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辨别紫砂泥料

找到约87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紫砂泥料的“目数”是怎么回事?

壶友在玩壶过程中,经常能够听到某种泥料是多少目多少目的。它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今天跟大家来说说这个话题。

▲筛网

“目”是一种计量单位,指原料颗粒的尺寸。简而言之就是筛子的网眼,即“筛号”。有多少目就表示这个筛子有多少个网眼,目数高就是网眼多,目数低就是网眼少。在筛子大小确定的情况下,网眼越多,相应的网眼孔越小,则通过筛子的颗粒越小(即越细);反之,网眼越少,相应的网眼孔越大,则通过筛子的颗粒越大(即越粗)。各国标准筛的规格不尽相同,常用的泰勒制是以每英寸长的孔数为筛号,称为目。例如50目就是指每英寸上的孔眼是50个,500目就是500个,目数越高,孔眼越多,表示颗粒物越细腻。

▲经过筛网筛分后的矿粉

紫砂术语中泥料的“目数”也称为“码数”,它只是用来评价紫砂泥料粗细的一个指标,与泥料品质无关。一般来说,以60目为基准,60目以下的算是粗(即粗糙)的,60目以上则为细(即细腻)的。目数在60目以下的砂料做壶,孔隙度大,透气性好,壶壁上会有颗粒感,用手弹击声音沙哑、发闷。但是目数越小,烧制的时候越容易跳砂、鼓泡、容易烧坏。目数越大,泥料越细腻,越光滑,比较容易泡养,但透气性差。

▲不同目数的紫砂泥料对比图

紫砂泥料在开采后,经风化、除杂质、粉碎之后,使用筛子过滤泥料,称之为“过目”。比如用80目的筛网过目得到的是80目的泥料,用40目的筛网过目得到的则是40目泥料。因为技术的差异,每个时代所出现的目数是有差异的。明代紫砂泥的目数多为25~30目,清朝早期为35目,清中期则为55~60目。由于1957年前一直采用手工炼制法(即通过人力或兽力推动石碾子进行碾磨),故目数较低,紫砂的通透性能更好,颗粒更粗,质感更强,这也是辨别老壶的标准之一。

到1957年宜兴丁山才安装了第一台球磨机,转动的桶体内放置了大量小钢球,通过电动机转动大桶体使得里面的小钢球与石料进行摩擦和挤压,达到碾磨粉料的目的,通过球磨机使得紫砂泥料目数稳定在60目左右。1959年至今常用雷蒙粉碎机,以风力控制目数,目数可高达140~200目。但高于80目的泥料,就已经不会含砂了;低于40目的泥料过于粗陋,所以就紫砂壶的实际制作而言,目前泥料的目数基本控制在40目到60目这个区间范围之内,泥料既细腻又有砂质感,泡养包浆光泽度也好。如果泥料目数过低,在制作的过程中对工具的损伤比较大,而且不利于明针的发挥。如果泥料目数过高,就实际的制作而言,由于可塑性降低,极大的提高了制作难度,而且制成的紫砂壶透气性较差,不利于发茶。但其实目数是指一个泥料粗细的范围,比如60目的泥料,其实是60目到200目甚至更高目数的一个范围集合,因为比60目更细的都能通过目的网眼。

紫砂:如何正确辨别紫砂泥

    朱泥、底槽青、青水泥这三种常见的制作紫砂壶的泥料都各有千秋,朱泥壶冲泡出的茶香味特别的高、轻快而又俐落,茶汤浓厚并且柔滑,回甘强、回韵悠长,属性十分的有特色,最适合冲泡台湾的高山茶,以及福建的铁观音茶、功夫茶等轻发酵重香气的佳茗。底槽青壶温文而且儒雅,茶汤清气悠扬、时间长久,泡养之后,泥色由原先的棕色演变成朱肝色,水色光和。底槽青做的壶适用性非常的广,较适合泡普洱、绿茶、红茶、花茶等。清水泥做的壶醇厚稳重,典雅大方,很具有亲和力。对泡茶的要求并不是太高,比较适合刚开始接触茶道的新手来使用。同样,清水泥的适用性也非常的广,适宜泡的茶类与底槽青的比较接近。除了以上三种泥料之外还有一种红泥也经常的用到,通常情况下大家经常将朱泥与它搞混淆,现在我就例举出以下几点来供大家参考区分:

  

两者的原矿不同:红泥使用的是“五色土”里面非常普通的泥料,而朱泥的原矿是石黄。

 

 

两者的收缩比例不同:红泥的收缩比例是14%左右,而朱泥的收缩比例却是30%左右。

  

两者的窑温不同:红泥的窑温维持在1100度,而朱泥的窑温是在1080度。

  

两者的色泽以及质感不同:红泥:呈光洁明亮红中略微带一点橙色,而朱泥:朱红中略微泛桔光,温润透明质感很好。

 

 

两者的成型工艺不同:红泥:成型工艺比较容易,大小壶型都能做,而朱泥:成型工艺常的困难,大的壶型是没办法去做的,小的壶型做出来可爱并且生动。

 

价格应该由泥料,做工和造型以及作者来决定。

泥料的好和坏,就需要较为丰富的经验去鉴定了。通常来说,好的泥料看上去相对较为柔和、养出来“润”且出浆速度较快,包浆“珠圆玉润”至于哪种泥料最好,这个问题很难解释清楚。由于不同的泥料都有它不同的特性,很难去做比较,也很难有个权威的标准去评判。通常,好的泥料的壶养成。包浆的速度绝对要比使用普通泥料的壶养成的速度要快。其实一把壶养的好与坏,泥料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好的泥料养出来的壶肯定会比较漂亮的,反而言之,泥料不好,花再多的心血,壶还会是老样子,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有能用些什么法子去鉴别呢?这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的完的事情,它需要长年累月累积的经验。如果自己很直观的认为一种泥料很美观的话,就应该首先去考虑一下了。

  

老泥、新泥是壶友们普遍都存在的一个误区。其实,紫砂的形成截至到如今都已经过了千万年乃至上亿年的时间了,全都可以说是老泥。至于泥料的风化期、陈腐期这个倒是有长和短之分。紫砂都是经过几亿年的时间才能够形成的,所谓的新泥、老泥只是在陈腐期长短上的区别而已。泥料的陈腐期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陈腐的越久越好了,但是在制壶之前还得重新回炼一下。陈腐期较长的泥料相对于陈腐期较短的泥料来说要温润一些,可塑性也要更高一些。感觉没有那么硬。制好的壶一个没有水色,比较的难看。一个有水色,比较的好看。

  

紫砂泥也存在档次之分,我个人认为依次是:朱泥、底槽青、缎泥、拼紫、普泥。目前纵观各类五花八门的紫砂书籍、权威工艺师,对紫砂泥档次的顺序也没有一个权威、全面的说法。其实,泥料只要自己觉得喜欢的、好的、容易养的,那么它就是最好的。好的泥料再加上好的火候,所烧出来的紫砂壶色泽必然更加的饱满、温润易养。否则,要么干巴巴,要么表面就非常光亮,通常都是通过认为加工而成的。是不可取的。

 

 

一厂老紫泥到底指的是什么泥料?

  说及“紫砂一厂”很多玩壶朋友都不陌生,在国营时期的生产模式下,一厂拥有对泥料的优选权。也聚集了一批紫砂能手。吴云根、裴石民、任淦庭、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七大老艺人,集中当时民间制壶和陶刻艺人一起成立此厂,历时40余年,培养了大批紫砂国大师、省大师、省名人和高级工艺美术师,因此一厂制作的紫砂精品更是层出不穷,可谓几百年来紫砂最辉煌的时期,直到1997年结束国营改制为民营。

  至今仍被外界所熟知的除了一厂老壶,还有一厂老紫泥。

  一厂紫砂壶所有泥料采用黄龙山4号井的泥料;造型更是前辈大师、名家定型定款;窑火也是当年烧重油的隧道窑,2002年因污染已经被打掉,所以老一厂紫砂壶以其“泥优型正窑火足,不可再生,不可复制”而一直被紫砂爱好者们追捧。

  但是泥料,总是讲究老一点得好,紫砂泥料其实都经过了数亿年的演变,按"年龄"来说都是老的。

  但经常有壶友发图来说自己手上的壶是一厂老紫泥做的,想问问壶做的怎么样?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什么是一厂老紫泥?

  辨别这种极品老料实则并不难。那个时候的泥料遵循古法炼制,无酸化,半人工半机器的制成方式让鉴别有迹可循。

  据说老紫泥是黄龙山紫泥系,80年代开采、炼制、陈腐至今,存世量有限。烧成后外略紫、内微红。这种说法流传的还是比较广的。到底什么是老紫泥?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老紫泥重点在于这个"老"字,有许多说法:

  一、砂性重

  所谓老,是指老块的紫泥矿石,砂性重的矿料,其石英颗粒多,成泥后用于制壶,成型难、烧结温度高。这种说法认为是因为其砂性重,难做,以“老”来形容其泥性,所以称之为老紫泥。

  二、陈腐时间长

  所谓老,是指泥料的陈腐时间,陈腐期长就称之为老泥。老泥制坯的可塑性相对高,烧成后色泽相对温润,短期泡养即光润古雅。

  泥料的陈腐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越久越好,但陈腐期太长的泥,在制壶前需重新回炼。陈腐时间久,以老来形容其时间长,所以称之为老紫泥。

  有人说颜色黯深的紫泥,就是老紫泥,这正确吗?其实紫砂壶的颜色只与其泥料配比和烧成温度有关。紫砂壶表面光滑度高,显得更加光泽,有质感,反之看上去就会干燥粗糙些。不同的窑温下烧制,就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和收缩比,同款泥料温度不同颜色不同。

  喜欢一厂老紫泥的朋友,多从泥料的品质来判断,壶做出来,本身会具有一定的水色与光泽,有时较佳的泥质不用泡养,光是洗干净,以布轻轻擦拭就会散发温润的光泽。

  来源于:紫砂壶百科全书,作者:陈老师

找到约8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