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好茶”到“泡好”茶——技术创新助“利川红”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从唐崖河畔出发,“利川红”走出深山,迈出国门,成为“网红茶”和“国际茶”;20万农民因茶而兴,因茶而富,“利川红”成为“脱贫茶”后,又成“振兴叶”……

“利川红”,何以红?正是一个个极具工匠精神的制茶人潜心种茶、精心制茶,通过技术传承和创新,让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助推“利川红”实现高质量发展。

好茶是“种”出来的

历史长河中,“利川红”款款走来。

茶汤呈玛瑙红的“冷后浑”

19世纪中叶,利川红茶借道宜昌通商口岸走出国门。利川毛坝成为宜红工夫红茶的核心产区之一。

2012年,利川市政府将“利川宜红”改名为“利川工夫红茶”,简称“利川红”。

高山云雾、气候适应、植被良好……生态禀赋造就了“利川红”。“花蜜香、玛瑙红、冷后浑”,独特的品质让“利川红”成为红茶中的翘楚。

曾经,在“利川红”发源地的毛坝,以出口红茶和名优绿茶为主,企及高端红茶市场还有些望尘莫及。

本世纪初,毛坝乡政府聘请专家,致力研究“冷后浑”。原州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黎志炎、利川市毛坝乡原特产站高级农艺师胡家雄等人持续研究并推广“冷后浑”。

“10年时间,‘冷后浑’种植面积从3000亩降到330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利川星斗山红茶有限责任公司首席制茶师邱建红回忆,由于得不到效益,许多村民挖掉“冷后浑”茶树,改种白茶等其他品种。

胡正雄(右)在精选鲜叶

芽茶主要做成了绿茶,做成红茶对发酵等技术要求高。邱建红笑着说:“当时做红茶的原料是采绿茶后剩下的‘边角料’,这倒逼我们进行技术攻坚,研制高端红茶迫在眉睫。”

邱建红和金利茶业董事长王启茂等人先后到福建、云南等地,考察学习金骏眉、滇红等高端红茶的制作工艺。

“好茶是制出来的,更是种出来的”,这是邱建红最大的体会。

“周游”大半个中国后,邱建红回到毛坝,决定从种茶开始,从改变茶农的种植方式和采摘习惯做起。

毛坝乡兰田村距离乡集镇20多公里,当时交通不便,被人们戏谑为“被遗忘的地方”。2010年,邱建红一眼相中这块“世外桃源”。

他带领技术人员对原有的几十亩“冷后浑”去杂提纯,拔掉其他茶树苗,从楠木村“冷后浑”母本园运来茶苗,新发展200余亩。

看到粗壮的茶树被挖了,绿油油的茶叶枯萎了,一些茶农怨声载道,感叹暴殄天物,担心新发展的茶叶没有市场。

不怕有不同声音。为了打消茶农顾虑,邱建红与其签订收购合同,每斤鲜叶按300元回购,但是条件只有一个——“按照我的要求种茶。”

免费为茶农提供“冷后浑”茶苗,改变传统的密植模式,实行单行单株,行距保持1.5米,统一提供有机肥料,禁止使用农药。

单行单株,不仅有利于茶树通风和除虫,产量高,而且便于日常管理和采摘。

经历寒霜之后,老茶树有的叶片开始枯落,新发展的茶园安然无恙。这时,茶农更加信服邱建红。

看到茶叶原材料重要性的,并不止邱建红一人。

嘉润茶业掌舵人谢文英饱受农残之苦,决定在深山潜心发展茶园。她10年坚守种有机茶,处处追求极致。2020年,谢文英的杨家坡茶园通过德米特转换期认证,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德米特认证的有机茶园。

谢文英在茶园

传承创新“接力”攻关

好的原材料只是“利川红”打入市场的第一步。“利川红”何以红?红的身后,离不开天赋异禀的资源,更离不开一代代茶人的孜孜追求、数十年如一日的传承与创新。

“曾经有人问我,‘利川红’关键控制点在哪个地方,我的回答是任何一道环节都是关键控制点。”做红茶32年的邱建红如是说。

邱建红将制茶比作炒菜,追求那种少放佐料的烹饪方式,让茶叶少一分工艺香,多一分“自然味”,天然香味、鲜爽可口、回甘无穷。

一有时间,邱建红就泡在茶园

2012年,到了新发展茶叶的采摘季。邱建红通过反复实验,致力将嫩绿的芽茶做成红茶。2013年中秋节,第一批新产品上市。这一年多时间,他将做出的茶叶四处送人,请人尝味道、提建议,然后再回到实验室改进技术。

为解决红茶萎凋不均的技术难题,邱建红发明专用的电萎凋槽,提高了红茶品质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他设计出独特的“四初八精”加工工艺:在特制的萎凋槽内萎凋、小机械揉捻、容器发酵、提香等若干工序,都力求掌握最佳火候,单说烘烤,先毛火、后摊凉,再低温,都有最佳数据。

功夫不负有心人。汤色金黄通透,液态玉润澄澈,口感细腻爽滑,滋味回甘醇厚……经过邱建红的技术创新,“冷后浑”走出深闺人人知,不仅在“中茶杯”等国内各项比赛中捧回无数荣誉,还从唐崖河畔走到东湖岸边,在2018年成为武汉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

同样身处毛坝镇的胡氏茶园,有着200多年的种茶制茶史,至今已传承八代。《五法》《七章》《三十六决》世传技法,让茶味独具“三韵七道”特色。

胡氏茶园第八代制茶人胡正雄,放弃“铁饭碗”,全身心投入到茶园发展中。

“祖上传下来的是技法、是经验,但是时代在不断进步,产业在不断更新,为了更好发展茶叶、传承胡家茶园,我还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作支撑。”胡正雄说。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基地做“冷后浑”茶树基因提纯复壮的课题研究。

胡正雄(右)在精选鲜叶

胡正雄在传承中创新,在技术、模式、营销、产品等方面不断突破,将胡氏茶园发展为集高品质原料基地开发管理、茶树良种育种育苗、茶叶技术研发和名优茶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茶叶产业基地。

2013年,王启茂再次下沉车间,对利川工夫红茶生产工艺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进和创新,并获得利川工夫红茶生产工艺的发明专利。

夏秋茶迎来“春天”

6月,阳光灿烂,气温回升。无论是茶叶传统产区的毛坝镇和忠路镇,还是新茶区的沙溪乡和文斗镇,茶园里双手舞动的采茶人,依然随处可见。

以往,春茶采完后,许多茶农要么出门务工,要么转型做民宿,很少有人“垂怜”夏秋茶。茶园里的夏秋茶,除收走一小部分外,大多被白白浪费掉。

夏秋茶没有春茶鲜嫩,但是,受气候影响,芽叶生长快,叶肉厚,叶质粗而硬,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

夏秋茶纵有千般好,却因无法摆脱苦涩味、价格低,被许多茶企和茶农所放弃。

在保证“冷后浑”品质后,邱建红来到文斗镇,花6年时间,对夏秋茶进行技术攻关,助其摆脱苦涩味。

“老叶嫩杀、嫩叶老杀”,即夏秋茶杀青的时间长些、脱水程度重些、杀青叶含水量控制低些,利于保持叶色和做形。

8个字的技术要领,邱建红却做了无数次的实验。邱建红坚持“看茶制茶”,根据不同产地、不同采摘时间等要素,从温度调控、发酵时长等不同环节来尝试。

要做就做最好,口感和外形等必须都满意才行。邱建红将研制失败的红茶悉数扔掉。有一次,他将价值3万元的不合格红茶,全部销毁掉。

通过不懈努力,邱建红终于掌握技术,让夏秋茶告别苦涩味,与春茶平分秋色。

“通过技术攻关,夏秋茶让茶农实现了增收!”邱建红说。6月,在文斗镇,鲜叶收购价每斤最高达到50元左右。

夏秋茶的充分利用,不仅延伸拉长了茶产业链条,而且慢慢改变茶农“夏秋无收入”和茶叶资源浪费的状况,极大地提高了茶产业附加值。

近年来,有了技术支撑,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助力,利川市夏秋茶发展正在“春天里”。(张宝训 蒋姮 秦卫飞)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学习强国、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