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青木川

       摘要:茶产业的发展,从种植到销售贯穿了三个产业形态,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从时间上看,新苗种植到可采摘鲜叶需要三到四年时间,而鲜叶的采摘一年一周期,这些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如果没有一个坚持不变的产业政策,没有政府部门长期一贯的支持和扶持,没有企业多年努力的创业,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很难延展,更谈不上产业做大做强。当前文化与经济一体化,正成经济发展重要特征和趋势,文化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大,经济的文化取向日益强烈,二者互为促进互为渗透。

青木川古镇

  再见备受瞩目的青木川

  “魏富堂是1952年春天被人民政府枪毙的。枪毙他的时候油菜花正开,山里山外明黄一片,蜜蜂嗡嗡地飞舞,太阳暖暖地照耀,这样的季节是分田分地真忙的季节,是农民翻身解放的季节,是欢欣鼓舞的季节。”这是著名作家叶广芩长篇小说《青木川》的开篇句。

  我们一行人也是这个季节来到了青木川,一切都如作家所描写,不同的是没了分田分地,而茶山上采摘茶叶的茶农们是真忙,自然欢欣鼓舞依旧。早餐后按行程计划是参观游览青木川古镇及魏氏庄园。

  青木川古镇属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最西南的一个小镇,此地陕甘川三省交界,据县志记载,小镇始于明朝中期,建于清朝中晚期,鼎盛于民国时期,小说《青木川》讲述的就是镇子鼎盛时期的故事。后因历史变迁随着铁路公路的开通,青木川镇失去了往日优越的交通要道位置,繁华褪尽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所幸的是,青木川古镇也因人们的淡忘和位置的偏僻得以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历经几十年的历史风云和沉寂,青木川再次走进众人视野,引起社会关注,成为旅游热点,使这个静默于秦巴山深处,几乎被世人遗忘的陕西西南最偏远小镇备受瞩目,正是小说《青木川》的问世。

  镇子不大,但很齐整,金溪河居中,自然就把老街新街隔成对岸。连接老街和新街的廊桥,就是《青木川》小说中风雨桥原址上的新桥“飞凤桥”了。老街新街都依河岸而建,从建筑风格、建筑外墙色彩及建筑高度很容易区别新老街道。猜想建新街,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更完整地保护老街上原汁原味儿的民国古建筑群吧。

青木川古镇

  毕竟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完整原生态的民国民居古镇为数不多了。在新街的一个临街角小二层楼的一楼,一间仅有十个平方米的小门面书屋,门口挂着一招牌‘辅仁书屋’,同行者介绍说,这家书屋主人就是魏富堂长子开的,他主要售卖《青木川》这本小说。大家听说是“魏司令”的嫡亲长子书店就抢着往里拥,都想亲眼目睹一下统治青木川长达二十几年,富甲一方名震陕甘川三省的传奇人物的后人。长子名叫魏树武(据说他和父亲长得很像)现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个子不高看上去很精神。由于是上午十点多,老人刚开门,才把小书屋收拾停当,还没来得及歇息喝杯水就被我们这群突如其来的过客惊扰。

  屋里站不下,大多数人站在店门口伸着脖子往里看。老人不说话,面带微笑,看着我们眼睛十分有神,从他的眼神里看懂了,他知道我们想知道啥、想看啥、想问啥。看着他淡定的微笑神态。似乎我们之前兴奋中想问的话题,一个都说不出口了。我伸手取下了墙边书架上《青木川》书说,我能买一本吗?他说,可以!我又说,您能给我签个名吗?他说可以!他从桌子上拿出一小片纸和一支笔,让我写上我的名字。之后我拿出手机说给您付钱,他说我只收现金。这把我突然难住了,没拿钱包更没有现金。恰巧同行者一美女带有现金,她冲着大家说,都有谁还要书我统一付钱。她这一句话十几个人,人手一本书。

青木川古镇建筑

  当然,大家买书一为看书,二为得到‘魏司令’长子的签名。告别了书屋,一行人稀稀疏疏的把新街老街走马观花的溜达了一遍。

  再品个中滋味的青木川

  从青木川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读小说《青木川》,追剧由《青木川》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代枭雄》。当夜以继日忙完这两件事后发现无论电视剧还是小说皆为匪气,没有茶香!这对爱茶人来说实在是痛苦而又遗憾的事。因为青木川产茶,还产好茶,并且历史悠久。

 青木川古镇茶园

  据史料记载,青木川茶叶历史可追溯至周秦时期。《华阳国志、巴志》记:“武王克殷……实得巴、蜀之师。桑、麻、蚕、茶……皆纳贡之。”说明巴蜀在西周已开始人工种茶。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考证记载:“自秦人取蜀后,始有茗饮之事”。

  公元前306年,秦惠王伐蜀凿金牛古道已通巴蜀,青木川属金牛古道北段,地处陕川甘三省交界,扼其要冲,是川陕唯一必经之地。秦蜀相通,茶叶作为贡品和商品,沿金牛道进入中原,巴蜀茶文化及种植向北传播,青木川便是第一站。

  公元前306年,秦惠王伐蜀凿金牛古道已通巴蜀,青木川属金牛古道北段,地处陕川甘三省交界,扼其要冲,是川陕唯一必经之地。秦蜀相通,茶叶作为贡品和商品,沿金牛道进入中原,巴蜀茶文化及种植向北传播,青木川便是第一站。

  陆羽在《茶经》中记:“梁州生褒城,金牛二县山谷。”可见“金牛”在唐朝时已是产茶区,按当时划分全国八大茶区属山南茶区。著名茶学专家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写道:“茶树移入四川后,首先向北迁移”。

  青木川在先秦及汉唐时期是巴蜀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有西秦第一关之称。青木川自然成为茶树北传的“中转站”,在青木川安乐河古道边,至今还存有宋明两代时期的盐茶关遗址。是宋明两代推行“榷茶”制及“茶马贸易”的历史见证。清代随着国势衰落、茶叶贸易受阻,鸦片输入和茶农不堪日益加重的税负,纷纷弃茶易行。

  民国时期停滞不前,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宁强仅广坪、青木川有零星茶园分布,总面积不过200余亩,呈现荒废或自生自灭状态。在青木川相关茶史资料中记载,在南坝村四组杜姓村民家房后有不足一亩老茶园,其主人讲是他爷爷的爷爷从四川引进,考其先祖杜姓墓碑,是清道光二十二(1842)年立,可见茶园已有百余年以上的历史。

  青木川地处秦巴腹地,米仓山脚下,嘉陵江上游,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山地肥沃。优越的自然环境很适合茶树生长,所以青木川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悠久的文化历史,这里自古产茶,而且产好茶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

  改革开放后,大力推进茶产业发展,当地政府下大力气扩大茶叶生产及种植,古老的茶区迎来了生命中的“梅开二度”,宁强县把茶叶产业作为线上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截止2019年全县茶园总面积16.5万亩。干毛茶总产量9749吨,茶叶综合产值14亿元,主要产品有宁强雀舌和金牛早,目前统一在汉中仙毫品牌之下。品种由过去单一的绿茶,相继开发和形成了以绿茶具特质、红茶具特色、白茶和茯茶具特点的茶产品结构,绿茶更以宁强雀舌、毛尖等名优绿茶作为市场青睐的产品代表。

  然而,在长达30万字的小说《青木川》里“茶”的出现、描写仅有18处。最细致也是用字最多的300字来自书中第144页。此处我们了解到的茶,既非是雀舌,也非是金牛早,而是描述当地一款名叫“老鹰茶”的茶。

  书中写道:“冯明看那茶,淡绿色,有股清香之气,连赞好茶。媳妇说是今春丈夫从观音岩上采下来的老鹰茶,……问怎么叫老鹰茶,儿子说茶树长在高海拔的绝壁上,只有老鹰才能落脚的地方,所以叫老鹰茶。……每年只有个把身手矫健的山民才敢攀上去采摘,数量有限,珍惜异常。老鹰茶明朝时就开始供奉朝廷,一年也不过一二十斤,要小心包装,派专人护送京城。……魏老爷喝了一辈子,就认这个茶,胡宗南送给他西湖龙井,他喝不来,都交给小赵煮了茶叶蛋。”而作家所写当地老鹰茶还有另外一种解释。

  “老鹰茶”称茶不是茶,本是樟科的木本植物,挺拔高大,四季常绿;当地村民采摘树细嫩芽叶,经晒干或烘干而成。老鹰茶含芸香油很多,也含多酚类化合物,泡饮时清香中夹杂些鲜花香,滋味厚实,先涩后甘,在伏夏饮用更觉得清暑解渴提神。

  暂且不说“老鹰茶”的出处,仅就全书关于青木川当地茶的描述,此处是唯一一段最详细的描写。而书中其他地方关于茶的描述,大多是一两句,甚至是一笔带过。

  书中106页还有一处近百字,描述北京吴裕泰的茉莉花茶。这样写道:“校长谢静仪正坐在藤椅上看书,桌上瓶里插着几支隔年的干苇花,一杯清茶,在铺着花格布的小桌上悠悠散着热气,为房内增添了些许温馨。谢校长说着用小细茶壶给许忠德倒了杯茶,说是北平吴裕泰的茉莉花茶。”

  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代枭雄》,该剧播出是在2014年,由孙红雷、陈数主演,当时全国十几个省级卫视台几乎同时播出。一时间“青木川”红遍全国大江南北,就是这个红极一时、长达45集的电视剧,关于“茶”的片场比起小说中的描写更是少之又少。虽然剧中不缺喝茶场面,但喝茶更多的场景,或是个道具、是个摆设、是个过渡,也只是秒秒钟的画面一晃而过。

  剧中唯一正式展现喝茶场景的是在第30集,片长不足十分钟;赵素影、程立雪、魏老爷三人喝茶,且喝的还是大红袍茶。

  小说《青木川》是2006年12月出版发行,从1989年到2006年是宁强县茶产业发展最快,最迅速的时期。如1989年新研制的名茶“金牛早”,1992年又开发了名优茶“宁强雀舌”,2000年开发新品“绿笋针茗”,这些宁强地产茶一经问世,就获得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和好评,产品更是在省内外各种展会及评比中屡屡获奖,名扬四方。

  在作家写《青木川》时,宁强不仅产茶,而且有名优品牌及上等的好茶!那么,为什么在小说和电视剧里几乎没有展示和凸显宁强地方茶史和茶产品呢?只能说明当时主管茶产业方面的相关部门和领导思想保守,还没有意识到文化宣传对产业拉动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青木川古镇因《青木川》小说和电视剧云开雾散、重见灿烂阳光。古镇不失时机加快老街和魏氏庄园的修复开发,文化旅游,项目拉动,一时间轰轰烈烈的青木川文旅正式闪亮登场。老街、庄园、核桃馍、木桶鱼……让山外的人们对这个偏居一隅的民国小镇刮目相看。无疑《青木川》成功的成就了青木川古镇,文化拉动旅游,项目带动产业,百姓家门口脱贫致富,在这里都一一得到了证明。

青木川古镇建筑

  看了,玩了,吃了,唯独没有喝的,茶叶在这场文化的盛宴里缺席了!

  近几年因一部电视剧或一部小说而成为网红打卡之地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无独有偶,几年后《那年花开月正圆》电视剧播出了,一时间火了泾阳周家大院,更是火了泾阳茯茶。在剧中关于茯茶的大量场景以及茯茶历史的植入,不仅让观众解读了茯茶的文化,更让人们感受到茯茶的魅力所在。

  从此,茯茶在全国民众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茯茶产业借机大发展,销售额迅速攀升。茯茶成了陕西人走亲访友的首选礼品,也成了陕西的名片。记得电视剧播出不久去深圳出差,特意选了款茯茶,当把茶拿出送给朋友时,朋友直接问到,“这个茶是不是那年花开月正圆里的茯茶?”我说就是,他说那一定要喝一下。

  这就是文化侵入的神力。都说要抓住机遇谋发展,什么是机遇,当机遇来了,该如何抓住,又是由谁来抓住呢?这些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和焦虑。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脱离不开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努力工作。特别是茶产业的发展,从种植到销售贯穿了三个产业形态,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从时间上看,新苗种植到可采摘鲜叶需要三到四年时间,而鲜叶的采摘一年一周期,这些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如果没有一个坚持不变的产业政策,没有政府部门长期一贯的支持和扶持,没有企业多年努力的创业,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很难延展,更谈不上产业做大做强。当前文化与经济一体化,正成经济发展重要特征和趋势,文化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大,经济的文化取向日益强烈,二者互为促进互为渗透。不注重文化的经济也最终会丧失其存在和发展。

  其次,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力量是私营企业,私营企业在品牌建设和形象宣传上受企业自身规模、产品、地域、市场、资金和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力度和深度及广泛性上都是有限的。企业更多的是直接市场。而公众形象树立,区域品牌建设,这些广泛而具有战略宏观的把控就需要依靠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因为公共地域品牌宣传,受益的不仅是茶产业,最大的受益者是当地百姓。茶文化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对当地的经济、文化、旅游等民生产业发展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此图来源网络)

  宁强县茶产业发展虽然错过了《青木川》,如今抓住了《青木川》这块金子招牌正在加快发展建设的步伐迎头追赶。2014年由陕西省宁强县千山茶业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对青木川镇清代古建筑群落瞿家大院,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在修复大院同时,公司开发和利用了大院周围的几百亩山峦和土地,疏通渠道,开辟茶园。茶园与绿山相融,古宅与茶园相伴,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展示在我们面前。公司注册的“青木川”牌茶叶已成为青木川镇文旅的又一品牌。再去青木川镇住瞿家大院、看魏氏庄园、逛民国老街、吃核桃馍、喝“青木川”茶齐全的一条龙服务,你来了,感受便在了。

  作家叶广芩说,青木川名字很像土匪出没的地方。据说因镇子上有一颗大青木树而得名青木川。又一说为川道里树木青葱茂密而得名。不论怎么说,青木川古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个有故事。的好地方。

文:茶文化经济学者 吕云

图:亚太茶业全媒体西北大区

本文获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