睡醒的少女,缓缓地伸展着身姿,朦胧中还带有些梦意,笑靥里依然存有余味。我不敢去猜想那里面是否还有蝉声和鸟鸣,是否有杜鹃的声音。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茶已升华为一种想象,叶已还原了一个本真的自己。

水已不再是一个透明的晶体了,它已着了茶的色调,俨然成了茶的同类。不过透明还是保存着,只是淡绿色的水让人有了一种欲望。

最欢快的自然是水中的茶叶了,它们跳起了水中的舞蹈,开始时是天鹅舞,随后是交谊舞和独舞。它们的舞台在杯中,它们的世界也在杯中,舞不尽的是风花雪夜,舞不完的是春花秋月。此刻你只顾去欣赏,不用去着急,因为茶叶们一会儿都会平静下来。

这个时候你会闻到有一股清香弥漫起来,是栗香,也会是兰草花香。这香是要看茶的产地的,看这些茶是与谁为邻了。如果茶是长在栗乡,那些烂漫的栗花是不会放过它周围所有物质的,结果茶叶的每一寸光阴都会熏染上栗花的香气。要是茶生长在山崖或是小溪之畔,就会与兰草花结为好友的,那样茶就有了兰草花的气味与性情。

最让人注目的莫过于茶与水交融后所产生的气体。说是蒸气,但更像是雾。那些雾袅然上升的形式独特而多姿,它会在杯口形成一个雾罩,在其上面环绕成多种状体,然后淡去在空中。因为有雾的导出,使茶中的香也就飘散开了。

此时我最弄不清的是,这雾是不是那雾锁茶园的雾。因为那些雾生长在山的半腰,护着山上的茶林,吸纳阳光的照射,孕育茶叶的品质。可以说,它是茶叶的被、茶叶的衫、茶叶的守护神,从而它成全了高山茶那不可取代的特色,也完美了自己多重性格的形象。

我想,但愿这雾是那些山雾的沿续,有了它们才会使绿茶得以圆满和回归。

欲,对于普通人来讲,它是很难逾越的一道坎。用好了,它是进取的动力,用不好,它就是无形的杀手。曾经难填的欲壑,绊倒过许多贪婪者的前蹄。

或许我就在尘世之外,因为我只对一杯绿茶产生了饮的欲望,甚至是渴望。茶以它独特的品质让我有了好感,有了冲动,亲近茶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品一杯香茗,自然想到的是它的好处,无论是口感还是流进心底的过程,都让我有了超乎寻常的感觉。因为喝茶不单是止渴了,还喝出了对茶热爱与回味。有了无数次的冲动后,对茶就有了鉴赏和探究。

能喝上一杯好茶是需要一些构成和条件的。首先,是对水的要求,最好是泉水或溪水,那样会保持茶的纯净。因为任何污染和渗兑都会降低茶的品质。就像夫妻间的爱情,如果有了其他情感的参与,其生活也就剩下过日子和混日子了。

其次是闻香、观色和品味。闻香就是把杯底用温水预热后,放入少许的茶叶,然后闻其香气,嗅其感觉。因为那些茶不仅能闻出自身的特质,还能闻出“春茶香,夏茶涩,秋茶好喝摘不得”的民谚来。观色则是在那银毫沸腾的绿色世界里观其汤色,辩其成色。如果是杀青不好,汤则泛青,如果烘制过了,汤会变黄。只有恰到好处的汤色才会添其好感,增其饮欲。

品味一杯上等绿茶是最具诱惑力的。那些茶水还未入口,其香气已沁入肺腑,留在唇边的甘甜,说是止渴,不如说是回味,这个时候喝一杯绿茶就是享受了。

喝绿茶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它的医用价值。《神农本草》上说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还说:茶叶还有消食去腻,利尿止渴,消毒解酒,轻身明目等作用。

茶圣陆羽对喝茶有自己的见解,他说:“所著者衣,衣精极;所饮食者,食与酒皆精极。”也就是说,衣食住行都要追求精美的情趣。所以,陆羽把喝茶的过程看作是精神享受的过程,从而赋予喝茶以美学的内涵。

陆羽还在他的《茶经》里说:茶之为饮,生于名山秀水之间,得天地之精彩,儒家以之养廉,道家以之求静,佛学以之助禅。可见茶的文明内在已超出其自己的精神层面。

喝茶的过程其实是一次领悟的过程,也是一次畅想的过程。它不仅能喝出个中的甘苦,也能喝出人生的滋味。

【(摘自2017年《吃茶去》杂志(总第67期);作者:乐祥(河南商城) ,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找到约787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