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2013年全国茶叶总

找到约352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2016年全国茉莉花茶产销形势分析(上)

 

茉莉花茶是最具传统特色的再加工茶。近年来,受茶胚成本与人力成本逐年激增,市场过度竞争导致利润微薄,加之产能过剩、库存增加等情况困扰,茉莉花茶一直处于产大于销的尴尬局面,产销量持续微调。2015年,全国茉莉花茶总产量为8.39万吨,较之前一年的8.53万吨,减少0.14万吨,回调率1.6%,基本持平。据调查显示,受消费人群逐渐向新生代扩大的影响,2015年茉莉花茶销售量出现小幅增长,但由于全国精制茶产量达到176万吨,因此茉莉花茶在全茶类中的占比持续下降至4.7%。

 

▲回顾2015年全国茉莉花茶产销情况

 

☆生产情况

 

2015年全国茉莉花茶总加工量为8.39万吨,中国成品茶产量约为176万吨,茉莉花茶产量占比为4.7%较之去年下降0.4个百分比。广西横县、福建福州、四川犍为、云南元江是目前中国茉莉花茶的主要加工地。产量分别为6.4万吨、0.81万吨、0.63万吨、0.55万吨,占比为76.3%、9.6%、7.5%、6.6%

 

图1:全国成品茶总产量与茉莉花茶总加工量趋势图

图2:2015年各重点县茉莉花茶产量占比分布图

 

据我会统计数据:2015年,全国茶叶一产总值为1550亿元,茉莉花茶总产值近70亿元。其中,横县全县茉莉花茶产业总产值达35亿元;犍为县茉莉花茶总产值达近10亿元;福州目前仍处于生产恢复期,花茶总产值据称达22.5亿元;近些年,元江加工花茶的产值保持稳定在8200万元左右。

 

图3:全国茶叶总产值与茉莉花茶总产值趋势图

 

据我会对年度百强企业推选汇总数据,目前国内花茶生产企业数量较少,主要分为茉莉鲜花产地企业、花茶茶胚产地企业和销区老字号企业。以横县、福州、四川等地为代表的鲜花基地生产企业在2015年的花茶产量大幅上升,有的企业上升幅度甚至达到164%,销售收入同比上升较快;以茶胚生产为主的部分福建、广东等地生产企业产量锐减近10%,销售收入降低近17%。由于花茶利润较薄,加之白茶等其它热销茶类抢购原料,导致茶胚成本上涨太快,因此多数原本生产茉莉花茶的企业纷纷将主要精力转移至加工生产其它利润较高的茶类,减少了茉莉花茶份额;北京等销区的老字号企业产量增幅放缓,较之去年上浮1.2%左右。

 

☆销售情况

 

1、内销

 

茉莉花茶历来以销往长江以北各省、市、县为主。每年全国花茶内销量的70%以上销往北京、济南、石家庄、沈阳、哈尔滨、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等长江以北地区,其余则在南方市场。在北方地区,花茶销量的60%以上集中消费在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等大中型城市,剩余的部分则用于农村市场消费。

 

2015年茉莉花茶的销量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近两年受大环境影响,其他茶类销售情况均不同程度地呈现收紧态势,花茶以自身优点重返大众消费市场,一挽颓势。消费均价自2013年以来保持上扬,原因离不开全民经济的改善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就其销售渠道而言,主要以批发市场、连锁专卖、大型商超、综合电商平台为主,电商发展尤为迅猛。

 

图4:茉莉花茶中国大陆消费区域分布示意图

 

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茉莉花茶的价格也在不断提升。2013-2015年,价格在300元以上的高档手工茉莉花茶及品牌茉莉花茶的销量呈加速上升趋势,而且价格上千元的手工花茶也在逐步走俏,带动了整个市场的产品均价提升。

 

在整体消费水平向中高档品质转移的同时,低档花茶销售仍相对稳定。以济南茶叶市场为例,2009年大众消费级茉莉花茶价格在50元/斤左右,至2013年已涨到100元/斤左右;而到2014、2015年,百元以上的品牌茉莉花茶成为市场的主销品种。

 

茉莉花茶的销售主要以批发市场、连锁专卖、大型商超、综合电商平台为主。近五年来,批发市场花茶销量稳定,约50%左右的花茶通过批发市场进行销售,但相较上世纪90年代已有明显下降。与此同时,茉莉花茶专营门店仍保持30%左右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吴裕泰、张一元等品牌专营门店和加盟经销商数量在不断增加。同时,一些大型企业的各地经销商也主要以设立专柜等形式出售品牌花茶,相对来讲市场覆盖面相对稳定,销售多以老客户为主,发展缓慢。

 

2015年花茶电商渠道的快速发展。吴裕泰、张一元等知名老字号纷纷开拓了天猫、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销售渠道,取得了明显效果;老字号张一元电商渠道2015年销售额较2014年提升了49.7%,其中茉莉花茶递增54.5%;作为茉莉花茶生产中心的广西横县也设立了横县电子商务产业园,横县所有花茶品牌企业都进驻了电子商务销售中心,多家花茶企业在淘宝网、阿里巴巴、天猫、京东方等网络上进行花茶及名优茶产品销售,扩大了“横县茉莉花茶”品牌宣传和影响力。

 

 

茉莉花茶主要消费群体为长江以北地区、年龄在50岁以上的老茶客。随着茉莉花茶加工工艺的改善、宣传推广的增多,产品定位的创新,许多年轻的消费者正在加入消费茉莉花茶的行列,占比逐渐扩大。以吴裕泰为例,近年来,特制的茉莉花茶衍生品、调饮饮料广受好评,在2015年北京国际茶业展上,吴裕泰展位也因之成为了展馆的目光焦点、人流汇集之处。

 

除了许多知名老字号品牌茉莉花茶受到追捧,一些老福州茉莉花茶在销区也开始走俏,尤其是山东济南的市场,知名茶师制作的传统工艺茉莉花茶,虽价格不菲但仍供不应求。这样的茉莉花茶不仅唤起了很多人逐渐失去的味觉记忆,更让失落的传统茉莉花茶重新焕发了市场生机。

 

但是也应看到,目前由于推广力度和宣传力度不足,很多消费者仍对茉莉花茶存在一定的误解,为其贴上“低档茶”、“北京茶”的标签。高端茶消费者虽然逐年增加,但依旧占比太弱。花茶如何提升档次,如何走出北方销区面向全国消费者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消费者对茉莉花茶产地的认知还很少,常常存在消费者对花茶外形的变化、涨价的因素不是很理解。由于花茶质量与成本与销区天气情况等原因有很大关系,连年的成本上涨,导致一线销售企业与消费者间沟通困难。

 

2、外销

 

茉莉花茶作为特种茶出口,是我国茶叶出口的传统品种,远销俄罗斯、欧盟、日本、美国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口碑一直非常良好。

 

2015年,中国茉莉花茶出口量价额一改下行颓势,均略有恢复性提升。其中,出口量增长较快。据海关统计,中国茶叶出口总量为32.5万吨,较去年上升7.8%;花茶出口量0.6045万吨,占总数的1.9%,同比上升4.5%。中国茶叶出口总金额为13.8亿美元,较去年上升8.6%,并创历史新高;花茶出口额0.51亿美元,占总数的3.7%,同比上升8.6%。同时,花茶出口销售均价为8.47美元/千克,同比上升3.9%。

 

年份

出口量(吨)

出口额

(万美元)

均价

(美元/公斤)

数量同比(%)

金额同比(%)

均价同比(%)

2010

7356

3988

5.43

24.45

34.68

8.38

2011

7341

4632

6.31

-0.20

16.15

16.21

2012

7323

5155

7.04

-0.25

11.29

11.57

2013

6856

5518

8.05

-6.38

7.04

14.35

2014

5782

4715

8.2

-15.67

-14.56

1.31

2015

6045

5100

8.47

4.5

8.6

3.9

表1:2010-2015年中国茉莉花茶出口情况

 

图5:2010-2015年中国茉莉花茶出口数量及增幅趋势图

 

图6:2010-2015年中国茉莉花茶出口金额及增幅趋势图

 

图7:2010-2015年中国茉莉花茶出口均价及增幅趋势图

 

 

▲纵观2016年全国茉莉花茶产销发展

 

☆生产

 

根据2016年上半年天气情况,结合往年数据,综合分析,今年春季雨水增多,茉莉鲜花的开花期略有推迟,前期茉莉鲜花的供应量减少,比去年同期上市的茉莉鲜花价格要高。随着天气转晴,气温上升,茉莉鲜花的供应量增加,茉莉鲜花的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持平。由于2016年的倒春寒”导致茶坯成本较去年略有上涨,加之高档茉莉花茶的成本较去年同期略有提高,综合推算全年茶胚成本上涨8%左右。

 

横县今年上半年茉莉花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1%,平均价格达到22元/kg,比去年同期增长14.8%;茉莉花茶的产量也随之增长,加之北京张一元、台湾隆泰、浙江华茗园等三家全国知名茶叶公司标准化茉莉花茶加工生产线的投产,将主推花茶产量增加,预计全年茉莉花茶产量达8.16万吨,比去年增长2%以上,花茶价格达100-1200元/kg。

 

犍为县由于春季气温回升慢,尤其4-5月,使得采花期比常年推迟20天左右。今年茉莉花上市后,该县花区气温比常年平均高2-3ºc,雨水充沛,晴天数多,促进了茉莉花生长。茉莉花出现质量好、产量高,花期集中等特点。单产、总产在上年丰产基础上,单产比上年增加10%,总产比上年增产30%以上,在7月10日达到历史单日最高峰,接近200吨。截止7月31日,犍为花区鲜花平均价格21.10元/kg,同上年基本持平;单日最高价格38元/kg,比去年同期最高单日价格42元/kg降低了4元,减少9.52%。预计今年犍为县花区总产量将创历史新高,全年花价同上年持平或略有下降。

 

☆销售

 

在内销市场,北方茉莉花茶销售总量稳中略升。高档特种花茶,虽然价高,但因质量好、口感醇厚、香气浓郁,越来越受广大花茶消费者的欢迎,销量呈上升趋势。传统花茶普通品种,价格偏低,但质量参差不齐,为市场“走量”贡献。价格稳中有升,传统纯手工茉莉花茶将成为热点品种。广西茉莉花茶仍然是主流,但福州、犍为的茉莉花茶渐呈上升趋势,整体销售档次将继续提升。从价格结构上来看,百元以下花茶销量还将持续下降,中高档花茶销量将创历史新高,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品种。

 

在出口方面,由于受前几年原材料和人工费用持续增长的影响,2015年茉莉花茶出口单价高于全国茶叶出口均价的一倍,因此2016年1-6月全国茉莉花茶出口在量、价、额上均呈小幅下降。但随着人民币的贬值,2016年茉莉花茶出口将预计与去年持平。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2020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报告

2020年对中国茶产业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疫情困扰及宏观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产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茶产业表现出了强大的发展定力与韧劲——茶叶总产量、总产值,内销量、内销额,出口额、出口均价持续攀升,再创历史新高;茶业作为精准脱贫的支柱产业,助力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与此同时,以电商为首的渠道端、以新茶饮为首的消费端亮点频出;多家茶企提交登陆主板申请;多家资本再度关注茶产业;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为中国茶进军高端国际市场提供了重要机遇。但是也应看到,产业供需不平衡,企业经营压力大,行业创新亮点不多,文化、科技、产业统筹发展有待加强等情况仍亟待尽快解决。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帮助中国茶产业今后五年的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现将2020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介绍如下:

种 植 生 产

(一)数据指标

1.茶园面积增速趋缓。据统计,2020年,全国18个主要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茶园总面积4747.69万亩,同比增加149.82万亩,增长率3.26%。其中,可采摘面积4152.18万亩,同比增加461.41万亩,增长率12.50%。

2.茶叶产量增势不变。2020年,全国干毛茶产量为298.60万吨,比上年增加19.26万吨,增幅6.9%。

3.农业产值持续增长。2020年,全国干毛茶总产值为2626.58亿元,比增230.58亿元,增幅9.62%。

4.茶类结构有所调整。2020年,六大茶类中,绿茶、乌龙茶产量继续稳增,但总产量占比继续向下微调;红茶、白茶、黄茶产量激增,总产量占比出现攀升;黑茶略有减产,总产量中占比有所下降。具体来看:绿茶产量184.27万吨,占总产量的61.70%,比增6.99万吨,增幅3.94%;红茶产量40.43万吨,占比13.54%,比增9.71万吨,增幅31.59%;黑茶产量37.33万吨,占比12.50%,比减0.48万吨,减幅1.28%;乌龙茶产量27.78万吨,占比9.30%,比增0.20万吨,增幅0.73%;白茶产量7.35万吨,占比2.46%,比增2.39万吨,增幅48.05%;黄茶产量1.45万吨,占比0.49%,比增0.48万吨,增幅48.78%。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二)运行情况

1.气象年景偏差,局部灾害频发。2月中旬全国范围的寒潮对特早茶品种造成了较大危害;3月下旬中东部地区大范围大风降水降温天气过程,造成江北局地茶叶不同程度受灾;云南春夏连旱,影响了多地头春茶产量和品质;6-8月,全国多地先后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安徽、湖北、广东、四川等省的茶园、茶厂受灾。

2.抗疫复工复产,运行符合预期。总体来看,尽管疫情发生与春茶季基本完全重叠,但在党和政府的有力统筹与组织下,2020年春茶生产仍然有序开。疫情的真正严重影响主要反应在销售环节,各茶区每年春季举办的主题节会和展销活动受到影响,纷纷移师线上,尽管采用了直播带货等多种形式,但不足以弥补线下的缺失。进入下半年,疫情逐步缓解,茶叶生产也进入尾声。当然,内需市场的回暖无疑是对茶叶市场流通重大的利好。

3.产业持续发展,指标平稳向好。2020年疫情之下,中国茶叶产量超预期的大增,同时持续上升的成本使农业产值继续提升。分茶类产量看,红茶、白茶、黄茶激增,总产量占比出现攀升;黑茶略有减产,总产量占比有所下降;红茶取代黑茶成为中国第二大量产茶类。在抗疫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的同时,全国茶园结构持续优化,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不断提高,绿色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增多,区域公用品牌、集群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整体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提高,茶叶绿色安全稳定向好,质量效益继续提升。

4.产业痼疾仍在,改革任重道远。综合供给侧与需求侧反馈信息看,当前茶产业的主要问题:一是茶叶产能持续增大,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二是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原先低成本、重扩增形成的竞争优势正在快速弱化。三是区域品牌、集群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总体建设水平与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品牌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四是科技转化效率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适应茶产业需求,标准更新效率不高,行业管理与服务标准有待完善。五是业态融合发展形式单一,产品质量有待提升。六是新冠疫情的影响将持续到“十四五”前期,在警报完全解除前,生产环节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七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挤压利润空间。

内 销 市 场

(一)国产茶叶

1.量额齐增,内销均价持续下降。据统计,2020年,中国茶叶国内销售量达220.16万吨,比增17.61万吨,增幅为8.69%。2020年,中国茶叶内销均价为131.21元/公斤,比减4.03元/公斤,减幅2.98%。2020年,中国茶叶国内销售总额为2888.84亿元,比增149.34亿元,增幅5.45%。

2.此消彼长,茶类格局出现调整。2020年,中国绿茶内销量127.91万吨,占总销量的58.1%;红茶31.48万吨,占比14.3%;黑茶31.38万吨,占比14.2%;乌龙茶21.92万吨,占比10.0%;白茶6.25万吨,占比2.8%;黄茶1.23万吨,占比0.6%。

各茶类中,绿茶均价132.85元/公斤,红茶159.09元/公斤,乌龙茶128.06元/公斤,黑茶96.11元/公斤,白茶143.35元/公斤,黄茶138.06元/公斤。

据此推算,中国绿茶内销额1699.20亿元,占内销总额的58.8%;红茶500.85亿元,占比17.4%;黑茶301.57亿元,占比10.4%;乌龙茶280.72亿元,占比9.7%;白茶89.53亿元,占比3.1%;黄茶16.96亿元,占比0.6%。

(二)进口茶叶

受全球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进口茶叶总体呈下调状态。据海关数据,2020年1-12月,中国进口茶叶4.33万吨,同比减少0.17%;金额1.80亿美元,同比减少3.85%;均价4.2美元/公斤,同比下降3.69%。

1.分茶类看

进口量方面:2020年进口红茶3.54万吨,比减2.71%,占总量的81.74%;绿茶0.43万吨,比增5.14%,占比9.84%;乌龙茶0.29万吨,比增9.24%,占比6.66%;花茶0.06万吨,比增142.51%,占比1.43%;普洱茶0.01万吨,比增215.14%,占比0.33%。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进口额方面:2020年进口红茶1.29亿美元,比增2.38%,占总额的71.70%;绿茶0.18亿美元,比增3.63%,占比10.15%;乌龙茶0.28亿美元,比减25.96%,占比15.95%;花茶0.03亿美元,比减14.98%,占比1.64%;普洱茶0.01亿美元,比减21.45%,占比0.54%。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进口均价方面:2020年,红茶均价3.6美元/公斤,比增5.23%;绿茶均价4.3美元/公斤,比减1.43%;乌龙茶均价10.0美元/公斤,比减32.22%;花茶均价4.8美元/公斤,比减64.94%;普洱茶均价6.8美元/公斤,比减75.08%。

(三)运行情况

1.内销市场依然是拉动中国茶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源。2020年,中国传统茶类销售格局基本稳定。名优茶仍是创造茶产业价值的主力军,内销额贡献率继续保持在70%以上。从销售通路看,受疫情影响,连锁门店、批发市场、商超卖场、传统茶馆,甚至新中式茶饮都出现了发展停滞的现象,而天猫、京东等平台电商的销售量额大增,销售份额持续扩大。从消费市场发展看,由于疫情使人们更注重健康,因此饮茶人口数量与消费需求量持续增多,而且在可预期的未来将进一步扩大。

2.在内销市场中,新式茶饮近年来热度较高。从行业角度看,新式茶饮是产品与业态的融合体;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则是服务与产品的统一。在城市分布方面,2020年新式茶饮门店在一、二线城市的增速放缓,呈现向三、四线市场下沉的趋势。在消费选择方面,“品质安全”超越“口感口味”成为首要考量因素。新茶饮业的发展变化对未来中国茶叶产销格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外 销 市 场

受全球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茶叶出口呈现出盘整态势,出口量明显减少,均价大涨,出口额微增,价额继续创历史新高。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20年1-12月,中国茶叶出口总量34.88万吨,比2019年减少1.77万吨,比减4.84%;出口总额20.38亿美元,比2019年增加0.18亿美元,同比微增0.91%;出口均价为5.84美元/千克,同比上涨0.33美元/千克,涨幅6.04%。

(一)分茶类看

1.中国茶叶出口量自2014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除普洱茶外,其余茶类出口量均有不同幅度减少。绿茶出口量为29.34万吨,占总出口量的84.1%,减少1054吨,降幅3.5%;红茶出口量为2.88万吨,占总出口量的8.3%,减少6392吨,降幅18.2%;乌龙茶出口量为1.69万吨,占总出口量的4.9%,减少1200吨,降幅6.6%;花茶出口量为6130吨,占总出口量的1.8%,减少359吨,降幅5.5%;普洱茶出口量为3545吨,占总出口量的1.0%,增加759吨,增幅27.2%。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2.出口额继续保持2013年的增长态势,但增速明显放缓。量额呈正相关。绿茶出口额13.05亿美元,同比减少0.96%,占总额的64.0%;红茶3.44亿美元,同比比减1.40%,占总额的16.9%;乌龙茶2.16亿美元,比减8.55%,占总额的10.6%;花茶0.61亿美元,比减6.01%,占总额3.0%;普洱茶1.12亿美元,比增116.25%,占总额的5.5%。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3.出口均价继续2013年以来的升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23%。绿茶出口均价4.4美元/公斤,同比上涨2.60%;红茶均价12.0美元/公斤,同比上涨20.48%;乌龙茶均价12.7美元/公斤,比减2.07%;花茶均价9.9美元/公斤,比减0.50%;普洱茶均价31.5美元/公斤,同比大增69.96%。

(二)分省区看

1.出口量:传统省份优势显现。2020年,中国茶叶出口量突破万吨的省份共有6个,依次是:浙江,14.62万吨,同比减少7.94%,占总量的41.92%;安徽,6.64万吨, 同比增长10.65%,占总量的19.04%;湖南,3.55万吨,同比减少9.06%,占总量的10.18%;福建,2.20万吨,同比减少8.29%,占总量的6.31%;湖北,1.84万吨,同比增长5.37%,占出口总量的5.28%;江西,1.44万吨,同比减少0.85%,占总量的4.13%。

2.出口额:西部各省迅速崛起。2020年,中国茶叶出口额达到1亿美元以上的省份有6个,依次是:浙江,4.47亿美元,同比减少7.54%,占总额的21.93%;福建,4.18亿美元,同比减少8.24%,占总额的20.51%;安徽,2.80亿美元,同比增长12.88%,占总额的13.74%;湖北,2.01亿美元,同比减少6.18%,占总额的9.86%;云南,1.10亿美元,同比增长65.60%,占总额的5.40%;贵州,1.04亿美元,同比增长115.80%,占总额的5.10%。

建 议

(一)持续推进《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落地。

(二)持续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随着脱贫攻坚取得胜利,我国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一次历史性转移。

文章为精简版,未删减全文将刊载于4月《茶世界》。

来源: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16年全国乌龙茶产销形势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内茶叶消费市场上各茶类板块的不断轮动,乌龙茶产业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调整。为更好地指导中国大陆乌龙茶产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回顾“十二五”期间乌龙茶产业基础上,结合2016年度调研情况,编制了《2016年全国乌龙茶产销形势调研报告》。特此分为生产、销售两大部分为读者分享。

 

 

 

★中国大陆传统乌龙茶产区情况

 

福建安溪是我国最大的产茶县,以乌龙茶为主。2015年,该县茶园面积为60万亩,全年茶叶总产量6.5万吨。“十二五”期间,安溪县涉茶行业总产值从81亿元增长至148亿元(含涉茶相关产业产值),期末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15元,其中茶叶收入7288元,占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6%。目前,安溪县政府坚持“放眼国际,兼纳百茶,固本培元,创新发展”的方针,稳定全县茶园面积,强调高效生态茶园建设,重视提质增效,提高茶叶单产与产值,为中国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与表率作用。安溪全县现有涉茶中国驰名商标7枚,福建省著名商标47枚,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达1424.38亿元。

 

数据来源: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

 

漳平水仙是闽南乌龙茶的又一代表,多年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金奖,取得多个国家级荣誉,产品远销国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2015年,漳平水仙茶种植面积达4.5万亩,占全市茶园面积近1/2,茶叶年产量近5000吨,总产值10.6亿元,带动水仙茶区农民实现年人均纯收入2万元。以南洋乡为代表的水仙茶主产区,其标准化水仙茶面积达3万亩,拥有水仙茶合作社13家,入社社员近2000户,带动茶农户均增收3.2万元。

 

“十二五期间”,闽北乌龙茶核心产区——武夷山市的茶产业发展有序、平稳。2015年,武夷山市茶山面积达14.8万亩, 其中:投产面积13.9万亩,无公害茶园面积14.8万亩,机械化修剪面积14万亩,机械化采摘面积13万亩。全市涉茶人数已达8万余人,茶叶总产量7800吨,总产值15.36亿元。注册茶企有4800多家(其中:个体工商户3000多家),通过QS论证企业560家,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10家,茶叶合作社308家。

 

数据来源:武夷山市茶业局

 

广东作为我国乌龙茶的另一重要产区,包括潮安、普宁、梅县、大埔、蕉岭等粤东南县市,粤北的英德市和粤西的罗定、廉江等地也有生产。主要茶叶品种有凤凰单丛、岭头单丛等。其中,以潮安凤凰山区的凤凰单丛最为著名。目前,潮州市凤凰单丛茶种植面积12万亩,年产量1.5万吨,总产值近4亿元;建成3个万亩茶叶生产基地、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形成了潮安县凤凰镇、饶平县坪溪镇2个茶叶专业镇、100余个茶叶专业村;该市现有获有机茶生产认证企业7家,认证面积2445亩,有机茶产量214.75吨;;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SC(原QS)企业9家;有5家企业的11个茶叶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和全国(农业类)名牌产品以及广东省著名商标。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广西、四川等多个非乌龙茶传统产区也相继开始进行乌龙茶的引种试制。目前,四川、湖北、湖南等部分地区的乌龙茶生产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据农业部门相关资料显示:2015年,川、鄂、湘三省的乌龙茶产量均达到3500吨以上。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十二五”期间情况乌龙茶产量产值情况

 

随着国内市场的需求提升,乌龙茶产量不断增加。2015年,乌龙茶类达到25.8万吨。其中,福建乌龙茶产量达到20.2万吨,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78%,较2011年增长近28.6%;广东乌龙茶产量为3.76万吨,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14.6%,较2011年增长39.2%。福建、广东两省乌龙茶产量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90%以上。伴随着产量提升,全国乌龙茶一产产值也升至115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但从“十二五”期间全国茶叶总产量的角度看,乌龙茶在其中的占比已呈现出波段下降的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面对“十二五”期间乌龙茶产业的变化,各主产区政府与企业结合国家政策与本地实际情况,将发展重点向综合开发转移,利用茶旅游、茶叶深加工向茶业二三产拓展,以创造更多的价值。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我国乌龙茶产业综合产值已超过千亿,仅福建安溪一地2015年的涉茶产业总产值就超过150亿元。

 

 

★2016年度乌龙茶产量产值情况

 

2016年,受寒潮和连续降雨影响,茶树萌芽比较缓慢。3月30日,以黄金桂为代表的早芽品种正式进入采摘生产期,比前一年迟了10天;4月21日,外安溪铁观音开始登场,比2015年迟了5天;5月3日,内安溪(高山茶区)茶开始登场,较同期迟了5天;5月中旬,安溪县本年度春茶采摘制作基本结束;进入10月的安溪铁观音秋茶采摘佳期后,受台风“莫兰蒂”和“鲇鱼”影响,茶叶嫩梢被刮伤、茶山山体滑坡、茶园梯壁崩塌、部分茶叶初制厂房严重受损、雨期难以采摘等因素的影响,茶叶产量总体降低,品质保持稳定,与往年基本持平。

 

在闽北地区,武夷岩茶早熟品种于4月18日开始采摘,武夷岩茶随后进入繁忙的采摘季节;5月中下旬,武夷岩茶春茶毛茶陆续上市;6月至7月是武夷岩茶毛茶的烘焙时间;中后期,由于武夷岩茶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总体来看,受春季寒潮影响,武夷岩茶中的肉桂品种出现较大减产,但由于武夷山地区的茶叶生产逐年扩大,弥补了寒潮造成的损失,全年整体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

 

在广东,受2015年岁末及2016年初的霜冻天气影响,潮州地区部分低山茶树受冻,茶叶生长速度减缓,春茶采摘时间相对延后,茶青品质相较往年有所下降;进入中后期,由于阴雨天气较多,因此茶叶品质继续受到影响,全年茶叶总产量也较往年减少了约1/3。

 

综合估算,2016年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约在24万吨左右,减产约10%;一产总产值应在120亿元左右。

 

 

★乌龙茶成产业投资焦点

 

由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二十年间,乌龙茶产业持续发展较好,因此获得了早期金融资本的一致看好,乌龙茶产业内的资本流入明显早于且多于其它茶类。

 

在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上市的茶企中,主营乌龙茶的企业有两家,分别是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和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而在新三板全面铺开IPO备案制度的今天,更多的乌龙茶企业正在准备上市融资。在企业运行良好的前提下,金融资本的进入,对乌龙茶产业发展的作用非常明显。

 

当然,铁观音茶企上市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资本双刃剑迫使一些企业进行了革命式的重组,安溪铁观音集团就是其中的代表。该公司前身为创办于1952年的、新中国最早的国营茶厂之一——安溪茶厂,曾长期处于业界龙头地位,其“凤山牌”特级铁观音连续九届荣获国家金质奖。2012年6月,安溪铁观音集团正式宣布已投入数亿元资金启动上市计划。但由于国家政策变化、企业经营困境等原因,2013年初,该公司终止上市计划;此后再受消费环境和市场调整等因素影响,公司资金周转陷入困境。特别是因为给关联方提供担保,主债务人陷入困境等原因,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2016年4月20日,公司管理人发布遴选重组方公告后,共有10家公司表达了投资意愿,其中7家公司按要求在2016年5月31日前提交了重组方案。经遴选,最终确定和君集团有限公司为重组方。重组方北京和君三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2.13亿元增资入股铁观音集团,并获得相应股权,成为铁观音集团绝对控股股东,增资款用于为两个公司清偿债务,此外还将提供数目可观的后续经营资金;铁观音集团及安溪茶厂将在管理人的监督下执行重整计划,对已申报的债权于6个月内分批清偿到位;而按计划减免的债务,两公司不再承担清偿责任。安溪铁观音集团将据此涅槃重生。

 

 

茶企上市的过程也是企业对自身进行不断审视与完善的过程。在安溪铁观音茶产业的集群中,华祥苑茶业是较早启动上市计划的企业。该公司在上市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中止了上市计划,并着手进行内部改革,推动了企业发展。针对目前的茶叶市场,华祥苑除了保持原来走的高端茶类路线外,经过积极探索研发了更多产品,提供让大家喝得起的品质茶。同时,经过数年的时间,该公司成功摸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OPO模式,从容应对目前大潮迭起的“互联网+”态势,建设茶庄园,推出“庄园茶”,将深山里的好茶及时奉献在消费者面前。

 

总体来看,尽管在铁观音茶企资本化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这些企业都是在积累中实现了调整、完善、创新,同时资本的注入也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资本有着最敏锐的洞察力。近年来,随着乌龙茶产业的变化,资本对乌龙茶产业的总体关注度已出现明显下降,目前已由2013年初期对铁观音的关注转变为对武夷岩茶和铁观音的重视。

 

★内销

“十二五”期间情况全国乌龙茶销售整体情况

 

据我会持续观察,“十二五”期间,全国乌龙茶行业内部产销格局出现明显变化。期初,安溪铁观音茶产业保持着“一家独大”的格局;但从2012年中期至2013年中期,随着铁观音茶企上市进程的推进、业内资讯逐步公开透明,以铁观音为首的闽南乌龙茶出现量价波动,与此同时,以武夷岩茶为首的闽北乌龙开始发力;期末,铁观音等闽南乌龙在传统销区遇冷,但新兴销售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尤其以河南、山东这二个市场份额扩张最快;岩茶单丛市场走俏。截止至2015年底,乌龙茶整体市场销量下滑,但在武夷岩茶等的带动下,乌龙茶全茶类全年总销量仍接近20万吨,占全国茶叶总产销量的12.5%。在乌龙茶消费中,安溪铁观音所占比重受岩茶、单丛等品种的挤压,由原来的80%已降至70%。

 

在价格方面。据产地批发市场的统计:“十二五”期间,铁观音均价维持在300元/公斤;武夷岩茶均价保持在700元/公斤;广东乌龙茶的代表品种——凤凰单丛,由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了解,因此销售均价逐年提高,在“十二五”期末达到300元/公斤左右。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11-2015年安溪铁观音价格指数资料显示:2015年,中国茶都——安溪茶叶批发市场全年交易量稳定在2万吨以上,交易额稳定在22亿元以上,虽然均比2014年度略有下降,但未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全年交易情况同比往年无太大波动。比对五年间的总体交易情况,可以看出全年市场交易运行态势比较平稳,淡旺走势基本一致。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2016年全国乌龙茶销售情况

 

根据年度调查,结合2016年度铁观音价格指数:安溪当地早芽品种乌龙茶受到晴雨交替天气影响,产量略减,价格基本持平;铁观音上市后,市场交易比较活跃,交易量小幅上涨,价格基本持平;高山茶区铁观音开采后,气候条件比往年好,茶叶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品质有所提升,呈现“优质茶价格高,中低档茶价格稳”的态势,市场需求比较旺盛,销售顺畅。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受茶市环境低迷的影响,2016年武夷岩茶春茶的均价较去年下降了30%;在进入年末后,均价有所上扬,保持在350元/公斤左右。同时,武夷岩茶价格分化比较明显。高档茶因品质好与宣传到位等原因,销量虽有微调,但价格持续升温;而低档茶均价则维持在180元/公斤,比去年有所下降。

 

2016年,受采制过程中的天气影响,单丛茶总体品质有所下降,均价出现下滑,一直维持在250元/千克左右;而老丛、名丛则因储存制作条件好、品质出色等原因,继续受到市场追捧,均价继续保持在1000元/公斤的高位。

 

总体来看,乌龙茶的均价呈“高档价格不变,中低档稍有下降”的态势。

 

 

搭上互联网便车的乌龙茶销售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的最初十年,茶城(原批发市场)专营店在终端环节的销售占比始终保持在60%以上,甚至一度达到70%。以安溪铁观音茶企、茶农、茶商为首的乌龙产销单位与个人充分依托该渠道快速推广、扩张,促进了乌龙茶产业的发展。但由于茶城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与同质化特征,无法满足规模茶企的品牌发展需要,因此一些铁观音品牌茶企再次引领渠道拓展之先,开始在一二线城市开设自己的品牌连锁专卖店。这一举措再次极大地促进了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但受宏观环境影响,“十二五”期间,乌龙茶连锁专卖店明显减少。据调查,乌龙茶专营专卖店至“十二五”期末已缩减了约1/4。究其原因,主要是店铺房租与人工成本不断提高,加之销量无法进一步提升所致。

 

在调减店铺数量后,以安溪铁观音茶企为首的乌龙茶企大力开拓新兴渠道,率先开展电子商务发展,领茶业电子商务之先。早在2004年,安溪县的八马、华虹等较有远见的企业及茶商茶农就开始尝试在互联网上开店;2008年,安溪县茶企对发展电商达成共识,以安溪铁观音的整体品牌为支撑,“抱团”发展,一股网上开店潮开始蔓延开来,使整个安溪茶叶的网上销售明显加速;2012年起,由安溪茶叶协会、安溪电商协会和龙头茶企牵头,阿里巴巴、京东、当当、天猫等国内十余家龙头电商企业先后进驻安溪,与当地数百家茶企对接,在网上开设安溪茶“会馆”,将分散的茶企纳入其中,以整体品牌拓展网销市场,极大推动了安溪茶叶的网上销售额。2012-2014年间,安溪铁观音电子商务销售额分别达12亿元、15亿元和20亿元,茶叶电子商务市场占有率分别达21.3%、25%和30%。2015年,在阿里零售平台茶叶交易量排名中,乌龙茶继续领跑,而铁观音在乌龙茶中位列第一。据安溪县电商协会提供的数据:2016年,安溪茶叶电商交易额达24亿元,同比增长20%,居全国第一;在“双11”的天猫乌龙茶类销售榜单中,安溪县的八马茶业、中闽弘泰、宏源馨等13家茶企位居前列,茶叶电商销量破亿元,其中,八马茶业全网超过1000万元,凸显传统茶企电商的竞争力越加强劲。

 

与此同时,闽北乌龙主产区——武夷山市也在电子商务的发展道路上大步前行。据阿里巴巴零售平台统计:2015年,武夷山市是全国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增长贡献最大的5个县市之一。目前,武夷山市已依托电子商务研究会开展后台基础操作、店铺装修等多场实操培训,帮助村淘项目合伙人或返乡创业青年掌握电商技能,不断促进农产品进城等工作。同时,为全面开启武夷岩茶互联网运营新模式,雷军领投的“互联网+茶”创新型企业醉品集团旗下的产地茶直供交易平台——茶帮通将于近期成立武夷山原产地运营中心,助力乌龙茶产业向更加理性的方向转型升级。

 

新常态下乌龙茶消费

 

在政府、茶企、茶商、茶农的联手推动下,铁观音曾是北方茶叶市场中最为热销的茶叶品种。但在“十二五”期间,受到市场因素、媒体负面报道等因素的影响,其市场份额逐年下降。但从目前批发市场中收集的情况看,铁观音在大众消费级茶品种,特别是在新兴销区及传统销区的二线城市和农村仍保有一定的存量消费。加之铁观音的产量较大,因此从销售量来看,铁观音在乌龙茶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铁观音热逐渐减弱的同时,原先在北方市场表现得不温不火的武夷岩茶开始挤占市场份额。特别是随着产区政府的大力引导和一批品牌茶企的市场推广力度不断增大,武夷岩茶近年来在北方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由于乌龙茶消费热点的转移,凤凰单丛也成为北方市场中受到追捧的乌龙茶品种。在“十二五”期末两年,特别是2015年,以日川为代表的单丛品牌在北方地区的大力推广,使单丛这一乌龙茶系列中的小众品种,市场份额逐年上升,成为北方乌龙茶市场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广东地区是乌龙茶传统的消费市场与贸易集散地,以铁观音为首的乌龙茶对促进广东茶叶贸易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但其发生变化也最早。2000年之前,铁观音是广东珠三角地区以及粤东等地的茶叶主销品种;茶楼、茶馆、居家用茶都以传统浓香型铁观音为主。在当时广州芳村的诸多茶叶专业批发市场中,福建商家占半数以上,基本上都从事铁观音的批零业务。在2000年之后,铁观音的加工工艺进行了创新,清香型铁观音大量投放市场,并在广东率先流行,将安溪铁观音在广东的消费贸易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也占据了礼品市场特别是高端茶礼的大半江山。2005年后,由于广东市场上出现了多个茶类品种的轮番炒作现象,吸引了众多消费者跟风,铁观音在广东的市场日渐被挤压,因此铁观音等乌龙茶虽然还是广东外省茶中的主要品种之一,但已不再是当年的风光。但在“十二五”期间,随着普洱、黑茶等后发酵茶的兴起,乌龙系列中的“老茶”又在市场中悄然兴起。“找老茶、喝老茶、藏老茶”逐渐流行开来,有年份的“老铁”、“老岩茶”、“老单丛”等品种开始成为资深茶友竞相追捧的目标。特别是2016年4月26日,陈香型铁观音国标的正式实施进一步助推了市场上收藏与饮用老茶的风潮,使乌龙茶再次成为业界的热点之一。

 

“十二五”末期,随着茶旅游的逐步兴起,乌龙茶消费由市场、电商等渠道开始转移,体验型消费逐步兴起。消费者在进入茶区旅游时,通过自身体验,从茶农或茶叶生产企业直接购买茶品的情况日益增多。尤其是武夷山地区,在景区本身的宣传和近年来“印象大红袍”剧目的带动下,游客日益增多。景区与茶区重合的优势条件,使“游客流”成功转化为“消费流”,通过旅游等第三产业所带来的茶叶销售成为乌龙茶销售的新卖点。

 

 

★外销

“十二五”期间情况乌龙茶出口情况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5 年,中国乌龙茶出口1.5万吨,金额 8448万美元,均价5485美元/吨。回顾“十二五”期间的中国乌龙茶出口情况,尽管出口量稳中略降,但受人民币升值带动,加之质量逐年提升,海外宣传力度不断加大等因素影响,乌龙茶出口均价表现稳中有升(2015年乌龙茶价格较2011年价格提升40.36%),出口总额基本保持稳定。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数据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2015年中国乌龙茶出口国家和地区前20名

国家

(地区)

出口量(吨)

出口额

(万美元)

均价

(万美元/吨)

数量同比

(%)

金额同比

(%)

均价同比

(%)

1

日本

9014.0

3487

0.38

-11.6

-12.8

-1.3

2

香港

1984.6

1288

0.64

-14.6

-16.9

-2.7

3

泰国

1369.7

503

0.36

1469.1

1461.0

-0.5

4

越南

598.9

909

1.51

-15.3

198.9

253.0

5

俄罗斯联邦

575.9

213

0.36

126.8

5.7

-53.4

6

美国

475.5

797

1.67

12.2

-15.5

-24.6

7

马来西亚

306.8

426

1.38

-7.7

-49.4

-45.2

8

印度

235.2

61

0.26

-8.1

-24.1

-17.4

9

新加坡

201.4

95

0.47

-13.5

-14.1

-0.7

10

斯里兰卡

137.7

59

0.43

20.1

-0.6

-17.2

11

德国

81.9

102

1.23

-27.3

7.4

47.8

12

加拿大

64.3

43

0.67

1.0

-24.6

-25.4

13

西班牙

40.1

8

0.19

19941.0

1940.3

-89.8

14

墨西哥

38.5

33

0.85

15.8

31.0

13.1

15

乌克兰

32.8

9

0.28

712.5

415.4

-36.6

16

澳门

30.2

14

0.46

-28.0

-34.0

-8.3

17

澳大利亚

30.0

56

1.89

16.5

68.9

45.0

18

英国

23.9

36

1.53

62.3

63.8

0.9

19

南非

14.9

32

2.14

91.7

57.2

-18.0

20

印度尼西亚

13.2

15

1.10

-18.2

-14.5

4.5

 

合计

 

15365

8448

-0.1

-5.2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2016年度乌龙茶出口情况

 

截至2016年10月,中国乌龙茶出口总量为12718吨;出口额为69927万美元,出口均价5498美元/吨。

 

2016年1-10月中国乌龙茶出口国家和地区前20名

排序

国别

出口量(千克)

出口额(美元)

均价(美元/千克)

1

日本

6,386,777

23,454,037

3.672

2

香港

1,953,034

14,235,189

7.289

3

泰国

1,921,104

6,154,757

3.204

4

越南

570,005

7,536,958

13.223

5

俄罗斯联邦

568,339

1,305,084

2.296

6

美国

307,094

5,254,533

17.111

7

马来西亚

247,253

4,285,545

17.333

8

新加坡

182,468

856,423

4.694

9

印度

173,301

408,357

2.356

10

德国

101,302

757,962

7.482

11

斯里兰卡

46,105

160,229

3.475

12

加拿大

38,058

366,168

9.621

13

墨西哥

33,429

294,237

8.802

14

缅甸

33,141

3,170,488

95.667

15

乌克兰

28,845

93,194

3.231

16

澳大利亚

23,659

400,315

16.920

17

菲律宾

15,592

190,418

12.213

18

印度尼西亚

13,595

149,905

11.026

19

澳门

8,977

41,547

4.628

20

韩国

7,238

46,209

6.384

...

...

...

...

...

12717558

69927207

5.498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的碰撞

 

乌龙茶的传统外销市场主要是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经过多年的推广,特别是以安溪铁观音茶企为首的乌龙茶骨干茶企近年来不断地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推广,目前中国乌龙茶的销售逐渐向其它周边国家和欧美市场开拓,已销往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十二五”期间,中国乌龙茶出口市场新旧更替、明显变化,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在传统市场中,出口乌龙茶仍以中低档为主,均价普遍较低,需求弹性不强,量价均有不同程度萎缩。目前,东南亚市场维持着稳定,而日本市场则已进入了全面衰退期。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开始逐步取代传统市场所占的份额。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随着“一带一路”的兴起,泰国、俄罗斯联邦、乌兹别克斯坦等相关国家进口量持续提升。此外,欧美国家的快速成长也为中国乌龙茶的出口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2015年,我国乌龙茶出口量和总金额增长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泰国、俄罗斯联邦、美国、斯里兰卡、加拿大、乌克兰、英国和南非。其中,俄罗斯在近几年进口我国乌龙茶的总量屡创新高,西欧市场也呈持续性增长。截至目前,上述相关国家进口中国乌龙茶的量价额仍在保持升势。

 

 

国际市场格局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出口乌龙茶的产品格局已悄然改变。除了出口大宗茶继续输出传统海外市场之外,一些中高端乌龙茶产品也在根据海外消费者的品饮消费习惯进行创新定制后,以崭新的形象进军欧盟、俄罗斯、美国等新市场。如:不久前,安溪县龙涓乡某合作社为进一步开拓俄罗斯市场,就根据俄罗斯当地的饮食文化和消费习惯特别定制了三种不同口味乌龙茶;该批产品共计4465公斤、货值8.62万美元,单价每公斤19.3美元,是我国出口乌龙茶均价的6倍。另,安溪三和公司于2016年10月底,也将本企业产品投放到意大利的首批50家超市试销,开启了乌龙茶进入欧洲市场的新模式。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执笔人:梅宇、王智超,完整版敬请关注《茶世界》2017.1)

 

找到约343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