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低档的茉莉花茶,其实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古以来,对于中国人来说,茶,并非仅仅只是解渴的饮料。

一片树叶,发乎山川,成制于心手,层层历炼,脱胎换骨之后,精华出窍,转换成或浓或淡、或深或浅的各种滋味,懂它的人都知道,那也是人生百味。

而茉莉花茶,因为流行于北方人的家常餐桌上,以浓厚的花香来掩盖当地水质味重。

所以一直以来都被当成是廉价低档的一种调味品。

这不过是因为不够了解而造成的一种误解。

事实上,在2014年,福州茉莉花茶就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茉莉花,虽然属于舶来品,但早在2000年前的西汉,茉莉花就从遥远的印度传入中国,来到福州。


由于福州独特的地理和良好的气候,茉莉从此在福州落地生根,并被广泛种植。


北宋年间福州已经是茉莉花满城飘香。


《瓯冶遗事》有记载:“果有荔枝,花有茉莉,天下未有。”


福州至今仍保留着北宋年间福州太守蔡襄的题刻“天香台”,这里的“天香”就是指茉莉花。


寓意淡雅、高洁、君子之风的茉莉,被福州人竞相追捧,并以各种形式栽培。



南宋时,用香花加工花茶的工艺开始兴起,茉莉花茶的窨制工艺开始被福州人尝试和改进。


福州在历史上就是有名的贡茶产地,自古就出产名茶,方山露芽、鼓山柏岩茶、罗源七境绿茶均是贡茶。


福州属于典型的河口盆地,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盆地四周的山海拔多在600-1000m之间,日照短,多闪射,云雾缭绕,十分利于种植茶树;盆地中心大面积的冲积平原为沙壤土,肥力高、水分足,扦插茉莉易成活,昼夜温差大,茉莉花品质好。


于是,福州逐步形成“山丘栽茶树,沿河种茉莉”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种植格局。


“闽江两岸茉莉香,白鹭秋水立沙洲”,就描述了这样的良好生态美景。




福州人制作茉莉花茶的工艺始于明朝,闻名于世。


《八闽通志》载:“福州府茶,诸县皆有之,闽之方山、鼓山,侯官之水西,怀安之风冈尤盛。”


福州人窨制茉莉花茶的方法为摘半合半放的花,根据茶量多少加入花来窨制,有“三停茶而一停花”的窨茶经验,茉莉花茶窨制技术逐渐成熟。



福州茉莉花茶制作工艺到了清代很发达。


茉莉花品种多,特别是道光年间五口通商后,福州茉莉花茶通过福州港口销往欧、美和东南亚。


清末市场上的花茶基本上都是福州茉莉花茶。到了民国时期,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如日中天,生产规模达到空前状态。


然而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连年不断,茉莉花茶产业受到严重破坏,开始走向衰落,曾一度濒临绝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再次兴起。


据老一辈回忆,20世纪60年代的新店、盖山、城门、建新,还有闽侯、长乐,到处都是大片的茉莉花园。最高峰时,福州茉莉花种植面积达10万亩。


“风一吹,满城尽是茉莉香。”当时的福州恍如一座花城。


炎炎夏日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腰间挂着小竹篓的采花人。孩子们也趁着这个时候,鱼贯其中,或采花、或嬉戏、或打闹,好不热闹。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福州茉莉花茶生产效应达到鼎盛,生产企业近千家,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严格的保密规则和传承方法,使得福州茉莉花茶独特的窨制工艺在数百年间均未传到其它国家,目前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能窨制茉莉花茶。


中科院原名誉院长卢嘉锡说:“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蕴含的原理十分科学,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一杯纯正的茉莉花茶,其香必不是表香,一定是香气入骨的。

闻着清香,喝起来更香,一丝一缕地清香顺滑,沿着舌尖,通过咽喉,直到心脾。

喝过之后唇齿余香,香气鲜灵,滋味持久。

所以,真正好花茶的制作工艺是相当精细严谨的,大家喝到的花茶远比想象中珍贵许多。

暂无评论