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坦洋工夫,道不尽百年岁月的阵阵茶香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古老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动荡、沉沦、重生再到伟大复兴。

  百年沧桑,苦难辉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富民强,百业复兴。茶以一叶之轻,牵民生乃至国家民族之重。绿、黄、白、乌、红、黑,六大茶类,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茗星”璀璨。爬梳百年茶史,重温传奇佳茗,品味经典味道,尽在“百茶百味”。

  “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透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白银用斗量,船泊清风桥。”

  朗朗上口的歌谣,传唱着19世纪中叶坦洋村的繁盛景象,道不尽坦洋百年岁月的阵阵茶香。

  张天福与“坦洋工夫”的情缘

  1935年,“坦洋工夫”作为英国皇室指定特供茶而蜚声海外,福安社口作为“坦洋工夫”的中心产区和集散地,水陆交通方便,又是福安、寿宁两县交界的要镇。因此,尽管离省城路途遥远,但当时的省建设厅还是决定在福安社口设立茶业改良场。

  张天福先生说目睹“坦洋工夫”几经沉浮,最高兴的事有两件,第一件就是当时作为茶业改良场第一任场长,他积极改进红茶的制作工艺,由日本引进了全套红茶机械制造设备(现尚存伊达式揉捻机、红茶干燥机各一台),并于1937年投产,1938年便成功制茶28箱,以每百斤130元港币的高价出口香港,引起轰动。

  另一件事就是看到这么多“坦洋工夫”的企业、喜欢“坦洋工夫”的茶人汇聚于此,福安市政府又对重塑“坦洋工夫”品牌如此重视,让他非常欣慰。

  张老在福安茶科所的宿舍

  欣喜之余,张老也对“坦洋工夫”的发展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是希望“坦洋工夫”的企业在包装产品,打造品牌的时候,摒弃过度包装,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保证和提升产品的品质上;

  其次,目前红茶界风行采用独芽来制作极品红茶,价格奇高。张老说独芽茶其实有利也有弊,希望“坦洋工夫”在做好茶、卖好茶的同时,能保持传统的制作工艺,采用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做老百姓喝得起的红茶。

  “坦洋工夫”茶香弥漫巴拿马

  据史料记载,1915年“坦洋工夫”红茶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酒”一起获得金奖,从而奠定了世界名茶的地位。福安人一直以“坦洋工夫”获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金奖为荣耀,近百年来他们深记着“巴拿马”的名字。

  2008年,11月28日,一个久违的惊喜在福安茶界爆开了:“坦洋工夫”红茶获“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的历史档案找到了!

  宁德市茶叶协会原会长、退休干部叶乃寿曾诉说了自己与侄儿林桂斌寻找档案的经过。

  几经周折,他们在上海图书馆文献中心同志的帮助下,查到了《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要览》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农业调查报告》。但这两本书只有巴拿马赛会概况,并没有福安商会茶获奖记录。

  后来,叶乃寿给在北京茶业协会福安分会任秘书长的侄儿林桂斌传去相关资料,并要求他在北京协助查找。林桂斌几次来到国家图书馆,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从缩微资料库中,查到了共有303页的《中国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记实》一书,书中第191页详细记载着福安商会茶等中国21种茶品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的史实。

  经图书馆老专家确认是原本书籍后,并请图书馆缩微中心帮助复制该书。现在,该书缩微复制书被移交至福安市档案馆收藏。至此,福安商会茶——“坦洋工夫”红茶获“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有了原始证据。

  2008年,“坦洋工夫”重返巴拿马受到外国朋友的热烈欢迎

  千锤百炼坦洋红

  “坦洋工夫”之所以能驰名中外,原因在于其精致讲究的制作技艺。千锤百炼的工艺造就了坦洋工夫红茶的漂亮外型与酵厚滋味以及浓郁细腻的迷人香型。

  对于闽红之首的“坦洋工夫”来说,它的采制有着复杂的工序。红茶工艺,从民间药用开始,不断臻于精制。由绿叶到红茶,要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诸多工序,方能成为醇厚香甜的饮料。

  坦洋村里曾经繁荣一时的坦洋工夫大型作坊

  在坦洋村,还可以看到一些茶农家里依然留着烘焙茶用的焙窟和焙笼,其最后一道工序类似于武夷岩茶的炭焙工艺。炭焙使茶叶保持特有的活性与浓香,而不仅只起到简单的干燥与贮存作用。有很多坦洋工夫的传说与正山小种有关,同时,据说百年多前在这个地方为官的安徽籍官员又带走了红茶的制作技艺,最后才有了祁门红茶。

  以当地的菜茶来制作的“坦洋工夫”品质最为优良——茶籽随风飘落遍布满坡所以称作“菜茶”,只是产量较少。

  “坦洋工夫”是全发酵茶,茶叶品质要求“红汤红叶”。其大体上的制作流程包括了萎凋、揉捻、发酵、烘焙四个步骤,真正工夫茶的意思,就是需要极用心并且花费很大精力来制作的。每个流程都必须要有精准的技艺,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萎凋和发酵这两个步骤。

  萎凋是第一步骤,因此要准确地掌握好相应时间,多一分多几秒都有可能影响后面的流程。而发酵过程则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关键,坦洋工夫红茶特有的色、香、味特征就在这个流程中得以体现。所谓“萎凋一揉捻一发酵一干燥”这些工序,每一道都有很多决窍。

  在坦洋,原始的人工制茶技艺渐渐舍弃,取而代之的是机器制茶。毕竟,机器制茶是比人工要快十倍甚至百倍,这是市场与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但茶人们依然怀念经典,所幸,在这些地方仍然可以看到手工的精品,这既是一种追溯怀念,更是原始生态与精工细做的尊崇。

  现在,对于这方土地来说,在曾经的辉煌与历史之上,人们更多把眼睛投向了前方。在坦洋工夫越来越有影响的今天,如何保证优良的生态环境以及优良的品质成为最重要的课题,只有这样,才有不断持续发展的更美丽前景。

  致富文旅续写百年茶梦

  现如今,三产融合也在促进坦洋村走向新的发展。2020年,坦洋村成功入选了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组织的“春季踏青到茶乡——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当地以坦洋村为中心,围绕茶主题开发了坦洋茶谷,主要有真武廊桥、横楼、坦洋古民居、坦洋茶场等旅游线路节点,涵盖历史文化及古建筑展示。

  “例如廊桥的建造技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用一根钉子,完全通过榫卯的方式建成。这座桥既是茶叶交易场所,也是乡民祭祀祈福的地方,成为坦洋村入口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在整个福安也有很多座,成为了与茶相关的另一个文化符号。”福建省非遗项目坦洋工夫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阮润春说,在茶乡走走停停,若想住下,则有坦洋原汁原味的古民居在静静等候。

  如果你有机会去福安走一走,会发现这里的茶旅少了“商业气息”,更注重原汁原味。坦洋古民居具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建筑风格,尤其是屋脊垂鱼,是坦洋民居的一大特色,寄托着老百姓趋吉避凶的良好愿望。

  有的看、有的住,还有的学。近些年,游学活动在当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参观茶博馆,体验采摘、制作工艺,学习冲泡技巧,一趟游学也是课程满满。浸染在茶香中,让生活和学习都慢下来,或许才能细品到坦洋的真滋味。

  来源于:茶道传媒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