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经\>里的单枞

找到约66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国际茶日 · 文化遗产里的中国茶

国际茶日

盘点农业文化遗产里的中国茶

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

茉莉花源于中亚细亚,茶源于中国,它们的结合是两千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福州茉莉花茶源于汉、成于宋、盛于清,是两千年来劳动人民利用花香和茶保健作用的产物。

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在长达两千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逐渐完善,是古人利用环境、适应环境发展农业的典范,是农业的活化石。

福州地处北纬25.5度的闽江入海口盆地,是茉莉花露地栽培的最北缘。

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是古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江边沙洲种植茉莉花,在海拔600-1000米的高山上发展茶叶生产,逐渐形成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茉莉花基地(湿地)—茶园(山地)的循环有机生态农业系统,既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又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益。

茉莉花茶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茶叶品种,由于历史上福州人严格保密工艺,窨制工艺在数百年间均未传到其他国家,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能窨制茉莉花茶。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普洱市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也是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古茶树和野生茶树保存数量最多的地区。拥有完整的古木兰化石和茶树的垂直演化系统。

以普洱市为中心的澜沧江中下游少数民族的悠久种茶、制茶历史孕育了风格独异的民族茶道、茶艺、茶俗等内涵丰富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

不同民族对茶的加工和饮用方式更是各具特色。布朗族的“青竹茶”和“酸茶”、拉祜族的“烤茶”等已作为传统的饮茶习俗,代代相传。

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

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三面环山的自然屏障的独特小气候是保障龙井茶品质的重要因素,自古就是爱茶之人留连向往之处。杭州龙井茶文化系统是以龙井茶品种选育、种植栽培、植保管理、采制工艺和茶文化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系统,以及该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孕育的生物多样性,发挥的生态系统功能,呈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特征。

龙井茶的采制技术相当考究。龙井茶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由于产地生态条件和炒制技术的差别,西湖龙井向有“狮”“龙”“云”“虎”“梅”五个品类之别。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孕育了多项茶树无性繁殖的技术,并创制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

明末清初,安溪茶农发明了独特的制茶工序——包揉,形成了独特的“半发酵”茶类——乌龙茶,同时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术。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推广了带状茶—林模式。树种以豆科的乔木和小乔木为主,起到根系固氮、夏天遮荫、冬天落叶覆盖地表的功能。套种一年生绿肥,梯壁种草护草,以覆盖地表,保持水土,提供生物栖息场所,蕴含了深刻的生态学哲理。

湖北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

湖北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位于幕阜山脉北麓余峰、湘鄂交界的低山丘陵地带,是茶马古道的三大源头之一。羊楼洞砖茶历史悠久,源于唐,盛于明清,是全世界公认的青(米)砖茶鼻祖之地。在明清两朝,赤壁羊楼洞凭茶一跃为国际名镇,俗称“小汉口”。

羊楼洞砖茶在国际贸易史上展示过骄人的辉煌,在国内西域各民族的交往中,为促进民族团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世纪到20世纪初,羊楼洞更是成为中俄茶叶国际商道的起点,砖茶从羊楼洞由独轮车运抵新店装船,经汉口逆汉水至唐河,再转运内蒙古,进入俄罗斯的恰克图、西伯利亚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一千多年历史的茶马古道上,形成了独特的“羊楼洞砖茶文化”。

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

凤凰单丛茶始于南宋末年,历经600多百年数十代人的传承,资源物种仍基本保持历史原貌。单丛茶树文化遗产资源主要存在境内海拔600~1200米的中高山。

多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对凤凰古茶树的保护工作,1980年组织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查,仅200年以上的古茶树便有3700多株。凤凰古茶树被专家誉为“中国之国宝,是世界罕见的优稀茶树资源”。

贵州花溪古茶树与茶文化系统

贵州花溪以古茶树为原材料,推出了久安千年绿、久安千年红两款佳茗,久安千年红,外形条索紧细卷曲,匀整,显金毫。色泽乌润,古韵深远,香味浓郁高长;久安千年绿,外形条索紧细卷曲,匀整,色泽翠绿、显毫。香味高扬,古韵深远。  

久安乡古茶树的平均树龄大概在600年左右,几乎略等于贵州“文明开化”的历史年限。在宋代,茶马交易的制度已经建立并已运用成熟。一直沿用到了明王朝,朱元璋继续推行“以茶制戎”的政策。

湖北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

恩施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西周有“武王伐纣、巴人献茶”之说,陆羽《茶经》有“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的记载。现有茶园面积32.5万亩,年产以恩施玉露为主的名优茶0.7万吨以上,占干茶总产的42%左右,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

恩施玉露创制于清康熙年间,因获当地土司和当朝皇帝“胜似玉露琼浆”的盛赞而得名,在《中国茶经》中位列清代名茶。恩施玉露的加工,延续了唐朝陆羽《茶经》中的“蒸之、焙之……”工艺,创新了特殊的搓制手法,是我国唯一保存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

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5年),双江开始在勐库冰岛一带人工驯化种植茶树,经过500余年的种植驯化,铸就了当今勐库大叶种茶内含物质丰富、茶汤明亮、醇香悠长的优良品质。

双江是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共同自治的多民族自治县,各民族生产生活与茶叶息息相关,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拉祜族的七十二路打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拉祜人民的茶心;佤族的鸡枞陀螺,是飞旋的使者,更是佤族人民的茶性;布朗族的蜂桶鼓,是生命的方舟,更是布朗人民的茶灵;傣族的象脚鼓,是节日的祈福,更是傣族人民的茶魂。

安徽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

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的最初起源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朝。1900年,太平猴魁茶创制成功,随即一举成名,蜚声中外、绵延百年、延续至今。

百年传承的《猴茶真经》,印证了太平猴魁茶顶级品质。系统内选育出本土优质茶树品种资源柿大茶,积累形成了高山生态茶园林茶共育和绿色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发明出“三大阶段九道手工采制工艺”被茶业界誉为“最高超、最精湛、最独特的制茶技艺”。

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

福鼎白茶的栽培与饮用的历史悠久。唐代陆羽《茶经》即有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据史料记载,明清时代,福鼎白茶“产银针、白牡丹、白毛猴和莲心等,远销重洋”。

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在栽培的自然的空间上呈现立体群落结构,使白茶生态系统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中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实现肥力的自我维持,并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供生存空间。在栽培上,白茶与番薯、芦柑、桂花树、木槿树等作物套种,提高了白茶的香气,也为茶树提供了遮阴,同时减少病虫害,使白茶的生长自然健康。

福鼎白茶传承了传统而古老的制茶方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茶叶制作方式,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白茶加工不炒不揉,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保持品种特性。

四川名山蒙顶山茶文化系统

蒙顶山是“茶树良种宝库”,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蒙顶山茶种植栽培过程中注重茶树与农作物间作,茶区生物多样性丰富,覆被良好,茶园采取“茶+贵木”“茶+果”等立体种植模式,推广“茶-林-绿肥”复合栽培模式,实施“猪-沼-茶”“草-羊-沼-茶”等模式,实现了养分循环、美化环境、提高品质等目标。

历史上蒙顶山茶历经蒙顶石花、蒙顶黄芽、玉叶长春、万春银叶、蒙顶甘露,形成了绵延千年的名茶系列,历久益彰。同时,以名山为起点的“川藏茶马古道”现已成为重要历史文化古迹。

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

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是以洞庭山碧螺春茶与柑橘、杨梅、枇杷等各种果树复合种植、洞庭山碧螺春茶采制工艺、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系统。该系统在生产过程中保育了茶果种质资源,发挥了重要的生产功能和生态系统维护功能,呈现出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特征。

碧螺春茶的采制全部由手工完成,至今仍完全采取传统的采制技艺。其制作技艺分“采摘、拣剔、摊放、高温杀青、揉捻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七道工序。“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和“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是洞庭山碧螺春采制技艺的技术要领。其中,仅炒茶的四道工序就需要40分钟左右。

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系统

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系统,是以种植、生产黑褐油润的安化黑茶和制作加工工艺为特色的茶文化系统。长期实践中,安化茶人摸索出了一套保持茶叶原生态品质的栽培管理技术和独特成熟的黑茶加工工艺。

安化茶早在唐代就有历史文献记载入选为贡茶,安化黑茶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定为官茶,是中国西北边民化腻消食的“生命之饮”,是民族团结之茶。

湖南保靖黄金寨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湖南保靖黄金寨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是以始建于明清时期的黄金寨古茶园为种植核心,拥有近6000株108个株系古茶树的茶树栽培系统。古茶园多间种葛藤、山药、魔芋、土茯苓等作物,放养黄牛、山羊、猪、鸡等畜禽,实现“以牧代耘,农牧兼容”。

东汉西晋时期,保靖吕洞山地区就开始产茶,茶马古道沿黄金村七大古茶园穿行而过,沿途设茶亭8座,现存古茶树2057株,415岁最老古茶树王惊艳四座。漫步黄金村,这里拥有特殊的宜茶环境,除了七大古茶园,还有黄金古井、有黄金鼎、黄金河,郁郁葱葱的黄金茶园,长满青苔的青石板,都默默见证着保靖黄金茶的千年茶韵。

湖南永顺油茶林农复合系统

湖南永顺油茶林农复合系统,即农业、林业、牧业复合运行系统,让茶树与高大乔木共生共荣,牛羊啃掉林中杂草,蜜蜂授粉提高油茶产果几率,以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物种的多样性,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

江西浮梁茶文化系统

江西浮梁在茶文化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以茶叶生产聚落环境、茶园文化、文人茶歌、茶叶生产、茶叶贸易等完整的文化生态学的体系,并得益于当地气候和土壤因素,成为瓷、茶和稻的结合体地区。

浮梁茶始于汉晋,盛于唐。产茶、种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晋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至唐代,茶叶加工和贸易开始兴盛,唐代乡贡进士王敷《茶酒论》曾记述:“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唐代白居易也曾在《琵琶行》中留下“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由此可见,当时的浮梁茶就已久负盛名。

来源:微观三农综合整理,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文化遗产里的中国茶,哪个来自你的家乡?

近日,“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认定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今,中国有3种茶被纳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还有更多茶类被纳入6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涉茶“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是由普洱茶及茶文化为核心构成,包括古茶树资源与古茶园生态系统。普洱市是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是我国乃至世界茶树资源的重要宝库,被誉为“世界茶源”,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

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

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是以在江边沙洲种植茉莉花,在高山上种植茶叶为特色的湿地茉莉花山地茶园循环有机生态农业系统,保证了千百年来福州茉莉花香与茶香的绵延不绝。茉莉花茶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茶叶品种,由于历史上福州人严格保密工艺,窨制工艺在数百年间均未传到其他国家,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能窨制茉莉花茶。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是以种植茶叶和制作铁观音茶为特色的农业生态及茶文化系统。遗产地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生态茶园多采用带状茶——林模式。

涉茶“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

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三面环山的自然屏障的独特小气候是保障龙井茶品质的重要因素,自古就是爱茶之人留连向往之处。杭州龙井茶文化系统是以龙井茶品种选育、种植栽培、植保管理、采制工艺和茶文化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系统,以及该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孕育的生物多样性,发挥的生态系统功能,呈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特征。

湖北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

湖北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位于幕阜山脉北麓余峰、湘鄂交界的低山丘陵地带,是茶马古道的三大源头之一。羊楼洞砖茶历史悠久,源于唐,盛于明清,是全世界公认的青(米)砖茶鼻祖之地。羊楼洞砖茶在国际贸易史上展示过骄人的辉煌,在国内西域各民族的交往中,为促进民族团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世纪到20世纪初,羊楼洞更是成为中俄茶叶国际商道的起点,砖茶从羊楼洞由独轮车运抵新店装船,经汉口逆汉水至唐河,再转运内蒙古,进入俄罗斯的恰克图、西伯利亚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一千多年历史的茶马古道上,形成了独特的“羊楼洞砖茶文化”。

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

凤凰单丛茶始于南宋末年,历经600多百年数十代人的传承,资源物种仍基本保持历史原貌。单丛茶树文化遗产资源主要存在境内海拔600-1200米的中高山。多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对凤凰古茶树的保护工作,1980年组织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查,仅200年以上的古茶树便有3700多株。凤凰古茶树被专家誉为“中国之国宝,是世界罕见的优稀茶树资源”。

湖北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

恩施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现有茶园面积32.5万亩,年产以恩施玉露为主的名优茶0.7万吨以上,占干茶总产的42%左右,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恩施玉露创制于清康熙年间,因获当地土司和当朝皇帝“胜似玉露琼浆”的盛赞而得名,在《中国茶经》中位列清代名茶。恩施玉露的加工,延续了唐朝陆羽《茶经》中的“蒸之、焙之……”工艺,创新了特殊的搓制手法,是我国唯一保存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

贵州花溪古茶树与茶文化系统

贵州花溪以古茶树为原材料,推出了久安千年绿、久安千年红两款佳茗。久安千年红,外形条索紧细卷曲、匀整、显金毫;色泽乌润,古韵深远,香味浓郁高长。久安千年绿,外形条索紧细卷曲、匀整、色泽翠绿、显毫;香味高扬,古韵深远。久安乡古茶树的平均树龄大概在600年左右,几乎略等于贵州“文明开化”的历史年限。在宋代,茶马交易的制度已经建立并已运用成熟。一直沿用到了明王朝,朱元璋继续推行“以茶制戎”的政策。

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5年),双江开始在勐库冰岛一带人工驯化种植茶树,经过500余年的种植驯化,铸就了当今勐库大叶种茶内含物质丰富、茶汤明亮、醇香悠长的优良品质。双江是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共同自治的多民族自治县,各民族生产生活与茶叶息息相关,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拉祜族的七十二路打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拉祜人民的茶心;佤族的鸡枞陀螺,是飞旋的使者,更是佤族人民的茶性;布朗族的蜂桶鼓,是生命的方舟,更是布朗人民的茶灵;傣族的象脚鼓,是节日的祈福,更是傣族人民的茶魂。

安徽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

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的最初起源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朝。1900年,太平猴魁茶创制成功,随即一举成名,蜚声中外、绵延百年、延续至今。百年传承的《猴茶真经》,印证了太平猴魁茶顶级品质。系统内选育出本土优质茶树品种资源柿大茶,积累形成了高山生态茶园林茶共育和绿色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发明出“三大阶段九道手工采制工艺”被茶业界誉为“最高超、最精湛、最独特的制茶技艺”。

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

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在栽培的自然空间上呈现立体群落结构,使白茶生态系统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中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实现肥力的自我维持,并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供生存空间。在栽培上,白茶与番薯、芦柑、桂花树、木槿树等作物套种,提高了白茶的香气,也为茶树提供了遮阴,同时减少病虫害,使白茶的生长自然健康。福鼎白茶传承了传统而古老的制茶方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茶叶制作方式,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白茶加工不炒不揉,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保持品种特性。

四川名山蒙顶山茶文化系统

蒙顶山是“茶树良种宝库”,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蒙顶山茶种植栽培过程中注重茶树与农作物间作,茶区生物多样性丰富,覆被良好,茶园采取“茶+贵木”“茶+果”等立体种植模式,推广“茶-林-绿肥”复合栽培模式,实施“猪-沼-茶”“草-羊-沼-茶”等模式,实现了养分循环、美化环境、提高品质等目标。历史上蒙顶山茶历经蒙顶石花、蒙顶黄芽、玉叶长春、万春银叶、蒙顶甘露,形成了绵延千年的名茶系列,历久益彰。同时,以名山为起点的“川藏茶马古道”现已成为重要历史文化古迹。

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

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是以洞庭山碧螺春茶与柑橘、杨梅、枇杷等各种果树复合种植、洞庭山碧螺春茶采制工艺、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系统。该系统在生产过程中保育了茶果种质资源,发挥了重要的生产功能和生态系统维护功能,呈现出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特征。碧螺春茶的采制全部由手工完成,至今仍完全采取传统的采制技艺。其制作技艺分“采摘、拣剔、摊放、高温杀青、揉捻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七道工序。“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和“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是洞庭山碧螺春采制技艺的技术要领。其中,仅炒茶的四道工序就需要40分钟左右。

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系统

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系统,是以种植、生产黑褐油润的安化黑茶和制作加工工艺为特色的茶文化系统。长期实践中,安化茶人摸索出了一套保持茶叶原生态品质的栽培管理技术和独特成熟的黑茶加工工艺。安化茶早在唐代就有历史文献记载入选为贡茶,安化黑茶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定为官茶,是中国西北边民化腻消食的“生命之饮”,是民族团结之茶。

湖南保靖黄金寨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湖南保靖黄金寨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是以始建于明清时期的黄金寨古茶园为种植核心,拥有近6000株108个株系古茶树的茶树栽培系统。古茶园多间种葛藤、山药、魔芋、土茯苓等作物,放养黄牛、山羊、猪、鸡等畜禽,实现“以牧代耘,农牧兼容”。东汉西晋时期,保靖吕洞山地区就开始产茶,茶马古道沿黄金村七大古茶园穿行而过,沿途设茶亭8座,现存古茶树2057株,415岁最老古茶树王惊艳四座。漫步黄金村,这里拥有特殊的宜茶环境,除了七大古茶园,还有黄金古井、有黄金鼎、黄金河,郁郁葱葱的黄金茶园,长满青苔的青石板,都默默见证着保靖黄金茶的千年茶韵。

湖南永顺油茶林农复合系统

湖南永顺油茶林农复合系统,即农业、林业、牧业复合运行系统,让茶树与高大乔木共生共荣,牛羊啃掉林中杂草,蜜蜂授粉提高油茶产果几率,以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物种的多样性,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

江西浮梁茶文化系统

江西浮梁在茶文化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以茶叶生产聚落环境、茶园文化、文人茶歌、茶叶生产、茶叶贸易等完整的文化生态学的体系,并得益于当地气候和土壤因素,成为瓷、茶和稻的结合体地区。浮梁茶始于汉晋,盛于唐。产茶、种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晋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至唐代,茶叶加工和贸易开始兴盛,唐代乡贡进士王敷《茶酒论》曾记述:“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唐代白居易也曾在《琵琶行》中留下“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由此可见,当时的浮梁茶就已久负盛名。

来源:神州茶韵,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凤凰单丛 | 茗润春茶业 青茶篇

单丛茶,历史上是“单株采制”的特定名称。现代概念的单丛茶,是原有“单株采制”的延伸,有单株采制的、也有单丛品系、单丛品种采制的。现代单丛茶产品,分“凤凰单丛”和“岭头单丛”两个品名。



不同香型


1、黄栀香型

(1)、宋种1号

宋种1号是凤凰茶区现存最古老的一株茶树。是从乌岽山凤凰水仙群体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筛选而成,树龄达600多年。是当今凤凰名茶中最古老的一株名枞,因种奇、香异、树老而著名,曾用过“团树叶”“大叶香”“岩上珍”“东方红”等名,于1980年正式命名“宋种单枞”。


(2)宋种2号又名大枞茶

有性繁殖植株。小乔木型,中叶类,迟芽种。据说是乌岽山中心村老宋种单枞茶(1928年枯死)传下来的实生后代,树龄约定320年,是大庵村四大名单枞茶树之一。生长在海拔950米的凤西大庵村村后的茶园里。老枞已经有较大批量扦插和嫁接繁殖,形成大庵宋种2号无性繁殖系后代。凤凰茶区栽培较广泛。


(3)老仙翁有性繁殖植株

小乔木型,中叶类,迟芽种。系从乌岽山凤凰水仙群体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筛选而成。因树龄老,成茶香气高,滋昧好,可与八仙单枞茶媲美而命名为老仙翁。生长在海拔高度1100米的乌岽山,树龄达400多年。老枞已经有小量扦插或嫁接繁殖,形成老仙翁无性繁殖系后代。其后代在乌岽高山地带栽培较多。


(4)大白叶1号有性繁殖植株

乔木型,大叶类,中芽种。系从乌岽山凤凰水仙群体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筛选而成。生长在海拔约1150米的乌岽李仔坪村下厝厝后的茶輋上。据说已有400多年的树龄。老枞已有批量扦插繁殖,形成大白叶1号无性繁殖系后代。其后代主要分布于凤凰高山地带。


(5)木仔(番石榴)叶1号有性繁殖植株

小乔木型,大叶类,中芽种。原母树系从乌岽山凤凰水仙群体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筛选而成。因叶形似果树木仔(番石榴)之叶而得名。调查树是其有性繁殖个体,经多年培育形成的老枞,生长在海拔约450米的凤光崎輋村西南,地名叫大石 的山腰茶园里,树龄近100年。1990年以后,在当地用无性繁殖法推广数千株,形成该株的无性繁殖系后代。


(6)海底捞针又名水路种

无性繁殖系。小乔木型,大叶类,中芽种。原有母树系从乌岽山凤凰水仙群体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筛选而成。该茶品质优异,在泡乌龙茶时,只要加入少许的该种茶叶,即能显现其特殊的香和味,因茶叶投叶量比例悬殊,故喻为海底捞针。又因茶树生长在水利坑沟的旁边,而得名“水路”。母树最高年株产春茶12斤多。该茶曾于汕头经济特区成立十周年庆典期间,被来汕头的中央众首长饮后大加称赞,是名单枞茶之一。该母树于1996年死亡,但死前已经有一定数量扦插繁殖,形成该老枞无性繁殖系后代,当地茶农将其扦插苗称为“海底捞针”或“水路种”。


(7)棕蓑挟又名通天香、黄栀香

一代天骄、主席茶。无性繁殖系。小乔木型,中叶类,中芽种。原单株母树系从乌岽山凤凰水仙群体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筛选而成。是凤凰山名单枞茶树之一。


1955年春,乌岽山楚地厝村村民文永权(书名文永集),精工采制后,特拣选2市斤,送给毛主席。不久,收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寄来的信,信的全文:“文永集同志,你送给毛主席自制的‘单枞名茶’两斤已由中国茶叶公司广东省公司转来了,谢谢你的盛意。因中央已有不收受群众礼物的规定,故希望以后不要再送礼了。此覆,并致敬礼。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故此,茶农们又把通天香称为主席茶、文革期间称为一代天骄。



2、姜花香型

(1)姜母香有性繁殖植株

小乔木型,大叶类,中芽种。系从凤凰山凤凰水仙群体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筛选而成。因成茶具有轻微的生姜味道并带有姜花的香气而得名。生长在海拔约1000米的凤北官头輋村东北地名叫墩仔的小山头上,树龄约100年。


(2)姜花香又名姜母香、通天香

有性繁殖植株。小乔木型,中叶类,中芽种。原种系从乌岽山凤凰水仙群体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筛选而成。因其茶叶有突出的姜母花香味,冲泡时,香气冲天,满屋皆香而喻为通天香。相传母树植于明代,距今有400多年历史。


3、茉莉香型

(1)茉莉香1号无性繁殖系

灌木型,大叶类,中芽种。因成茶冲泡时,溢出自然的茉莉花香味而得名。调查树是原有单株母树的无性繁殖个体,经多年培育形成的老枞。生长在海拨810米的凤凰山,树龄约150年。现老枞已经有小批量扦插繁殖,形成茉莉香1号无性繁殖系,其后代主要分布在字矛村庵角。


(2)茉莉香2号无性繁殖系

小乔木型,大叶类,迟芽种。因成茶具有自然的茉莉花的香味而得名。


4、橙花香型橙花香有性繁殖植株。

小乔木型,中叶类,中芽种。因成茶冲泡时溢出自然的橙花香气而得名。生长在海拨约800米的凤西大坪村地名叫尖石尾的茶园里,树龄约150年。老丛已有少量无性繁殖后代,其后代在大坪村有种植。



味香型


1、仁香型

(1)杏仁香1号有性繁殖植株

小乔木型,中叶类,中芽种。 原种系从乌岽山凤凰水仙群体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单株筛选而成。因其品质具有杏仁的香和味,从杀青、烘焙直至成茶冲泡各过程都强烈地表现出来而得名。


(2)桃仁香有性繁殖植株

小乔木型,中叶类,迟芽种。 原种系从乌岽山凤凰水仙群体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筛选而成。因成茶冲泡时有桃仁的香味而得名。已有150多年的栽培历史。老枞1984年镇府有组织扦插繁殖,现已形成桃仁香老枞无性繁殖系后代。其后代凤凰高山茶区引种较多。


(3)杏仁香2号有性繁殖植株

小乔木型,中叶类,中芽种。 原产凤凰字矛山。系从凤凰水仙群体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筛选而成。因成茶冲泡时具有杏仁的香味而得名。已有40多年的栽培历史。


2、肉桂香无性繁殖系

小乔木型,大叶类,早芽种。 因成茶泡时,茶汤的滋味近似药材肉桂的味道而得名。


3、杨梅香型杨梅叶有性繁殖植株

小乔木型,小叶类,中芽种。 因叶片较小,似杨梅叶而得名,生长在海拨约800米的凤西大庵村地名叫黄輋龙的茶园里,已有 250年的栽培历史。系大庵村四大名枞茶树之一,老枞已经有批量扦插繁殖,形成杨梅叶无性繁殖后代。其后代在凤凰茶区已有引种和嫁接。


4、薯味香型

汤色金黄清澈,滋味鲜爽、醇厚、持久,耐冲泡。 该茶树因潮州市乃兴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辟往天池的公路之需要,于2000年3月24日砍伐。



5、蜜兰香型

(1)蜜兰香无性繁殖系

灌木型,大叶类,中芽种。 因成茶的蜜味特别浓而且带有兰花香味,故名。老枞先前已经有大批量扦插繁殖,形成蜜兰香老枞无性繁殖后代。原单株母树于1978年枯死,当时的树龄200多年。调查树是1965年扦插繁殖的无性繁殖个体,现生长在海拨800米凤凰山。该种在凤凰茶区广为传播,栽培面积逐年增加。


(2)白叶单枞无性繁殖系

灌木型,大叶类,特早芽种。 原母体系饶平县坪溪镇岭头村和潮安县铁铺镇铺埔茶场先后从凤凰水仙群体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分离选育而成。约有40年的栽培历史。该种由于特早芽,年采摘轮次多,易制作,经各地不断地大批量扦插繁殖,成为白叶单枞品种。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各茶区,为乌龙茶区主要当家品种之一,广东省推广种植面积约20万亩。原种1988年12月被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优良品种。现已推广到福建、湖南等地。


(3)苦种单枞有性繁殖植株

小乔型,大叶类,中芽种。原种系乌岽山凤凰水仙群体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因成茶味苦而得名。生长在海拨1150米的乌岽山,树龄约400年。


(4)苦种茶有性繁殖植株

小乔木型,中叶类,迟芽种。原种系乌岽山凤凰水仙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因成茶冲泡后有苦味而得名。生长在海拨1200米的乌岽中心 村后山上,树龄200多年。因为苦茶药用价值高所以被保留。


(5)苦种有性繁殖植株

小乔木型,中叶类,中芽种。原种系凤凰水仙群体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生长在海拨约343米的下埔水路仔村地名叫胶石示格的山坡茶园里,树龄120多年。


(6)香番薯1号有性繁殖植株

小乔木型,大叶类,迟芽种。原种系从乌岽山凤凰水仙群体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筛选而成。因成茶冲泡时,溢出一种独特的香气,恰似番薯刚熟时冒出的香蜜气味而得名。生长在海拨1150米的乌岽山,树龄600多年。老枞已经有一定数量的无性繁殖后代。主要分布在乌岽、凤西各村。


(7)香番薯2号无性繁殖系

小乔木型,大叶类,迟芽种。原种母树生长在乌岽狮头脚村,为凤凰水仙群体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筛选而成。因成茶冲泡时滋味似香番薯而得名。调查树生长在海拨约1100米的乌岽李仔坪村下厝岭脚的地方。


6、咖啡香型火辣茶有性繁殖植株

乔木型,中叶类,中芽种。原种系从乌岽山凤凰水仙群体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筛选而成。因成茶冲泡时,有近似咖啡的火辣香味而得名。生长在海拨1150米的乌岽桂竹湖村西北的茶园里,树龄约300年,老枞已有少量扦插繁殖,乌岽高山茶区有引种。


凤凰茶区由于受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和茶树品种等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凤凰茶,尤其是单丛茶的独特风格,其他地方,引种凤凰水仙或凤凰单丛茶树,其茶叶品质,亦无法与原产地的凤凰茶叶相比拟,这也是凤凰镇发展茶叶生产得天独厚之处。


如今的凤凰茶区,山清水秀林茂茶香。凤凰单丛茶1986年被定为国家乌龙茶商品基地,列为省“七五”规划出口体系第147号项目。


【图文部分|改编:网路


找到约64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