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吃茶,不仅是宋代人的生活美学,更是一种穿越千年的中国心境。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这本已千古传诵的清愁诗,近日又因一部名为《知否》的古装剧而红遍了大江南北,尤其是走入了年轻人的心中。李清照昨夜的残存醉意哪怕再过千年恐也无法退却,而她那如梦呓般模糊又如薄酒般清澈的“绿肥红瘦”和欲语还休,却被无数后来人用完全不同的爱恨离愁,一幕幕具体而相似地演绎着。《知否》剧情发展、演员角色等等自然是引人注目的,但相比起一般剧目,剧中很难说是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地对宋代美学生活的呈现,让人印象格外深刻——古朴素雅的场景塑造,不厌其烦的民俗展现,再加上温存内敛的色调铺设,让其拥有了一种宋代美学剧的既视感!宋式美学生活或云宋人生活四雅(也有称之为宋代的“文人四艺”):插花、点茶、焚香、挂画,这些细节在剧中都有非常悉心打磨的考究表现。


而这其中,对于宋代茶文化的刻画,绝对是最为精彩和耐人寻味的亮点之一

 

作为宋代人生活的侧写点茶的镜头,也展示了盛家的门第和文人风雅,所以我们今天就借着《知否》的热度,来了解宋代人是如何喝茶的。


如果你从头到尾认真地跟过了这部剧,那你一定发现了,在剧中,不管是盛府的几位小姐,还是工于心计的顾家秦大娘子,亦或是已经下线的林小娘,虽然她们彼此性格各异,但有却有一样共性:她们无一不精通点茶。



其中一幕是,盛家老太太和大娘子在旁边说话,穿插着仆人在一旁的茶台上点茶的镜头:



这段像是点茶的一个快进呈现:先是烧水,热水入茶壶;接着跳过温盏,直接调膏;下面是热水回环;接着是点茶;最终,端上来的茶汤是实实在在的宋代点茶,如白粥一般,温润绸缪。


镜头语言是高度精简的语言。虽然这只是几个简简单单的镜头表现,但镜头背后,关于宋代历史尤其是茶文化发展史的功课,一定是没少花功夫做。这样一个镜头里,光是茶具就有很多,比如茶盏、烫瓶、盏托、茶碾子、绢罗、茶筅、煮水器等等。



看起来这已经详尽呈现、无微不至了。然而事实上,真正的宋代点茶流程却还要比镜头里展现的要复杂得多。你永远不能低估了宋代——这个将生活与美学的融合提升到一个难以想象之高的时代,宋人对于极致的追求和对于美学仪轨的坚持,是现代人难以想象。极为难得的是,他们乐在其中,且毫无做作之嫌。


先把茶叶蒸熟、漂洗、压榨、揉匀,放进模具,压成茶砖,再焙干、捣碎,碾成碎末,筛出茶粉,撮一把茶粉,放入碗底,加水搅匀,打出厚沫,冲出图案,细细欣赏,最后才能端起茶碗细细品尝。说真的,没有一些内力整个流程是坚持不下来。


汴京繁华的御街、州桥夜市,深宅大院里的竹帘纱帐、花墙影壁……

宋朝的生活就像是一场梦,一桌一几,一花一木,一茶一酒,美好得让人舒心,尤其是宋人四般闲事:点茶,挂画,插花,焚香。


在宋代,茶可以说是天下通行的饮品。或者说,茶是宋代的一种馨香流动的语言。彼此之间,只要使用这种语言,但对方能否将其中情思和品味接收,便能判断是否遇见了真知音。宋朝人过日子,无论是消愁解闷,还是走亲访友;无论是起房盖屋,还是谈婚论嫁;无论是有事相求,还是酬答言谢……茶都是他们自然而然、十分靠前要去考虑的存在。有宋人处,便有茶,便又茶的趣味和格调。


生活在宋代,一个人如果不喝茶、不具备对茶的欣赏和理解,一个家庭如果不藏茶、没有饮茶习茶的家风,尤其是文士阶层,那简直要不好意思出门了。否则,你到别人家的茶席之前,满座谈笑风生有礼有仪,你怕要羞得双手不知怎么放才好了。


以至于老百姓把素菜馆叫“素分茶”,将小费称为“茶汤钱”,管日常饮食叫“茶饭”,并给酒馆服务人员取了一个相当气派的名字:“茶博士”。


虽然我们都知道抹茶在日本非常流行,普遍被认作是日本的发明。其实,日本的抹茶就是源自宋代的点茶。抹茶被发扬了,古老中国的智慧却被忘却了。当初“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早在公元前两千七百多年,我们的茶祖神农氏就将茶叶嚼碎吞入腹中,是人类第一次吃茶,因此他也被称为“抹茶鼻祖”。到了唐朝,人们就发明了碾茶,也就是蒸青散茶,至宋朝时更发展为茶宴,人们将团茶击成小块再碾成细末,点茶法出现,品饮抹茶的传统渐渐固定下来。


中国茶史上历来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的饮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法演变为点茶法,有“唐煮宋点”之说。唐代以前,人们喝茶,是先将茶煎煮,同时加入一些胡椒和盐,类似于茶叶蛋的前期准备工作有木有。唐人喝茶,连茶末也不放过,所以又叫“吃茶”。到了宋代,斗茶开始盛行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延福宫曲宴记》里记载宋徽宗为群臣演示点茶茶艺的一幕:"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


宋代饮茶讲究欣赏茶叶本身的原汁原味,是进入清饮方式的开端。


一杯好茶要经过烤茶、碾茶、筛末、煮水、点茶、调膏、击拂、候茶、品茗等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宋代点茶时,先煎水,而后将研细的茶末放入茶盏,放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接着一手用执壶往茶盏点水,与此同时,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泡沫)。点泡后,如果茶汤的颜色呈乳白色,茶汤表面泛起的“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于杯盏内壁不动。技艺高明的点茶能手被称之为“三昧手”,即,一要注意调膏,二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茶筅击拂得视情形而有轻重缓急的运用。北宋苏轼《送南屏谦师》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而除了点茶这一形式,剧中最常见的茶器应当属建盏。自古茶器不分家,这其实和点茶关系密切。宋代因点茶追求推崇汤色白,如此一来在众多茶器中,黑色釉的建盏无疑是最能够放大茶汤效果的茶器。


宋代盛行斗茶,所用茶具为黑瓷茶具,产于福建、江西、浙江、四川等地,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福建的建窑盏,即著名的“建盏”。



 点 茶 词 汇 科 普 

看《知否》的小伙伴可能对于一些关于点茶的词汇有些懵,在这里也就简单科普一下:


  斗 茶 

也称“茗战”,核心用点茶之法来竞赛茶叶品质的高下,其基本方法是通过“斗色斗浮”来品鉴。宋人品茶尚白,汤色“以纯白为上,青白次之,黄白又次之”。



斗茶既有七汤比拼,茶杯,水和茶末也有很大的考究。宋徽宗曾有诗描写斗茶:上春精择建溪芽,携向云窗力斗茶。点处未荣分品格,捧瓯相近比琼花。可见点茶在宋代的兴盛与普及。

 

  咬 盏 

千万别自己理解为像表演杂技一样用嘴巴茶盏咬起来,是指击拂拨弄茶汤之后,看茶汤表面的茶沫停留在茶盏壁上时间,耐久者为胜,也就是诗人们所说的“烹新斗硬要咬盏”。

 

  击 拂 

点茶的时候,以茶瓶注水冲点,边冲点边以竹制的茶筅或银制的茶匙在盏中回环搅动,即所谓"击拂"。

 


  茶 百 戏 

如果说“斗茶”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的话,那么“分茶”就有一种淡雅的文人气息。他们以茶为墨,在茶汤里画画,又称“分百戏、水丹青、茶山水”。



《知否》中对于宋代茶文化的表现,其意义恐怕倒不是说让多少人了解了历史上这一时期的美学形态或者社会一面,更大的价值,或许在于它以这种易于理解、赏心悦目的方式告诉人们:对于中国人来说,吃茶,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茶,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品味的生活,情趣的生活,精神的生活。而那些美的仪式和程序,不仅保留了那些生活的质感,还仿佛一声温柔的警钟,悄悄撞击着现代人的心弦:你是时候慢下来,找一种坐下品茶的心境了。那是最美的中国心境啊。

暂无评论

产品:
贺开庄园系列秘境生茶 贺开庄园系列意境生茶 六山滇红系列迎春红滇红茶 六山滇红系列经典红香鼎立滇红茶 簇茶 兴海熟茶2002 兴海熟茶2002 兴海熟茶2002 兴海熟茶2002 兴海熟茶2002 偃月孔雀 偃月孔雀 勐海七子饼 福星高照 布朗之春 布朗王 薄荷塘 甲冠天下老班章 贺开庄园系列甘知生茶 贺开庄园系列苦品生茶 贺开庄园系列无明生茶 纪念饼系列六大茶山十五周年生茶 纪念饼系列六大茶山十五周年生茶 经典再现系列凤庆鲁史典藏品生茶 经典再现系列云南七子饼茶典藏品熟茶 经典再现系列云南七子团结饼生茶 慎言833 景迈 经典再现系列祝贺饼熟茶 贺开庄园系列阮殿蓉藏贺开班盆古树纯料生茶 俊昌号系列俊昌号生茶 俊昌号系列俊昌号熟茶 一茶 一茶 经典滇红茶皇室1986 吉熟903 老班章 吉熟317 大雪山 冰岛 大班鸿蒙 冰岛坝歪 忙肺 乔木王 六大茶山金牛献瑞生茶 班章老寨古乔木有机茶 经典系列万盏乾坤生茶 经典系列万盏乾坤熟茶 六大茶山系列六山春尖饼生茶 经典系列一饼江山生茶 执着系列弯弓凤凰 经典系列一饼江山熟茶 快捷系列六大茶山天香小金沱生茶 快捷系列六大茶山尚品小金沱熟茶 探秘系列龙吟珍品 快捷系列六山之恋熟茶 老爷说不将就对味·纯甄生茶 快捷系列六山印象醇印滇红茶 老爷说不将就刮风寨生茶 生肖系列3kg金鸡报喜生茶 经典系列锦鸡饼茶生茶 经典系列易武正山普洱茶生茶典藏品 六山滇红系列静美时光滇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