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保健角度喝茶

找到约336条结果 (用时 0.104 秒)

熟茶经典传承史(三大熟茶经典)

《经典熟茶产业发展白皮书》节选文章之四

概要:

1、熟茶界的经典传承

四大茶厂——勐海系茶厂——熟茶2.0品牌——科技熟茶。

2、三大经典熟茶文化

以“大厂技术派、勐海味”为代表的传统熟茶1.0经典;

以“清洁化、精细化、高端化、国民化、新茶饮”为趋势的熟茶2.0经典;

以微生物研究与大健康产业为趋势的康养熟茶3.0经典。

3、兴海茶:做经典熟茶文化的集大成者,开启康养文旅熟茶新时代。

80年代普洱茶的生产格局是:

老大哥:广东普洱茶(民间称之为广云贡饼),出口数量最多。

二哥:云南普洱茶,出口数量第二。

小弟:全国许多地方生产普洱茶。

亲戚:境外的东南亚生产“边境普洱”。香港茶商在东南亚,比如泰国输出普洱茶生产技术。

这意味着,普洱茶变成一种工艺,全世界都可以生产。80年代初中期,云南普洱茶进行了生产技术与品质大升级,升级后的普洱茶,以过硬的品质,最终赢得了市场,许多专业茶客与消费者只认云南普洱茶。90年代,在港台商人的引导下,海外形成“普洱茶等于云南普洱茶”之共识。21世纪初,云南利用传统销区的共识,推动原产地保护,从地方标准到国标,强制普洱茶为云南独家所有,只有在云南生产的才能叫普洱茶,否则非法生产。

现代熟茶从70年代诞生以来,走的是“从正宗到经典”之路。

80年代,普洱茶出口热,大量茶从香港中转日本、法国等地。销香港本地市场的,香港茶商坚守品质,而中转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倒手乱做,反正那些地方的人也不懂普洱茶,以赚快钱为主。

80年代中期,云南熟茶工艺成熟,品质控制较好,但国内许多地方才上马普洱茶,生产的是质量参差不齐的“试验品”,遇到出口热,全部脱销。由于乱做有理,许多生产经营者把老外当人傻钱多的“小白鼠”。乱相主要有二:一是用炒青、烘青等料发熟茶,苦涩不化,喝了没保健功能,还对身体有害。二是工艺不到位的次品熟茶,仓储转化不到位的半成品普洱茶,大量经香港行销欧洲日本,最终坏了普洱茶的声誉。

由于,云南产的普洱茶坚持品控,原料好(大叶种做普洱得天独厚,云南高原阳光的优势适合做晒青原料),工艺经十年发展已成熟,加上大叶种、高原阳光造就的阳刚的茶,特征明显,辨识度高,消费者喝多了,就只认云南普洱茶。于是,市场开始形成共识,普洱茶云南产的最正宗,其他产区的开始边缘化。到了九十年代,市场共识:普洱茶等于云南普洱茶。

云南普洱茶在80年代产生正宗观念(市场认为云南产的最正宗)。到了90年代形成经典茶文化(90年代,台湾人为普洱茶构建经典传承谱系,比如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三大传承,四大茶厂,国家保密技术,经典茶品等)。21世纪则是经典茶文化引领产业大发展。

纵观建国到现在,云南普洱茶无疑走的是,从边缘到正宗,从正宗到经典,从经典到大产业开发的产业蝶变之路。

熟茶的前身——香港发水茶,源自对民国普洱茶经典——红汤茶的仿制,经广东发水茶的进一步完善,到了70年代,在云南人的努力下诞生了现代熟茶。其经典传承脉络很清晰:民国红汤茶→香港发水茶→广东发水茶→现代熟茶。

现代熟茶自1973年试制,1975试制成功并技术定型,1979年向全省推广,进行技术扩散,80年代初技术大升级,到了1985年左右技术成熟,能生产高品质深受销区欢迎的普洱茶,市场逐渐形成“只认云南普洱茶,普洱茶等于云南普洱茶”的传统,这也为普洱茶最终于2008年花落云南奠定了基础。

这背后无疑是,熟茶创世纪的三大茶厂——昆明、勐海与下关的功劳,它们在70年代将普洱茶带入了熟茶新纪元,到了80年代通过技改奠定了云南在普洱生产领域的正宗地位,并在70年代末将生产技术推广到全省,普洱茶厂、宜良茶厂、澜沧茶厂、景谷茶厂等也纷纷生产普洱茶,这可谓三大经典大厂的开枝散叶。一个勐海味养活与成就了无数勐海系茶厂与在勐海建熟茶生产线的厂家与品牌。下关不但缔造了销法沱的传奇,而且通过技术与人才输出,开启了南涧凤凰沱、临沧银毫沱(当年,普洱沱茶只准下关茶厂生产,80年代后期临沧茶厂在对标下关沱的同时,私下派人到勐海茶厂学发酵技术偷偷做普洱沱茶)等泛下关系沱茶传奇。昆明茶厂作为省公司的嫡亲长子,不但输出生产技术,而且还在普洱茶生产供应方面与省内的一些茶厂进行深度合作,推动了许多地方的熟茶产业化进程。1980年云南省茶叶公司决定将全省的普洱茶(勐海、下关两厂除外)调入昆明茶厂统一拼配出口。当时调入昆明茶厂的有普洱、景东、景谷、澜沧等厂。

90年代到2014年,普洱茶在台湾与大陆相继兴起,生茶追山头,熟茶、中期茶认大厂,是茶商与消费者的共识。勐海、昆明与下关三大茶厂,以“大厂技术派”笑傲熟茶江湖,其开枝散叶,徒子徒孙随处可见,市场拥趸无数,可谓熟茶界第一大江湖门派。许多老茶客,喝熟茶只认大厂,喝大厂熟茶放心。大厂茶,成为历史文化、技术、品质与实力的象征,构成了现代熟茶的第一个经典。

2015年,高端熟茶、国民熟茶与小青柑、茶化石受到市场追捧,标志着熟茶从1.0进入了2.0新时代,这其中高端熟茶带了“活性”革命,标志着新派制茶理念的兴起。自此,熟茶界不再是大厂技术派一统江湖,老派与新贵开始平分秋色。但在品牌影响力与产业规模开发方面,大厂茶仍然执行业之牛耳,高端熟茶新锐品牌更多的是在小众圈子里吸粉。由此看来,新品牌与高端制茶理念,要长成大树,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真正的时代经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熟茶一直缺高端市场,长期被当成保健的茶、品饮的茶,投资收藏以生茶为主。

普洱茶在80年代被当保健品卖,开启了熟茶的健康价值,90年代的投资收藏热,熟茶也要摆几年口感改善与升值再卖。可见,熟茶是有存放改善品质的传统。

但是到了2006年,大家都去追新茶,在厂里拿到茶,转手就能赚差价,谁还愿意等茶饼醇化后再卖?生茶工艺简单,收点原料压个饼,就能马上喝,马上上市交易,故很适合炒作新茶的模式。以前,熟茶工艺复杂,生产出来堆味重,不适合品饮,也卖不起价,大盘商或订制商进货后,要建仓摆放几年去堆味,价格卖得起来,有丰厚的利润空间,才大规模推向市场。但到了抢到就是赚到的疯狂年代,半成品的熟茶工艺——轻发酵与适度发酵,被速成普洱工艺——重发酵所取代,茶厂纷纷将茶叶发得过熟,这样堆味轻,喝起来顺口,新茶就可以喝,可以上市交易,但发过头会影响熟茶的健康物质与风味物质,也缺乏活性,没多少后期转化价值。

这就是2006年之后,市场形成的熟茶品饮价值不高,没存放价值的原因。既然熟茶上不了台面,大家就转而去追求生茶,2008年起山头纯料生茶兴起,生茶的高端市场被激活。自此,普洱茶出现了古树与台地,纯料与拼配,生茶与熟茶,古纯派与大厂派之争,在高端喝茶圈子里,前者意味着自然、生态、稀缺、高端、尊贵、品饮价值,而后者意味着大工业化、批量供给、不生态,有口感无气韵,卖给不懂喝茶的人喝……

2015年高端熟茶的兴起,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市场观念的拨乱反正,用原料升级与活性革命补上了传统熟茶长期缺失的高端环节。熟茶由健康的茶、品饮的茶,升级为:健康的茶、品饮的茶、收藏的茶、审美的茶,中高端市场与大众市场相辅相成。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高端熟茶的活性革命,其实是对熟茶1.0时代的轻发酵工艺的再认识。上文说过,80年代熟茶技术大升级最大的贡献是,形成了三七开的轻发酵工艺,熟茶发酵七成左右,三分靠仓储脂化后熟,这样制作出来的熟茶,自然非常有活性。这就是我们喝大厂生产的老熟茶,经常有喝老生茶的感觉——回甘生津气韵足,有些放了十多二十年的熟茶,还有叶底返青现象。

由此可见,轻发酵、适度发酵,本来就是大厂的优良传统,而重发酵也不是将茶叶发得过死,而是发得成熟度较高,但不影响茶叶品质。熟茶发酵以发透,保持活性为宗旨,也就是“透活”为上,以发酵不足、发酵过死为下乘,只要避免轻发酵的半生不熟(没发透),重发酵的发过头,传统熟茶的三大发酵模型——轻发酵、适度发酵、重发酵,都是熟茶生产的优良传统。

2006年以后,重发酵盛行,其带来的弊端并不是采用重手法,而是火候没掌握好,在提升成熟度的同时,将茶叶发过头了,发死了,叶底僵硬,大量益生菌死亡,茶叶有效成分大量消耗,从而失去活性。如今推行高端熟茶的原料与活性革命的新派茶人,大都是2006年以后做茶的,他们遇到的熟茶都是重发酵,而且是发酵过头的重发酵统治熟茶时期生产的,自然他们对熟茶不感冒,希望能像古树生茶那样提升熟茶品质,于是古树熟茶、山头熟茶、春茶发酵的熟茶等概念兴起。解决了原料问题之后,他们发现重发酵发过死的弊端,希望能发轻一些,让茶叶能像生茶一样长期转化,于是他们一边尝试发轻,另一方面复盘熟茶的传统工艺,发现在96年之前生产的熟茶,大都发酵较轻,发七成左右,96年到2005年是适度发酵(发八成左右)占主流,2006年到2014年,则茶叶发得过头,重发酵让茶叶品饮价值不高,失去存放价值。

由此,以五正熟茶、润元昌为代表的新锐品牌,就从历史深处打捞出轻发酵,并系统化提升工艺,形成熟茶的轻发酵体系。而巅茶等注重原料与活性的茶企,则从古树熟茶入手,从民国小堆筑茶工艺入手,探索熟茶新工艺的可能。民国筑茶是放在竹筐里,而古树茶稀缺昂贵,很难采用大堆发酵,往往只能发小堆,而且堆子小,更容易实现精细化生产与采用更严的品质管控,这就是巅茶竹筐小堆熟茶离地发酵工艺出台的背景。从此,做熟茶,除了地堆大堆发酵,还有小堆离地发酵等更多选择……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70年代创制熟茶时,也尝试过小堆发酵,但最终让熟茶技术定型的是大堆发酵,此后地堆大堆发酵法就成为了传统熟茶发酵的代名词,小堆熟茶可能偶尔也有人发,但仅仅是大堆发酵的小点缀。2005年以后,茶界才有人开始系统性探索小堆发酵技术,2015年起小堆发酵成为熟茶的一个主流发酵方式。

传统熟茶在补上高端一课之后,还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真正进入大健康时代。

科技与熟茶结缘其实很早,80年代昆明茶厂与云南大学微生物研究所合作搞清楚了普洱茶微生物发酵机理,法国人甘普尔主导沱茶医学临床试验研究,一个是为了做出高品质的茶,另一个是为了用科学实证手段揭示普洱茶的保健功效。自此,大家都知道,要做出高品质的熟茶,离不开科技,尤其是微生物研究,要证明普洱茶的保健价值,也要从科研手段入手,要分析熟茶风味物质的成分,怎样让风味物质更多地呈现出来,还是离不开科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只要不深入,传统师傅的制茶经验就够用了,只要深入下去,就离不开科技,越深入,科技越起决定性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普洱茶的发展,是由农业普洱到工业普洱,再到文化普洱,最后是科技普洱与人文普洱的原因。

我们要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角度来认识普洱熟茶。这就是这本熟茶白皮书,将科技熟茶列为熟茶的三大经典之一,并提出了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做康养文旅时代的熟茶经典”之时代命题的依据。

科技熟茶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大健康时代的科技熟茶研究,进行微生物、医学等研究,打通食品、保健品与药品边界,打造大健康熟茶产业。二是信息时代的数字化智能制造,将传统制造升级为工业4.0。微生物研究,在科技发酵与科技仓方面可以得到深入的应用,从而推动继“熟茶的原料与活性革命”之后的科技发酵与仓储革命,打造大健康时代的科技新经典。

台湾人在90年代,为普洱茶梳理出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三个经典传承。在熟茶领域也在形成大厂茶、高端熟茶、科技熟茶三大经典传承,分别应对着熟茶1.0、熟茶2.0、熟茶3.0三个时代。

熟茶1.0,是传统熟茶的时代,以大厂茶为经典。七成熟的轻发酵技艺,就是大厂技术派对熟茶工艺史的最大贡献。

熟茶2.0,是新派熟茶所倡导的,其涵盖高端熟茶、国民熟茶与以茶化石、小青柑为代表的新茶饮熟茶三个分支,以高端熟茶为经典,其带来了熟茶的原料与活性革命。

熟茶3.0,是康养熟茶的主张,其以科技熟茶为经典,数控智能菌方发酵与大健康+文旅,将带给未来以无限的可能,熟茶将进入真正的大时代。

大厂茶的核心,是勐海味。高端茶的核心,是山头熟茶(又分纯料熟茶与山头拼配熟茶),科技熟茶的核心是大健康。

概言之:

熟茶1.0经典(传统熟茶):四大茶厂(大厂传统);

熟茶2.0经典(新派熟茶):百花齐放,尚待形成经典;

熟茶3.0经典(康养熟茶):康养文旅熟茶经典,大益、兴海等产业链公司有机会。

文章节选自《经典熟茶产业发展白皮书:如何做大康养文旅时代的中国茶》,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佳兆业茶业集团出版,作者李国标(笔名白马非马),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发酵食品:普洱茶升级的核心密码

一、产业发展变迁的几个特征

1、产品升级

土特产(价廉物美的大众消费)——文化普洱、金融普洱(小众市场、投资收藏市场)——发酵食品(大健康、大消费)

2、竞争门槛

浅加工——精深加工

3、消费转型与升级

(1)理性消费:概念性炒作的文化普洱、金融普洱市场变窄。

(2)老百姓愿意为健康,为高品质生活买单。

(3)消费金字塔结构:

健康普洱(健康养生价值)——文化普洱(品鉴审美价值)——金融普洱(收藏投资价值)

健康有序发展的文化普洱,金融普洱以价值投资为主,少数单品的结构性炒作

质优高价、质优平价,高端市场驱动大众市场

4、生产方式:

作坊式生产(适合自然主义生产)——食品工业化生产(科学干预的标准化生产)——后现代艺术智造(精细化、文创、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

5、做茶理念

自然主义(尽量减少人为干预)——科技深度干预(符合自然之道的科技再造)

6、消费变迁

追新(绿茶化时代)——求旧(醇化时代)

7、概念宣传

短期炒作——长期系统性开发,一个概念至少要玩十年

8、商业模式

招商收割——向经销商与消费者提供系统性服务(创造客户价值)

二、发酵食品开启大健康、大消费时代

1、普洱茶本质是发酵食品

普洱茶本质是发酵食品,做成发酵食品的巅峰之作,是普洱茶市场做大的关键。

2、定位为发酵食品,才能将普洱茶产业做大做强

发酵食品的核心价值,是健康,是生活日常消费品。唯有当成发酵食品卖,普洱茶才能放大健康价值,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进而开启普洱茶大健康、大消费时代。

当土特产卖,太普通了;

当文化普洱卖,始终小众;

当金融普洱卖,藏而不喝,存在系统性风险;

普洱茶未来最大的出口,还是当发酵食品卖,拉升高端价值的同时,适时把大众消费市场做大。

3、普洱茶的升级密码: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发酵食品

抓好原料基地建设,按照食品工业标准化生产,符合食品安全,加大科技攻关与产品研发,生产保健与养生效果良好,普通消费者口碑好的产品,进行大众传播与现代主流渠道开发,让普洱茶真正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三、2.0时代的机会

1、2.0时代,是大健康、大消费时代

2、大健康、大消费时代的三次超级机会

细分领域技术升级带来的机会:

熟茶1.0——2.0

湿仓——技术仓——科技仓

原料的充分醇化——红汤新生茶(新生茶出红汤)

技术升级为什么能开启大健康、大消费时代,其核心密码在于,通过科学技术改造,传统普洱(土特产、文化普洱、金融普洱)成为了主流发酵食品,就能以消费主力军之一的形式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从而开启大健康、大消费时代。

熟茶2.0、科技仓、红汤新生茶,都是建立在科技主导的新型发酵模型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让其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发酵食品。

目前,最成熟,最适合当下发力的是熟茶,科技仓与红汤新生茶还需要时间培育,暂时发不了大力。

3、专注细分领域,做技术驱动型茶企

技术驱动是未来茶企的核心竞争力:消费升级拉升产业升级,需要科技提供解决方案。

专注细分领域的技术——竖立细分领域的权威形象——走技工贸道路——做细分领导品牌(技术标杆到领导品牌)

四、“熟茶2.0”率先开启大健康、大消费时代

1、普洱茶将进入大健康时代、大消费时代

(1)生活茶、文化茶、类金融茶的此消彼长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普洱茶是生活茶,而且特指熟茶。

1950——1978:香港人的低端大众饮品,喝普洱茶的理由,价钱低,耐泡,口感还可以,喝起来挺实惠的。

1978——1989:出口法国、日本,降三高作用被发掘,普洱茶不再是因为实惠而被消费,而是独具保健价值而受到青睐。由此,喝普洱茶成为了一种健康生活方式。

1990——2002:在台湾茶人的倡导下,文化普洱开始兴起,生茶开始受到关注,普洱茶的投资收藏价值被挖掘出来。熟茶继续在法国等西方国家靠保健价值行销。

2003——2014:文化茶、投资收藏茶市场火热,生茶的文化与投资收藏属性得到空前强调,故大家都去追捧生茶。天量的茶被收藏起来,而没有及时喝掉,从而出现了普洱茶缺乏足够多的消费者,交易成本高之不良问题。

2008年以后,随着古树生茶的兴起,熟茶被贬低为上不了台面的东西。

文化普洱——讲逼格(搞懂普洱的学习成本越来越高,增加交易难度,让专业消费者越来越挑剔,而普通消费者觉得水太深,而不敢消费)

类金融普洱——藏而不喝(茶价炒高,阻碍消费)

2015至今:结构性的文化普洱、类金融普洱市场,大盘惨淡,但有少数热点,存在炒作套利机会,但因茶价在高位运行,套牢、亏损风险增大。小青柑、高端熟茶市场的崛起,喻示着文化茶、类金融茶的市场在萎缩与横盘,而建立在健康价值基础上的生活茶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

(2)健康价值、消费升级,推动熟茶2.0时代的到来

生茶——文化茶、类金融茶

熟茶——生活茶

熟茶2.0时代:从文化时尚到日常生活消费

健康价值(生活茶、大众消费、薄利,占60%)——品鉴审美价值(文化茶、中高端消费、厚利,占30%)——收藏投资价值(类金融茶、暴利、风险高,占10%)

过去:文化茶、类金融茶为主

从2015年起:生活茶崛起,小青柑热,是生活茶的序曲。

2、熟茶2.0时代:从文化时尚到日常生活消费

消费升级(优质平价、优质高价)

优质平价(生活茶)——大众消费(60%)

优质高价(文化茶、类金融茶)——中高端消费(40%)

优质——精品——精品熟茶

大工业化粗放生产——高品质导向精细化生产

高端引爆,降维打击覆盖大众消费市场

3、从炒作与收割市场,到向客户提供系统性有价值服务

概念短期炒作与收割市场——概念的长期系统行宣传,做客户价值导向的服务体系

普洱茶的三个时代及其特征

4、消费者关注的价值

食品安全、健康、风味(口感、体感)

食品安全——基础

风味——好喝,愿意体验购买,并推荐,口碑传播。品鉴、审美(专业茶客),适口性(不懂茶的消费人群)

健康——日常消费

风味升级——喝了身体舒服,养生健体

知名度与美誉度:品牌传播

购买便利性:渠道建设

五、熟茶升级的核心密码

熟茶升级的核心密码:精细化定向控制普洱茶风味与养生物质的重组与还原。传统熟茶,在物质重组与还原方面是在炒大锅菜,反正吃大食堂,口感过得去就行了。现在的消费者天天吃食堂,早吃腻了,熟茶2.0就是给消费升级的目标人群开小灶,研究营养与美食配方,研发不同风味与养生效果的茶,让消费者翻着菜单,随心所欲点菜,端上来的菜都是自己真正想吃的。

许多人说生茶保留了茶叶的自然属性,其实熟茶也是利用茶叶的自然属性,不过相对于生茶的浅加工,熟茶对自然的茶进行了深加工——重组与还原。重组,是利用微生物作用,将茶叶内含物质进行裂解与重组,这是对茶叶的自然属性之否定。还原,是重组的最终结果,是还原与提升茶叶的自然属性。这是否定之否定,是先打破再回归茶叶的自然之道。

熟茶2.0时代的一句经典口号,就是要做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由此可见,熟茶这种深加工的发酵食品,是人类利用微生物再造符合自然之道的健康风味物质。也就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熟茶1.0时代,在再造自然的关键时候,许多人在想消费者也喝不太懂,熟茶价格也卖不起来,只要这个茶还能喝就行,于是他们不愿意在原料,自然物质重组与还原提升,以及后期仓储陈化方面下大工夫,所以熟茶长期停留在还能喝的大锅菜阶段。

熟茶消费升级,就是引领熟茶2.0时代的茶企,主动做精美营养丰富的小锅菜,给嘴巴变刁的消费者吃。做好精品小锅菜,首先要选上好食材,也就是精选原料并长期醇化。其次要讲烹饪技艺,也就是对醇化后的原料进行微生物分解、重组与还原提升的过程。这是最关健的,致力于熟茶升级的企业,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烹饪绝活,也就是要有自已独创的发酵技术模型,才可以傲立2.0的普洱江湖。最后是,菜做好的后期处理,也就熟茶的后期醇化也要搞好,消费者才会为你打call。

在微生物分解、重组与还原提升茶叶自然风味物质方面,可以设置风味目标,再根据目标制订个性化的发酵程控方案,以及实现的路经,以及对发酵路径的每一步进行精细量化,以及对一系列关键点进行精准定向控制与调整,这就是熟茶的技术智造系统,让熟茶2.0,在消费升级的同时,进入智造时代。

六、从自然主义到精深加工发酵食品

生茶一直以浅加工为主,进湿仓深加工的,不被市场认可。生茶一向标榜符合自然之道,要自然,就必须将人为降到最低,采造简单,仓储也是只控湿的自然仓储,总之以做“大自然的搬运工”为荣。

但最近一两年,茶企的自然主义玩法,受到茶农与做仓储的藏家挑战,新茶,茶农比你更自然而然,旧茶,天量自然仓储中期茶在藏家手里,等待变现。建立在自然主义基础上的浅加工模式,越来越不好玩,可以预计有远见的茶企将重视生茶的深加工,生茶的原料醇化与成品仓储醇化,将不再靠天吃饭,靠经验吃饭,而是从人为干预最少的经验,上升到仓储科学的高度,从而让生茶走出小作坊的农业时代,进入食品科学的工业时代,甚至是后工业化的艺术智造时代……

普洱茶的本质是发酵食品。也不是说,定其他东西不可以,比如不发酵的绿茶,只是定发酵食品,容易使普洱茶在当今社会利益最大化 。

现在生活好了,大家喜欢温良而不刺激的食品,发酵过的食品,符合温良和谐之道,能补益世道人心。总之,中国告别百年激进,在革命时代,我们要多吃辣椒闹革命,在和平和谐的中国崛起时代,温和就是当前的国民属性,所以我们要喝温养的茶——发酵茶,过一种温和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发酵食品,对治时代富贵病,是油腻时代的最好解药。大国之民不再激进了,变得温良如春,但养得好,也容易营养过剩,人生包浆多了,容易中年油腻,普洱茶不但能温养国民的人生,还能解油腻,诚如陈杰先生所言:普洱茶是发酵食品的另一座巅峰。如此看来,普洱茶不做发酵食品之王,也太可惜了,主打益生菌的酸奶,强壮一个民族,能温养解油腻的普洱茶,理应成为国民熟茶、国民生茶,总之,是中国人就要喝的茶,还要随大国复兴,让老外喝的茶!要玩好发酵食品这一根本属性,普洱茶必须重视食品科学、微生物发酵科学,新时期的普洱茶,不只是简单符合自然之道,而是再造自然,最终深契自然之道……

发酵食品,精深加工,科技是普洱茶的第一生产力。这是普洱茶面向未来的核心关键词,您抓住了吗?

七、普洱茶产业的新边界

要真正布局好未来,我建议厂商多关注一下“普洱茶产业的新边界”问题。普洱茶产业的边界扩大可能会有这么几个要点:

1、定义升级:传统普洱茶升级为发酵食品。升级的好处是,可以真正开启大健康、大消费时代。

2、新制造、新零售、新服务主导未来

3、新服务需要做到三个极致:极致产品、极致性价比、极致消费场景体验。其中,极致消费场景体验需要做大“三化”:生活化、国际化、年轻化。新服务,尤其是“三化”,跳出了传统的普洱茶专业市场,开拓非专业市场,将广大的人民群众以及老外变成真正的普洱茶消费者。

4、优质原料供给:古树茶的存量市场,扩大为生态茶园建设的增量市场。

5、高端小众圈子营销,向现代主流渠道与大众传播延伸。

6、经验主义、自然主义做茶理念,转向借鉴雀巢等食品帝国之“现代食品工业系统集成+科技与产品研发驱动+全球采购+精深加工+大众品牌+主流渠道”模式,以及小而美的后现代艺术智造将兴起。

7、概念炒作收割韭菜,转向一个概念玩十年以上,系统性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断升级迭代,建立共享协作生态圈。

八、普洱茶行业进入“三新时代”

在未来,要做好“新零售”,必须首先做好新制造,只有对旧有的制造体系进行重构,才能向终端的零售场景系统性输出服务解决方案。这就是马云说的,做服务就是做制造,世界上没有单纯的制造业与服务业。

“熟茶2.0”就是用现代发酵食品工业体系以及后现代艺术智造思维,打造熟茶界的“新制造”。有了新制造的基础,才可以开启熟茶2.0时代的新零售、新服务。

九、“三个极致”开启茶界“新服务”

按照传统的经验,我们很难服务好正在迅速升级的消费者。从提升与改善消费者体验出发,面向未来的茶企需要在“三个极致”上下工夫:

极致的产品、极致的性价比、极致的消费场景体验。

极致的茶品,是建立在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之上的,如果消费者没这个需求,或者需求不够旺盛,那么茶企开发的所谓极致产品就是鸡同鸭讲。

高端与专业消费者偏重于极致茶品体验,有极致茶品再来谈极致性价比。大众消费者先看极致性价比,再来看极致产品体验。

第三个极致,是极致的消费场景体验。

极致消费场景,首先的购买的便利化,然后是体验的人性化。

首先要打造品牌,解决知名度与美誉度。消费者有了认知,还能很方便地购买茶品。

其次终端消费场景要人性化。场景不能从企业的主观出发,而要从人性之深层次需求出发,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设置不同的消费场景。

场景的人性化要做到“三化”:一是生活化,走进办公室与家庭;二是国际化,随一带一路输出中国元素的健康文化;最后是年轻化,用时尚青春语法打造消费场景,引导年轻人喝茶。

十、未来普洱茶产业的三大市场

云南茶企茶商可为中国富人圈、小康之家做稳中求胜、短长结合的多元化的资产配置……

炒作资金转型升级为资产配置资金,再将其转化为茶产业长期发展基金,这样就可以孵化许多不错的项目。

云南省政府继旅游与高原生态农业之后,打造康体养老产业,打算将云南打造成中国的康体养老目的地。有文章说,过去中国人买房,未来中国人将买命,康体养老目的地——云南,无疑是赚买命的钱。普洱茶是大健康产业,以普洱茶为主题的普洱茶小镇,可抓住云南为中国康体养老目的地这一大趋势,布局茶产业、旅游产业、生态农业、康体养老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以茶为媒介撬动数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项目。

如果茶产业小镇能做大做活,能真正撬动多元产业,能赚取富人与小康家庭买命的钱,并为富人与小康家庭做资产多元优化配置,那么其不但解决了投资资金来源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投资出口的问题。

买命,其实是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一种表述。房子,以及各种物化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随着中国经济告别数量,进入质量增长阶段,老百姓也会追求品质生活。所谓的品质生活,就是要从身心健康、自我价值实现的角度出发,有了内在的目标,再有限度追求身外之物,让外物服务于身心健康的最大化,而不是人被外物所奴役。

买命产业,就是后现代生活方式产业!

用资产多元优化配置赚取的长期稳定收入来买命,并带动身边朋友圈来进行多元化投资与过后现代化生活,形成投资与消费一体化内生发展闭环。其无疑是普洱茶除了投资收藏市场,以及正在开启的超级B端与大消费时代之后的全新玩法。最终,普洱茶产业会形成三大市场:投资收藏、超级B端与大消费市场、多元资产配置与买命市场。

十一、生态小树茶园的投资机会

新时期茶山开发最大的红利:古树茶园的溢出效应

古树茶园拉升周边小树茶园价值,并向外围逐渐梯次扩散。

冰岛五环现象:整个勐库镇的茶园都纳入冰岛茶的势力范围,以环论价。环,就是距离冰岛老寨的范围。一个冰岛就惠及整个勐库茶。

用发展经济学的“虹吸现象”与“溢出效应”来谈茶山开发的核心逻辑。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比如广东会对周边省份产生虹吸现象,“东南西北中,南下到广东”就是2008年之前虹吸现象的写照。各种资源要素向珠三角汇聚,造成了“中部塌陷”现象,湖南、湖北、河南、江西诸省被广东抽空,何谈发展。2008年以降,虹吸饱满的珠三角产业开始向外部大规模转移,这就是溢出效益,中部诸省为什么这些年发展快,其实享受了溢出效益之巨大红利。

设若,古树茶是珠三角,高山生态小树茶是中部诸省,先虹吸再溢出,2018可否定为优质小树茶享受溢出效应的元年?高品质小树茶被溢价了,何必要一定冒充古树茶呢?搞高山小树茶园建设其实挺好的!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喝茶到底能不能治病

不能。

虽然茶叶治病这一理论已有几千年历史,古人有夸张和赞美的说法:“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百病之药”。但我们还得在实践理论和科学辩证中来实事求是的解析“喝茶能够治病”的“伪概念”。

茶是我国最早发现能治病的中草药之一,茶为药用,从西汉开始就有大量记载,到唐代宗(公元779年)大历十四年间,王园题写的“茶药”里就有详细记载。茶为药用的各种单方、复方、验方,唐代陆羽《茶经》中、宋代苏东坡的《物类相感志》中,元朝王好古的《汤液本草》中,明朝张时物的《生妙方》中,清朝张璐的《本草逢源》中及李时珍的《本草钢目》中都已辩证地说明了饮茶与疾病的关系和用茶治病的各种单方、验方和复方。

巴黎医生团生理医生路易斯·兰莫里博士说:茶是健身的饮料,因为它对人体的影响总体来说是利多弊少,,每人每天饮茶10-12杯,也不会有任何伤害。在神经烦躁时饮一杯茶,可消除烦躁,无论何时,任何年龄及环境都适合饮茶。——1902年巴黎出版的《食品论》

总之,在林林总总的书籍或者网络宣传消息中,喝茶于人而言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各种各样的好处,什么养肝养肺啊、减肥刮脂啊、美容养颜啊等等!

茶叶治病与中药治病相似,是显示其特异的综合作用,这综合作用是由各种内含化学物质所致。今天,人们利用高新技术把茶叶中重要活性物质一分离提纯,在茶与人类健康长寿的关系上,做了许多深入研究。——《茶叶化学》

重点!利用高新技术把茶叶中重要活性物质一分离提纯!这才能达到“药”的范畴。所以说喝茶起一定的保健作用一点没错,但上升到治病就太过夸张。

关于科学(化学)角度上以及书本上的实际理论上来说,茶叶中确实含有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内含物质,但是,抛开剂量和方式谈功效,那基本是瞎扯。

我们是可以从茶叶之中吸取微量有益元素,但是非常非常非常少,只能说长期喝茶是有好处的,就跟医生建议我们“不熬夜、每日八杯水”的概念相同。

所以,只要你觉得茶好喝、喜欢喝,坚持喝就是,好比坚持锻炼总会给你带来好处的。

别的,不要想太多。

参考文献

[1].陈椽,茶药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87年。

[2].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茶学专业用,中国农业出版社

找到约32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