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补血养颜的茶

找到约130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要想好气色,推荐这三款补血养颜茶

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关系,很多女人都会有贫血的问题,而贫血不仅会影响女性的气色,而且还会引起头晕,失眠,月经不调等问题,因此对于女性朋友来说补气补血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医认为不同的女性补血补气的方法也都是不一样的。那么中医是如何对症补血益气的呢?


1适用血虚型女性


准备当归11克、熟地黄2克、鸡血藤7克、川芎11克、炒白术7克、五灵脂7克、炙甘草2克,水煮或泡茶喝。

血虚型通常也伴有气虚的表现,会出现贫血头晕、脸色苍白、怕冷、心悸等症状。这类型的贫血体虚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良,造成发病率高。除了服用补血性药材,也可以加入如炒白术等补气虚的药材来缓解。(温馨提示:易胃胀着不宜饮用)


2适用气虚型女性


准备太子参11克、麦冬11克、五味子2克、当归6克、川芎7克、木香7克、炙甘草2克、泽兰7克,水煮为茶喝。

因为气虚型女性生活中经常身体经常会出现头晕疲惫、面色苍白、月经量少痛经等现象。多数是做办公室的白领,因为久坐少动导致身体的气流不通顺,导致女性子宫卵巢方面的疾病,需要选用太子参等药材来补血益气。(温馨提示:感冒慎用)


3适用阴虚型女性


准备熟地黄2克、生地黄2克、当归6克、川芎11克、麦冬11克、枸杞子7克、泽兰7克、五灵脂7克煮水当茶喝。

阴虚型女性多半是因为日常工作劳心劳力而损害了体质,很容易造成妇科疾病,伴随着痛经、口干舌燥、脸色暗沉、皮肤干燥等症状,熟地黄和生地黄来滋阴润燥效果很好。(温馨提示:胀气者、消化不良者不宜饮用)

女性要吃的5种补血食物

1海藻


海藻其实样也具有补血的功效,只是由于在海藻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都可以促进人体对铁质的吸收,从而达到补血的功效。


2乌鸡


乌鸡经常用来给产妇食用,可以达到促进伤口愈合的效果,如果用乌鸡炖汤,是补血补气的最好选择。


3核桃与芝麻


芝麻和核桃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能够营养大脑,滋养皮肤,延缓衰老、滋补养颜,并且可以迅速补充体力。


4甘蔗


甘蔗的补血功效应该是人尽皆知的,特别是甘蔗榨成的甘蔗糖,其补血功效更加显着。而且甘蔗还具有滋补清热的作用,作为清凉的补剂对于低血糖、大便干结、小便不利、反胃呕吐、虚热咳嗽和高热烦渴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5鸽肉


鸽肉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蛋白质的含量比猪肉高9、5%,而脂肪含量很低,营养作用却优于鸡肉,而且比鸡肉更易被消化吸收。女性吃鸽肉,补血之余,脸色也会好起来哦!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茶也是药,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功效

茶被视为“万病之药”,人们通过喝茶养生的历史由来已久。虽然大家都爱喝茶养生,但不一定人人都会在正确的时间和季节品茶。喝不好,不但起不到保健作用,还可能导致胃寒腹泻、失眠等不良影响。


不同的茶有不同功效

由于千百年的茶文化发展,茶叶的炮制衍生出各种不同方法,成就了不同品种的茶。而不同炮制方法做出来的茶,在成分和功效上也大有不同。


红茶气质偏热,功效为温筋活血、暖胃养颜、化解瘀滞,适宜长期虚弱、胃寒腹冷、面暗无华、心情抑郁等症状的人饮用。


普洱熟茶五行属水,气质温凉,功效为去腻化湿、轻身解毒。针对饮食过度、肥胖、脂肪肝、痰湿瘀滞等症效果明显。


乌龙茶对经络不通、元气不足、脾胃虚弱、肥胖、高血脂、糖尿病、骨质疏松、精力不足有一定的保健疗效。


白茶气质偏凉收敛,功效为清凉解毒、明目降火、醒神通心,针对上火烦躁、高血压、心脏病、皮肤病、近视眼、感冒、喉炎等症作用明显。


绿茶具生发性,偏寒凉,营养丰富,功效为清心降火、恢复生机,有助于人体正常功能的发挥。


茶虽然有一定的养生功效,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长期大量喝。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日饮茶12克左右,分3-4次冲泡是适宜的。吃油腻食物较多、烟酒量大的人可适当增加茶叶用量;神经衰弱者、心动过速者,饮茶量应适当减少。而泡茶,掌握温度很重要,陈润东表示,像普洱这种以“陈”著称的茶,要用沸腾的水冲泡,以达到杀菌的效果。但饮茶最佳的温度应该是60℃左右,不要超过70℃,否则会对食道造成损伤。


一天喝3杯茶最合适

第一杯是早茶,适合早饭后9点到10点饮用,可以起到提神、排毒、抗疲劳的作用,是3杯茶中最重要的。


早茶最宜选花茶,花茶经过二次加工,混合了鲜花的浓郁和新茶的清香,能够芳香醒脑,对一天精神都有提升作用。


要提醒的是,失眠人群不适合饮用花茶,否则会造成更严重的睡眠障碍,过敏体质的人也不宜喝花茶。


第二杯是午茶,在午饭或午觉后的1点到3点饮用最好。午茶可以适当浓一些,能够降低血脂,保护血管。


绿茶之所以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病毒等保健功能,主要是因为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因此,绿茶适合现泡现喝。如果冲泡温度过高或时间过久,多酚类物质就会被破坏。一般来说,绿茶冲泡水温以85℃为宜,水初沸即可,冲泡时间以2-3分钟为好。绿茶与水的比例要恰当,以1:50为宜,常用150毫升的水冲3克茶叶,冲泡出来的绿茶汤浓淡适中。在茶具方面,可以选用瓷杯或是透明的玻璃杯。


第三杯是晚茶,适合晚饭后6点到7点喝,有降血脂、助消化的功效。


专家表示,红茶最适合晚上喝,因为发酵茶的咖啡因含量低,对睡眠影响小。寒性体质的人可以多喝红茶,它温中驱寒,对胃寒、手脚发凉、体弱、爱拉肚子的人较有用。在泡茶方面,与绿茶不同的是,高水温浸泡反而能够促进红茶内黄酮类保健物质的有效溶出,不但让滋味和香气更浓,还能更好发挥保健功能。


泡红茶最好用沸水,泡的时间也可以相对更久些。一般来说,5分钟最佳。红茶冲泡的用水量与绿茶相当,功夫红条茶可冲泡3-4次,红碎茶则可冲泡1-2次。另外,晚上8点后应尽量不再喝茶。

老人喝茶六不饮

一、量多不饮。大量液体进入血管,本身就会加重心脏负担,再加上茶中的咖啡碱、茶碱都是兴奋剂,会使人体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老人心脏功能较差,特别是有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的老年人,喝茶多,会产生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另外,大量饮用浓茶会稀释胃液,降低胃液的浓度,从而产生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症状,胃不好的老人尤其要注意。


二、浓茶不饮。很多老人喜欢浓茶,但茶叶中含有鞣酸,鞣酸与食物中的铁元素发生反应,生成难以溶解的新物质。因此,常喝浓茶会阻碍铁的吸收,尤其是缺铁性贫血的老人更要注意。相比淡茶,浓茶所含的咖啡因也容易过量,造成心跳加速、心律不齐。建议每次泡茶量2克左右。


三、饭前饭后不饮。饭前饭后20分钟左右不宜饮茶,否则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消化。空腹饮茶甚至会引起心悸、头痛、眼花、心烦等“茶醉”现象,严重的还会引起胃黏膜炎。正确的做法是:餐后一小时再喝茶,慢慢小口品饮,并续水两到三次。


四、睡前不饮。茶有提神兴奋、利尿作用,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所以晚间不要喝茶,以免兴奋失眠、多尿,影响睡眠质量。睡前2小时内就不宜再饮茶,口渴的话改为饮白开水。


五、隔夜不饮。饮茶以现泡现饮为好,茶水放久了不仅保健成分减弱,口感也会大打折扣。泡好后若放置太久,茶汤还会因氧化和微生物繁殖而变质,喝了对身体有害无益,因此切不可喝隔夜茶。


六、服药不饮。茶叶中的鞣质、茶碱,可以和某些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特别是老年朋友在服用催眠、镇静等药物以及和含铁补血药、酶制剂药、含蛋白质等药物时,不宜用茶水送药,以免影响药效。而中药人参、党参、元胡、曼陀罗、川牛膝、麻黄、钩藤、黄连等也不宜与茶水混饮。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功效

茶被视为“万病之药”,人们通过喝茶养生的历史由来已久。虽然大家都爱喝茶养生,但不一定人人都会在正确的时间和季节品茶。喝不好,不但起不到保健作用,还可能导致胃寒腹泻、失眠等不良影响。


不同的茶有不同功效

由于千百年的茶文化发展,茶叶的炮制衍生出各种不同方法,成就了不同品种的茶。而不同炮制方法做出来的茶,在成分和功效上也大有不同。


红茶气质偏热,功效为温筋活血、暖胃养颜、化解瘀滞,适宜长期虚弱、胃寒腹冷、面暗无华、心情抑郁等症状的人饮用。


普洱熟茶五行属水,气质温凉,功效为去腻化湿、轻身解毒。针对饮食过度、肥胖、脂肪肝、痰湿瘀滞等症效果明显。


乌龙茶对经络不通、元气不足、脾胃虚弱、肥胖、高血脂、糖尿病、骨质疏松、精力不足有一定的保健疗效。


白茶气质偏凉收敛,功效为清凉解毒、明目降火、醒神通心,针对上火烦躁、高血压、心脏病、皮肤病、近视眼、感冒、喉炎等症作用明显。


绿茶具生发性,偏寒凉,营养丰富,功效为清心降火、恢复生机,有助于人体正常功能的发挥。


茶虽然有一定的养生功效,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长期大量喝。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日饮茶12克左右,分3-4次冲泡是适宜的。吃油腻食物较多、烟酒量大的人可适当增加茶叶用量;神经衰弱者、心动过速者,饮茶量应适当减少。而泡茶,掌握温度很重要,陈润东表示,像普洱这种以“陈”著称的茶,要用沸腾的水冲泡,以达到杀菌的效果。但饮茶最佳的温度应该是60℃左右,不要超过70℃,否则会对食道造成损伤。


一天喝3杯茶最合适

第一杯是早茶,适合早饭后9点到10点饮用,可以起到提神、排毒、抗疲劳的作用,是3杯茶中最重要的。


早茶最宜选花茶,花茶经过二次加工,混合了鲜花的浓郁和新茶的清香,能够芳香醒脑,对一天精神都有提升作用。


要提醒的是,失眠人群不适合饮用花茶,否则会造成更严重的睡眠障碍,过敏体质的人也不宜喝花茶。


第二杯是午茶,在午饭或午觉后的1点到3点饮用最好。午茶可以适当浓一些,能够降低血脂,保护血管。


绿茶之所以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病毒等保健功能,主要是因为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因此,绿茶适合现泡现喝。如果冲泡温度过高或时间过久,多酚类物质就会被破坏。一般来说,绿茶冲泡水温以85℃为宜,水初沸即可,冲泡时间以2-3分钟为好。绿茶与水的比例要恰当,以1:50为宜,常用150毫升的水冲3克茶叶,冲泡出来的绿茶汤浓淡适中。在茶具方面,可以选用瓷杯或是透明的玻璃杯。


第三杯是晚茶,适合晚饭后6点到7点喝,有降血脂、助消化的功效。


专家表示,红茶最适合晚上喝,因为发酵茶的咖啡因含量低,对睡眠影响小。寒性体质的人可以多喝红茶,它温中驱寒,对胃寒、手脚发凉、体弱、爱拉肚子的人较有用。在泡茶方面,与绿茶不同的是,高水温浸泡反而能够促进红茶内黄酮类保健物质的有效溶出,不但让滋味和香气更浓,还能更好发挥保健功能。


泡红茶最好用沸水,泡的时间也可以相对更久些。一般来说,5分钟最佳。红茶冲泡的用水量与绿茶相当,功夫红条茶可冲泡3-4次,红碎茶则可冲泡1-2次。另外,晚上8点后应尽量不再喝茶。

老人喝茶六不饮

一、量多不饮。大量液体进入血管,本身就会加重心脏负担,再加上茶中的咖啡碱、茶碱都是兴奋剂,会使人体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老人心脏功能较差,特别是有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的老年人,喝茶多,会产生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另外,大量饮用浓茶会稀释胃液,降低胃液的浓度,从而产生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症状,胃不好的老人尤其要注意。


二、浓茶不饮。很多老人喜欢浓茶,但茶叶中含有鞣酸,鞣酸与食物中的铁元素发生反应,生成难以溶解的新物质。因此,常喝浓茶会阻碍铁的吸收,尤其是缺铁性贫血的老人更要注意。相比淡茶,浓茶所含的咖啡因也容易过量,造成心跳加速、心律不齐。建议每次泡茶量2克左右。


三、饭前饭后不饮。饭前饭后20分钟左右不宜饮茶,否则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消化。空腹饮茶甚至会引起心悸、头痛、眼花、心烦等“茶醉”现象,严重的还会引起胃黏膜炎。正确的做法是:餐后一小时再喝茶,慢慢小口品饮,并续水两到三次。


四、睡前不饮。茶有提神兴奋、利尿作用,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所以晚间不要喝茶,以免兴奋失眠、多尿,影响睡眠质量。睡前2小时内就不宜再饮茶,口渴的话改为饮白开水。


五、隔夜不饮。饮茶以现泡现饮为好,茶水放久了不仅保健成分减弱,口感也会大打折扣。泡好后若放置太久,茶汤还会因氧化和微生物繁殖而变质,喝了对身体有害无益,因此切不可喝隔夜茶。


六、服药不饮。茶叶中的鞣质、茶碱,可以和某些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特别是老年朋友在服用催眠、镇静等药物以及和含铁补血药、酶制剂药、含蛋白质等药物时,不宜用茶水送药,以免影响药效。而中药人参、党参、元胡、曼陀罗、川牛膝、麻黄、钩藤、黄连等也不宜与茶水混饮。



找到约13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