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安康市

找到约621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 一片茶叶的“香味密码”

时隔4年多,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刘运华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激动人心的午后。那天,在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一款全新香型的富硒绿茶诞生了。

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工作。本报 记者 陈嘉 摄

2018年4月的一个普通工作日,刘运华和同事们像往常一样“泡”在实验室里。这个陈列着各类制茶设备的房间,与其说是一个实验室,倒不如说是一个小型制茶车间。杀青机、揉捻机、萎凋机等一应俱全。刘运华和同事们一年中有将近5个月的时间在这里度过。

“我们的科研攻关主要集中在品种选育和制茶工艺两个方面,选育是一个周期相对较长的工作,而制茶工艺的创新则往往需要打破常规。”刘运华告诉记者。

当时恰好赶上采茶季,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把收购回来的100公斤鲜叶进行加工。分选、晾晒、杀青、揉捻、烘烤……这一系列工序,刘运华和同事们早已烂熟于心,但就是这些司空见惯的工序,却隐藏着茶叶不为人知的“香味密码”。

待实验结束,刘运华发现还剩下大概10公斤鲜叶。“剩下的鲜叶也不能浪费,怎么来加以利用呢?”刘运华暗自思忖,如果把绿茶制作工艺和别的茶类制作工艺加以结合,会不会有惊喜出现?

于是,他大胆尝试了一把。随着最后一批茶叶从烘干机里取出,一股不同寻常的花香弥漫了整个实验室。

让刘运华和同事们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不经意的创新,竟研发出了一款全新香型的茶叶。

后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鉴定,这是一种兰花香型的茶叶。众所周知,安康本地的绿茶香型多为木香或栗香,没有兰花香。科研人员的努力无疑填补了安康富硒茶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但怎样才能稳定生产出这种香型的茶叶?接下来,科研人员开始了艰难研究。

“杀青的温度、烘干的时长、鲜叶的品质,包括机器的参数设置,都会影响茶叶最终的香味。”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王朝阳告诉记者。

经过反复实验,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最终成功得到了加工这款兰花香型茶叶的生产工艺。这意味着,这种神秘且难得的兰花香型茶叶可以在他们的技术标准下稳定生产出来。

2022年3月,这一发明专利——“兰花香型富硒绿茶的加工方法”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关于这项专利技术的转化,已经有几家企业与该茶叶研究所取得联系。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有千年之久。茶,品类繁多、口味各异,最迷人的特质在于它的香气。茶香主要来自3个方面,品种、地域、工艺。安康地处秦巴腹地,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为富硒茶的生长创造了不可复制的条件,可以说,地域塑造品种。但真正激活茶叶香味的还在于工艺,也就是工艺成就品类。

据了解,经分离鉴定的茶叶芳香物质有700多种,而鲜叶芳香物质的种类相对较少,只有80余种,所以茶香的形成主要在制茶的过程,同时受茶树品种、生态环境、季节、采摘标准等因素影响。鲜叶在杀青过程中,随着水蒸气大量蒸发,带走了大量低沸点物质,这时高沸点芳香物质才得以显露。

制茶工艺的改进和创新,不仅是品种研发的关键,对于提高茶叶的综合利用率更是功不可没。

安康多采春茶,每年清明前后到“五一”期间出产的茶叶品质上乘,味道绝佳。因此,企业也以生产春茶为主。而到了夏秋季节,茶叶品质相对较差,很多当季的茶叶就没能得到有效利用。

“我们也想通过改进茶叶的加工工艺和开发新产品的办法,来提高夏秋茶的综合利用率,让小茶叶发挥更大的作用。”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周高新说。

近年来,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开展了绿茶、红茶、白茶、紫阳金钱橘茶、黑毛茶等茶叶产品的加工技术研究,其中研究出的蜜香型红茶克服了夏秋茶香气淡薄、苦涩味重的缺点,并独具浓郁花蜜香。同时,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结合安康市富硒产业发展要求,开展了茶树聚硒规律研究,为安康市富硒茶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展好茶树种质资源调查及新品种选育工作,通过感官审评、产量测定等初步筛选一批优良茶树单株,从全国各地收集保存优良茶树种质资源,建设20亩茶树种质资源圃。同时,我们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定向接种加工具有安康特色的黑茶新产品,丰富安康市茶叶产品种类,用科技力量促进茶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百忍说。

创新就是生产力。把传统做成强势,把主导做成主力,关键在创新。创新的钥匙就握在这些深耕茶叶科研的工作者手中,更握在千千万万茶企手中。

据介绍,2021年,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立项农业科技项目23项,围绕富硒茶、食用菌等主导产业,集中攻克了一批产业发展技术瓶颈,示范推广了一批先进实用技术。目前,安康正在与秦创原总窗口对接,积极协调西咸新区提供秦创原安康创新飞地孵化园过渡空间,同时加快推进飞地孵化园建设,推动各县(市、区)加快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充分利用秦创原资源优势,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来源:人民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安康市举办“茶香进机关”:消费扶贫促茶企再增收

  为促进茶企回笼资金,克服因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4月30日,安康市举办“茶香进机关”消费助扶贫活动。截止当天14时,紫阳、平利、石泉等县区茶企通过活动,共销售11739斤茶叶,帮助企业回笼150多万元资金(其中线上销售9401斤94万元、线下销售2338斤56万多元)。

  在参加“茶香进机关”消费助扶贫活动后市民将所购茶叶快递亲友

  买新茶寄给省城的父母

  安康市举办“茶香进机关”消费助扶贫现场

  4月30日10时,来自安康市政府机关事务局、安康市科协、安康市生态环境局、安康市水利局等18个市直机关单位的职工和部分过路市民通过观看茶艺展示、现场品茶等方式,近距离了解22家参会企业的茶叶产品后,通过现场购买和网上关注茶企抖音直播、网上下单等方式踊跃购茶,助力企业渡过难关。

  来自市政府办公室的于师傅在安康买了4斤茶叶后用快递寄送回老家,“也让父母尝尝紫阳茶的味道”。

  安康市副市长何邦军参加“茶香进机关”消费助扶贫

  安康市副市长鲁琦参加“茶香进机关”消费助扶贫

  科协领导现场为茶叶代言卖茶叶

  一边是干部职工踊跃卖茶,一边则是紫阳县紫邑茶庄、陕西安康山川秀美公司等茶叶企业派出颜值高的员工通过网络抖音直播、现场品评推介来促成茶叶的成交。

  在平利县一茗茶叶公司展示的由金花制作的黑茶也吸引了不少人的驻足,为企业临时当代言人的安康市科协副主席杨高用通俗易懂的安康话给大家普及饮用“金花黑茶”的好处的场景吸引了媒体聚焦。据了解,平利县一茗茶叶公司生产的黑茶是安康市重点出口创汇茶叶企业,仅去年创汇超过1000万元,今年力争为国家创汇1500万元。

  安康市举办“茶香进机关”消费助扶贫现场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紫阳县紫邑茶庄的销售点前,抖音网名为茶小二的工作人员也通过直播与网友互动宣传推介其公司的茶叶,而为方便购买者邮寄茶叶邮政快递还在现场专门设置了服务点。

  当天,安康市副市长何邦军、鲁琦等和现场干部共同参加活动。

  汉滨区手工制茶活动被网友点赞

  古法炒茶被网友围观点赞

  当天,由汉滨区农业农村局主办的硒茶奶奶“百年德润”古茶制茶活动也通过现场直播手工炒茶、制茶和现场推介、网上直播等方式齐发力,现场的“炒茶秀”吸引网友关注,不到10分钟,就有26位客户在“硒安康”平台下单订购。

  汉滨区电商办相关人员介绍,为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复工复产促进消费资金回笼,汉滨区采取政府主导方式,把在线下举办的茶叶推介会“搬上网”,利用电商平台拓展线上销售渠道,让茶企集体“抱团”线上发展,有力提高了安康富硒茶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编辑:刘振华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全产业链推进 富硒首位产业提质升级 ——安康市打造“千亿级”富硒产业集群的调研与思考

全产业链推进 富硒首位产业提质升级

——安康市打造“千亿级”富硒产业集群的调研与思考

陈 晖

近年来,安康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和生态优势,坚持把富硒产业作为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位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和高质量发展的立市之业进行培育,富硒食品产业连续多年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2021年富硒食品实现产值509.2亿元,综合产值达750亿元,居全国各大富硒区之首,富硒产业已经成为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扩大安康影响力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富硒产业已被写入省委、省政府重要文件并纳入全省“十四五”规划,2021年省政府将安康富硒食品产业作为全省23条重点产业链之一进行培育。“十四五”期间,安康市将围绕打造“千亿级”富硒产业集群和优势区,在做优基地、做大龙头、做强科研、做特产品、做靓品牌、做实融合上持续用力,全产业链推进富硒首位产业提质增效,促进高水平产业振兴。

安康富硒茶园里茶歌飘扬

发展现状(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思路和“一产奠基、二产支撑、三产引领”的策略,聚焦富硒茶、水、魔芋、生猪、渔业和核桃等六大富硒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推动富硒产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安康共有富硒农业园区1530个,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299个,带动农户22.8万户,富硒茶种植面积达108万亩,富硒魔芋种植面积60万亩,富硒核桃面积200万亩,富硒生猪年饲养量300万头以上,富硒水产品产量超过4万吨。规模以上富硒食品加工企业255家,工业加工园15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个),开发富硒茶、富硒水、富硒魔芋、富硒鱼、植物富硒片、富硒黑豆多肽等产品300多个,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富硒矿泉水生产基地。

(二)科研实力显著增强。依托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中心,相继建立4个“国字号”科研机构、6个省级富硒产业科技创新平台、3个院士工作站、26个专家工作站,组建了17个富硒科研创新团队,构建了“国家级首席专家+地方学科带头人+科研推广单位+现代经营主体”的协同创新产业发展体系。以富硒产业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为重点,实施富硒产业重大科技项目46项,专利授权65项,制定修订各类标准52项,培育富硒产业科技型企业52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

(三)品牌建设初见成效。有效注册含“硒”商标41件,涉硒相关产品商标1200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5个。2018年成功注册“安康富硒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安康富硒茶”连续两年位列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第20位,居陕西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1位,品牌价值达35.16亿元,获评“最具品牌经营力”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20年成功注册“安康汉水鱼”集体商标,2021年“安康林下猪”集体商标已通过知识产权局初审,“安康核桃”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已获受理。

(四)发展机制逐步健全。为加快推进富硒产业发展,2019年安康市成立富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专门设立政府工作机构,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安康富硒茶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安康市富硒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编制《安康市“十四五”富硒产业发展规划》,配套制定了园区创建、龙头培育、科技支撑、金融支持、品牌建设、免费检测等政策文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富硒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2019年,颁布《安康市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进一步明确了硒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职责。

存在问题

(一)产业体系薄弱。富硒产业市场经营主体普遍规模小、实力弱,科技研发能力不足,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富硒种养业小而散,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富硒产品种类多,但单产品产量低,且以农产品、初级加工产品居多,缺乏面向中高端消费市场的精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富硒服务业尚处于探索阶段,富硒种养业、加工业与旅游、康养产业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全产业链融合深度不够,产业链条较短。

(二)标准化程度不高。受土壤硒含量不均、农作物聚硒能力差异、生产加工过程中硒流失等因素影响,推进标准化种养殖难度大。因原材料硒含量不稳定,增加了工业化富硒产品达标难度。另外,还存在富硒产品国家标准少,地方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富硒产品国家标准目前仅有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T22499-2008《富硒稻谷》。近年来,安康市虽然鼓励、支持社会团体和企业制定了不少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但标准执行力度不够,配套的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少,无法满足富硒企业标准化生产需求。

(三)品牌实力不强。六大富硒产业中“安康富硒茶”公用品牌有较高知名度,“安康汉水鱼”集体商标注册时间短,品牌知名度还不高,富硒魔芋、富硒水、富硒猪肉、富硒核桃集体商标尚未获批,品牌影响力、竞争力亟待提升。公用品牌知识产权价值发挥不充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知识产权,存在“重申请、轻运用”问题,缺乏对知识产权的市场运营。企业在品牌运作中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品牌优势难以发挥,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单品冠军”产品,就安康富硒茶而言,还没有进入全国100强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对公用品牌的支撑作用不明显。

(四)宣传推介不够。虽然近年来“中国硒谷”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在中心城区和交通要道只有个别富硒产品宣传标识,没有“中国硒谷”形象宣传牌,宣传氛围不够浓厚,与同为富硒区的恩施相比还有明显差距。相关行业部门对宣传富硒产业主动性不强,到外地开展招商推介活动,虽然多数时候都有富硒企业和产品参展,但活动主题聚焦“富硒”不够,没有用好“中国硒谷”金字招牌。同时,硒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还有待加强,群众对硒的认知度不高。

(五)发展合力不足。虽然安康市对发展富硒产业形成了共识,思想上都很重视,但行动上支持力度还不够,在贯彻实施《安康市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方面有差距,在结合自身职能推动富硒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畏难情绪。市级富硒产业专项资金仅能满足市级层面科技研发、品牌打造、宣传推介等,对市场主体在园区建设、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支持不足,有关行业部门产业发展资金未能聚合到富硒产业上。县(市、区)聚焦发展富硒产业的力度还不够,没有专职机构和工作人员,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少,缺少有力的支持政策,未能有效激发经营主体从事富硒产业的积极性。

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土壤硒资源普查,2023年全面完成安康市1∶50000土壤硒资源普查工作,摸清土壤硒资源分布,建立科学、系统、完整的数字化硒资源数据库及展示平台,推进硒资源保护与合理化利用。在产业门类上,持续聚焦富硒茶、富硒水、富硒魔芋、富硒林果、富硒猪肉、富硒鱼等六大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做精特色产业。在产业布局上,按照“十四五”富硒产业规划,构建“一心两带三区多点”的产业布局,形成“一心引领、两带支撑、三区协同、多点开花”的发展格局。在发展策略上,紫阳、汉阴、岚皋、平利、镇坪等硒资源核心区要明确将富硒产业作为“立县之业”优先发展,每个县区打造一批富硒产业示范基地、示范镇和一个富硒产业工业集中区。其他各县区根据自身优势,打造富硒产业示范点,培育“单品冠军”,形成重点突破、点面结合、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格局。

(二)全产业链推进。以“链长制”为抓手,加强与省级富硒食品产业链对接,制定完善配套政策,全产业链推进富硒产业提质升级。每个主导产业精选1~3家“链主”企业,鼓励其围绕自身技术需求、市场需求,组建产业联盟或企业联盟。支持市级以上农业园区,通过增硒稳硒技术或手段,建设标准化富硒产业示范园。加大富硒产品开发力度,严格执行富硒产品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标准、操作规范持续扩大标准化富硒产品供给。鼓励市场经营主体依托富硒产业园区、加工基地开展研学、旅游、观光等活动,增强富硒产品消费体验,推动硒旅、硒养深度融合。引导支持富硒产品电商企业发展,积极搭建安康富硒产品交易平台,完善中国硒谷富硒产品电商运营中心和“硒品1号店”网上商城,支持“链主”企业建立富硒产品营销店。

(三)强化科技支撑。持续深化院地合作,依托“国字号”科研机构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大科研力度,围绕富硒茶、魔芋等主导产业、主栽品种的硒富集能力、硒赋存形态,选取品质优、硒富集能力强的品种开展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在高硒土壤区域,探寻高聚硒植物,为发展植物源有机硒食品、提取植物硒蛋白、提升富硒加工业水平奠定基础。推进陕西省富硒食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开展富硒产业全产业链、全过程、全要素科研创新活动,探索建立智慧富硒产业园区。支持企业组建研发中心或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富硒产品研发和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富硒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健全富硒产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配套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有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坚持引进外来人才与培养本土人才相结合,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一批高素质专家人才,选派人员学习深造,培养一批本土富硒产业专业人才。

(四)深化品牌建设。坚定不移叫响“中国硒谷·生态安康”口号,擦亮“中国硒谷”金字招牌。以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和启动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富硒)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市创建为契机,加快推进公用品牌建设,以安康富硒茶公用品牌为标杆,逐步统一富硒魔芋、富硒水、富硒猪肉、富硒鱼、富硒核桃品牌,大力培育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打造“单品冠军”产品,为公用品牌提供有力支撑。坚持办好“安康硒博会”“硒水鉴茶大赛”“富硒美食节”以及面向缺硒地区、大中城市的品牌宣传推介活动,提升“中国硒谷”影响力和美誉度。注重产品质量监测,充分发挥产业协会作用,加强富硒产业行业自律,开展富硒产品贴标管理,严把产品质量关和安全关,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提升服务能力。严格实施《安康市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在硒资源集中分布区域内设立硒资源保护地,做好硒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组建富硒产业协会,用好富硒产品溯源管理系统,制定富硒产品专用标志管理办法,对全市富硒产品实行贴标管理,严把产品质量关和安全关,提高产品质量和信誉度。完善硒产业统计方案,确保硒产业统计符合客观实际和发展要求,科学、有效、精准指导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持续开展硒知识科普和宣传,在高速路口、机场、车站等人员流动量大的地方,广泛设置宣传标识,营造浓厚的“富硒”氛围。深入挖掘安康硒文化,在中心城区建设中国硒谷文化主题公园及中国硒谷博物馆,支持在餐饮、旅游、康养、医疗保健、文艺创作、城市形象等方面培育、创新、发展硒文化,持续提升“中国硒谷”影响力。坚持“富硒特色产品展销推介+富硒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的招商模式,精准开展招商推介活动。

(六)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市级部门间的横向联动和县区间的纵向协调,进一步凝聚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市级富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加机制,加大市发改、农业农村、工信、林业等行业部门的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对富硒产业的倾斜支持力度。出台更有力的支持政策,对标准化富硒产业园区建设、富硒产品开发、营销店建设等方面给予奖补,激发市场主体从事富硒产业的新动能。进一步健全全面推进富硒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大兴富硒产业的浓厚氛围。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1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