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安溪独特的生活方式

找到约47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中国茶产业百年现代化进程初探

如果这世界只剩下工具理性,我觉得人没必要活着,因为机器人会比人活得好!——题记

被误读的中国茶产业

许多人认为中国茶叶处于农业时代,需要开展工业革命重构产业链是错的。中国茶叶如同中国一样,是落后与先进并存,农业、工业、后现代并存才是中国茶业的现实。

茶叶产业链很长,涵盖农业、加工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与信息产业。一个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产业,一直停留在前工业时代可能吗?中国茶叶的现代化进程始于清末,建国后在工业挂帅的指导思路下,茶叶己经大规模工业化、标准化,虽然是粗放的工业化。在计划经济年代,茶叶都是按标准收购、加工与销售。整齐划一的台地茶园,分级加工,以等级论价,就是过去粗放式工业化阶段的产物,规模化、标准化就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到了2003年以后,古老的中国茶业被卷入了资本化的进程,粗放式的工业化被跑步拖进现代食品制造业,无论是手工还是机制茶,只要正规合法生产,都要接受现代食品加工的规范管理,否则很难取得上市准入资格。

茶叶不是属性单一的商品,而是根植中国传统文明,又受近现代文明洗礼,具有典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特征,或者说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与现代深度结合之复合生态型商品。

与一般的民族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是文明国家。与普通商品不同的是,茶叶也是文明商品。我们需要从文明的高度来考量中国及中国茶。现代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阶段,进步观也仅是现代社会流行的一种观点,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一朵小浪花而已。过去,没有现代社会与进步观;未来,流行什么类型的社会与核心价值观,只有天知道。即便在现代社会,也有后现代来对冲与纠偏。所以,我们理解文明国家与文明商品,一定要从其独特的内生发展逻辑及丰富的形态来出发。

在某种程度上,外人看中国茶如同老外看中国:跑到上海,你以为中国是发达国家,跑到贫困地区,你以为中国是缅甸。中国的发展状况很复杂,茶叶也如此。总之一句话,中国茶叶没那么落后,立顿红茶也谈不上多先进……

东亚社会保护小农,一个农民家庭耕种一小块田,比如日本。美国实行大型机械化家庭农场。你能说,美国的家庭农场比日本小农模式先进?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不顾人类文明发展的丰富性,盲目定性先进与落后有点简单粗暴……

所以,我有必要梳理一下中国茶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按照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两套逻辑来进行解读:现代化的逻辑,就是将工业化当成中国茶产业的唯一目标,用落后、赶超与不断进步的逻辑来解读。后现代化则主张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化与丰富性,对单一指向的工业化进行反思,对社会达尔文主义与工具理性进行批判,认为其造成人类社会与人的异化。两套逻辑,能从不同方面呈现中国茶的面貌,其结合起来关照,更能反映中国茶的本质与全貌。

你见到的未必真实,真实的中国茶远比你想象得更精彩!

在工具理性者看来,发展就是比拼肌肉,当然肌肉男胜出。

如果这世界只剩下工具理性,我觉得人没必要活着,因为机器人会比人活得好!

从晚清睁眼看世界,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完成中国茶工业化

晚清,封闭千年的中国茶产业开始睁眼看世界,清政府派人出洋考察近现代茶业,并在国内的茶产区推行茶业新政,从种植到采制与管理导入新法,以及引导官民资本投资茶业,这标志着中国古老的茶产业开始与世界潮流接轨,开启了百年现代化进程。

注意,中国近现代茶产业的发展,绝大多数时候不是狂飙突进的,而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社会里进行缓慢的持续百年的渐进改革运动。

传统社会,以自然经济的农耕与手工业为主,富余产品参与市场交易。在传统封建社会里,茶叶的商品化程度其实很高,也就是茶叶的种植与加工是以商品交易为导向的,商品经济推动着唐宋以来,一直到明清茶业的蓬勃发展。封建社会里,茶业不是落后的产业,而是先进的商品经济,这是我们第一点要搞清楚的。到了明朝后叶,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与世界贸易的诞生,中国茶叶纳入世界贸易体系,之前也是中华主导的东亚贸易圈硬通货商品。

第二点是,中国的茶业现代化进程很早,始于晚清。这是中国茶产业出口在1870年代极盛而衰,面临大英帝国殖民地茶叶的挑战,中国茶业在实业救国的时代命题下,走向了以洋为师的改良道路。

第三点是,中国茶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受制于传统的惯性,具有传统与现代,乃至后现代并存,并具有多元化的特性。不能以简单的线性进化逻辑来评判中国茶产业是先进还是落后。尤其当今社会是现代与后现代并存,现代化主张的“进步”观念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受到批判,后现代弱化进步史观,主张文明的多元化、平等观与共享观,尊重事物的内在发展逻辑,不随意贴进步与落后之标签。由此可见,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别观照下,中国茶产业的面貌与解释全然不同。故,我一向不主张对拥有丰富文明形态的中国茶产业贴落后标签。

接下来说民国。

民国的最大贡献是系统引进现代茶学体系,并将之与中国茶业的实际相结合,诞生了有中国特色的初步现代茶学体系。特色现代理论指导实践,土洋结合,在中国茶产区搞了许多现代示范茶园与茶厂,从而为中国茶产业的真正现代化立了奠基石,当然中国茶产业的基本面还是前工业化的。

中国茶产业真正完成初步工业化是新中国的六七十年代,其标志是良种、现代密植丰产茶园、机器制茶得到大规模推广,这标志中国茶产业告别前工业社会,进入了粗放式大工业生产时期,并按统一的粗放强制标准生产茶叶。与此同时,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茶学体系由民国的开疆辟土,进入了全面深入系统化构建时期,到了20世纪80年代基本完善。

改开四十年的改革红利与资本红利

改开四十多年,中国茶产业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高潮,也就是中国茶产业的现代化进程积淀百年后,在1978年以后,尤其是2003年后获得狂飙突进的发展。阻碍中国茶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一是僵化的计划体制,二是消费升级与资本化不够,导致中国茶产业的工业化进程缓慢,以及原始积累严重不够。也就是说,中国茶业一直到2003年都是一个产业基础薄弱的行业。

2003年之前,中国茶业的蓬勃发展主要受惠于改革红利,也就是对传统僵化的统购统销体制进行消解,解放了生产关系,从而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

改革红利主要有:八十年代的茶叶流通体制改革、乡镇企业与国营茶企的厂长承包制搞活了茶叶经济,这是中国改革的第一个阶段,由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型。九十年代初期个私经济的蓬勃发展,1996年以后民营茶企的崛起,以及1996年到2006年的国企改制与国退民进运动,这是中国改革的第二个阶段,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除了改革红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期,还有几大红利推动着中国茶产业的升级换代。

一是80年代的出口创汇热。

粗放式加工的中国茶要出口,尤其是出口欧美国家,面临巨大的准入门槛。中国茶必须大幅度提升食品安全等标准,才能满足出口需要。另一方面,中国茶要跟印度、斯里兰卡等产茶国家进行竞争,就必须提升自己的茶园种植水平、加工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于是在80年代以云南大渡岗为代表的万亩标准化密植丰产茶园在全国得到推广,引进先进的CTC红碎茶生产线等现代设备,力争茶叶种植、加工与国际接轨。

中国茶讲究品饮,而西方人喝茶讲究方便快捷与健康,西方的消费观念也反馈给中国的贸易商与生产商,推动着食品微生物科研及茶与健康的研究,比如普洱茶的微生物科技攻关以及“降三高”药理实验,小袋包装与袋泡茶也生产出来了,因为老外需要。茶饮料、茶糖、茶食品、茶粉等深加工产品也搞出来了。

中国茶与国外消费观念的对接,极大提升了中国茶的标准化水平、技术与科研水平、种植与加工水平。

不过,80年代的中国很穷,中国茶虽然与西方先进体系深度接轨,但没多少钱来搞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我们要感谢世界银行,比如云南省80年代建的现代茶园基地,许多都是用世行贷款搞的。靠中国的原始积累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

善用外贸市场与外资,是80年代中国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特点。

二是名优茶建设热与福建安溪铁观音斗茶大赛极大推动中国茶的种植与加工水平。

前面说过,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茶叶的种植与加工非常粗放。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一是缺钱搞高标准的建设,二是国民消费水平低,品质太好,老百姓消费不起。

出口的茶叶,除了大宗交易,还有小袋包装。尤其是小袋包装要满足老外方便快捷时尚健康之理念。针对出口,中国茶自有一套产业升级体系。而内销的产业升级体系,在八九十年代就靠名优茶建设工程来拉动。大宗茶卖不起价,只能是粗放式种植与加工的产物。而名优茶讲究色香味形,八因子评茶体系评出名茶,让其身价倍增,供不应求。在丰厚利润的驱使下,全国各大产茶区,纷纷推动名优茶建设,在茶园与工厂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使得中国茶叶种植与加工的水平得到质的飞跃,茶叶品质也大幅度提升。

到了90年代末、21世纪初,安溪铁观音横空出世,工夫茶道与商务茶的概念也出来了。安溪铁观音热,其实是中国消费升级的开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人忙于解决温饱,茶这种风雅的事不受待见。到90年代后期,中国先富的人群越来越多,这些政商人士在消费铁观音,以商务茶、风雅茶、礼品茶等全新方式在消费,从而引起了中国茶叶消费的大升级。

福建安溪铁观音斗茶大赛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出炉的。斗出茶王,然后拍卖出天价,刺激着媒体与富贵人群的神经,逼格戏份做得这么足,喝铁观音成为了中国富贵人群的身份象征。上行下效,铁观音火遍全国。

斗茶大赛,一方面继名优茶之后推动着中国的种茶与制茶水平提升,另一面开了中国茶的宣传炒作之先河。卖茶原来还要讲逼格,于是其他茶类也开窍了,纷纷走向了安溪铁观音的炒作逆袭之路。

三是改开后传统手工制茶的复兴与中国茶产业的后现代运动。

这个留待下文讲。

2003年是中国茶产业至关重要的一年,从这年开始中国茶叶被深度卷入消费升级与资本化进程。

先是在2003到2007年被工商资本所追逐,2008年金融资本开始介入茶行业,让茶行业资本不再匮乏,而且在各路资本推动的上游投资热下,中国茶业由粗放式工业跑步进入现代食品制造业阶段。

2016年以后,茶行业开启了第三轮资本化,这是新零售资本与产业互联网资本牵头,以财团布局的形式在推动。这轮投资热,目前重新定义了C端,即用全新的消费理念卖茶。“现代食品制造+新零售”就是目前的核心逻辑。

2018年,中国茶业的先进生产力部分已经接近或达到中国现代食品制造的平均水平。但是,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工业4.0与产业互联网的前夜,一场影响未来数十年的技术革命正在酝酿之中,投身茶业的新零售与产业互联网资本,并不满足于基于消费前沿的后期包装制作,而是想改造基础供应链,将传统的现代制茶,导入茶叶新制造,并用产业互联网的逻辑重构全产业链。这就是茶行业的未来发展逻辑!

小结一下,2003年一直到未来,中国茶业的深度资本化有三个核心引擎:一是2003到2007的工商资本,二是2008到2015的金融资本,三是2016到未来的新零售、新制造与产业互联网资本。

传统手工制茶的复兴与中国茶产业的后现代运动

上世纪80年代,僵化的统购统销体制被逐渐消解,民间茶叶经济的活力得到空前释放,传统手工制茶也随之复兴。这股复兴力量,到了90年代中期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后现代运动。

在一些“先进”人士的眼里,传统、手工就代表落后。其实不然,现代社会里的传统与手工,并不是前工业化社会的老古董,而是在现代新思维指导下的一场托古改制运动,属于旧瓶装新酒之产物。

我们现代人只是怀旧而已,并不意味着我们愿意生活在过去。传统手工制茶只是怀旧的产物而已,如果原原本本生产过去的老东西,估计没多少人要,我们必须用现代人的消费理念对老工艺进行再造,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才能让现代社会的消费者乐意去消费。

以此观之,传统制茶的兴起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一场托古改制的后现代制茶运动及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兴起。

中国茶产业的后现代运动的真正兴起,要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算起。我们知道90年代台资纷纷进入中国,与此伴随的是台湾的后现代茶文化也涌进中国,并在2003年之后随着普洱茶在大陆的崛起而成为显学。

台湾的经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发展起来了,到了90年代已经具有非常浓厚的后现代特征,而中国大陆还在向现代化的命题急奔。90年代的台湾领先大陆至少二十年以上,于是以普洱茶的名义,台湾茶界在90年代中期开始向大陆系统性输出后现代茶文化价值观。

台湾人主张的原生态价值,对现代密植丰产茶园提出挑战,开启了古树茶热。台湾人主张的慢生活,而越陈越香的普洱茶,伴随着人生慢慢变老,非常具有后现代的生活情调,于是过普洱茶的生活方式让人趋之若鹜……

等等不一而足!

普洱茶的后现代运动,接过了铁观音的宣传炒作接力棒,在2003年到2016年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炒作潮,普洱茶也成了被金融与文化深度结构性锁定之商品,而很难向大众消费品延伸。

每个时代都有其意义与局限性。

概念炒作与投资泡沬加速了茶行业的原始积累,掀起了中国茶的三次基建热与大众传播热,让包括普洱茶在内的许多地方名茶其生存土壤不再贫瘠。炒作带来的负面效应只能视为发展中的问题,在下一个发展周期来解决。

许多人指责普洱茶乃至中国茶叶的乱象,其实这不是茶界独有的,而是中国某个历史阶段的普遍现象。我们说,茶叶是文明形态的商品,中国是文明类型国家。盛世兴茶,国运即茶运。在过去十年的泡沫年代,金融与房地产的泡沫肯定要吹进茶行业,用泡沫化的方式来发展。后进国家的赶超,发展到某一阶段往往会出现泡沫化,过去的日本如此,今天的中国也如此,没什么可以目睹怪现状的。还有世界经济也会周期性泡沫化,这是现代社会普遍规律——周期律。

茶叶作为国运商品,承接国家发展阶段性的产物为多,有什么好奇怪的。泡沫其实是双刃剑,一方面能推动行业的繁荣,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也让中国茶产业,尤其是普洱茶陷入了文化与金融的结构性锁定,在小众圈子里打转,而大众化的品牌难产,大众化的标准认知也缺位,个个是大师、专家,让老百姓一头雾水。

研究经济周期我们会知道,上一个周期的问题可以用下一个周期来解决。中国茶的结构性锁定与大众缺乏认知的问题,也可以在中国经济脱虚向实的时代大背景下来解决。一些带有新理念的外来资本貌似更适合干这个事,而茶界直面消费者做精准营销的小而美品牌,也可以春江水暖鸭先知!

中国茶产业不是没有标准,而是大众认知缺位,需要从认知体系出发重构产业链

在《产业升级与小罐茶的证据链生意》一文中,我写道:

小罐茶谈不上革农业时代中国茶的命,因为中国茶的现状是三位一体的,农业时代的遗老遗少、现代社会的工业与后工业化并存,不需要小罐茶来做工业化之革命启蒙。

从清末开始中国茶一直处于工业化的百年进程,到毛泽东时代建立了粗放式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掀起了名优茶战略、斗茶大赛,以及传统手工制茶的复兴,推动着中国茶的精细化加工与深加工进程,无论机器还是手工制茶水平得到空前提升。

而2003年普洱茶在大陆兴起,标志着中国茶进入了注重原料与先天内质之阶段,外在的色香味形不是决定因素,只是外在的加分项,决定一个茶叶的好坏,要从茶园的生态环境、土壤、茶种、树龄、气候、海拔、种植管护方式等先天要素开始,有了先天优质的原料,还要制作与后期仓储得法,符合精细化生产品控要求,这样在先天与后天的综合要求下才能制得一杯内秀的好茶。用标准的宣传语来概括,就是从茶园到茶杯的全产业链品质管控。

2008年以降,消费升级继续推动中国茶的产业升级。城里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高度重视,于是中国茶进入与现代食品工业接轨之阶段,有实力的茶企纷纷上马高大上的现代高标准厂房与生产线,遵照现代食品工业的规范,按照国标、企标甚至更高的标准严格生产。

由此可见,中国茶并不是没有工业化与标准化,而是面向大众市场的工业化与标准化很难落地。中国茶被各种茶类、文化、工艺、地方消费习惯所切割,大众市场缺乏统一的认知体系,茶企被迫主攻小众细分市场,导致各说各话,让消费者一头雾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茶行业门槛低、同质化竞争激烈,如果采用行业通用标准会陷入激烈的价格战之中,很难提升产品与品牌的附加值。于是,做差异化的细分标准,就成为了行业的共识,许多茶企通过细分标准建立了逼格,取得了议价权。但其后果是,进一步加剧了概念的混乱,让市场进一步支离破碎。

许多人认为茶行业是非标行业,其实是误读,茶行业有通用标准——国标,但光靠国标很难建立企业的逼格,导致大家都去推细分标准。细分标准多了,让消费者无所适从,加上一些投机商人用认知门槛很高的细分标准去忽悠割韭菜,从而造成认知混乱与市场乱象。

所以,小罐茶能改变的,不是茶行业没标准的问题,而是标准缺乏大众认知的问题。而就百年工业化进程而言,中国茶已经走过了粗放式工业加工,进入了现代食品加工阶段,小罐茶搞的并不是革农业时代的命,而是中国茶工业制造的升级版——工业4.0,也就是对传统工业革命再革命。小罐茶在中国传统茶工业化进程方面的努力,也许会形成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茶的工业美学等全新风口,一些实力与小罐茶相当,甚至远超其的资本大鳄会进来,从而掀起中国茶的一场翻天覆地的工业4.0及产业互联网革命,传统茶的底层商业逻辑将因此而彻底改变,当然文化的主根还在。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健康,才是茶叶最重要的品牌

在“2021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暨中国品牌建设高峰论坛”上,安溪铁观音以1428.46亿元的品牌价值、910的品牌强度,位列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价值第一,这是安溪铁观音连续第二年位列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价值第一,也是连续第六年名列全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一。与去年相比,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净增1.6亿元。,安溪铁观音品牌带动效应不可估量。

健康是茶叶最重要的品牌

“尽管目前中国产茶面积与茶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无论从设备、工艺、规模、管理、营销还是品牌的国际知名度,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郑志受表示,打造国际优秀品牌须从企业与国家两个角度切入。

郑志受认为,茶叶企业要注重研究市场,找准品牌定位,着重建立品牌连锁、特许经营、“互联网+”等营销体系,重视品牌传播,注重产品质量,增强品牌保护意识;而国家要加强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基础设施,注重人才培养和专业人员培训,充分畅通融资渠道,搭建好国际交易平台,做好贸易协调工作。

“目前,我国茶叶品牌建设日趋成熟,但不管品牌化道路有多远,健康是茶叶最重要的品牌,这是我们从事茶行业的底气之一。”郑志受表示,“‘健康中国’建设离不开茶这个具有无限前景和魅力的传统元素。”

茶是防病的理想食物

“乌龙茶,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四季皆宜饮用。作为乌龙茶杰出代表的安溪铁观音,具有独特的‘兰花韵’,我经常喝安溪铁观音。”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金黑鹰表示。

“柴米油盐酱醋茶”,在金黑鹰看来,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是一种食品,也是一种药物。从2004年开始,金黑鹰就结合中外研究成果,着手进行有关茶叶防癌抗癌研究。

金黑鹰表示,茶叶具有抗癌功能,乌龙是半发酵类茶,半发酵类茶比其他品种的茶叶防癌抗癌效果更加明显。

半发酵类的茶叶在半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比较稳定的成分,比如真菌,这种真菌与冬虫夏草一样,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经过半发酵过程,半发酵类的茶转化后的二级代谢残余物中的成分也会发生作用。不发酵的茶,比如绿茶,虽然茶多酚的含量比乌龙茶多,但其天然成分进入人体后,容易被氧化或者转化为其他成分,产生的作用明显减小;而全发酵的茶,比如红茶,由于发酵程度比较重,抗癌成分有可能被破坏掉,产生的作用当然也不及乌龙茶。

喝茶应成为健康生活新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马吉祥主张,“多喝茶”应成为健康生活新方式。“我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平均每5例死亡病例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每10秒就有1人因此死亡。”茶叶的功效不是源于某一单独成分的功效,而是源于多种成分的协同增效,茶在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方面有显著作用,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健康=60%生活方式+15%遗传因素+10%社会因素+8%医疗因素+7%气候因素。”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影响健康因素的总结。马吉祥认为,除茶叶的养生功效外,喝茶还可以清心,常喝茶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虽然煮茶喝茶只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长期坚持可以改善我们的健康,提升我们愉悦度,让我们拥有幸福感。”马吉祥认为,喝茶能改善循环,平衡情绪和肌体,以达到身心健康、愉悦的目的。如今,喝茶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重视健康、追求品位生活、敬仰文化内涵的方式。“多喝茶,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把喝茶当作一种享受、体会和乐趣。”

来源:安溪铁观音茶文化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事!安溪:以茶为名

以申遗成功为契机,安溪将继续健全管理保护机制,保护茶园生态系统,加强农遗宣传推介,并加快推动“三茶”即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促进安溪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得天独厚安溪被称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独特的地理元素使安溪铁观音从出生开始就赢在了起跑线上。摄影/晴子

福建省安溪县是中国乌龙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2016年以来,安溪铁观音连续四次位居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价值茶叶类第一,荣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由安溪铁观音衍生出来的生态系统、生产系统、文化系统,更是成为中国茶产业的突出代表和符号。

2022年5月20日,“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

同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项目包含安溪县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等。

安溪铁观音再获世界级名片,成为全球性的“双料”文化遗产。

“安溪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

金秋十月,安溪铁观音迎来秋茶采摘季。B站纪录片《芳香是怎样炼成的——安溪铁观音36小时制作工艺流程》,记录了安溪铁观音从茶园里的一片树叶到茶桌上的一杯清茶的神奇旅程。

根据科学实验,安溪铁观音所含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高于其他茶类。神奇、独特的“半发酵”制茶工艺,使它具备绿茶的鲜爽、红茶的甘醇、花果的芬芳。在浩瀚的茶故乡中,安溪是幸运儿:年平均气温16℃~21℃,年降雨量1800mm,相对湿度80%以上;千米以上的高山近3000座;红壤或沙质红壤,微酸性……这些独特的地理元素使安溪铁观音从出生开始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安溪被称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从1915年至今,在历次的官方和非官方组织的“十大名茶”评比中,安溪铁观音均榜上有名。

安溪县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末,兴于明清而盛于现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因该县所产茶叶品质特异、乌润结实、沉重似铁、香韵形美、犹如观音,故此得名“铁观音”。

明成化年间,安溪县茶农结合实际,发明出一套半发酵的独特制茶工艺,并根据季节、气候等不同情况,采用“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术,制作出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的乌龙茶。

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部分。采摘工艺一般以人工手采,采摘标准以嫩梢芽叶形成驻芽时,采下驻芽二三叶。一年可采4至5季,即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和冬片。

铁观音初制工艺包括晒青、晾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十道工序。其中,尤其关键的是“摇青”,既要考虑气温、湿度,又要密切留意茶青颜色、香气、柔韧度的变化,悉心调整摇青的力度、次数和时间。最终经过筛分、拣剔、拼堆、烘焙、摊凉、包装6道精制工艺流程,才能形成铁观音独特的色、香、韵,成就一杯香高韵足的铁观音。

讲究物候时令的工序,融通自然生机。在千年的产茶历史中,安溪逐渐形成了从传统铁观音品种选育、栽培、病虫害防治、茶园生态系统管理、茶叶采制工艺和茶的相关文化为核心要素的复合农业系统,并为中国茶业发展做出三大重要贡献:一是发明乌龙茶半发酵制作工艺;二是培育了铁观音茶树品种,至今仍保留有铁观音母树,丰富了世界茶树基因库;三是发明“短穗扦插”茶树无性繁殖技术,对我国茶树良种的选育、大面积茶树良种苗木的繁育做出巨大科学贡献。

“安溪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在安溪县,亲朋见面斗茶、迎宾待客品茶、婚丧嫁娶敬茶、敬佛礼茶,茶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安溪人对铁观音的诚敬之心,氤氲出一方茶文化。

“茶文化仪式展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的尊崇,以及在大自然面前谦逊的态度和感恩的心情。”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主席八木信行认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保护能够惠及当代、造福后代。

“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在闽南方言中,“茶”发音为“TAY”,而英语中茶的发音为“TEA”,法语中为“THE”,非常相似。据传,英语“TEA”的发音就来自闽南方言。可见安溪茶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之深由来已久。

安溪茶自古以来就是“一带一路”的中国符号。早在宋元时期,安溪茶就作为重要的出口商品,从泉州港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近年来,泉州友城法国埃罗省与安溪的“茶酒对话”传为佳话;安溪茶企成功抱团登陆欧美茶叶高端市场,在法国巴黎开设安溪铁观音品牌营销中心;参加米兰世博会、匈牙利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等国际活动。安溪铁观音在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完成商标注册,成功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互认互保清单。

作为中华文化的展示元素,安溪铁观音茶艺还分别在厦门金砖会晤、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和中英会晤等重大外交活动上亮相,为茶叙外交增辉添彩。

“铁观音有了全球农遗、人类非遗这两张世界级名片,安溪茶产业更有底气了。借助这一世界级荣誉,安溪县铁观音将发挥巨大的品牌效应,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发展,促进国际交流,提升安溪茶业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安溪县农业区划中心主任张长水说。

“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2022年7月29日,在福建安溪举行的“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申遗成功总结大会上,海内外专家学者、乡贤、茶农代表等共同回顾十年申遗历程,探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促进农业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助推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

“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后,该如何留根铸魂?”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副主席李先德指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让神奇的“东方树叶”闪耀世界。对之进行有效保护,可以更好地挖掘各方面价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实现遗产地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

安溪县委书记吴毓舟表示,安溪将加快建设具有茶乡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申遗对安溪而言,是再探索、再总结、再提升的过程,为进一步做好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保护利用积累了宝贵经验。”吴毓舟说。

“以申遗成功为契机,安溪将继续健全管理保护机制,保护茶园生态系统,加强农遗宣传推介,并加快推动‘三茶’(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促进安溪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贡献安溪力量。”安溪县县长刘永强说。

“站在新的安溪茶业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把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助推乡村振兴。”安溪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县茶管委常务副主任肖印章说。

肖印章表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与发展具体行动上,将突出绿色发展、活态传承、多元融合、创新发展和强农惠农五个导向,进一步彰显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生态、文化、产业、科技和社会价值,全力做好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保护和传承。

肖印章强调,安溪将继续在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利用、传承中积极探索、主动作为,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贡献独特的“安溪样板”。

铁观音第十三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八马茶业董事长王文礼认为,应该“化繁为简,让喝茶更简单”。王文礼说,中国茶虽然历史悠久、在海外享有盛誉,但一直以来却难以解决茶品种多而散、茶企业多而小、有品类而无品牌的三大困境。只有化繁为简、返璞归真,将发展的重心聚焦到品牌打造,让生产者清楚生产什么,销售者清楚销售什么,消费者清楚消费什么,才能更好地树立中国茶叶品牌,助推中国茶产业进一步发展。

(《小康》·中国小康网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1月上旬刊

记者 苏枫

来源:《小康》杂志社,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