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安化茶砖怎么卖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安化:一片树叶成就一个大产业

图为安化县马路镇湖南坡村有机茶园。李绍勇摄

湖南益阳市安化县,因茶设县,因黑茶而闻名。然而,由于当地黑茶产业粗放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一度步入低谷,茶园面积锐减。

“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超过15.8万人,面对这么大规模的贫困人口,还是要瞄准主导产业,精准施策,实现高质量可持续脱贫。”安化县委书记刘勇会说。

传统黑茶产业如何焕发新活力?近年来,安化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提升茶产业发展质量,走茶旅融合发展道路。如今,安化县种茶面积达到36万亩,年产茶叶近9万吨,茶产业年综合产值超过220亿元,1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茶脱贫。

“一片树叶成就一个大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一亩茶园基本脱贫,两亩茶园稳定脱贫”,在安化,黑茶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全县2019年摘掉了贫困帽,阔步迈向乡村振兴。

产业链紧密利益联结
“让脱贫户的茶叶卖得一片不剩”

“茶叶两头尖,三年又发癫。”在安化茶农中流传的这句俗语,道出了黑茶市场的不稳定性。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初茶叶行情下跌,这可愁坏了安化云台山八角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邓超芝。

“每斤生茶收购价低了5毛钱,订货量也不如往年。”让她发愁的不只是自家的6000亩茶园,还有4000亩企业结对帮扶的农户茶园,“635户脱贫户刚尝到种茶的实惠,如果几千亩茶叶采不下来,或者采下来卖不出去,他们会面临返贫风险。”

邓超芝回忆:“当初确实着急,一个个茶园关系着一户户家庭的生计,怎么办?”

2014年,邓超芝回娘家马路镇洞马村探亲,看到邻里乡亲生活困难,她决定带领大家种茶脱贫。“当时家里老人说,不能‘一家富了千家怨’,这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邓超芝说,虽然采购农民的茶叶,人工、检测、运输等成本比自营茶园高约10%,但她认定扶贫这件事,下决心干下去。

“村民每种一亩茶,政府补贴1000块钱,公司免费提供茶苗、肥料和技术指导,负责以保底价收购。”邓超芝说,在政策帮扶下,第一批19户农户开始跟着她种茶。之后3年,种茶的农户越来越多。2016年,八角茶业被评为湖南省重点产业扶贫企业。

“我们的茶业扶贫采用的是‘四方联动’利益联结机制,这让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八角茶业有限公司营销负责人龚意成说。

什么是四方联动?龚意成介绍,就是脱贫户按照茶企的要求种植管理茶园;村集体帮助茶企组织村民采摘鲜叶;茶企免费提供茶苗和技术指导,收购鲜叶,加工茶叶;村里的党员、乡贤及在外的企业家帮助销售茶叶。

“龙头企业成长性好,抗风险能力强,非常适合作为产业脱贫的载体,来保障贫困户稳定受益,而政府、村集体和茶农也各有分工,为龙头企业生产、销售助力。”安化县委副书记周登高介绍。

“镇里干部了解到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困难后,积极帮助我们联系销路,20多家企业给我们发来了订单,有的企业虽然不经营茶叶,但主动提出定制茶叶礼盒,一订就是几百上千份。”龚意成说。

四方联动为安化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护航。县里每年都整合项目资金支持茶园基地建设,对种苗基地、新建茶园以及老茶园改造进行补贴。近3年来,50多家民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共筹资金2亿多元,发展茶叶订单种植,保底价收购,带动农户稳定增收。

“一条产业链上紧密利益联结,让脱贫户的茶叶卖得一片不剩。”刘勇会说。

智能技术提升质量
“茶叶增值几倍甚至几十倍”

“快来看看我的智能茶仓。”从深圳返乡进入茶叶行业的龙文初领着记者来到一间不大的仓库,与传统的黑茶存储仓库不同的是,这里温度、湿度可控,还安上了24小时在线的摄像头,全国各地的客户都可以实时在线查看存在这里的好茶砖。

这些顾客是怎么来的?“我们搞的是体验式营销,外地顾客慕名来茶园游览,来茶楼品茶,来茶仓参观,满意了再下订单。”龙文初介绍,很多懂茶、爱茶的人,看了之后都会出手购买,这部分人下单的平均销售额可达3万—5万元,比传统销售模式高了一个数量级。他的企业正在打造“铁粉计划”——吸引更多顾客来安化品茶买茶。

营销模式突破后,如何保持好口碑?“提升茶叶质量、保证产业发展可持续是关键。”龙文初说。

“鲜叶的等级如何,是否有机培管,茶叶价格不同,品质好的会增值几倍甚至几十倍。比如,普通的三级原料,虽然每亩两季可以采2000多斤鲜叶,但每斤只能卖3—4元;而高品质的有机芽头,每斤最高可以卖120元。”龙文初介绍,一开始,农户们小心翼翼送来的芽头常常不合格——他们不知道,芽头采摘的时候不能用指甲掐,只能用手小心扯断;种植的时候还有农户施用化肥不合理。

为让农户种出合格的茶叶,企业把培训班办到了村里,至今已连续开设了5年。

在加工环节,新技术激活传统产业。国网安化县供电公司推广茶叶制作的电能替代,通过建立全流程电气化茶厂,打造智能型烤茶房,让杀青、揉捻、渥堆、烘焙、干燥等制作工艺,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到数字化生产的转变,大大提升了制茶产能和质量水平。

近年来,安化推行无公害生产管理,加快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基地认证,组建安化黑茶学校、黑茶研究院、黑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高品质有机认证茶园达到6万亩,以茶叶深加工为核心,仓储、物流、科研等配套服务平台为补充的产业聚集区初步形成。

茶旅融合打造综合体
“实现跳出茶叶再回到茶叶”

来到安化县江南镇黄石村,茶山上的运茶轨道机正自动运行,山下的欢乐田野、四季采摘等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茶旅融合,在这里已成气候。

“看到精准扶贫下了真功夫、见了实效,我下定决心返乡投资。”在外经商的黄华明2015年回到黄石村,创办了茶叶合作社,准备大干一场。村里土地分散,黄华明觉得仅靠种茶卖茶,还是太单一。“正在我摸索的时候,县里提出茶旅融合的理念,这让我找到了方向。”黄华明说。

如今,黄石村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路子:打造远近闻名的田园综合体,茶叶合作社和旅游公司现有茶园1000余亩,还建起280亩果园,过去常常内涝的山塘被改造为荷花池,村口的思贤溪也上了漂流项目,115户村民成了村集体经济的股东。“如今村里大部分茶叶都被游客买走了,实现了跳出茶叶再回到茶叶,收益更高了。”黄华明说。

安化县茶乡花海社区,既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又是茶旅融合景区,脱贫、茶产业和旅游三者找到了契合点。社区共安置脱贫户2137人,很多搬迁户在茶乡花海生态园当起了驾驶员、导游和保洁员,2020年生态园为员工发放工资50多万元。

在接受了景区电瓶车驾驶培训后,搬迁户黄建超成了一名专职司机,“月收入3300元,还能照顾家里,不比去外面打工差。”

在安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黑茶博物馆、黑茶特色小镇、云台山茶旅开发和天下黑茶实景演艺等茶旅一体化重点项目陆续建成。2018年、2019年安化县游客接待量连上600万、700万人次两个台阶,年旅游综合产值分别达到52亿元、75亿元。一批茶民宿、茶温泉蓬勃兴起,茶叶深加工产品加快开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过上好日子。(孙超 刘刚贵)

注:内容来源新华网客户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湖南省安化县黑茶产业带动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湖南省安化县黑茶产业带动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一片树叶成就一个大产业

图为安化县马路镇湖南坡村有机茶园。

李绍勇摄(人民视觉)

  湖南益阳市安化县,因茶设县,因黑茶而闻名。然而,由于当地黑茶产业粗放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一度步入低谷,茶园面积锐减。

  “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超过15.8万人,面对这么大规模的贫困人口,还是要瞄准主导产业,精准施策,实现高质量可持续脱贫。”安化县委书记刘勇会说。

  传统黑茶产业如何焕发新活力?近年来,安化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提升茶产业发展质量,走茶旅融合发展道路。如今,安化县种茶面积达到36万亩,年产茶叶近9万吨,茶产业年综合产值超过220亿元,1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茶脱贫。

  “一片树叶成就一个大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一亩茶园基本脱贫,两亩茶园稳定脱贫”,在安化,黑茶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全县2019年摘掉了贫困帽,阔步迈向乡村振兴。

产业链紧密利益联结

“让脱贫户的茶叶卖得一片不剩”

  “茶叶两头尖,三年又发癫。”在安化茶农中流传的这句俗语,道出了黑茶市场的不稳定性。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初茶叶行情下跌,这可愁坏了安化云台山八角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邓超芝。

  “每斤生茶收购价低了5毛钱,订货量也不如往年。”让她发愁的不只是自家的6000亩茶园,还有4000亩企业结对帮扶的农户茶园,“635户脱贫户刚尝到种茶的实惠,如果几千亩茶叶采不下来,或者采下来卖不出去,他们会面临返贫风险。”

  邓超芝回忆:“当初确实着急,一个个茶园关系着一户户家庭的生计,怎么办?”

  2014年,邓超芝回娘家马路镇洞马村探亲,看到邻里乡亲生活困难,她决定带领大家种茶脱贫。“当时家里老人说,不能‘一家富了千家怨’,这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邓超芝说,虽然采购农民的茶叶,人工、检测、运输等成本比自营茶园高约10%,但她认定扶贫这件事,下决心干下去。

  “村民每种一亩茶,政府补贴1000块钱,公司免费提供茶苗、肥料和技术指导,负责以保底价收购。”邓超芝说,在政策帮扶下,第一批19户农户开始跟着她种茶。之后3年,种茶的农户越来越多。2016年,八角茶业被评为湖南省重点产业扶贫企业。

  “我们的茶业扶贫采用的是‘四方联动’利益联结机制,这让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八角茶业有限公司营销负责人龚意成说。

  什么是四方联动?龚意成介绍,就是脱贫户按照茶企的要求种植管理茶园;村集体帮助茶企组织村民采摘鲜叶;茶企免费提供茶苗和技术指导,收购鲜叶,加工茶叶;村里的党员、乡贤及在外的企业家帮助销售茶叶。

  “龙头企业成长性好,抗风险能力强,非常适合作为产业脱贫的载体,来保障贫困户稳定受益,而政府、村集体和茶农也各有分工,为龙头企业生产、销售助力。”安化县委副书记周登高介绍。

  “镇里干部了解到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困难后,积极帮助我们联系销路,20多家企业给我们发来了订单,有的企业虽然不经营茶叶,但主动提出定制茶叶礼盒,一订就是几百上千份。”龚意成说。

  四方联动为安化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护航。县里每年都整合项目资金支持茶园基地建设,对种苗基地、新建茶园以及老茶园改造进行补贴。近3年来,50多家民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共筹资金2亿多元,发展茶叶订单种植,保底价收购,带动农户稳定增收。

  “一条产业链上紧密利益联结,让脱贫户的茶叶卖得一片不剩。”刘勇会说。

智能技术提升质量

“茶叶增值几倍甚至几十倍”

  “快来看看我的智能茶仓。”从深圳返乡进入茶叶行业的龙文初领着记者来到一间不大的仓库,与传统的黑茶存储仓库不同的是,这里温度、湿度可控,还安上了24小时在线的摄像头,全国各地的客户都可以实时在线查看存在这里的好茶砖。

  这些顾客是怎么来的?“我们搞的是体验式营销,外地顾客慕名来茶园游览,来茶楼品茶,来茶仓参观,满意了再下订单。”龙文初介绍,很多懂茶、爱茶的人,看了之后都会出手购买,这部分人下单的平均销售额可达3万—5万元,比传统销售模式高了一个数量级。他的企业正在打造“铁粉计划”——吸引更多顾客来安化品茶买茶。

  营销模式突破后,如何保持好口碑?“提升茶叶质量、保证产业发展可持续是关键。”龙文初说。

  “鲜叶的等级如何,是否有机培管,茶叶价格不同,品质好的会增值几倍甚至几十倍。比如,普通的三级原料,虽然每亩两季可以采2000多斤鲜叶,但每斤只能卖3—4元;而高品质的有机芽头,每斤最高可以卖120元。”龙文初介绍,一开始,农户们小心翼翼送来的芽头常常不合格——他们不知道,芽头采摘的时候不能用指甲掐,只能用手小心扯断;种植的时候还有农户施用化肥不合理。

  为让农户种出合格的茶叶,企业把培训班办到了村里,至今已连续开设了5年。

  在加工环节,新技术激活传统产业。国网安化县供电公司推广茶叶制作的电能替代,通过建立全流程电气化茶厂,打造智能型烤茶房,让杀青、揉捻、渥堆、烘焙、干燥等制作工艺,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到数字化生产的转变,大大提升了制茶产能和质量水平。

  近年来,安化推行无公害生产管理,加快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基地认证,组建安化黑茶学校、黑茶研究院、黑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高品质有机认证茶园达到6万亩,以茶叶深加工为核心,仓储、物流、科研等配套服务平台为补充的产业聚集区初步形成。

茶旅融合打造综合体

“实现跳出茶叶再回到茶叶”

  来到安化县江南镇黄石村,茶山上的运茶轨道机正自动运行,山下的欢乐田野、四季采摘等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茶旅融合,在这里已成气候。

  “看到精准扶贫下了真功夫、见了实效,我下定决心返乡投资。”在外经商的黄华明2015年回到黄石村,创办了茶叶合作社,准备大干一场。村里土地分散,黄华明觉得仅靠种茶卖茶,还是太单一。“正在我摸索的时候,县里提出茶旅融合的理念,这让我找到了方向。”黄华明说。

  如今,黄石村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路子:打造远近闻名的田园综合体,茶叶合作社和旅游公司现有茶园1000余亩,还建起280亩果园,过去常常内涝的山塘被改造为荷花池,村口的思贤溪也上了漂流项目,115户村民成了村集体经济的股东。“如今村里大部分茶叶都被游客买走了,实现了跳出茶叶再回到茶叶,收益更高了。”黄华明说。

  安化县茶乡花海社区,既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又是茶旅融合景区,脱贫、茶产业和旅游三者找到了契合点。社区共安置脱贫户2137人,很多搬迁户在茶乡花海生态园当起了驾驶员、导游和保洁员,2020年生态园为员工发放工资50多万元。

  在接受了景区电瓶车驾驶培训后,搬迁户黄建超成了一名专职司机,“月收入3300元,还能照顾家里,不比去外面打工差。”

  在安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黑茶博物馆、黑茶特色小镇、云台山茶旅开发和天下黑茶实景演艺等茶旅一体化重点项目陆续建成。2018年、2019年安化县游客接待量连上600万、700万人次两个台阶,年旅游综合产值分别达到52亿元、75亿元。一批茶民宿、茶温泉蓬勃兴起,茶叶深加工产品加快开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过上好日子。【资料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01月29日第18版,作者:孙超刘刚贵】

喝一泡20年的老白茶

我和“北京老刘”差不多失去联系十年了,最近他神秘地悄悄现身。打电话给我,说他住在前门三里河,好多年没见了,想我了。还说他手里有点老白茶,有年份了,南洋回流的。邀我过去喝喝,并让我帮他推一推。

在北京茶圈,有很多行走在老茶边沿的“神奇”人物,一会儿是拍卖公司“特约鉴定师”,一会儿是潘家园古玩摊的“古董中间人”,一会儿是台湾茶老板的“大陆首席代表”。有的时候,一身长袍马褂打扮,拎一只鸟笼出场,约人在“雍和宫”见面,说是要给人踅摸一把“三百年的老紫砂壶”,这是把很有来历的一把紫砂,是雍正爷龙潜时用过的,雍正大位之后,就留在了原来的亲王府中,是被该死的奴才偷了出来,才有可能到我手上。这不,他约你进雍和宫,就是带你亲眼看看,当年雍正爷用这把壶泡茶时坐的那个地方。更多日子,他们一身西装革履,腋下夹着一个文件包,有时候是“金利来”牛皮袋,有时候是国家商业部茶叶总公司的牛皮纸信封,或者,中国大饭店的手提袋,出没在北京饭店,燕莎或者嘉里中心,看到约的人来了,拉到一个稍微偏僻的角落,拿出包来,神秘兮兮地亮出里面茶包装的一角。

“北京老刘”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据说他早先在八大处门口一家素食店做事,喜欢上了茶,从此入行,开始了转手“老茶”的营生。第一次见他,应该是在2010年,有个朋友在恭王府弄了个茶会,我去了。喝茶之前,一个穿着旗袍的姑娘找到我,说有位先生要见我。然后就认识了。他说在马连道有一个工作室,欢迎我去喝茶。这样一来二去,就成了熟人。

后来,他在前门的刘老根大舞台旁边的胡同里,开了一家茶店,卖一些明清的古董,或者牛皮包装的“老茶”,如“亿兆丰”之类,以及一些锈迹斑斑的铁罐装“出口回流”茶。总之,门路很广,你要什么茶他几乎都能帮你弄到,88青自然不在话下,我见过他给人踅摸过成提的“八八青”。但后来不知出了什么事情,一段时间他销声匿迹了。这段日子,差不多已经十年。

前门三里河有一个只租不买的小区,由于这个地区限高,所以只有上下两层。很大,面积为天坛公园北边到磁器口西大街的一个正方块,里面也和胡同一样的纵横交错,“胡同”两边据说有几千个套间,房间也和胡同一样,有四合院,也有只有20多平米的小单间。由于面积太大,加上没有停车位,所以租金也不高,适合用来做工作室或者商贸公司。“北京老卢”的工作室在最里边尽头,靠东南的一间一居里面。

进得门去,有一段两米左右的走道,右手是洗手间,左手是厨房,但这种厨房只能煮煮咖啡什么的,不能生明火,因为没有烟道。走道前面挂着帘子。

掀开帘子,就是整个工作室,工作室的左前方靠墙,摆着一张茶台,围着茶台摆着三把椅子。一把是主泡席,两把是客席。我坐在靠进门的这把客席上,另一张客席的背后,是一个窗户,窗前摆着一个茶几,上面放着一个清代味道的瓷罐,约有20厘米高,旁边堆放着一些书。茶台主泡背后的靠墙,挂着一个小格子架,上面小格子中间放着几十个饮茶杯,有紫砂的,有瓷的,也有陶的。茶台这边,地上靠墙摆着一张罗汉床,床上和地上,堆放着各种纸箱,有装茶的,也有装别的东西的。

茶台对面。靠墙放着一个架子,上面竖立展示着各种茶饼或者茶砖,以普洱和白茶为主,也有几片安化黑茶砖和雅安藏茶。展示台靠窗户的墙上,展示架的两边,各有一座神龛,右边供着一尊观世音,左边供着一尊赵公明。

“北京老刘”热情地邀我入座,打开炉子,开始烧水泡茶。

先喝了一泡龙井,明前的狮峰,不错。然后又喝了一泡我带的戎氏十年。休息一下,吃了几个黄杏。他对我说,最近弄了一点老白茶,1999年福建东南公司出口南洋的老寿眉,没卖掉剩下的,堆在一个老仓库,让他给踅摸到了,不多,只有600来斤。

听了600斤,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心说,20年前,福建白茶出口主要面向欧美。而且,当时客户对茶叶的鲜爽度要求很高,白茶出口都是以银针牡丹为主,为的是赶早春,早出货,尽快把茶叶送到用户手里,以便于用户尽快消费。而且,南洋那地方,高温多雨,房屋矮小,不适合茶叶储存,也缺少储存茶叶的仓库。所以,南洋茶商,和我们的绿茶经营者一样,都是希望用户赶紧提货,免得货物最后砸在了自己手上。很少有人能像现在的东莞茶商一样,没有一个能开进卡车的仓库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茶老板。

茶叶来了,福鼎寿眉,茶汤红艳透亮,看上去像是有了些年份,喝到口里,也有些许老茶的绵柔,美中不足的是有点仓位。

我喝茶讲究纯真,喜欢茶叶本身的味道。所以一直对拼配茶不太感冒。当然也有好的拼配高手,能让不同时间和产地的茶叶口感过度不太明显,但是,我还是崇尚那种小范围产区同一个采摘期的茶叶,喝起来单纯,味真。经常有人问我纯料茶好还是拼配茶好这么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不太容易。因为很多茶商也不懂茶,心目中没有自己的茶品质评价标准,加上卖茶的“实用主义”哲学指导,只要你卖茶,怎么都是好。既然你买了这个茶,那肯定就是你喜欢喝,于是“茶无贵贱,适口为珍”也就隆重出笼了。

有的人把仓位看作为老茶的标志,说凡是老茶,都有仓位。台湾和香港的茶商们最喜欢这一口。如果那样,我宁愿不喝那种有“仓味”的“老茶”。尤其是白茶,白茶出口本来就以银针牡丹为主,目的就是为了让用户喝起来鲜爽。这种嫩度高的老茶基本上没有意义。因为“老茶”的卖点就是滋味的转化,本来鲜爽的滋味如何转化?这是摆在“老茶”们面前一个资深的课题。

所以,差不多所有的“老茶”都以粗枝大叶为主,正因为粗枝大叶,当初可能不好喝,因而才有可能留下来。也正因为粗枝大叶不好喝,也才有一个滋味转化的期待。一泡龙井,香气口感都非常好,你如何期待它的滋味转化?

而老茶的“仓味”,大多源于不法茶商“做旧”“老茶”过程中的产物。据说东莞的老茶做旧,一般选在高温溽暑的夏天,流程也很简单。就是在露天地里,摆几块木板,然后铺一层湿毛巾,在放一层茶饼,再铺一层湿毛巾,再放一层茶饼。几层茶和几层湿毛巾垒起来后,再用稻草或者塑料薄膜盖起来,放上温度和湿度计,定时浇水以保持温度和湿度恒定,日晒夜露一周左右,“老茶”就成了。

美中不足的是,这个流程“做”出来的“老茶”,大多有仓味。据说前几年东莞有茶商经过“科学攻关”,解决了“仓味”这个难题。这个,我还没有体验过。但“北京老刘”这批600斤的寿眉“老茶”,显然还没有经过“高科技”的“加持”。

来源:二酉山房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