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安康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找到约28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印发《陕西省“十四五”茶产业发展规划》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十四五”果菜茶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区)农业农村局,机关各处(室、局)、厅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推进全省果业、蔬菜和茶产业提质增效,切实保障优势特色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根据《陕西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我厅编制了《陕西省“十四五”现代果业发展规划》《陕西省“十四五”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规划》《陕西省“十四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9月2日

陕西省“十四五”茶产业发展规划

茶产业是陕西农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其关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农民增收和文化传承。为推进陕西茶产业全产业链链建设和发展,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陕西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结合陕西省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专项扶持、示范推广、品牌培育、宣传推介、科技培训等,全省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产值快速增长,茶叶产品日益丰富、品质显著提升,区域品牌快速推广,全省茶产业蓬勃发展。

第一节 发展基础

规模效益稳步提高。茶园面积稳步增长,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到2020年底,茶园面积达到293.4万亩,总产量11.9万吨,一产产值195.4亿元,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35.9%、65.3%和95.9%。年产值500万以上规模企业184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48家,茶叶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超过6000余家。

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坚持产业发展,品质先行,在全省大力推广陕茶1号、龙井43等六大品种,推广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标准化茶园建设、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清洁化加工、夏秋茶综合利用等先进生产技术,茶园管理和加工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显著提高。陕茶在全国茶叶评比活动中屡获大奖。

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形成了“陕南绿茶红茶、关中茯茶”为主导的产业发展布局,以及绿茶、红茶、黑茶、白茶和高档、中档、低档等多品种、多层次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2020年底,绿茶、红茶、黑茶分别占茶叶全年总产量的83.32%、3.73%和12.79%。

富民带贫成效显著。陕南三市是陕西省茶叶主产区,也是全省集中连片贫困区,茶产业因其良好的经济效益,已成为陕南山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据统计,全省茶农超过100万人,从业人员200余万人,综合产值500余亿元。五年来,陕南三市约25.5万贫困户、77.9万贫困人口因茶脱贫、因茶致富。

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坚持市场引领生产发展理念,先后组织茶企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香港、莫斯科等30多个国内外大中城市抱团闯市场,举办推介会、茶商会和“泾阳茯砖茶丝绸之路”等活动100多场次,显著提高了陕茶知名度。在“2020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安康富硒茶、汉中仙毫、泾阳茯茶分别位列20、23和84位,陕茶品牌的宣传加快了销售区域的扩张。

第二节 存在问题

茶园科学管护水平不高。山地茶园多,机械作业难度大,滴灌、耕作、修剪、采茶等机械化应用率低。茶园管理技术低,夏秋茶树鲜叶利用率不高。

标准化生产有待提高。茶企多为中小型企业,加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企业对标准化生产的重视和监管不够,精深加工技术力量薄弱。

品牌文化影响力较弱。众多茶企营销手段较落后,走出去意识较弱,造成陕茶品质虽好,但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较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缺乏特色和深度,陕茶文化软实力不强。

科研及人才严重匮乏。目前全省从事茶叶技术推广的专业人才不足300人,茶学毕业生更少,市县茶叶技术单位及茶企专业人员较匮乏,茶叶产业创新发展缺乏科技力量的支撑。

第三节 发展机遇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市平利县考察调研时指出:“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能够在这里脱贫奔小康,做好这些事情,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这既是总书记对陕西省茶产业发展的肯定,也是对陕西省茶产业发展的期望。

“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一带一路”是中国与国际社会共建共享的重要合作平台,涵盖全球44亿人口,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节点、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其现有的茶叶贸易地位以及浓厚的茶文化,必将为陕茶产业发展发挥强有力的推进作用,陕茶产业搭载“一带一路”快车,将实现超越发展。

乡村振兴带来的产业机遇。随着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实施,现代农业政策体系将更加完善,外部环境更加优化,在新一轮国土绿化及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工程中,陕南地区建设茶园大多利用荒地、荒坡,既不与粮食争地,又能提高农户收入;既绿化美化了环境,又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

社会需求与效益不断增长。茶叶已成为全球性的天然饮料,需求量每年以3%-5%的幅度增长,殷实小康生活对优质健康陕茶的需求将成倍增加。茶产业从管理、采摘、加工、运输等日趋链条化,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带动了旅游、餐饮、茶艺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增加了收入。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陕南茶区是我国最北缘的茶树适宜生长区之一,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气候适宜,空气洁净,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富含锌硒,安全无污染,生态条件优越,是“长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是国内公认的优质绿茶生产基地。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稳面积、优结构、强品牌、提效益”的思路,立足全产业链培育,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夯实茶产业链前端,优化茶产业链中端,拓展茶产业链末端,持续做强绿茶,做大红茶,做精茯茶,提高夏秋茶利用率,提升陕茶品质,打造知名品牌,促进茶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推动陕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稳定产业规模,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品牌建设,加快产业融合。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完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坚持区域优势、产业融合。依据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茶树良种化、茶园标准化、产品绿色化、生产机械化、品牌市场化,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打造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化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

坚持龙头带动、共享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茶叶龙头企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优势,构建完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专业化、标准化、清洁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坚持技术创新、优化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建立企业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产学研联合攻关,提高茶叶科技创新能力。加大茶业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弘扬陕茶文化,丰富陕茶品牌文化内涵和价值,大力推进技术、产品、业态、商业模式等创新,提高陕茶文化软实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茶园总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20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15万吨以上,一产产值250亿元,综合产值超过1000亿元,茶农人均收入1.2万元以上。茯茶年产量稳定到1万吨,年产值突破60亿元。实现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第四节 发展布局

立足区域、生态、资源、生产条件,按照陕南茶区“绿茶为主,红茶为辅,多种类茶协调发展”、西安和咸阳“茯茶休闲,参与体验,茶旅文化特色发展”的原则,合理规划,稳步推进。

汉中。茶园总面积稳定到130万亩,年产茶叶达到7万吨,产值超过90亿元,以生产优质绿茶和有机绿茶为主,促进红茶工艺改善,提高茶品品质和产量。推进以茶园观光、休闲度假、茶文化展示等产业融合项目,重点发展西乡、南郑、勉县、宁强、城固、镇巴等县区。

安康。茶园总面积稳定到115万亩,年产茶叶达到6万吨,产值超过80亿元,以安康富硒绿、红茶及系列产品为主,利用陕茶1号无性系品种优势,优化茶叶品种加工工艺。拓展茶旅观光线路,茶旅小镇建设,促进多元融合发展,重点发展紫阳、平利、汉滨、岚皋、白河、汉阴等县区。

商洛。茶园总面积稳定到55万亩,年产茶叶达到1万吨,产值超过30亿元,以生产优质绿茶、高山红茶系列产品为主,培育打造市级区域公用品牌,突出地方特色,提高商南万亩茶海公园建设品质。重点发展商南、山阳、镇安等县。

西安、咸阳。重点发展茯茶产业,建设集研发、生产、观光、体验于一体的茯砖茶生产园区,提升茯茶小镇功能。加强与陕南茶区对接,利用丰富的夏秋茶原料加工茯砖茶,将茯茶年产量稳定到1万吨,年产值突破60亿元,实现关中茯茶企业和陕南茶区的联动双赢。

第三章 主要任务

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综合考虑陕西省茶产业现有的基础、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等情况,重点加强茶叶技术服务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绿色生态高效茶园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工作。

标准化基地建设。以“陕茶一号”无性系良种繁育为主,建设一批新型绿色高效标准茶园,实现茶园品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产品绿色化、园区风景化。改造一批低产低效低质茶园,以促进机械化为前提,开展质量溯源,提高茶园建设和管理标准,促进优产优效。

品牌及创新培育。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自愿”的原则,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茶叶龙头企业,打造5-10个国内知名茶叶企业品牌,壮大公共品牌,带动产业做大做优做强。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茶叶合作社等形成紧密的联结机制,提高科技转化率,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对从业人员分层次开展技术培训,提升专业人员实践技能,抓好技能型人才和职业农民培育,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同省内外茶叶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技创新和引进,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组建省内科研联合体,实时解决产业发展难题。

市场集群体系建设。以省级以上龙头茶企为主,打造链主企业+N的联合体,构建陕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成西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物流中心。完善市县级茶叶交易和批发市场建设,架构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县级市场的营销体系,形成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线上线下销售网络。

第四章 重点工程

“十四五”期间,陕西省茶产业发展将在稳定茶园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产业融合发展、产品创新提质、茯茶产业提升、技术服务体系、品牌宣传推广、产业集群打造八大重点工程,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增加茶产业效益。

第一节 标准化茶园建设工程

以《陕西省茶叶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方案》为基准,每年创建茶园面积在300亩以上的标准化茶园40个,其中生态茶园10个、低改茶园15个。在茶叶主产区年新建或完善4-5个,以陕茶1号为主的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为标准园建设提供优质无性系良种茶苗。加快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开展茶园绿色防控,科学防治茶园病虫草害,利用山水林湖草资源,将山地茶园改造成生态茶园,对交通不便、无改造价值或坡度大于25度以上不适合改造的茶园,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范围。5年内,完成品种退化、长势衰老的低产低效茶园改造40万亩。

第二节 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以省内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为链主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等经营模式,完善产业链上中下游联结机制,形成“ 链主”企业带动,育种育苗、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经营主体有机衔接、分工协作、协调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支持市场大、实力强、基础扎实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跨区联营重组及合资合作,促进茶企市场化、品牌化、科技化运营,带动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培育5-8家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支持茶叶产业链中细分领域行业龙头企业,以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在科技创新、资本集聚、市场开拓等方面发展,提升陕茶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第三节 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依托陕西文化大省、西安文化古都、陕南绿水青山的优势,促进茶产业和文化相结合,支持建设以茶为中心的特色区域、特色小镇发展,将陕西人文、自然景观融入茶业链条,讲好陕茶故事,实现多产业一体化经营。加强与铜川耀州窑合作,开发“陕”字号茶具、茶器,将茶具、茶工艺品等生产纳入产业链条。推动茶产业与最美茶乡、特色旅游、民俗文化、绿色餐饮、“大健康”等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茶产业的生态、休闲、文化和非农价值,提高茶产业综合效益。建设陕茶出口贸易集散中心,搭建省级茶叶出口服务平台,为茶企提供国际市场开拓、品牌认证、国际推广、业务培训、信息交流等服务。

第四节 产品创新提质工程

支持陕西省茶树良种选育,茶园管理技术集成,初制加工厂改造,新产品研发等科技技术发展,引导有相关研究能力的科研院所介入制约陕西省茶产业发展急需研究的领域,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科研院校建设科创联合体、茶叶工程研究中心等,促进强强联合,加快茶叶成果转化,提高茶叶产品附加值。推广茶园生产全程机械化以及技术方案,建立3-5个茶叶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健全质量追溯体系,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加工设备更新换代,配套升级机械、包装、储运等设施设备,提高二产科技利用率和附加值。

第五节 茯茶产业提升工程

引导支持省内茯茶企业进一步与陕南黑毛茶生产基地对接,促进黑毛茶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制定、完善茯茶生产标准,全面引导推动茯茶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切实提高茯茶产品质量。支持茯茶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利用超微粉碎、超临界萃取等技术,不断优化茯茶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支持茯茶园区化发展,建设茯茶产业集聚、传统产业升级、人文气息浓厚、休闲娱乐灵活、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茯茶小镇。

第六节 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依托省级技术体系和各级茶叶技术服务队伍,全面建成覆盖市、县、镇(乡)的茶叶技术推广队伍,创新技术推广服务手段,加强提升技术装备,支持建成茶企技术员派驻点,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开展“十百千”技术服务,暨打造百人茶产业管理团队,千人茶叶社会化服务团队,万人陕茶营销团队,开展万场技术培训,提升茶叶从业人员职业化水平,每年开展技术推广、培训100场次、1万人次以上。积极举办各类制茶、茶艺大赛,促进制茶工艺传承,培育中高级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叶制作技艺传承人、制茶大师等高技能人才。

第七节 品牌宣传推广工程

以“聚力抱团,开拓市场”为指引,打造以市域为基本单元的区域公用品牌架构,制定区域公用品牌产品质量标准,强化品牌使用管理,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使用区域公用品牌,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模式,鼓励龙头企业举办高层次品牌推介活动,借力主流媒体、新媒体广泛宣传,积极参与重大展览、市场开拓及各类茶事推介活动,全面提高陕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陕西茶叶流通协会、茶业协会、茶产业促进会等行业协会的平台作用,合力强化陕茶品牌宣传和行业自律,拓宽陕茶销售渠道,加快陕茶走出去步伐。

第八节 产业集群打造工程

以汉中、安康、商洛和咸阳市为核心,以生态高质绿茶、高山高香红茶、非遗茯茶为主,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构建政府主导、茶企自愿、科研机构参与的三大集群架构,形成规模化、融合化、一体化的联合体,打通纵向壁垒,聚力抱团,开拓市场。依托产业集群,以一线城市为核心,以集群为主体,推广物联网、云计算、无人机等进入茶产业,打造“茶产业+互联网+金融+现代物流+N”等发展模式,促进陕茶进入5G时代,推动智慧茶园、茶叶“淘宝村”、数字茶业等建设,促进陕茶高质量发展。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政策扶持保障

争取政府支持,列支专项资金,持续扶持产业发展。各市县结合当地实际设立配套扶持资金,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各级政府根据茶产业发展实际,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引导推进茶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

第二节 科学技术保障

依靠省内外茶学院、科研机构以及各级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力量,重点研究解决茶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发展和产品创新的要点、难点。持续增强各级茶叶技术部门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提升茶园管理及茶叶生产水平。

第三节 加强督促指导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按照省级督导、市级管理、县级实施的要求,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绩效考评,加强指导,定期调度,科学评估,及时协调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对发展成效显著的地区予以表彰奖励,鼓励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陕西省“十四五”现代果业发展规划》《陕西省“十四五”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规划》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来源: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 END -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聚焦陕西 | “发展茶叶产业 助推脱贫攻坚”课题研讨会成功召开!

2018年11月29日上午,中国民主建国会陕西省委员会在陕西举办“发展茶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课题研讨会,深入探讨研究陕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民建陕西省委员会副巡视员杨允平、民建陕西省委员会参政议政部部长宋杨、民建陕西省委员会社会服务部部长方小平、民建陕西省委员会社会服务部副部长李芳,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泽伟,安康市林业局产业科长李兆鹏、平利县福鑫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翁江春,陕西鹏翔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总经理晏军,陕茶产业联盟联合发起人、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奚斌锋,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茶馆分会副会长饶玉梅,亚太茶业全媒体·新茶网陕西大区总经理李杨,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李乐,西安火人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焕,西安市阎良区阎良茶庄经理田翔龙,共14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民建陕西省委员会参政议政部部长宋杨主持。会议紧紧围绕“发展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安康市林业局产业科长李兆鹏在发言中谈到:安康茶叶自西周始栽的悠久历史,全市茶叶实体店、茶楼体验店680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20家,实体规模企业70家,SC认证企业125家,实现了产值增收。以政策促产业发展,安康市成立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长亲任组长,注重良种培育、狠抓茶园建设、项目支持促进,取得了一定成效,覆盖全市315个贫困组、12.3万贫困人口,以生态循环产业的理念,抓两头、促中间,切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良种培育的良好成效,通过脱贫致富的产业价值推动力,营造和构建了可持续发展、长效增收的生态和民生产业。并提出着眼点:生产和市场,扩大品牌宣传,构建陕茶产业未来发展模式,力争把陕茶品牌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同时要建立市场体系和专业化市场的诉求,希望通过产品结构、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和产业专管专建、打造农业科技队伍的产业发展思路。


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茶馆分会副会长饶玉梅从实体店销售、网络营销、客户建立、销售人才、供求关系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陕西鹏翔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总经理晏军对陕茶发展标准化管理体系、茶园到生产的全程监控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同时目前存在的产销不协调,营销模式单一,茶农效益低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平利县福鑫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翁江春结合自身从事茶产业的经历,着重就自己在帮贫扶困方面的经验和事迹进行了介绍。



西安市阎良区阎良茶庄经理田翔龙就多年来经营茶庄的感悟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他说过去的茶商与今天的茶商在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茶文化正在蓬勃发展,前景广阔;西安火人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焕结合大益茶的茶道、溯源及产品质量、品牌意识、文化推广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谈了自己对茶产业脱贫攻坚的建议。


陕茶产业联盟联合发起人、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奚斌锋说:从市场供应小而分散、公共品牌以及供大于求、产能不够的综合诊断,通过对投产、种植的差距分析,提出了通过从消费市场入手,宣导陕茶大形象,整合产业和文化的资源搭接,促进一业融通、多部门融合、机制体制配套和鼓励茯茶和陕茶的原料供采的多层产业推动。


   

亚太茶业全媒体·新茶网陕西大区总经理李杨在发言中谈到:“陕茶”离不开政府引导、产业抱团、融合创新、文化宣传,并在进一步深化“陕茶”的公共品牌培育中,加快提质增效的步伐,抓住战略机遇和市场价值。


“陕西茶叶”的提质增效和长期稳固发展,可具体为定品牌、固规模、利发展、塑产业、布局产业链五个点的助力攻坚进行构建:一是定品牌,即品牌做大、名牌做强,建立和完善产业链的标准,通过标准细化陕西茶叶的规范;二是固规模,以稳效拓产、助贫促坚,形成和发挥产业基础的建设,促进陕西茶叶产业的上游竞争力;三是利发展,通过增收增产、培育市场,为陕西茶叶高效高产的市场价值转换,做充足的准备和沉淀;四是塑产业,结合创新模式、有效推广,构建高效高产的互联网项目,让陕西茶叶品牌价值深度得到开发;五是布局产业链,以关联带动、互补互利,关联茶产业涉及一二三产业,加大与加快陕西茶叶在一二三产业的规模、增长粘合,相互依赖的同时产生效力。



其他与会人员也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对陕茶发展与助推扶贫攻坚和关系进行了发言。


最后,民建陕西省委员会副巡视员杨允平表示,本次活动由民建陕西省委员会发起,活动的开展对脱贫攻坚和陕茶的意义与推动责任重大,民建陕西省委员会将及时把这次研讨会中大家反映的陕茶整体发展规模、茶园管理、公共品牌建设、市场培育、资源融合等建设性意见和发展思路向相关部门和领导汇报,争取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对此项活动开展的大力支持。同时,针对大家在研讨中提出的若干方面问题和可操作性建议进行完善,为政府制定陕茶十年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抱团发展,让陕茶发展和助推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打造“共生共融”的脱贫产业链,共同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落实。

安康汉滨:召开陕茶一号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4月20日,汉滨区在“陕茶一号”茶树品种发源地双龙镇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通报“陕茶一号”茶产业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计划。

安康广播电视台台长赵方,市工信局(富硒办)四级调研员吴刚,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李忠,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荣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朝华,区政府副区长周本才、陈康玲、弓倩,区政协副主席晏长荣出席发布会。

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袁庆主持,区委副书记、区长吴大林致发布辞,汉滨区“陕茶一号”形象大使王沁做产品推介。

吴大林在发布会上介绍,汉滨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之路,牢记嘱托、绿色兴茶,认真贯彻省市加快富硒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做大园区、做强企业、做靓品牌、做优效益,落实安康市富硒茶产业创新行动计划,扎实抓好“陕茶一号”茶叶产业发展,强力推动富硒茶产业发展。

近年来,汉滨区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生态禀赋,坚持把茶产业作为汉滨的绿色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来抓,坚持全域规划理念,编制了汉滨区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区域化布局、板块化推进,突出“实”字强化扶持引导、“兴”字搭建产业体系、“绿”字狠抓质量安全、“广”字开展品牌营销、“链”字推进融合发展,着力在政策、资金上做好保障,在扩规模提品质、强品牌提效益、促融合育特色和技术支持、“茶叶+旅游”“茶叶+科技”以及茶产业标准化、品牌整合宣传上下功夫。目前,汉滨区现有茶园21万亩,茶叶产量9500吨,已建成“陕茶一号”良种繁育基地500亩,培育茶叶园区56个、加工企业78家,茶叶绿色、有机认证产品18个,获得中省市茶叶参评奖项200余项,以“陕茶一号”为主品种的茶产业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产业。

未来,汉滨区将继续把“陕茶一号”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富民强区的支柱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扩大品牌影响,保障产品质量,推动汉滨富硒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品牌打造、产业提质、体系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切实提升汉滨富硒茶产品质量。

本次发布会以“专场新闻发布+现场观摩采访”的形式举行。会前,中省市媒体采访团一行围绕汉滨区“陕茶一号”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先后深入“陕茶一号”茶产业生产车间和示范园、“陕茶一号”母树园、双龙镇龙泉村等地进行集中采访,实地感受汉滨茶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8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