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1979年份大益普洱饼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解析普洱茶唛号的3个新动向,行家教你如何解读!

我们都知道,很多普洱茶都有一个编号,比如7542、421、7663…对行家来兑,一看到这个编号,他基本上就能知道这是个什么茶,来自哪个厂,用料如何。但是你再追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就只能说个大概,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今天,旗舰店“藏品普洱”掌柜,就来为我们普洱茶编号的由来。

藏品普洱,藏品牌好普洱,每天一篇专业原创文章,150多款明星老茶介绍,分享普洱茶品牌、老茶,以及买茶、存茶、泡茶、品茶的专业干货知识,尽在“藏品普洱”,欢迎交流!

一、普洱茶编号的由来及意义

1976年,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下发了一个普洱茶编号的档,档全名为:《云外茶业字第84/45号—关于加工生产普洱茶的样价及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文件的内容如下:为稳定质量,对普洱茶的品种、花色初步制定了18个茶号,各厂具体如下:

新茶号代表的意思:数字代表,从左到右第1、2个数字代表该产品创制的年份;第3个数字代表原料级别;第4个数字代表厂名(1:昆明茶厂,2:勐海茶厂,3:下关茶厂,4:普洱茶厂。)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个档,下面就做一些粗略的讲解。首先,这里的每一个茶号对应于一个规范化的产品,比如7663,对应下关茶厂1976年开始生产、以6级原料为标准的100克普洱茶熟茶制成的沱茶。

7581对应着昆明茶厂1975年开始生产的以8级以下(8级、9级、10级)茶叶为原料生产的250克普洱茶熟砖茶。

至于每个茶的生产年份,则在外包装的大票上用数字标明,比如1977年生产的某产品的第三批,标为“7-3”(在随后的执行中改为703,这样可以标注10批以上的该产品)。

4位数的为紧压茶,5位数的为散茶。对散茶来说,由于要经过分筛机分筛,中间的2位数完全可以代表它的原料级别。

二、普洱茶编号的发展变化

而紧压茶由于原料有拼配,它中间的那一位数字不能完全代表原料的级别,中间的那位数字既可能是原料的中位数(如7542中有1级,1993年以后改为2级、5级、6级等原料,但是没有4级茶),也可能是所用原料中最好的那个级别(比如7581最高级别茶味8级茶)。

文中还可以看出,7572的创制年份早于昆明茶厂的7581。而出口二分之一普沱7663也较普沱7763早(后期7763似乎并未流行开来,该编号茶被7663L取代)。

随后,由于产品的增多,又出现了很多新的茶号,比如,1979年,勐海、下关更换了一大批散茶茶号,1985年,又出现了8582生茶七子饼,8592熟茶七子饼,1986年下关茶厂更换了一批新的紧压茶茶号等。

同时,小包装散茶(100克) 出现,他们编号为Y562,Y671 ,P901 ,p902 , NY562(NEWY562)等,这些茶号没有创制年代。尽管茶号很多,但当时的生产都相当规范,每种茶号都对应特定的产品,每年或每一批的差距不会太大。

三、茶号发展的3个新动向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茶叶市场从统购统销到彻底放开,很多茶商开始自己到茶厂订货,茶号也有了新的变化。

这里有三个新动向非常重要,一是不规范茶号出现,比如:7262、7222、7042、7062 等茶号,完全与级别或创制年代无关;

第二是用传统茶号生产不同的产品,比如7572竟然出现了生茶!这些茶是彻底的茶商订制茶,是茶厂在经济不景气,买方市场的情况下的无奈选择。

第三,很多民营茶厂也开始生产自己的编号茶,他们大多喜欢以8或6作为茶厂代号来为茶号结尾。当然,原中茶系统还有很多不常见的茶号,比如7312、7502、7 512、7692、7752 、7762、7902、9252 等,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但这些非传统茶号或者产量不大,或者已像7262高档熟饼、421高档散茶那样被广大茶友所接受,自然,这一问题也就不那么令人困惑了。

声明:文章由“藏品普洱”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石昆牧:普洱茶年份断代

 

在普洱茶的年份里,有几个特殊意义的年代需要去探讨与了解。笔者整理出一些数据,出现的年代意义与坊间所强调的年份多有冲突之处,可让读者加以思考。普洱茶品茗的爱好者中,绝大多数未曾参与或见过这些茶品的制作,而在战乱的年代里,文献的取得更加困难。尤其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就算是云南省国营制茶厂所留下的资料也多是在1980年以后。在这之前的文献多有缺漏,厂志的完成,许多都是依赖老制茶人的记忆以及厂内残篇断简所编撰。现代市场所谈及的普洱茶年份,从百年前到当年新制茶都有,而在1980年以前有多少茶商真正去过云南,且能了解其使用茶菁与制茶程序?多数普洱茶人都未存在于那些老茶当时在云南制造的时空,年份的真实性如何得知,尤其那些在1956年就已经完全消失的民间私人制茶厂?本文针对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勐海、下关茶厂的历史文化背景加以陈述讨论,摘录其厂志以及一些国营厂的老茶人的记忆,综合整理出一些较具争议的数据。至于其它厂方之历史或茶品,则稍加着墨,让普洱茶的爱好者参考。

 

 

勐海茶厂

 

1938~1966

 

1938年民国政府令中国茶业公司派专员郑鹤春与技师冯绍裘来滇。经调查,云南有发展茶叶事业之经济价值。于当年12月16日成立「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1944年改名「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此名称沿用至1950年。

 

1940年创建佛海实验茶厂,由范和钧先生担任厂长。

 

1941年秋,完成基础厂房,试验生产第一批滇红。“……绿茶销印度78箱,销缅甸56箱,七子饼茶销泰国462担……”

 

1942年持续建厂,因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役爆发,中茶公司下令所有职员撤退至昆明。职工一周内快速完成建厂任务,但机房通电后隔日立即拆迁。所以当时佛海茶厂应并未制茶,而所生产的紧茶及圆茶并非由厂方自制,而是“扶助茶农茶工自产自销,凡自愿经营紧茶业务的,皆可由我厂出面担保,向当地富滇银行贷款,制成紧茶后,交由我厂验收,合格者由我厂统一运销……”(范和钧口述)。

 

1944年一度复业又立即停业,“恢复生产红茶43担,收购当地私商紧茶3268驮”。

 

1950年「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创立,简称「省茶司」。

 

1951年9月14日中国茶叶总公司注册「中茶牌」。

 

1952年佛海茶厂再次复业。7月19日中国茶叶总公司通告所属系统内统一启用「中茶牌」,「注册商标统一为中茶牌,开始是红印中茶牌,就是中茶的茶字是红色的,到了50年代末期改为绿印。」

 

1964年省茶司改名为「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期间也更改过多次名称。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2~

 

1972年6月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合并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才正式成立『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

 

1976年省公司召开全省普洱茶生产会议,要求昆明、勐海、下关三个厂加大生产普洱茶(渥堆熟茶),并决定茶品唛号。勐海茶厂为74、75开头,末尾为2。

 

1976~79年勐海茶厂外销出口多以麻袋与纸箱包装的散茶为主,紧压茶只有7452及7572二种熟茶饼。

 

1979年以后外销出口开始出现多样化拼配的茶品唛号,如7542、7532、7582等。

 

1981~1982年间省茶司接受香港茶商订单,由勐海茶厂制作为一一批7572青饼。

 

1985年香港南天贸易公司开始向省茶司订制8582青饼,由勐海茶厂制作。茶品大票由省公司之直式大票,改为各厂方署名之横式大票。

 

1990年中国茶叶公司通知茶厂停止使用「中茶牌」商标,勐海茶厂应与下关茶厂1991-92年间同时启用大益牌与松鹤牌商标,。

 

1994年开始筹备股份制公司化。

 

1995年3月22日以西双版纳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大益牌」商标。开始生产大益牌七子饼茶。

 

1996年正式改制成立为西双版纳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1999年省公司营运不善,茶厂自行大量接受茶商订单,茶品规格包装多样化。

 

 

下关茶厂

 

1941年(民国三十年)蒙藏委员会派任桑泽仁与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省茶司)商定,共同合资于大理下关创办康藏茶厂,也就是下关茶厂的前身。主要加工紧茶、饼茶销西藏地区,加工沱茶销四川。至目前为止,紧茶与沱茶仍然是下关茶厂主要的特色产品。1942年加工的紧茶销往西藏、四川,及云南省当地少数民族地区,注册商标为「宝焰牌」。1949年停止生产。1950年改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分公司下关茶厂」,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所属系统内统一使用「中茶牌」商标,从此各国营茶厂统一沿用「中茶牌」至今。1955年,下关地区历史悠久的私人制茶商号全部纳入下关茶厂。期间,与勐海茶厂相同更名多次,1959年又恢复为云南省下关茶厂。1990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宝焰牌(紧茶、饼茶、方茶)注册商标正式启用,1992年松鹤牌沱茶注册商标正式启用。1994年由云南省下关茶厂、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重庆渝中茶叶公司、云南省下关茶业综合经营公司、下关茶厂职工持股会,共同组成“云南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下关茶厂正式规范为云南下关茶厂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52~1968

 

1951年紧茶统一规格,每个238g,每筒七个,每担30筒。

 

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所属系统内公司统一使用“中茶牌”。下关茶厂开始生产七子饼茶。进入60年代因原料调拨计划和加工产品的分工,下关茶厂以沱茶与紧茶为主要产品,圆茶只少量生产,多数计划交由猛海茶厂生产。

 

1953年茶厂通过试验,将饼茶揉制由布袋揉成圆型后再用十八公斤重的铅饼加压的方法,改用铝甑直接蒸压的方法。

 

1955年经省公司批准,紧茶规格由心脏型改为砖型,先生产10吨到丽江等地试销并征求消费者意见。同年,省公司通知茶厂对出口紧茶进行人工后发酵试验。下关茶厂七子饼茶形状由凹型底改为平底。

 

1956年按股合并私营茶庄或茶业公司于国营企业,从此结束私商经营茶业的历史。

 

1958年试验成功高温快速人工后发酵,达到缩短发酵周期、降低成本的效果。

 

1960年批准量产250g普洱方茶。

 

1962年开始生产125g沱茶。

 

1963年边销紧茶内包装改用牛皮纸袋、麻绳捆渣,改变长期以糯叶包装。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影响,紧茶宝焰牌改为团结牌;而心脏型不利于机械加工、包装,遂停止生产,1967年开始生产砖型紧茶,配料与加工工艺不变。

 

1968年为配合茶厂定量供应的原因,沱茶重量从原来的125g改为100g。

 

1972~1978

 

1972年经省茶叶公司批准,恢复七子饼茶的生产。同年六月,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合并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正式成立“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经省公司批准恢复七子饼茶生产。

 

1973年昆明茶厂吸取下关茶厂紧茶渥堆发酵的原理,再经高温高湿人工速成的后发酵处理,制成现今的云南普洱茶(熟茶)。

 

1975年试制普洱沱茶(熟茶),1976年批量出口沱茶(7663)专供香港天生行,由该行转销法国市场销售。

 

1976年省公司召开全省普洱茶生产会议,要求昆明、猛海、下关三个厂加大生产普洱茶(渥堆熟茶),并决定茶品唛号。下关厂为76开头,末尾为3。

 

1978年下关茶厂原本产量不大的圆茶(七子饼茶),因原料调拨困难,省公司将生产计划下达给勐海茶厂加工。

 

 

1979~

 

1979年香港天生行到下关厂参观,1980年再偕同法国茶叶批发公司、专栏作家、医学博士等一行人到厂参观。

 

1983年因订单需求,向省公司申请恢复制作七子饼茶,唯量少以供应日本外销

 

订单为主

 

1985年为解决厂内的野生茶(荒野茶,又称大树茶)出路问题,经抽样送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检测,结果确认属茶科植物,可饮用。

 

1986年班禅参观下关茶厂,希望恢复心脏型紧茶的生产,并当场订购500担,由下关茶厂加工后运交青海省政协;而当时亦在省内边销茶区销售一部分,但数量不多。

 

1987年底台湾开放大陆探亲,1988年底台湾茶艺界一行十四人到下关茶厂参观。

 

1988年为解决中档原料过多,开始试制加工“丙级沱茶”。

 

1989年昆明茶厂开发出旅游微型沱茶。下关茶厂于1997年生产3g微型小普洱沱茶,主要出口日本。

 

1990年11月30日“宝焰牌”紧茶正式启用。

 

1992年松鹤牌沱茶(内销)注册商标正式启用。

 

1993年开始生产“一级沱茶”。

 

1996年茶厂决定将厂徽图形做为产品标志,压制在甲级沱茶上,以取代原来压制在甲级沱茶上的“甲”字。

 

2004年5月1日正式民营化。

 

 

厘清

 

依以上史料可综合下列几点:

 

一.「八中茶」注册时间为1951年,所以坊间印级茶最早时间也应在此时期之后,直至文化大革命之前。

 

二.“云南七子饼”的制作公司——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通称为“省公司”是成立于1972年,也就是说明所有云南七子饼均生产于1972年以后。

 

三.1975年以后才正式量产与外销熟茶。

 

四.1980年以前外销紧压茶只有7452、7572、7663、7581四种,7542、7532、7472、7582、7682、7653等茶品是1980年以后才生产。而8653、8663、8582、8592等茶品则是1985年以后所生产,也就是从1985年开始才有署名勐海、下关茶厂的横式大票出现,比如所谓的73青饼(手工盖印、大口中)横式大票为7542-503、506,也就是在1985年还有生产。

 

五.据下关茶厂内资料得知,平底铁饼模具七零年代初期才有。而依前厂长冯炎培先生口述,第一批量产之平底模铁饼为七零年代末期至八零年代初期之间。二个数据都显示,如果坊间所有平底铁饼均确为下关茶厂所生产,坊间所谓美术字铁饼(蓝印铁饼)、红印铁饼、七子铁饼(中茶简体字平底模)等生产时间极有可能七零年代初期以后。然而,依勐海茶厂李副厂长所言,第一台铁饼模为勐海茶厂员工所研发,则蓝印红印铁饼生产时间就可能在1972年以前。

 

六.1986年日本客户向深圳富华公司(云南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茶叶分公司在深圳公司之别称)订制一批下关茶饼(8653、8663),后改买勐海茶厂8582。这批8653及8663直至九零年代初,因茶品过了保质期(保质期为三年)急需处理,最后由香港茶商来以每公斤十元,经二三年时间才处理完毕。下关茶厂因此在1988年改变生产配方,规格编号为8863生产至今。而其中,夹杂许多中茶简体字茶品,富华公司派人将之分开挑拣。也就是说明,坊间中茶简体字极可能在1986年前后还有生产。

 

七.7572为勐海茶厂常规熟茶品。1981~1982年间省公司接受香港茶商订单,由勐海茶厂制作历史上唯一一批7572青饼。

 

八.1985年云南业界才了解野生茶(荒野茶,又称大树茶)确认属茶科植物,可饮用;所以,在此之前使用野生茶制作茶品的机会微乎其微!

 

九.据勐海茶厂厂方资深高阶主管所言,大益牌最早使用时间为1989年。但与下关茶厂接受省公司通知停止使用“八中茶”,指示另创品牌时期为1990年,下关茶厂正式注册启用“松鹤牌”为1992年,大益牌之起始也应于此时期。

 

十.新康藏茶厂曾经采用“宝焰牌”商标,1951~1990年期间,中茶公司统一使用“八中茶”。1990年重新生产“宝焰牌”,11月30日才正式注册,所以坊间的多数宝焰牌紧茶其生产年份都在此之后。

 

十一.下关茶厂沱茶使用“八中茶”为1951~1992年间,1992年以后注册使用“松鹤牌”商标。1996年9月1日开始,取消沱茶凸面上的“甲”字,改用下关茶厂之厂徽。

 

十二.1994年底勐海茶厂开始筹备股份公司化,于1996年才正式成立“西双版纳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由此说明勐海茶厂改制后所生产所谓“大益牌”相关茶品最早生产时间在1994年以后。而坊间通称第一批“紫大益”7542生茶饼为有限责任公司于1996年所生产。

 

 

补叙

 

一.计划经济时代,也就是90年代之前,新办茶厂必须经过省方同意。南涧茶厂创办厂长林兴云1983年仍在下关茶厂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下关厂志),因故与厂方争执,遂离开下关茶厂,1983年底创办南涧茶厂。1983-85年间生产袋装绿茶。1985-89年生产沱茶,1987年5月10日注册土林牌凤凰商标,编号第286510号,此时间产量非常少,只供应重庆地区,没有交广东、香港。1990-92年没有生产沱茶只交毛料给其它厂方,1993年底重新生产沱茶,但包装上有加盖「茶叶公司」字体。1994年才将沱茶交广东、香港茶商,2003年才生产茶饼。

 

二.1994年昆明茶厂关厂,此后多数昆明茶厂7581茶砖,均由下岗技术员或其它私人茶厂以昆明茶厂之名义制作贩卖。

 

三.以“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出品”或“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为内飞,从1993年开始制作,至今。

 

四.昌泰茶行于1999年底开始生产第一批易昌号栽培型野生饼茶,2001年于景谷分行生产第一批昌泰号。

 

 

结语

 

这些历史文献一直都存在着,尤其《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的初版日期为1993年12月,记载1938~1990年间云南普洱茶大小纪事;《云南省下关厂志》则于2001年2月版,记载1941~1998年间的茶事。有许多历史背景配合卸任厂长与技术员,刚好可以彰显出当时的普洱茶品的真确性,而不是只有茶商或坊间口述相传、以讹传讹的所谓见证。

 

从纸张、印刷、饼模、拼配等等,能判断出普洱茶大约年份,是少数能记载当时文化背景的茶品,是有必要对普洱茶年份加以探讨,但却不尽然与市场价格画上等号。终究,优质普洱茶品除时间以外,还与茶种制程有关;更重要的,储存环境绝对影响茶品的香气口感。

 

 

笔者撰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打击普洱茶市场,因为现代信息传递非常快速,没有这篇文章的陈述,正确的普洱茶历史文献信息还是会流通开来,笔者只是其中一个推手,将文献信息加以整理而提早曝光。最后给消费者的建议,购买普洱茶品先不论年份或厂方,而应以自己喜好为第一优先选择,以质量及干净与否来做购买的主要依据。

 

普洱茶的时代秀

中国人自古擅于修史,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史官,然而普洱茶这个远在云南边地的小茶种,显然是不入史官法眼的,在清代以前的正史里难觅普洱茶的踪影。关于普洱茶的记录也只散见于一些文人的风物文章里,直到清代才有阮福的一篇小文《普洱茶记》为普洱茶命名。所以,我们很难系统地去学习普洱茶的历史,当然这并不妨碍大家热爱普洱茶。我们从普洱茶的历史长河里拎出一些关键词来,让大家能够用最快的速度厘清普洱茶历史的脉络,当然这些脉络都是粗线条的,笔者在此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的有识之士,对普洱茶的历史做出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明代:“普洱”两个字出现

普洱茶得到命名,是在明代。

普洱茶的出现,和普洱建制的设置直接相关。今普洱市中心地区思茅区、宁洱县一带,宋代大理国时期称为“步日部”,先属威楚府,后划归蒙舍镇管辖;元代改“步日部”为“普日部”;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普日”为“普耳”,属元江军民府之车里宣慰司地,万历年间,“普耳”又正式改称“普洱”。因普洱产茶,这里的茶,就被称为“普茶”或者“普洱茶”。

地理标识的出现,虽让普洱茶获得了最初的身份证,但仅仅凭借一个原产地的“普洱”名号,尚不足以让普洱茶成为名茶。明代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这一时期,茶叶在技术革新、茶种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色。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废止了过去的一些蔽制,在茶业上立诏置贡奉龙团,这对制茶技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明代,通过一系列统治制度的建设和大规模移民政策的实施,明朝中央政府实现了对云南的直接统治,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在此时期获得了重要发展。这一时期,也是云南茶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其重要标志就是,云南开始出现了一比较有名气的茶类,如昆明的太华茶、大理的感通茶和湾甸茶、永宁“剪刀粗茶”、车里的“普茶”和昭通的“乌蒙茶”。

这些茶中,普洱茶的名气越来越大,逐渐盖过了其它茶类,成为云南茶的代表。万历《云南通志》载:“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有车里一头目居之。”还只是简单说明车里的“普耳”一地产茶,而万历年间博学广识的谢肇淛在《滇略》一书中则已经提到云南“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说明当时在云南流通全省,销量最大的当属“普茶”。而明末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更有“普洱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的重要记载。这里的“西番”就是指西藏。这说明在明代,普洱茶除了行销云南全省之外,主要销售地点就是藏区。此外,方以智的记载还值得留意——这是“普洱茶”一名最早见于文字的记录。

此外,在明代,普洱茶还形成了自己最具代表性的制作工艺——“蒸而成团”的团茶。也就是说,在明代,普洱茶工艺初步成型,成为压制茶。这一工艺,一举改变了明代以前普洱茶的粗糙样貌。而普洱茶的主要原料——大叶种茶,也是天然最适合制作紧压茶的茶种。普洱茶若以散茶、绿茶的形态出现,在早已被内地茶、江浙、福建茶定义了的中国茶谱系中,作为大叶种茶的云南茶毫无优势可言,不仅形态粗陋,而且霸气的味道也很难让人接受。而一旦蒸压成紧压茶,原先的劣势就成了优势,不仅形态美观,而且味道通过蒸压工艺和一定时间的陈放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开始甘爽可口了。正是因为紧压团茶的制作工艺展示出了普洱茶的优点,普洱茶开始成为贡茶,受到朝廷赞赏,除了藏区之外,每年还有少量普洱茶销往内地,天启年间达到了每年400多担。

正是在明代,普洱茶得到命名,获得了自己的身份证,惊艳亮相。但普洱茶得到命名后,直到清代,才进入自己古代时光里的黄金时代。

清代:“普洱府”的设置

清代在云南建立更加巩固的统治,茶叶市场进一步扩大,普洱茶获得了更大发展。清顺治十八年,清政府同意五世达赖喇嘛的要求,在北胜州(今丽江永胜)建立茶叶市场。清乾隆十三年,丽江府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丽江建立茶市,商人领引后赴普洱府买茶贩往“鹤庆州之中甸各番夷地方行销”。其时,贩茶入藏,每驮抽税银四钱五分,年解银三百七十九两五钱二分,相当于八百四十三驮。藏区对茶叶的大量需求,极大地刺激了云南的茶叶生产,普洱茶开始作为大宗商品开始大量进入藏区,进入内地。为了规范市场,清政府规定云南藏销茶为七子饼茶,每七圆为一筒,重七七四十九两。据《清朝通典》记录,当时政府每年发茶引三千,每引卖茶一担,则每年卖茶3000担,每担是100斤。清代每斤重是596.82克,则每年由政府课税后销往内地和藏区的茶叶有179吨。普洱茶商贸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到六大茶山种茶、贩茶。其中石屏人很多到了易武茶区,他们的后裔现在仍在易武茶区种茶、制茶。

清代普洱府的设立,进一步扩大了普洱茶的生产和贸易,极大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清政府在西南地区推行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政策背景下,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雍正同意,于雍正七年(1729年)正式设立了普洱府。普洱府辖宁洱县、威远厅(今景谷)、他朗厅(今墨江)、思茅厅(管辖今思茅区及六大茶山)、车里宣慰司。车里宣慰司本来管辖十二版纳地,设普洱府时将江内六版纳归普洱府直接管辖,车里宣慰司辖区只剩下江外六版纳。普洱府成立的同年,还在思茅设茶叶总店负责管理六大茶山茶叶贸易及相关贡茶事宜。普洱府的设立,扩大了普洱茶产区,尤其是将车里宣慰司管辖的江内六版纳,也就是今日版纳州勐腊县境内所谓的“古六大茶山”地区划归普洱府思茅厅,使普洱府成为茶叶的集中产区,也使普洱府的政治中心普洱府城(今宁洱县城)、思茅厅一带成为普洱茶最重要的集散地。

阮福《普洱茶记》,普洱茶的命名之作

在中国,一种真正的名茶,是离不开诗词歌赋的。一种茶,如果仅只停留在普通人的生活日用层面,而得不到社会上流阶层,尤其是文人雅士的认可和青睐,并进而将其镶嵌在诗文里面,是不可能获得精神文化的因子,真正成为名茶的。普洱茶成为名茶,同样走过了相似的道路。清朝中叶之前,虽然有过明代谢肇淛、方以智、清代檀萃、曹雪芹等著名文人的书写,但他们的书写是零散的,影响力尚较为有限。名重天下的普洱茶在期待着一位有心的著名文人,为它写下第一篇专门介绍的文字。道光六年丙戌(公元1826年),25岁的阮福写下《普洱茶记》这篇800余字的小文,奠定了普洱茶成为名茶的基础。

普洱茶在当代复兴之后,各类与普洱茶有关的文章、书籍大量出版,可谓汗牛充栋,阮福的《普洱茶记》一定是被引用最多的,尤其是开篇第一句“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这既是为普洱茶定位,也是对普洱茶在清代中期时在中国茶格局中的真实地位进行描述。在清代,普洱茶已经以贡茶的身份跻身上流社会了,故宫博物院的仓库里保存上百年,至今仍然外观完好并具备品饮价值的人头贡茶、普洱茶膏等不仅真实见证了这段历史,而且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的独特属性。

贡茶,普洱茶名重京师

清代,普洱贡茶制度进一步完善,在大大提高普洱茶制作工艺,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普洱茶的品牌档次,使普洱茶开始成为中国的著名茶类。普洱茶成为贡茶,开始于明代,但没有形成完善制度,影响力有限。清代康熙年间,普洱茶再次成为贡茶,到雍正年间普洱府设置之后,进贡普洱茶成为云南的“成例”,也就是云南总督府的一项固定的政治义务。由于长期进贡皇宫,普洱茶成为皇帝、王公大臣的喜爱之物。皇室除了自己品饮之外还将普洱茶赏赐功臣及外国使节等。宫廷的喜好,在京城时尚潮流中具有引领作用,于是,到了雍正、乾隆年间,普洱茶就开始“名重京师”了。

那重到了什么地步呢?重到了连皇室都要把普洱茶作为宝贝,赠送给外国使节,以显示皇恩和炫耀天朝地大物博,盛产各种珍奇玩好的地步。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以补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的名义派出以马噶尔尼勋爵和副使斯当东爵士为首的800多人的使团访问大清帝国。对普洱茶来说,这次访问是一个重要插曲。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宴待英国使节团,并按照惯例在接见之后赠送了大批礼物,以显示天朝的富有和恩德。

在所赐礼物中,最多的就是普洱茶,其中有普洱女儿茶、圆茶、普洱茶膏等,由此可见普洱茶在清朝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到18世纪末的最后一年,即公元1799年,清人檀萃撰写《滇海虞衡志》时提到普洱茶,这时的普洱茶已是“名重天下,……普洱茶所属六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的一种盛况了。此时的普洱府城,已经是一座砖砌的大城,清政府在城中设有茶局,专办“茶引”(茶的营业执照)、茶税及督办贡茶等事务。每年三千担的交易量(这只是官方法定的合法交易量,实际上交易量远不止此),吸引着来自秦陕西、山西、两广、四川、江西、两湘,以及石屏、腾越、下关、玉溪、通海、思茅等地的茶商纷纷在普洱府署宁洱城建立茶庄和商业会馆,对普洱茶进行收购、加工、精制、包装、运输等业务。

普洱茶得名于明代,鼎盛于十八世纪的清代中叶,并在这个时期登上中国名茶的文化殿堂,繁荣了百年之久。十九世纪中叶后,近代中国开始衰败,到十九世纪末,曾是中国“茶瓷丝三位一体”,代表和象征着传统中国至高无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优越地位之一的整个中国茶都开始衰落,消退了昔日的无限荣光,失去了在世界茶叶贸易上的主导地位。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普洱茶又何能幸免?光绪十三年(1908年),云南地方混乱,盗匪蜂起,贡茶运至昆明附近被匪徒抢劫一空,而早已焦头烂额苟延残喘的朝廷也无暇追究,云南地方政府也因此借机停止了交纳普洱贡茶这一事项。从此,普洱贡茶绝。而这,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古代的普洱茶,开始成为一个必将日益远去的传说。

民国,老茶号的黄金时代

民国年间,云南的传统普洱茶商号在继承古老传统的同时,注入了崭新的现代商业意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民国三年(1914), 普洱道署由宁洱迁驻思茅,思茅成了普洱道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成为传统普洱茶产业的中心。据民国《续云南通志长编》记载,仅在思茅城区就有雷永丰、同仁利、信和祥、裕泰丰、 乾利贞、李衡记、裕兴祥、恒和元、庆盛元、大吉祥、瑞丰号、谦益祥、复和园、钧义祥、鼎春利、同和祥、恒泰祥、大有庆、利华茶庄等制茶商号22家,年制茶1万担左右(旧衡制100老斤为一担)。众多茶庄商号中,“雷永丰”最负盛名,位列思茅八大茶号之首。

民国年间,普洱茶产区扩大,特别是今日所谓“江右(外)六大茶山”,也就是勐海茶区的崛起(那时叫“佛海”),开始和传统的“江左(内)六大茶山”,也即勐腊易武倚邦茶区并驾齐驱,并大有超越之势,极大改变了普洱茶产区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变化,加上民国十五年(1926),思茅暴发瘟疫,普洱道署为避瘟疫,由思茅迁回宁洱,众多商号茶庄也陆续迁往倚邦、易武、江城、勐海,开始把制茶场所设在原产地,只在思茅设置经营总部。

民国年间普洱传统制茶业的兴旺,还“制造”了一批著名的制茶师傅,当时最有名气的就有刘渭成、朱根林、燕益庆、余长福、周小舟等人。这些制茶师傅们,开始对茶叶分级,把晒青毛茶分为“春尖”“谷花”“细黑”“老黄叶”四个等级,再用各等级毛茶掺内飞揉制成专销藏区的紧茶、专销省内外各地的砖茶、圆茶,不经揉制的春尖、谷花两种散装生茶,则运往昆明代销的茶庄,再加精选,分别加入茉莉、菊花等,再销往省内外各地,是为一等茶。那时的普洱“一等茶”,竟然用来做花茶,这在今天是不可思议的。但却说明,那时的消费者心中,还是绿茶为王,只有最好的普洱茶才有资格做绿茶里的花茶。

四大茶厂

普洱茶现代产业之滥觞

民国年间,除了大批传统茶庄商号之外,一批现代机制茶厂的建立和运作,是普洱茶产业最值得纪念的事情。

1938年后,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前身)成立,冯绍裘、范和均、郑鹤春等著名内地茶人来到云南,和云南地方政府一起建立了顺宁(凤庆茶厂前身)、佛海(勐海茶厂前身)、康藏(下关茶厂前身)和复兴(昆明茶厂前身)等云南中茶公司旗下的民国云南四大茶厂。四大茶厂和云南中茶公司近十年间的成功运作,极大推动和整合了云南的现代茶产业,也使普洱茶的现代产业意识相比民国之前有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

而这批现代茶厂的建立和运作不是偶然的,这说明,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古老的普洱茶产业已经具备现代产业性的根基了。

民国年间,普洱茶的现代产业物质根基,即原料基础初步建立了。

从晚清政府1908年大力倡导现代茶产业开始,云南各地开始了又一个茶叶种植的浪潮。1908年前,相比清中后期,云南茶叶种植面积有极大缩减,但从1908年开始,特别是民国初年,不仅原来的普洱茶主产区普洱、版纳等地的茶叶种植面积开始回升与扩大,临沧的凤庆、云县、镇康等地区和保山腾冲等地区的茶叶种植也开始发轫壮大。正是在民国年间,今日普洱茶区的资源开始得到整合,开始逐渐恢复昔日的荣光;正是在民国年间,以勐海为中心的“江右(外)六大茶山”迅速崛起,超越传统的普洱“江左(内)六大茶山”,成为云南茶的重要主产区;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原来绝对边缘的江外临沧、缅甸边境范围茶区发展壮大为与普洱、版纳云南茶三大茶区并列的重要茶区之一。总之,民国年间云南现代种茶业的兴起,奠定了云南现代普洱茶产业的原料基础。

正是在云南茶叶种植业极大扩张的基础之上,一批具有现代性的茶厂、茶业公司实体建立了。特别是云南中茶公司和其旗下的四大茶厂的成功建立和有效运作,使云南第一次具有了一个现代性的茶业公司和几个初步现代化生产的茶厂。现代茶业公司的建立,是现代性的资本、原料、设备等物质因素的聚集与整合,云南中茶公司和四大茶厂的建立和有效运作,说明这些因素都已成功聚合了。这在云南茶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一个重大的成就。而这一成就,成为了民国年间云南茶留给后人的巨大遗产。

民国年间,云南茶的现代管理、运作、技术基础,也就是人才基础初步奠定了。现代性茶业公司的建立,除了原料、资本、设备等物质因素的有效聚合外,离不开管理、运作、技术等智力资源的聚合。云南中茶公司和四大茶厂的建立和有效运作,是民国云南茶业具备开始现代性茶业智力资源的重要标志。虽然云南在现代茶产业的智力投入上起步较早,派出了朱文精、陈洪畴等最早的现代茶业留学生,并且,他们回国后也在云南地方政府支持下做了大量努力,但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他们很少取得实绩。但不容忽视的是,这方面的努力,为云南茶准备了一批技术上的人才。云南中茶公司建立后,范和均、冯绍裘、郑鹤春等一大批现代茶业技术和管理的著名专家来到云南。他们到来之后,又在内地招募了一大批成熟的技术工人来到云南。这批内地专家和成熟技术工人的到来并与云南本土的专家与技术人才相结合,使云南的现代茶业具备了人才智力上的初步基础,使云南中茶公司和旗下的茶厂得以顺利运作。而云南中茶公司和旗下的茶厂的顺利运作又促进了大批云南现代茶产业技术人才的产生,为日后云南的现代茶产业生存与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人才智力基础。

“八中茶”

普洱茶最经典的品牌LOGO

民国年间,普洱茶的现代品牌意识开始觉醒。

民国年间,云南茶的品牌系列得以拓展。民国以前,云南茶的主要品牌是“圆茶”(今日所谓的传统“七子饼茶”),民国年间,在“圆茶”的基础上,云南茶又出现了碗形紧压沱茶,并开始成为消费者广为认可的云南普洱茶又一种重要茶品。云南中茶公司建立后,云南红茶又以优异的质量获得极大声誉。与此同时,云南宝洪茶也有一定声誉。也就是说,民国年间,在1905年贡茶消逝之后,表面上,普洱茶走下宫廷的神坛,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更为广大的民间,云南茶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品牌系列也有极大扩展,走出了普洱“圆茶”单一系列的格局,成为普洱“圆茶”(七子饼)、普洱沱茶、滇红三大品牌系列并驾齐驱的格局,极大增强了云南茶的品牌实力。与此同时,云南中茶公司的建立和其对自己品牌的管理与维护,极大地提升了云南茶的品牌意识。

遗憾的是,民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内忧外患极为严重的一个时代,政局极不稳定,这直接影响了现代中国一系列事业的发展,普洱茶自然也不例外。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南侵,南洋交通受阻,兼之疟疾流行,道路不靖,商旅裹足,通货膨胀,茶叶销售跟不上飞涨的货币,加上众多商号和茶厂为资金困扰,生产更为困难,导致普洱茶产业衰落,各种茶庄商号和茶厂公司纷纷歇业。1948年,苦苦挣扎的最后一家普洱茶传统商号——以何璞生为庄主的鼎春利茶庄也歇业,传统的普洱茶庄就这样拉上了最后的幕布。与此同时,民国云南四大茶厂的勉强经营也接近尾声,1950年3月,云南中国茶叶公司及其旗下的四大茶厂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管会接管,从此,云南中茶公司进入中国茶叶公司云南分公司时代,民国普洱茶时代正式终结。

1951年12月“中茶牌”商标注册成功,1952年7月,当时的中国茶叶总公司下发通知,启用“中茶牌”商标,也就是八个红色的“中”字围绕着一个绿色的“茶”字,俗称“八中茶”,这也是云南普洱茶最经典的商标。从1952年起所生产的茶叶包装的文字最上面是倒读的“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中间是“八中茶”商标,下方是倒读的“中茶牌圆茶”繁体字。由于“八中茶”商标中的茶字是手工加盖,因印色之别而有红印、黄印、绿印之称,这期间所生产的茶俗称为“印级茶”。

从1972年起“中茶牌圆茶”停用,开始改称“云南七子饼茶”,上面文字为“云南七子饼茶”下有英文,中间仍是“八中茶”商标,下面文字为“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下面同样有英文,“八中茶”商标中的茶字同样是手工加盖,因印色的不同有红印、黄印、绿印、水蓝印之分,从此开始了“饼级茶”时代。如今,“八中茶”商标是中粮集团下属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茶叶产品的专属商标。

1976年为出口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规范普洱茶商标号,饼茶用4位数字,头两位是该产品创制年份,第3位是毛茶等级,第4位是茶厂编号。当时1是昆明茶厂,2是勐海茶厂,3是下关茶厂。

当代

渥堆发酵技术,普洱熟茶诞生

从1950年到20世纪80年代,普洱茶古茶园遭到破坏,产销量大幅下滑,最致命的是失去了普洱茶的品牌意识和价值,沦落为茶的原料产地,堪称普洱茶觉醒之后的迷失年代或者黑暗年代里。但事物的发展却是复杂而奇妙的,正所谓否极泰来,正是在这个所谓的黑暗年代里,现代普洱茶历史上意义最为重大的技术突破——人工渥堆发酵技术诞生了。

为了满足香港人喝老茶的需求,1973年昆明茶厂在厂长、勐海茶厂、下关茶厂分别派出技术骨干组成考察小组赴广东学习发酵技术。后来在借鉴香港、广东做湿仓加速发酵方法的基础上,成功试制出了普洱熟茶。20世纪70年代末,云南终于实现了普洱熟茶的大规模批量生产。人工渥堆发酵技术的发明,是普洱茶黑暗年代里的巨大突破,它开创了普洱茶熟茶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不仅如此,在1979年2月,云南普洱茶界还由吴启英女士领衔,制定了《云南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试行办法)》,详细制定了普洱茶生产质量标准,生产工艺以及各大厂家的代码(现市场上广为流行的茶唛号都源于此。如:7581的含义为75年、8级茶,昆明茶厂出品的茶砖;7552的含义为75年、5级茶,勐海茶厂出品的饼茶;8653的含义为86年、5级茶、下关茶厂出品的沱茶。),由省公司下发到各大茶厂,成为全省普洱茶试行生产的规范。从此,云南普洱茶产业在生产工艺上上了一个极大的台阶,为现代普洱茶产业的复兴奠定了技术上的基础。

21世纪初:四大国有茶厂改制,普洱茶全面复兴

普洱茶在1984年之前,都是由国家统购统销,以外销为主,生产普洱茶的茶厂也都属于国营企业。改革开放后,沉寂多年的普洱茶开始缓慢苏醒,但前行的步履一直无比艰难。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正式确立。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营茶厂纷纷改制。现在普洱茶的四大茶厂,都是起身于原云南省茶叶公司,由国营茶厂改制而来的。2004年,下关茶厂、勐海茶厂和普洱茶厂相继完成改制,而中茶公司旗下生产普洱茶的企业只保留了昆明茶厂。昆明茶厂在1994年停产,直到2006年才恢复生产。改制后,这四家茶厂目前分别是:昆明茶厂(现名:云南中茶茶业),下关茶厂(现名:下关沱茶集团),勐海茶厂(现名:大益茶业集团),普洱茶厂(现名:云南普洱茶集团)。

民营资本的强势注入,让这些曾经一度面临倒闭的茶厂获得了新的生机,同时,一大批大大小小的民营茶企诞生,完全根据市场需要生产产品,普洱茶逐渐恢复生机活力,开始走上迅猛发展的道路。1996年,普洱茶年产量不到1万吨,2006年,已经扩展到8万吨左右。在短短10年里,普洱茶的年产量几乎年年翻番。2007年,狂飙突进的普洱茶经历一次价格大跳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之后直到2015年度的7年里,在全国茶市普遍不景气的背景里,普洱茶却逆势上扬,价格和产销量都大幅增长。据统计,2015年云南省茶园面积已经扩张到近600万亩,年茶叶总产量达36万吨,其中普洱茶12.9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600多亿元,其中普洱茶的产值也超过了100亿元。

也是乘着中国茶文化全面复兴的东风,普洱茶在21世纪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普洱茶这个特立独行的茶类,“越陈越香”“百年古树”“收藏投资”等等概念,不断颠覆着人们对茶叶的固有思维。在短短10多年间,普洱茶从一个鲜有人问津的小茶类,发展到如今产值过百亿的大茶类,在此过程中,也因普洱茶不断创造出一个个创富奇迹,云南数百万的茶农因为普洱茶实现了脱贫致富。

和产销量的增长相比,普洱茶品牌影响力的强势崛起更加引人瞩目,成为近十余年里中国茶叶界最热门的话题。如今的中国大地凡有茶台处,必饮普洱茶。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17年2月刊

作者|杂花生树

图|段兆顺 李一波 樊韦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