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扁茶机

找到约207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新昌茶机步入发展春天

茶业机械是指茶园作业机械和茶叶加工机械,是发展茶业的重要生产工具。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茶业机械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在新昌县,茶机制造业闻名全国,成为依托茶叶发展起来的亿元产业。现如今,机制龙井茶因其色泽、外形、品质一致和生产过程清洁化,越来越受到业界的认可,茶机在茶叶生产标准化建设中的作用日渐凸显。新昌茶机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始大放异彩,不断迎来发展的春天。


“新昌工匠”开创茶机先河


上世纪80年代,浙江掀起发展名茶的热潮。不少地方聘请西湖区的炒茶能手,传授龙井茶的炒制技术,创制出扁形名茶。舜皇云尖、千岛玉叶、大佛龙井等“浙江龙井”因此应运而生。



随着龙井茶的发展与茶叶产业化进程的加快,高强度、低效率的手工炒制技术已难以与之相适应,开发机械化茶叶加工设备在茶农中的呼声日趋强烈。因此,龙井茶整形机的研究成为科研单位的重点课题。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制的具有理条和压平功能的理条整形机和用于炒制安徽名茶(尖茶)的往复振动槽式理条机,但这两种茶机制成的茶叶扁度不理想,从而没有得到有效推广。


上世纪90年代末,新昌县的一些能工巧匠,模仿手工炒制过程研制名优茶炒制机,诞生摆动式‘天峰’名茶炒制机、回转式名茶炒制机等。扁形茶炒制机的出现,完全颠覆多功能理条机通过摇摆碰撞茶叶的原理,采取炒板与锅的挤压,使茶叶变扁成型。


据了解,发明第一台扁茶机的是回山镇柘前村的丁水芳。丁水芳做茶机前曾是回山镇有名的木匠师傅,由于自己不会炒茶,便四处观摩炒茶高手的手法、频率,掌握炒制规律。之后,他用铁皮在预先做好的木头模子里敲出弧形的炒锅,又用木块包上布,制成一个炒板,还用竹片做出一个翻叶板,再用木料做好框架,装上电动机,在铁与木头接触的地方填上石棉用于隔热。就这样,经过半年的摸索,丁水芳终于研制出第一台原始扁茶机。由于扁茶机功能较多,被业界称之为“名茶多功能机”。


此后,天峰机械通过不断实践和改进,研制出采用凸轮压扁,能做半周运动的茶机,并将这种茶机注册为“天峰”牌。2000年,“天峰”茶机开始正式投放市场,最高单机价格高达1万多元,被业界称为“浙江乃至全国应属率先”。


“双峰对峙”各领茶机风骚


扁形茶炒制机诞生后,由于其具有省工省力、炒制易学、干茶质量稳定等优点,因此受到茶农青睐,产品需求不断扩大,生产企业数量随之剧增。至2004年底,仅新昌县的扁形茶炒制机生产企业就近200家。在此期间,天峰茶机凭借其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发优势在行业中成为翘楚。


一直以来,天峰机械注重对龙井茶的形、色、香、味进行研究,并不断改进茶机工艺。2004年,天峰茶机销量突破2000台,产值上千万元。是年7月,天峰机械搬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厂区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拥有标准厂房近万平方米。


正当天峰茶机意气风发之时,恒峰茶机异军突起,成为新昌茶机界的一匹黑马。2005年3月,在新昌名茶机械加工大赛中,恒峰茶机的电热R-280E型顶锅式名茶炒制机一举夺魁。恒峰名茶机械厂成立于1998年,是新昌最早的扁茶机生产企业之一。2005年之前,企业规模一直不大,但顶锅式名茶炒制机的夺魁使其声名鹊起。2009年,恒峰茶机搬入占地30亩的新厂区,拥有厂房面积15000平方米。


顶锅式名茶炒制机的出现是扁茶机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它使茶叶炒制更加清洁化。此时的天峰茶机,出于对自己产品的情结,没有立即吸纳该先进理念,虽然之后顺应趋势也采用顶锅式,但就是这样的“慢半拍”,使其在新昌茶机界的领头地位岌岌可危。


在这之后,天峰茶机与恒峰茶机的“双峰”对峙格局逐渐形成。2005年9月,天峰茶机获得省农业厅的农机推广鉴定证,这是新昌首家获得农机推广鉴定证的茶机生产企业。而恒峰茶机紧随其后,也于同年获得农机推广鉴定证。2006年4月,“恒峰”牌茶机荣获省机械炒制大赛一等奖,天峰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TF6CCB-7801型多功能名茶炒制机获二等奖。这一年的恒峰茶机得到长足的发展,产销量达到近8000台,占到全县总销量的半壁江山,新昌茶机开始步入“恒峰时代”。


时至今日,恒峰茶机在销售上依然保持“一哥”地位,但盛涨机械、银球机械等其它企业也奋起直追,形成群雄奋起的局面。


“众人拾柴”提升茶机品质


茶机产业发展到2004年,新昌县生产企业达到近200家。由于大部分企业“低、小、散”,质量事故时有发生,茶机产业面临生存考验。


为此,新昌县委县政府于2004年6月召开茶机质量整治工作会议,对全县茶机企业进行整顿,并下发《新昌县茶机产品生产企业生产条件考核细则》,对全县茶机生产企业的生产条件进行考核。2005年9月,新昌县成立茶机行业协会,帮助茶机生产企业建立完善原材料和外购件验收制度、成品管理制度、售后服务制度,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高茶机产品质量。


此外,新昌县农业部门于2005年邀请省农机鉴定站对新昌县的名茶炒制机进行产品性能鉴定和农机产品推广鉴定。是年4月,新昌县农业部门举办农机推广鉴定知识培训班,向新昌县农机企业普及有关农机推广鉴定知识。之后,新昌县农业部门还向省农机推广鉴定总站提出进行农机产品性能鉴定和推广鉴定的申请,帮助新昌县农机企业获得农机推广鉴定证。


通过一系列整治,新昌县一批低、小、散茶机制造企业被市场淘汰,茶机行业逐步朝着规模化、品牌化、科技化方向发展。2008年,浙江省将名优茶加工机械列入政府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新昌县农机管理总站积极帮助茶机企业提出申请,去年共完成补贴资金582.14万元,机具3175台套,其中茶机3077台套。与此同时,新昌县茶机行业协会申报的《制订和实施茶机同盟尺度晋升块状工业质量》项目,被确定为第一批块状工业质量晋升重点项目,进一步推动新昌县茶机工业质量晋升。


在此基础上,新昌县还加大茶机新产品研发投入,茶机新品硕果累累。近年来,省农机质量鉴定科对恒峰机械、盛涨机械、银球机械等企业的产品进行推广鉴定,对检测企业的规模、管理制度、工装设备、质量管理、售后服务等进行评定,并给予指导意见,为新昌县茶机企业打造更好更精的茶机产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来源:新昌新闻网)

袁均富和他的茶机王国——记均一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均富

1979年12月,在浙江新昌城北一个小山村,一名男婴呱呱坠地。父亲是八一公社的一名农科员,恰巧遇上包干到户,在改革开放之初,作为从村干部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的年轻共产党员,他希望全村的人都能一起过上幸福富裕的小康生活。所以他给儿子取名为:均富。命运使然,多年后,袁均富带着父亲的美好期望,踏上了宿命般的创业之路,于2007年成功创立新昌县南明街道均一茶业机械厂,带领着父老乡亲们走上了同富裕、共幸福的康庄大道。

壮志凌云出少年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袁均富,自幼跟随父亲穿梭于田间地头,指导村民们防治病虫害,跑县农技站学技术,到田间地头解民忧。耳濡目染之下,他从小就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也深知农民劳作的艰辛与不易。彼时,他就暗下决心,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要实现机械化代替人工,减轻劳作负荷。而这个最朴素的念头,也成了他日后创业的主旋律。时光飞逝,中学毕业后,他进入技校学习,专业便是机电一体化。读完技校,他觉得自己需要进一步提升,于是继续深造并顺利拿到了大专文凭。而这些努力,都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99年,袁均富积极响应国家募兵号召,应征入伍,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两年军旅生涯的历练,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个性和过硬的身体素质;部队的图书馆,成了他空闲时间光顾最多的地方,而他读得最多的书,都是和机械设计与制造相关的。2001年,袁均富光荣退役,怀着满腔的激情和热血,他回到了浙江,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退役后一周,他如愿加入了浙江印染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机加工技术。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不懈的努力让他迅速脱颖而出,入职仅三年,便从基层操作员一路干到加工中心主任。有了一线工作的经验和沉淀积累,袁均富离小时候的梦想更近了。

吹尽狂沙始到金

2007年,袁均富朝着自己的梦想迈进了一大步。他开始自主创业,研发生产制茶机械。创业初始,举步维艰,场地狭小、经验不足、资金亦时常捉襟见肘。但即便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也从没想过放弃。狭小而简陋的车库里,袁均富与赖锵杰师徒俩一丝不苟地研究制茶工艺、研发茶机。制茶工艺优化、茶机图纸设计、零件打磨,机组组装、测试……每个环节他们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当然,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失败挫折在所难免。经过6个月废寝忘食的不懈努力,历经前后17次不断的改进优化,新昌第一台燃气式80型六角辉锅机终于于2007年8月在梅园新村车库研制成功。同年9月,新昌县南明街道均一茶业机械厂在南泥湾村成立,并注册“均一商标”。从基层员工到创业成功,一直是这个“机械梦”支撑着袁均富不忘初心、笃笃前行。

样机虽然研发成功了,但是规模化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难题再一次摆在了袁均富的眼前,又一次,父亲坚定地站在了他的身后,将毕生积蓄悉数交给了他;同时,敢拼敢博的袁均富,也得到了准岳父的高度认可和资金扶持。在两位家长的支持下,他顺利解决了启动资金问题。公司刚起步,袁均富干劲十足,由于技术人员匮乏,生产、销售、售后维修,袁均富都身先士卒。一次,一名技术员给袁均富打电话,说有个大客户的机器设备出现了问题,他解决不了。听到这个消息,袁均富当即驱车前往,山路崎岖,弯弯绕绕开了快两个小时,到的时候天都黑了,袁均富马不停蹄,第一时间把自己“关”进了制茶车间。经过细致检查,他发现,原来并非机器故障,而是客户的制茶工艺和机器的设计有较大不同。在和客户沟通后,他立马对机器做了简单的调整,很快,第一批制好的茶叶就如清泉般在机器中奔涌流淌。客户当下就为袁均富诚恳的处事态度和专业技术水准所折服,成为均一第一批忠实客户。通过这件事后,袁均富深刻地意识到,服务团队只懂得机器是不够的,还必须精通制茶工艺,而在茶机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不同的客户制茶工艺也是不尽相同的。为此,袁均富为自己的服务团队制定了定期培训目标,目的是为打造技术更加精湛、服务更加到位的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均一茶机也通过不断地更新迭代,日趋优化和完善。

挥斥方遒上青云

2008年寻常的一天,袁均富接到一个江苏的电话,称要买茶机。简单沟通后,对方第二天便来到公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完工厂、走访了均一几个客户后,对方当即确定了6台辉锅机订单。这是均一茶机首次销往外省(江苏仪征)。

同年9月,均一首创新型扁形茶炒制机投入量产并成功下线,扁茶机极大地减轻了茶农制茶的劳动强度,这也为均一茶机在广大茶农中赢得了较高声誉。2010年个转企,新昌县均一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主要从事扁形茶茶机研发、制造与销售。由于均一追求产品品质,重视企业信誉,扁形茶茶机在国内茶机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2011年,均一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研发成功,至此,均一茶机开始向智能化、标准化迈进。

2012年,中国首台茶机发明人丁岁放先生携子丁恩阳先生加入均一,为袁均富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商业价值和精神内核,均一茶机如虎添翼,强强联合精品倍出。2013年,均一茶机闯出国门远销海外,出口到了孟加拉国,之后,均一茶机更成功打入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产茶大国并保持持续供货。

一路走来,袁均富总是冲在一线,带领团队征战四方,他既是技术骨干,又是金牌业务员、机械培训师、售后服务,伴随着他成长的是不断提升的产品品质和不断扩大的市场份额。

然而勤奋上进的人,又怎么可能安于现状、故步自封呢?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嗅觉敏锐的袁均富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定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制造业来说,是真正的蓝海。

2015年7月,袁均富创立加农公司研究数字化平台及物联网茶机。同时,他在心里埋下了一个更大的梦想:进一步提升茶机的标准化、智能化;实现制茶简便化、可视化;让茶叶品质更具稳定性、可控性。

皇天不负有心人。2016年,一体化全自动龙井茶生产线研发成功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之后公司厚积薄发,技术爆发式增长,研制了一系列均一经典产品。

2018年,袁均富成功购置了绍兴首块工业地产,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奠定了基础。2019年是数字化项目爆发的黄金时代。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的设备升级与更迭,均一茶机终于在这一年做到了茶叶不落地的历史性突破,茶叶采摘后直接投入生产,中间环节全都在机器上实现了完结。同时,均一还研制上线了茶园气候检测系统、茶企业生产管理体系数字化等项目。

2020年公司正式入驻中小微科技创业园,宽敞明亮的厂房,将是袁均富又一个崭新的起点。

初心不改香依旧

创业15载,均一机械始终以脚踏实地的稳健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15年间,它获奖无数:首批三A级信用企业、浙江省机械行业示范企业、浙江省重质量守诚信双优企业、茶叶里条机行业十大品牌、浙江省纳税信用A级纳税企业等等,并先后获得实用新型及科学技术成果登记等各项专利30余项。

现在只要一打开均一官方网站的首页,你就会看见“坚持做好茶机,稳扎稳打,一步步为茶农增级增效,口碑载道铸就今天均一”的广告宣传语。利和同均,九九归一。袁均富把企业巨大的成功,归功于每一个为此奋斗的家人、朋友和客户,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初心不忘。

今天的均一机械是一家涵盖整套自动茶叶装备制造研发与生产的综合科技型企业。专业生产扁茶机、辉锅机、理条机、吹片机、摊青机。公司在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工艺设计出了一套集全自动茶叶摊青、杀青、理条、上料、炒制、辉锅及筛选于一体的现代化茶叶生产设备。所有工序一次到位,效率高、测算准,袁均富真正做到了将科技红利带给每一位制茶和饮茶人。

初心恒然,使命依旧。均一机械为无数爱茶人精心炒制了一叶又一叶的龙井茶,若你也是个爱茶之人,每次尝到香嫩鲜纯、回味悠长的十大名茶之首的龙井茶,那么请偶尔记起这个默默在背后挥汗如雨的均一机械掌门人:袁均富。相信他和他的茶机王国将缔造更加绚烂的时代芳华!

简介

“技术是企业生命的源泉,创新则给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均一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8月,坐落于新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智能小镇创业园。是一家涵盖整套自动茶叶装备制造研发与生产为一体的综合科技型企业。公司秉承“利和同均,九九归一”的经营理念,坚持走自主创新,科技兴业之路。公司拥有多项国家专利及荣誉称号,多个系列产品通过省级推广鉴定,享受国家购置补贴。均一系列产品覆盖了国内十余个省、市、自治区;远销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国家,获得客户一致好评。2017年度荣获中小科技型企业,2018年被评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不断投入激光切割机及工业机器人等前沿智能化装备以提升生产效率及产品品质。均一人始终奉行“品质均一,永无止境,唯有求精,以报客户”的回馈理念,诚邀海内外客户共谋发展、共赢未来。

2022首届中国茶叶智能机械装备博览会将于2022年11月11日-13日在浙江湖州德清国际展览中心举行,集结了国内一众优秀的茶叶智能机械装备生产研发企业,为中国茶企提供了全面、综合的设备考察和采购的平台。均一机械有限公司也将在此次博览会上进行展示展销,为茶企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新机遇。

来源:茗边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百亿茶产业的躬耕之路——新昌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春光似锦,茶味清欢。四月的新昌,满目翠绿,茶山上云雾氤氲,透出阵阵清香。指尖翻飞的采茶工、人头攒动的中国茶叶交易市场、实时更新的“茶产业大脑”驾驶舱……处处是一派繁忙景象。

近2000年前,《搜神记》曾对新昌野生茶“大茗”作过记载。东晋时,一名高僧在此煮茶讲经,由此开创了人们植茶饮茶之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名茶生产致富的曙光照到新昌大地,该县通过转型发展名优茶等创新举措,助力“大佛龙井”“天姥红”“天姥云雾”等名茶破茧而出,让千年茶香越发浓郁。

如今,茶产业已成为新昌县农业领域的第一大富民产业。数据显示,新昌县有茶园面积15.3万亩,从业人员达18万人。去年,全县茶产业链总产值超96亿元,交易总额近63亿元。

这片叶子,掩映了新昌万千茶农因茶致富的幸福笑脸,也昭示了新昌践行“三茶”统筹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绿色生态产好茶

新昌县地处浙江东部,四季分明,全年光照充足且雨量充沛。这为发展茶叶生产提供了优越条件。“我们县内的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200到700米的丘陵台地和山地之中,常年云雾缭绕。”新昌县农业农村局茶叶站站长周竹定介绍,这就像给茶园加上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

优异的环境资源为当地茶叶增加了“含金量”,新昌县却依旧对“后天努力”不曾懈怠。

走进位于新昌县东茗乡后岱山村的茶园,园内各式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让人眼前一亮。绿油油的茶园中,每隔一段距离都安装了智能杀虫灯,茶园上空5架喷洒植物源农药的无人机正在飞防作业。

“一架无人机可以携带20公斤药水,续航时间为20分钟左右,可以喷10亩左右的茶园,一天可以喷200亩左右!像这片1500亩茶园,用5架无人机,一天半就能喷完。”后岱山村村委会副主任梁伟良说。

东茗乡是新昌县的产茶大乡,有茶园2万多亩,也是该县推行茶园绿色防控整乡推进的试点地。“质量过硬始终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和‘肥药’源头管控等手段,让茶叶生产向绿色、安全、可追溯的方向发展。”周竹定告诉记者,目前,新昌县已拥有省级“生态茶园”6个、茶园精准施肥示范基地7个,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核心示范区超万亩,辐射面积近4万亩。

在新昌群星茶业有限公司位于该县镜岭镇平头岗的百鸟山茶园内,记者见识到了茶园有机化管理模式的“真容”。园内,小气候一体机、智能远程虫情测报系统、日照时长检测仪器等各类物联网设备林立,与翠绿的茶园相映成趣。

“这些设备能够在线采集茶芽生长期间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有雾天数、土壤PH值、PM2.5等11项生态指标数据,为茶园管理提质增效提供数字化支撑。”群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玉翔告诉记者,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空间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实时远程获取茶叶基地的各项信息后,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云计算中心,再经过模型分析,还能对基地无人机、自动杀虫等设备进行远程控制。

“我们通过‘茶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在茶叶育苗、种植、加工、营销等方面全链引入数字化概念,进行产业链全程‘再造’。”新昌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茶园基地数据外,该平台还能实时呈现茶青收购、干茶交易和行情走势,以及茶叶加工各环节数据,各企业可据此进行精准市场决策和内部管理优化。

这个堪称新昌县“茶产业大脑”的平台,集成了20多个惠民服务模块,为茶农茶企茶商提供生产指导、市场交易、金融支持、政策兑付等一站式服务。目前,该平台总用户注册量约9300人次,对接省市县平台约20个,数据总量已达300万条。

为生产标准好茶,去年起,新昌县出台了《精品茶管理办法》和《精品茶管理实施细则》,对精品茶实行“五统一”管理,使地方精品茶生产更加规范有序。

“茶机换人”助发展

作为茶叶生产大县的新昌,除了众所周知的“大佛龙井”等名茶,还有一个标签也是响当当的,那便是茶叶机械。

在位于新昌县的中国龙井茶博物馆内,一台老式扁型茶炒制机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我国首台扁形茶炒制机,发明人是新昌县回山镇柘前村的丁水芳。今年76岁的丁水芳,曾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木匠,爱思考,动手能力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为看到许多茶农采茶、炒茶、卖茶的过程非常辛苦,他便想着做一台机器,让炒茶叶不再那么难。

木匠师傅转身研究起茶机,很多人并不看好,但丁水芳还是决定试一试。就这样,经过半年摸索,第一台原始扁茶机还真被他研制出来了。由于这款扁茶机功能较多,被业界称之为“名茶多功能机”,2004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正式名称叫“名茶炒制机”。

此后,新昌县一批茶机生产企业纷纷躬身入局,先后开发了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茶叶筛选机等茶叶加工新设备,由其加工的龙井茶也因色泽、外形、品质出色,生产过程清洁,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每一款新产品的问世,都要通过不断地设计、打板、测试、修改、再打板,每一次改进都要经过上百次的测试验证。”在新昌县高新园区科技孵化器产业园内,“名茶采摘机”的发明者梁宏亮指着那台凝聚他多年心血的采茶机说。

梁宏亮自幼在新昌茶乡长大,早在2013年便开始潜心研究“名茶采摘机”。“每一点改进都是很艰难的。”梁宏亮坦言,从第一代采茶机到最新一代采茶机,中间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良优化。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他研发的采茶机工作效率已达到人工的5倍,漏采率仅在5%以内。

丁水芳、梁宏亮的故事,正是新昌县众多“茶机人”秉持匠心发展茶机产业的一个生动缩影。

现下,新昌县的茶机产量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截至目前,全县有86个茶机产品列入省农机推广目录,拥有农机推广许可证的茶机加工厂有14家,年产茶机3万多台,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产品远销全国16个省(区、市),还出口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

茶旅融合谋新篇

如果你看过新昌县东茗乡下岩贝村的千亩连片茶园,就会留下很深印象。这里的茶园骑行大道一直延伸至云雾深处,站在“云上观光平台”上,可远眺穿岩十九峰……下岩贝村由此成为游客体验茶乡之旅的首选,村里的民宿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今,整个村的民宿、农家乐共有20余家。

“许多客人都喜欢去茶园体验采茶、拍照,返程时还会买些茶叶回去。”“80后”吴鑫鑫先后在下岩贝村开出了两家民宿。他说,这里的茶园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每次游客住店,他都会推荐他们去茶园,同时请他们免费品尝当地好茶。“游客体验佳、喝着好,渐渐都成了‘回头客’,有不少还会在线上购买茶叶。”吴鑫鑫说。

近年来,新昌县持续推动茶产业、茶文化、茶生态、茶旅游的有机融合,成功打造新昌“六大茶山”金名片,建成特色休闲观光茶园17个,“新昌禅茶休闲养生之旅”成功入选全国20条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和“建党百年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2022年,茶乡(新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971.3万人次,经营总收入达1.88亿元。

“因为新昌茶文化底蕴深厚,让我们学习茶艺有了动力,也有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春日暖阳下,“留白”茶空间的主人、国家一级茶艺师蔡瑜娴熟地注水入杯,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她亦抬眸浅笑,“我们将努力挖掘和推广家乡茶文化特色,让更多的家乡人爱茶、学茶、事茶。”

“泡茶是种享受,在人与茶的‘对话’中,可以把茶本身的特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90后”高级茶艺师吴莲莲,曾带领团队研究制定了“大佛龙井”“天姥云雾”和“天姥红茶”的茶水分离冲泡法,提出科学的“三要素”参数,并大力倡导推广。她还多次在中国国际茶博会等展示展销活动上进行现场演示,推广新昌“大佛龙井”品牌及科学的泡茶、饮茶方法,展示茶文化内涵。

文化是无形的,却能带来有形的力量。在新昌,像蔡瑜和吴莲莲一样的茶艺师有数百人,他们崇茶尚茶,以茶人精神默默守护着这方禅意、这片绿叶。

(来源:农村信息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05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