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八大

找到约1,409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天韵古茶·大雪山|您值得收藏品鉴的八大理由!

它如同天然璞玉,经过时光的雕琢,岁月的洗涤它的诞生迎来了无数的称赞成为天韵古茶耕耘7年的经典产品它因品质而生,它承载着未来,它铸就这经典它极致甜净的口感无可挑剔


天韵古茶大雪山,古树春茶之色、香、味、韵,都让人品之着迷,欲罢不能,甚至以争啖春茶为雅之极致。


天韵古茶大雪山 值得收藏的八大理由


一,古树茶资源稀缺


 天韵古茶大雪山原料源于临沧著名茶区忙麓山昔归附近邦东大雪山,内在品质很优异,属天然生态茶山,茶园与天然原始森林融为一体、海拔1800~2300米,这里的古茶树经历几百年的生长,生态、古老、珍贵、稀缺,不可复制。


今年大雪山产区的比较干旱,茶叶减产较大,相比往年上涨20%~30%。


总体来看,今年的古茶树比去年发芽晚,发芽少,在大雪山身上,每一颗茶芽都凝聚了更多的精华,今年的大雪山,在滋味上表现的更加甜润,更显珍贵!




二,传承古法制茶,制作匠心好茶


为保证大雪山品质的稳定,对极致好茶的追求,在采摘古树鲜叶我们严格苛刻选料和制茶标准。


精选临沧著名茶区忙麓山昔归附近邦东大雪山300年以上(大多树龄为500年左右)传承古法制茶工艺、遵循天韵古茶严格苛刻的选料和制茶标准,从源头开始确保茶叶的高品质。



制作而成的大雪山,既保证后期陈化无限的生命力,同时兼顾新茶的即时品饮口感,让爱茶人当下便能品尝到大雪山春天的美妙滋味。




三,七年口碑爆款,兼备品饮及收藏价值


大雪山作为天韵古茶品牌七年匠心力作的名山古树纯料标杆之作,是集:高品质、稀缺、名山、工艺、时间、空间于一体完美的作品。


加之普洱茶“越陈越香”独特性,经多年存储醇化,品质往好的方向不断转变,品饮价值更高,特别是品质好的古树纯料普洱生茶,既能像古董字画一样给人带来收藏上的视觉喜悦和文化体验,也能像收藏葡萄酒一样。



 通过岁月的沉淀和变化,让内在的品质和口感越趋转变醇甜,在收藏阶段不断变化,品质越来越好,品饮价值也越来越高。从市场反馈来看,消费者收藏高端古树茶,不仅是认可其高品质,更重视一款茶未来的品饮、升值价值。



四,特别金奖,弥足珍贵


— 特别金奖:匠心之作,一致好评 —


2021年春季的收官,意味着天韵古茶已深耕名山臻品·大雪山7年。期间该产品在首届“5.21国际茶日”杯名优茶评比活动中,荣获特别金奖(属于最高级别奖项)。



五,藏家认可,是最值得收藏的茶品


外形:饼形饱满,松紧适度、均匀,条索肥硕匀整,芽毫显。


香:冲泡时能闻到一股明显的花蕊香,温闻公道杯,香气清新诱人,冷闻就有一股持续稳定的蜜香及原野花蜜香。


水:茶汤入口汤感饱满度好,顺滑绵绸的茶汤瞬间充满整个口腔,水路细、柔、滑。


味:大雪山汤质柔滑,4泡过后那甜感入口就来,甜中从始至终蕴含着丰富的滋味,让人越喝越想喝,这正是大雪山的魅力所在


韵:入口蜜香明显,汤感甜度极高,似冰糖韵,甜度更高,韵感更佳,滋味协调性更好。细腻舒畅,舌面中后段甘韵佳,茶韵悠长




六,名山古树纯料,品饮收藏价值极高



谈起普洱茶,大多数人第一印象都是那一个个的山头。“红酒论酒庄,普洱讲山头”,喝茶讲山头是许多茶客津津乐道的话题。大雪山的品质和生态将会成为继老班章,冰岛,昔归之后又一个后起之秀。


这里长年光照时间长达3000小时以上。茶园土质层深厚,砂石地质较多,土壤富含腐殖质,土质疏松,孕育茶内质丰富而协调。
茶树周围植被茂密,小溪流水,茶树上附有青苔等多种寄生物,野生兰花,充分滋润了古茶树的生长。



七,追根溯源,通过有机标准,健康更好喝!


— 零农残,安全放心 —


天韵古茶大雪山由经验丰富的天韵古茶制茶匠人全程制作把关,生产流程卫生标准,每批产品均由昆明海关技术中心检测项目全部达标才能上市销售……从源头到成品,每个阶段严控质量,保证每一杯茶都安全健康。


天韵大雪山古树茶通过COFCC有机质检测:

零农残,安全放心,好喝更健康!

八,一饼一码,全面升级


— 可溯源,清晰掌握产品信息 —


为保证每一片茶叶的真实性,天韵古茶所有产品均通过溯源系统,将关键信息赋予二维码,展现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直接展示产品溯源码,证实产品真实来源;

展示茶叶的种植情况,采摘,质检报告等;

展示茶叶生长环境,含降雨量、温度、湿度、光照等;

展示茶叶的生产加工的每一个环节情况。


为消费者提供全面保障,做到:有标识、有标准、有检测、有监控,可识别、可查询、可追溯、可信任,消费者扫码就能“验明正身”。


经过7年传承,“大雪山”已成为天韵古茶品牌的“名山纯料标杆”。它的香韵、口感,是茶园百年来生态环境、匠心工艺所赋予的深厚积淀。


随着时间变化,未来的价值与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其汤质越来越厚,喉韵越来越深,体感越来越强。全新升级的视觉形象,更突出了“天韵古茶大雪山”卓尔不群品质象征。




武夷岩茶核心产区的“八大名岩”和“三坑两涧”

第一,八大名岩究竟是哪八大岩?

在张天福先生的《一年来的福建示范茶厂》中,记录的“八大岩”分别是:“竹窠、天心、天井、慧苑、霞宾、幔陀、磊石、景云等八大岩”。

而在廖存仁先生的文章中记录的,“八大名岩”是“慧苑、竹窠、三仰、天井、天心、天游、兰谷、幔陀位于三坑二涧之间,有八大名岩之称。”


两文对比,发现有三岩是存在差入的,张文中说的是“磊石”、“景云”、“霞宾”三岩,廖文中说的是“三仰”、“天游”、“兰谷”三岩。但是既然这八大名岩按廖文所说是在三坑二涧之中的,那我认为张天福的版本更加准确,廖存仁记录的三仰、天游都已经脱离开了三坑二涧的范围。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八大名岩”或者“八大岩”只是当时一个笼统的说法,并没有很明确的版本,毕竟每个山户或者岩厂都夸自家山场最好,名枞众多。

非常遗憾的是,经过几十年的转述和变迁,我们今天绝大部分人都只知道“三坑两涧”而不知道岩茶在辉煌的时候曾经有“八大名岩”的说法了。

第二,到底是“三坑两涧”还是“三坑二涧”?

首先,通过对比研究,我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早期的资料都是说“三坑二涧”,而没有说“三坑两涧”,“二”和“两”虽然在字意上是完全一样的表达,但是在发音上却有不同。

这种细微改变我们通过追述发现最早源自,姚月明先生在1990年出版的《武夷文史资料第十辑》中的文章《武夷茶的悠久历史》中即写道“三坑两涧”,而在此之前的能看到的所有资料都是写“三坑二涧”。

但同样这篇姚月明的文章1989年发表在《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却写作“三坑二涧”,这里很显然是一种细微的笔误或者出版错误导致了这个流传了近百年的词语被改变。

至于《武夷岩茶姚月明选集》出版之后继续沿用的“三坑两涧”更加大了这个词的传播,而后人很少有知道“三坑二涧”这个原生词,都误作“三坑两涧”。

第三,究竟是“倒水坑”还是“大坑口”?

关于“三坑两涧”的说法一直流转两个版本,一说是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还有一说是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

这两个版本的区别就是究竟是包含“倒水坑”还是“大坑口”。

按照之后这个大坑口的版本之说,一种比较广泛的解释是倒水坑为慧苑坑的支流,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一个大的坑涧。这种说法的源头我认为是林馥泉先生在《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中的一句解释,原文是“慧苑坑所属岩厂自坑口计起有桂林岩、青云岩……,倒水坑之天井厂亦系此坑之支流。”

这个争议一直围绕着我们,我在翻阅1975年由安徽农业大学过来进修的卢福娣老师的笔记时候,当时卢老师在武夷山进修学习,笔记中就记录了“三大坑,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并在大坑口的后面特地加括号说明“倒水坑实际属于大坑口内的,实际产茶少,不算是坑”。

我们暂且不说这种记述是否正确,但是可以说明在1975年关于是倒水坑还是大坑口的争议就已经存在了,并延续至今。仿似成为了武夷岩茶关于山场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了。

可以确定的是,在我们目前找出的所有民国史料中,只要提到“三坑二涧”这四个字的文章,无论是廖存仁还是林其瑞的记述,无一例外的记录的是“倒水坑”,而没有提到过“大坑口”。

甚至在林心炯发1986年表在《茶叶科学技术》第1期的《武夷岩茶品质与生态环境的初步研究》文章中,提到“三坑二涧”说的版本也还是“倒水坑”。

这种变化直到1985年,还是姚月明先生的那篇文章开始。

姚老在1985年由陈椽主编的《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在《武夷岩茶与武夷茶史》一章提到:

“对武夷茶产地之转移,从明代”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之势已不复存在,而向山北的“三坑二涧”发展(三坑即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二涧为流香、悟源两涧,据1941年统计三大坑产量占总产量占总产48%,二涧占18%,九曲溪畔占14%,其它山岩占12%,洲茶仅占8%)。”

姚老的这段文字后期在他的文章中多次被重复著述,这个在我们这篇文章开篇就有提到,比如1991年的《武夷文史资料第十辑》和2005年的《姚月明论文集》。

这段文字很显然引用的是1943年林馥泉先生在《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中的资料。

但是姚老在这里犯了一个引述上的错误,林馥泉文中说的是“三大坑”和“三涧坑”,而姚老的文章中则把“三涧坑”误以为是“二涧”(从对产茶量的引用上可以看出),并直接描述为“三坑二涧”。

其实林馥泉说“三涧坑”的范围是在福龙岩、佛国岩、碧石岩一带,是他所说的“中岩茶”,而非三坑两涧的范围;他描述的“三大坑”概念也非之前廖存仁和林其瑞他们描述的“三坑二涧”中的三坑,而姚老再这里却做了一个“改编整合”,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理解错误,以至于后期被以讹传讹。

当然,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大坑口”或者“倒水坑”都在三坑两涧范围,这两个山场从我们可以翻阅到的资料以来都是武夷岩茶正岩产区的核心山场。从民国开始,在“三大坑”的这个版本中,“大坑口”就一直是三大坑之一。

由此我们引申出下一个问题。

第四,“三坑二涧”和“三大坑”究竟哪种说法来描述武夷岩茶正岩核心产区更合适?


综合以上资料,我们发现对于武夷岩茶最核心的大岩茶产区的概括,廖存仁和魏德端都概括为“三坑二涧”,而林馥泉还有张天福先生的报告中都概括为“三大坑”或者“三条坑”。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个更准确。

首先,廖存仁和魏德端他们所说的“三坑二涧”和“八大名岩”并不是他们提出来的,他们只是做了记录。这些概括有可能在清末或者更早期就已经有人提出来。很有可能是岩主、包头或者茶商对于岩茶核心产区的约定俗成的说法,流传至今。

这种名词是当时的生产经验总结,不一定有经过详细的科学论证其合理性。所以就不存在所谓的倒水坑划入慧苑坑的划分更科学,还是划分入牛栏坑更科学。

在历史资料上面,“倒水坑”就是独立在“三坑二涧”中占有一个位置。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尊重史料存在而不是去强调逻辑推理。

而林馥泉先生所提的“三大坑、三涧坑”在我们前文中已经分析了,从句意上看林馥泉先生也是引述前人的提法并对此作出范围诠释,他也不是“三大坑”的提出者。但“三条坑”或者“三大坑”这种提法更像是一种简单的描述,非经过慎重排列概括。这种描述相比较于“三坑二涧、八大名岩”来形容岩茶大岩核心产区会更加粗放些。

我们如今借助谷歌地图,可以很明确的看到,三坑两涧范围确实是三条非常完整,生态地貌很好的坑涧。所以“三大坑”这种说法也有其科学合理性。

另外,从林馥泉对三大坑各个岩厂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他提出的三大坑的区域和廖存仁、林奇瑞他们记述“三坑二涧”的区域是一致重合的。(顺便说下,我们今天大多数人对“三坑二涧”区域范围的理解非常狭窄,其实在民国的时候,“三坑二涧”的区域范围是很广的,从林馥泉先生记录这个范围内的岩厂我们即可以看出来。单慧苑坑除了我们现在理解的慧苑里外,对内还包括了竹窠、景云等区域,对外还包括了桂林岩,幔陀岩、水帘洞等广阔的区域。)

在林馥泉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茶叶教科书对武夷岩茶产区描述都沿用他“三大坑”的说法。

例如,陈椽1961年主编的《制茶学》和1961年福安农校主编的《茶叶制造学》。个人认为正是因为教科书的普及,导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只知道“三大坑”,而很少有人提及“三坑二涧”。到了后期1985年姚月明先生再次提及“三坑二涧”的时候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版本了,而且没有了“八大名岩”,这个过程中很多的原始信息被丢失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今天可以通过足够多的数据资料,把这些信息再次找回,串联,并去分析他们改变的路径。

所以是廖存仁先生提出的“三坑二涧、八大名岩”,还是林馥泉先生提出的“三大坑、三涧坑”更能准确的描述武夷大岩茶的核心产区或者那个说法更为正统呢?可以确定是的,自民国以来,这两个版本都有人提,所以也就没有所谓正统之说。

而在在此两个版本说法之外,还有没其他版本呢?有,但是都只是在其文章中简单提到,并非刻意论述,也非主流论断。例如:

1、1943年叶鸣高发表在《武夷通讯》第十一期文章《武夷菜茶名枞之分布》一文,对武夷岩茶核心产区记述:

“武夷山产茶以北为上,著名产茶之区域在慧苑坑、倒水坑、牛栏坑及九龙窠诸地。名岩如慧苑岩、天心岩、天井岩、竹窠岩、兰谷岩之茶园,均在三坑之内。以三坑溪流贯川,云雾氤氲,岩石奇丽,迥非山外可及。其附近名岩如水濂洞、马头岩、天游岩、清源岩、庆云岩、佛国岩则较次。故名枞亦以三坑为贵。”

1943年《武夷通讯》

2、1943年张步声发表在《武夷通讯》第八期文章《武夷山之级式茶园》:

“如名枞大红袍、铁罗汉等均匀于慧苑坑、牛栏坑、大坑,三条坑附近,两边悬崖峭壁,日照时间不多……所以出产茶叶品质特佳,所谓正岩就是。可是能够具备这种优良条件的环境究竟不多……”

来源:武夷茶人面对面,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信阳毛尖区块链溯源体系上线!“八大名茶山头”每片茶叶都可溯源

春茶吐新绿,云雾展茶香。3月24日,“山水浉河云赏毛尖”区块链溯源体系上线仪式在“八大名茶山头”之一的信阳市浉河区车云山村举行,自此以后,信阳毛尖核心产区——“八大名茶山头”2.4万亩的每一片茶叶都可以溯源。


浉河区委副书记余道银表示,近年来,浉河区党委、政府坚持把茶作为富民强区的主导产业,全区茶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截至目前,浉河区茶园种植面积达63万亩,年总产量5.2万吨,涉茶总产值102亿元,全区农民70%以上的收入来都自这63万亩“小小的叶子”。


信阳毛尖的核心产区为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连云山、云雾山,以及浉河港镇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并称为信阳毛尖“八大名茶山头”也即“五云两潭一寨”。产自“八大名茶山头”的毛尖,从生态环境、气候特点,到炒制技艺、口感滋味均别具一格,是信阳毛尖高端绿茶的典型代表。

为进一步提升信阳毛尖品牌价值,维护“八大名山头信阳毛尖”声誉,维护相关生产、经营、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浉河区自2022年8月份正式启动了“山水浉河云赏毛尖”区块链溯源体系。

该体系在借鉴西湖龙井溯源经验基础上,充分结合浉河区茶产业生产实际,运用物联网采集茶叶种植管理、生产加工、质量检测等各环节数据,让产自“八大名山头”的信阳毛尖拥有防伪溯源功能的专用实物标识或电子标识。


借助溯源体系,“八大名茶山头”2.4万亩茶园的每一片叶片都可以溯源,并且实现茶园打药预警、茶园种植监测、生产加工监控等茶叶种植生产过程全流程监管。

余道银表示,希望通过努力,把浉河区“八大名茶山头”推出去,把“五云两潭一寨”打造成中国高端绿茶的典型代表,让茶农更富,茶企效益更好,产业发展更强。

根据《浉河区“八大名山头信阳毛尖”溯源码(标识)管理办法》,凡使用“名山头毛尖”溯源码(标识)生产信阳毛尖的经营主体,茶青必须采摘自位于“八大名茶山头”且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两年内未使用化肥农药的茶园。

为确保溯源码仅用于“八大名茶山头”信阳毛尖茶的溯源与证明,浉河区农业农村局将根据茶企、茶农“八大名茶山头”信阳毛尖总产量对实物溯源码限量发放。依据经营主体拥有的核定数量,每年2月份开始,浉河区农业农村局、所在乡镇、村、茶企代表组成评定小组,核定经营主体当年“名山头毛尖”产量,并由区农业农村局在监管平台输入等量的标识核定数量。


对违规收购、销售“名山头毛尖”溯源码,或使用不规范、恶意买卖囤积溯源码的茶企、组织、个人,由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管局按照职能暂停溯源码使用授权许可并责令整改。在限期内整改合格的,由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管局书面通知其继续使用溯源码专用标识,经整改仍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撤销其使用权且两年内不得再申领。

对生产、销售假冒“名山头毛尖”溯源码,或为生产、销售假冒“名山头毛尖”溯源码提供便利与帮助的,或在“名山头毛尖”溯源码申领中上传虚假信息弄虚作假的,或在“名山头毛尖”溯源码使用中违规操作,上传虚假信息或不上传信息导致溯源功能无法正常使用的,由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管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查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朱美惠刘妍/文图)

来源:大河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79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